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素質教育論文篇一
校園音樂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內、課外音樂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的一種校園文化。本文簡要分析了校園音樂文化對學校形象的塑造、學生性格的養成、道德品位的提升的重要意義,論述了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在學校推行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探討了培育校園音樂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校園音樂文化在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修養方面具有巨大的價值。筆者認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做好校園音樂文化建設,并通過校園音樂文化提升學校形象,培養學生高尚品德,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實施素質教育,簡單的說,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校園音樂文化作為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在學校領導與教師的主導下,與學生共同創造的具有本校特點的精神環境和音樂文化氛圍。如合唱團、樂隊等社團活動。
國家教育方針明確了美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獨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認識、智能開發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認識和思想。校園音樂文化恰恰是這些功能的綜合體現,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實踐途徑。
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滲透在學生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體現在他們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沃土。
1.音樂活動彰顯校園文化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校園音樂文化對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情感能施加良好的影響。學校領導和教師應重點選擇一些思想性較強的時代歌曲,通過歌曲的藝術形象來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唱響中國》等三十六首歌曲,使學生深切感受我們祖國的偉大,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2.校園音樂文化的良性導向,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組織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并進行討論,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正確引導。如讓學生拿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進行比較,讓學生聽到流淌在我們血脈源頭的民族樂聲。堅持良好的音樂文化導向,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鑒賞能力。
3.勵志音樂的激勵功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斗志。在青年學生中大力推廣勵志樂曲、歌曲所形成的校園音樂文化具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產生一種催人奮進的積極作用,激勵學生對崇高理想的執著追求。特別是一些流行的勵志歌曲,如《我真的不錯》、《蝸牛》、《隱形的翅膀》等,對學生的內心世界會有很大的沖擊,給他們精神上莫大的鼓舞。
4.校園音樂文化集體活動,提高學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多是以集體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如大合唱,集體舞等形式。在開展這些活動時,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他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學生追求和樹立一種群體的共同價值觀,把學生的行為系于一個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加強師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榮譽感。
5.校園音樂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校園音樂文化的舉辦,也是教師和學生互動,并相互促進的過程,它的指向性是很明確的,就是以愉悅學生的感覺和使其積極參與為出發點,例如由學生親自動手去組織一臺文藝節目,促使他們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
校園音樂文化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素質教育的效果。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加以研究和討論的重要問題。
1.充分利用學校音樂資源,努力創建校園音樂環境。廣泛開展學校藝術節等多元音樂文化活動;開設音樂多元活動課,排演音樂劇、組織合唱隊、樂隊等;利用校廣播播放各種音樂;通過匯報表演等各種教學藝術實踐活動,總結經驗,讓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個人修養。
2.充分利用音樂的滲透功能,綜合各學科進行音樂熏陶。音樂教學的語言包括藝術領域之間的綜合,將音樂欣賞與姐妹藝術中相關的內容、手段進行有機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可直接使用音樂,調節情緒,激發想象,開發記憶潛能。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播放一些古箏曲,讓學生跟隨音樂想象課文中所描寫的美景。
3.積極關注音樂流行動向,選擇并整合社會音樂資源。面對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會音樂文化,學校應積極主動地構建起開放性的校園文化體系,通過校內外互動,使學生經受各種鍛煉,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鑒別、選擇、抵制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使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4.大力扶持學生藝術社團,發揮其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的帶頭作用。藝術社團是學生文藝活動、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載體,通過藝術社團的建立,堅持高質量的教學和管理,優化青少年學生的審美意識,讓那些高品位、優秀的音樂精品來熏陶和感染藝術團的學生。
綜上所述,校園音樂文化豐富了廣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學生們的審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強化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滿足了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學生提高素質和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校園音樂文化對落實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注重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培養,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定能培養出高素質、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全面發展的人才。
[1]姚應紅.《談中等職業學校的音樂文化建設》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1年第1期.
[2]金超哲.《關于高校音樂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研究》.魅力中國2010年第3期.
[3]王艷華.《如何把握校園音樂文化的審美導向》.文教資料2009年第8期.
[4]洪毅.《淺議音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考試:教研版2010年10期.
素質教育論文篇二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的情況下,音樂教育也應受到必要的重視,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被教育者的情商、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也有助于智力的開發,能夠全面提升被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是對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和突出影響,我國有大量人口和學生集中在農村,對農村高中的音樂教育進行分析,有利于指導下一步工作。
在我國農村高中教育中,音樂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技巧輕文化的特點,也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器材不足等問題,而且由于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無論學校還是學生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均是不足的,這不利于素質教育的落實,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帶來一定不利影響,應在下一階段的教育工作中加以解決。
農村高中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農村高中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商,也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換言之,其可以相對全面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教育要求下的本質是通過教育培育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音樂教育可以使學生在緊張學習過后得到身心的放松,思想漸漸沉淀,在優美音樂的環境中,情商得到顯著提高,情商的提高則使學生在交際中更懂得審美。音樂對大腦右半部分的刺激,也可以使大腦的開發利用程度得到提升,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最終使學生獲得學習、生活各方面的綜合提升[1]。
1。重理論輕實踐。
農村高中音樂教育的特點之一是重視理論教育,輕視實踐教育,集中表現是只有課堂內容,沒有課外內容。比如教師會在課堂上講解舞蹈家的創作歷程、不同舞蹈的特色、創作背景等,也會教授包括一些舞蹈的跳法、舞臺演出等,但基本僅限于課堂,離開課堂后,教師通常不會布置作業,也不會帶領學生進行課外的實踐等活動,使理論教育的結果大打折扣。
2。重技巧輕文化。
哲學上講,想透徹了解某個事物,要遵循基本的三步原則,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目前的農村高中音樂教育主要停留在是什么階段,對為什么、怎么辦并不重視,這體現了其教育重技巧輕文化的特點。比如在課堂上,教師會教授舞蹈,并將跳舞的技巧教給學生,但很少觸及舞蹈的歷史發展、文化底蘊,使音樂教育無法做到全面,也無法充分發揮音樂開發學生智力、培育情商的作用。
農村高中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師資力量薄弱,二是教學設施不完善。師資力量方面,由于農村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待遇水平也相對較低,因此部分教師不愿意到農村任教,其中也包括音樂教師,造成音樂教師不足的局面,這是農村高中音樂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學設施方面,農村高中與城市高中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由于音樂教學本身受重視程度不高,使有限的資源很少顧及到音樂教育,進一步加劇了音樂教學設施不足的問題。
針對農村高中音樂教育面臨師資力量薄弱和教學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可行的包括提升農村教師待遇水平,加大財政投入兩個措施。待遇水平的提升主要針對現有音樂教師,應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工資水平進行合理調整,首先確保不低于其他教師,其次可以根據工齡緩慢增長,拉近城鄉教師工資水平。加大財政投入,是指更合理的分配資源,在不影響其他教學工作的同時,將資金等向音樂教育方面傾斜,使教學的基本設備更加完善、音樂教育得以更好的進行。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尤其是高中教育,由于高中生學習壓力較之大學生、初中生、小學生大了許多,教育改革的內容往往無法得到充分的貫徹落實,而音樂教育則一定程度上使素質教育得到了實現。目前我國各級教育中,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但由于傳統觀念沒有根本扭轉,家長、學校、社會以及學生本身面臨激烈競爭和升學壓力,均將重點放在主科文化類學習上,素質教育的推行面對重重阻力,農村的學習、競爭壓力相對較小,音樂教育有一定的實現空間,以農村音樂教育經驗作為參考,并將其推而廣之,有利于城市高中在未來工作中更加重視音樂教育,使素質教育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和推進。農村高中音樂教育較之城市,相對更為完善,受重視程度也較高,這是對素質教育的貫徹和落實,有利于下一步教育改革工作的推進,也有利于學生本身的發展,針對農村高中教育中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備相對不足的局面,也應通過提升教師待遇水平、加強財政投入等方式解決,使農村高中音樂教育得到進一步完善,并為其他地區高中教育以及各級教育提供經驗參考。
素質教育論文篇三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培養高校護理學生上應根據護理專業的特點及社會對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從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等方面提升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要求。高校應以德育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護理專業是直接維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專業,其特點是護士面對的服務對象是人、是社會的人、是需要給予健康照顧的人,護理工作服務于人生老病死的各個階段,人們期望護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嫻熟的技能和優雅的舉止、良好的文化素養及健康的人格等優秀的心理品質與職業素養。為此,我們在培養高校護理學生上應更新觀念,積極探討如何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以應對當前社會對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質,它主要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和道德境界的高低,體現為對人民、國家、集體能否獻身的精神等。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依托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
因此在平時工作中應注意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各個方面,作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同時結合青年學生活潑好動,希望多方位發展以及反對空談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論教育與關注、討論國內外時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相結合,與欣賞經典愛國影片、黨史教育片相結合,與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改革開放成果展相結合;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學生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文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可以為學生的業務素質的培養提供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面對科學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都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研究,加以解決。因此,廣博的文化知識能為業務素質的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護理工作在本質上是充滿關愛的服務,而服務是無形的商品,給人帶來的遠非物質和感官的滿足,所以要求護士必須理解人,關懷人,必須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護士具備寬容、豁達、博愛的胸懷,才能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內涵、有愛心的護理。因此人們把護理稱為——極具人文特征的專業,把護士——稱為極具人文精神的人。
根據這一專業特征,加強對護理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培養尤為重要。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應貫穿大學始終,不同年級都應具有不同的培訓內容。首先是通過增加人文課程設置或加大人文課程的課時數來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力度,如開護士人文修養、護理人際溝通與交往藝術、護理禮儀、護士形體訓練、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護理法律等課程,同時還應注重隱性課程的開設,將護理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護生日常的學習和實踐,結合專業特色,在入學教育、5·12護士節、學生畢業教育及學生日常活動中進行護理人文素質的教育和職業教育,目的是通過人文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們懂得熱愛、學會奉獻、學會溝通、學會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成為有教養、有品位、有尊嚴、有內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體貼人、照顧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氣質、儀態、行為等由內到外散發出知性之美的專業人才。
大學專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核,應培養具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有專業特色專門人才,基礎扎實是專業人才進一步發展的前提,現代科學的綜合性與交叉性,需要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面,成為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因此在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上必須在教育思想、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優化教學總體設計,對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繼續加大人文學科的比例,將專業課程提前,讓學生早接觸專業,早了解專業;改革實踐教學、強化護理技能訓練,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多接觸臨床;在教學中注重加強基礎與臨床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醫學護理學與人文學科的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方面得到較好地培養和提高。
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質,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營造學院文化氛圍,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成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優良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校園內設立宣傳欄、名言、名句、名醫、名畫、專題文苑等文化長廊、宣傳學院辦學理念、護理學發展及護理研究動態等。利用各種形式及時向學生宣傳國際、國內新聞,教育新思想、新動向及校內的新人新事。開展多種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文化、體育、文藝、美術等活動,使學生受到優良的校園文化的熏陶,每學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專業知識與技能大賽、歌詠比賽、文藝表演、書法展覽、法制講座等活動來鍛煉學生、教育學生,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現代教育的理念和未來醫學護理學發展的趨勢都要求培養具備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醫學護理人才,因此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必須把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準則,力求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育,使學生學會做人并具備基本專業能力及創新能力,學會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優良的道德、和諧完美的精神個性、求真的科學精神、文明的人文素養,具備基本專業能力包括:護理專業技能、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解決沖突的能力、獨立適應社會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素質教育論文篇四
各地出現的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熱,一方面體現了素質教育理念正在不斷深入,受到了廣大教師與學生家長的廣泛認同,另一方面說明了校內外一體化教育體系正在逐步完善,社會教育資源得到了充分發掘,為學生成長拓展了空間。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活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特點。
1.實踐活動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補充。素質教育理念已經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實施是在近十年。實踐活動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教育載體得到充分重視,許多學校將其與其他學科教學工作同計劃、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實,成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發展的重要課程,是現行教育教學體系外的有效補充。
2.實踐活動是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徑。在課堂內、校園內,學生雖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質發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時間空間及條件的限制,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鍛煉,尤其是心理素質、思想情感、協作能力的培養顯得力不從心。開展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能夠在這些方面取長補短,尤其是利用專業基地、專業場所、專業機構對學生進行訓練,能夠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3.實踐活動是中小學生課外生活的豐富內容。從目前各中小學開展實踐活動狀況看,學生參與熱情之高始料未及,他們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獲得了放松,在課外得到了發展的廣闊空間,參與的興趣不斷提高,有利于身心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素質教育實踐活動成為學生課外最為豐富的內容。
4.實踐活動是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小學生在學業方面得到了有效滿足,教師還要將目光轉向學生身心發展,尤其是當代獨生子女群體缺乏的堅韌品質、頑強意志及團結包容心態,課堂教學中難以全面滲透。借助于專業基地、專業團隊的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對身心健康具有積極意義,尤其對于心智發展尚不完全的小學生及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價值。
二、夯實工作要點,保證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卓有成效。
當前,絕大多數學校開展素質教育活動,都是和教育部門專業的素質教育基地聯合,借助于豐富的設備場地條件、活動器材及專業的指導隊伍,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實踐活動,效果非常明顯。工作中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統籌規劃保證實踐活動納入整體教育體系。在中小學開展素質教育實踐活動不能一頭熱、一陣風,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要制訂詳細周密的計劃,將其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課程規劃體系,落實相關條款。每學期參與的次數、時間,不同年級段學生適宜參加哪些活動,如何組織,等等,要制訂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要將工作目標任務細化到時間節點,明確到實際人頭,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教育實踐活動能夠有條不紊地推進。
2.無縫對接保證中小學生有序參與實踐活動。由于各地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所對接的學校、學生數量眾多,因此學校應當安排專門的`分管領導,每學期初就要與實踐基地取得聯系,提出本校實踐活動計劃安排,與整個基地的活動安排協調統籌起來,以保證制訂的計劃能夠有效實施。許多學校由于未能事先和實踐基地做好對接,往往在需要開展活動時面臨場地安排不過來、時間緊張等問題,無法完成全部項目。因此一定要從頭規劃、及早對接,保證整個實踐活動有序開展。
3.精選內容保證適應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特點。為中小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實踐活動,是對他們的體能與心理素質的一次鍛煉。由于學生年齡階段不同,在活動內容上也要體現差別。初中生和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不一樣,在實踐項目上要有所區別。例如年齡稍大的學生可以加入攀巖項目,這是一項既鍛煉體能又訓練技巧的內容,學生過小則不適宜參與這一項活動。可以組織年齡較小的學生過晃晃橋等項目,這些項目比較適宜年齡較小的學生。另外,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對抗游戲活動及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包餃子等。有些活動適宜全體學生,有些活動則只適應相應年齡階段的學生。學校與實踐基地應當進行深入研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出相應的訓練菜單,讓他們采取訂單式計劃安排,保證不同年齡學生都可以開展與其身心發展相吻合的活動,保證每一批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玩得開心、玩得盡興,同時能力素質得到發展。
4.聯系生活保證學生在活動之后能大有收獲。通過三天或兩天的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學生雖然當時感觸很深,無論是培養團結有愛的意識,還是頑強拼搏的精神,當時的收獲非常明顯,但是回去經過一段時間會逐步淡忘。因此,教師在離開教育實踐基地之后,還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滲透引導,以這次實踐活動為契機,以他們獲得的內心感受為基礎,與日常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例如讓在包餃子時感悟的團結友愛延續到班級管理中,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再如攀巖活動中所感受到的頑強拼搏意識,可以在學習活動中升華,鼓勵學生學習中不怕困難,勇于向自我挑戰,制定更高目標等,讓活動與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放大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作用。
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應當成為中小學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一活動在組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安全保障要到位。小學生、中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相對不足,帶隊教師及校領導、基地工作人員,都要對安全保障工作進行嚴格檢查,確保每一個環節不出疏漏,讓孩子們在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活動。二是對接聯系要到位。從學期初的計劃安排對接,到活動前的具體對接,包括時間路線、活動內容、準備器材,等等,要通過無縫對接保障活動緊張有序開展。三是后續教育要到位。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為中小學教育管理提供了廣泛空間,以這樣的活動為契機,還要組織若干后續教育活動,以保證素質教育實踐活動中培養的品質、受到的熏陶,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得到貫徹落實與升華,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綜上所述,當前中小學素質教育熱是一個好的現象,代表了教育素質化發展的不斷深入,但是在組織過程中要保證科學高效,還要充分提高活動的藝術性與技巧行,增強實際成效,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發展。
素質教育論文篇五
摘要: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把教育教學提高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上來。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探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教育觀念;素質教育;學習觀;學習興趣;學習方法。
作者簡介:蔡蔚,任教于江蘇省江都市第三中學。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把教育教學提高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上來。初中學生具有知識面不廣、思維能力較低等特點,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有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同感: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這是學生的問題嗎?筆者認為也不竟然。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及教師經常出現的困惑,筆者對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以下幾點方法和措施,僅供同仁們參考:
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初中的學生,見識較少、所學知識均比較淺顯,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等所知甚少,因此,他們可能認為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么作用。另外,有的家長也是文盲,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樣教育兒女,甚至還有家長教給兒女的是“學那么多干什么,會寫字就行了”,針對這一系列阻礙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這一點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也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或是實際中知識的應用問題。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并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那樣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把“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學數學是較為枯燥的一門學科,多數初中的學生不喜歡學數學,覺得難,沒有興趣。對于這一情況,我們教師應該采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以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朋友,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學生是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少年,許多情感問題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經常罵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教師抱有很大的成見,很怕這位教師,也正是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教師的課的好心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成績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如: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我們可以用撲克來替代正負數來玩游戲,紅色的為正數,黑色的為負數,讓兩個同學一組來抽撲克,每人抽兩張,然后把他們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這樣,我們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了一種游戲上來,學生在游戲中就把有理數的加法學會了。
3.利用中學生心理特點——“好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可讓學生討論“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告訴他們結果,這時學生會覺得非常好奇,這樣學生對學習乘方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三、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從學生學習的幾個環節,可把學法指導的內容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1.“讀法”指導。
初中學生往往不善于讀數學書,在讀的過程中,沿用小學的死記硬背的方法。這樣既不能讀懂,更無法讀透,且使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訓練。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去讀數學書呢?平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是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節知識的概貌,重、難點;二是細讀。對重要的概念、性質、判定、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等反復閱讀、體會、思考,領會其實質及其因果關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以便求教);三是研讀。
要研究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研討書本知識安排意圖,并對知識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把書本讀“薄”,以形成知識體系,完善認知結構。
2.“聽法”指導。
“聽”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識,而初中學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果下降。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注意做到:(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2)聽知識的引入和形成過程;(3)聽懂教學中的重、難點(尤其是預習中不理解的或有疑問的知識點);(4)聽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及應用的數學思想方法;(5)聽好課后小結。
3.“思法”指導。
“思”指學生的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更離不開思維活動,善思則學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則學得死,效果差。可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掌握好知識的前提。初中學生的思維往往還停留在小學的思維中,思維狹窄。因此,在對他們進行指導時,應使他們在學習中做到:(1)敢思、勤思、隨讀隨思、隨聽隨思。在看書、聽講、練習時要多思;(2)善思。會抓住問題的關鍵、知識的重點進行思考;(3)反思。要善于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進行分析、歸納、總結。
4.“問法”指導。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不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任何學科的學習無不是從問題開始的。但初中學生往往不善于問,不懂得如何問。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教給學生一些問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問法。即在某個問題得到回答后,順其思路對問題緊追不舍,刨根到底繼續發問;(2)反問法。根據教材和教師所講的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把問題提出來;(3)類比提問法。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質等的相互關系,通過比較和類推提出問題;(4)聯系實際提問法。結合某些知識點,通過對實際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提出問題。此外,還應要求學生在提問時不僅要問其然,還要問其所以然。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因人而異地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樂問、敢問、勤問、善問。
5.“記法”指導。
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數學沒有筆記可記,有記筆記的學生也是記得不夠合理。通常是教師在黑板上所寫的都記下來,用“記”代替“聽”和“思”。因此,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做到以下幾點:(1)在“聽”,“思”中有選擇地記錄;(2)記學習內容的要點,記自己有疑問的疑點,記書中沒有的知識及教師補充的知識點;(3)記解題思路、思想方法;(4)記課堂小結。使學生明確筆記是為補充“聽”、“思”的不足,是為最后復習準備的,好的筆記能使復習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了解學生實際,創設適合他們的實際背景。
多數教師均有這樣的感覺,多次強調的問題,學生總是記不住,殊不知在講的過程中所創設的背景不切合學生實際。我們地區的學生沒有見過許多先進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物品。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背景時不要死板地套用課本,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教學背景。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冊數學課本44頁,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開頭提出的一個關于踢足球的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根本不知怎么踢足球,這樣的背景對學生的學習就沒有大的幫助,但是,如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發現這一情況,及時地將此背景巧妙地進行創改,如將上述問題改為:打籃球的問題,就比較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就會有很大的幫助。經過創改后,學生多數都能理解并能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效果非常明顯。
五、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教師教,學生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傳統模式,這樣的教學法已不再適應新的教學觀,應將教師的作用從“教”提高到“導”,“導”就是引導,即教師的作用不應該是死板的“教”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充分地使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歸納、總結知識。也就是不要一成不變地將講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談話法、實驗法等有利于引導學生的教學方法,以便于我們提高教學成績,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兆平。在新課改下推進素質教育[j].甘肅科技縱橫,2008(4).
[2]翟鑒寬。推進素質教育“五個一”[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2(8).
素質教育論文篇六
1.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在經歷了“競技體育”“素質教育”“快樂體育”“陽光體育”等時期。
體育課內容龐雜、主題分散、形式主義、華而不實,更有不少學校隨意擠占、挪用、停上體育課的現象時有發生;真正開足開齊體育課的不足30%;開設課外體育活動的占40%,開設體育健康理論課的占25%,多數學校不能夠開展業余訓練。體育教學失去個性,教學過程“蜻蜓點水”,教學質量下降,體育課隨意性大,近20%的學校采用“放羊”式和“半放羊”式的教學。
2.體育教師資源配備不均衡,待遇偏低。
中小學體育教育還是受到種種因素的干擾,存在著“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現象。體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重智育、輕體育現象仍然存在,忽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得不到保證。體育課名存實亡,學生體質嚴重下滑。在教育投資方面,城市和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學校差距很大。作為人力資源的主體———體育教師,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像其他學科的老師一樣,需要評職稱、晉級,因為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在學校學期、年度考核中不被看好,工作得不到領導的肯定,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打擊。
3.場地器材嚴重不足。
體育設施資源由于受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經費短缺,達到國家規定標準比例20%,其中實心球、啞鈴、“山羊”、跳繩、欄架、等半數以上數量不夠,從布局上看:單、雙杠、籃、排球場、沙坑等,“分散”多于“集中”。“不便組織上體育課”占80%,其中50%學校只有少數學生參加體育活動,90%以上體育教師感到不便組織上體育課,大多數學校達不到完成教學任務的設施條件,更談不上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所需的體育設施,使體育教學變成無源之水。
1.開足上好體育課。
確保每天鍛煉1小時。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因地因校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簡便易行、效果明顯的運動項目。定期不定期舉辦各類運動會、體育文化節等。改進體育考試評價。將體育課作為高、中考畢業、升學的必考課。
2.加快體育教師配備。
鼓勵體育教師“送教下鄉”,“實施輪崗制度”,定期組織中小學體育教師基本功比賽和優秀課研討展示活動。
3.突出重點項目,力爭校園傳統項目取得重大突破。
通過招生考試政策疏通體育人才成長通道,源源不斷培養優秀體育運動后備人才。
4.正確處理好繼承與改革的關系。
學校體育取得的顯著成就;在不否定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前提;借鑒先進的思想和方法;在肯定繼承過去同時,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從課程建設到體育課教學,從課外體育活動到課余運動訓練,從師資隊伍建設到場地器材配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和精神財富。將有助于體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挖掘鄉土教材。
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結合我國學校體育的實際、不同民族地域特點以及學校實際情況,開展適合各地區、各學校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體育活動內容不斷涌入校園;學校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體育設施以產生最大的使用效果;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體育資源,體育教學內容根據在不違背學校教育規律或原則的前提下,挖掘民族和地方傳統體育健身項目,引入新興健身項目,把鄉土教材、自制健身器材、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引入課堂。如街舞、搏擊操、竹竿舞、抖空竹、太極劍、廣場舞、花樣跳繩、毽球、鍋莊舞等諸多項目。充分利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開發設計學生心中理想的教學內容。組建各種形式的俱樂部,做到“學校有特色,班班有項目,人人重參與”;體育工作者應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堅定不移的信念,迎合學生在應試教育壓力下,利用體育課輕松快樂的要求。教育和引導學生增強體質。評價不同學校的改革,深入調查研究,腳踏實地地指導學校如何根據自己的實踐進行改革。
6.重視體育教學資源的投入、利用與開發。
一方面,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積極推行有效政策,加大各級各類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另一方面,搭建平臺,使城市與農村之間、學校之間、學校與社區之間、學生之間多一些交流、溝通。
推廣先進經驗與改革措施,了解國外先進教育思想,學校體育必須重視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經驗,應充分考慮現有的基礎和實際;作為上級領導部門,全面貫徹和落實2014年7月30日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加強對學校體育改革的領導,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升學校體育工作整體水平;學校統籌按安排,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嚴格按課程標準開展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大課間體育活動”;保證運動負荷,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鍛煉,為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不懈努力。
素質教育論文篇七
摘要:素質教育是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和造就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針對中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情況進行研究,對于如何在素質教育中提升學生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就業工作。
引言。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就業整體的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就業形勢下,就業指導在高校的主導性、重要性日益增強。成為學校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部分高校側重的只是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導。過于強調就業指導的實用性、功利性,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人文素質培養、個性發展等。忽略了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首位”的重要決策,充分體現了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所具有的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從過去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中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情況,如何在開展的素質教育中提升學生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已成為各大高校的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比較復雜。近些年來,高校擴招,畢業生大幅增加,導致畢業生就業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同時,也由于有一些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陳舊,擇業理想與現實存在一定的偏差。許多高校由于專業劃分過細,培養的學生以單向型人才為主,不能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與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的困難。學生技能單一,不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其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動手能力較差,不能很好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第三,缺乏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敢闖、敢干的作風;第四,不善于與他人溝通和合作,缺乏應有的溝通技能,組織、協調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強。社會需求和認可的素質就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也是我們教育發展的方向。面對形勢的需要,面對就業市場的壓力,當前亟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素質教育:
一是教師加強學習,提升增強自身創新能力。創新型教師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將其運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創的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創新型教師一般都具備如下特點:有創造能力、強烈的求知欲、敬業樂業;能與學生共同學習;評價以激發或促進學生創新為主。因此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工程實踐能力,才能達到相應的目標。老師首先過實踐關,對老師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可以通過直接送入同專業類型公司培訓或結合黑龍江科技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工程實踐中心進行鍛煉完成,加大教師的業務學習,使教師能根據所教授的課程內容不斷地創新,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知識的技術應用案例,學生在學習中始終難把握學科的前沿知識。只有培養了大批創新型教師,才能夠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落到實處。
二是根據專業特點,制定培養方案,支持學生全面發展。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不僅要進行專業教育,更要加強“通才”教育。現代科技日益要求通過多學科的融合來解決各種綜合性實際問題,因此,合理調整專業設置,打破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界限,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廣博知識、創新精神、開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根據大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潛能來培養和造就人才,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注重拓展和完善大學生的智能結構,使他們每個人都能有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長。
知識的積累靠學習,而素質的提高主要靠實踐。要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從實際出發,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教育,使其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活動以及社會服務活動,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時,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使學生接觸一些企業和社會行業,增加就業的機會。
三是加強實踐教學鍛煉,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和組織管理的能力,這些能力是知識生產、傳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要讓學生盡早參與知識創新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有所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在實踐式教學中,要以學生實踐操作為主,講、做相結合的方式。在講、做相結合過程中發現問題,開闊視野,增強學習興趣,并學會理論知識和一些技能。通過講-做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對比較抽象的概念一目了然,既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學過程中要將枯燥理論知識融入娛樂實踐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開闊了視野;學習理論知識鍛煉動手能力同時,又加深了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又提高了綜合設計能力。
二、加強思想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
針對近年來高校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競爭意識、擇業視野等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必須根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新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地把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就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轉變和確立與社會需求和市場導向相適應的就業思想觀念,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就業的目的。積極引導大學生把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統一起來,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正確的擇業觀念。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就變得格外重要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心理素質、能力素質。就業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學生通過審慎地選擇一條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又適應自己發展的成功之路;指導學生要有良好的擇業心態和心理素質,讓學生通過教育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面對擇業。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學校應該加強心理教育,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通過心理咨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畢業生認識到自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氣質特點等方面的優勢和缺陷,提高心理素質水平,克服就業心理障礙,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機,擺脫心理誤區和束縛,保持良好的就業心境,去獲取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
三、調整課程設置,進一步強化學生能力。
通過進一步調整課程設置,實現高校培養人才模式由供給驅動到需求驅動的轉變。優化課程設置是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在課程設置中,努力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的以學校師資力量為基礎,忽視人才市場需求的模式。通過學分制的改革,大力加強選修課特別是跨學科選修課程和前沿交叉課程的建設,使學校課程設置真正從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和適應社會需要出發,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完善專業課程學生成績評定改革,要引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這種成績評定方法能夠促使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有利素質教育的全面培養,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并能激勵大學生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社會里主動積極地去塑造和鍛煉自己,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四、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尋找就業機會,減少大學生就業壓力。一是以營銷觀念積極開拓目標市場。積極與相關行業企業進行溝通校企合作事宜,積極收集就業信息;二是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模擬職場實踐訓練。為了切實推進就業指導工作,使學生通過職場實訓直通用人單位招聘現場;三是“走出去”尋找就業機會。一方面是就業工作人員走出去,進行市場調研、走訪企業、開辟人才市場,帶領學生到用人單位應聘等。另一方面鼓勵畢業生走出去。為了不使家庭困難成為學生擇業的“羈絆”,劃撥出專項經費對家庭困難和求職地域較遠畢業生予以補助;四是“請進來”舉辦專場畢業生招聘會。為方便學生找工作,積極邀請用人單位到校招聘畢業生,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實現了用人單位、學校和畢業生三贏;五是開發校友資源,為畢業生收集有價值的就業信息或提供就業崗位。
結論。
通過加強國情與形勢的認識,進行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教育;探索建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成為大學生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以提高大學生素質為己任,向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充分利用就業指導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等對策,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的、寬松的就業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職業選擇,為就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相結合,加快完善高校就業服務體系。通過素質教育有效提升學生能力,此舉將為高校破解就業難題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3]王曉巖。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力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素質教育論文篇八
一、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人才觀。
1、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幼兒不僅是一個自然的人,具有可塑性和依賴性,而且是一個社會的人,具有生存、發展、學習、受教育、受保護的權利。幼兒教師要真正了解幼兒,知道他們所知、所想、所求,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充分尊重幼兒的人格與權利,與幼兒建立起緊密合作的互動關系,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的提高。
2、樹立科學的教育觀。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對幼兒教育的思想觀念:一是著眼于未來的觀念。要認識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后天的經濟。幼兒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二是全面和諧發展的觀念。要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三是基礎教育的觀念。幼兒教育應促使幼兒對未來具有更強的適應性,為其終生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3、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目前,幼兒教育在“人才觀”方面還存在“誤區加誤導”的問題:一是狹隘人才觀的影響,認為只有專家、學者至少是上了大學的人才是人才,片面地看待幼兒的成長;二是許多家長存在唯智傾向,把“成才”直接與智力開發掛鉤,幼兒不但被各種學習任務剝奪了童年的快樂,人格的健康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廣大幼教工作者應該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為幼兒未來的發展提供全面的準備,開拓盡可能廣闊的空間,促使幼兒成為在體力、智力、情緒、心理等方面協調發展的“完整的人”。
二、正確認識培養目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
以往的教育目標強調共性、忽視個性,強調統一要求,忽視個體差異,在這種目標指導下的教育,實際上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而不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素質教育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其目標是群體目標和個體發展目標的統一,目的是為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因此,幼兒教育的目標應指向未來,其任務是為培養21世紀的人才打基礎。
1、目標的確立要著眼于未來。
幼兒教育的發展具有長遠性,它關系到幼兒的成長,關系到社會未來的發展。因此,在確立幼兒教育目標時,首先要考慮幼兒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準確地把握幼兒教育的發展。其次,在培養目標上,既要考慮到現在,又要考慮到未來,要將提高幼兒素質放在首位,著眼于幼兒長遠的發展。
2、目標的確立要全面。
幼兒教育應該是全面的、整體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的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規格有著不同的要求。然而,當歷史進入到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后,各國均把教育的目標定位于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上。目前,我國多數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還較落后,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對幼兒教育的目標知之甚少,因而重智輕德、重美輕德,過早對幼兒專業定向等現象較嚴重,導致不少幼兒片面甚至畸形發展。所以,我們應大力向家長宣傳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使其盡快走出片面教育的誤區,深入地理解素質教育的實質,更好地促進幼兒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
3、目標的確立要面向全體。
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促進幼兒在各自基礎上提高。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具備因材施教的能力,克服“一刀切”、“齊步走”的教育方法,給不同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幼兒創設不同的發展機會和條件。在實踐中,一要尊重個別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兒的全面發展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三、發揮各種教育力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立足點。
教育力量不是單一化的,社會、家庭、幼兒園都會對幼兒發生影響。因此,現代幼兒教育應該樹立“大教育觀”,全面優化教育環境,充分調動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面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調、同方向地對幼兒進行教育,全面、積極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1、優化教育環境。
傳統的教育思想往往誤以為幼兒教育即幼兒園教育,幼兒的受教育環境局限于幼兒園的活動室。素質教育不僅把幼兒園生活的一切空間都當做幼兒受教育的環境,而且也讓幼兒知道,生活的一切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我們應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蘊藏在大環境中的教學資源,變自發、偶然的環境影響為環境教育,切實避免社會上一些暴力現象等不良因素對幼兒人格的扭曲作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2、實現家園共育。
許多研究表明,在幼兒時期,對兒童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所以,家園共育理應成為推動幼兒園素質教育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幼兒園過去的家長工作往往是讓家長配合幼兒園完成教學計劃。中央明確指出:“家庭、學校和社會要互相溝通,積極配合,共同開創素質教育的新局面。”我們應該認識到家庭環境對幼兒發展影響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園共育的必要性。應將家長視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人力資源。教師要與家庭建立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指導家長正確了解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內容、方法,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切實將家、園共育作為幼兒園素質教育的基本立足點。
3、發揮社區作用。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應密切同社區的聯系與合作,宣傳幼兒教育知識,支持社區開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動,爭取社區支持與參與幼兒園的建設。”這說明利用社區資源發展幼兒教育,已具有了法規上的意義。因此,在研究影響幼兒發展的環境因素時,需要考慮到社區大環境的作用;在研究幼兒教育問題時,需要考慮社區、幼兒園、家庭的通力合作,協調社區各有關方面的力量,要用比以往更為開闊的視野來看待幼兒教育,研究幼兒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的深入,幼兒教育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要始終把握住改革的清晰思路,以更加開闊的眼界,著眼于素質教育,把幼兒教育工作自覺地置于“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之中,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幼兒教育新路。
素質教育論文篇九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地是“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既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生活,又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和技能轉變為在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一般發展。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體現這樣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課程標準》為現代義務教育明確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學習,不斷實踐,用“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等理念為指導,探索常規教學新模式。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人”、完善“人”,促進每個學生的人生價值得到不斷提升。當然新課程不是不要分數、不要知識,而是要讓學生把學習掌握知識與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讓成“才”的努力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讓知識與身心一同成長。我們以往評課時參照的一條重要標準是“雙邊活動開展得好”,這里的雙邊活動指的就是師生之間的課堂對話。為達到這一標準,教師設計了許多課堂提問,教學便在師生之間講與聽、問與答的程式化中進行。久而久之,師生達成了許多默契,如教師課解時,學生必定認真聽,不得打斷教師的講述;只要教師稍有停頓,學生必會齊聲答問。為活躍課堂,一些教師往往用諸如“好不好”“對不對”“正確不正確”“生動不生動”之類的淺層提問來引發學生簡單而響亮的回答聲。在新課程形勢下,有人提出了“教學就是交往”的理念,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氛圍。
1教師的作用是促使學生完成“愿學、能學、會學”的發展過程。
1.1學生“愿學”是基礎。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那么就很難做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小學生對教師的敬重程度影響到他自愿參與該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程度。在教學中,師生應始終處于合作者。我們的做法是:課內教師少站講臺,多到學生中認真觀察、聽取他們在學習活動里的做法和表述;課外教師應與學生一起玩,了解學生的喜愛,交流情感,使師生融為一體;給每個學生真誠的愛,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使教師成為學生的知心人;為人師表樹立典范,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好,使教師成為學生心中偶像。綜上所述,教師用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換來學生對教師的敬重,使學生從愿配合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轉化為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小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喜愛小動物及玩具,對周邊新事物感興趣。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應把學生喜愛的動物、游戲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內容生動活潑,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從生活中學習文化知識,完成對生活興趣到學科內容興趣的轉化。總之,現代教師應具有“母親”、“智慧”和“幽默”的特點,使教學成為師生情感交流,廣泛信息傳遞,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真誠地“愿學”。
1.2“能學”是保證。教師在制定一節課的教學方案時,必須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準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認識現實世界的模式,引導學生形成觀察、操作、思維等方法,達到儲存信息適于遷移。我們的做法是:通過對生活原形的觀察、分析、提煉獲取所學知識,使學生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感知科學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自主發現規律,享受成功的喜悅。應用規律作用于生活實例,進行質疑、討論、交流解決身邊的現實問題,體驗所學知識在今天的用處,并轉換為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活動效果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和集體評價,通過評價活動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教學內容必須把握“度”,學生能夠借助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及方法,自主探索學習的內容教師不講解,學生講清楚的知識教師不重復,做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教師的培養,其認知涉及的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將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能學為會學提供了堅實保證。
1.3“會學”是目標。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個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把教科書作為常讀的課外讀物,引導學生學會在書上勾畫重點,批注疑難和體會。讓每個學生使用自學記錄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實例、原有知識經驗對新知的作用過程及對概念意義的不同表述。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代換、假設、轉化等學法為重點,使學生在自學時有法可用。先小組交流,形成初步的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討論、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因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最后反作用于學生收集的生活實例。這樣,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是豐富的、有著經驗背景的,從而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于指導活動的圖式。實踐表明,在貫徹“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理念中,教師的備課將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培養學法為重點,建構知識為目標;上課將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進而在質疑、解疑的交流討論中完成學習活動,盡可能減少教師在課堂上的規定行為和講解。使學生形成“怎么學”,明確知識從“哪里找”,為邁向學習化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2更新教育觀念,做開放型的現代教師。
現代媒體往往把師生關系比喻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條小溪與一杯水”,都只強調教師對于學生的單向給予,而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因此我更欣賞“燈芯和煤油”的比喻,從某種程度上教師更依賴于學生。正如我的學生所設想的師生關系體是由教師的經驗與學生的好奇和熱情組成股份公司。現代解釋學也認為,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體模式”轉變,教學相長,學生也是老師,“向學生學習”是一種時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師萬能、唯我獨尊的觀念,容納不同意見,尊重并強調學生的個性。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包括發現探索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該扮演好欣賞者、主持人、學習者……去為學生服務。
2.1扮演欣賞者的角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也不斷增強。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自學、自勵的積極性,我逐漸擴大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認知基礎和道德修養,對于每一篇課文,經過教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能夠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較準確的把握。為了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我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以及學生易于把握的課文,輔導學生學習課文、領會要點、上臺講課,而自己作為欣賞者,則由前臺轉到了幕后。如教學《敬禮!五星紅旗》一課時,上課前,我向一學生明確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要點,讓他查看、搜集有關資料,聽取家長和同學的意見,然后給同學上課。該同學在講課中,結合課文內容和相關資料,用學生的語言、情感,解釋了祖國尊嚴的表現和重要意義,學生聽了倍感親切,很受鼓舞。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發言熱烈,提出的觀點、講述的內容大都符合課文要求。最后,教師總結升華,畫龍點睛,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2.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中央臺有一些節目有相當高的收視率,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由此,我想到:我們的思品課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這樣的創意,開放我們的課堂,轉換我們的腦筋,把課堂變成展示學生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舞臺,老師只不過是一個主持人——課堂教學的主持人,組織引導學生在課堂這個在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為,并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充分展示的過程中,在心靈上有那么一點觸動,在情緒上有那么一點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點體驗。
2.3扮演學習者的角色。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獲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斷拓展。學校和教師顯然已經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各種超文本的知識信息通過各種媒體充斥著社會各個社會化場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過網絡與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寬了一代人的學習和交往空間。在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一個教師如果不學習,那么他過去所擁有的知識或許就不能成為今天“傳道、授業、解惑”的資本。確實,有些現代信息,我們的學生比我們老師知道得多,看問題也現實得多。他們提出的有些問題相當敏銳,憑我們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很難令學生滿意的接受,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學習者,在與學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學習,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為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看作是與學生共同受教育的學習者,在能夠想學生所想,感學生所感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烙印。
3探索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創新課堂結構。
3.1課前師生共同準備教學內容。
3.1.1學生準備:預習教材,提出知識重點,自己是通過什么途徑理解的,還有哪些疑問。尋找生活原型和應用實例。查閱資料,訪問實地和資訊他人,制作說明自己觀點的學具。
3.1.2教師準備:熟讀教材,明確隱含內容,建構認知網絡,提出思維順序。預測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和學生未發現的思維障礙處,制定啟發措施。組織學生喜歡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應用實例。制定教學活動整體方案,達到宏觀調控。把教師的備課變為學習活動參與者共同準備,不但培養學生邁向學習化社會主動學會學習,而且為創設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學習的課堂提供了保證。
3.2完成合作探究性學習過程。交流讀書體會,展示收集信息,達成初步共識,明確疑難;教師組織全體學生完成直觀感知,需要時作適當補充。小組討論、操作驗證、提出想法;教師到各小組聽討論、看操作,進行個別引導。小組代表發言,其它同學補充,闡述用什么方法發現和驗證的規律,爭論中形成共識;教師應啟迪學生總結應注意的問題。
用規律再認識收集的信息,形成創新和發散思維;教師應組織學生由近及遠探究生活實例,并提供大家感興趣的身邊問題讓學生用今天建構的知識去解決。自評、互評和全體評相結合,同學間聽取建議,修正不足。使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主陣地,把研究“教法”轉變為研究“學法”,把落實“雙基”豐富成“是什么、哪里找、有什么用、怎么用”。不但為學生終身學習建立根基,而且在學會認知的同時,學會做事。
新課程的實施是一個整體工程,最突出的感受用八個字概括:變化、挑戰、創造、完善。教育理念的變化,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及教學方式的變化給廣大教師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需要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新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更注重學生在知識形成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充分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生認識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不再沉悶、呆板,隨著多項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層次水平的同學都能展示自我,各盡其能,相互啟迪,各有所獲。
參考文獻。
1鄧永富。用現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規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黃謀榮。花瓣雨。人民日報,2007.9。
4鄭易。小學教學改革。鞍山教育網,2007.8。
5吳源。新課程改革總結。遼寧教育出版社,2008.3。
6殷曉棠。怎樣促進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實施。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9。
7張麗萍。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如何定位。鞍山教育網,2005.6。
8欒蘭。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5。
9滕如。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該怎樣備課。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9。
10孫曉琦。新課程實施中如何把握課堂教學。人民日報,2006.2。
素質教育論文篇十
管樂團是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管樂依據其投資小、成效快、演奏曲目廣泛的特點成為最適宜高校音樂特長培養與音樂基礎教育的樂器之一,而管樂團是管樂學習者與愛好者展示、排練、提升的重要平臺,也是管樂傳播與推廣的重要方式。管樂團根據其性質、人數、建制可形成多樣化的發展方向與展現形式,近年來在高校中得以廣泛的發展,并在實踐與推進素質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涉及廣泛的系統工程,而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2014年教育部指出要推進體育藝術“2+1”項目,其中要求學生至少掌握一項藝術特長,通過其藝術素養的建立與培養,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高校教育角度出發,管樂團在思想教育、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均發揮出積極的影響,對高校教育的綜合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美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是通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創新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課外文化藝術活動,一方面通過學習、排練、演出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另一方面,通過以情感人、潛移默化的形式實現管樂團成員的情感教育與廣大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此外,管樂團具有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對高校各年級、各專業、各年齡的學生均有影響,是素質教育教學目的實現的重要體現。
高校管樂團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組織,在校園中與社會中具有較多的演出機會,演出多以義演、慰問演出為體現。這是高校學生自主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們接觸社會、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機會,是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與高校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素質教育機制相吻合。實踐證明,管樂團活動對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正義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對高校思想教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管樂團是豐富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重點指出,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建設大學生藝術社團是豐富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與其它社團相比,管樂團具有培養學生技能、豐富知識構成、促進協作意識、提高藝術素養等多重作用與優勢,是德育、美育、智育的有機結合,是校園活力與生機的新生力量,是實現校園文化的融合的載體。
從學生培養角度出發,管樂團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審美能力、溝通能力、協作意識均有幫助,同時對學生自我教育與突破創新進行引導,為學生的能力結構的優化與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一)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傳遞,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個體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團隊的引導和激發。管樂團是由具有共同興趣和愛好的個體組成,最終實現個人能力提高與團隊水平提升的目的,是以興趣為引導,以促進為途徑的自我教育過程。此外,管樂團的訓練與活動對學生的信心建立、個性塑造、自我認識均具有促進作用。
(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審美能力。
管樂團是一個學生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平臺,通過從聽覺上感受旋律的優美,進而深層次從作品文化、背景方面理解音樂、啟發思想,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情感、審美感知的能力。這種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局限于管樂團成員,同時也能夠傳遞給管樂團表演的每一個觀眾。此外,作為一項藝術特長,管樂隊豐富學生專業技能、優化能力結構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培養學生協作意識與溝通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寫作意識與溝通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管樂團活動的開展是學生學習化被動為主動的過程,經費的募集、場地的協調、活動的指揮、排練的磨合、演出的配合,管樂團活動的各個環節均是對學生溝通能力與團隊意識的考驗,也是學生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機會。管樂團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溝通與協作的方式,也能收獲團隊力量的成果,對學生集體精神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證明,管樂團對高校教育的推進與學生能力的培養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時期,更要發揮好其應有的效果和作用。在現階段高校管樂團已有一定的經驗和基礎之上,應努力完善和優化管樂團的管理與推廣,通過校方與學生雙方面的努力,推進管樂團的規范化形成于整體水平的提升,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平臺,使管樂團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真正得以發揮。
作者:韓偉單位:集美大學音樂學院。
素質教育論文篇十一
論文摘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所培養的人的素質。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具有較高的科研和創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質教育是指為發展及提高人的素質而進行的教育,也是一種旨在提高人的創造力的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具有全體、全面、全程的特性。作為人的素質,則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穩定的品質和個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知識可以用言傳口授的方式,由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素質則不能用傳遞的方法去掌握。人們用言傳口授的方法,給予別人的是關于素質的知識,而不是素質本身。
教師素質是指教育教學工作特有的品質和能力,它不僅具有個性化的特征,而且還具有專業特征。
實施素質教育意味著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對事業的熱愛,還要具有現代人的素質。它要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生;要有寬廣厚實的業務知識和終身學習的自覺性,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要遵循教育規律,積極參與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新;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成為教育家式的教師。要提高教師素質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觀念。
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認識到:觀念陳舊、理論匱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問題,是制約素質教育的主要原因。因為教育觀念落后,不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教學模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教學方法過死,使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考試方法僵死,考試內容死板,使得學生死讀書本;對學生以分定優劣的評價嚴重束縛了學生創造意識的形成和創造力的發展。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教育觀念的改變。
現代教育觀念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素質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推動學生不斷地發展。教師應樹立符合時代發展步伐的教育價值觀、學生觀、質量觀,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逐步提高認識和完善自身素質,實現教育觀念的創新。
二、樹立終身教育觀念。
隨著知識的劇增,科技的飛速發展,教師所學的知識和傳授知識的辦法對他們的職業崗位賦予的要求將越來越不適應,必須在整個生存期間更新和改進自己的知識結構,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掌握相關學科的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為這樣不僅對教師自身的發展有利,還對成長中的學生基本能力發展指導有利。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每個人都面臨著“學習的革命”的嚴峻挑戰,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不懂電腦、不會外語、不會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稱職的教師應該是學科知識、人文知識、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綜合型教師。
三、科學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現實性和應用性。培養一支既會教學又懂教育,既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創造力的教師隊伍,其結果可直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是推動教育發展的真正動力,實現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也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育教學,應該成為每位教師的行動準則。教師隊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強大生力軍,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起著教育理論工作者難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增強科研意識,學習教育理論,掌握科研方法,參與科研實踐,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開拓創新能力。
新的世紀惟有創新才有希望。教師的創新能力表現在能以創新精神對待教學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創造。在教育教學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論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礎上求新求異,向前發展;在教學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要探索規律,大膽創新實踐。
五、高尚的職業道德。
新型的教師職業道德,應當是具有高尚的社會道德規范、良好的師生關系,豐富的學識和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在向學生滲透著自己的思想、立場和觀點。因此,教師本身應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教師所具有的堅定的正確的政治方向、敬業樂教、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為,其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體魄健康是指人在運動、勞動與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及靈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師特定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特點,要求教師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因為教師的勞動是一項既包含腦力勞動又包含體力消耗的艱苦工作,身體健康是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前提。其次,教師的工作是通過聽、看、寫、講來完成的,所以教師必須有良好的聽力、視力和聲音,耳聰目明以及聲音洪亮是教師必備的身體素質。
教師還應具有較高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力強。精神樂觀向上能造成一種和諧以及生機勃勃的氛圍,給學生情緒上的感染。教師需具備較強的情緒控制能力,以積極的情緒對待生活、工作和學生,要經常表現出風趣幽默的健康情緒。寬闊的胸懷和愉快的心境,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堅持不懈地了解學生及探索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這種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個教師都應具備的心理素質,也是教師為人師表以及教書育人所必需的。
總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一代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廣大教師的神圣職責。每一位教師都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程景民現代素質教育概論[m]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3]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
素質教育論文篇十二
有人將數學比喻成認識世界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語言,成年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是能否把數學的運用能力發揮極致。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大綱中規定:“通過初中生對數學的學習,培養其主動學習數學的意識,能夠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初中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就要重視其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會被抽象成數學的概念和規律。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在將教科書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所學數學知識的來源,對數學知識原型的介紹和分析給予重視,以便更好的了解所學數學知識的用途,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教育工作者還應該加強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及訓練。學生能充分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重要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讓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就是要求學生親身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問題的過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從教材中選擇一些應用問題,或者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科技中選取一些實際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建模訓練。教學中,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把構建的數學模型應用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例如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市場調查、實地測量等活動,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二)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嘗試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去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問題的思考。教育經驗豐富的初中數學教師,能夠充分挖掘出數學教材里蘊含的啟發性材料,通過構建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去啟發學生對數學的'主動學習和思考。對于初中生來說,在求知的過程中他們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生在開放式的教學氛圍中,通常會萌發出大量的新思維,此時,教師要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啟發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教科書上知識的傳授。初中數學教學工作者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改變教學觀念,將素質教育的理念潛移默化地融入數學教學中,因材施教,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氣氛,而不是教師一味講解學生被動接受,要激發初中生對學習數學的欲望,主動去學習數學,在生活中實踐所學知識。初中教學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觀點,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思想。為了讓教師與學生融為一體,增進師生感情,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把學生從過去枯燥的課堂氛圍中解脫出來,開放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產生創新思維。數學是一門用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學科,其教學模式不再是只要求學生背公式、解答問題,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通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表達出來。活潑的、不被約束的課堂氛圍,可以將學生禁錮的思維打開,讓學生暢所欲言,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懂得學生的訴求,要與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學生心靈的對話者。教育工作者授課的主要場所是課堂,課堂也是激發學生創造能力的場所。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素質教育觀,并在充分了解素質教育的理念后,打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素質教育觀不斷被激發出來,從而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在授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與學生保持平等的教學環境,重視學生平等學習的權利,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因材施教,不拘泥于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確保學生能夠進行自我探究學習。通過教育工作者實施的素質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學好數學很重要。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將數學知識充分應用實踐,切實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自覺地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逐漸形成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無論是在教學理念上,還是在教學手段上,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突破自己,不斷地尋求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初中數學教學中為保證素質教育能夠在課堂上順利實施,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加強自我知識體系的更新。
所謂國際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初中數學教學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不斷地去探索更好的素質教育方法,通過素質教育,充分激發學生對初中數學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成為滿足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素質教育論文篇十三
語文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從基礎教育角度看,語文素質決定人才素質品格。因為語文學科既是基礎工具學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同時又具有豐富的知識性。語文素質是人的文化素養的主要標志,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質核心的部分。語文素質往往是一個人成才的主要制約因素。人才素質和語文素質是兩個密切聯系的概念,只是內涵和外延稍有不同。兩者的基本點是一致的,基本點是人的素質。兩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狀態的,且兩者的目標、任務相呼應。人才素質目標照耀著語文素質目標,規定著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和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幾乎相等的兩個概念。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對人的教育塑造,堅持語文素質的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目標。人的素質結構是多方面的,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素質教育的中心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而語文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從基礎教育角度看,語文素質決定人才素質品格。因為語文學科既是基礎工具學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同時又有豐富的知識性。語文素質是人的文化素養的主要標志,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質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質目標燭照著語文素質目標,規定著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和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是圓點接近、半徑幾乎相等的兩個圓。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對人的教育塑造,堅持語文素質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目標相統一,把教學生學語文和指導學生做人結合起來。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語文課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個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現了作者的個人見解和智慧,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這些作品增強了學生的熱愛祖國情懷,也讓學生樹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如描繪祖國壯麗山河的《長江之歌》;或是對偉人英雄人物的熱愛、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來》;或是歌頌偉大的父母之愛,如《母親的純凈水》,或是反映歌頌友誼的,如《去年的樹》等作品,無不閃爍著人文之光。面對這些蘊涵著豐富情感的語言文字,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于課文的言境,讓學生對語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如教學表現母愛的文章時,就要以表現母愛的歌曲創設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接著用親切感人的語言引出話題,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感情!
(二)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語感,加深理解。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加深。”小學語文教材的絕大部分課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重大的作用。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知識,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讓他們會讀書,從而把書讀懂。模仿是少年兒童的天性。因此,指導學生掌握朗讀課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讀。我們在語文教學時,可以通過范讀,教給學生正確的語音、語氣和朗讀速度,使學生對課文形成初步的認識。尤其是新課教學時,教師在范讀之前應提出幫助理解課文的大意。教師在范讀時的語音、語調和富有表情的神態都會深深引著學生,使學生在聽時產生共鳴,受到感染,加深印象,從而體會文章的含義。教師要根據課文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學生掌握了朗讀基本功,口頭表達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語言交流或參加演講的表達能力都會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三)尊重學生,凸顯人文關懷。
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處處從學生的角度著想,尊重其人格和發展的權利,并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千萬不能簡單化、規范化。語文教學要體現人文性,就是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要以學生的感悟代替教師的分析,變讀書、答問的單調形式為課堂上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討論、表演、展示、欣賞、評價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議中悟,在研中悟,在動中悟。要讓學生在自主、開放、合作的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如一個內心旅途,是生命的體驗,感悟的歷程。在課堂上,老師要學會用幽默的語言,風趣的教學藝術來活化課文語言的功能,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溝通學生與老師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其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發展智能。
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另一個措施,就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千方百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素質教育研究的是每個學生的身心特點,用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的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因材施教,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但要研究孩子們的共性,還要研究孩子們的個性,使他們各展所長。課文課程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根據認識事物的規律編排的,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培養學生能力,開發智力的,教師應參照這些教材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訓練,并根據學生個性差異,有的放矢輸導,使之各有所進。
三、結束語。
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黨和國家對站在時代前列的廣大教師殷切的希望。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要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讓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同時,時刻有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為實施素質教育貢獻出自己全部力量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李翔。語文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j].成功(下),2007,(04)。
[2]張勇。淺談語文課堂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
[3]楊耕妹。淺談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j].中學教學參考,2009,(07)。
[4]王秀麗。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小學生的能力培養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3)。
素質教育論文篇十四
師生情感融洽對于當前的英語交際教學更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英語交際課堂中,交際雙方――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雙方處于平等的主體地位,融合在智力與情感的交際過程中。英語課堂教學既是語言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是情感與內容的統一。在課堂中,師生之間進行的是面對面的內容信息和感情信息的交流。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用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英語?我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相對于個體學習和競爭學習而組成的,包括相互依賴、個人責任、社交技能、小組自評和混合編組等基本要素。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面向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即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這是完整意義上的學習。今后,學生學習將更注重自主的學習方式,學校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表現在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教育應該重新設計,使人們通過擴大對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價值的認識來避免沖突,或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沖突。應留出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們以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一些共同目標。學生在相互了解和平等的價值觀中共同學習,增進對他人的了解和對相互依存問題的認識。培養當代中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是時代的需要,學會與他人同心協作,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情感教學,有利于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開展合作學習。
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更是學習和活動的動力。如果學生對英語有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就會展開思維的翅膀,積極主動、頑強執著地去思索創新。我認為,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活力,課堂教學正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佳時機。因而,激活課堂,增加教學的趣味,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是我堅持不懈的追求。
1.讓學生表演。
盡管平時忙于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我仍堅持采用表演的課堂形式。在處理一些情景生動的閱讀課、對話課時,我常采用讓學生表演的方式活化教材。例如:譯林版module6unit1projecttheinvisiblebench就是極好的劇本。我讓學生自由組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準備以后,幾個大組根據故事情節分角色扮演。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能把隱形板凳的滑稽表演到位,觀看的學生也發出開心的笑聲。看著學生臉上洋溢的笑容,作為教師也被感染,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學生都精神飽滿地、自主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在課堂中擠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們進行表演。他們擁有難以置信的想象力,會進行形式多樣的表演,如有趣的小品、繞口令、猜謎等等。課間在教室的角落、教室外的走廊,我總能看到分成小組的學生面帶微笑,投入課堂表演的準備中,都能自主地去嘗試,參與到活動學習中。
2.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
素質教育論文篇十五
在信息化時代,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眾多的知識中,地理知識屬于基礎知識之一,地理知識包括環境、人口、資源等內容,這些內容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素質教育環境下,初中地理教學備受人們的關注。初中地理教學受傳統教學經驗的影響,使得其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就素質教育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針對改革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素質教育;初中地理;教學改革。
一、引言。
初中地理在整體初中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在實際中并不受到重視,很多初中學校為了應對中考,提高自己的升學率,會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上,忽視了地理教學。但此種情況在素質教育環境下得到了改善,素質教育對初中地理教學十分注重,因此,初中地理教學逐漸地走入人們的視線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初中地理教學面臨的改革問題也暴露于出來,因此,如何解決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問題,就成為了目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二、素質教育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問題。
(一)教學內容層次不清。
在素質教育下,要求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綜合性的素質培養,這樣的要求與以往單一型的理論知識人才培養有著較大的出入,因此,以往的地理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目標規劃等都與素質教育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要求不相符。在以往的教學內容分配中,教師基本上是按照統一標準來進行的,并沒有對內容進行層次性的劃分,這樣一來就導致了不同智商、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處于同一層次,學習好的學生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學習不好的學生又會因為難度較高而掌握不了知識,這樣就導致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學定位目標與素質教育要求不相符。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確定教學目標,在有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就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定位目標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與素質教育的需求不相符。在定位目標過程中,教師強調的是應試教育,一切為了中考取得高分而服務,而素質教育則要求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如此,不同的定位目標就給教育改革的實行增加了難度,進而影響了改革的推行速度。
(三)教學評價機制不合理。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教學進行評價是比較重要的環節,通過評價工作,教師可以了解教學現狀,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但就目前的評價機制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評價機制不夠合理,主要采用的是應試教育的評價方法,而且評價目標也比較單一,主要是圍繞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程度開展的,所以說,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對評價機制進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素質教育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體現層次性。
在初中地理教學改革實行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地理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在此改革階段,教師要將教學內容進行層次性劃分,同時教學也應有層次地進行。在教學中,教師應增加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方面內容的比例,同時還應在進行基礎知識講解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應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提高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視覺問題的能力。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有哪些氣候類型嗎?”這一問題較為簡單,學生基本都可以知道,當學生解決了此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你們知道氣候對人類活動有哪些影響嗎?”這一問題稍有難度,可以滿足中等學生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哪些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會產生影響?”這一問題可以滿足學習能力較強學生的需求。在這樣層次分明的教學內容中,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掌握自己能力范圍內的知識,而且教師在對氣候知識進行講解過程中,可以針對最后一個問題與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知道亂砍伐樹木等人類一些不好的行為會對氣候產生影響,然后培養學生保護自然、維護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二)重新定位教學目標。
在以往的地理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是填鴉式的教學模式,通過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來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素質教育視域下正在逐漸地被淘汰,教師在教學中,應開展體驗式的素質教育,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理解地理事物分布,能夠掌握地理環境的規律變化,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更好地走入地理世界,接受地理素養教育。
(三)豐富評價機制。
在地理教學改革中,教師應對評價機制進行豐富,教師應將學生對地理概念、人文特征等內容的理解程度列入評價指標中,同時還應采取多樣化的評價形式,以此來促使評價機制更加健全,評價效果更加良好。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傳統的教學與素質教育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做好改革工作,通過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有效開展素質教育來促使地理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2]史東穎.努力發揮初中地理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