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豐碑課文原文篇一
小說《豐碑》是一部讓我深感震撼的作品,該作品以真實、詳實的描述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創立到勝利的歷程,讓我了解到了中國軍人的英雄事跡和無私奉獻精神。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對于軍人的辛勤努力和高尚情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敬仰和尊重他們。
第二段:軍人的辛勤努力。
在小說中,作者通過描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種種艱辛,向讀者展現了軍人們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所付出的犧牲和努力。他們不畏艱險,不懼疲勞,沖鋒在前,舍生忘死。無論是在戰斗中的鋼鐵戰車,還是冒險深入敵后的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人們都沒有怕困難的心理,只顧著拼盡全力完成任務。這種精神正是中國軍人奮力拼搏的真實寫照。
第三段:軍人的高尚情懷。
小說中,作者以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中國軍人的高尚情懷。從邱少云在暗處嚴密監視敵人,到蘭鎖軻無私貢獻身體,再到周忠信默默付出,中國軍人們的高尚情操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他們是無比堅定的信仰,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無私,且舍己為人,堅守原則。他們的行動讓我感到敬佩,也讓我思考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給予他人幫助和支持。
第四段:軍人的自我奉獻。
在小說中,作者通過描述軍人們主動請纓沖在第一線,將自己放在最危險的位置,來獲得勝利。這種自我犧牲精神讓我深受觸動。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軍人們毫不猶豫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這種無私奉獻與自我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傳承。
第五段:總結。
讀完《豐碑》,我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軍人的辛勤努力和高尚情懷。他們是國家的英雄,是低調付出的群體,在默默無聞的背后默默奉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中國軍人的豐碑。同時,我也深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努力和奉獻還遠遠不夠,應當汲取軍人們的精神力量,更加勤奮向上,為實現自己的價值貢獻自己的力量。
豐碑課文原文篇二
翻開語文練習冊,我的目光被一篇名叫《豐碑》的文章所吸引。
文章寫的是關于一位軍需處長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感人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長征途中,部隊在云中山里艱難地走著。當時環境惡劣,軍需處長把棉衣都分給了其他的戰士,而自己卻飽受嚴寒。最終,依靠在一棵樹干旁犧牲了―他被飛雪覆蓋了,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軍需處長掌管著軍隊襖服的分配,怎么可能活活被凍死呢?難道他不知道冷嗎?難道他不知道自己拿一件棉衣穿在身上嗎?身為軍需處長,他時刻想到的是讓戰士們穿暖和,讓戰士們安全地過雪山,取得長征的勝利。他一心為公,一心為他人著想。他把生的機會帶給戰士,把死的危險留在自己的身邊,這是多么令人欽佩的革命前輩呀!想著,想著,我的眼睛濕潤了。它是那么的感人,寄托了軍需處長的偉大精神。他的精神猶如豐碑一樣高大。我的心靈被深深的感動了。
豐碑課文原文篇三
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兒童的想象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維空間,引導兒童展開合理想象不僅可以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而且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難點,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定是十分有益的。
《豐碑》是一篇文藝性較強的課文。通篇,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都沒有明說出來,而是蘊含在敘述和描寫的語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節作者先從外貌、神態和衣著三個方面,刻畫了一個凍僵了的紅軍老戰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著單薄破舊”,其神態“十分鎮靜”、“十分安詳”。接著第8-12小節在描寫將軍見了這位凍僵老戰士之后的情感變化過程中,側面介紹了“他就是軍需處長”。最后在第13小節里寫這位軍需處長在風雪中“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如何幫助學生從認識這“好似一尊塑像”的紅軍老戰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的軍需處長,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如何通過描寫人物外貌,表現人物內在品質,通過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課語言訓練的重點。
在教學《豐碑》一課時,老師利用了教材中的三處思維空間,運用“反芻法”引導同學們展開想象,進行聽、說、讀的綜合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教學進入到第11小節的時候,教師用一道過渡題:有人小聲地告訴將軍“這位凍僵的老戰士就是軍需處長”以后,將軍的情感發生了怎樣劇烈的變化?自讀課文第12小節。
在兒童自讀課文第12小節后,抓住第一個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想象:“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時屏幕上顯示了將軍向軍需處長敬禮的圖畫。學生邊看圖,邊思考。一會兒功夫,學生紛紛舉手:“將軍想:他就是軍需處長?太意外了!”“將軍想:我還未了解情況,就先發火,錯怪了老人,真漸愧。”“多好的老人呀!為了保證戰士們有棉衣穿,自己寧可穿單衣結果凍死了!”“將軍想:軍需處長真了不起,我們紅軍部隊有這樣舍己為人的戰士,真值得驕傲和自豪。”
教者此時話鋒一轉:“大家再輕聲讀第12小節,仔細體會將軍的'這些想法作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我們怎樣讀才能把將軍的情感變化的過程讀出來?”學生邊讀,邊尋找,邊體會。像課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濕潤了”“跟云中山化為一體”……這樣難以理解的詞句,因為有了前面想象的鋪墊,學生也都自己讀懂了。再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了將軍情感變化的過程,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的描寫表達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
這時教者抓住時機,引導兒童“反芻”第7小節:“當你讀到這里,覺得軍需處長除了不怕犧牲外,還有什么高尚品質?”通過討論把學生從“老戰士有不怕犧牲的精神”的初步認識,提高到軍需處長還有“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的高度來理解。“大家再讀第7小節,體會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品質。”這樣通過“反芻”第7小節,軍需處長的光輝形象更加鮮明了。
學生“反芻”第7小節以后,教者抓住第二個思維空間,再次引導:“軍需處長不是一坐下來就犧牲的呀,他犧牲前,坐在那光禿禿的樹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時教師在屏幕上顯示了軍需處長在風雪彌漫的天氣里坐在樹下借火吸煙的圖畫。
學生一邊看著屏幕上的圖畫,一邊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說:“軍需處長看著紅軍戰士穿著棉衣,大踏步地從他面前走過,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級交給我的任務!”有的說:“軍需處長可能會對戰士們說,加油啊!翻過云中山就是勝利!我吸口煙,歇一會兒,馬上趕上你們!”有的說:“軍需處長可能想,只要戰士們有棉衣穿,不挨凍,我就是凍死了也心甘!”有的說:“軍需處長可能想,我犧牲了不要緊,有這么多年輕的紅軍戰士繼續革命,長征一定會勝利,革命一定能成功!”這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概括:軍需處長犧牲前對革命事業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對自己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感到十分快樂,充分表現了他忠于職守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然后第二次“反芻”第7小節:“輕聲讀第7小節,從軍需處長的姿勢、神態、衣著,體會他的忠于職守,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信心的高尚品質。”
通過閱讀、體會,又把學生的認識提高了一步:軍需處長不僅有“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而且有“忠于職守、樂觀自信”的精神。這時教師因勢利導:“作者是怎樣歌頌軍需處長這些高貴品質的呢?大家自讀第13小節。”由于有了上面的兩處想象做鋪墊,學生對“晶瑩的豐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無須教師作任何解釋。
突破難點以后,教師抓住第三個思維空間,繼續引導兒童想象:“當紅軍戰士穿著軍需處長發的棉衣走過這座晶瑩的豐碑的時候,他們可能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這時候學生想象的翅膀已經完全展開了:“戰士們走過這座晶瑩的豐碑的時候,十分難過,多好的老人呀!你是為了讓我們不挨凍才犧牲的!”“紅軍戰士一定會個個捏緊拳頭表示決心,一定要繼承軍需處長的遺志,將革命進行到底!”
這時教師引導兒童概括:軍需處長的英雄形象,既使戰士們感到難過,又使戰士們受到極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話鋒一轉:“作者是怎樣把戰士們的這種情感變化的過程表達出來的?大家讀第14小節。”學生讀著讀著,知道了:“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就是戰士們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為力量的情感變化的表現:“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部隊還會屬于誰呢?”就是將軍由“擔心”到充滿必勝信心的情感變化的具體體現;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過描寫將軍“聽到的”和“想到的”來表達將軍、干部、戰士們情感變化的過程的。這樣又把對軍需處長的不怕犧牲、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高貴品質的認識提高到了“激勵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讀第7小節,體會戰士們走過軍需處長前面的感情!”經過三次想象,三次“反芻”,軍需處長那高大而鮮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同時作者通過描寫人物的姿勢、神態、衣著等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以及那些相關的詞語、句子、句式,在涌動著生命力的真情實感的誦讀中,也一起積累到同學們的記憶里。
豐碑課文原文篇四
近年來,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許多新課程新教材被引入到中小學教學中。其中,作為“偉大的豐碑”九年級語文教材備受關注。通過學習這本教材,我深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瑰寶和人文精神,也受益匪淺。以下是我對《豐碑》這本課文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被課文中的深刻思考所震撼。在這本教材中,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帶我們思考生活中的倫理問題、社會問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特別是《羊的天空》這篇課文,作者通過描述一個羊媽媽對孩子的守護,以及兩只小羊智慧的表現,啟發我對親情、友情等人際關系的思考。這些課文幫助我了解到,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應當始終保持對他人的關愛和呵護。
其次,這本教材給了我對歷史文化的新認識。在學習《紅燈記》一課時,我了解到中國傳統曲藝的豐富內涵和歷史淵源。作者生動地描繪了四川平民百姓的生活場景,讓我仿佛置身于那個年代。通過這些文字,我不僅拓寬了自己的文化視野,也進一步意識到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之處。
第三,這本教材培養了我思維的靈活性和批判性思維。在學習《國王與乞丐》一課時,作者講述了一個關于世俗的故事,通過比較國王和乞丐的命運,以及他們各自的心理活動,喚起了我對社會不公平的思考。這讓我明白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除了個體努力和天賦外,還與社會制度和環境的公平性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外,這本教材還激發了我對文學的熱愛和創作的欲望。在學習《誰在牽你的手》一課時,作者通過三個角色的心理獨白,揭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紐帶。這讓我明白到,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豐富多樣的,通過傾聽他人的心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關愛彼此。同時,我也會被激發去寫作,將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與讀者分享。
最后,這本教材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通過學習這本課文,我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通過閱讀文化經典,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更加堅定地走在傳統文化的道路上。這本教材還開啟了我的思維,將我引向了更加廣闊的知識和思考的空間。
總之,通過對《豐碑》這本課文的學習,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它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歷史和文化的窗戶,也開啟了我的思維和想象的大門。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以這本教材為指導,不斷探索和實踐其中的思想和理念,為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助力。同時,我也相信這本教材將對未來的無數學子產生積極的影響,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偉大里程碑。
豐碑課文原文篇五
《豐碑》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第4篇選讀課文,它對應于第四組課文——《再見了,親人》、《金色的魚鉤》、《橋》、《夢想的力量》,同屬于“可歌可泣的事,令人震撼的情”這一主題。
從題目上來看,它跟《金色的魚鉤》、《橋》這兩篇課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豐碑”本義指高大的石碑,這里當然象征軍需處長那種舍己利人、忠于職守的高大精神。巍巍豐碑,讓人心里肅然起敬。
讀完《豐碑》,自然地聯想到前面學過的課文《金色的魚鉤》。這兩篇課文寫的都是發生在長征途中的革命故事。《金色的魚鉤》一文,寫的是紅軍老班長過草地時悉心照顧三個小戰士,最后犧牲的事,贊揚的是紅軍老班長舍己為人、忠誠革命的崇高品質;而本文寫的是紅軍爬雪山時,一位軍需處長因衣著單薄而凍死的事情,贊揚的是軍需處長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質。從事情發生的時間來看,顯然是《豐碑》在前,《金色的魚鉤》在后。
作者對環境、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所以讀來畫面感很強。讀的時候一幅幅畫面呈現在眼前,有“行軍圖”、“讓馬圖”、“凍僵圖”、“發怒圖”、“敬禮圖”等等。尤其是“凍僵圖”和“敬禮圖”,當我掩卷閉目,軍需處長“鎮定安詳”的神態和將軍莊重的軍禮總會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揮之不去。我想:這應是全文最感人的畫面了!
下面,就讓我們隨著故事的情節,去細細品味這些畫面吧: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等我讀到下文,明白了老戰士的身份是“軍需處長”的時候,我起初是吃驚,然后是深深地震撼和感動了。試想:作為掌管部隊衣物、軍糧的“軍需處長”,他是最有機會第一個吃飽、穿暖的啊!可事實呢?他的棉衣呢?讓我進行合理的推想吧:可能是他發現一個衣著單薄的小戰士在風雪中瑟瑟發抖,于是他脫下了自己的棉衣披在小戰士身上;可能是他看到擔架上凍得蜷縮成一團的傷病員,于是他脫下了自己的棉衣蓋在他身上;也可能是他遇到一個衣著單薄的老戰士,他脫下身上的棉衣塞到他手上……那么,促使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出于對小戰士的憐愛?是出于對傷病員的關懷?是出于對老戰士的關心?還是出于職責的使然?我看,都有可能!然而,在這冰天雪地中讓出棉衣,就意味著把生的希望也讓給了別人啊!難道他不明白嗎?當然不可能!作為經驗豐富的老戰士,他比誰都清楚棉衣的重要性。想到這里,軍需處長那種舍己利人的精神在我心里頓時高大起來!
然再細讀之后,又有新的發現:那“十分鎮定”、“十分安詳”的神態似乎違反了常理。一個凍僵之人,他的神態應該是痛苦才對,怎么會是“鎮定、安詳”的呢?聯系他讓棉衣的行為,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斷想:他是義不容辭地讓,他是毫不猶豫地讓,他是無怨無悔地讓!他在讓之前就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他在讓之后更是從容淡定地面對死亡。可以想象,他死前心如止水、無牽無掛,不然臉上不會“十分鎮定,十分安詳”。但他死前真的心如止水、無牽無掛嗎?一個正常的人,就算他能不懼生死,但在臨死前能不想念父母,能不想念妻兒嗎?一定有一種超越親情、超越愛情的情感或精神使他輕輕提起,又輕輕放下了。或許,這是一種對戰友的愛;或許,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慈悲;也或許,這是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想到這里,那“鎮定安詳”的“塑像”在我眼前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簡直成了一尊寶相莊嚴的佛像了!
在后來的細讀中,我又發現那“無法辨認他的面目”跟“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似乎是矛盾的。既然無法辨認,又何以看出呢?最后還是一個標點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那就是“安詳”后面的那個冒號。原來“看”到的神態,是源于看到軍需處長動作后的猜想。他死前還抽著煙,似乎沒意識到死亡的來臨。他真的沒準備嗎?當然不是,在他讓出棉衣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面對老戰士的犧牲,將軍非常生氣,這可以從“嚴峻”、“抽動”、“吼道”、“紅著眼睛”、“發怒的豹子”、“十分可怕”、“抖動”這些詞語中看出來。描寫人物憤怒的情景在《橋》這一課也出現過,如老漢“揪”、“吼道”、“兇得像只豹子”。但在本文,筆墨更濃了,作者對將軍憤怒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幾乎達到了極致,似乎云中山都要害怕得抖三抖。將軍顯然是認為軍需處長沒有盡到職責,沒有給老戰士發棉衣,所以才導致老戰士的犧牲。這可以從他的兩次話中看出來:“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從“叫來”到“跑步過來”明顯感受到將軍的怒火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想象如果軍需處長被叫來,說不定如發怒的豹子般的將軍會把他撕成碎片。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連我這個讀者都感到了可怕,心中還隱隱替軍需處長擔心起來。
可一向紀律嚴明的紅軍戰士面對將軍的咆哮卻無動于衷。你看“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這是怎么回事?“沒有人回答”是因為他們內心早已悲痛得無以復加?還是不忍心把這個事實告訴將軍?或許都有吧!“沒有人走開”是因為他們知道眼前這個凍僵的老戰士就是軍需處長。面對盛怒的將軍,終于有人“小聲”地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雖說是“小聲”,但在這里卻無疑是一聲響雷,使將軍如遭電擊。太出人意料了,不僅將軍沒想到,作為讀者的我也沒想到。這個被將軍認為是失職,要被將軍狠狠治罪的軍需處長竟然就是眼前因衣服“單薄破舊”而“凍僵”的老戰士。然而,讀者也不會因為將軍的誤會對他產生不滿,相反,將軍的暴怒不正是他愛兵的體現嗎?聯系先前他讓馬給傷病員的行為,讓我們對將軍也充滿了敬意。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將軍愣住了”,他“愣住”,是因為他沒想到這個凍死的老戰士竟然是掌管衣物的軍需處長。情勢突然逆轉,所以將軍“久久”地站在雪地里。這個“久久”讓將軍想起了很多,也想明白了很多。他肯定想到是軍需處長把棉衣讓給了別的戰友才凍死了。他還肯定想到自己剛才對軍需處長的誤解。他甚至還想起了軍需處長以前的種種事跡……因此,他愧疚,他感動,他悲痛,所以他“眼睛濕潤了”。為了緩解心中強大的悲痛,為了使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他需要“深深”吸一口氣。又因為心中升騰的對軍需處長的無限敬佩與失去愛將的沉痛心情,所以他是“緩緩”地敬了一個莊重的軍禮,這軍禮重逾千斤啊!此時,軍需處長的生命已化成了一座豐碑屹立在將軍的心里。這里,“久久”、“深深”、“緩緩”這些疊詞的運用對渲染氣氛,對表達將軍震驚、愧疚、沉痛、感動、敬佩的復雜心情起了加深情感的作用。讀到這里,我的心底也有一種感動、一種悲傷、一種敬佩慢慢地溢上來。此時,我就是“將軍”,“將軍”就是我。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預示著環境更加惡劣了。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將軍的“大步走”與戰士們“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以及“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的反問。之前,在文中第二段,將軍還擔憂“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為何在環境更加惡劣的情況下,他們反而堅定了信心呢?這是因為軍需處長舍己利人的精神與偉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鼓舞了將士們。將軍的“大步走”,是因為看到了這支隊伍的希望。戰士們的腳步“堅定”,是因為軍需處長的犧牲鞭策了他們。在“堅定”前面加了“沉重”,寫得真實,可見作者用詞的謹慎與準確。因為“沉重”既有戰士們失去軍需處長的內心沉重,也有因身體疲憊而顯腳步沉重的意思。“無數”則告訴我們受鼓舞的人數之多。這就是“豐碑”的強大精神推動力。軍需處長用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在上至將軍,下至士兵的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使將士們都受到了鼓舞。其實,在長征中,又豈止是這一座豐碑?回顧一個個長征故事,都有軍需處長的影子在里面。正是在這一座座豐碑的指引和鼓舞下,紅軍最終戰勝了艱難險阻,直至長征的勝利。因此,課文最后一句:“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就暗示著長征勝利與豐碑的因果關系。這里,作者用了反問句來加強語勢,表達了對勝利屬于這樣的隊伍的強烈肯定。同時,照應前文第二段的“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起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從字面上看,是軍需處長的身體成了一座豐碑。這是暗喻,從外形上來形容的。但軍需處長坐著的身體又何以談得上“豐”呢?真正“豐”起來的是軍需處長那種舍己利人的精神,那種偉大的人格魅力。“晶瑩”似乎是說覆蓋在身上的雪圣潔剔透,其實是暗指軍需處長無私的精神如白雪般高尚圣潔。
讀罷全文,我不禁淚流滿面。這篇課文為什么有這么強的藝術感染力呢?我深深地思考著。細細想來,要說主人公是軍需處長,可全文共14個自然段,作者卻只在第7和第13兩個自然段輕描淡寫地寫了一下軍需處長凍僵的形象。相反,作者卻濃墨重彩地側面描寫了將軍。這不是弄反了嗎?細想之下,其實不然。軍需處長被凍僵了,他已無法說話,作者用精練的語言來描寫他神態衣著是比較恰當的,讓讀者產生了無盡的想象。而重點描寫將軍的暴怒,使讀者的心隨著將軍一起對軍需處長產生了強烈不滿。而后,軍需處長身份的揭曉出人意料,隨著將軍莊重的軍禮,大家一下子對軍需處長產生了無比的敬意與深深的感動。這里,前面將軍的狂怒與后面他的默默敬禮形成了非常強的反差,形成了一種很強的張力,深深地感染了讀者。這種感覺,在讀《橋》的時候也曾出現。
后來,師父在點評《豐碑》一課時一語道破天機,原來這就是作者有意制造的巨大“落差”引起了我們讀者強烈的震撼。這里有三個“落差”:
第一個“落差”是情感的“落差”,也是三個“落差”中最大的一個“落差”。這種巨大的情感落差集中體現在將軍由生氣到發怒到暴跳如雷又突然戛然而止,所以“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就給人一種情感上的巨大意外。《豐碑》是一篇小小說,而小說最注重的是它的敘事技巧和方式。作者李本深是個中高手,他先把讀者的心給吊起來,跟著將軍一塊生氣,一塊發怒,一塊暴跳如雷,然后突然知道“他就是軍需處長”,就像相聲里的“抖包袱”,這個時候我們感到怎樣?就是震撼。為什么給人震撼,它既有形象和情景這個因素在里面,但是在這里主要靠它的敘事技巧。
第二個“落差”是期待的“落差”——“最不應該凍死的竟然凍死了!”讀者會有個預期,他是軍需處長,棉衣是他發的,他最有條件穿上棉衣,最有可能不被凍死,這是正常的預期。但進入小說后,“最不應該凍死的竟然凍死了”,是一個巨大的落差,這個落差同樣讓人震撼。凍死的難道僅僅是軍需處長嗎?當然不是,前文中“裝備很差”已經點明,很多戰士會被凍死,也是豐碑,但不是“晶瑩”的豐碑。所以,他要選“最不應該被凍死的人被凍死了”,這是作者典型選材的高明處。因為軍需處長被凍死了,是最震撼的。
第三個“落差”是常理的“落差”——“凍僵了,臉上的神態竟然十分鎮定,十分安詳!”按常理,軍需處長衣著“單薄破舊”,在這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凍死了,臉上的表情應該是痛苦,是絕望才正常,而他竟然是“十分鎮定,十分安詳”。這平靜的表面引起讀者內心多大的波瀾啊!這鎮定安詳的神態背后折射出一個軍需處長在生與死的考驗中,在成全他人與保全自己的抉擇中的那種淡然與坦然。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做到了也不一定有這樣鎮定的表情,這也是一個“落差”。
正是這三個“落差”才使這篇課文產生了那么強的藝術感染力,才讓我們讀者有那么強的震撼!或許,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吧!
豐碑課文原文篇六
我含著熱淚再一次閱讀《豐碑》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感情依舊是第一次閱讀時那樣的激動。我被軍需處長那舍己為人的精神打動了,這篇文章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豐碑》一文講述的是在艱難的兩萬五千里征中,一位軍需處長為了給軍隊節約棉衣,被可惡的大風雪活活凍死的`感人故事。
讀完這篇文章,我像那位將軍一樣愣住了,一位掌管全軍吃穿的軍需處長完全可以給自己先發棉衣。但他沒有這樣做,他想到得是在茫茫的冰天雪地中的前進的戰友們!
由軍需處長,我想到一些身居要職地位顯赫的國家機關人員,在金錢和利益面前,他們卻敢以身試法。使國家和人民受到巨大損失。
讓我們向軍需處長致敬,希望社會多一些像這樣的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豐碑課文原文篇七
課文豐碑是一本關于中國文學的教材,涵蓋了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在學習中,我對其中的文學名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淺。在我看來,課文豐碑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我心中浮現出的一座豐碑,是功以不息的中國文學精神與智慧的象征。
二、背后的歷史背景。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數千年來,文學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課文豐碑所包含的作品,就是歷史長河中文學瑰寶的一部分。從《孔子》到《詩經》、《論語》、《紅樓夢》,這些作品見證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變遷,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情感。
課文豐碑所選取的文學經典,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和深思熟慮的。這些作品既體現了作者的獨特才情,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云變幻。例如,在《論語》中,我們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觀念,也體味到了古代士人的風范;而《紅樓夢》則以其繁復的情節和多重意境,深深地吸引著讀者。每一篇課文都讓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文學的深邃和博大。
課文豐碑中的作品不僅在藝術形式上給了我啟發,更在思想上開拓了我的視野。例如《孔子》中的“為政以德”、“見賢思齊”等思想理念,讓我明白到一個政治家應該具備的品質和責任;《紅樓夢》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經典語句,讓我明白到生命的短暫和價值。這些深入人心的思想和哲理,讓我在猶豫困惑時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也激勵我在學習和人生道路上堅持不懈。
課文豐碑是一座豐富而莊嚴的精神豐碑。在學習這本教材的過程中,我對中國文學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并被文學作品所激勵。課文豐碑中的作品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學的輝煌歷史,也傳遞了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學習這些作品,我不僅提高了文學素養,也培養了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課文豐碑教會了我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對挑戰,給了我深厚的精神力量。
總之,課文豐碑是一本關于中國文學的教材,它集中展示了中國文學的精髓,也激發了讀者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在學習中,這本書不僅賦予了我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還成為我心中的一座精神豐碑,給予了我人生的啟迪和支撐。我將繼續學習、品味、傳承中國文學的精華,將課文豐碑的精神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傳播盡一份力。
豐碑課文原文篇八
《豐碑》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名軍需處長,為了他人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自己卻被埋沒在無聲的雪花中,變成一座晶瑩的豐碑的感人故事。
《豐碑》描述了一支長長的紅軍隊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頂著混沌迷蒙的飛雪前進,然而嚴寒好似要征服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途中將軍發現行軍的速度放慢了,便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這時警衛過來告訴他:“前面死了一個人……”將軍走到那個人面前,看到了一位凍僵的老戰士,倚靠著樹干,那么鎮定,那么自然,好似一尊塑像,于是將軍便叫人去喊軍需處長,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位被凍僵的老戰士就是軍需處長,將軍怔怔地佇立了足足有一分鐘,他深深呼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了右手,舉至齊眉處,向那位犧牲者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英雄,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正是有了像軍需處長這樣舍己為人的優秀戰士,我們才會戰勝任何艱難險阻,戰勝任何強大的敵人,一座晶瑩、偉大無私的豐碑。
豐碑課文原文篇九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道。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么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戰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文本分析。
《豐碑》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第4篇選讀課文,它對應于第四組課文——《再見了,親人》、《金色的魚鉤》、《橋》、《夢想的力量》,同屬于“可歌可泣的事,令人震撼的情”這一主題。
從題目上來看,它跟《金色的魚鉤》、《橋》這兩篇課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豐碑”本義指高大的石碑,這里當然象征軍需處長那種舍己利人、忠于職守的高大精神。巍巍豐碑,讓人心里肅然起敬。
讀完《豐碑》,自然地聯想到前面學過的課文《金色的魚鉤》。這兩篇課文寫的都是發生在長征途中的革命故事。《金色的魚鉤》一文,寫的是紅軍老班長過草地時悉心照顧三個小戰士,最后犧牲的'事,贊揚的是紅軍老班長舍己為人、忠誠革命的崇高品質;而本文寫的是紅軍爬雪山時,一位軍需處長因衣著單薄而凍死的事情,贊揚的是軍需處長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質。從事情發生的時間來看,顯然是《豐碑》在前,《金色的魚鉤》在后。
作者對環境、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所以讀來畫面感很強。讀的時候一幅幅畫面呈現在眼前,有“行軍圖”、“讓馬圖”、“凍僵圖”、“發怒圖”、“敬禮圖”等等。尤其是“凍僵圖”和“敬禮圖”,當我掩卷閉目,軍需處長“鎮定安詳”的神態和將軍莊重的軍禮總會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揮之不去。我想:這應是全文最感人的畫面了!
碑文。
軍需處長豐碑頌文:
漫漫征路,巍巍雪山,獵獵風暴,轆轆饑寒。
軍需處長,管物管錢,衣物緊缺,糧秣艱難。
口糧送人,不舍己餐,寒衣送人,不留己穿。
野菜果腹,單衣御寒,冷饑罹難,無私泰然。
如此軍隊,如此黨員,贏得日月,換了新天!
青島劉世江。
豐碑課文原文篇十
前幾天,我們學了《豐碑》一課,令我難忘。這篇文章寫了在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一個在軍隊里管生活用品、物資的軍需處長竟然因為沒有棉衣穿而被活活凍死在高山上的故事。第一次讀《豐碑》時,我沒有讀懂其中的道理。當我再次讀《豐碑》時,卻被軍需處長的精神所打動。軍需處長不愧擁有“豐碑”這個稱號。
他是管棉衣的,他完全可以給自己發一件甚至幾件棉服。可是他卻把自己的棉衣讓給了別的戰士,自己卻只穿了一身單衣服,為了戰士們能夠暖和,自己卻被活活凍死。他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精神讓我落淚、使我震撼。長征途中,紅軍歷經多少磨難、艱難險阻,各種物品及其缺乏的情況下,如同軍需處長一樣的人很多很多,他們為了大家而不惜犧牲自己,他們為我們后代人樹立一個又一個偉大的豐碑,他們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的。拿自己和軍需處長相比,我感覺自己很渺小,平時什么好的東西都要屬于自己,而不去分享給別人。
還不懂得關愛身邊的人,任性還總是埋怨爸爸媽媽對我的嚴格教育。我感到非常慚愧。我已經是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了,更應該懂得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時刻牢記,今天的幸福就是紅軍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以后,我要知道關心集體、為他人著想、不自私自利、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好好做人,繼承軍需處長和軍需處長一樣的革命前輩光榮的革命氣節和精神。
豐碑課文原文篇十一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將軍的警衛員回來告訴他:“前面有一個人被凍死了”
將軍愣了愣,什么話也沒說,朝那邊走去。風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蹌,眼睛有點迷離。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一棵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一動也不動,好似一尊塑像。他渾身都落滿了雪,可以看出鎮定、自然的神情,卻一時無法辨認面目,半截帶紙卷的旱煙還夾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煙火已被風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來,好像要向戰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上頓時陰云密布,嘴角邊的肌肉明顯地抽動了一下,驀然轉過頭向身邊的人吼道:“叫軍需處長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一陣風雪吞沒了他的話。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
“聽見沒有?警衛員!快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動著,不知是由于冷,還是由于憤怒。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雪更大了,風更狂了。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