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鎮江導游詞篇一
各位游客: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閃耀著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這就是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鎮江。
鎮江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國兩大黃金水道的十字交匯處,京滬鐵路橫貫東西,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自古以來,是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爭之地。宋時以氣概之雄,形勢之險,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鎮守江防而得名“鎮江”。自1985年以后,鎮江已被列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鎮江港為全國十大港之一,是長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國船舶開放。
鎮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據史籍考證,已有3000多年歷史。西周時為宜侯封地,春秋時名朱方,戰國時稱谷陽,秦改為丹徒,三國時又稱京口,南朝時稱南徐州,隋改延陵縣,置潤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鎮江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鎮江地理位置獨特,深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終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4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日照率為47%,全年日照時數在20__小時以上。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季風和日麗,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這種典型的江南氣候對農業生產及旅游事業非常有利。
鎮江枕山瀕江,東、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畫,是一座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稱。鎮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區“三山”風景區、南郊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區;市區附近還有茅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寶華山省級山林自然資源保護區。
鎮江風景名勝绔麗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偉峻秀的獨特風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水,是指揚子江、古運河組成的水上游覽特色;。
古,是指古城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古跡;。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華陽洞等洞天奇觀;。
港,是指西津古渡、鎮江港等港口;。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區旅游景點有四個“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樓”――多景樓,“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有風格迅異的“四塔”:江天禪寺慈壽木塔,甘露寺衛公鐵塔,西津古渡昭關石塔,鼎石山僧枷磚塔。
有充滿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龍洞,法海洞,焦山三詔洞,南郊蓮花洞。
鎮江地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開放帶“龍頸”位置,是長江三角洲滬寧經濟走廊上的一個中心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鎮江城市綜合綠濟實力已跨入全國50強。現轄京口、潤州2區和丹徒縣及揚中、句容、丹陽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3779平方公里,總人口263萬多。其中市區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約52萬。
建國以來,鎮江疏浚了大運河,新建了萬噸級泊位碼頭,與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5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鐵路、公路交錯成網,四通八達,東西兩翼分別有南京和常州機場,構成了江、河、海相連,海、陸、空相通的立體交通網絡。
鎮江的宜人氣候,使它全年都成為旅游的季節,加上交通便捷,現代通訊設施和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為旅游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鎮江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閃耀著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這就是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鎮江。
鎮江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國兩大黃金水道的十字交匯處,京滬鐵路橫貫東西,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自古以來,是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爭之地。宋時以氣概之雄,形勢之險,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鎮守江防而得名“鎮江”。自1985年以后,鎮江已被列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鎮江港為全國十大港之一,是長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國船舶開放。
鎮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據史籍考證,已有3000多年歷史。西周時為宜侯封地,春秋時名朱方,戰國時稱谷陽,秦改為丹徒,三國時又稱京口,南朝時稱南徐州,隋改延陵縣,置潤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鎮江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鎮江地理位置獨特,深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終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4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日照率為47%,全年日照時數在2000小時以上。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季風和日麗,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這種典型的江南氣候對農業生產及旅游事業非常有利。
鎮江枕山瀕江,東、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畫,是一座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稱。鎮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區“三山”風景區、南郊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區;市區附近還有茅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寶華山省級山林自然資源保護區。
鎮江風景名勝绔麗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偉峻秀的獨特風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山,是指綺麗的金山、雄偉的焦山、險峻的北固山,三山風姿各異,人稱“京口三山甲東南”。
水,是指揚子江、古運河組成的水上游覽特色。
古,是指古城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古跡。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華陽洞等洞天奇觀。
港,是指西津古渡、鎮江港等港口。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區旅游景點有四個“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樓”——多景樓,“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有風格迅異的“四塔”:江天禪寺慈壽木塔,甘露寺衛公鐵塔,西津古渡昭關石塔,鼎石山僧枷磚塔。
有充滿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龍洞,法海洞,焦山三詔洞,南郊蓮花洞。
鎮江地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開放帶“龍頸”位置,是長江三角洲滬寧經濟走廊上的一個中心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鎮江城市綜合綠濟實力已跨入全國50強。現轄京口、潤州2區和丹徒縣及揚中、句容、丹陽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3779平方公里,總人口263萬多。其中市區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約52萬。
建國以來,鎮江疏浚了大運河,新建了萬噸級泊位碼頭,與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5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鐵路、公路交錯成網,四通八達,東西兩翼分別有南京和常州機場,構成了江、河、海相連,海、陸、空相通的立體交通網絡。
鎮江的宜人氣候,使它全年都成為旅游的最佳季節,加上交通便捷,現代通訊設施和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為旅游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游客們:鎮江這顆鑲嵌在長江南岸的珍珠明珠,將以更加嫵媚的姿態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之所以選擇了導游這個職業,是因為覺得它能夠讓我精彩每一天,讓生活不再乏味,雖然在工作之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但整個行程結束后躺在床上回憶起來還是另有一番味道的!
鎮江導游詞篇三
鎮江南山風景區位于江蘇省鎮江市竹林路98號,是國家4a級森林公園、江蘇省自然風景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由九華山、黃鶴山等四大景區組成,兼具幽深、古樸、素雅與明朗秀麗,被宋代大書畫家米芾贊之為“城市山林”。
南山風景名勝區在南北朝至明代為鼎盛時期。六朝后,歷代文士名流曾在此居住、游覽,留下了珍貴的古跡和名篇,其中有梁代昭明太子博邀《文心雕龍》著作劉勰等天下賢才,在招隱增華閣編纂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選集《昭明文選》。北宋大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居此四十年,創“米氏云山”。東晉南朝劉宋兩代間的著名雕塑家、音樂家戴颙隱居在招隱山中,譜就了“廣陵”、“游弦”、“止息”三首古曲。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鶴林寺留下“蘇公竹院”,哲學家、文學家周敦頤的“茂叔蓮池”等。在竹林景區東側有紀念辛亥革命先烈趙伯先將軍的陵墓,還有曾出土史前骨化石的蓮花洞。
1980年南山自開發建設以來,先后恢復了招隱區、竹林景區、黃鶴山景區、九華山景區四大景區,景區內重巒疊翠、茂林修竹、山深水秀、泉涌溪流,山上有樹木160余種,飛禽70多種,居滬寧線之首。名勝區內景點有增華閣、讀書臺、濟祖殿、聽鸝山房、虎跑泉、鹿跑泉、林公泉、挹江亭、玉蕊亭、如斯亭、萬古長青亭、鳥外亭、文心閣、學林軒等,游人到此有泉可飲,有洞可探,有鳥可聽。
南郊名勝在南郊諸山,首推招隱山。滿山蒼松翠柏、參天拔地。春夏之際,但聞鳥鳴千囀,蟬吟不窮,清泉淙淙,一片清涼世界;晚秋時分,紅葉經霜,燦然若火,濃蔭藏寺,五色紛披,更是一幅圖畫。清人鮑之鐘詩曰:“燦爛霜機能淺深紅,樓臺如在萬花叢。”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則贊之為“城市山林”。
南郊山中亦不乏人文景觀,其寺廟建筑處寂靜山中,久負盛名,招隱山有招隱寺,本是東晉藝術家戴颙隱居的地方,后來梁昭明太子在此建讀書臺,編纂文選,留下不少古跡。夾山有竹林寺,周圍古樹疊翠,修竹萬竿,前人詩云:“潤州到處皆幽絕,最愛城南古竹林。”鶴林寺位于黃鶴山下,寺前杜鵑樓前一株杜鵑花,據傳有三百年歷史,盛開時花有數千朵,“花落春風老杜鵑”。鶴林寺看杜鵑,唐宋時即為盛事,至今不絕,回龍山腰有蓮花洞。明代僧人開發建寺,因洞口有巨石如蓮花,故名。志載當初開發時曾出現“龍骨”。1980年文物單位曾發掘出一批第四紀全新世動物化石,還有一枚人齒化石,距今約一萬年以上。
南郊是一個新興的旅游點,它以其獨特的綺麗風姿迎接著來自中外的廣大游客。
鎮江導游詞篇四
北固山位于江蘇鎮江,由于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長約200米。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甘露寺,雄居山巔,建于東吳甘露年間,有許多有關三國時代吳國的傳說和遺跡。游人至此,不由要以劉備招親的故事為線索去尋找有關勝跡和傳說。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明代郡守為了抗倭守城,將前峰與中峰鑿斷。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組成,主峰即后峰,是風景最佳處。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遺址,現已辟為鎮江烈士陵園;中峰上原有氣象樓,現改為國畫館;后峰為北固山主峰,北臨揚子江(長江),三面懸崖,地勢險峻,山上到處都是樹木,名勝古跡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于世。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臨長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
從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過氣象臺,沿山脊北行至清暉亭。亭東有一座鐵塔,此塔系唐衛公李德裕于寶歷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衛公塔。原為石塔,后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級鐵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為七級,高約13米。后經海嘯、雷擊、戰火等劫難,至1949年僅存塔座兩層。現經修整為四層,約8米高,塔基及一、二層為宋代原物,三、四層為原塔的五、六層,系明代所鑄。現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圖案,造型別致,生動逼真。
多景樓之東的凌云亭,又稱祭江亭,傳說劉夫人孫尚香在聽到劉備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遙祭,而后投江自盡。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登此亭時,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了名篇:“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鎮江導游詞篇五
大家好!
現在我們來到了古西津渡街。在大家參觀之前,我先簡要介紹一下這條古街。“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長江。”長江和古街究竟有什么關系呢?歷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長江之上,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券門上刻有“枕江”二字。隨著長江北岸坍江,南岸淤積,主航道不斷北移,長江向東延伸。現在長江南岸已經北移了數公里。從清代開始,這里便成了一條熱鬧的商業街。在“枕江”二字下面是53坡,大家猜一下,一共有多少級臺階?恩,張小姐說對了,一共53級。53坡的名稱源自于佛教53參圖的來歷,關于53參圖的傳說我在金山寺已和大家詳細介紹過了,53坡只是古西津渡街的一個開始,讓我們一起去開啟它那耐人尋味的歷史畫卷吧!
在53坡的西面是鎮江博物館,原英國領事館,主樓為古印度建筑,在樓的頂端刻有“1890”的字樣。這個數字為什么會刻在上面呢?1857年英法發動第二次戰爭,清政府屈服于外國列強,被迫簽下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將鎮江開辟為通商口岸。1888年,英國巡捕打死鎮江的一個小販,激起了鎮江人民的憤怒,火燒英國領事館,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于1890年在此原址上重建英國領事館。
“1890”這個數字是中國屈辱史的見證,將它高高的掛在樓頂是為了警戒善良的人們,歷史不能忘記。目前館內珍藏有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時期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文物3萬余件,其中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現在鎮江博物館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鎮江導游詞篇六
西津古渡在鎮江市西邊的云臺山麓,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令人稱奇叫絕的古街,吸引了很多游客來參觀。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鎮江西津古渡。
導游詞。
歡迎欣賞閱讀。
現在我們來到了古西津渡街。在大家參觀之前,我先簡要介紹一下這條古街。“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長江。”長江和古街究竟有什么關系呢?歷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長江之上,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券門上刻有“枕江”二字。隨著長江北岸坍江,南岸淤積,主航道不斷北移,長江向東延伸。現在長江南岸已經北移了數公里。從清代就開始,這里便成了一條熱鬧的商業街。在“枕江”二字下面是53坡,大家猜一下,一共有多少級臺階?恩,張小姐說對了,一共53級。53坡的名稱源自于佛教53參圖的來歷,關于53參圖的傳說我在金山寺已和大家詳細介紹過了,53坡只是古西津渡街的一個開始,讓我們一起去開啟它那耐人尋味的歷史畫卷吧!
“1890”這個數字是中國屈辱史的見證,將它高高的掛在樓頂是為了警戒善良的人們,歷史不能忘記。目前館內珍藏有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時期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文物3萬余件,其中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現在鎮江博物館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順著古街向東望去,我們隱約看到一個石塔,這就是昭關石塔,該塔建于元代,是一座過街石塔,高5米,分塔座,塔身,塔頸,塔頂幾部分。呈亞字形,上刻有佛八寶。鎮江的昭關石塔是我國江南唯一的一座喇嘛式過街石塔,只要你穿過一次石塔,表示你誠心誠意拜一次佛。
在石塔的旁邊是救生會。救生會建于清代光緒年間,是有錢人成立的善事機構,當時長江經常有險情,為了鼓勵人們積極主動的救護船只和渡江人,每救一人救生會獎勵救人者一兩白金。無主安葬的人救生會買棺木安葬。
這條街充滿著宗教色彩,在前面券門上可以看到“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這八個字。穿過券門和石塔就是觀音洞,繼續前進,就是唐代金陵渡。由此我們想起唐代大詩人張祜吟頌的千古絕唱《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過了金陵渡,就是待渡亭,為當時京江24景之一。待渡亭是元明清時期的過江碼頭。有這樣一句詩:“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當時古西津渡街是人們去金山、揚州的必經之路。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曾在次登船上岸。詩人陸游曾經過古渡,記下:閑日同閱往來渡者,無慮千人,大抵多軍人也。西津古渡當時不僅擔任普通客運,也擔負軍運任務,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唐宋元明清,從古說到今”。人們是這樣總結古西津渡街的。我們在游覽過程中,看到了唐代碼頭,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代救生會以及近代英國領事館。1982年英籍女作家韓素音來鎮江,漫步在這條古街石板上,贊嘆這條古街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館,是鎮江旅游的金礦。
歷史在不經意間滑過了幾千年,時光的流逝并沒有模糊了人們的雙眼,“千年古渡,百年老街”的歷史風貌如同昨日,風雨依然清晰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古西津渡街就給各位介紹到這里,請大家隨我一同在古街上去領略歷史沉淀下來的痕跡。
各位游客: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閃耀著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這就是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鎮江。
鎮江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國兩大黃金水道的十字交匯處,京滬鐵路橫貫東西,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自古以來,是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爭之地。宋時以氣概之雄,形勢之險,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鎮守江防而得名“鎮江”。自1985年以后,鎮江已被列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鎮江港為全國十大港之一,是長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國船舶開放。
鎮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據史籍考證,已有3000多年歷史。西周時為宜侯封地,春秋時名朱方,戰國時稱谷陽,秦改為丹徒,三國時又稱京口,南朝時稱南徐州,隋改延陵縣,置潤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潤州為鎮江府,鎮江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鎮江地理位置獨特,深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終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4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日照率為47%,全年日照時數在20xx小時以上。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季風和日麗,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這種典型的江南氣候對農業生產及旅游事業非常有利。
鎮江枕山瀕江,東、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畫,是一座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稱。鎮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區“三山”風景區、南郊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區;市區附近還有茅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寶華山省級山林自然資源保護區。
鎮江風景名勝绔麗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偉峻秀的獨特風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水,是指揚子江、古運河組成的水上游覽特色;
古,是指古城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古跡;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華陽洞等洞天奇觀;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區旅游景點有四個“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樓”——多景樓,“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有風格迅異的“四塔”:江天禪寺慈壽木塔,甘露寺衛公鐵塔,西津古渡昭關石塔,鼎石山僧枷磚塔。
有充滿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龍洞,法海洞,焦山三詔洞,南郊蓮花洞。
鎮江地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開放帶“龍頸”位置,是長江三角洲滬寧經濟走廊上的一個中心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鎮江城市綜合綠濟實力已跨入全國50強。現轄京口、潤州2區和丹徒縣及揚中、句容、丹陽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3779平方公里,總人口263萬多。其中市區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約52萬。
建國以來,鎮江疏浚了大運河,新建了萬噸級泊位碼頭,與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5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鐵路、公路交錯成網,四通八達,東西兩翼分別有南京和常州機場,構成了江、河、海相連,海、陸、空相通的立體交通網絡。
鎮江的宜人氣候,使它全年都成為旅游的最佳季節,加上交通便捷,現代通訊設施和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為旅游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游客們:鎮江這顆鑲嵌在長江南岸的珍珠明珠,將以更加嫵媚的姿態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之所以選擇了導游這個職業,是因為覺得它能夠讓我精彩每一天,讓生活不再乏味,雖然在工作之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但整個行程結束后躺在床上回憶起來還是另有一番味道的!!
今天下午,我們一起去游覽了古色古香、富有文化韻味的古街——西津古渡。
因為剛剛下過一場雨,所以空氣格外清新。我們走在西津渡的古街上,腳下的青石板路上一道道車輪的痕跡仍然清晰可見,仿佛時間一下子把我們帶回到古代。我想:當年這里一定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古街兩旁的房屋建筑多為明清時代的遺跡,房屋是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漆成朱紅色,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翹閣飛檐向我們展示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沿坡而建的幾道石門古色古香,門楣上歷代名人的題字清晰可見。西津渡在三國時期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為“金陵渡”,直到宋代以后才稱為“西津渡”,這里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后,江岸逐漸北移,才是今天的西津渡。
走在路上,媽媽問:“你們有誰記得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泊船瓜洲》嗎?”我搶著說:“那還不簡單!”于是背了起來:“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那你知道這首詩是在哪里寫的嗎?”媽媽接著問。“這個……”我們都被問住了。“宋熙寧元年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乘船北上,泊船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這時,天空中又飄起了細雨,我們依依不舍地與西津渡告別。
回到家中,我打開電腦,查找西津古渡的資料。原來,古代鎮江,一直就是溝通大江南北的要沖。無論春秋時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國的京口,西津渡都是當時的軍事重地和交通要津。我仍然意猶未盡地想著西津渡,想再看一看它那富有特色的古老文化。
鎮江導游詞篇七
鎮江焦山的風景區是游人觀光的綠色島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鎮江焦山的。
導游詞。
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各位游客:在領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風光后,下面我們去欣賞“焦山山裹寺”的美景。焦山風景區位于鎮江市區東北的長江之中,山高71米,占地570畝,為浩瀚長江下游唯獨可供游人觀光探幽的綠色島嶼,以其“中流砥柱”的雄偉之勢而令人神往。?焦山本是長江中一個無名的島嶼,東漢末年焦光曾隱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賜的名稱。又因當地滿山竹林繁茂,古樹蔥憲,宛如碧玉浮江,故稱“浮玉山”。焦山的寺廟掩映于綠樹叢中,若隱若現,與“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說。??焦山不僅以古樸幽靜的自然景觀見長,還有眾多的人文景觀,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游覽勝地。
焦山是一座佛教名山,定慧寺是凈土宗的重要寺廟。凈土宗是我國佛教的宗派之一,以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宗旨,因此在民間影響最大。定慧寺最早的名字是普濟庵,創于東漢年間,是江南最早的寺廟之一。元朝的時候改名為焦山寺并在明朝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達到鼎盛時期,與金山齊名。
清朝康熙皇帝以其名太過平庸,將其改名為定慧寺,并親自題寫了匾額。佛教認為“戒、定、慧”三字為通往解脫的道路,并認為“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為清規戒律;定就是拋去一切私心雜念,專心致志的心理狀態;慧即是智慧,有了慧便能看破苦難,永離苦海。定慧寺之名由此而來。
各位游客:我們坐船過江來到焦山南麓的碼頭。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這座莊嚴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門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門,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門前有一對明代的石獅,門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額,為茗山大佛師所題。山門兩旁懸掛的“長江此天塹,中國有圣人”這副頗具氣魄的楹聯,為清光緒四川巴州廖給所寫。山門迎面照壁上有明代進士胡瓚宗所題“海不揚波”4個大字,顯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們將它看成。是這副楹聯的橫批。
明人的橫批,清人的楹聯,巧妙搭配,貼切雋永,意趣深濃。??游客們:定慧寺在佛教寺廟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玄奘法師的弟子法寶曾來此創建大雄寶殿。鑒真大師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叢林”之稱。宋代稱為普濟禪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時賜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發慧”和“寂照雙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綱領,涵義深刻。?現寺院仍保持著明代的建筑風格,前有天王殿,中為大雄寶殿,后為藏經樓,還有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勝地之一。
大家隨我走進山門。穿過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結構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著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詩中乾隆將金山、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焦山似羲之,僵臥東床袒其腹。此難為弟彼難兄,元方季方各騰聲;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認為就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金山一籌。
迎面的大雄寶殿,氣勢宏偉,體現了明代建筑的風采,殿內雕龍描鳳的屋頂不用釘子,全部用小方塊木頭拼合而成,圖案美觀,還有飛檐、斗拱、藻井彩繪,富麗堂皇,使整個大殿金碧輝煌,莊嚴肅穆。在高懸的長明燈后,和藹慈祥的釋跡牟尼、藥師、彌陀三尊大佛高踞蓮花寶座之上,兩旁的十八羅漢造型逼真,神態各異。康熙親書的“香林”兩字閃爍于燭光香霧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島上,觀音大土、善財、龍女和諸位菩薩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現了佛教“五十三參”的故事。
走出寺外,這里有六朝柏、宋槐、明銀杏等古樹。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棵500余年的古銀杏,人稱活化石,雖飽經風霜,卻依然枝繁葉茂。大殿西院內有一口名叫“東冷泉”的井,相傳為焦光取水煉丹之處,為此也稱為“煉丹井”。因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開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東,故稱“東冷泉”。
出寺向東走,我們來到了觀瀾閣——乾隆行宮。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這座兩層樓閣的行宮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50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潮聲震天,所以稱它為“觀瀾閣”。樓上東、南、西三面明窗若鏡。在樓上長廊可縱觀浩瀚的江景,相傳乾隆皇帝曾在閣上檢閱水師。
我們從觀瀾閣向北走,越小橋,過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銀杏樹林下的焦山碑林(寶墨軒),為北宋初年潤州太守錢子高所建。軒內珍藏460余方碑刻,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金山以樓閣取勝,焦山因碑林見長。焦山古碑基本,石刻紛呈,給這座名山佛國增添了不少雅趣,歷來有“書法山”之譽。碑刻按內容分為文苑、藝術、史料三部分陳列。其中漢代蔡合的《焦君贊》,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懷》,唐代王瓚的詩以及晉代王素之的《瘞鶴銘》碑,飲譽古今,被稱為“焦山四古”、“焦山回絕”。這些碑刻鑲嵌在四廊亭閣之中。
在書法藝術上,楷、草、隸、篆各有千秋,可謂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寶墨軒中保存著江蘇省境內最大的完整的唐碑,即唐朝儀風二年(677年)所立的《大唐潤州仁靜觀魏法師碑)}。碑高213厘米,寬87厘米,被譽為“初唐妙品”,為國內罕見的唐碑。??游客們:焦山碑林中的無價之寶便來“書圣”王羲之寫作的《瘞鶴銘》。瘞是埋藏之意,《瘞鶴銘》即葬鶴的銘文。相傳《瘞鶴銘》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他平生極愛養鶴。一日,他到焦山游覽,帶來的一對仙鶴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傷,用黃綾裹斂了仙鶴,埋在焦山西麓,含淚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瘞鶴銘》。其字體游灑蒼勁,別具一格,為稀世珍品。我國有“二銘”,即南有鎮江的《瘞鶴銘》,北有洛陽的《石門銘》。惟有《瘞鶴銘》最受歷代書法家的推崇,有“大字之祖”、“書法冠冕”之稱。書法界認為,此碑的價值就在于它是由隸書發展成楷書過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現在各位看到在櫥窗內陳列的書法,據說是茅山道士陶弘景所書。
由寶墨軒東行,我們來到焦山東麓,看到面對長江排列成馬蹄形的八座炮臺,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臺。焦山扼守著長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愛國名將韓世忠曾率領將士數千駐扎焦山,堵擊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軍曾在焦山一帶的江面上激戰,出現過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
1840年戰爭期間,清政府為加強長江下游的防線,決定建立焦山炮臺與圌山、象山、江都天廟三處炮臺構成犄角之勢。炮臺為橢圓形暗堡式,每座最長處為77米,最寬處為55米,以優質條石為基,用黃土、石灰、細砂配糯米法搗拌成三合土,分層夯實澆灌面成,內設6000—8000斤重的大炮,是目前保存較完整的近代炮堡遺址之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鎮江導游詞篇八
西津古渡在鎮江市西邊的云臺山麓,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令人稱奇叫絕的古街,吸引了很多游客來參觀。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鎮江西津古渡。
導游詞。
歡迎欣賞閱讀。
大家好!
現在我們來到了古西津渡街。在大家參觀之前,我先簡要介紹一下這條古街。“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長江。”長江和古街究竟有什么關系呢?歷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長江之上,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券門上刻有“枕江”二字。隨著長江北岸坍江,南岸淤積,主航道不斷北移,長江向東延伸。現在長江南岸已經北移了數公里。從清代開始,這里便成了一條熱鬧的商業街。在“枕江”二字下面是53坡,大家猜一下,一共有多少級臺階?恩,張小姐說對了,一共53級。53坡的名稱源自于佛教53參圖的來歷,關于53參圖的傳說我在金山寺已和大家詳細介紹過了,53坡只是古西津渡街的一個開始,讓我們一起去開啟它那耐人尋味的歷史畫卷吧!
在53坡的西面是鎮江博物館,原英國領事館,主樓為古印度建筑,在樓的頂端刻有“1890”的字樣。這個數字為什么會刻在上面呢?1857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屈服于外國列強,被迫簽下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將鎮江開辟為通商口岸。1888年,英國巡捕打死鎮江的一個小販,激起了鎮江人民的憤怒,火燒英國領事館,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于1890年在此原址上重建英國領事館。
“1890”這個數字是中國屈辱史的見證,將它高高的掛在樓頂是為了警戒善良的人們,歷史不能忘記。目前館內珍藏有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時期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文物3萬余件,其中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現在鎮江博物館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順著古街向東望去,我們隱約看到一個石塔,這就是昭關石塔,該塔建于元代,是一座過街石塔,高5米,分塔座,塔身,塔頸,塔頂幾部分。呈亞字形,上刻有佛八寶。鎮江的昭關石塔是我國江南唯一的一座喇嘛式過街石塔,只要你穿過一次石塔,表示你誠心誠意拜一次佛。
在石塔的旁邊是救生會。救生會建于清代光緒年間,是有錢人成立的善事機構,當時長江經常有險情,為了鼓勵人們積極主動的救護船只和渡江人,每救一人救生會獎勵救人者一兩白金。無主安葬的人救生會買棺木安葬。
這條街充滿著宗教色彩,在前面券門上可以看到“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這八個字。穿過券門和石塔就是觀音洞,繼續前進,就是唐代金陵渡。由此我們想起唐代大詩人張祜吟頌的千古絕唱《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過了金陵渡,就是待渡亭,為當時京江24景之一。待渡亭是元明清時期的過江碼頭。有這樣一句詩:“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當時古西津渡街是人們去金山、揚州的必經之路。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曾在次登船上岸。詩人陸游曾經過古渡,記下:閑日同閱往來渡者,無慮千人,大抵多軍人也。西津古渡當時不僅擔任普通客運,也擔負軍運任務,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唐宋元明清,從古說到今”。人們是這樣總結古西津渡街的。我們在游覽過程中,看到了唐代碼頭,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代救生會以及近代英國領事館。1982年英籍女作家韓素音來鎮江,漫步在這條古街石板上,贊嘆這條古街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館,是鎮江旅游的金礦。
歷史在不經意間滑過了幾千年,時光的流逝并沒有模糊了人們的雙眼,“千年古渡,百年老街”的歷史風貌如同昨日,風雨依然清晰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古西津渡街就給各位介紹到這里,請大家隨我一同在古街上去領略歷史沉淀下來的痕跡。
各位游客: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閃耀著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這就是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鎮江。
鎮江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國兩大黃金水道的十字交匯處,京滬鐵路橫貫東西,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自古以來,是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爭之地。宋時以氣概之雄,形勢之險,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鎮守江防而得名“鎮江”。自1985年以后,鎮江已被列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鎮江港為全國十大港之一,是長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國船舶開放。
鎮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據史籍考證,已有3000多年歷史。西周時為宜侯封地,春秋時名朱方,戰國時稱谷陽,秦改為丹徒,三國時又稱京口,南朝時稱南徐州,隋改延陵縣,置潤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20xx年)升潤州為鎮江府,鎮江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鎮江地理位置獨特,深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終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5.4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日照率為47%,全年日照時數在20xx小時以上。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季風和日麗,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這種典型的江南氣候對農業生產及旅游事業非常有利。
鎮江枕山瀕江,東、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畫,是一座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稱。鎮江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區“三山”風景區、南郊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區;市區附近還有茅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寶華山省級山林自然資源保護區。
鎮江風景名勝绔麗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偉峻秀的獨特風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水,是指揚子江、古運河組成的水上游覽特色;。
古,是指古城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古跡;。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華陽洞等洞天奇觀;。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區旅游景點有四個“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樓”——多景樓,“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有風格迅異的“四塔”:江天禪寺慈壽木塔,甘露寺衛公鐵塔,西津古渡昭關石塔,鼎石山僧枷磚塔。
有充滿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龍洞,法海洞,焦山三詔洞,南郊蓮花洞。
鎮江地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經濟開放帶“龍頸”位置,是長江三角洲滬寧經濟走廊上的一個中心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鎮江城市綜合綠濟實力已跨入全國50強。現轄京口、潤州2區和丹徒縣及揚中、句容、丹陽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3779平方公里,總人口263萬多。其中市區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約52萬。
建國以來,鎮江疏浚了大運河,新建了萬噸級泊位碼頭,與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50個國家和地區通航。鐵路、公路交錯成網,四通八達,東西兩翼分別有南京和常州機場,構成了江、河、海相連,海、陸、空相通的立體交通網絡。
鎮江的宜人氣候,使它全年都成為旅游的最佳季節,加上交通便捷,現代通訊設施和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為旅游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游客們:鎮江這顆鑲嵌在長江南岸的珍珠明珠,將以更加嫵媚的姿態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之所以選擇了導游這個職業,是因為覺得它能夠讓我精彩每一天,讓生活不再乏味,雖然在工作之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但整個行程結束后躺在床上回憶起來還是另有一番味道的!!
今天下午,我們一起去游覽了古色古香、富有文化韻味的古街——西津古渡。
因為剛剛下過一場雨,所以空氣格外清新。我們走在西津渡的古街上,腳下的青石板路上一道道車輪的痕跡仍然清晰可見,仿佛時間一下子把我們帶回到古代。我想:當年這里一定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古街兩旁的房屋建筑多為明清時代的遺跡,房屋是磚木結構,飛檐雕花的窗欄一律漆成朱紅色,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翹閣飛檐向我們展示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沿坡而建的幾道石門古色古香,門楣上歷代名人的題字清晰可見。西津渡在三國時期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為“金陵渡”,直到宋代以后才稱為“西津渡”,這里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后,江岸逐漸北移,才是今天的西津渡。
走在路上,媽媽問:“你們有誰記得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泊船瓜洲》嗎?”我搶著說:“那還不簡單!”于是背了起來:“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那你知道這首詩是在哪里寫的嗎?”媽媽接著問。“這個……”我們都被問住了。“宋熙寧元年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乘船北上,泊船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這時,天空中又飄起了細雨,我們依依不舍地與西津渡告別。
回到家中,我打開電腦,查找西津古渡的資料。原來,古代鎮江,一直就是溝通大江南北的要沖。無論春秋時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國的京口,西津渡都是當時的軍事重地和交通要津。我仍然意猶未盡地想著西津渡,想再看一看它那富有特色的古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