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一
1、在高中政治學科的非選擇題中,有一種比較常見的題目:要求學生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現實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認識,類似的問法還有“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對進行論述”“說說你的看法”“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等等。
2、這類高中政治題從答題的要求上似乎沒什么特定的指向性,但答題的要求則更加全面,既需要學生有對知識的準確把握,又需要學生有對這一社會問題的全面深刻的認識。一般而言,這類題答題的思路需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從所給的材料入手,弄清材料所講的問題“是什么”,二是結合所學高中政治知識在對材料所述問題明確是非的基礎上說明“為什么”,三是針對上述問題說明應該“怎樣做”。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二
其實與日本相比,中國的“忍術”也是毫不遜色的。
這中國的“忍術”乃五千年文明的精華,諸子百家,“忍”字至尚呀!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是好的也是老的吧!所有中國人打小就被灌輸了“忍”精神,時刻銘記“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一來,天下太平呀!
可是事實真如此嗎?不然!
清朝政府在受到侵略者的壓迫和剝削時,采用的便是老祖宗的“忍術”。敵人進一步,我便退一步,敵人進兩步,我就退兩步,反正活得自在,你想怎樣就怎樣,我依你便是!可到后來真的想進一步時才發現已無立足之地。如此忍法,不但換得個“東亞病夫”的“美譽”,結果還得和強盜共享同一抷黃土。就這樣,退了幾十步,中國退了幾十年!
21世紀,面對人山人海的競爭者,你能退上一步嗎?能!試一試!工人們退上一步,工廠倒閉!學生們退上一步,輕點學校關閉,重點四大發明將成為中國科學上永恒的.絕唱!就連大街上擦皮鞋的人退上一步,養家糊口便成了問題!又何況是那些白領藍領們!
如此看來,你能退嗎?你敢退嗎?
雨后的花瓣,灑落一地,把它制成書簽,藏在日記里。
——題記
人生路漫漫,所要面對的事情大大小小無數,隨之即來的,便是像材料中的那人一樣——感覺生活有壓力,人生太沉重,前路太迷茫。
如何面對?放棄嗎?其實在我看來,最好的解決方法并不是通過放棄去減輕壓力,而是通過自我調節,把名利看淡一些,讓追求的心平和一些。
當行走在人生路上,往背簍里裝拾石塊時,首先想想需不需要,需要多少。
淡泊平和,才是減緩壓力的治本之策。
當你處在人生的頂峰,站在耀眼的聚光燈下,你是否還明白淡泊的意義?
有淡定的音樂教父之稱的劉歡會告訴你,如何面對沉甸甸的榮譽。因為演唱熱播電視劇的主題曲而被國人熟知,因為演唱北京奧運會的《我和你》而揚名世界。令人詫異的是他竟在歌唱事業如日中天時選擇了暫時隱退——去美國陪女兒讀書。他覺得因忙于工作而虧欠家庭太多。
當你在學術上獲得成功,贏得世人的肯定時,你是否還能將淡泊謹記于心?
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令世人震驚羨慕敬仰的成就和榮譽,卻成了孩子手中的玩具。因為在她眼里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追求名利,科學才是她生命的全部。科研工作是多么沉重的難題啊,居里夫婦卻勇敢擔當和背負起來。他們這種淡看名利,執著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當你擁有了無比強大的權勢,每個人都對你笑臉相迎時,你是否還能清醒認知名利利害?
沉重是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淡泊如一日暖陽,照亮你最真摯的內心;
沉重是與人相處的隔膜和煩累,淡泊如一縷春風,拂走你欲逃離世俗的私心雜念;
沉重是日常事務的繁瑣和勞神,淡泊如一杯清茶,幫助你洗凈鉛華只留清純的甘味。
請謹記,沉重不可拋,淡泊以致遠!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三
初春悄悄的來了。像一個淘氣的精靈,不知不覺中給周圍的一切都換上了新裝。春泥散發出醉人的芳香,花草兒們綻開了如青春少女般的微笑。使得,初春來了,來得如此迷人,來得如此詩意。
幾處早鶯爭暖樹
金色的春光灑在嫩綠的從林中,陽光暖暖的,透過叢林中的新葉將春的氣息投射在剛剛蘇醒的大地上。幾只黃鶯也從睡夢中蘇醒過來,睜開惺忪的雙眼,撲愣著輕盈的翅膀爭相飛向陽光下那溫暖的枝頭。初春的黃鶯是歌唱家,甜美的鳴唱,嗓子間迸出的音符,組成了一支最美妙的樂曲,彌漫在空氣中,好似鄭板橋筆下飄逸灑脫的竹,又如王維筆下清靜幽雅的蕭。別有一番“間關鶯語花底滑”的意境。
萬條垂下綠絲絳
經過了一個冬季的漫長的考驗,校園圖書館門前的幾棵垂柳在初春的召喚下欣欣然睜開了眼。一場春雨過后,垂柳上那嫩綠中微微泛黃的新芽在春光下越發顯得迷人。纖細的樹干上跳下幾根柳藤,如一位美麗的芭蕾舞者,來不及站穩就隨春風一起翩翩起舞了,婀娜多姿的舞步和著校園音樂室中傳來的銀鈴般的音符及同學們清脆悅耳的歌聲,組成了一支春的舞曲。它雖然沒有夏日的動感,秋日的成熟,冬日的純潔,卻最具生機與活力。
草色遙看近卻無
初春是淺色的,她不是濃妝艷抹的舞女,卻充滿著自然的和諧與淡雅。看,初春的草色就別有一番情趣。站在陽臺上望著花壇里那剛剛抽出嫩芽的小草,仿佛芭比臉上那抹淡綠色的眼影。微風拂過,一排排,一片片小草隨著風兒舞動著嬌小的',堅韌的腰肢,那景色煞是好看。可是當我走近再想仔細品位她的姿色時,她卻似乎和我捉迷藏,將那淡淡的綠色隱匿了。呵,這如此詩意的畫面,大概就是初春小草的高雅情趣吧!
初春,雖不及正春的萬紫千紅,仲夏的郁郁蔥蔥,金秋的碩果累累,隆冬的冰清玉潔,但是她卻賦予了大地詩意與活力,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和希望。我愛初春的詩意,愛她“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愛她“萬條垂下綠絲絳”的唯美,愛她“幾處早鶯爭暖樹”的生機勃勃。初春,我愿與你同住!
新的學期,新的生活。幾天繁重的課程令我猶為憔悴,為解愁思,特邀友人前往鼓山一游路程雖遙,而心卻如插翅,早已前往。今日天氣雖陰沉欲雨可上公交時卻不像往日一般擁擠,時下心情格外開朗,盼著早到鼓山,一覽名山風彩。
車在奔馳,人群亦是。時間是這世上最偉大的東西,它把我瞬間的的愿望轉眼實現。車到山腳下,雙足踏上這陌生的圣地卻有另一番說不出的感慨!吃完午餐買完東西后我們便出發了。從小到現在我已經爬過很多的山峰,家鄉有很多的名山風景秀麗,泉水叮咚。這次來鼓山除了放松心情,還有就是證明爺爺所說的鼓山險峻,來福州之前,爺爺曾對我說他們以前到鼓山玩的模樣,這次之行也好回去向他講述一番,順便帶些照片,好勾起爺爺珍藏多年美好的回憶。
這里的階梯環環繞繞,逐漸向上,不向以前的山直沖云霄,令人恐懼,石蹬一級接著一級扣著偶爾的亭臺如仙境一般,鳥聲穿梭在密林中格外清脆,過往行人絡驛不絕,在繁忙之中擠出一點空閑受這青山綠樹的陶冶…行走不久,友已叫酸,但見路人向上而未喊累,便咬牙前行,直逼山頂。老天終于憋不住寒顫下起了雨來,路上留戀了許多銘刻,心境坦然,字如人生人生如字!兩千米的山上籠罩著密密的云霧,繚繞左右,是我從未見過的,心情如放飛的鳥兒,十分雀躍!
其實最后我們所到之處的并不是真正的山頂,而這里的風景卻比哪里的都多。此時的大山早已敞開它無私的懷抱,讓我們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里的霧氣彌漫讓我們辨認不出哪里是東哪里是西,幾步之遙只有模糊的游客稀疏的身影興奮之余我們早已把帶來的東西一掃而盡,沿著山道的小路看著叢蔭寧靜的享受雨露的滋潤,內心頓時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每棵大樹像化過妝一樣靜靜的站立在路的兩旁,三角形的發型陪上苗條的身姿在微風的輕撫下,猶如仙女舞蹈一樣,飄飄然的令人感慨萬千…山里的每一個石頭都是每一道亮麗的風景,各具特色。
我們停止了匆忙的步伐因為雨停了,這時的心靈如雨水洗過一般,十分清凈十分自然。山氣讓我浮想聯篇,腦子忽然一閃,其實人生也不是同上山一樣嗎?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夢想,都有自己的遠大目標。但是為什么就要爬上頂峰呢?也許到了山頂你會發現什么也沒有,回頭一想,風景卻早已丟失路途!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四
大漠長煙,孤泉冷月,蕭蕭聲,長風千年。我背倚著莫高窟顫抖的身軀,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恥辱,西行路千年風霜。
史載,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記》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悟空——開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堅持;沙僧——寂寞者的隱忍。
悟空,這個幾乎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藝術形象,是一個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荊斬棘,敢于與一切擋路者搏殺。開路,總是伴隨著犧牲與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氣,只要信念足夠堅定,開路者就能如孫悟空那樣,有銅臂鐵手,有金剛不壞之身。玄奘就是這種意志如鐵、心志如鋼的開路人。黃沙千年,吹不去他一個個堅實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氣的明證。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堅持的。沒有誘惑,無法顯示堅持的可貴;沒有猶豫,無法彰顯堅持的艱難。西行的八戒,動搖的最多,可他堅持到了最后。這份難得的可貴,是許多行路者堅持的動力。玄奘,貴在堅持。韶華數載,寂寂半生,無數次,面臨生死絕境。沙漠帶給人的恐懼和絕望,在玄奘咬緊的牙關中消散。
沙僧,他總是默默的。小說中,他不善言談,不茍言笑,老實本分。沙僧在三師兄弟中,道行最淺,可他的步伐卻絲毫不慢。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狀態。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獨行在浩瀚沙海,無朋無伴。寂寞,對于一個獨行者來說,比自然的災難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見他不寂寞的心靈。
玄奘,作為師傅,他的生命詮釋了信仰的意義。行路難,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氣和堅持的來源,是與寂寞抗爭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記》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強者,他是一切力量與偉大的象征。
烈烈的邊塞之風,吹得我生疼,更心疼著流落異國的中華寶藏。今年,距王圓打開敦煌文明寶藏的恥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學的學者們,你們也一定常站在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這眼前的`路上,你們悟得了勇敢和堅持,學會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們一定會舉步行路,追尋著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國文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祈禱。如今正在考場上作文奮書的九百五十萬考生,明天,也將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學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國文化復興的路!
自古雄才多磨難,浮夸子弟少偉男。
人生真諦在何處,只在經歷不平凡。
——題記
人生就像一條多岔的道路,太多太多的方向,太多太多的追求,于是便有墜入深淵的悔恨,也有迷失道路的憂愁。人生就像無邊的大海,太多太多的航向,太多太多的誘惑,于是便有驚濤駭浪的危險,也有擱淺沙灘的煩惱。
然而,縱使人生坎坷,縱使人生迷惑,我都義無返顧。因為我知道“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會回頭,我只會把我的背影留給地平線。”
“生如夏花之絢爛“一直是我的箋言。
我不奢求我的生命里物欲充實,因為我遠離紙醉金迷。清貧,使陶淵明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概;清貧,使朱自清有“誓死不吃賣國糧”決心。同樣,清貧,也會使我有“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想。
我不奢求我的一生地位顯赫,因為我不要沉沒與權勢,我寧愿一生質樸。質樸,使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采菊;質樸,使劉禹錫怡居陋室,儒雅飄逸。同樣,質樸也會使我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
回顧歷史,朗朗眾生,有多少人想開創偉業卻庸庸碌碌,有多少人選擇平凡卻名垂千古!人生有太多的不盡人意,人生也有太多的鋃鐺不及。然而,我們既然選擇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就要無悔人生。縱然粉身碎骨,縱然一無所得,也要將文明與道德的火炬傳承,也要用今天無悔的選擇看秋的華蓋樂章!
歌德說過:“只有經歷過人生的辛勞,才知道人生的真價。”
拿破侖說過:“人生之光榮,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能屢敗屢起。”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人生并非游戲,因此我們并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愿放棄它。”
瀑布選擇懸崖因為它要挑戰艱險;雄鷹選擇藍天因為它搏擊長空;我選擇極限因為我要挑戰人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就是我的人生!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五
“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則迷語告訴我們:蜘蛛專吃活的東西,難道它不吃死的東西嗎?我從墻角處捉來一只小蜘蛛,把它放進一個盒子里。沒等蜘蛛織網,我又撿來一只死的小蟲、一只死蒼蠅,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隨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為了徹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蒼蠅,我又來到盒子前觀察,看到死昆蟲、死蒼蠅還在原來的地方,可盒子角處多了一個網,蜘蛛在網上安靜地趴著。這時,我想:死蒼蠅、死昆蟲沒被吃掉是不是因為沒有網呢?我又用筆輕輕地觸動了一下網的邊緣,咦,蜘蛛好像有了反應,開始向顫動的方向爬去,我把筆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樣,過了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
為了證實蜘蛛靠網的顫動產生感覺,我又做了實驗。將筆尖放在網上死蒼蠅的身上,長時間的顫動,網的震動越來越大,蜘蛛產生的感覺好像也越來越強烈,蜘蛛便匆匆地趕過來,等蜘蛛碰到蒼蠅,我將筆尖收回,只見蜘蛛尾部很快噴出黏乎乎的絲將蒼蠅捆住,接著又看著蜘蛛的背一動一動的,好像在吸食蒼蠅,不一會兒,網上就剩下一個完整的空殼了。
我又到書店查閱了大量有關蜘蛛的書籍。其中《普通動物學》一書中寫道:蜘蛛為食肉性動物,其食物大多數為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但口無上顎,不直接吞食固體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當昆蟲等動物觸網時,會用力在網上掙扎,使網絲顫動而使蜘蛛很快發覺,蜘蛛便順著縱向絲向獵物爬去,用蛛絲包裹獵物,固定于網上,先用螯肢內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獲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再由中腸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獲物的'組織中,很快將其分解為液汁,然后吸進消化道內,最后吃剩下的體殼,就被完整的棄留在蛛網上了。
飛來的昆蟲使蜘蛛網顫動,網顫動會使產生感覺,蜘蛛產生感覺就會將獵物捕獲,因此,蜘蛛只吃活動物,而不吃死動物。
夜晚的星空是多么的美麗、迷人。我總愛眺望那誘人的星空。
瞧,晴朗的夜空上繁星點點,像一顆顆珍貴的寶石點綴著淡而無光的夜空,這些繁星使得黑乎乎的夜空變的亮堂堂的。我看著這繁星點點的夜空想:那些還未歸去的鳥兒們,是不是在為月亮公主送去珍貴的寶石---星星。
瞧,陰云密布的夜空上空無一星,沒有月亮,沒有星星的夜空顯得冷冷清清。我望著本應是熱熱鬧鬧的夜空想:這些星星和月亮是不是睡了?還是因為它們害羞不敢出來呢?眾多繁星組成了許許多多的星座。在這些星座中我最喜歡北斗星,因為它在夜晚里為迷路的人們指出了方向。北斗星好似一把勺子,我真想把它從天上取下,嘗嘗用它盛的銀河水,甜不甜,好不好喝。仔細看,你還會發現由十三顆星星組成的天馬座。天馬座猶如一匹正揚蹄昂首的白馬,威武極了。
啊,天上的星星那么多,那么美,我數也數不清,看也看不夠······我仰望星空產生了無限遐思,要是我也能變成一顆星星該多好啊!在沒有月亮的晚上,我可以趕忙從藍色屏幕后和伙伴們一塊兒蹦出來,為路人照亮前進的道路。累了,在云層里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渴了,在銀河邊痛痛快快地喝個飽。我們要讓世界充滿光明。夜晚的星空是最美麗的。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六
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第3課宋明理學。
【基礎解讀】。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于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基礎解讀】。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李贄離經叛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1)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
(2)江南一帶工商業者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3)社會吏治腐敗,奸佞當道。
(4)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愿與他們同流,形成了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
2、李贄的思想主張: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欲。
二、明清時期的三大進步思想家。
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著述《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來源: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發展。
(2)思想主張: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影響: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進步思想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語文必修三學習方法。
1、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注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復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搜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復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的地方制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后復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自己的遷移能力。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語文必修三學習技巧。
(1)了解。看課文、看注釋、看課后的“思考與練習”,看單元知識和訓練,了解了這些信息后,對單篇課文和整個單元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掃除文字障礙。
(3)獨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據提示、文章、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后習題能否回答。那些基礎知識扎實、自學習慣好、自學能力強、有鉆研精神的同學,在“思考”方面要適當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標上符號。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課前自學批的字,最好用鉛筆,聽課后批的字可用鋼筆寫,以免時間一久,將自己的見解和老師的觀點搞混了。
(6)記錄。就是做好讀書筆記。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七
原子: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例如少數非金屬單質(金剛石、石墨等);金屬單質(如鐵、汞等);稀有氣體等。
(2)原子也不斷地運動著;原子雖很小但也有一定質量。對于原子的認識遠在公元前5世紀提出了有關“原子”的觀念。但沒有科學實驗作依據,直到19世紀初,化學家道爾頓根據實驗事實和嚴格的邏輯推導,在18提出了科學的原子論。
2.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1)構成物質的每一個分子與該物質的化學性質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不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因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等,都是宏觀現象,是該物質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現的屬性,并不是單個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
3.分子的性質。
(1)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如陽光下濕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間有間隔。一般說來,氣體的分子之間間隔距離較大,液體和固體的分子之間的距離較小。氣體比液體和固體容易壓縮,不同液體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二者的原體積之和,都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
(4)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時吃幾塊冰塊也可以解渴,這就說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質,因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是相同的。
4.原子的構成。
質子: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原子核(+)。
中子:不帶電原子不帶電。
電子: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5.原子與分子的異同。
(1)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2)質量、體積都非常小,彼此間均有一定間隔,處于永恒的運動中。
(3)同種分子(或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或原子)性質不同。
(4)都具有種類和數量的含義。
6.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規律: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最外層不超過8個。每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為2n2個(n代表電子層數),即第一層不超過2個,第二層不超過8個,第三層不超過18個;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只有1個電子層時,最多可容納2個電子)。
高中化學學習要訣。
1.基本概念“塊”。這一塊包括物質組成和分類線,性質變化線,化學用語線,分散系統線,化學量線等五條知識線(或小系統)。
2.基礎理論“塊”。這塊包括結構理論(原子結構,分子即化學鍵理論,晶體結構理論)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線,電解質溶液(含氧化-還原理論)線,化學反應速度和化學平衡理論線。理論塊是化學的靈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塊”。這一塊是化學的基石,可劃分為金屬線和非金屬線,統一在周期系中。
4.有機物“塊”。這一塊的核心是烴及其衍生物線,重點是結構和化學性質,而結構又是官能團和與官能團直接相關的化學鍵。
5.計算“塊”。這一塊縱貫化學各部分,要掌握基本類型、解題規律和解題技巧。
化學快速提分方法與技巧。
化學科目考試說明只對參考樣題進行了局部調整和更換,樣題變化帶來哪些信號?
希望考生通過樣題來理解命題專家在命題思路上的變化。
第一、側重考查主干知識的基礎性和關聯性。重視對考生基本能力和基礎素養的檢測,關注學生基礎能力的全面發展。
第二、側重考查化學知識在實際中的靈活應用,突出學以致用,切身感受化學可以讓生活更美好,傳遞化學正能量。將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以及科技發展的學科思想方法融入到試題中,“化學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的學科思想方法正逐漸演化為化學試題的重要特征。
第三、側重考查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體現“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色,彰顯實驗方法的實踐性、創新性和思想性。考查考生根據實驗事實和認知沖突提出假設、運用控制變量等方法設計實驗探究事物本質的科學探究能力。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八
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第3課宋明理學。
【基礎解讀】。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于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基礎解讀】。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李贄離經叛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1)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
(2)江南一帶工商業者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3)社會吏治腐敗,奸佞當道。
(4)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愿與他們同流,形成了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
2、李贄的思想主張: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欲。
二、明清時期的三大進步思想家。
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著述《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來源: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發展。
(2)思想主張: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影響: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進步思想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歷史必修三學習方法。
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規律。
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征和發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講經濟發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歷史必修三學習技巧。
整理和整合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中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需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組織和整合,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教科書中整理出大量的史實,并將其簡化為歷史線索。建立骨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之間的關系。當然,在整合試題時可以參考研究,將上面的高光摘錄或剪掉,反復消化,融入自己的知識。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九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后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臺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統治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二府中書門下行政機構。
樞密院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中書省行政機構。
樞密院軍事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漢初,郡國并行制;漢武帝后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十
1、了解和平與發展是當代的主題,危及和平與發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2、明確建立國際新秩序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關心祖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命運的民族責任感,以及熱愛和平,維護本國利益和維護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理念。
2、認識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憂患意識和勇于挑戰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
和平與發展問題。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課后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板書。
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
必修下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篇十一
小鎮不大,一條街穿腸而過。說街其實有些勉強,不過是兩排房屋夾出的一條路,斜向右上翹起,兩邊的房舍也就顯得高低錯落,有了層次和美感。房大多是瓦房,黑褐色的背脊蜿蜒起伏,如一條浮在水里的魚。路是土路,雨天滿地泥濘,晴天塵土飛揚。如果下上兩三天雨,路就軟成了一攤爛泥,腳印雜沓,一遇車過,泥漿飛濺,行人若避讓不及,難免招來一身泥污。行人一邊揩拭一邊張口就罵,媽的x,沒長眼睛喲?小鎮人的嘴巴可是不饒人的。若是晴得久了,路上就積一層厚厚的土,那土被來往的車輛行人帶起,飄落到屋頂上,遠遠望去,似披了一件赫紅色的外衣。
小鎮實在太小了,小得有點可憐見的。一只雞在鎮上溜達,大家都知道是誰家的,一條狗在鎮頭叫,鎮尾的狗就跟著叫了,至于張家長李家短的事,一陣風就吹遍了全鎮。不過,鎮雖小,名姓卻雜,趙錢孫李周武鄭王,應有盡有,難得找出兩家同姓的。
小鎮不趕集,店鋪也少,橋頭有一家鐵匠鋪,斜對面緊挨著是供銷社和餐館,斜坡拐彎處開著一家茶鋪兼麻將館,對面是小鎮首富李遠龍家。他家的房子算得上小鎮的地標性建筑:三間兩層很氣派的小樓,樓下開著飯館,不過一般人很少光顧,來的多是李遠龍的客人朋友,一到節假日,門前就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車,有公安的稅務的工商局的,都是些有頭有臉的人。
小鎮人家都種地,但地很少,各自還干些別的營生,有跑野的的,有在城里做小買賣的,有做手藝的,也有外出打工的,但更多的是到附近的廟里賣些香蠟紙錢稀飯涼粉,每逢初一十五家里接待些香客,日子也就能過下去了。廟子是古物,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在鎮子東南面,古木蒼蒼,殿宇莊嚴,雖與鎮子只二三百米之隔,但暮鼓晨鐘,梵唄悠悠,一圈紅墻將紅塵遠隔在佛門之外。廟也如人,多災多難,幾經兵火,幾度興衰,現在算是有些模樣了,香火也日漸興隆。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香火不但供養著菩薩,也是小鎮人衣食之源的一部分。所以小鎮人即便不信因果報應投胎轉世之說,也常去廟里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生意興隆,財源綿長。一條小河打東北邊繞著小鎮逶迤而過,它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沒幾個人說得出來,也沒幾個人有興趣追問。不過,小鎮人卻實實在在享受著小河帶來的好處,洗衣淘菜,游泳釣魚,既實用又休閑。河上橫臥一橋,其形制與大名鼎鼎的趙洲橋一模一樣,石砌的單拱跨越水面,兩頭肩上各開兩個小拱作泄洪之用。三五月圓之夜,河面水波不興,靜影沉璧,也算得小鎮一景。如果有興致,坐在攔河壩的石墩上,皓月當空,橋影橫陳,清風徐來之際,人便覺微醺,很有些物我兩忘,飄飄欲仙之感。該說說小鎮的名字了:板橋鎮。與“難得糊涂”的鄭板橋無關,與溫飛卿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也無關,總之是與風流儒雅一點不搭界。相反,它的來歷倒是俗氣得很,因當初鋪橋時所用的是預制板,鋪成后平坦如板,于是便有了“板橋鎮”之名。這與鄉下人把自己的孩子稱作“狗娃子”之類一樣,順手拈來,沒甚文化可言,但自有一股鄉野之氣,讓人覺得可親可喜。我于小鎮無甚淵源,嚴格說來只是個局外人,但有關小鎮的人事,或耳聞或目睹,總是系念于心。如今,依托附近的古廟,政府正在打造旅游風景區,小鎮已經變成了一片廣場。在它消失之際,僅以此小文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