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寫的,是中國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季湄翻譯的。
本書主要講了對許多教學實例進行剖析和論述,針對學校實際案例進行剖析,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這本書是一首唱給老師們創意的,創造的實踐贊歌;是給每個學生學習的尊嚴支架。
就《教室里的風景》這一章節來說,其中第四個問題應對教師本身的語言中提到的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我國語文“雙基”教學中,應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展開教學。教師應具備基本的能力,從“聽”開始,而我們聽的是學生表達是否完整,關注的是答案是否正確。而忽略書中提到的“理解方式”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復雜想法,應站在欣賞體味學生發言的立場,傾聽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這種傾聽方式不是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鳴。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重要意義。而我常常會在課堂中想著下一個問題,該怎么辦?這樣就很難產生“欣賞體味”的傾聽方式和“理解方式”,回顧課堂中的案例:一次我在上整體識字課時,學生介紹識字方法時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五分鐘的交流討論時間到了,我因為還有教學任務,于是立即截止,而在學生a說他的識字方法是按結構進歸類識字。我只是說:“這也是一種方法,大家努力思考,向他學習”。如果當時這樣做:我嘴角上揚,臉上掛著微笑,眼神投去贊許的目光,伸出大拇指,相信學生的自信心會加倍同感共鳴,更是無庸贅言。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說話時學習主人得到別人的尊重,就這樣撐起了教室里尊重、和諧的支架。
學生的學習不開老師的引導,而聚得甘露育桃李可謂任重而道遠。但書中介紹了教師的成長,需要打開教室的大門,就是說能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對此我覺得上一節無論成敗的公開課,對一個人業務都是一次進步,甚至是飛躍。沒有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的教書人是失敗的。教書生涯中,我遇到不同程度的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有領導推門聽課、組內研討聽課、學校安排全員聽課等,但無論怎樣承擔講課任務,總會有壓力,生怕講不好,在意別人怎樣看,好像覺得別人的意見可已經敲定終身似的。其實我們錯了,敢于在別人面前暴露錯誤的人才是勇者,愿意接受他人寶貴建議的人才是智者。
課堂上的演繹從備課開始,你可以預設問題,可以與同事商量怎樣高效掌握知識技能,用哪些方法完成教學任務?與此同時,家常課堂不一定節節都是現場直播,而公開課節節都是重播后再直播。一堂課不斷的修改思考,追求完美,達到預設的高效。
記得11月份我上了一節公開課——《坐井觀天課》課前與組長及同仁們共同商議討論。制定了導學案,再后來試講了一次,又進行了研討,并且研討的焦點是在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其中陳老師,馮老師,魏老師,他們認為課前導入欠佳,換成趣味性強的“看圖猜成語”,周老師給了我分析了應用多媒體里的工具欄里激勵方式,既省時又便捷。其他的老師也給我在選案的細節上進行了修改,最后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我的課堂出彩了。
《靜悄悄的革命》是跨國間互相學習,群策群力,助力我成長。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是日本作家佐藤學先生的著作。讀完這本書對我們的教室,我們的課堂存在的不足有指導性的建議。
營造教室的風景——潤澤的教室。
佐藤先生說,潤澤這個詞表示的是濕潤程度,也可以說是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潤膚的感覺。而我們的教室里有時恰恰缺少了這種潤澤。老師首先就是要在課堂上構建這種和諧的關系,營造一種輕松自如,讓每個孩子都能安心學習的環境。師生之間互相信任,互相依賴,為構建學習的共同體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由于地區的風土和文化、學校的歷史和傳統、教師的實驗和個性、學生的生活和性格等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每個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異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照各自的狀態構筑著各自獨特的世界。“——對這一點,最起碼,一個教師需要自知,能夠讓這種氣質按照自己理想的狀態進行,這是最好的。教室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班級的精神面貌,良好優美的環境有利于學生的專心學習,而讓學生參與到布置班級環境的工作中來也最能體現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因此在班級每月一主題的黑板報、綠意角和圖書角的布置過程中,我盡量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說話。”因此以營造活潑、清爽、明麗的教室環境為目標,我設計好每次板報或者圖書角的主題,號召學生們積極參與,以學生創作為主,將優秀的學生字畫作品、或是圖片記錄的生活中精彩瞬間展示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讓學生抬眼看到的每一件材料都互動,每一面墻壁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育人,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一個歡快、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愿意主動參與到布置教室環境的過程中來,且時刻細心維護自己班級的班容班貌,讓自己的教室也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超越主體性神話——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
1、要用心傾聽學生話語中復雜的想法。我們在理解人的話語時并不是僅僅止于理解他說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理解對方話語中深入的而又沒明說的想法,沒有理解其言語背后所指的話,是不可能產生心領神會的感悟的。往往有一些學生說個不停,還沒等學生說完我就急于給學生以提示,想引導他用簡潔的語言來回答。這種做法就是沒有以平等的姿態來對待學生,本身就是對學生不尊重的表現。因此,課堂上無論學生的發言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吐,教師都應該專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讓學生把話說完,在學生說不下去時可作提示,但千萬不可打斷學生的發言。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說,只有學生愿意說,教師才能傾聽到學生的心聲,了解到學生與文本的差異,從而更好地點撥與引導,讓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敢于展現自己的個性。
2、要傾聽課堂中的沉默者。在課堂上,我很多時候是以學生的發言為中心來了解他們的看法,而沒有認真仔細的對待傾聽。比起擅長發言的學生,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于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對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發言的學生,倒是該提醒他們更加注意仔細地傾聽。我們應該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捷徑是培養起傾聽的能力。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以后,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要對各種不同的意見十分敏感的傾聽,并作出對應。教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教師應能慎重地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細傾聽、交換意見的關系。
本書中還有很多觀點,對我們今后的教學非常有幫助,讀了這本書受益匪淺。教育變革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支撐著我們教師每日的創意和創造性的是什么?佐藤學教授認為:是給每個學生學習的尊嚴、專注教材的發展性和我們自己的哲學這三點。無論在哪里,都要高舉這一旗幟,每天為之努力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大學時初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認為又是一本運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經驗總結堆疊起來的所謂暢銷書。確實,在書中佐藤學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實例,然而在參加工作后,再看這些事例,它們是如此真實的,佐藤學先生提出許多關于課堂教學、關于學校教研、關于學習方式等的闡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讓我受益匪淺。
今天我選擇分享的是第三章那個的第十六節《校本課程建設》作為分享內容。選擇這一部分,也是因為自己在這段時間以來在校本書法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困惑。首先如書中所說的一些錯誤,我們也犯過。在學校教學開放日時,為了校本書法課程能有更好地展現,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進行校本書法教材的編制,顯然,教材的編訂并不是必須的。況且,當下我并不具備編訂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開課時常見到一些現象,授課教師精心準備并打印的教學設計,華麗鮮艷的板書設計,這些都不是必須的,我們做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學研究沒有針對性。認真思考,書中提出的,教學研究重點在于所參觀的課堂中有趣和困難的地方。一堂好課吸引住了我們應該是課堂中發生的實際情況,然而評課時卻常常忽略了這些真實的精彩。甚至將關注重點放在華麗的課件音效上。真誠的交流共享才是促進教研活動的好方法。
最后,佐藤學老師提出的向其他老師開發課堂進行教學研究的建議,我是十分認同的。并且我認為這是促進真誠交流不錯的方法。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好的教育書,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靜悄悄的革命》正是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精選5篇,歡迎借鑒!
佐藤學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此書分了四個章節:1、教室里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2、改變教學——學校改變3、設計課程4、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么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么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于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發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后爭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里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傾聽比發言更重要。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沒有去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有時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并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于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于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
我感到要想進行教育教學的革命,必須從骨子里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敢于在實踐中嘗試,善于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新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初見書名,并不明白所謂的“革命”指的是什么,更沒有聽說過佐藤學先生。只是想知道什么是靜悄悄的革命,于是打開這本書開始翻閱,才發現“靜悄悄的革命”講述的是教室里的一系列變革,即“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我讀著讀著對這本書越來越感興趣了,就開始慢慢地品讀《靜悄悄的革命》,從打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的懵懂,好奇,疑惑……慢慢都得到了回應和解答。書中說到的很多東西,和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多么相似甚至多么相同,怎能不使我揪心和震撼!深深被佐滕學的研究態度所折服。這位教授始終親臨在教育一線,與老師們交流、探討,文字是那樣的樸實,案例是那樣的鮮活,讓人賞心悅目。這才是教育專家,才是真正的教學引路人。
佐藤學先生所談到的學生、教師、學校多方面的互相配合,共同學習發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一:“‘聲音再大一點!’‘再清楚一點!’都是教室里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對清楚、明確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室是不可能理解學生那些躊躇不定的、沒有把握的發言的價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著微妙的、不確定的、模糊曖昧的思考、矛盾、沖突的復雜情感的價值的。于是,比起擅長發言的學生來,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于傾聽的學生盡管應該被評為優秀,但在這些學橫的通知書上卻常常被寫上“更加積極地發言吧。’”
印象二:“究竟為什么所有的教師向同事敞開教師大門都如此之難呢?原因看來很多,最突出的是:不想再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被人的事說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這種“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著學校內的人事關系。然而,只要這個心照不宣的規則存在一天,學校就無法改變。”
佐藤學學生指的“開放的教室”,并不僅限于我們在上公開課、實踐課之類的時候,讓本校或外校的其他老師聽課。而是指在日常的教學中,隨時敞開大門,歡迎其他的老師一起走進課堂,然后一起研討,從而進步。想象一下,現在我們一學期上一次“開放的課”,已經是十分為難。如果隨時開放課堂,那會是怎樣的結果?事實上,在日本的許多學校里,佐藤學領導的“開放的教室”的實踐,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很大的成功。想要讓一個學校的每一個教師都隨時地開放自己的課堂,困難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至少在我們中國,我似乎沒有聽說過哪一個地方有這樣的先例。說實話,就是一年一度或者一年兩三節的公開展示課,作的準備、上的方式以及重視的程度,和平時的家常課也是有很多差別的。但佐藤學先生及無數日本小學的變革經驗已經告訴我們這一舉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這方面,日本是先我們一步走的,中國日后的發展,會不會也朝著這樣的方向?畢竟是使學生得益,使教師得益的雙贏的局面。
印象三:“學校組織的精簡做得更徹底了,該校教室除了參加研究教學或課程建設的年級會和每月兩次的全校教工會議外,就沒有其他任何會議了,校務分工會議和校務委員會議當然也統統沒有。沒有會議并不是說就沒有校務分工工作。在該校一人一職,每一個人都分擔著校務工作,他們和校長、教導主任商量,負責完成分擔的食物,如需其他教室配合時,要向教職工會議提出。因為是一人一職的分工,所以沒有必要開會。”
日本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佐藤學先生說:“通常,日本全國教師每周工作達52小時,但其中只有一半時間用于授課、課程建設和研討,大量時間都花費在會議和雜物上。”作為一個一線的中學數學教師,對此我深有同感。平常工作中除了擔任數學學科的教學工作外,各種各樣的大會小會,各種各樣的資料表格,不時地處理學生之間的糾紛矛盾,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馬不停蹄了。雖然沒有日本教師工作52個小時那么長,我們在每天8小時的工作中,的確也是夠“充實圓滿”的。如果能夠像佐藤學先生主張的那樣,事事去繁就簡,次次目標明確,我想所有的教師會以更充沛的經歷和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研究中去。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現在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應該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里構筑一種新型關系為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并取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說,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憑著豐富的深入學校的經驗,巧妙的將教育理念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對于目前的我們來說,他工作的方法與作風是那樣令人肅然起敬;他提供的經驗是那樣的豐富和及時;他對問題的剖析是那樣的深入和透徹;他提出觀點和提供的案例是那樣的發人深省!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好的教育書,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靜悄悄的革命》正是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該書的作者佐藤學先生的大名雖然對于我來說是陌生的,但當我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后,我被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佐藤學先生的平易、深刻、務實的作風讓我油然而生了欽佩之情。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頗有啟示。“跨越國界相互學習”,這是作者和譯者的希望,也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么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里,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后,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著“下一步該怎么辦”,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小朋友回答。記得我上小學時有一篇課文講述的是解放軍駐守一個小島,好象說到他們每天會給島上的樹澆水等等,集體情節記不清了。只記得老師要我們描述解放軍叔叔的行為說明了什么,有好幾個同學的發言都與老師預想的相差甚遠,于是老師責怪我們不專心、不動腦筋,還一個勁得讓我們再想“標準答案”。當時教室里一片寂靜,真的是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你來說說。”我從牙縫里小心翼翼地擠出了幾個字:“說明解放軍叔叔愛小島就象愛自己的家一樣。”老師一聽來了勁:“用四個字來說。”“愛島如家。”老師這才滿意得笑了,教室里傳出同學們如釋重負的嘆息聲,教學才得以進行下去。我無意于譴責我老師的言行,只想說明如果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們按我們預想的結果回答,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小朋友的發言。善于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于傾聽別人的發言、善于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于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說:“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剛走出校門的時候,對公開教學沒有懼怕的情緒,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隨著從教時間的增長,隨著年齡的增加,對公開研討似乎越來越害怕,常常緊張得睡不著覺,頭腦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學教授看來,為什么教師們都一絲不讓地死按住門把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教師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第二個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研討往往是集中在評價課的好壞上,加上評課人又帶著各自的標準和立場,這使得教師們陷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之中。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周末的午后,隨手拾起桌上的一本書,《靜悄悄的革命》,逐頁讀起,不禁被文中的平易、深刻、務實所深深吸引,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
佐藤學先生將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目前,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國內大部分的學校進行著,置身教學一線的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投入這場革命,該如何實現自身和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讀完《靜悄悄的革命》,關于教學,佐藤學教授的三個觀點讓我感觸頗深:
交響樂團式的教學。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新課改以來,主要關注點集中在了“學生”這一要素上。而教師則要做好“服裝裁剪師”,并指揮好課堂上的“交響樂團”,充分重視學生的差異、需要、愿望和態度。
在佐藤學教授的筆下,教師在課堂上主要發揮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像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設計、展開課程,與每個學生開展交流互動;二是讓各種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蕩,回響共鳴,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相互作用,開展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因此,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在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以“服裝裁剪師”和“交響樂團指揮”的身份參與到這兩類活動中去,去觸發、組織、發展學生的學習,同時也獲得自身的更廣泛深遠的成長。
用心傾聽。在佐藤學教授看來,學生自理、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系中加以認識。學習只有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學習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他主張教師和學生相互尊重每個人內心的聲音。
佐藤學教授認為,在課堂上,無論什么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教師需要慢下腳步,俯下身,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邏輯世界”。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日常的以“學”為主的教學中,要將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學習的最大苦惱,是看不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我們需要側耳傾聽學生的需要,適時放手讓學生以發現者的心態去探索、去求新、去尋覓獨創性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收獲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交往中學習。佐藤學教授認為,在學校里的學習不是學生個人孤立的活動,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
工作之初,我曾經認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消極的,而且,在自己的潛意識里,有一種與學習活動或內容無關的、想輕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維持秩序的欲望。因此,課堂上對“學”的干預和參入較多,后來通過觀察和學習,我逐漸意識到,教室里的學生、教師要在相互交往中實現共同成長。
教室中,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從個體的學習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最后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是學生之間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開展“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而教師在這種“交往”活動中起到引發、支持和促進作用。教師仔細傾聽、回應學生的想法,學生之間互相傾聽,在教室里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系,使得學生在交往中共同進步。讀完整本書,久久不能平靜,從教四年來的很多感悟在佐藤學教授的這本書中得到了詳實、嚴謹的理論解釋,心里不由得激動莫名,希望能跟同行分享這份學習感悟,共勉,共進。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要創設一個每個學生都能安心發言的教室環境的話,必須對各種不同的意見十分敏感地傾聽,建立起相互傾聽的關系來,否則這一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課堂上,我希望他們多多發言,但是事與愿違,有時會沉默、自問自答、或是遷怒于他們,后來讀了《教學勇氣》之后,我知道“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與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回應,使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對話中。”,我也試著去努力了,心平靜了,但是我發現我沒有努力在營造一種傾聽與回應的氛圍,對暗暗支持你的聲音沒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么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里,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后,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在日常交談中,有一類人是不為大家所喜歡的,就是無論你在講什么,他都沒聽進去,而只顧自嘮叨,你會覺得索然無味,暗自祈求這無聊的對話趕緊結束。這是因為,對話的前提是學會傾聽。如果你有過這種經歷,就不難理解課堂中究竟發生了什么。從小我們就被鼓勵要積極發言,發言要大聲清楚,通常還有各種各樣的手勢來豐富和活躍課堂,于是乎,教師的聲音,學生的聲音,形形色色的手勢還見縫插針,把課堂塞得滿滿當當的,然而沒有傾聽的“對話”只不過是不入耳的喧囂。我們的學生常常在沒有聽清教師的話語后就急急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發言就要鼓勵”的信條下,膚淺變得堂皇。發言結束后學生如釋重負,對于別人的發言充耳不聞。沒有傾聽,對話變得缺乏深度,思維變得龜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匯成集體智慧的海洋。小學階段的鬧哄哄到了初高中階段后變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語,而美國的情況卻相反,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出我們原先的對話是沒有傾聽、急于表現的“虛假”對話。不僅學生需要傾聽,傾聽對于教師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經常在聽學生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著“下一步該怎么辦”,于是便希望學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同學回答。佐藤學認為,在對話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這樣的教師的教室里學習的學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創建一個潤澤的課堂,潤澤是相對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師與學生都是緊張的,潤澤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每個人的呼吸都是這種均勻、柔和,大家互相傾聽,真誠地交流,輕聲模糊的發言也是被允許的,因為它反映了一個思維正在延續的過程,事實上,真正的創造性的發言往往都是輕聲模糊的,如果強迫學生大聲地喊出自己的意見,或用手勢在對錯之間站隊都隱含著撕裂他們思維的危險,在“潤澤”的氣氛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而不會為無話找話而緊張地中斷自己的思維。
二、打開教室的大門。
一般的校內教研活動都是事前花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討論,事后卻只用短短30分鐘議論一下就結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時間據說是為了避免事后被說這說那。這種防御性姿態,以及觀摩者對授課教師評頭論足、一味指責別人缺點的研討方式,都必須改變。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因為對上課好壞的議論只會彼此傷害。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以達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討論這節課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并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
曾經和幾位在我看來極為出色的老師交談過,在交談中他們的眼中流傳飛揚著智慧的神采,然而一旦當我提出是否可以聽課時,談話尷尬地戛然而止,神采即刻收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警惕,接下來通常都是婉轉的謝絕。在佐藤學教授看來,要讓學校轉變,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學校里建立起教師間公開授課情況的校內教研體制,即每個教師都要保證一年一次的公開授課;第二年,提高研討會的質量,以授課方式和教研活動為中心,重新建構學校的內部組織、機構;第三年,以學生和教師有目共睹的轉變為依據,把新的授課方式和課程設置正式固定下來。為什么教師們都一絲不讓地死按住門把呢?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研討往往是集中在評價課的好壞上,加上評課人又帶著各自的標準和立場,這使得教師們陷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之中。授課教師徨徨走進研討室,感覺不啻于一場宣判會,誰都不喜歡被人評頭論足,指手劃腳。這也解釋了教師為什么會花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時間去準備一節公開課,他們所認為的公開課的價值也在于精心的準備使授課水平有了提高,很少人會提及事后的研討會帶來什么實質性的收益,研討在他們看來尤同句點式的評價,無論聽者還是講者都注意“好壞”的簡單評價,除此之外,研討會充斥的便是一些無聊的空話和套話。實際上,如果想真正觸及一節課的豐富性、特殊性,并且對教師的反思有所幫助,讓整個研討會充滿意義和樂趣,首先我們就該抱著無論從每堂課我們都能學習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學生中間,這樣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師的“表現”,被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比如:教師的板書如何、條理是否清楚等等束縛住自己的眼睛,對課堂發生的一切豐富多彩的事都置若罔聞。如果能做到這樣,就不會到研討時把那些填空式的評價說完以后,就無話可說了,才有可能就課堂的實際情況做活潑的交流,分享和談論課堂上的樂趣和困難。這樣的研討才是讓人期待的,并進一步地形成同事間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為政、互相排斥。教師從研討會上獲得樂趣和收益,就不會再對公開課感到懼怕,甚至會要求開放日常的課堂。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當我拿到《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就在想這個日本學者伊藤學給書取這樣一個怪異的名字,大概是因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為教育者個體的觀點,理念上的革命,因為改變自身的認識理念是最難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這個革命最主要發生在自身,所以又謂之“靜悄悄”。本書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頗受啟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學生,對于“學校不快樂”的呼聲,對我很有觸動。而對佐藤學教授提到自責的情緒和自厭的念頭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說,我現在就常常有力不從心的感受。無論是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容易焦慮。總覺得這樣也有問題,那樣也有問題。尤其是在課堂上,倘若出現一時的沉默或者學生無法說到自己預設的內容,總是擔心完不成教案,無法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覺得那是教學工作的失敗。然后就開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給學生提示甚至答案,偶爾有幾次,還會因此對學生發脾氣。然后學生們雖端端正正坐著,卻一言不發。
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之后,發現自己仍然在以學生的“發言”為中心了解他們的看法,而不是在認真仔細地對待“傾聽”,還沒有向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方式轉變。反思這十年多來的教學,班中常常會有一部分學生不善于傾聽,常常是草率發言,對于這些學生,我卻忽略了培養他們傾聽的能力,正如書中所說,有不會傾聽的學生,是因為有不會傾聽的老師。我自己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常常在學生還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就不斷地再想,接下來的環節是什么呢。看似在聽學生的回答,其實已經忽略了他們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傳遞的信息,包括他們思想的起伏波動。
看來,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么讓自己和學生學會傾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學會了傾聽別人的訴說,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因為只有傾聽是一種理解,在努力聽懂、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積極的反應,給予正確的評價。只有建立了這種誰都能安心地表現自我、相互學習的環境,自己才能擺脫焦慮,學生也才不會覺得學習是不快樂的。
看完《靜悄悄的革命》,我對自己說:埋怨聲中,我們永遠看不到綠色教育的一線曙光。所以,首先要潤澤自己的心態,克服焦慮。然后再努力潤澤自己的課堂和教學,努力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用本書封底的話來說: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同樣,自我調整和自我改造的過程也將是在不斷的觸動和感悟中完成的。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在這本書中,佐藤學不僅僅把教學當作一個認知過程,也把教學當作一種情感體驗過程。我們總說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希望學生能多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佐藤學把傾聽作為課堂的基礎,認為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他認為在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后,課堂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變得豐富起來。
學生的發言情況是容易被觀察到的,學生是否盡可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也常常成為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與發言相比傾聽是容易被老師忽視的。關于如何傾聽,佐藤學認為教學應該伴隨著師生共同的體驗過程,教師要能夠重視學生的每一個回答,即使學生的回答不準確,也要努力地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在傾聽時不僅是聽發言的內容,而且也傾聽發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產生共感、共鳴。
在傾聽的同時,佐藤學還談到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師在對學生群體講話時,要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認為教師在聆聽發言的時候還應該調動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感情去激發學生的身體動作和情感。
我們常常責備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但佐藤學卻說,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面對這種現象,促進課堂中思考和情感的交流是教師的責任,有的時候學生不愿意參與課堂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認真傾聽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靜悄悄的革命》,初聞書名,很難想象這是一本教育學書籍。事實上它是日本教育學專家佐藤學先生經過二十多年,參觀了1000多所學校,走了7000多間教室,以“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為觀察出發點,結合許許多多的實例著就而成。
剛站在講臺上時,我滿腔熱情,一心想把所有學生都教好。上課時好想把所有相關知識都講給他們聽,想把所有的題型都呈現給他們,課后也布置很多作業,但是效果很不明顯。其實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響的事。這正如佐藤學先生指出的:“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看到這段話,我明白了書名的由來,同時也引起了想看這本書的興趣。
在上課時,我喜歡讓學生來回答問題,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來發現知識。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緩慢、說話聲音輕的、說話模棱兩可的學生,我是讓他繼續講下去還是讓他坐下。講下去,其他就受不了了,吵鬧聲會越來越大。坐下去,又怕這會使他越來越不敢發言。當我讀到下面這段話的時候,看法有了很大改變,以至心情也豁然開朗。書中指出:“對清楚、明確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師是不肯能理解學生那些躊躇不定的、沒有把握的發言的價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著微妙的、不確定的、模糊曖昧的思想、矛盾、沖突的復雜情感的價值的。”對于這一點我相當忽視。那些慢慢思考問題的、不善于用明確地語言來描述自己思想的學生,他們的回答不正是他們思考的過程體現。比起積極發言的學生來說他們同樣非常優秀。而對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斷言的學生,我更應該告訴他們:“要思考后才發言。”
總是在辦公室時聽到有些教師說:我們的教室氣氛總是死氣沉沉的,學生缺乏表現能力。但是看看課后,沒有一個班級是不活躍的。我們不要求看似“熱熱鬧鬧的課堂”,我們應該去追求“互相傾聽的課堂”。在家訪時,不少家長都會說,我的孩子在別人面前不說話的,但是回家就會把學校里的事情告訴我。為什么學生在課堂沉默寡言而在家里可以大膽言語?原因無非是孩子在家信賴自己的父母,父母愿意聽孩子講。那么我們課堂如果也能做到這樣,還怕學生不積極、踴躍發言嗎。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這首先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靜下心來去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的需要,接納學生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學生也不例外。教師還應該在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后并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系。
還有一點影響比較深的是“公開日常授課”。書中說:教師們通常對于別人批評自己的工作是極度反感的,然而指責起別人的工作來卻是言辭有加。這正與學校里總看到新教師在上公開課,而很少會有老教師主動去上的現象符合。同時這也說明我們在工作中總是指責學生的不是,很少會去用心發現他們優點。我想只要我們在平時以真誠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學生,認真的培養他們,即使當天的課失敗了,也根本不需要害怕。
何理解它,這本書似乎給了我答指示,此書值得在我整個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佐藤學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此書分了四個章節:1、教室里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2、改變教學——學校改變3、設計課程4、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么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么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于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發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后爭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里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于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傾聽比發言更重要。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沒有去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有時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并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于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于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
我感到要想進行教育教學的革命,必須從骨子里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敢于在實踐中嘗試,善于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新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首先,要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某次研究會上,老師們討論某小學五年級語文課錄像的事情,老師上課,一個環節接著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結束了,都會有一種焦慮:“下一步怎么辦?”因此,老師只想聽到學生的意見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授課者雖然“嗯、嗯”地點頭、熱心地傾聽著學生的發言,但是發言的學生卻不覺得老師已經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了。傾聽的老師與其說是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還不如說在學生說話之前,對怎樣理解其發言,就已經胸有主見了。
多數老師只注意自己教學的進度,并沒有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因此,說授課過程中學生的“投球”紛紛落地的確不為過……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傾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鳴。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總是被“下一步怎么辦”的觀念束縛著的話,那是不可能產生“欣賞”、“體味”的“傾聽方式”和“理解方式”的。讀了這個故事,仿佛打開一扇窗,我眼前變得敞亮起來。文中所講的故事,不也是當老師的我們容易犯的毛病嗎?心中往往想著上課的進度,沒有傾聽學生真正的心理想法,無疑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效果。學生感到難的地方,需要老師放慢腳步,進行指導突破;學生感到容易的地方,可以快速推進;學會傾聽,從學情出發,師生關系會更融洽,也就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其次,在交往中學習。佐藤學指出:自我主動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今后的社會中,從異質的他人那里學習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學習的本質是在老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在教室里正是要構筑這樣一種關系:即學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長的關系,而展開這種能觸發與支持這一關系的教學的人就是教師。現在的問題是:“兒童不關心他人,相互交往、相互促進的關系非常淡漠,而大人與兒童的關系也單方面局限在‘教育熱心’上。”
應當以在教室里構筑一種新型的關系為出發點,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相互探究,相互交流,“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毫無疑問,這方面是欠缺的。我們似乎更重視自我的學習,強調個體的努力,而缺少交往與合作,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等。今天,團隊合作已經非常重要,如果學校不重視,那么將來步入社會,自然也就不會懂得與人交往,更談不上合作。單打獨斗怎能拼得過一個團隊的力量呢?因此,要創設任務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開展綜合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雖然組織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對于學生的素質提升,對于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相互開放教室。佐藤學提出讓所有教師能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這是改革的第一步。然而在學校里,要想讓所有教師一個不漏地公開授課卻又意想不到的困難。同時詳細分析了原因,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同樣地,也不希望比人來干預我的工作。”這種“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著學校內的人事關系。教師文化中也存在問題,每個教師都不愿意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工作。因為每個人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著,當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
相互開放教室,一年內,讓所有的教師至少上一次公開課,把許多陋習,如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避而不談,卻無所顧忌地批評別人的陋習;沒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只知道按上邊的指示行動的陋習;不愿被別人在背后指點,用堅實的盔甲把自己嚴密地包裹起來的陋習;只認可自己的行為方式,不肯向別的老師虛心學習的陋習……清除干凈。
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相互討論這節課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老師所期待的。
我想:其實,這是在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憑借課堂這一陣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此外,書中提到“教師與家長合作,形成學習共同體”等都是很有見解的。靜悄悄的革命,從改變課堂開始,既要靠校長大力推進,也需要每位老師的積極改變。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曹校長為我們老師推薦了日本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佐藤學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看著書名我沒有和教學聯系在一起。大致進行了翻閱,一開始也沒有引起興趣。定下心來再讀,序言中,佐藤學教授極其深刻地提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孩子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看了這一段話,方知“靜悄悄的革命”原來如此啊!在書中佐藤學教授用樸實的文字敘述了許多觀點和教育案例,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我們的教師,在本書中,是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主要欲望就是控制課堂,維持秩序。而佐藤學缺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時光’。看了這樣的觀點使我們也聯想到自己的課堂。確實如此,我們的課堂,對學生身體所傳達的信息漫不經心,麻木不仁。當提問時老師關注最多的就是舉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舉手的孩子,當回答問題不響亮時,我們會對孩子有“聲音再大一點”“能不能說的完整一點”這樣束縛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課都一遍一遍的重復著這樣的詞匯,而不舉手的孩子我們往往會關注不到,并給他們貼一個“發言不積極”“不善于思考”這樣的標簽,佐藤學教授認為面對這些不舉手、不確定回答的孩子我們老師更要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夠建立起教室里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允許孩子發言模糊一點,允許進度慢一點,在組織、引出孩子發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孩子的聲音。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二)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
潤澤的教室。看到這個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潤澤的教室”呢?書中是這樣寫道:在“潤澤的教室”里,教師和孩子都不受“主體性”束縛,孩子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使是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這里讓我感受到潤澤的教室里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教室里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聯想到我們的課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師”,這些話語孩子已經倒背如流,在這種拘束不自如的狀態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無拘無束?面對積極發言的孩子表揚:“你真棒”,對于那些認真傾聽卻沒有回答問題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學期結束后給予“上課希望你能積極發言”這樣的評價,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發言的能力,更要重視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言傳身教,首先要做一個善于傾聽的教師。課堂上要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無論是有聲語言還是無聲語言,從他們的表現的語言中解讀他們學習時的心情、想法,并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行,與孩子“心心相印,產生共鳴”。
其次,潤澤的教室應摒棄我們以前那種肢解問答式的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語文課堂,讓課堂多與教科書的語言發生新鮮接觸,若干次反復地閱讀,讓語文課充滿朗朗的讀書聲,讓語文課潤澤起來。
這本書我只看了前面幾個章節,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一個個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決心,在自己的教室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佐藤學為什么如此重視“傾聽”?這是他的教學理論所決定的,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他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協作、充滿活力的對話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學,才有所謂的學習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學方法包含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變化構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系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系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要在這些關系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發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蕩,回響共鳴”,形成教室里的“交響樂團”。
要讓教師做到這些,作為學校要以教師教學教研為核心,經常召開各科教研會,共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授課實況展現給外校教師并請他們進行評價的公開研討會,是推進學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佐藤學希望的公開課不是那種為了上級檢查或者評比而特地準備的公開課,在他眼里“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因為在這樣自然狀態下的公開課上“每個教師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學而致力于自己獨立的研究課題,并通過校內教研活動公開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愿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樸實的語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二戰之后,在短暫的幾十年從一貧如洗發展到世界經濟強國,不能不說他們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為教師,我就應該不斷學習,就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應該做敢于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校長,就要勇于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么是寂靜、沉悶的,要么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里,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說,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著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于學習,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著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愿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于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辟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里揣的是。
教案。
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著自己該說些什么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并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系。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里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于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么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說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說:“現在在教室里,讓學生位于前臺,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后,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共
3
頁,當前第。
2
頁
1
2
3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里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觀點和做法。
一、傾聽學生的發言。
在這一小節中,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教師要對學生的一個個發言一一附和、幫腔,一一評價,一一概括其意思呢?有的老師認為是為了不在教學中出現冷場,認為教室里出現沉默的場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關于閱讀教學中的根本問題,有的教師認為不應該將閱讀課上成一問一答的課堂模式,應該讓學生多次與教科書的語言發生新鮮的接觸。
其次,作者談到了傾聽是教師應對的身體,教師通常以一些肢體語言,比如在學生發言時頻頻點頭表示肯定,這種行為在作者看來,并不是真正的傾聽,也就是,傾聽的教師與其說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還不如說在學生說話之前,對怎樣理解其發言,就已經胸有主見了。這是難以通過每個學生的發言與教師溝通起來并相互呼應回響的。
接著,作者對傾聽學生發言做出兩點評論,第一是教師“傾聽”的意義,第二是“明白”學生的發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在這里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教師要與學生產生共鳴,能夠傾聽到學生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共感共鳴。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注重傾聽學生,聽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聽學生內心的想法,要在情感上與學生形成共鳴,而不是按照教師自己預先設置好的答案或者環節按部就班地進行。真正理解學生說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機械地在言語上或者肢體上“附和”學生的發言。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我就會經常設置一些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來提問學生,現在看來,這些問題實際意義并不是很大,這樣的問題也是不太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也要重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二、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千方百計地促進交往。
在這一小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學中的問題,即教學觀的混亂。隨后坐著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兩點解決措施,一是在交往中學習,二是把“學”置于教學的中心。
與以“學”為中心相反的是以“教”為中心。在提出以“學”為中心后,有些教師就會認為自身的作用的是消極的,甚至極端地認為,以“學”中心就是要在課堂上完全讓學生學,而不再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我認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不僅僅是要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如果我們面對的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就要先做到讓學生掌握基礎,在此基礎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是比較可行的。
三、關注每個學生的相互作用,進行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在確定了以學生“學”為中心、以與學生的應對為軸心的教學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如何進行的問題。作者認為,這種教師的活動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與每個學生應對的活動,二是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蕩回響的活動。
所謂“服裝裁剪”式的教學,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個體的教學,而“交響樂團”式的教學,就是建立在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的教學。針對學生個體的學習,作者提出,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地從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學生個體出發又回歸到學生個體上去。這種教學方式,我也在平時學生的作業中嘗試使用,我會針對不同學生作業反映出來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談話,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還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我會針對不同學生反應出來的不同情況,進行單獨談話。傾聽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以便于我在了解她們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進行教學。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七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獲頗豐。
在閱讀之前我心想:一名外國教授,又是專門搞教育學理論研究的權威,寫出來的著作自己看得懂嗎?這本書又在講述一種怎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呢?帶著疑問讀完這本書以后,不禁為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深深折服,“務實、堅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對他研究態度的印象。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先生提到:“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教師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
同時,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佐藤學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后,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獲,那就是“一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愿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后,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八
周三晚上,在黨員之家的組織下,我們前去觀看了紅色影片《建黨偉業》,頗有些感觸。
《建黨偉業》影片主要重現了從1920xx年辛亥革命后到1920xx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20xx年時間里的歷史故事與風云人物。以前只是從書本上淺淺地了解了一些,如今,這段歷史被搬上了銀屏,更加生動地向我們娓娓道來這一段歷史,加深了我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從武昌起義、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運動、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張勛復辟、護法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最終成立……我們仿佛置身于了那一段歷史之中。很多個場景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在那么一個動亂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間。
袁世凱稱帝之心昭然若知,可謂是歷史的一大倒退,而蔡鍔以裝瘋賣傻,得以袁世凱放松了戒心,讓其去日本看病。離別時刻,蔡鍔對小鳳仙說的一席話,“奈何,七尺之軀,已許國,再難許卿。”讓人不禁動容。那個年代里沒有小我,只有大我。沒有大我那么又何來的小我呢?!
除了當時黑暗的軍閥統治之外,中國也面臨著國外列強的壓迫。當巴黎和會的時候,我們的先進知識分子們就已經意識到弱國無外交,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遠見卓識與先進思想了。
為了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不怕流血犧牲,只為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一個臉上蒼白無血色的女大學生跪在總統府前舉著血書“冤”字請愿時,回答軍警為什么不到檢察廳喊冤時,她含淚說:“冤情太深,檢察廳接不了我的狀子。”之后痛呼:“我是為四萬萬同胞喊冤啊!”這一聲猶如千鈞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
無論是誰,要是敢亡我國家,滅我種族,我們就跟他血戰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經過了長年累月的計劃與努力,當中國共產黨終于成立的時候,我,感慨萬分。
現在,我們偉大的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早已經今非昔比,國家正在強盛,民族正在復興,我們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今天的每一個我們都以能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個大家族而光榮而自豪。
但是肯定的一點是,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現在生活的一切的一切,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不忘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之初,是何等的不易。
純粹地入黨,純粹地奉獻,也許這才是我們應該執以貫行的,我們除了接受前人的革命成果之外,也應該好好地傳承那一種精神與魄力,繼續為我們共產黨的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