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一
家書,是指家中所保存的書籍。家人來往的書信。家書即家信,指漂泊在外的人與家人相互來往的信,是維系家人情感的一種聯系方式,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傅雷家書》來源于傅雷和他的妻子與兒子之間互相寄來的書信,書信中包含著父親與母親對兒子的指導,關愛,叮囑,教導,引領,解答,指點迷津。以及兒子的提問。書信中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與溫暖。
從這本書中,我讀出了父子之情,讀出藝術修養,更讀出了人生哲理。
傅雷先生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終成國際大師的兒子博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便是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書中那一句話令我感受頗深,讓我明白了,先成人,再成才,最終成為藝術家。人格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人活在世上的立身立根,立命之本。
“書中自有黃金屋”,《傅雷家書》讓我從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可以讓我知道更多自己該做的事。我明白我現在應當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樣才能報答他們,也明白未來的路怎樣走更容易。
俗話說的好:“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讀完了《傅雷家書》本書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對兒女的愛。信中的傅雷流露出對兒子的深情,同時也不乏有著不可抗拒的威嚴。信中的父子,似乎已成了朋友。他們談論著藝術,生活,學習,做人修養等。一封封的書信,一次次的愛,作為父親的傅雷用父愛影響了傅聰的一生,為傅聰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會了他如何在這世上生存。
其實,傅雷只是這千千萬萬的父母之一而已,同時他也是這千千萬萬的父母的代表之一。他擁有著這世上最普通,最平常的愛,同時這也是這世上最偉大,最圣潔的愛,但其實我們的父母也和傅雷一樣擁有著如此偉大的父母愛。
父愛母愛是偉大的。母親孕育了我們,而父親為我們撐起了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母親就像避風港,外面再風大雨大,母親也會為我們遮風擋雨。父親就像是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把我們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
不得不說,一本好書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去它的色彩,在我看來,傅雷家書對我們當代的人也是如此重要。希望人們能懂得父母的艱辛與困難。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二
假期里,看了《傅雷家書》一書,起初的時候只是草草的翻閱,但是到后來又忍不住回頭重新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反思。看完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和父親這些年來的溝通和交流,也建議我爸爸好好的看一看。
這本書其實就是傅雷給兒子的書信,從書信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深深的父愛。他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既是嚴師又是慈父更是益友。他要求兒子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學習,克服困難;他在兒子事業和感情受挫時,鼓勵和安慰他,以一位慈父的愛去教育兒子;在平時,他和孩子是一種益友關系,他說:“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
從這里面,我學到了教育孩子,首先,便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式,讓他們明白自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這樣他們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導。其次,要適當放手,管教適度。管教若太嚴,與他們性格不對勁,就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再次,要耐心教導。我們可以通過講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錯誤,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長之路。同時也要鼓勵孩子涌躍參加各種文娛體育和社會交往活動,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現在的我們,正處在青春叛逆階段,父母也因為忙于工作,對孩子沒有足夠的了解,不知道我們的想法,也不支持我們的行為方式,卻又不能順利的說服我們。這個時候,很多家庭往往就是使用暴力,俗話說“不打不成氣候”,可這樣下去就只會助長孩子的叛逆和怨恨,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的教育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父親是威嚴的'代表,他們永遠是正確的,在意見不合時他們能置之不理已是極限,書中提到,有一次傅雷和傅聰爭吵過后,傅雷作為父親卻主動的道歉,放下父親的尊嚴對自己的孩子低頭,甚至于懺悔。我想,這樣的情況出現在每一位孩子面前,他們都或多或少的能讀懂那父母親背后深沉的愛。這樣的教育效果與粗魯的打罵產生的影響完全不同吧。
此外,看了此書后,我想今后我一定會和爸媽多多溝通交流,互相了解,換位思考,多了解爸媽的想法。其實全天下得父母,哪個不是和傅雷夫婦一樣,都想為孩子的前途著想,為孩子的幸福奔波,為了孩子費盡心血,親情都是偉大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三
大多數的父愛,都以父親的寡言少語,顯得沉重如山。當傅雷用家書的方式與遠在國外的兒子交流,將心底深深的父愛得以表達。讓人感受到如山的父愛,竟是如此的真切、細膩,也不乏辛酸。
我覺得文字的交流要比語言的交流更加深刻、細致,也避開了面對面會有的難為情。在那個時代(1954年-1966年),網絡不發達,電話、微信、qq、視頻都不流行。因此,書信是相隔遠方的親人和朋友往來最多和最流行的聯系方式。并且家書在那個時代也有著某種特別的意義,它承載著親情和家風教誨。
通過傅雷給兒子的信,看到一個父親傾其所有的教誨,教導兒子。這就是一個做父親的根深蒂固的責任,恨不得將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經驗的教導,如血液一樣注入到兒子身體里。
對于現在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正確的說教是有必要的,但要掌握好方式方法,讓子女接受并能聽得進,是關鍵。當今時代渲染和倡導個性,獨立,自立的環境下,父母如何把握分寸,與孩子做好溝通和交流,起到引導和教育的作用,是父母需要思考的。
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有時并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在藝術道路上應追求什么樣的品質,給以義正言辭的要求。而是借用對他人的評價,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向兒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委婉的教導和影響兒子。
傅雷在提醒兒子,取得大的成績,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時。表明自己的處事性格以告誡兒子。如“但我始終是中國儒家的門徒,在遇到極盛的事,必定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格外鄭重、危懼、戒備的感覺。”這也是國之家風的傳承。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切身和推心置腹的,不流于形式和表面。父母都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像鉆進孩子的身體里一樣去疼愛自己的孩子。比如傅雷在兒子參賽前期的信中,并不是讓兒子加緊練琴,努力備戰之類的言語。而是從身體、心理方面去關愛自己的孩子。傅雷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傳授兒子在大賽前應從身體、心理的細節上調整自己。透過現象看本質,由內而外的關愛。像有一句流行語:當別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時,只有父母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讀傅雷家書,傅雷父子的關系是接地氣的。在1955.4.3信中,當從馬先生來信得知兒子要從波蘭轉到蘇聯學琴時,兒子在之前并未和他這個父親有過半字的透露,更談不上征詢意見,這讓傅雷感到大大的挫敗感。但傅雷在對此做了一番分析后,仍自我嘲解。“臉皮厚”的詳盡的給兒子出主意,最后以“聽不聽在你,說不說由我”的口吻拋給兒子。在現實的家庭中,這是普遍常見的情形,父母總以自己的經驗自居,諄諄教導孩子,而孩子卻覺得自己的父母嘮叨、愚朽、落后,而聽不進,更有些事不跟父母交流。但做為父母,總覺一種根深蒂固的責任感,固執的必須得說出來。當看到,這么牛的父子之間,也有同樣的境遇時,非常理解一位父親的心里感受,不免同情起傅雷來。
讀傅雷在寫給兒子的1957.3.18信,傅雷對中國當時的狀況、問題(自我改造、教條主義、官僚主義)的分析,對毛主席的肯定評價,完全是處于個人的真切感受而談,是從人的特性出發去分析,讓人覺得客觀、切中要害,能正確的看待中國的動蕩與發展。
傅雷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家庭的家長制作風,在子女的事情上都要發表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一脈相承的觀念。比如對于傅聰的戀愛、結婚、生子,都給以意見。但好在傅雷并無專制跋扈,而是用老知識分子的自嘲與委婉,識大體顧大局,教導和影響兒子。
對大多數的家庭來說,子女都抵觸家長的意見。但在我看來,聰明的子女應對父母的意見多些耐心,不能全盤抗拒,要加以借鑒采納,會使自己的人生少走彎路。俗話說,“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家長也要想開一些,學會放手,讓子女多些主見,多實踐,多感悟。俗話也說“不撞南墻不回頭。”以及“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讀傅雷家書。我覺得,父母永遠不能放棄對子女的關愛和諄諄教誨,但要因材施教,摸索方法,適時適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在此書中,我們先不論傅雷的家書對他兒子起到的作用如何。但對于我們讀者,作為旁觀者而言,我們從中去體味傅雷的思想、經驗、考慮問題的方法、對問題如何分析、對事物的觀點、人生觀念,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傅雷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西方宗教、中國的歷史文化等方面,分析東西方人性的差別,對我們了解他人與自己都有所啟發。傅雷在信中也對為人處世、音樂、藝術、文學寫作、愛情、婚姻等方面都發表了切實的見解,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傅雷承接了中國從舊時代向新時代的轉變,成為在新中國下的老一派知識分子。在他身上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底蘊的光芒。在如今錯綜復雜,繽紛多彩,物欲橫流,追求互聯互通的大時代,大背景下,我們很容易迷茫、迷失,人云亦云,不知所措。
當我們耐心傾讀傅雷家書。了解傅雷,感受父親對兒子雖有些嘮叨,但推心置腹,沒有套路與形式的教誨。會讓我們在這個躁動的世界上,多一份豁然與淡定。避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四
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聯想到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亦或者是“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我們可以從古詩中明白,無論何時,一紙家書都永遠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最深沉的牽掛。而一封封手寫的紙質家書上承載著大愛與溫情,莊重且滿含詩意。
讀到傅聰在機遇巧合下來到波蘭深入學習鋼琴時,那些波蘭的教授聽他彈一曲肖邦后不由得贊嘆,認為他“富有肖邦的靈魂”。傅聰的一曲很有中國藝術的意境,我想這大抵與傅雷在教誨傅聰時字里行間都可以窺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厚的藝術造詣和文化底蘊有關。因為傅雷的熏陶,教育,才使得傅聰,最終成才。
熱情固然可貴,可做事不能只有滿腔熱血而忘記根本——堅持。我們看到了傅聰在音樂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應該看到他衣褲盡濕,也不休息的堅持。傅雷也正是看到了兒子這一閃光點,去盡全力,用自己深沉的父愛來支持傅聰的夢想。這也凸顯了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巨大影響。
在這“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語言中,我完成了這次旅行。旅途中我看到了父愛,也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每個人好像一直都在跑,卻總覺得自己把心和最后一點安全感落在了千里之遙的家鄉。在前行的道路上,請別忘了,我們身后永遠都有溫柔的親情在心底深藏。
再望著父母的白發,淚水霎時間充盈。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五
在這個短暫的寒假里,我讀了一本包含濃厚哲理的書——《傅雷家書》。
這本書里面將近有上百封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先生對自己兒子的關愛,純真、質樸洋溢在字里行間,令人感動。
“車一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呆呆地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兄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時,沈伯伯再三勸慰。但回家的三輪車上,個個都止不住眼淚。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們都沒睡好,時時刻刻驚醒。今天睡午覺,剛剛朦朧闔眼,又是心驚肉跳地醒了。昨夜月臺上的滋味,多少年來沒嘗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難過,只有從前失戀的時候有過這經驗。”這一段是這本書第一頁的第一段,通過寫自身的感受來表達與親人的離別之情,情真意濃,感人肺腑。
“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這段是寫父子關系,不僅僅是血緣上的親情,更多的是能夠交心、換心的知己。多么通情達理的父親啊!
這本書雖然只是書信,但不是空嘮叨,而是講的哲理。這讓我想到了史鐵生的母親,當史鐵生遭遇不幸時,他的母親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痙,陪伴在兒子的身邊,以靜默的方式和最大的努力陪伴他走出人生低谷,終成一代著名作家。他的每一處車轍里,都有他母親的腳印,他的每一次眺望,都有一個身影。
愿天下的父母兒女們,都來讀一下《傅雷家書》吧,讓陪伴的溫情,在兩代人之間明亮起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明亮起來。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六
一封封樸實無華的紙信,日積月累,便鑄就一本情意綿綿的——《傅雷家書》。
起初接觸這本書時,心中生疑:作者為什么會寫下這么多封信呢?這一切只謂“恒”。
傅雷的恒,在于他對兒子悉心指導,嘔心瀝血。
“多少過分的諛詞與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贊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總算我的教育沒有白費,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傅雷的話語鏗鏘有力,他對兒子真誠的指導與贊許,給予了兒子前進的力量。傅雷夸獎兒子不要被成功沖昏頭腦,冷靜對待贊美和榮譽,也意在讓兒子不僅要低調做人,更要有始終如一的恒心和意志,奮力前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傅雷雖不是兒子的音樂老師,但他在兒子面前樹立了好的榜樣。即使彼此相隔甚遠,天各一方,傅雷也能使兒子的心靈有了溫暖的歸宿。日日夜夜,在父與子對音樂、藝術的探討中,父子的心靈碰撞中,摩擦出思維的火花。“技巧與音樂的賓主關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記了他的目的。”“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字盡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傅雷與兒子的交流,猶如清泉滋潤兒子的心田;猶如明燈,指引兒子前進的方向。
傅雷的恒,還在于他對兒子綿延不息的愛。在這一百多封信中,父愛是線,串起了一句句溫暖人心的話語。傅雷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告訴兒子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可謂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傅雷揮灑他父愛的泉水,不吝嗇,讓傅聰沐浴著父愛的陽光。
信中一個個送給兒子的問號,便是父愛最好的見證。傅雷幾乎在每封信中都會問一些生活瑣事。這對父子被國界相隔,幾年不見面,但心與心相連,永不分離。
即使傅雷年紀已大,身體不如以前,他仍不輟耕耘。他認為:只要還有力氣,就要關心兒子,目送兒子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傅雷對兒子的愛是細膩的,永恒的;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嚴厲的,慈愛的。
而傅聰的恒,在于他舍得孤獨。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在我印象里的傅聰,話不多。做為一個游子,他將所有想說的話都積存在心底,卻沒有太多流露。傅聰選擇音樂這一行,便用恒心將音樂鉆研到底,他舍小我,想家時便用書信減輕思鄉的念頭。他孤身在外,心懷祖國,心知唯一能讓父母欣慰的便是提高自己在音樂上的造詣,為祖國爭光。于是,這位有著拳拳報國之心的赤子,憑借著“恒”創造了中國音樂界的奇跡。
嚴父變為慈父,親父變為朋友,鑄就了赤子之心;慈愛嚴父,孤獨赤子終凝聚成一個“恒”字。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七
我清楚的記得那個時間,1954年1月18日晚,那是傅雷夫婦給你傅聰寫第一封信的時間。
從中我可以看到傅雷夫婦對兒子深深地愛,舍不得兒子離開自己。俗話說得好:“人間沒有比愛更珍貴的財富了。”
看到傅雷夫婦,我不禁想到了應外一位偉人。文革期間,鄧小平的大兒子鄧樸方被造反派從樓上推下來,造成了外傷性截肢,下肢萎縮,大小便失禁,從此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鄧小平每天堅持不懈,不厭其煩的為兒子擦澡,洗衣服。這是的鄧小平已經年過半百了,每天需要每天不斷地為他翻身,常常累得自己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但他是自己的兒子啊,即使再苦再累,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愛”的偉大,正如有位名人所說的:“愛是真正促使人復蘇的動力。”對呀!傅雷夫婦對子女無私的愛,造就了兩個成就非凡的兒子。爸媽對我無私的愛,讓我健康成長至今。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八
我們欣喜于陽光灑滿大地,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斑斕,因為風雨過后的彩虹才更燦爛。
人的一生坎坷無坦,沒有一帆風順的航船,也沒有一成不變的道路……。
我們固然喜歡成功,可失敗并不可怕,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
如果我們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可想而知這種人生必定滿是驕傲,但是如果一但失敗,就像天地崩塌人生沒有意義。如果沒有失敗,就注定不會有成功的喜悅;如果沒有失敗,就注定我們沒有成功!“失敗后就是成功”這是事實,一個不可磨滅的真理!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失敗,我們應當從這一次次失敗中西區教訓,總結經驗,把失敗當成墊腳石,我們要踏過這程失敗把它踩在腳下向前一步步的邁,相信成功總會在前方的。一程失敗,一程勝利,我們喜怒哀樂都讓自己倍感壓力,可以把失敗當成功,現在只是暫時沒有成功罷了。
老師曾經告訴我們: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站起來!
是的,就把失敗當成是一陣清風飄過,因為失敗意味著我們離成功也不遠了,烏云過后總是晴天,就讓我們微笑著面對失敗,品味失敗帶給我們的種種。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九
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里面收入了一百三十八封書信。因為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翻開書的第一頁上就印著一句話“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這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赤子之心是內心純潔,不含私心雜念,一直執著于對藝術的追求,沒有欲望,站在世外看著這世間塵俗。但這樣的人總是少之又少,在現實中也是時常被稱為“倔”的那類人,很難融入這個生活,所以讓人看起來總是孤獨的。但人類的最美好而純潔的感情卻是相同永存的,可以在精神上思想上找到一束光,如饑似渴地去追尋,這樣,就能創造出許多心靈的.朋友,創造出一個精神上的世界。
在思想上,傅雷是處于一個很高的境界,可這樣傲然于世的他對祖國是更加地傾注自己的熱忱。傅雷積極參加政治大會,并將核心思想和國家現狀寫在給兒子的家信中,閱讀著那些文字,仿佛都能感受到他那撲面而來的興奮,躍然紙上的欣喜。他教導兒子不能忘根心系祖國,要做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信中也能從他那隱約流露出對文革的不滿清晰可見他的正義感,對藝術的執著。
在這個世俗的時代,漫天紙醉金迷,簇擁華麗,我們也應該像傅雷一樣,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砥礪前行。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十
一九五六年,傅聰回國度假,為上海音樂會做準備,父子在琴旁切磋。
明眸皓齒,比較迷人的是一雙清澈透亮的大眼睛。二十多歲的傅聰爽朗地笑著,右手瀟灑揮離琴鍵半懸在空中,干凈的白色襯衫襯出他修長的脖頸。仰頭,望向父親。
這么多年一晃而過,傅先生還是一如往常。嚴肅,甚至不茍言笑。但無論兒子成長到什么歲數,有過多少游歷與見解,在他眼里,他還只是個孩子,只是一個只身求學異鄉,使他迫切渴望與其書信往來的聰兒。
從未動筆寫過一封家書,更甚,也未曾讀過一篇。《傅雷家書》于我是啟蒙讀本,字里行間流淌著家庭的細膩與堅強。這部由各個連貫的圖塊拼合而成的漫漫長卷,令人震撼地描繪了四年來一對父母不曾間斷的興奮與焦灼共生的情感。從第一篇,到比較后一篇,熾烈燃燒的牽掛之情從未熄滅,它無畏時局的動蕩與翹首相盼的煎熬,遠渡重洋,時刻為他鄉學子的一顆赤心蓄柴積薪。細細讀來,更像親手鋪展開一幅畫卷,無論是工筆細描還是潑墨寫意,都入木三分。
印象比較深的還是傅聰比賽前后半年中父子的往來書信,兩人幾乎站在對立面上,對彼此的音樂見解持以反駁態度。字面不顯,卻能在筆下窺見一斑。在傅聰對于李赫特盛贊不絕的一箋長信中,不難讀出一個正值人生輝煌時期的青年幸逢知己的狂熱與惺惺相惜。他的情感就像他的音樂、琴法一樣,像水,江河之水,只滔滔不絕地流出來,完全是自然的,而且是沒有終結的。他寫信,感嘆人心神秘莫測的力量。
或許在讀者看來,那神經敏銳的血統未嘗不是一次少加思索的情感沖動,但比較重擊心靈的還是傅雷在信中深厚而娓娓到來的答復:
“中國哲學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狂,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調度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才是你比較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藝術與人生的比較高境界。”
你會發現傅雷一方面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嘮叨、牽掛、敏感、苛求、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另一方面,他又和絕大部分父母不同,他有著超凡的悟力、淵博的學識、澄明的人生哲學,他不只是詢問、敦促、鼓勵,而是用這一整套豐富的修養來愛和培養自己的孩子。從家國情懷到為人處世細枝末節,竭盡父母職責,表現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道德和良知。
或許教育也是一件難事。傅雷常常懊悔自己對兒子“過于嚴厲而低估其本身水平”的“失敗的教育”,但在這346通家信中,我讀到了作為父親對兒子充分的啟發教育: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的藝術家。”
是的,傅雷的教育,“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如他本人一樣,如他的妻子一樣,如他的兩個兒子一樣。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濡染”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十一
在這個寒假里,我讀了《傅雷家書》一書,讀完之后感觸不小。《傅雷家書》主要是傅雷寫給自己遠方的孩子的一百八十多封信,每信都寫滿了傅雷對兒子濃濃的愛!他在這一百八十多封家書中教會自己的兩個孩子做人的道理,勉勵他們不要喪失對真,善,美的追求。
其實這一百八十多封信,起初只是單純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父親對自己孩子用心良苦的教導罷了,但是為什么后來它們會成為諸多家長教育孩子的藝術典范呢?這是因為傅雷的教育方法完全打破了普通父母親教育孩子的傳統觀念,大膽地使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角度,在無形中微妙的改變了傳統父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往常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以長輩和晚輩的身份來交談,之間像是隔了一堵厚厚的墻,往常的父母親總是抱著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去教育孩子,往往也會對孩子嚴加看管,迫不得已地去逼孩子做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完全忽略了孩子們自己的意愿,甚至的還會對孩子進行訓斥、打罵,這會嚴重影響孩子和父母的關系。
而傅雷和他的孩子的關系,與其說是像父子還不如說是像朋友。就拿傅聰來說吧,他后來成為一個著名的鋼琴家,這跟傅雷遵從他的天賦和意愿有不少的關系:傅聰自幼很有音樂天賦,自己也喜歡音樂,所以傅雷就讓他拜意大利著名鋼琴家梅百器為師,送他去波蘭留學;在給傅雷的一封家書中也曾寫道:“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傅雷并沒有很純粹地把傅聰當成自己的孩子,還把他當做了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讓人深切地感覺到傅雷對傅聰的希望與對傅聰的關心。
作為一個孩子,我當然會選擇與家長當朋友,傅雷他是一個真正可以走進孩子心靈的好父親。與孩子當朋友的同時卻又有幾分威嚴存在,做到了和孩子保持良好關系的同時又讓孩子自愿聽你的建議、教導。太過嚴格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太過慈祥又會讓孩子變得很松散,覺得家長很好應付,時間長了就會隨便搪塞家長,也會造成不好的結果。唯有中等剛剛好,用力不要過猛,也不要太輕!
有了傅雷用心良苦的栽培和教育,他的兩個孩子都很優秀,長子傅聰是家喻戶曉的著名鋼琴家,次子傅敏是一位特級英語教師。
讀完《傅雷家書》,我想讓我的爸爸媽媽也看看,因為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教育素材,我也想讓他們在我成長的路上與我做朋友,不過我覺得我的爸爸媽媽應該已經做到了,本來他們和我就是朋友!但是我相信等他們看過了這本書之后我們一定會變成更好的知心朋友!而我自己也時刻刻在對自己說,《傅雷家書》會成為我的第二個父母!他對我幫助真的很大,教會了我很多,在以后的成長路上,我會用它來約束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十二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在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兩個孩子,教育他們先做人、后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中國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思,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傅雷家書》中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
培根曾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里。”我們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業,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從這本書開始!他將告訴你邁向成功的方法與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十三
曾經讀到過一篇讓我十分感動的文章,名字叫做《母愛如q》。文章講的是不會寫字的母親,每次簽字都在上面寫個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覺得十分丟臉,待到長大以后,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母親的用意,“我”其實就像是q字母里頭的那條小小的尾巴,是母親永遠放不下的那頭。
信中有一句話讓我看到就淚盈于睫,“我們做父母的人,為了兒女,不怕艱難,不辭勞苦,只要為你們好,能夠有助于你們的,我們總盡量的給。”這句話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其實我們的父母經常說,“只要是有關學習的,能給的我的盡量給,就算是砸鍋賣鐵都要供你讀書。”,其實你可以在《傅雷家書》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時又能看看作為父母的他們是以何種心情來愛我們的。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應該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想,嚴厲并不是錯,反倒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一種促進。或許你認為你獨立了,長大了,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糾正。
成長,是我們是一段我們必經的人生歷程,在這段路途中,我們懵懵懂懂,慢慢摸索著前進,這就需要一座為我們指引方向的燈塔,而父母不就是我們成長道路中的燈塔嗎?如果你還處在和父母的爭吵、糾結當中,那么請你仔細地,帶著感情和長大的決心去閱讀《傅雷家書》,相信我,它會讓你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十四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在傅雷對兒子的186篇書信里,是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如何做人,人們說,子女像是一只風箏,而父母,則是拉風箏的人,他們看著我們越飛越遠,舍去自己的不舍與深情,將我們再次放高,再次遠離,只望我們能成為最想成為的自己,變得更加優秀,能遨游天際,不論東西。
對于傅雷家書這本書,我想談的,只是兩個方面的內容,做人與親情。
我感謝于我的父母,我自某個時間點出生,自白矮成黑洞,在南北回歸的線,于太陽直射的點,黃赤的交點為23.5個光年,我來到了這個世界,可以在這世間快樂的生活,可以看見這世間的一切美好,可以用心去感受這世間的靜美。我聆聽于明月驚蟬的幽靜,感嘆于花自飄零水自流的無奈,也曾報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去賞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邁壯情。我的父母,他們給了我一個健全的身體,深刻的思想,溫度的心靈,我不知該以什么形式報答他們,只能付出當今每日之努力,望有日劍起茫茫峰巒,遙見繁煙紛飛落,青山茫茫云霧徜徉,鋒芒必顯,金榜題名。望這世間悲歡的你,普通紛繁心事的你,有想要去的遠方,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不再試圖摘月,要讓月亮奔你而來。
親情很廣,需用一生去品讀,而做人也是一樣的。在本書中,傅雷先生曾說:“慢慢地你會養成另一種心情去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去驚心動魄,能夠從容的立場分析前因后果,你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我很喜歡這句話中的淡然之感,但也羨慕野心之覺,在這茫茫時間,我只處于風華正茂,就是想要最好的,想做的事,直接去做,一敗涂地也好比從未開始。你生而有翼,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同蟲蟻。你付出的每一點努力,都是為了你的未來增加一份勇氣與底氣。過了這段時間,人又要學會淡然,淡然是千帆之后的懂得,是一種至高的生活境界,人淡如菊,梅開偏偶,淡然是夜的精美,雪的輕盈,雨的飄逸,是一處獨處的美麗,越是淡然越接近自然,淡然是禪意中盛開的花朵。
傅雷家書這本書,教會我們很多,讓我們懂得的也很多,愿你在聽,愿你在品,愿你能知道那兩個最愛你的人,那一場哲理人生的旅行。
與君共勉!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十五
唐代杜子美詩云“家書抵萬金。”其中不難看出他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同樣兒子身處異國他鄉的傅雷也“沒有一刻不想你,沒有一天不祝福你在精神上擁抱你!”
這本書是傅雷嘔心瀝血的教子之書,從學習,工作,人際以及愛情婚姻等方面教育自己的兒子,這也是一封熱切的家常信,聊自己,既有中華文化底蘊,也有西方的開明開放,很有特點。
這本書中最讓我有感觸一句話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人生不都是靠隱忍來撐過去的嗎?”這句話中表達了傅雷對分別的不舍與無奈,尤其是這句“人生不都是靠隱忍來撐過去嗎?”是啊,人有許多感情是不想流露,受到了委屈誤解侮辱,就是要靠隱忍才會等到雨后彩虹啊。這不僅是表達對兒子的不舍了,同時也在用哲學來教育自己的兒子堅強要學會隱忍。
說回傅雷的教子之道,望子成龍,對傅聰要求多而嚴格,以前傅聰在樓下練琴,傅雷在樓上工作,傅聰彈琴稍不專一有一次傅聰練琴不專一傅雷在樓上就能察覺,便下樓打罵傅聰,據說有一次傅聰被傅雷打到鼻子上,結果以后鼻子上有了個疤。現在大多數父母不也是這樣做的嗎?但他們忽略了傅雷雖嚴格,但他是身教大于言教,傅雷從來不會光罵、打而是“敏和思德一直跟我念詩。”帶領孩子們一起進步學習,做好的榜樣,這就是為什么傅雷會成功而有些家長卻適得其反。
優秀的孩子,嚴苛但教子有方,熱愛孩子的父親,共同編成了不平凡的家書,這本書值得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去捧讀去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