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掌握報告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對于個人和組織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一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為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選取xx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采用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短信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1.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并且,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8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為了當上村干部,花費巨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后、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干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為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為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發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7.多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民工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拿出一定資金用于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幫助農民工解決后顧之憂。同時,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二
我市農民收益呈現規復性增加。
比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成長態勢精良,農民收益呈現規復性增加。20xx、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益兌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加3.4%、7.6%。
我們的緊張辦法是: 一是大力大舉促成農業布局調整,靠成長優勢經濟增進農民增收。
構筑五大出產基地。抓住國度和省履行“大豆振興籌劃”機會,構筑百萬畝高油大豆出產基地,20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土豆博識加工企業,構筑百萬畝土豆出產基地,播種土豆45萬畝;促成農牧聯合擴大飼料作物蒔植,構筑百萬畝飼料牧草出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托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成長百萬畝經濟作物出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聯合退耕還林,構筑百萬畝柞桑蠶出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大舉成長綠色、特點農業。富裕利用我市資本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構筑綠色農業出產基地11個,蒔植綠色食物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物,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物認證,產量達12萬噸。
自動成長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范疇建立了長期鞏固的互助干系,引進農業進步出產技巧和精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樹范園區。在俄構筑境外綜合開辟區。農副產品出口成長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構筑,靠進步農業財產化程度增進農民增收。明了農業財產化成長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進步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益為目標,凸起成長主導財產,環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財產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財產,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出產范圍、促成財產化成長。
加快龍頭企業構筑。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策動基大地積137萬畝。履行品牌計謀,重點培養 “玉鈴”牌土豆、“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感化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系統構筑。在縣域和中間鄉鎮重點構筑和美滿了7個具有較好根本的農產品交易零售市場。全市現有各種農產品市場88處,根本構成了以鄉鎮零售市場為中間,城鄉農貿市場彼此依存、彼此互助的市場系統。
三是深切履行科技興農計謀,靠科技進步增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巧推行和利用。推行了一多量進步、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巧。均勻每一年推行項目20多個,累計推行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出產技巧累計推行面積到達2318萬畝。
構筑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兌現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大力大舉履行蒔植業和牲口業良種工程。引進推行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精良品種28個,構筑各種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行精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良品種率達95%以上。構筑大牲口凍配站點92個。
竭力進步農民科技本質和科學利用程度。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財產、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一年培訓鄉村干部、科技戶、耕田大戶及青丁壯農民15萬人次擺布。
四是夯實農業成長根本,靠低落風險增進農民增收。大力大舉促成農業根本辦法構筑。構筑和改革了***、**等堤防,極大地進步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本領。如今,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20xx年,篡奪國度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促成中低產田改革和農業綜合開辟,農業綜合開辟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辟構筑項目30個,結束中低產田改革19.27萬畝。大力大舉加強資本保衛和生態環境構筑。以履行天然林保衛為目標,重點履行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天然保衛區構筑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別天然保衛區5個,綠色食物蒔植面積達125萬畝。連續進步農機設備程度。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20xx年全市農業機器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器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具有農靈活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器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大舉成長非農財產,靠轉移農村殘剩工作力增進農民增收。大力大舉成長畜牧業,兌現農業內部轉移。如今,全市從事養殖業出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收集、食用菌蒔植和水產等副業出產農戶也連續增加。
大力大舉成長非農財產,拓寬社會轉移空間。經過議定加快農村小城鎮構筑,大力大舉成長農村2、三財產,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做買賣。中斷20xx年底,全市轉移殘剩工作力6.04萬人,占農村工作力16.6%,均勻每6個農業工作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益占農村人均純收益28%。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三
xx縣農民現金收入一季度實現了雙增,尤其是農戶財產性收入實現了大幅度增加。據110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xx縣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714元,較去年2427元,增加287元,增長11.8%;農民人均現金支出xx元,同比增加396元,增長24.7%.尤其是農戶的財產性收入同比增長61.9%,是歷年來增幅最快的一次。
20xx年一季度,鄒平縣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長12.7%,增幅回落4.6個百分點,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幅度減緩。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僅增加3元,增長1.9%。通過農戶記帳資料結合農民工檢測調查,以及深入走訪調查戶得知,增幅減緩的主要原因:
(2)縣域內的幾個大型的企業集團,延長了春節假期的時間,工人的生產時間減少,收入也就隨之下降。因此,金融危機是直接導致農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調查數據表明一季度,農民從第一產業得到的現金收入1111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長13.5%.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節期間,農戶用于生活消費的開支與春耕備播的支出加大,促使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數量增加,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出售量,分別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長107.4%、36.9%、31.4%;雖然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于出售數量的絕對增長,還是拉動了農民一產現金收入的增加。同時,農戶用于農業生產支出人均達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長25.3%,由于農業各種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拉動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個百分點,從增長幅度對比分析,基本實現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長過快、符合當前全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隨著金融危機對企業影響面的不斷擴大,導致了家庭小型企業慘淡經營、舉步維艱的局面。從深入基層調查了解得知,全縣110個調查戶中,有1戶常年經銷木材、1戶從事面粉加工的工商戶,因為今年經濟效益急劇下滑的原因,轉行出去打工或者從事了三產行業。調查資料表明一季度,家庭經營第二產業的現金收入人均212元,較去年同期的252元,下降了40元,減少15.9%,增幅較去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是近幾年來減少幅度最大的時期,與全縣的工業發展大趨勢相符合。
一季度,由于受全縣工業生產嚴重下滑形勢的影響,三產業的增長歷年來首次出現了收入下降局面。調查數據表明,前三個月,農民人均三產業收入達到181元,較去年同期的209元,下降了28元,減幅13.6%.減少的主要原因:
(2)企業的效益降低,工人的工資收入減少,大量外地務工人員回鄉,影響了批零貿易餐飲業人均減少10元,減幅29.6%。此外,個別三產經營農戶的轉行也是導致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1)一方面是打工人數多,打工收入高;
(2)從事二三產業的戶數多,收入高;
(3)沒有農業收入也沒有農業投入,但是非農業的收入高,尤其是財產性收入高。
其二、土地占用補償的增長,只是偶然之下的必然,從全年來看不會對農民增收拉動太大。
因此,要理性的分析農民現金收入增長的真正原因,正確把握農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認識到現金收入增長之下掩蓋的問題:
(1)工人的月收入已經明顯下降;
(3)房地產行業進入低谷,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的門路變窄;四是資金缺乏,返鄉農民工創業的起步階段更加困難。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四
一、我市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
我們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靠發展優勢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調查報告調研報告范文大全。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為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應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干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向外拓展轉移空間。近年來,赴俄累計輸出勞務1.6萬人次,開發俄土地7000公頃,勞務收入8000萬美元。此外,還向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區輸送勞務。
六是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靠落實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穩定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農民生產投入積極性。
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政策,不斷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償”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權流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積極推進撤鄉并村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全市鄉(鎮)由86個減少到64個,行政村由859個減少到626個,鄉(鎮)村兩級干部減少1500人,減少行政支出1300萬元。
積極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嚴格控制農民負擔反彈。加強村級民主制度建設,積極推行村級民主選舉、村民議事、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切實增強農民對村務工作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從源頭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農民負擔呈逐年減輕趨勢。20xx年全市實行稅費改革后,共減輕農民負擔7706萬元,人均減少114元,畝均減少10元。深化農村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把農民增收納入干部考核重要內容。把促進農民增收納入包鄉、包村、包片、包點、包戶責任制,作為考察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將所包對象增收與否、增幅大小、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條件,調動了農村干部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積極性,轉變了干部作風,提高了為農民服務的水平。
二、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性問題比較突出結構制約。
產業化經營剛剛起步,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礎。農業資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十分脆弱。龍頭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組織形式和利益機制不完善、不規范,帶動能力弱。農村小城鎮建設慢,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不強。在產業內部結構中,種植業比重大,林牧漁業比重小。
市場制約。從國內市場看,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變化,農產品賣難十分突出,農業增產不增收,增收空間越來越小。從國際市場看,農村開放度不高,毗鄰俄羅斯的區位競爭優勢沒能得到有效發揮。目前,我市大豆、小麥價格超出國際市場價格20%—50%,已失去市場競爭能力。畜產品、蔬菜等雖有一定價格優勢,但因規模、品質等問題,在短期內開拓國際市場難度較大。從自身看,地處偏遠,處于中心市場末梢,輻射面小;人口總量僅為173萬,農業人口占65%,城市化水平低,社會購買力規模不大,內需拉動力較弱;缺少規模大的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特別是缺少能夠輻射全省、全國的“龍頭”市場。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五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20xx、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長3.4%、7.6%。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抓住國家和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機遇,建設百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20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馬鈴薯精深加工企業,建設百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播種馬鈴薯45萬畝;推進農牧結合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建設百萬畝飼料牧草生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托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百萬畝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建設百萬畝柞桑蠶生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11個,種植綠色食品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品,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產量達12萬噸。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 “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為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應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干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四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靠降低風險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極大地提高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20xx年,爭取國家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發建設項目30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9.27萬畝。大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天然林保護為目標,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區5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125萬畝。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20xx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擁有農機動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寬社會轉移空間。通過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截止20xx年底,全市轉移剩余勞動力6.0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16.6%,平均每6個農業勞動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農村人均純收入28%。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六
摘要:自十八大召開之后,“三農”問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的措施如: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一系列措施推行以后給農民等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就土地產權分配,生產現代化運營等的改革會對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模式造成一種較大的變革,針對這種現象,在暑期就農民收入支出進行了簡單的的調查,以此來深入了解改革的益處。
關鍵詞:三農,農村家庭,收入支出,問題及對策。
通過對鄒平縣明集鎮部分居民的收入及消費情況進行了分析,了解農民生活中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影響農民收入多少的原因,農民增收途徑,收入成分,消費的大小及消費途徑。鄒平縣明集鎮成家村是山東省最為普遍的一個農村。由于資源等某些因素,沒有發展有力的實業,主要經濟收入為農產品,以及在外務工收入。通過調查顯示近年來,各戶的平均收入均穩步提高,年均純收入的增長率變化較大,而主要消費支出為農資成本,教育費用,醫療費用。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調查了一下幾點:
(一)農民收入來源分析:從目前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角度,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以下5個部分:
(1)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這是實行家庭承包制后農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穩定的方式,以農業種養殖業為主的收入來源仍是目前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鄉從事非農經營收入:如服裝業,餐飲業,服務業等等,一般為小本經營,伴隨著城鄉結合趨勢的發展,個體經營越來越多,這是在鄉農民的一個重要增收點,也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內容。
(3)外出務工收入:在改革開放浪潮下,外出務工成了農民獲得農業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選擇。這是一種工資性收入,這種收入以其廣闊的增長空間成為了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切入點。而大量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也成了我國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4)其他各種收入:包括來自于各種財產投資性的收入、政府的財政或支農政策的轉移性收入、租賃變賣財產收入、親友贈送等各種收入。
(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1)經濟結構因素:現在農村土地仍舊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相比較西方的農場化經營存在很大弊端,最明顯的就是規模,小范圍的種植,使一定區域內的的作物種植比較雜亂,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混雜,難以實現從播種到收割實現完全機械化的流程,有些環節還在使用原始農具,生產效率比較低,而且一家一般幾畝地,單單靠土地創收已經難以維持家庭日常的支出。
(2)市場因素:農村一般交通比較閉塞,近些年雖有進步但一些山區等地方問題還很嚴重,是一些農副產品的流通受到制約,一般會在附近的集市收購站等地處理,而受農村消費水平的制約收入一般比較低。而且就如今農村的各種第二第三產業的興起,在個農民增收的同時也存在很大的隱患,農村市場比較小,就存在市場飽和問題,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出現明顯的惡意競爭,消費不足等問題。
(3)社會因素:物價上漲,而農產品的價格一般比較穩定沒有太大漲幅,相比較于一天一漲的消費品,農產品的價格原地不前,對比之下,農民的生活會困苦的多,而且醫療保障的不全面,高等教育昂貴的費用都給普通農村家庭的生活發展帶來極大的阻力。
(4)勞動者文化素質問題:大部分農民受到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的限制,如種植業,花卉種植比糧食作物種植的利潤高出許多,但卻鮮有人會觸及主要還是受到相關技術的制約,缺少相關的專業知識。大部分人只能從事技能要求較低的的職業,多為體力勞動,勞動力方向變窄,阻礙收入的增加。
(5)農業生產成本高,收益少:隨著農產品市場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現,城鎮居民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更加劇了價格的下跌趨勢。這是導致農業生產收益少的直接原因。雖然政府也曾為改變這種局面而提高農產品價格保護農民利益,但是同時也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產生刺激,造成農資價格也隨之上升,結果依然是增收空間十分有限。另外,農民人均占有資源太少,也是造成農業生產成本高的重要原因,這兩種因素直接導致了農民增收的困境。
(三)像一些可行的對策。
我國的人口眾多,農民占著很大的比重,不管是糧食安全還是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這個重要的群體,解決好他們的切實問題才能更好的維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針對上述現象作了一系列的可行對策:
(1)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普及城鄉專業化的教育。
(2)加快轉移農村富余的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勞動渠道。
(3)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保持農業的正常發展。
(4)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5)根據當地的特色發展優勢產業。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七
建筑行業農民工是中國農民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農村發展、城市繁榮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建筑行業農民工游走在農村和城市之問,夾在農民和工人之間,很難在市場經濟潮流中尋找自我的安身之處,生存現狀很少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成為城市底層的邊緣人。關注建筑工人的生存狀況,改善其生活質量,規范勞動力用工市場,有助于實現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一、數據來源和基本信息。
本文數據來源于對北京市建筑行業農民工生存現狀實地調查。采用問卷和直接深入建筑工地觀察和訪談的形式分別對北京市五大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生活現狀、工作情景、工作條件、業余文化生活、參與社會保障及對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認知和工資收入分布等情景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回收調查表228份,回收率為98%,其中有效問卷為210份,有效率為92%。調查對象主要來自四川、安徽、河南、山東四省,年齡跨度在18~60周歲之間,多為已婚男性,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從上表能夠看出:
1、建筑業農民工從業人員年齡及性別結構分布。
調查數據顯示:建筑業農民工各年齡段從業人員數量呈典型的正態分布特征,年齡構成主要集中在31-50歲年齡段之間,其中41到50歲年齡段從業人數為最多,20歲以下的農民工出現增長。建筑業農民工已婚者居多,他們為家庭而打工的社會意愿表現明顯。建筑行業中性別失調最為嚴重,男性農民工約占95.9%以上,而女性農民工僅占4.1%。
2、建筑業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結構。
建筑業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這一勞動群體的人口質量,并且人口質量要比人口數量更為重要。調查報告顯示:“在理解調查的210位農民工中,文盲3位,小學文化程度23位,初中文化程度占121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3位。分年齡組看,低年齡組中高學歷比例要明顯高于高年齡組,30歲以下各年齡組中,理解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9%以上。
二、建筑業農民工總體特征。
在調查的樣本中,建筑行業的農民工呈現以下幾大特征:
1、弱勢群體。
弱勢性是建筑業農民工的最大特點,同時也是農民工的最大特點。建筑業農民工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弱勢群體”。數以千萬計的建筑業農民工已成為國家經濟運轉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現實和歷史的原因,建筑業農民工長期因工傷事故無人管、工資被拖欠、生活條件惡劣而無處求助。
2、流動性較大。
一項具體的工程項目竣工或者一項具體的工種工作結束,該建筑項目農民工的工作任務也將終止。為繼續尋找工作,可能要流向下一個城市,如此循環往復,處于不斷的流動之中,最終返鄉不再繼續打工。建筑業農民工明顯具有更強的流動性,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社會保險的轉移與接續問題,如果建筑業農民工在就業地加入的社會保險不能實現跨地域的轉移,會極大地影響建筑業農民工參保的進取性,并直接損害他們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
3、工資普遍低。
據調查目前農民工的月工資均比較低主要集中在至4000元之間,其中每月收入在2000元下的占21%,2000-3000元的占39%,3000至4000元的占20%,4000元以上的占20%,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和城市的整體消費水平很不協調。
4、教育培訓少。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9%的建筑工人甚至包括一些技術工種沒有經過技術培訓。他們以前大多是建筑工地的普工,隨著在施工現場摸爬滾打漸漸的升為技工,但并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由于施工企業和施工班組的分離,施工企業不會對一個臨時合作的施工班組成員進行培訓,而鄉鎮小包工頭或者班組隊長也沒有本事對班組成員進行培訓。在安全方面,施工方往往是僅有簡單的形式上的安全交底,建筑工人由于缺乏相應的培訓,不僅僅不能很好地完成施工任務,并且對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也是一大隱患。
5、職業風險高。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物的高度與建設難度也在不斷增加,異常是在大城市,摩天大樓和地下工程比比皆是,其建設難度亦成倍增加。工程項目建設難度的增加帶來了建筑業農民工職業風險的增大,最近幾年各地頻繁發生的建筑工程事故造成了建筑業農民工不小的傷亡。
6、歸屬感差。
建筑業農民工現代禮貌意識不強,無論是交規意識、環衛意識還是養成科學、牛活方式等方面與所倡導現代禮貌要求尚有較大差距。法律意識十分淡薄,不禮貌的行為頗多。生活上的差異、薪酬待遇上的不平等,使他們感到自我在“身份地位”上與“城市人”有較大的差別,歸屬感日益缺失,對城市禮貌的理解與融入也日漸下降.缺少為城市禮貌建設做貢獻的熱情。
生存現狀指在日常生活和行為表現中呈現出來的情形,具體體此刻生活質量、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四個方面的資料。
1、生活質量。
調查結果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生活質量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工作時間超長。
調查顯示66.46%的建筑行業農民工認為居住環境一般,12.22%的工人認為居住環境差。經過實地調研,將近75%的建筑工人居住在建筑工地臨時建造的鐵皮房中,房內設施簡陋,缺乏基本的居住設施,有的施工住房里面還擺滿建筑材料和工具,住房附近更是垃圾成堆,氣味難聞。
(3)伙食條件較差。
建筑行業農民工是在臨時搭建的食堂里面就餐,一日三餐單調且營養差,餐廳沒有桌子椅子,建筑工人都是蹲在地上吃飯。食堂內往往也是雜亂不堪,缺乏衛生措施,對就餐環境的滿意度較低,對飯菜質量和價格方面滿意度較低,平均飲食成本在每月200-300元,大多數工人一個星期左右會改善一次生活。
(4)精神生活匱乏。
建筑行業農民工閑暇時間有限,業余生活比較單調,使得建筑業農民工的精神生活處于空白的狀態,企業組織的文化活動也相對較少,絕大多數建筑工人以睡覺、看電視或者看報紙等方式打發自我的閑暇時間,業余文化生活十分匱乏。
2、權益維護。
調查結果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權益維護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工作強度太大。
建筑行業受季節和天氣變化的影響很大,冬季幾乎都要停工,而夏季就要趕工期,如果前期受天氣的影響耽誤了工期,后期就更是要大強度地加班以按期竣工。為了節儉、成本,增加效益,要求農民工延長工作時間,提高工作強度;一些大型的建設工程項目,持續的時間較長甚至長達數年,為了搶工期和盡早竣工,要求農民工夜以繼日、加班加點、持續的高強度工作。
(2)加班情景嚴重:除了不能施工的天氣,建筑工人一周要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將近十幾個小時,夏天有時工作時間將近13個小時,遠遠長于國家規定和勞動合同的規定。這證明了建筑工人的加班情景嚴重,并且調查中82%的建筑工人加班得不到相應的工資補償。應對高強度的勞動負荷,占11.43%的建筑工人感覺吃不消,長此以往,很多建筑工人隨著年齡增加會患上職業病。
(3)工傷事故頻發。
農民工工作的顯著特征是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每一天工作時間8小時以內的僅占0.9%,8-10小時之間的到達3.1%,10至12小時小時之間的到達30.0%.12小時以上的分別占25.1%。許多用人單位缺乏對農民工進行基本的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教育,也不供給安全保護措施即使有一些十分簡陋的防護措施,也起不到相應的防護作用,致使許多農民工致病致殘,甚致喪失勞動本事只好回到農村。
(4)勞動合同不正規。
建筑行業農民工學歷普遍較低,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了解較少,用工單位很少與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致使勞動者對簽訂勞動合同觀念淡?。辉S多企業用工和勞動管理很不規范勞動合同簽約率低履約率更低,調查顯示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的農民工僅占28.0%,沒有簽訂的占了72.0%,有16.1%的農民工居然不明白什么是勞動合同,即使在已簽約的勞動合同中也存在很多無效條款和霸王條款,即使簽訂了勞動合同,仍有一部分建筑工人認為勞動合同的執行情景差,在施工現場工作中實際情景與合同不相貼合,農民工權益受侵害情景嚴重。
(5)無社保情景嚴重。
在社會保險方面,建筑行業農民工除了少數管理人員以外幾乎都參加了社會保險,養老保險繳納比例26.63%,失業保險繳納比例15.35%,工傷保險繳納比例32.54%,醫療保險繳納比例26.23%,甚至很多人不明白以上保險是否繳納,很少有人愿意自覺繳納社保費用,這些現象都體現了建筑工人自我保護意識淡薄。
(6)工傷處理意識差。
建筑行業農民工對工傷處理情景滿意程度較差,在工傷處理過程中,醫療費用多由建筑工人自我承擔,企業往往找各種理由,拒絕履行自我的職責;導致了26.6%建筑工人對工傷的界定不清楚,只在異常嚴重時才申請補償。
3、社會保障。
調查結果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社會保障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醫療狀況堪憂。
施工單位對工人的身體狀況并不是很重視,大部分的建筑行業農民工并沒有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建筑行業的勞動強大較大、危險性較高,建筑工人對自身的安全狀況比較擔憂。高昂的城市醫藥費和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讓他們很難得到正規醫院的治療,他們在生病時多選擇去藥店買藥進行治療,并且有部分建筑工人在生病時選擇能拖就拖。
(2)社會保障較差。
由于外來務工人員隊伍規模龐大、身份特殊、地位尷尬、流動性強,導致他們在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諸多方而遭受著不平等的待遇,進城務工人員幾乎游離于社會保障體系之外。一方面,農民工社保意識淡薄,社保認知程度低。許多農民工對社?;菊呒捌溆嘘P規定了解得不多、不深、不全面,缺乏自我保護、自我維權意識,異常是在自我工作區域發生變化時主動維持、保留、接續社保關系的意識相對淡漠。另一方面,由于職業具有不穩定性和高度流動性特點,這種流動不但在同一城市內部,還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進行跨地區流動,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關系也必然跟著流動,也導致農民工社會保障關系的管理和轉移都很困難。
4、子女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建筑行業農民工子女教育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子女失學率高。
目前,在全國各種不一樣類型的適齡兒童中,建筑行業農民工子女的失學和綴學問題依然較為嚴峻。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兒童中心共同立項、財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的對北京、深圳、武漢、成都等九個大城市流動兒童教育情景的調查,全國進城的流動兒童有2000萬人左右,由于城市學校對他們采取各種限制政策,流動兒童失學率仍然較高達9.3%,近半數的流動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
目前建筑行業農民工子女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第一,公立學校。因為當地政府義務教育經費僅僅只夠維持當地區兒童入學,若再接收外來農民工子女,政府又不增加教育經費投資,公辦學校是難以維系其正常運行的。另外,不少民工子女學習基礎較差,素質較差,教師的教學難度大,學校怕拖了教學質量的后腿。所以為了自身的生存,公辦學校只好找出各種理由,拒招農民工子女。第二,正規民辦或私立學校??墒沁@類學校收費較高,需要學生家長有較高的穩定的收入,可是,大部分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是無以支付這一高昂的費用,所以,總的來說進入這類學校學習的學生比例較低。第三,當地的民工子弟學校,打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確實令人堪憂,一是外部環境惡劣,打工子弟學校大多處于城市化的邊緣位置,并沒有作為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也沒有納入到城市公共服務和管理的范圍內。不是師資力量不好,就是天天面臨著資金問題。就是有幸就讀公立學校的民工子女,也身處被本地孩子歧視和取笑的尷尬處境。
(3)教育狀況堪憂。
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學歷較低,普遍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沒有理解過教育,并不能輔導自我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儀是關心自我的工作對于孩子的學習狀況只是簡單了解,還苦于自我的受教育情景和公立學校昂貴的借讀費沒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他們有的將自我的孩子帶來城市上學,期望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卻被留在老家中上學,因為城內的學校收費較高且要求頗多.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并且,由于外來務工的工作的流動性大的原因導致孩子頻繁轉學使學習環境變換,不能使孩子安定學習,更有甚者由于外來務工子女感到沒有根基,沒有依靠,沒有自主,沒有目的,如空中的落葉,時常無所適從,缺乏基本的禮貌常識,自制力較弱,自主、自理本事差,生活中受委屈無處傾訴,逃學上網玩游戲等現象十分普遍,在網絡中尋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為攻擊性較強或偏執抑郁,普遍感到孤獨、失望、羨慕別人。
四、改善措施。
從生活質量、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四個方應對建筑行業農民工的生存現狀進行評價和分析,結果證明: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工資水平較低,對自我生存現狀滿意度評價普遍較低。在生活質量方面,居住和飲食條件較差,業余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匱乏;在權益維護方面,工作時間較長、強度較大,用工單位很少與建筑工人簽訂勞動合同,在工傷處理中,醫療費用多由建筑行業農民工自我承擔;在社會保障方面,用工單位很少給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金,農民工很難得到城市的社會救助,生病時,很難得到大醫院的正規治療。所以,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建筑行業農民工整體素質。
建筑行業農民工素質較低是制約建筑行業農民工就業的長期因素,從根本上看國家應當增加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農民工技能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他們就業的穩定性和收入水平,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本事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經過建筑行業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教育,整體提升建筑行業農民工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讓建筑行業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在平等的基礎上競爭,逐步做到建筑行業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就業標準一致福利待遇工資待遇一樣。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長期以來建筑行業農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下層,很少享有社會保障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國家應制定相關的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工逐步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五大保險,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完善農民工的養老、工傷保險,確保其先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失業醫療和生育保險,力爭做到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保。
社保相關部門應當組織人員采取各種切實有效的形式,深入建筑行業農民工密集的工地、社區、廠礦等進行社會保險知識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讓更多的農民工了解社會保險,參加社會保險。注重培訓教育,提高建筑行業農民工綜合素質.辦好民工學校。讓城市走進建筑行業農民工生活,讓他們融入和諧城市,要經過切實做好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管理和服務并重、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來到達。經過法律援助中心等為民服務的單位,為建筑行業農民工供給法律咨詢和援助,解決他們的維權問題。工會要加大宣傳力度,對農民工的訴求,要給予滿腔熱情的幫忙。地方各級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使建筑行業農民工能夠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消除社會歧視現象。應在城市建立社會救助體制,應當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并經過職業福利和社區服務等方式建立建筑行業農民工的社會福利制度。遠期來看,還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的社會保障統一體系,經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等的作用逐步消滅農民工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使建筑行業農民工作為社會勞動者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與其他社會成員公平地享受社會保障。
3、加大對農村的基礎教育投入。
政府應在農村人力資本積累上進行更多的投入,使農村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下一代的人力資本積累奠定基礎,目前我國還有20%左右的地區沒有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一些農村初中輟學現象十分嚴重,這部分孩子受教育有限,即使將來有遷徙自由,也很難在城市就業這將為以后的就業埋下更多的隱患。
農民工子女是未來農村發展的主力軍,是未來新農村建設的新鮮血液,也是未來振興國家的主要力量。建立“就地入學”的管理機制,打破地域界限,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供給平等、寬松、優越的教育環境。學校教師要關愛外束務工人員子女。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做到公平教學,對本地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視同仁,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同哩歡樂地學習成長。在努力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環境的同時.要加大宦傳教育力度,引導廣大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農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學,切實維護子女理解教育的權利。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八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
由于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15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15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于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15年公布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15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于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于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15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為446元,大約相當于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折合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為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為1.82:1;然后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15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盡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并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貴州、甘肅和陜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約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后,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致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后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么賺錢種什么,種出什么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傮w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系,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為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為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后,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后,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九
一、調查目的:
通過此次調查,一方面鍛煉了我們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們走出了書齋,走出了校門,擔當起了一個青少年應該承擔的職責,關注現實,關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盡我們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二、調查內容:
時下正值酷寒的嚴冬季節,當大多數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窩里時,而那些民工兄弟卻飽受嚴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況類似這樣的年輕民工數不勝數。賓館的服務員,小區的保潔員、建筑工地的工人,理發師……這些在千千萬萬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來自外地,干著絕大多數城市人不愿干的活。
據調查表明,絕大部分的外來人口都是從事建筑、美發、保潔、收舊等行業,其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他們從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達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達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過職介所介紹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過親朋好友來到xx打工的。
他們在城市中是怎樣生活的呢?
在書上看到一篇報導,跟5個老鄉租住在xx一帶的小李今年20歲,初中畢業后在家鄉學了點裁縫手藝,跟隨家鄉某私營老板來到xx做服裝。常常是每天干14個小時才拿15元錢,飯菜每天幾乎都一樣,小李干了一年實在覺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個體小飯店。這里跟服裝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點鐘工作,晚上11點左右睡覺。不過,收入稍高點,每月能拿到600元,這樣,小李已經感到很滿足了。
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給弟弟上學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費,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費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買衣服。調查顯示,外來務工青年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達75%,其中8%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
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開支低于50元以下,來外地找工作期間身上帶夠一個月花費的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就將陷入極困難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們還要將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來支持家里。
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齡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較大差距,他們缺乏務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據我們了解到的務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他們一般不關心時事新聞。雖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學、技能介紹等方面的書,但苦于沒錢或沒時間,只得去買些地攤上的書,或者干脆趁休息時間跑到書店看免費的.書。
民工中,絕大多數沒簽用工合同。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及“您希望組織對你提供哪些幫助”時,有30.1%的務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據了解,外來務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穩定,56%的人未簽勞動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沒勞動報酬。
而且,務工青年法制觀念和知識也很薄弱。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務工青年通常與用工單位口頭協商工資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簽訂了用工合同。用工單位為他們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工傷醫療保險的寥寥無幾。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33.2%的人感到孤立無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婦、組織。
由于工作不穩定,外來務工青年的子女上學也成了大問題,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打游擊,很多務工青年子女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既無法跟城市學校相比,又無法跟他們家鄉的學校相比。
三、調查建議:
1、改善農村組織,生產結構。其次,要投入農業結構改革,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增加其他副業或手工業,使農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總之,提高基層人員的素質是重點,提高農民的文化、認識是主要工作。
2、政府應該從各部門抽調人員,專門成立一個組織,專門針對農民工身上所發生的問題。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時加強宣傳效率,讓農民工也能明白其簡易程序,法律維護自己什么權益。
4、加強城鄉交流,促進城鄉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慮也讓城區居民“下下鄉”了解農民的生活,體驗一下農民的感受,將心比心,切實到實際行動,完善兩者之間的關系。
四、調查總結:
要關注一件事,你必須親身實踐去接近它,不要自己的想法去認知,這一次在接近,了解農民工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許多,也對“三農”中的農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觸動,認清了作為中學生的職責,讓我們共同投放目光。給弱勢群體以人文的關懷,共同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老師評價:
本文選取農民工作為調查對象,用獨特的視角去關注,了解分析這一弱勢群體,調查深入,見解透徹,建議,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十
發布時間: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為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選取xx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采用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短信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1.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并且,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
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8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
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
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
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為了當上村干部,花費巨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后、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干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為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為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發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6.多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民工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拿出一定資金用于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幫助農民工解決后顧之憂。同時,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篇十一
黨中央提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點和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在于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在土地資源上的產業化發展才起步,作為丘陵地區農業人口大縣,農民增收又更加困難。這就需要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來增加農民收入。如何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已經成為當前xx縣亟待解決的戰略問題之一。本文主要討論xx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問題及對策。
中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產生,是生產商品化、農村工業化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20多年來,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二元經濟結構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村富余勞動力規模不斷擴大,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15年,如果按農戶達到有效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標準,中國約有1.7億農村富余勞動力,約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47%左右。這表明農村富余勞動力超量存在,形勢十分嚴峻。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不斷完善農村勞動力流動政策,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跨區域轉移的規模逐步擴大,同就地發展鄉鎮企業并駕齊驅,成為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兩種主要形式,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及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民通過跨區域流動外出實現的非農轉移,已占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力非農化轉移總量的1/3以上。近10年它在農民非農就業增長中的作用超過鄉鎮企業就地轉移的方式。中國鄉鎮企業新增就業3192萬人。同期,跨區域流動就業增加4300萬人,相當于鄉鎮企業的135%,年均增加400萬非農就業人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15年9月發布的《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指出:企業缺工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制造業聚集地區,重點地區估計缺工10%左右,尤其缺乏18-25歲的年輕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練工,對當地甚至周邊地區的同行業產生了一定影響。國家再次拓寬了轉移政策思路,加上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人數又開始大幅逐年增加。
據《三臺年鑒》有關資料顯示,三臺1998年77.26萬人農村勞動力中轉移輸出21.98萬人,就地就業6.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81億元;2015年77.9萬人農村勞動力中轉移輸出25.46萬人,就地就業8.84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2億元;2015年75.84萬人農村勞動力中轉移輸出31.7萬人,就地就業9.8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8億元。農村勞動力外出數量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點,這與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有很大關系。
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時間、途徑等特征的分析,發現以下特點:第一,農民與用工企業的雙向自由選擇,農民大多是自發搞起來的自主就業行為;第二,農民主要依托傳統的血緣、地緣等人際關系網絡實現跨區域就業,缺乏組織性、有序性,流動的盲目性很大;第三,季節性轉移。每逢農忙時期和春節,大批農民務工人員就會返鄉。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從事收種,顯示出兼業性。由于xx縣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巨大,這就需要深思: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
xx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流動難,成本較大,這與宏觀制度和環境有密切關系。當前增加轉移難度的因素有:
1、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據xx縣農調隊有關資料顯示2015年表明:當年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占22.7%,初中文化占66.9%,高中、中專文化占10.4%,大專文化占0.03%,經過專業培訓的勞動力占21%;2015年轉移的勞動力中,小學文化占6.33%,初中文化占76%,高中、中專文化占16.7%,大專文化占0.97%,經過專業培訓的勞動力占24%。經比較分析,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專業培訓均略有提高,但文化程度仍偏低,專業培訓仍缺乏,勞動技能仍較差。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對勞動力的高素質要求,只能在城市從事最臟、最苦、最累的較為低級的勞動,從而很難進入一些較高層次的產業(如技術型和知識型產業)。而且從長遠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科學技術物化于生產過程的速度加快,第二、三產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農村勞動力在自身素質和技能上的不足,使得他們的轉移領域會越來越窄,從而使他們在城市就業中處于劣勢。
2、勞動力市場不健全,中介組織發育程度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多是自發的,帶有團體傾向,傳遞遲緩,覆蓋面小,范圍窄。缺乏正規的中介機構,主要是依靠親屬、老鄉關系實現就業;規范勞動力交易行為的法律法規和運行機制不健全;政府缺乏對勞動力市場信息管理和就業組織與指導,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效率和效果。
3、土地流轉制度未完善,且流轉難度大。家庭經營承包是現階段中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一項制度,但現實中由于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缺乏對轉讓或放棄土地承包使用權者進行合理經濟補償的成熟規定,導致從事第二、三產業而離開土地的富余勞動力,選擇"兼業"經營方式。這樣,"兼業"問題與農業小規模經營勢必長期存在。富余勞動力轉移后的土地出租困難,土地經營者由于生產資料價高,相對收益少,不愿租地種,而導致土地荒廢,影響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
4、縣城工業發展才起步,鄉鎮企業部分停產破產。1992年xx縣多渠道集資大辦鄉鎮企業,如絲廠、綢廠、棉紡廠等,由于市場原因,資金周轉困難,相繼出現停產破產,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停滯。另外,城市工業結構性調整和國企改革使得城市自身分離出大量富余勞動力,這些都降低了城市工業等現代經濟部門對農業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5、轉移的成本較大,利益維護機制缺乏。一是信息成本增加。農村勞動力獲取轉移信息主要靠人際關系網絡,自我分析信息能力較弱,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差,導致信息成本增大。二是轉移費用增加。農村勞動力跨區域轉移的交通費、勞動力市場上的交易、教育和政府職能部門收取的各種費用、家庭安置費用、房屋租賃費用以及子女就學的額外費用等逐漸增加。三是缺乏社會保障。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后,失業風險、再就業難度、傷病風險增大,生活質量較差,多干臟、累、險、苦的低級勞動,收入很低,有時甚至拖欠工資,需要社會保障體系和社區組織等給予基本保障。四是缺少人文關懷。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難以實現真正意義的遷移,往往受到當地居民的歧視,短時間內不能產生認同感,精神生活需要差距大,與家人親友的團聚和情感交流的機會少,心理孤寂。勞動部2015年12月發布的《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表明:珠三角地區12年來月工資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業月工資10年前就已達到600-1000元,目前基本保持這個水平。而消費物價總體水平已明顯上升,導致廣東、福建等省實際工資水平的提高停滯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不少企業特別是"三來一補"等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常常以最低工資作為員工的底薪,加班也不按標準支付加班工資。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生活成本不斷加大,而農民工收益增長不快,利益維護機制有待完善,需政府及時制定相關政策予以保障。
6、二元經濟結構轉型緩慢,實現"國民待遇"難。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就業制度、教育制度、勞動保障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等制度,使他們不能享受各種補貼、勞保、公醫等福利和社會公共服務,改革的力度較大,進展緩慢。農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改革開放20多年來仍無法享受與城市平等的"國民待遇"。目前這種城鄉分割的二元制社會結構雖有所改善,依然嚴重限制著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
xx縣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有效地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必然要納入政府實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構成部分,加大宣傳力度,把農村勞動力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軌道,建立健全勞務轉移就業的組織體系。同時,加強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加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調整農產品結構,實現跨區域就地轉移。
1、以城鄉發展統籌為主題,創新勞動力轉移的發展思路
要實現農民富裕就須有效地轉移,減少農民,這是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最基本經驗。因此,必須按照城鄉發展統籌的新思路,把城市、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和整體統籌考慮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打破不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實行制度創新,實現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金在城鄉雙方按市場規律自由流動,其核心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要從原來僅僅局限于農業農村內部轉到著眼于城鄉全局,以城鎮鄉為主導,立足于城鄉要素流動,從局限于農村中小企業發展轉到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從"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模式轉變,實行農村勞動力產業轉移與向城鎮空間轉移相統一,就地就近轉移消化與勞動力跨省跨區域流動相結合,政府積極構建合理有序,培育中介組織,引導富余勞動力的自覺流動。xx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實質就是要解決農村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多而資源少的矛盾。因此,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出發,xx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任何政策手段都要緊緊圍繞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這個核心,工業化和城市化要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要防止離開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就業的單純工業化和城市傾向。
2、以城鄉產業統籌為中心,推進農村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步伐
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加工業,可吸納大量勞動力,要把農村中小企業發展與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農產品加工業應成為今后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內容。工業發達國家一般都有發達的農產品加工業。如荷蘭,農產品加工業中就業人數接近60萬人,是農業就業人數的2.3倍,其中食品和飲料工業的就業人數超過15萬人,為農業勞動力總數的61%;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30%,超過農業總產值1.2倍。xx縣農村第三產業,主要集中于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在某些傳統行業中,由于區域之間產業結構的相似性,進入過剩、低水平過度競爭的局面也早已形成。一些農村亟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咨詢、金融保險等方面)發展嚴重不足。一是重點建設好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開拓農村資金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二是把交通、通訊、保險、金融、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行業作為發揮重點;三是要發展農村房地產和旅游等新興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進一步增強農業部門吸納勞動力的蓄水池作用。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以及系列社會化服務產業,促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在農業和農村內部就業。通過農業結構調整,改善農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消化部分勞動力。要充分利用xx縣農村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發揮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的部分優勢,走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農村企業要接受城市工業的擴散和輻射,發展城市配套產業,避免城鄉工業結構雷同。大力發展有區域資源優勢、傳統工藝和特定市場優勢的特色產業。
3、以城鎮化統籌為主導,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村中小企業發展和繁榮城鎮經濟相結合。小城鎮接近于農村,鄉鎮企業集中在小城鎮,農民就近轉入小城鎮就業,與土地的關系維護一段時間,既可降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就業風險,又可有效地避免在大中城市吸納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農民大量涌入城市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必須以現有的建制鎮為重點加以發展,使之成為農村經濟中心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地區。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村企業連片集中發展,建立工業小區,引導企業向小城鎮集聚,發揮產業聚集經濟效應壯大縣域經濟和城鎮經濟。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小城鎮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結合起來,利用當地資源條件和區位優勢,形成合理的城鎮產業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鎮經濟,以工興鎮,以商貿旅游興鎮,帶動塊狀經濟發展,繁榮小城鎮經濟。要發展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和為縣城相配套的工業。要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實踐證明,以農村小城鎮依托,以農村工業化為內容,帶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是能夠更多地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地。西平鎮堅持流通興鎮、市場興農,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解決了近萬人農民就業,以城鎮化帶動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xx縣要利用城市人口規模大,有聚集效應,第三產業容易發展起來,擴大就業成本低的優勢。充分發揮縣城的產業聚集和經濟輻射擴散作用以及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要積極發展小城鎮,同時要進一步發展縣級城市。走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元化的城鎮化道路,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有效載體。帶動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集中;以城鎮產業集中帶動農村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和空間轉移;以城市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的增長和農村經濟發展。城市化的發展必須以擴大就業為前提,避免將農村貧困轉變為城市貧困的嚴重社會問題。
4、以勞動培訓統籌為重點,提高農村人力資本質量,拓展農民生存和就業空間
通過教育和培訓,使農民獲得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大力發展面向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農村人力資本質量,無論是當前還是未來,都是解決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的根本前提。因此,必須在公共支出中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包括增加對農村勞動力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力度。當前農村勞動力結構明顯存在兩大矛盾:勞動力供給的無限增長和勞動力有限需求增長的矛盾;勞動力有限需求增長和勞動力因職業能力低和知識素質低致使供應不足的矛盾。加劇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困難,又制約了城鄉新興產業和非農產業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新興產業興起,農民就業門檻還會更多。這就要求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多層次、多類型、多渠道的職業技能培訓。一要在農村努力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二要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大力推廣適用技術,提高農村勞動力知識技能素質;三要繼續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四要搞好上崗前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懂經營的合格勞動者。
5、以公平待遇統籌為核心,解除農民工后顧之憂,維護其合法權益
給農民以真正的"國民待遇",要逐步消除城鄉壁壘和二元結構體制下影響勞動力轉移的各種制度性障礙,以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促進農民平等就業。要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政策,取消對農村勞動力遷徙和就業的種種限制,給農民以真正"國民待遇",使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為此,要清理各類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的各種政策規定。除了戶籍制度外,還要逐步消除住院、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養老和子女上學等各方面對人口遷徙和轉移就業的制度障礙,真正形成城鄉統一、自由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運行的法律法規,消除妨礙人口遷徙和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性成本。制定統一的城鄉就業準入和農民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消除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種種體制性障礙。解決農民工的工種限制,工資拖欠,勞動環境,工傷醫療保障及就業信息和培訓服務,建立起城鄉協調、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農民工權益保護機制,使有固定職業和穩定工作的農民工能夠安居樂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大有好處。
6、以土地合理流動統籌為根本,促進生產要素合理組合,保證土地經營制度的長期穩定
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多是兼業性轉移,土地是維持家庭生計的最大保險,擁有對土地很強烈的愿望,希望能夠長期保留自己承包經營的土地。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使農村形成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的就業機制,是當前保持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條件。一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會在大城市周圍形成大片的貧民窟,就是因為農民失去了土地,只能流入城市,即使城市沒有就業機會也無法再返回農村,結果造成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農村的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是避免此類社會矛盾的重要保障。為了讓農民無后顧之憂地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在沒有別的手段可以替代土地作為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之前,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土地承包法》,真正賦予農民永久而有保障的土地使有權,農民轉移到城鎮或非農產業就業,其承包經營的土地要保持不變,不得隨意收回。農民轉移到城鎮或非農產業經營后,其承包經營的土地使有權,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可依法、有償流轉。這樣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利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