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組織:
我是環境法專業的學生,關注我國的環境問題是我會自覺做的事,這不僅讓我更加的了解我國的環境變化,特別是環境的改善,也幫助我更加深入的學習專業知識。我國生態環境變化的趨勢已經不是一般的環境問題,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國際政治關系。但我們始終沒有改變環境問題仍在惡化的趨勢。實踐證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涉及科學技術,而且涉及社會整體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只有將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環境問題。
社會整體文明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ONDOC 生態文明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準則,要求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并體現為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現實文明形態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與社會的其他文明形式關系十分密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方面的所有進步作為一個整體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要素。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另一方面,人類自身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必須將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內在地體現在人類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并以此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基本標尺。也就是說,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內在地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
在2006年召開的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溫家寶總理明確地指出,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關鍵是要加快實現三個轉變: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這三個轉變是方向性、戰略性、歷史性的轉變,是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根本性調整,是環境保護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是生態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
世界環境正在不斷惡化,地球正遭受著工業過度發展帶來的災難,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當脆弱。因此,生態的重要性已日益凸顯,生態問題正在演變為當今世界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心問題。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首次把“生態文明”寫入了黨的政治報告,將之上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這不僅是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理念在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升華,而且也是對全球日益顯現的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做出的莊嚴承諾,展示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