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定風波讀后感篇一
讀了《雪球風波》一文,我知道課文講了這一天,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許多孩子都在外面玩雪、一個叫卡洛斐的小男孩玩雪球的時候,一個不小心砸到了一個老爺爺,許多人和警察都來了,卡洛斐主動承認了自己犯的錯誤,最后警察放了卡洛斐。
這讓我想起了所做的一件事。有一天,我在小區里打乒乓球,我和朋友打了幾個回合,無意中,我的`乒乓器恰好打到了大姐姐的頭上,這下可糟糕了,我沒有道歉,我急忙跑回家里,我對媽媽說了這件事的經過,媽媽責備我說:“吃完飯后去道歉。”我說:“嗯”。吃完飯后,我來到了那位姐姐的家里,我道了歉,我以為別人會罵我的,沒想到她說:“沒事”。得到了別人的原諒,我心里輕松許多。
讀了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主動承認錯誤。
定風波讀后感篇二
“莫聽穿林打葉聲生,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這一詞牌深受文人的喜愛,僅東坡先生便作過多首,但我最愛的還是這首莫聽穿林打葉聲。今天我想要描繪一下我心目中的《定風波》。
這首詞作于東坡先生貶謫黃州的一天,他去買地種菜卻中途遇雨,由于未帶雨具大家狼狽不堪,但蘇東坡卻平淡曠達,感悟人這一生便是披著蓑衣在煙雨中走過。不得不說,他這種新奇而又貼切的聯想真非常人所能及,不愧其文豪之名。
他以雨中前行喻人生,將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四個階段,讓人感慨萬分的同時也深有此感。
少年: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少年懵懵懂懂,不管不顧,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稚氣和朝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也像極了東坡年少之時,天縱奇才,在眉山埋下千古流傳的種子。
青年: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說煙雨任平生。人生起步階段,無所畏懼,對權貴天生的排斥,一心想完成心中的抱負,瀟灑一生。
中年: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人道中年才發現,不是所有的理想抱負都是可以實現的,畢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嘛。但回看還是有山頭朋友相迎,余暉還是一樣的溫暖,世界還是友善的,要努力抬頭看向前,不能僅在意生活的不如意。
晚年: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看自己的一生,有成就也有遺憾,這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感慨吧。成功,坎坷,蕭瑟,所得。晚年想到這些,感慨萬分,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無悲無喜,無怨無悔,管他風雨還是晴天。
東坡先生真的`是參透了人生之理啊。縱然他乃文豪,早早便寫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但也只有在經歷一生才能寫出此種貫穿一生的文章。我特別喜歡他這種曠達與看淡,這是大智若愚若癲的境界。雖然我才經歷他所說的前兩個階段,但我覺得他講的真的非常的真實。就讓我們從這首《定風波》中去尋找我們的人生吧。
定風波讀后感篇三
這則故事依然是講封建社會皇帝坐龍庭,男人都要留辮子,但男人留辮子不和女人一樣?可有一個家庭,有一個叫七斤的男人卻沒有辮子,而人們一傳十,十傳百,這辮子的風波,使這個家庭一時間破散。為什么男人沒有辮子全家都有罪,連皇帝也要辮子,想一想,如果男人都有辮子,社會將會腐敗成什么樣子?世界還有男女之分嗎?其實那時候做好人也挺難,像故事中的八一嫂是心腸好的人,只是勸說了一句就會被別人罵。
封建社會男人留辮子,小女孩要裹小腳,但這辮子的`風波結局還算圓滿,皇上不坐龍庭,七斤一家人也算死里逃生。老人雖然聽啰嗦,但老人的話是從自己的身心體會從內心而警告年青人,所以我們也要孝敬老人。
定風波讀后感篇四
我讀了,《魯迅風波》這本書之后,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我國現代文學的杰出代表,魯迅用他那獨特的眼光穿透國民性,在當時有意義,在目前仍然有意義。
從本質上看,魯迅是位思想家。他之所以從事文藝運動,如他自己所說,是以為文藝最善于改造中國精神。而他之所以被稱為革命家,則是由于他在文化革命上的攻績。他是一位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家,而非政治革命家。魯迅就是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都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思想家。讀魯迅的著作,特別是讀他的雜文,能培養我們的觀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我們對現實問題的理解。
魯迅的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記》、《傷逝》、《孔乙己》、《祝福》和《阿q正傳》等等,他的這些作品,每每讀后,都能給人深刻的啟迪,使我們至今讀他的作品,仍常常有一種振聾發聵的感覺。他這種對于歷史、現代和未來的完整觀照和深入思考,表現了他獨特的文化觀,他是中國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徹底、最富有創造精神的批判者。在對舊文化進行批判的廣度和深度上,不僅胡適比不上,林語堂更比不上。沒有魯迅式的深刻反思和他那種徹底的批判精神,我們這個屬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體系,不能完成由舊到新的質的轉化,同時國人對這種文化以及對于自身狀態的認識,也不會達到今天的水平。
是中國和世界的現代文化共同塑造成了魯迅的文化形象及其文化精神。這種形象和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鮮明的現實意義。
定風波讀后感篇五
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一位文學家,一生有許多的作品,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詩、詞和文章。
在他被流放到黃州后兩年后,蘇東坡去沙湖,在來的路上下了雨,同行中有雨具的人先走了一步。于是蘇東坡便和同行人一起在雨中慢慢地走,后來天晴了回家,便寫出了《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眼前浮現了這般景象:在一個雨天的下午,茂盛寧靜的樹林里只聽得見雨水滴答墜落樹葉的聲音。隨后,一陣腳步聲傳來,蘇東坡和他同行那人正緩緩走出樹林,一群人都在為這風雨叫苦不迭,蘇東坡卻在一邊悠然自得地吟詩。
定風波讀后感篇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雨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上學期學的,老師已為我們講解了一番,可是今日再拿來讀時,卻又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滋味。
蘇軾一直是我最喜愛的詞人,有關于蘇軾的史料、《百家講壇》、以及他所寫的詩、詞,我都讀過、看過、背過。蘇軾這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仕途上雖然多次遭受貶謫,但是仍然抱著一種自然的心態,去面對事實。而《定風波》這一首詞,就體現了蘇軾被貶之后,他能夠坦然的去面對,沒有其他文人的那種懷才不遇和滿腹牢騷;他心中想的是“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而我最欽佩蘇軾的就是這種“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精神。
這首詞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蘇軾在出去游玩時,不巧遇到途中下雨,后來雨停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了解一點當時的背景的話,再讀這首詞,感覺就會不一樣。蘇軾寫這首詞是在被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這經歷許多波折之后的蘇軾就是《定風波》中的蘇軾。這雨,就相當于貶謫,而蘇軾在雨中的心情,就代表著他此時此刻的心境。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并不看重這次貶謫,先看“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中略帶俏皮,又帶一些挑戰性,而從“吟嘯”和“徐行”來看,這分明是很輕松嘛,試想,如果你被老師一頓批,還會在雨中漫步,或者時不時的喊幾嗓子?這說明,這點小事對他來說算不得什么,“竹杖芒鞋輕勝馬”,先說“竹杖芒鞋”,都是步行所用,屬于閑人的,而此時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謂“我是世間閑客此閑行”者。這“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煙雨”是一語雙關,代指政治氣候,這不就是說,在這場里,我蘇軾就能夠穿著蓑衣,可以任憑風吹雨打,照樣來往自如。
然而到了下闕,看了就會給人一種雨過天晴的感覺,“斜照相迎”,也透露著喜悅的情緒。回頭看看曾經的溝溝坎坎,在轉過頭來,還是依然,這樣心中無風無雨,自然就不會有什么淋雨之狼狽,也就是懷才不遇的心情。換種說法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也正凸顯了蘇軾會抱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仕途上的挫折,也表現出他對人生風雨的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胸懷。
這就是蘇軾這首詞所要體現給我們的一種心態。也許也是我們要在面對挫折時的一種榜樣。
我想,做事情如果抱有一種平常心,那做起來就會順利很多吧!
定風波讀后感篇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蘇軾。
蘇軾,瀟灑曠達,于風雨之中,仍能尋得這一份禪意,無畏無懼。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有過榮光萬丈,也有過黯然失色,但他從來不曾放棄,也不曾怨天尤人,他樂觀曠達,甚至以一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來總結自己,半是自嘲卻盡顯胸襟。
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蘇軾心境開闊,樂觀淡然的最好表現。
在沙湖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狽,獨獨蘇軾處之泰然,待到天晴,留下了這首流傳甚廣的詞。
風雨本是自然界的尋常之物,艱辛苦難也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然經歷的。蘇軾于雨中閑庭信步,吟嘯徐行,持竹杖踏草鞋,卻仍然感覺輕盈勝于騎馬,一身蓑衣,任風雨飄搖,我獨巋然不動。正因為他能夠淡然經歷風雨,才能看到不久之后雨停風歇,山頭斜照,再回首來路坎坷,獨自歸去,也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晴天了。
生活就像這樣的沙湖路上,歡欣雀躍卻突遇風雨,有的人狼狽逃離,有的人淡然前行,狼狽逃離的人也許未能淋到冷雨,卻也同樣等不到云開霧散,霞光滿天,而淡然前行的人,不畏風雨,獨自享受路上與往日不同的風光,也見到了雨后天晴的模樣。
遇到困難,逃避不是解決的方法,困難永遠在那里,苦苦守著往日風光已無用,直面它,解決它,才是上上策。困難這種東西總是欺軟怕硬的,你越是退縮,它越是得寸進尺,你越是面對,它卻一點一點消失不見了。所以,我們要學會不論順境逆境,都要泰然處之,以最積極的心態,走好我們的人生之路。
也許我們遇不到蘇軾那樣的大起大落,但是路上坎坷總是不會缺少的,你若拿不起放不下,那么將是一路灰暗,但如果你擁有一個豪放的胸襟,那么沿途皆是美景。
愿我們能夠一生曠達,無憂無畏,坦然樂觀。
定風波讀后感篇八
對林清玄的印象還停留在中學的閱讀材料中,臺灣作家是對他僅存的印象。我本不是喜愛讀書的人,但近兩年卻發現在書中能找到紛繁社會中少有的安寧。
在圖書館背書的時候,圖書管理員少有的說笑,我也干脆走了一下神,卻剛好在我手邊發現了這本《多情多風波》。看書名以為要么是年少時期的情竇初開,要么是塵世的復雜混亂,卻怎么也沒想到書的前半部分是佛教禪林的禪院文化。我本不信教,向來也對宗教不感冒,想著隨便翻看幾頁就作罷,最終卻也沒能停下手。
書中的佛教禪林是大家可以讀懂,更能理解感受的文字,莫名的讓人沉靜、讓人思考、讓人豁達,或許這就是信仰的魅力吧。文字不浮華,值得琢磨的地方很多,有些句章看似華麗卻是實物躍然紙上的直觀感受。第一次不帶著回答閱讀問題的目的讀林清玄,確實另一種感受,更加輕松也更加專注,不由得想要吐槽應試教育帶給我們的束縛和壓迫。
書的后半部分大多在講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問題,依舊與前半部分相差無幾的筆觸卻也剖的開實質,批判的立場明確堅定。但在我的感覺批判的酣暢淋漓之后又少了幾分回味,仔細一想可能少了些方法論,可轉念一想,又怎么能說的清、道的明呢。或許能把這些都說出來又留有思考的留白才是作者的目的吧。
之前的閱讀是感覺要給自己簡陋的靈魂掛上些不相稱的裝飾,為了讀書而讀,現在看來確實虛偽。現在發現一本書能填補太多的空虛,若問何物能撥開云霧見月明,文字一定屬于其中之一。第一次寫書評,好像沒有主題也沒有層次,希望會越來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