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一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情景創設,協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發展聯想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結構的主動構建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簡單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是怎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
(一)提供正確的感知形象,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
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語文教材內容異常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小學生的感知水平不高,限于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有些教材內容很難正確感知。利用現代多媒體就能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如《鳥的天堂》一課,學生沒有親臨過鳥的天堂,對大榕樹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認識,了解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那么,依據多媒體能夠通過聲,光,色,形,把遠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變實這一點,我在教學中設計多媒體超文本的教學軟件,向學生展示大榕樹的實景,從而拉近學生與鳥的天堂的空間距離。
(二)多媒體為學生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
情感是兒童學習的動力。現在媒體在具有智力功能負載的同時還具有審美功能的負載。課文中的事物形象是有語言文字構成的,怎樣變文字形象為活生生的,訴諸于情感的實體形象,去產生激發人,愉悅人的審美效果呢?現代多媒體提供了形聲同步的立體教材。所以,我經常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渲染氣氛。如:在《鳥的天堂》一課,開始我播放了一段悅耳動聽的鳥叫聲,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傾聽,用心去感受。那么,利用音樂的語言,使課文語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來積累的相關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這群鳥雀躍,嬉戲玩鬧的場面就促使學生情不自禁的產生想親眼看到畫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增。影視的形象更能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它能再現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紛繁世界,使語言內容變抽象為具體、生動,使文字教學信息傳遞由靜態變為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欲望。因此我在《鳥的天堂》一文的設計中,結合教材重點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有目的的恰當適時的運用電教媒體,將學生帶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如:為了讓學生感受榕樹的枝繁葉茂,播放了榕樹的實景錄相,伴著優美動聽的鋼琴曲,并配上老師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讓學生在活動的畫面中,在感情充沛的語言描述中,十分自然地進入路綠色極濃、情境宜人的境界,親身體驗大榕樹那充滿生機的靜態美。此外,在教學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我又播放了一段錄相,這段錄相很生動,在一棵茂盛極具生命力的大樹榕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鳥們白天自由翱翔,盤旋飛舞,交互更替,唱歌嬉戲,場面頗為壯觀,真有“鳥喧林愈靜”的感覺。讓學生感受到了群鳥雀躍的動態美。學生邊看邊發出贊嘆,從而,在感官上獲得了美的享受。活了原本凝固的語言,而主體意識就在其間逐步形成,逐步深化。由此還例如我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我用錄相再現了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學生看著聽著,眼里噙著淚花。接著我用問:“什么地方使你受到感動呢?”問題一提出,各個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言。就這樣,五壯士那英勇豪邁不怕犧牲的精神,五壯士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悲壯之美在學生心中樹起一座不朽的豐碑。因此,形象的畫面,動態的世界,兒童暢游其中,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心靈在體驗,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對話,有了發字內心的感嘆,充分激看來,形象的畫面,動態的世界,兒童神游其內,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趟過歷史長河,心靈在體驗,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對話,有了會心的微笑,感動的淚水,由衷的贊嘆,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語言,而主體意識就在這其中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三)多媒體的利用要取長補短,因課制宜。
現代媒體與教學的整合,改變了課堂的教學模式,用音畫交融,聲請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學,以情激學,寓教于樂,打破了機械分割,平面運動,岸上游泳的松散結構,注意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能力,更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但現代媒體的開發和利用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對媒體特征認真分析,努力發揮媒體的特長。如:是用來創設情景,展示事實,還是來顯示過程,推導原理,擴大知識面等。其次,是要精心組合多媒體,盡可能取長補短,相互補充,交融成一個新的整體,為構建的課堂結構服務。
(四)巧妙結合,突破難點。
課堂教學引進了現代化的認知工具,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語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學的過程要重視信息的反饋和調控,以利于組織嚴緊的結構,優化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成功的體驗。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有一個句子“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獲得感知的信息,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說一說體會,當發現學生理解不夠準確時,我又及時做了調控——出示了一段錄相,錄相清楚的再現了那榕樹翠綠的葉子在陽光的照耀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一陣微風的吹拂下,那鮮亮翠綠的葉子一動一動的,仿佛在長呀長。看到這,學生茅塞頓開。例如我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學生對中部鑿井法,兩頭鑿進法和人字形線路缺乏感性認識,于是我把它制作成動畫,課上播放,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效果很好。
(五)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雖然在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畢竟是在探索階段,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板書。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在某些方面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及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方便增刪。另外板書有提綱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一目了然。
(2)使用多媒體教學是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多媒體本來是一種教學工具,教師不能只當解說員,而應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樣的操作,使多媒體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同時要從人與多媒體、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關系入手,探求多媒體在教學運作中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是多媒體在教師的駕馭下有的放矢地發揮作用。
(3)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學會電腦操作,并能自如的運用電腦軟件,更應潛心探索多媒體教學的思路和方法,不斷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綜合素質。
文檔為doc格式。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二
《鳥的天堂》是一篇描寫鳥類生態環境的文章,讓人們了解到鳥類在自然環境中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一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首先,我發現學生對于鳥類生態環境的了解非常有限。在課前的調查中,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正確回答鳥類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了解鳥類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感受到鳥類的美麗和重要性。
其次,我發現學生對于科普類文章的閱讀能力較弱。在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出現了閱讀理解障礙,無法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先讓學生閱讀文章,然后進行講解和解讀,或者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和提高。
最后,我認為在教學中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鳥的天堂》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實地觀察和拍攝的方式,讓讀者深入了解鳥類的生態環境。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到校園或者周邊的自然環境中進行觀察和拍攝,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鳥類的美麗和重要性。
總之,通過對《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科普知識的普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然環境中的生物,更好地保護和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健康。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三
我在本校東三樓多媒體教室進行了《鳥的天堂》第二課的創新實踐獻優課教學。教學過后,感觸頗深,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次難忘的實踐課做一總結。
經過與同課頭的老師共同商議,我確實以1933年巴金先生寫的《鳥的天堂》一文作為這次實踐課的窗口,因為這篇文章不僅語言優美、生動,在表達上很有特點,再加之能喚起人們與自然友好相處,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我精心地研讀課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難點重點,心中有了大概的思路,然后下筆寫第一次初步的教案,一次成形的教案,各個環節已呈現出來。然后又進行二次修訂與充實,對于各環節之間的過渡句及內容上的取舍進行分析請教。而后又進行了第三次與第四次的再修改,直到每一句話都爛熟于心,直到每一個詞義都融會貫通,每一條思路都符合該課的教學,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利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如在教學這句話: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上。我初備課時,只設計出讓學生體會“臥”一字的含義,經過思考,進行橫向聯系,又從教學老師處得到啟示,最后覺得為了表現榕樹大應以教學為參照,與操場的實際面積對比,因為學生沒有去過這個地方,對于南園生的榕樹只是通過媒介了解,而不知其到底有多大,所以與他們非常熟悉的操場進行對比,就能使這一概念更具體化。課下通過與學生及聽課老師的交流,果然如備課所思,聽課者都感知了榕樹占地面積大的程度。
本次實踐是在讓各位老師上出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點。我認為教知識重要,但教給學生方法更重要。所以,平時我就非常重視良好學習方法的滲透,比如低年級時認字的方法,中年級時寫話的方法等。本次教學,我重點想教給學生賞析句子、段落的方法,朗讀句子——體會句意——理解詞義——賞讀句子。使學生從初步的感知,到進一步的掌握,再到更深一步的分析詞語,在此基礎上的賞析朗讀,一步一步,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達到學會知識,掌握方法的目的,既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
本次我所展示出來的是《鳥的天堂》的第二課時,所以在進行兩大部分(榕樹大、鳥兒多)的教學時,我大膽取舍,對于文章的7、8自然段以及12、13自然段出示在大屏幕上悉心分析,突出重點,巧破難點,使得內容頗多,密度頗大的這節課給人以思路清晰,印象深刻的難忘。而其它部分由于簡單并在第一課時了解過,故舍之。
謹循新課標精神但是老教法留下的影響使我在教學“鳥多”這一知識點是時沒有運用總結出的學習方法進行實踐而是采用了保守的方法這樣既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沒有節省下來時間故影響了后來課時的進度。我應該大膽要求學生運用上面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這一部分發散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靈動起來自主地學習并合作學習自然地進行知識的遷移。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開課時的音樂“百鳥朝鳳”把學生帶入文中的情境之中,緊緊地抓住了學習者的心。結尾的實景錄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學生在感嘆景美的同時,又一次體會了文章之美。但由于技術水平有限,錄像沒有進行有機的切換,出現了一些稍晚一步的情況。
通過這次活動,我覺得自己應更多地實踐,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及課改能力,以及操縱多媒體的能力。更應以一個全新的思路對待教學,不能止步不前,更不能固循守舊。這次活動,我有了沉甸甸的收獲,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嚴肅地給自己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四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選作課文時有改動。作者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贊美。
這篇課文已是我第三次教,每一次教后的感受都不一樣。記得第二次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因為沒有很好地為學生創設情境,所以在引導學生感受大榕樹是多么地富有生命力時,學生體會得不夠深刻。因此在這次的教學中,為了改進前兩次教學中的不足,我為此做了精心的準備。課前搜集大榕樹的氣根的圖片、眾鳥紛飛的景象,同時下載了幾首優美的曲子來作為學習時的背景音樂,盡可能營造出最佳的課堂情境。
在實際教學中,我首先由一個關于大榕樹的美麗傳說導入新課,隨之進行一段配樂解說,“在廣東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四、五百年前,在廣東新會的天馬村,有一條小河,河中間有一塊泥灘小島。潮退外露,潮漲水淹。一天,一只仙鶴看中了這兒環境靜而優雅,便銜來了一根榕樹枝,說來奇怪。不久,榕樹生長起來,枝繁葉茂,遠看像一片浮動的綠洲。又一個美麗的清晨,這只仙鶴帶來了數萬只仙鶴,棲息在這棵榕樹上。從此,每于清晨薄霧中,萬千靈鳥鳴聲呼喚,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國一個奇觀。”學生的興趣馬上被充分的調動起來,然后非常自然地揭示了本課的課題,讓學生先對鳥的天堂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后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找出關鍵的一句表達巴金爺爺情感的句子,即“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在齊讀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質疑,學生馬上提出了:為什么有的“鳥的天堂”加引號,有的不加引號?由疑促思。
從整體入手后,再具體引導學生感受這棵大榕樹的特點。教學這部分時,由我來配樂朗讀,讓學生去盡情的想象這棵大榕樹的樣子。剛讀完,一雙雙小手刷地舉起來,“我仿佛看到了一棵生機勃勃的大榕樹”,“老師,剛才你在讀的時候我好像真的看到這棵榕樹了,它可真大啊”,“我眼前好像出現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我馬上進行點撥:同學們,這是你的感受,那么巴金爺爺對這棵榕樹有著怎樣不同的感受呢?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接下來,再引導學生去感悟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出來的?讓學生反復讀,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讀,走進文本,結合交流的關鍵詞句去感悟體會語言的內涵,感受榕樹的美麗。但是,很遺憾的是對于句子“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讓學生體會新的生命時僅停留在表面,思維比較局限,記得前兩次在教學這課時也是在這個句子的學習時不夠順暢,在這句的指導上欠妥。
感受了大榕樹的美麗后遷移練筆,引向讀“鳥”。這部分的學習除了要讓學生感受到鳥的多,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感受為什么這里的鳥會這么多。因此在教學中,我先是給學生介紹了一份關于天馬村的人們是怎樣愛鳥的小資料,接著安排了一個小練筆:正是由于有了這美麗善良的南國的人,才有了這神奇美麗的南國的樹。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飛來的仙鶴,你發現了這株美麗的南國的樹,你將怎樣召喚你的親人、朋友來此安居樂業?請你寫下最能打動他的話。學生對這個練筆特別感興趣,就連平常特別愛調皮搗蛋的思涵也特別積極,高高舉起他的手,生怕我不給他機會。之后,出示了一段眾鳥紛飛的視頻文件,學生一片歡呼,興奮得不得了,本來并沒有要求讓他們發言,可大家卻在觀看后情不自禁地舉起了手想來交流自己的觀后感。記得有一個孩子說道:這里的鳥可真多啊!各種各樣的,我眼睛都看不過來了。然后我順勢點撥:孩子們,眼睛看不過來這就叫――應接不暇,非常輕松地就理解了這個新詞。緊接著,我又試著從多個角度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樹上還有些什么形態的鳥呢?畫眉鳥可能在唱什么呢?最后,再次回到寫巴金爺爺感受的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時讓學生再來解答課始提出的問題:為什么有的“鳥的天堂”加引號,有的不加引號?學生的體會就很深刻了。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五
巴金筆下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采用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鳥的天堂,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
在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景象?為什么兩次所見所聞不一樣?學生通過默讀,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帶領學生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脈絡層次,初步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意義段的教學。
“點面結合”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也采用了這種方法:作者在描寫群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群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只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我帶領學生一起概括出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致刻畫。語文教學要做到一課一得。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幅花園照片,要求學生運用這種方法描寫春天的花園。班上的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方法。
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的讀顯得有點欠缺,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進行不同形式的讀。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六
課前導入從解讀標題,灌輸大榕樹的高度和樹冠投影面積等知識點入手,激發孩子們對《鳥的天堂》的濃厚興趣,就是這樣的大榕樹上,有成千上萬只鳥兒在這里筑巢、棲息。大榕樹的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那么,“它”上邊的主人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
課前同學們已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對課文進行初步預習,能明白課文共分幾個自然段,會寫本課出現的10個生字。課堂上對這一環節的學習,采用標自然段序號,為深入學習課文做好準備。一起朗讀課后呈現的一類字,用詞語的形式表現出來,再次為熟練閱讀課文打好基礎。這一環節的學習,字詞是重點,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借助工具書實記字詞、根據生活經驗積累詞語等方式學習字詞不可少。例如“暇”字的學習,結合生活經驗積累。課文中鳥兒飛起時,我注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同時拓展“瑕”、“遐”、“霞”等字。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孩子們大膽發現,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
問題預設,作者一共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看到了什么?這一環節的學習,難不倒大家。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回答正確。結合本單元的學習要素,初步體會本課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那么鳥的天堂一課,“我”第一次是傍晚去的,看到了大榕樹。第二次是早晨去的,看到了好多鳥。尤其是第二次去,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我”第一次去鳥的天堂,時間是黃昏,鳥兒們都睡了,著重描寫“天堂”的本身,作者寫了大榕樹的樹干、樹枝、樹根、樹葉,這一部分突出表現了大榕樹的大與茂盛,這是靜態美的描寫。第二次去鳥的天堂,時間是早晨,“我”看到了“天堂”的主人,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形形色色的鳥兒,熱鬧極了,這是動態美的描寫。
這兒有適合鳥兒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有我們人類對鳥兒的保護。作者看到了到處都是鳥生,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由此,我們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后,作者發出感嘆,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七
《鳥的天堂》是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別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情景。單元要素是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
教學時,我從中心句入手,引導質疑問題,接著細讀課文,認識大榕樹奇特美麗,大而茂盛的特點,體會榕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因為學生沒有親臨過鳥的天堂,對大榕樹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認識,了解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去感受大榕樹之美,群鳥雀躍,歡樂的場面,通過圖片直觀的引入使課堂效率大增,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體會文中動態美和靜態美時,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通過多樣的朗讀形式展開榕樹部分的學習,感受課文是從多角度來描寫榕樹的靜態美。
第二,通過品讀,體會作者如何寫鳥兒的變化過程,理解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動態美。
第三對比朗讀,感受動與靜的交融。抓住樹和鳥的幾個重要段落和句子,進行對比朗讀,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和鳥兒在枝頭歡唱的畫面美。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留給學生交流、合作的機會太少,課堂教學中語言不夠精煉,教學中評價這一環節做得欠佳,在今后的講課過程中,我要多吸取經驗,取長補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八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一樣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透過引導談話,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說說“天堂”是什么樣貌的。聽到這個話題,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舉起了小手。學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我進一步引導:“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稍做思索,又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問題:“鳥的天堂”指什么?“鳥的天堂”是什么樣貌的?“鳥的天堂”在哪里?“鳥的天堂”里有什么?鳥在鳥的天堂里過很快樂嗎?“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學生自我就帶著疑問走進了文本。
《鳥的天堂》一文資料寫的十分美,語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課文描述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美麗:景象榕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作者以樸實優美的語言、鮮明的動靜比較手法,贊頌了這自然景觀,生動地描繪了這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從而贊嘆了我國南方水鄉自然環境之美。
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那里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涌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第二次去看榕樹,寫群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極言場面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并能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在朗讀描述大榕樹和鳥多的段落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榕樹的樣貌以及鳥多的場面。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礎。
一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說,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們一生的發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九
在《鳥的天堂》這堂課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學的個性投入。這是學生用心參與、合作學習的一堂語文課。
在解答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完成自我能解答的問題。有些學生透過課前預習,能回答說:“鳥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樹”、“鳥的天堂在廣東省新會縣環城鄉天馬村前的天馬河中”、“有許多鳥在鳥的天堂里過著辛福快樂的生活”……有些問題學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問題學生回答不夠全面。對此,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稍加整理,然后讓學生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文中找出有關語句,經過小組合作討論,全面、合理地解答問題。
時光一分分地過去了,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思考、討論問題、到組織語言,解答問題,每一個環節都做得那么認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在老師或同學們的補充幫忙下圓滿地解答了每一個問題。
就這樣,透過學生的問、讀、想、說,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脈,把握了本課學習的主要資料。
這堂語文課,學生學得如此投入。之后,透過對這堂課學習過強的反思,我對語文課的學習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德國教育學家福祿貝爾說過:“兒童有著強大的驅動力,教師的任務是管理和引導學生,把他們的驅動力用于值得從事的活動中。因此,教師應當為他們自身活動創造環境”。
首先,教師要善于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談話,激發學生的這種強大的驅動力,培養學生學習情感。“天堂”這個話題,是快樂的話題,是完美的話題,這也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從說“天堂”開始,學生就對本課的學習產生的興趣,就有了用心投入、主動學習的潛在意識。因此學生在讀課題《鳥的天堂》時思維就活了起來,隨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問題。本來學生對自我設計的問題總有著濃厚的解答問題的愿望,也就是學生把透過閱讀解答自我提出的問題當成是值得從事的活動,比起教師提問讓學生解答來學生更愿投入自我強大的驅動力。這正是本課學生能用心投入學習活動、主動探索的主要原因。
當然,學生有了參與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教師還要重視學法指導和潛力的培養,要適時地引導學生能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資料,并能用自我的語言較全面,合理地描述問題的結果,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潛力。
學生陳述自我的見解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幫忙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技巧地幫忙學生把自我的見解描述得更具體,更有理有據,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潛力和表達潛力。如,指導學生說出透過“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應接不暇”等詞語說明大榕樹里的鳥很多,透過“有的……有的……有的……”說明鳥在那里生活得很快樂。也就是說鳥的天堂里有許多鳥,它們過的很快樂,很幸福。這也是把大榕樹說成是鳥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說到為什么大榕樹會成為鳥的天堂時,學生不但說出了大榕樹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結合本地實際,說出了“我們也要保護環境,讓我們家鄉有更多的鳥的天堂。”多么完美的愿望啊!
這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說,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看到一張張求知的小臉,教師又怎能打斷學生的學習活動呢?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們一生的發展。
1、形象思維訓練法:
小學生形象思維潛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透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透過讓學生反復誦讀,獲得課文資料,初步認識后,借助電教手段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像,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后讓學生看著早上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啟發學生想想說說,“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學沉浸在期中,仿佛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說說一只鳥的特寫景頭時,也能說得有聲有色,到達了必須的效果。
2、品詞析句比較法:
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潛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比較、揣磨、欣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
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方,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對于“顫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用“顯示”、“出現”或“抖動”、“晃動”等,用哪組詞更好?在討論、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顫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貌,不但美麗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
這樣,關鍵文字抓住屯,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
《鳥的天堂》一課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一樣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明確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為生態環境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氣候適宜。);其二,是因為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同時生態環境好又有人為的因素。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課前查找資料,初步感知生態美。
課前查找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透過查閱資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構成的原因,構成的時光,老百姓是怎樣保護它的,以及作為保護區和游覽勝地,鳥的天堂的此刻的情景。同學們對鳥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找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這樣他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資料,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為的創造出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能創造生態美。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生態美。
《鳥的天堂》一文資料寫的十分美,語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于生態環境的美!為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為關鍵。
三、課后練習,延伸綠色教育。
課后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來延伸綠色教育:畫圖或寫段導游解說詞來表達自我對“鳥的天堂”情感。透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贊頌的資料,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于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著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飄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么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我所知,訴自我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透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一樣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讀書的課堂。透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扎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著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于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齊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群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朗吉弩斯說:“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著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愿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完美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提煉寫法,閱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述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述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述群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群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述。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述了一只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述。那么,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一樣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能夠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述,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務必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述,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致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述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里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后抓住重點進行細致描述,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就應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學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么呢?不是學生閱讀潛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著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贊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那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贊美,因此,在讀文章時,必須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獲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著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采集于自我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后釀造自我課堂教學的蜜。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述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此刻四年級教材中,讓我們執教者有一種欣喜和想教好它的沖動。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一向以來,我對這篇文章情有獨鐘,因而自認為備課備得很充分,無論是對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的運用,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注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他們所說,訴他們之真情。一節課下來,雖然沒有借助多媒體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的優勢給學生傳播課本知識,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依然盎然,或許是他們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很好。
傳統的教法,可按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展開,先學第一次只見到勃勃生機的大榕樹,但沒有見到一只鳥,再讀第二次看到了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或者圍繞“為何能成為鳥的天堂?”的兩個因素展開教學。本課設計時以讀、悟、說為基本思想,把“榕樹”與“鳥兒”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學設計重視語感的培養,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感受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3、初步學會換位思考,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其教學過程根據課文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從培養學生“自主感悟,發展語感”出發,主要以朗讀感受、自主感悟、換位再讀再悟、拓展延伸幾個環節來展開。
朗讀感悟第一課時教學后學生對課文資料已有了必須的了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研讀二、三段,即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不一樣景象,在回顧課文資料后,讓學生挑選出描述榕樹與鳥兒的段落來讀。在讀、評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重點段落有了整體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采用學生自主選取(在描述榕樹與鳥的段落中任選其一)、自主研讀(品味描述榕樹或鳥的語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稱介紹榕樹或鳥的魅力)的方法,用心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以“樹”和“鳥”的身份贊美自我,從中培養自尊、自愛、自信,使每個學生的聰慧、可愛、悟性和靈氣都表露了出來,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讓學生始終有用心的閱讀心理,從讀中感受到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從中獲得了愉悅,獲得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獲得了人文精神的升華。
換位整和、再悟教學時,引導學生深究榕樹與鳥的關系,進而互換主角,進行再讀再悟,使學生從整體上感悟、了解“鳥的天堂”的含義,使學生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我即是樹,你即是鳥,樹和鳥互相欣賞構成整體;我和你也互相欣賞,互助互勵,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認識自我,欣賞別人。那里滲透了換位思考的意識,讓學生從小養成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的習慣。這樣處理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為學生人生的光彩涂了一層亮麗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課文資料“一只小畫眉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的唱著,它的歌聲真好聽”引導學生想像。讓他們圍繞“如果你是小畫眉,你會唱些什么?”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經歷從讀到悟,最后到表達的一個完整的語言文字學習過程。
朗讀訓練這是本課另一個較成功之處,主要采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我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系,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光讓給學生,讓學生自我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喜歡榕樹還是鳥兒,并陳述自我喜歡的原因。
3、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自我選取喜歡的段落,自已朗讀,自我感受是否讀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在小組中讀,推薦讀等。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用心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首先,在課文的整體感知階段,要求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一樣的景象?為什么?學生透過默讀,透過思考,透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當以上的問題解決后,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基本上就已經清晰了。另外,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好處段的教學,由于學生是透過自主思考和討論得出以上問題的答案,所以,在嘗試提問學生關于分好處段的問題的時候,學生都能夠正確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的過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問題,層層深入的方法。根據課后練習,提出問題:我有一些問題想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課文里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么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先讓同學們討論“鳥的天堂”和鳥的天堂的區別,再引出“鳥的天堂”(大榕樹)之所以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從課文里面找出能體現大榕樹的特征的相關語句,并透過感情朗讀、講解等方式,發現和感悟大榕樹的特點;另外,在“鳥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鳥有什么特點呢?我也透過讓學生自主發現,自由發表意見,自由說出理由來想象鳥兒在“鳥的天堂”里生活的快樂和自由。
最后,讓學生說感想,說說他們對“鳥的天堂”的感想,提出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鳥的天堂”旅行,你會怎樣做?透過對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再次感受“鳥的天堂”的美。
總的說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能夠改變以往經常發生的“牽著走”的狀況,能夠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為自我發現的東西才是自我的,內化的,而從課后提問和課后習題的反饋狀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于他們自我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但是,由于這篇課文的教學過于注重這種模式,而在必須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讀,以及對某些重點句子的體會。對于文章作為游記的寫作順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來,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其他務必的教學程序,否則就會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屬于課堂調控方面的潛力,也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的古榕樹,位于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著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飄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么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我所知,訴自我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透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一樣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讀書的課堂。透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扎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著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于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齊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群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朗吉弩斯說:“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著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愿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完美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提煉寫法,閱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述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述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述群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群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述。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述了一只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述。那么,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一樣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能夠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述,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務必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述,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致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述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里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后抓住重點進行細致描述,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就應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學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么呢?不是學生閱讀潛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著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贊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那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贊美,因此,在讀文章時,必須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獲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著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采集于自我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后釀造自我課堂教學的蜜。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一樣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課前的導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透過引導談話,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說說“天堂”是什么樣貌的。聽到這個話題,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舉起了小手。學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我進一步引導:“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稍做思索,又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問題:“鳥的天堂”指什么?“鳥的天堂”是什么樣貌的?“鳥的天堂”在哪里?“鳥的天堂”里有什么?鳥在鳥的天堂里過很快樂嗎?“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學生自我就帶著疑問走進了文本。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課文資料。
《鳥的天堂》一文資料寫的十分美,語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課文描述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美麗:景象榕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作者以樸實優美的語言、鮮明的動靜比較手法,贊頌了這自然景觀,生動地描繪了這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從而贊嘆了我國南方水鄉自然環境之美。
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那里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涌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第二次去看榕樹,寫群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極言場面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三、有感情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并能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在朗讀描述大榕樹和鳥多的段落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榕樹的樣貌以及鳥多的場面。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礎。
一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說,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們一生的發展。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一樣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明確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為生態環境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氣候適宜。);其二,是因為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同時生態環境好又有人為的因素。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課前查找資料,初步感知生態美。
課前查找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透過網上查閱,圖書查閱,訪問查閱,了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構成的原因,構成的時光,老百姓是怎樣保護它的,以及作為保護區和游覽勝地,鳥的天堂的此刻的情景。同學們對鳥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找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這樣他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資料,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為的創造出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能創造生態美。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生態美。
《鳥的天堂》一文資料寫的十分美,語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于生態環境的美!為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為關鍵。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專題。
探究專題不能只是對課文語言疑難問題的解決,更應是直入中心,圍繞文章中心提煉出探究專題。學習《鳥的天堂》就是要讓學生領悟"動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間的和諧共存。課伊始,可先讓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會抓住"天堂"一詞,提出一個什么專題供大家探究學生頓時興趣倍增,紛紛猜測,有的說鳥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有的說為什么稱為鳥的天堂還有的說鳥的天堂是怎樣的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問題提得好的基礎上,拋出探究性專題——那里為什么能成為鳥的天堂這樣,不僅僅調動學生探究的用心性,也為學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真是一舉兩得。
2,品讀體味課文,勾勒生態和諧圖。
為完成這個探究性專題,學生就不能只局限于領悟樹的"大",還需深刻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提及這點就證明對課文學習的層次是停留在膚淺層次的。因此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透過學文,在大腦中勾勒出一幅生態和諧的圖景,從而感受生態的美,到達以課文為載體滲透"綠色教育"的理念,這樣的滲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開頭幾個自然段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夏日的傍晚,這兒不僅僅四周很靜,只聽見船槳激起的流水聲,而且景色迷人,燦爛的紅霞還在天邊。抓住"大概漲潮的時候……"讓生明白這兒氣候溫暖,土地濕潤,河流縱橫,有利于萬物生長,所以大榕樹是那樣蓬勃有生機。抓住"臥""垂"這些重點詞的品析,讓生感悟這兒的榕樹大。大榕樹生長旺盛,枝繁葉茂,十分適合鳥兒在那里棲息繁衍,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
當學生都說這兒水分充足,能夠為鳥兒帶給必要的水分,這時一位學生立即舉手說:"我認為水分,榕樹和鳥這三者是因果關系。因為水分充足,這棵榕樹才長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樹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適合鳥兒在那里生活。"又如當學生都認為農民保護了鳥,鳥兒們才能在這兒棲息繁衍快樂的生活時,教師適時點撥:大家想,由于人們的保護,那里的鳥兒會越來越多,旅游業隨之發展,這地方經濟也會隨之得以發展,人們的。
生活會。
怎樣學生紛紛說: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完美,越來越快樂……教師隨即板書:"鳥因人樂,人依鳥和"。然后告訴學生:寫完后,我又覺得不完整,不深刻,誰能根據所學來幫老師添一添于是,學生脫口而出:"樹因人樂,人依樹和;動物因人樂,人依動物和;植物因人樂,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麗,人因自然而幸福。"那里,沒有教師生硬地灌輸環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書引路,讓學生興味盎然添,改,思維火花噴涌而出。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又潛移默化地受到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和諧,可謂一舉兩得。
3,今昔比較,升華綠色教育的情感。
品讀全文后,我找出收集的圖片,讓生欣賞"鳥的天堂"的美景。正當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從我搜集的各種資料來看,此刻的鳥的天堂并沒有巴金爺爺所描繪得那么美了!"此言如一石擊起了千層浪,同學們不禁交頭接耳起來了。見此情景,我讓那名學生上臺展示自我搜集的資料,引導學生對"鳥的天堂"今昔情景進行比較,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三,課后練習,延伸綠色教育。
課后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來延伸綠色教育:畫圖或寫段導游解說詞來表達自我對"鳥的天堂"情感。透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贊頌的資料,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述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佳作。而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一樣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鳥的天堂的熱鬧景象。所以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這兩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資料。
一、初步設想。
這篇文章層次清楚,學生理解起來也十分容易,所以我采用與。
學生交流以的方式開始。首先介紹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讓學生自由讀文,談一談你對鳥的天堂的印象。教師介紹鳥的天堂的資料。第二步讓學生再閱讀課文說一說鳥的天堂的特點,總結出樹很大、很茂盛,鳥多等特點。第三步讓學生再讀課文,畫出表現這些特點的句子或詞語。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感情去讀,讀出他的特點。第四步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了解這樣寫的好處。
二、課堂成功之處。
1、重視朗讀訓練這是本課一個較成功之處,主要采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同時《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我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系,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光讓給學生,讓學生自我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鳥的天堂給自我的感受。在領悟作者兩次所看到的景觀時,又讓學生閱讀其中的重點段談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當學生領悟到了景觀的美之后,再讓他們感情朗讀,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對照畫面讀等多種形式,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美的感悟。
2、《鳥的天堂》一課寫得極有畫面感,因此,這一節課中所運用的多媒體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學生感悟到了榕樹的美后,讓他們觀看榕樹的畫面;學生感悟到了鳥的熱鬧場面后,再播放畫面,這些都對學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個性是最后的情景朗讀讓學生對整個鳥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準確的感悟。
3、同時,在教學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導學生去想象。“為什么這個地方會成為鳥的天堂”,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聯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這一問題的探討也讓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處。
《鳥的天堂》一文也是學習寫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點,對葉子的細膩描述、動態描述、靜態描述等等,我的課堂上缺乏了對領會表達方面的指導,同時有些方面領悟的不夠全面,沒有讓學生深入領會榕樹的遠觀的美,沒有重視好學生對作者表達方法的領悟,最后一句話由于時光原因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去領悟它的標點符號的不一樣用意。
1、備課務必要深挖教材,越細越好,上課時心里越有數。
2、課堂上要滲透對寫作方法的指導,為寫作課打好基礎。
3、重視引導學生對表達方法的領悟。
4、要重視引導學生透過重點語句中的重點詞語去感情朗讀。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十
為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上完《鳥的天堂》一課后,我對此次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
第一課時:1.析題,引疑;2.初讀感知全文內容,理清思路。
第二課時:1.從中心句入手,引導質疑問題;2.細讀課文,認識大榕樹奇特、美麗的特點,體會大榕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情景,認識靜態與動態描寫的方法;3.精讀課文,釋疑,體會感情。在第二課時教學之初,我們還設計讓教師揭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指名學生復述,強化目標意識。
在速讀全文后,有意識地抓住文章結尾段的中心句,引導學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騙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一句中為什么前一個“鳥的天堂”要用引號力爭起到從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著,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插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加以解決,使析疑、解疑的過程成為語言文字訓練和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
1、把質疑問難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上課之初,引導學生質疑,在析疑、解疑過程中,仍不忘讓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帶著問題學,針對問題學,同時掌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語言文字訓練及朗讀訓練中,讓學生讀、思、勾畫,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如詞語訓練中,用解釋、比較、聯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導讀,有默讀、齊讀、自由讀、有感情地朗讀等形式,并注意啟發學生讀的欲望,提高學生讀的能力。
3、除了啟發學生質疑問難以外,還啟發學生哪些地方讀懂了你是怎樣讀懂的幫助學生溫故知新,樹立學習信心,總結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運用多種手段,擺脫死板文字說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及時引導他們主動地去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全面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培養他們科學的認識方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十一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經典之作,很適合小學生閱讀。課文記敘了作者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情景。教學本文,我整個教學分三步進行:1、整體感知、弄清課文寫作順序及主要內容;(學生自學)2、精讀描寫大榕樹部分;(小組合作,班上展示)3、精讀描寫群鳥活動部分。(小組合作,班上展示)
這個過程是每次學習時,學生就要做的,因此學生學習起來和容易,他們通過讀書就能夠理清順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寫作內容。因此在教學這步時,我一般采用學生自學和小組研討解決。
因為作者的題目是《鳥的天堂》,那么鳥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為什么要寫大榕樹呢?只有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他們才會明白。因此,在學習寫大榕樹這部分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看作者是怎樣寫大榕樹的,在這部分文章里,作者幾次提到“鳥的天堂”,而且為什么都加了引號?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作者按照整體到部分的寫作方法,還明白了作者把鳥的天堂幾個字加引號是因為借用別人說的話。最后從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樹就是鳥的天堂,只是這次作者沒看見鳥而已。最后,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來表現。
討論:“為什么作者第一次沒有看到鳥。”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學完后,我讓學生再次欣賞朗讀,學習作者抓住榕樹的特點和抓住鳥的動作來寫的方法。
課后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寫導游詞畫2幅“鳥的天堂”的畫。一幅只有大榕樹,一幅有鳥活動的情景,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筆下的自然美。通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篇十二
執教本節課之前,我多次翻閱課標,多次學習教材,試著從中找出了一些語用練習點。比如在文本最后,也就是作者巴金的感慨——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里就是落實課標“了解引號的一般用法”的訓練點。而這又是能統領全文的中心句,借此引申開來,觀賞榕樹,品析語言,眾鳥紛飛,感悟寫法,再以此句總結全文,升華情感,拓展寫話。一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主線清晰,環節完整,一氣呵成,甚爽!
在學習眾鳥紛飛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觀看了1分多鐘的小視頻。從孩子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多媒體技術手段帶給他們的直觀形象;從孩子們的回答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學生應該而且必須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這樣的語文學習才更有效!教學“應接不暇”時,因為有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詞語意思幾乎是脫口而出,我再順勢指導“暇”的形近字,效果很好,這也從作業中反饋出來。正應了課標中的那句話——“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回過頭來看,感覺在課標的指導下,我的課堂教學基本達成了預設目標。但感覺到有幾處不足:
1、課堂用語不夠精煉傳神,有些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