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跡篇一
遼寧丹東,鳳凰山下。老兵孫景坤一身戎裝,端坐在丹東光榮院特護區的房間中。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孫景坤胸前的8枚軍功章上,熠熠生輝。
72年前,孫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個神圣的軍禮,從此南征北戰。遼沈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深藏功名,返鄉務農。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說:“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說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著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說。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刮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征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周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掛在胸前。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申請回故鄉山城村,并擔任第一生產隊的隊長。
山城村處于鴨綠江支流大沙河轉彎處,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筑壩迫在眉睫。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獨輪車都罕見,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兩岸土地得以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大沙河堤壩不斷完善,原有的泥壩被石壩替代,但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壩兩岸,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
“他深愛家鄉每一寸土地,那時候沒有吃不了的苦!”劉振發曾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村里種植蔬菜,要挑糞施肥,一個擔子挑兩個木桶,裝滿了有100多斤,還要走8公里的盤山土路,孫景坤每天都帶頭干。”
回鄉務農數十載,孫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著享受,對得起犧牲的戰友嗎?”
樸實純粹,回饋社會。
“我之前以為父親就從來沒替我著想過,但兩年前他的一句‘我對不起你’,讓我知道他一直是愛我的。”孫美麗強忍著淚水說,“8歲上學,因交不起學費和腿有殘疾,同學們欺負我。按說我爸是生產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就可以免學費,可他堅決不給開。”
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里兒女7人,除了兩個兒子正常招工外,其余都是農民。孫美麗16歲時,電話局選電話員,但當她報上名時,卻被父親拿下來給了別人。“父親說,你文化低,別耽誤了事兒。”
年輕時,孫美麗對父親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親為何這樣“苛刻”。但隨著年歲漸長,孫美麗終于漸漸明白,父親總想更多地回饋社會。
“老人從來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樸實純粹的閃光點讓人感動!”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說。
近些年來,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低保金,隨著上級部門發放的傷殘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愛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孫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過得清貧。就像戰爭年代深藏軍功一樣,孫景坤各種獎狀一大摞,卻從不拿出來。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跡篇二
“盡管彭士祿院士逝世了,但他的一生對核動力事業和祖國的熱愛依舊存在,他所秉持的精神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來傳承,需要青年人去發揚,彭士祿院士的偉大精神,青年人永遠不會忘記。”聿懷中學高一(10)班佘諾珣同學告訴記者,閱讀了《汕頭日報》刊發的相關報道后她深受感動,“彭士祿院士是‘磨難的孤兒’,是‘革命的勇士’,是‘核能的先鋒’,是豁出命干的‘老黃牛’。”佘諾珣說,當看到彭院士在一次現場調試時突然病倒,醫生在現場為他做手術,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住院僅一個月后,他又重新投入超負荷的工作,直到他逝世之前,他都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她的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百年夢想正青春,讓我們重溫歷史,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感受拓荒者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聿懷中學高一(13)班學生余俊彥觀看先進事跡報道后表示,彭士祿院士曾說道“我這一生只做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這是他對自己的評價,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英雄,更是青年人學習的榜樣。
今年4月,市蓬鷗中學的學生們有幸聆聽了彭士祿女兒彭潔老師的講座。昨晚9時,蓬鷗中學學生謝哲齊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觀看了央視的專題節目。謝哲齊告訴記者,看了節目后,他更深刻地感受到,正是有了先輩們的艱苦奮斗才有了今日美好的生活。“彭士祿院士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不僅磨煉了不怕艱難困苦的性格,還站在我國科技的前線,像彭士祿院士這樣的先輩,正應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偶像。”謝哲齊表示,作為當代青少年,要將“愛國”二字銘記于心,外化于行,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結合起來,不負祖國的大好河山,奮發圖強,珍惜青春時光,培養創新能力,爭做祖國的創新人才。
“作為新時代接班人,應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在科學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心系祖國。”蓬鷗中學學生許錦霞認為,追溯到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彭湃烈士,青年一代要傳承發揚這種紅色基因,從現在開始堅定理想與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將個人的未來與民族的未來緊密相連。
學習“拓荒牛”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昨天晚上9時,在金霞街道書吧,街道黨工委領導帶領街道干部職工20多人正在收看央視彭院士的專題節目,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時代楷模”彭士祿的光輝事跡,學習他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的精神。據了解,為落實金霞街道工作人員、轄區居委、金霞物業、黨群服務中心的干部職工準時收看該節目,金霞街道提前在微信工作群發出通知,落實大家準時收看節目,激勵大家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現代潮劇《百姓之子》是汕頭市潮劇團根據彭士祿院士的革命事跡打造而成的紅色題材潮劇精品,昨天晚上,劇中執行導演以及男女主演也早早守在電視機前收看央視的報道。談及觀看感受,他們感慨萬千。
“當時在整個排練過程中經常被感動流淚。”《百姓之子》執行導演謝繼順表示,在劇中,幼年彭士祿成了孤兒,是金砂古寨二十多位母親輪流隱藏、盡力撫養。彭院士曾說過“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所以該劇就叫《百姓之子》。“擇一事,終一生,用一生去堅守,去奮斗。敢為人先,勇于承擔,實干擔當,永做‘拓荒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看了節目,回憶起當時排練過程中,謝繼順說,大家都為彭士祿院士堅韌的革命精神所感動。
“很榮幸在劇中扮演彭士祿的養父陳阿木這個人物角色,看到彭士祿院士為國家做出偉大貢獻的先進事跡報道,感到很欣慰很自豪。”在現代潮劇《百姓之子》中擔任男主角的演員李勇強表示,看了先進事跡報道感到萬分感動和敬仰,彭士祿院士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劇中扮演彭士祿的養母潘舜貞的演員黃玲玲告訴記者,該劇描述在彭士祿童年時期,潘舜貞一家冒死救孤,在丈夫和女兒相繼犧牲的情況下,她以弱臂擔道義,與共產黨特派員成功地從監獄送走彭士祿的故事情節。“很榮幸扮演這個角色,觀看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跡報道深受鼓舞,很感動,彭士祿院士敢于擔當的精神,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跡篇三
驚訝之余,我也為中國驕傲著自豪著,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在校讀書的我們。抗美援朝的英雄們也都讓我一一敬佩和尊重。一起來看看時代楷模孫景坤徐振明。
事跡。
學習,歡迎查閱!
我之前有看過抗美援朝的影片當我看到朝鮮人民遭受美國飛機掃射的時候,尤其是當我看到一個朝鮮小孩因為失去了親人,在破瓦堆上哭泣的時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們志愿軍從火中救出了朝鮮小孩,并立刻用棉衣替他蓋上,這是多么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我們志愿軍不怕一切困難,在朝鮮爬山、渡河、挖工事、運輸、追殲敵人、俘擄敵人和戰勝敵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也保衛了我國的安全,鞏固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
70年過去了,中國人民沒有忘記氣壯山河的志愿軍英雄;沒有忘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英明決策;更沒有忘記積極支援志愿軍作戰的一切。
愛好。
和平的人們。和平來之不易,和平必須捍衛!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值得我們一代代人去繼承與發揚,而一個覺醒了的、敢于為祖國光榮安全獨立而奮起戰斗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而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大學生應當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應當熱心于改革和開放,有艱苦奮斗的精神,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為人民服務,為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獻身;應當自覺地遵守憲法、法律,嚴格遵守校紀校規,增強法制觀念,有良好的品德;應當勤奮學習,努力掌握現代科學。
文化。
知識。立志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合格人才,做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不顧中國警告,越過三八線干涉朝鮮內戰,并在中國東北部反復挑釁中國領土權威,中共中央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以及中國人民的意愿,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決策,組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果敢承擔起保衛和平的歷史使命,用鮮血和生命贏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和尊嚴。
歷史記憶的傳承需要外在的載體。
今天為紀念抗美援朝。
出國。
作戰70周年,這次專題講座是對逝者最深切的緬懷,也是對生者最誠摯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這次講座上全民回顧了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和巨大貢獻,深刻闡釋了抗美援朝的英雄主義精神。也是告訴我們,只有站在歷史正確一邊才能取得勝利。
不僅是語言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力量,這力量可以傳承,在我們面對艱難險阻的時候必能給我們以鼓舞,這講話也是在向世界發出聲音,向世界宣誓和平,也在宣告:70年前,堅船利炮沒能阻擋我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堅定步伐;70年后的今天,更加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在先輩們用獻血和汗水締造的和平下,我們應當應當續抗美援朝偉大精神力量,堅定實現民族復興志向信心,雄赳赳氣昂昂,向著新的征程和新的夢想向著中華人民偉大復興進發。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跡篇四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云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孫景坤是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農民,現年96歲。他先后經歷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在戰爭年代,他沖鋒陷陣、英勇頑強,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負傷回國后又堅持重返戰場,用熱血青春詮釋了革命戰士的赤膽忠心,曾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等榮譽稱號,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幾十年如一日扎根鄉村,用執著堅守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現年95歲。他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轉戰大江南北,經歷戰斗無數,留下累累彈傷,從“娃娃八路”成長為“戰斗英雄”,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保家衛國舍生忘死、英勇戰斗,曾榮立多次戰功。他退伍不褪色,轉業到楊靖宇烈士陵園工作,父子兩代默默付出,守護英雄陵墓60余年,身體力行保護革命遺跡、講述英雄故事,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教育了無數青少年,感動了廣大社會群眾,2017年被評為“中國好人”。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進事跡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干部群眾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戰爭年代,他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經歷生與死的考驗,為保家衛國、維護和平立下不朽功勛;和平建設時期,他們不改初心本色,堅守革命理想,保持優良作風,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革命戰士英勇頑強、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忠誠品格,退役軍人永葆本色、接續奮斗的優良傳統。大家紛紛表示,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范,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時代楷模”發布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授予孫景坤、徐振明“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孫景坤、徐振明同志先進事跡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分別為孫景坤親屬代表、徐振明同志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牌和證書。遼寧省、吉林省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退役軍人代表、青年學生代表等,在本地云發布現場參加發布儀式。
文檔為doc格式。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跡篇五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間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潔的書桌上擺放著96歲的老英雄孫景坤的軍功章。
孫景坤的故事,得從72年前的1948年說起。
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參加四平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屢立戰功。
在解放四平的戰斗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襲來,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傷疤。由于表現出色,1948年,孫景坤于戰地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立即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
“保衛和平,保衛勝利果實!”10月的一天,命令終于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后,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于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著8箱手榴彈、兩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數十名敵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趕來支援的戰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跡篇六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厚植管理學子愛國主義情懷,10月25日晚,管理系組織觀看《時代楷模:孫景坤、徐振明》紀錄片。
沒有經歷戰爭,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貴;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曾在朝鮮戰場、在鴨綠江畔、在鐵路沿線浴血奮戰過的健在老戰士、老同志。
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后,我們珍惜和平,守望正義,紀念這一輝煌的勝利。紀念是為了更好前行,70年斗轉星移,硝煙散去,但那些為祖國和人民而戰的優秀兒女將永載史冊。歲月無聲,英雄無悔,向那些用鮮血染紅金達萊花的烈士們致敬!向所有深藏功名、默默無聞奉獻一生的老兵們致敬!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跡篇七
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面對以美國為首的侵朝聯軍,中朝兩國同仇敵愾,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同樣,對于新時代的組工干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等種.種難題,也唯有善聚合力,攜手共進,才能涅槃重生,贏得輝煌。
要善于“內部”聚力。組織工作是極具嚴謹性和嚴肅性的,一字一句都須精準到位,一人一事都得毫無破綻,切忌絲毫差錯;組織工作也是瑣碎且繁重的,“白加黑”“5+2”成為組織干部的工作常態,要把這些要求嚴格、瑣碎繁重的組織工作完成好,埋頭苦干,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學會借力,與其他組工干部通力協作,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借鑒經驗,才是制勝法門。在一些共通性的問題上統一解決方法,降低工作能耗,騰出時間和精力攻克差異性難題,才能使工作效率得到躍升,并取得實際效果;常態化組織交流學習,鼓勵組工干部上講臺,將好的工作經驗分享出來,取長補短,以強帶弱,才能不斷增強干部本領,筑強干部“能力大廈”;敢于思想碰撞,發現新的問題導向,探索新的“解題方法”,在創新中進取,在試錯中蛻變,才能活水長流,掌控多變局面。
更要善于“跨界”合作。有人說,在一個崗位做上5年思維就容易僵化掉,的確,長期與同樣的事情打交道,操作流程、解決方法都已了然于心,工作開展順風順水,能輕松達到預定目標,可也只能達到這個預定的目標,這個預定的目標也是和往常無差的,因為你的思維已經局限了,見識太短淺了,在獲得豐富經驗的同時,也容易把自己關進封閉的框架內,工作難以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科研界流行一種稱為跨學科研究的研究方式,近年來一大批使用跨學科方法或從事跨學科研究與合作的科學家陸續獲得諾貝爾獎,這足以證明“跨界”合作的非凡意義,組織工作也應把步子邁出去,通過與其他行業、其他地區的群體合作,拓寬自身視野,借他人之力,喚醒自身的創新意識,把別人取得的“有用”成果吸收過來,與組織工作結合,產生“化學反應”,從而豐富組織工作內涵,提升組工干部創新能力,使腦子更活、思路更新、點子更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身處新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組工干部要積極進取、勇于開拓,要善聚合力,在通力合作中筑強“能力大廈”,在攜手共進中破繭成蝶。
時代楷模孫景坤先進事跡篇八
山城村村民也是多年后才知道,他們敬重的這位生產隊長,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兵。
孫景坤的“不普通”,被發現實屬偶然。
上世紀60年代末,為了給村集體創收,山城村一些年輕人到x市一家造紙廠幫著搬運舊書造紙漿,一些品相較好的舊書被他們帶回村翻看。當時十幾歲的張德勝對軍事感興趣,從中找到一本抗美援朝戰斗故事集,名叫《戰斗在朝鮮》。
翻著翻著,張德勝看到一篇題為《奮戰在危急情況下的副排長孫景坤》的文章,講述的是孫景坤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事跡,附帶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孫景坤?這不是二大爺嗎?”家中排行第二的孫景坤被村里晚輩尊稱為“二大爺”。張德勝趕緊抱著書跑到孫景坤家中,想問個明白。
時值中午,孫景坤剛吃完午飯,坐在炕邊。張德勝指著照片問他:“二大爺,這是不是你?”孫景坤沒承認也沒否認。識字不多的他跟張德勝說:“你念給我聽聽。”
張德勝一字一句地讀,孫景坤面色平靜地聽。直到聽見副連長支全勝的名字時,孫景坤神色一動:“是我。”
張德勝立刻從書本上抬起頭來。眼前這位他再熟悉不過的莊稼漢,這位他十分親近的二大爺,一下子變得陌生又高大起來。
張德勝像發現了寶藏一樣向村里人宣揚:“二大爺老厲害了,在朝鮮戰場上是英雄。”
村里人一窩蜂地來找孫景坤,打聽他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可孫景坤從不多說,那本記錄他戰斗事跡的舊書也被他收在家里。
那個年月,參軍打仗不是什么新鮮事。時間長了,孫景坤這些戰斗故事漸漸被村民遺忘。在村民眼中,孫景坤還是“孫隊長”。
1990年,x電視臺記者到山城村采訪村里種大棚蔬菜的新聞。采訪中有村干部告訴記者,“我們村還有個戰斗英雄”。在記者的“軟磨硬泡”下,已經66歲的孫景坤翻出一個包得嚴實的布包,拿出一枚枚獎章,將多年前的戰斗故事娓娓道來。
很快,孫景坤的英雄事跡在x市傳開。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問的人絡繹https:///不絕,各種榮譽和表彰也紛至沓來。
孫景坤卻為之苦惱,向當初采訪他的記者“抱怨”:“你給我帶來麻煩哩!家里總來人,我都沒時間下地干活了。”
所有人都視孫景坤為英雄,可孫景坤最在乎的,是自己作為一名農民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