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一
教師要本著“固本求變”的原則處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據本課教學目標;求變,就是要從實驗出發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改造或者增刪。就是要鉆研教材,并不斷創新,并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在能夠熟練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處理。如《浮與沉》一課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活動,書中只列出了兩種可供研究的物品,這時就可以對教材靈活處理,讓學生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件物品進行研究,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在總結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時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教師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創設一定的探究氛圍,或采用一些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便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促使全身各種器官處于最佳狀態,這時學生才能真正積極和主動參與到整個探索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培養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是學好科學課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設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鐵》一課時可將載著手套的手(內藏磁鐵)接近桌上的曲別針(曲別針被線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學生看到曲別針在空中飛舞,這時的思維便活躍起來,勢必會想,老師是怎么辦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別的物體?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從而會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
(二)體驗成功,鞏固興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又有失敗。如“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活動中,有的學生為了讓鐵塊浮起來、讓裝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實驗,這時教師應該充分發現學生探究中的積極因素,加以鼓勵,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使其體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體驗到意外。只有這樣,學生的興趣才會更加持久。
三、創設自主參與探究的條件。
(一)營造寬松、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
在一節課之中,教師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感情投入,學生的思路能否打開,情感能否釋放,全在于教師的引導,所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要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舒適感。使他們毫無拘束地去學習。
(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
新課標認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由于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還按原來的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會出現能力強的同學“吃不飽”,進而興趣減弱;稍弱的學生“吃不了”沒興趣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深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擇,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有所發展,并且在此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進行點撥;對能力稍強的學生,要引導其自行選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三)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自然教學,學生大多處在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之下,獲取知識的途徑過于單一,思維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不夠。因此,在改革后的實際教學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等等各種媒體和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必為了學習而共同處在某一時間和地點,學習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地點可以擴展到課外、校外。例如學習《節約用水》教師,可讓學生調查家庭、學校周圍,社區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費水的現象,爾后引導學生分組研究一些專題,如“水龍頭的漏水情況”,“公廁沖水情況”等等。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統計數據等活動進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參與,有利于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更需要相互協作,因此.自主學習更要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相應的方法,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積極動手動腦,共同完成觀察實驗內容,填寫記錄單。在搜集資料時,要為其他成員提供具體資料,選取有效的信息。在討論時,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尊重并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完成共同目標。
五、堅持科學探究的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并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做出適當的評價。評價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計劃和實驗的,也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興趣,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評價不是為了制造等級,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促使學生順利到達科學彼岸的重要一環。
六、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線,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運用各種策略,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得快,學得好。將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目的落到實處。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二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小學科學教學并未受到重視。大多數學校及教師并未真正認識到科學教學的重要性,只將文化課作為教學重點,片面強調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分數,忽略了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培養,這嚴重違背了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一些學校即使開設了科學課程,但是由于缺乏具有專業科學素養的教師隊伍,課堂教學只能是簡單地照本宣科,一方面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一些稍有深度的問題,學生理解不透徹,導致課堂效率低下,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以講授為主,教師在講臺上進行講解,學生被動的接受,缺乏交流與互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因此必須對當前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保障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要想使科學課堂實現“對話互動”式教學的轉變,首先要從教學觀念上進行革新。由于傳統的教學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必須轉變教學思想,要對以往的單一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充分認識到科學教學的重要性,重視學生科學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僅要注重師生間的對話互動,更要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合作,學會共享,提升學生的互動意識與共享意識。在這種課堂氛圍下,學生的思維能夠更加開闊,交流能力與探索能力都能夠得到充分地提升。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與思考能力有限,因此,片面的課堂講授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會存在許多疑問。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將學生置身于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增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問題與障礙,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學會互動交流,將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分享,增強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在一些具有實踐性的科學項目上,可以每兩人或三人分配一套實驗器材,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互動欲望,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一項實驗項目,每個人負責的項目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交流合作伙伴。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下給學生留一些具有較強實踐性并且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科學作業,使學生自覺尋求對話合作,順利完成作業,同時,也使學生養成合作、共享的良好學習習慣。
新課改的實施,對我國的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教學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采取合理、有效地教學策略,實現多樣化教學。分組教學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這在科學教學中同樣適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在分組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與參與性,做到每組均衡配置。在進行科學實踐的過程中,可根據小組的實際情況進行明確分工,盡量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實踐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小組學生能夠相互合作,團結一致,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科學任務。合理分組,營造“對話互動”氛圍,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能使學生的探索能力與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升,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均衡發展。小學科學教學“對話互動”模式具有無限的潛力,它綜合了目標、教法、內容等方面對科學教學的全方位變革,充分貫徹落實了新課改的要求,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團結合作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針對我國小學科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必須做到充分的認識,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全面實施“對話互動”教學模式,促進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改革。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三
測繪信息技術其可以主要應用于地球測繪,其可以測繪處事發地點、事發時間和周圍環境的情況。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測繪技術也在不斷的發生著升級,當前世界各國將信息化測繪技術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進行研究。因為信息測繪技術以其強大的測繪方式和內容隨著國家信息化環境的變化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信息化在測繪技術中應用非常廣泛,而且其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測繪最終本質的特征和內涵具有有效的地理空間信息服務,現代化信息測繪技術逐漸朝著學科交叉和融合方向發展。測繪技術在信息化的過程中,必須提升全面服務能力,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化測繪技術。從學科和技術進行分類,可以將信息化測繪體系分為幾個組成部分: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地理空間信息獲取體系、基礎信息資源體系、自動化空間信息處理體系、豐富地理空間信息產品體系以及網絡化地理空間信息服務體系。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已經成為了我國新時期測繪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作為測繪學科來說,信息化測繪技術既能夠適應當前我國對于測繪技術的需求,同時還能夠促進我國現代化測繪技術與理論的發展。
二、現代化信息測繪體系構建。
(一)衛星定位測量法。
1、現代信息化測繪基準建設隨著現代化信息基準建設不斷發展,確定地理空間信息以及集合形態和空間分布的技術基礎可以有效反映出各個世界空間和參考基準。現代化測繪技術主要是由大地測量坐標系統、重力系統、高程系統以及深度基準等組成。近年來我國現代化測繪基準建設已經取得了相應的進展,因此建立相應的測繪基準,可以有效促進其發展。
2、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組建當前隨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發展,現代化信息測繪體系的正在我國逐漸建立,隨著我國北斗二代導航系統組建,建立起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將變得日益可行。美國和俄羅斯布置的glonass系統,其作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服役,組建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將會成為今后一段時間主要研究內容。
(二)航空航天測繪。
由于高分辨率信息化衛星測繪技術取得了極大的技術突破,衛星影像測繪圖正在朝著實用化方向發展。高分辨率的遙感衛星成為了衛星測繪多樣化發展,由單線陣組成的推掃式掃描成像技術變得更加合理。通過采用大范圍同軌和異軌立體技術逐漸提升了測圖的高精度,使得地形測繪技術變革朝著正引方向發展。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處理的時候,包含了高精度的函數模型處理,并且在地面的控制點具有大區域網平差異技術作為基礎,多基線和多重的匹配自動匹配技術。高分辨率遙感衛星逐漸成為了我國地形圖基礎地理信息的重要數據源,地面控制的時候對于自由網的平差技術可使得境內和境外地形測試更加現實。
三、信息化測繪技術的具體應用。
(一)精密工程與工業測量應用。
精密工程測量與衛星定位具有精度均勻、速度快以及對控制網圖形要求低等特點。目前已經建立起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大地水準面數據結合模型,使得對于工程控制網逐漸發展到二維、三維,并且徹底改變了工程測量中平面和高控制網方法。三維測繪技術就是在進行測量的時候建立起空間三維坐標,可以確定目標的幾何形態、姿態和空間位置,對于目標進行三維重建。通過在計算機上建立起虛擬現實景觀模型,目前有多種的三維測量儀器,并且使用三維測繪技術完成相應的測量工作。三維測繪技術主要是實現激光掃描,其能夠直接獲取待測地物的坐標信息。
(二)海洋與航道測繪技術應用。
海洋測量已經逐漸摒棄了傳統無線電定位手段,采用gps各種各樣測量形式。研究衛星導航定位進行測試的時候其能夠利用觀測技術對船進行測量和觀察,利用北斗衛星能夠實現對其高精度定位。利用gps測速的基本原理,采用無線電標/差分析,研究運動物體速度測量的方法和精度。海洋探測的時候,在運動的平臺上進行探測,由于受到測量船和儀器的.噪聲影響,使得探測儀的參數設置上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對于單波速和多波速進行測量的時候主要針對其效率和測量的精度進行數據處理,確保整個測量的過程顯得更加精準。例如,在水域中測量界限提取時,必須針對海岸帶進行監測,還要對淺海故障進行監測,例如采用聲納圖像處理完成對動態的航標進行導航。
(三)機載激光雷達技術應用。
機載激光雷達技術其利用激光進行掃描,然后采用全球定位系統進行測繪,通過接受測繪目標反射光束然后完成目標測定定位。機載激光雷達技術和傳統的航空攝影測量進行比較,機載激光雷達技術可有效穿過樹林的遮擋,從而直接取地面點精度高三維坐標數據,并且完成相當的內業處理。機載激光雷達技術目前硬件技術比較成熟,其測量的精度可以達到厘米級別,經過數據處理的軟件發展卻相對落后,數據處理過程中的相關算法還不成熟。利用機載激光雷達技術進行數據處理的時候由于缺乏相應的紋理信息,不能夠完成相應的匹配和地面控制。
四、結束語。
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測繪技術逐漸被廣泛的應用于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信息化測繪技術不僅應用于生活和生產,而且在軍事領域、航空領域的應用也相當廣泛。目前信息化測繪技術逐漸成了利用航空、航海以及其他關聯性學科。目前的空間定位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網絡發展的速度也令人難以想象。如何開展對系統信息化處理,實現對地球信息的處理變得更加具有意義,所以,針對現代測繪科學技術學科的壓就工作先得具有歷史性意義,而且加上現代化的測繪技術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新技術的革新使得發展現階段的信息測繪技術成為主要的研究問題。信息化測繪技術其本質就是要以創新的技術體系實現為社會提供實時有效的地理信息綜合服務。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四
教師要本著“固本求變”的原則處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據本課教學目標;求變,就是要從實驗出發對教材資料進行選取、改造或者增刪。就是要鉆研教材,并不斷創新,并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在能夠熟練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處理。如《浮與沉》一課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活動,書中只列出了兩種可供研究的物品,這時就能夠對教材靈活處理,讓學生再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兩件物品進行研究,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在總結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時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教師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創設必須的探究氛圍,或采用一些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便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腦中構成興奮中心,促使全身各種器官處于最佳狀態,這時學生才能真正用心和主動參與到整個探索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培養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是學好科學課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設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鐵》一課時可將載著手套的手(內藏磁鐵)接近桌上的曲別針(曲別針被線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學生看到曲別針在空中飛舞,這時的思維便活躍起來,勢必會想,老師是怎樣辦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別的物體由于急切想明白其中的'秘密,從而會帶著濃厚的興趣,用心主動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
(二)體驗成功,鞏固興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又有失敗。如“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活動中,有的學生為了讓鐵塊浮起來、讓裝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實驗,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發現學生探究中的用心因素,加以鼓勵,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使其體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體驗到意外。只有這樣,學生的興趣才會更加持久。
三、創設自主參與探究的條件。
(一)營造寬松、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
在一節課之中,教師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感情投入,學生的思路能否打開,情感能否釋放,全在于教師的引導,所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要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舒適感。使他們毫無拘束地去學習。
(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
新課標認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由于學生在知識、潛力、興趣、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還按原先的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會出現潛力強的同學“吃不飽”,進而興趣減弱;稍弱的學生“吃不了”沒興趣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深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取,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有所發展,并且在此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進行點撥;對潛力稍強的學生,要引導其自行選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三)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自然教學,學生大多處在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之下,獲取知識的途徑過于單一,思維和各方面潛力的發展不夠。因此,在改革后的實際教學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導學生利用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等等各種媒體和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必為了學習而共同處在某一時間和地點,學習能夠是獨立的,也能夠由小組合作完成,地點能夠擴展到課外、校外。例如學習《節約用水》教師,可讓學生調查家庭、校園周圍,社區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費水的現象,爾后引導學生分組研究一些專題,如“水龍頭的漏水狀況”,“公廁沖水狀況”等等。讓學生透過調查、觀察、統計數據等活動進一步研究,最后能夠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參與,有利于學生實驗潛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更需要相互協作,因此.自主學習更要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不同的資料采取相應的方法,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用心動手動腦,共同完成觀察實驗資料,填寫記錄單。在搜集資料時,要為其他成員帶給具體資料,選取有效的信息。在討論時,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尊重并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推薦,集思廣益,完成共同目標。
五、堅持科學探究的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改善教學,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并透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做出適當的評價。評價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計劃和實驗的,也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興趣,職責感,合作精神等等。評價不是為了制造等級,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促使學生順利到達科學彼岸的重要一環。
六、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線,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運用各種策略,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得快,學得好。將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目的落到實處。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五
尊敬的學校領導、尊敬的各位老師:
請允許我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信息交流、已有成績這四個方面回顧這一學年的工作情況。
這一學年我教四年級八個班的科學課,每周兩節課,每學期二十周教學時間,除去節假日和學校組織的大型活動,每學期實際教學時間約有十七周。上課之前,我會提早準備充足的實驗材料和教學課件、視頻資料等,嚴格執行學校的相關規定、制度,如不隨意調換課,候課等。實驗課我們一般都在專用的科學實驗室(2)上課,實驗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先清楚怎樣做實驗,如何記錄,然后分組實驗或個人實驗。非實驗課我通常要學生先自己閱讀課本和作業本上的圖文資料,然后提一些問題,大家來討論。我們每節課都有科學作業,我會及時批改,也要學生一一訂正,并要他們自己閱讀作業本中的“科學加油站”資料,還要留下筆記痕跡,等作業全部修改好、筆記做好了,我會在他們的作業本封面畫一個五角星。
我們的科學選修課在每周一二三下午第七八節課,這一學年我們一共開展了20周次課外活動,其中有9周次是生物園種植活動,四年級八個班的全班實踐活動至少輪流了兩次,另外,405班部分學生,經常在周日下午去照看生物園的植物,403班部分學生幾乎每周一二三沒事的時候都會跟我去生物園活動。我們活動的照片都放在我的空間相冊和網易工作博客相冊中,校網曾經以“小農莊大智慧深圳市石巖公學開設公共生活教育課程紀實”為題專門報道過我們的種植活動。
為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交流和溝通,除了使用學校提供的校訊通之外,我還建立了:
一個面向四年級學生的qq群:xx學科學探究群(xxxx)。
一個網易工作博客,主要內容是科學探究活動資料和教學設計、科學測試題等,最醒目的是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活動照片:行走泰順——小學科學老師張一平。
一個針對四年級學生家長的討論組:孩子品性養成教育。
1、20xx年11月在xx區第27屆科技創新大賽中,我輔導的2人獲二等獎,還有2人獲三等獎。
2、20xx年八月至十二月,我輔導的學生有5份作品在《小探索者》和《少年發明與創造》(小學版)及《小學科學》中相繼發表。我的一份科普作品也在20xx年10月期《少兒科技》中發表。
3、20xx年1月,我的一篇教學論文獲得校級三等獎。
回顧過去這一學年,我認為自己必須在教學研究和家校溝通等方面要特別加強學習和改進!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六
昨天下午,我和哥哥去樂人煙稀少的小路上騎自行車,突然,我的自行車輪胎爆炸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會導致我的自行車輪胎爆炸的?我認為是自行車騎得太快了,輪胎碰到了地面上的硬的異物,導致我的輪胎局部承受過大的壓力而使自行車輪胎爆炸的。我帶這這個問題,仔細的查看剛剛騎過的地面,并沒有發現任何硬的東西可以讓輪胎承受過大的壓力,導致輪胎爆炸。下午,我準備分別騎下這兩輛自行車,在作出判斷。
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先騎了一下我自己的自行車。跟上午騎的感覺并沒有什么兩樣。我再騎了一下哥哥的自行車,我發現哥哥的自行車比我的自行車行駛的稍慢一些。例如,我騎自行車一百米需要八秒鐘,那么哥哥騎自行車就需要十秒鐘。我還蹲下來用手捏了下兩輛自行車的后胎,我的輪胎不容易捏進去,說明氣沖的很足。
哥哥的的輪胎容易捏進去,說明哥哥的輪胎氣沖的正好。這樣一來,我的輪胎爆炸的原因是氣沖的太足,再加上上午騎自行車的速度過猛了,才會爆炸所以,自行車輪胎充氣壓力過大,會導致輪胎爆炸,這個很容易理解,就像我們的氣球氣吹的空氣太多,也會爆炸的道理一樣的。名師點評:小作者這篇作文講述的是發現自己自行車輪胎爆炸的奧秘。小作者的描述很詳細,寫了自己實驗、判斷、驗證、推理的各個過程,最終總結了輪胎爆炸的原因,這樣的結果讓讀者感覺比較信服。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七
科學探究不僅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還是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基本載體。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當中,由于小學生存在年齡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在認知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無疑會使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當中呈現出各自的鮮明特點。因此,不斷探討分析不同學段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特點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本義上來看,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在探究自然界科學規律的過程中所開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動。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對于科學探究的含義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學前心理學教授龐麗娟、陳琴認為,科學探究是個體通過自主地研究和調查來認知自然的活動,并對其進行解釋。而大學教育學著名教授徐學福認為,在課堂上實施科學探究時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即基本精神和基本程序,兩者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達成統一。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科學探究時,不僅需要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進行模擬來開展探究教學,與此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領悟到科學探究的本質,幫助他們逐漸形成科學的態度。另外,美國利昂·萊德曼教授認為,科學探究與科學過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但科學探究也同樣包括過程技能的發展,比如,觀察、猜測、推斷以及分類等。根據對以上科學探究概念的梳理,可以從兩個角度對科學探究進行理解和解釋,一是,科學探究屬于一個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經歷一定的階段。二是,科學探究是科學方法和思維方法的過程技能。其中,科學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測量以及分類等;思維方法主要包括比較、歸納以及演繹等。本文立足于將科學探究理解為是一種認知過程來進行分析。
1、科學探究是有效培養小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基本載體。
在國際科學教育中,科學素養是一個理想目標,盡管目前并沒有達成一個公認的定義,但是能夠歸納出它的共同因素。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科學素養應該包括科學的價值觀和態度、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思維方法、必要的科學知識以及有效運用科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目標。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通過科學探究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科學知識,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掌握科學知識的建構與發展。與此同時,借助科學探究能夠使學生逐漸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并且,借助科學探究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從而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學可以以科學探究為依托,不斷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2、科學探究是小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關鍵途徑。
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在科學學習中進行的各種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充分領悟科學家們在研究自然界的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系列方法。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關鍵途徑之一。科學探究活動是讓小學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科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也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過程,需要小學生明確能夠探究的問題,設計出具體的探究方案,收集到有利的證據,并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明顯包括某些過程技能。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科學探究是需要科學知識與其緊密結合的一種認知綜合能力,而并不是簡單的等同于過程技能。同時,由于科學過程往往是在小學生對具體的科學知識進行思考時才會發生,因而科學探究過程與科學知識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小學生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當中,除了過程技能以外,合理的想象、科學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維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科學知識在形成過程中原本就是一種不斷循環和不斷補充的過程,能夠使科學知識得到不斷完善與發展。學生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依托,無疑能夠培養他們對科學知識更加全面的認識。
1、不同學段小學生提出問題的特點。
問題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如果沒有明確的科學問題,也就不會有科學探究過程。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想使探究的問題得以明確,首先必須提出問題。兒童的天性就是好問,他們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越多,則表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越強烈。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所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其內容絕大多數是以具體的科學教材為依據而進行的,由于小學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因而探究的問題則應該來源于小學生自己,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努力地為小學生創設良好的條件,鼓勵并積極引導小學生在教學范圍之內提出自己感興趣而且想研究的問題,而要想為小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則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小學生提問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之上。例如,教師在進行三年級《螞蟻》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首先提出了問題:“關于螞蟻,同學們想研究什么呢?”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提出了各種自己感興趣且想研究的問題,如,“螞蟻的身體長什么樣?”“螞蟻怎么搬東西?”以及“螞蟻喜歡吃什么食物?”等等。而在進行四年級《食物中的營養》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提出了類似的問題:“關于食物同學們想了解哪些問題呢?”小學生積極踴躍地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我們吃的米飯有什么營養?”“我想知道哪些食物最有營養?”以及“為什么吃了食物我們就可以長高?”等等。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從對研究對象本身的判斷與認識而提出的問題。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提出了與日常經驗相關聯的問題。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小學生已經開始了對事物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提問,開始思考為什么的問題。
2、不同學段小學生形成假設的特點。
科學探究在明確了探究問題之后就需要對問題可能的答案進行假設。在科學探究當中,小學生提出假設是一種預見性活動,對探究的方向產生著一定的決定性作用,并且在整個科學探究過程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小學生根據探究的問題提出假設是一個高度思維化的過程,小學生在提出各種假設的基礎之上,以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將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在實際推理過程當中試圖分析出合理的假設。針對小學生假設能力來說,年齡階段無疑是科學假設能力的內在環境,使科學假設能力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層次性。例如,教師在進行三年級上冊《水和食用油的比較》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在假設環節,小學生提出的假設是:“將食用油倒入水中,油會浮起來”“水流動較快,而食用油流動較慢”。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學生假設內容側重于對事實現象的預測,在認知結構上已經存有部分抽象概念,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但是還無法擺脫客觀世界,在作出假設的過程當中往往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還需要依托具體的形象或事物。而教師在進行高學段五年級上冊《運動與摩擦力》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首先提出了問題:“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這時,學生紛紛提出了許多假設,如“可能與用力的大小有關,用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可能與物體的重量和大小有關”等。由此可見,高學段的小學生所提出的假設內容往往集中在對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上,與中學段的學生相比較,對事物現象的假設已經上升了到一個新的梯度。高學段的學生在形成假設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完全擺脫具體內容的束縛,同時能夠通過抽象的邏輯加工對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做出假設。
3、不同學段小學生設計探究方案的特點。
在科學探究中,設計方案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它明確了整個科學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常教師會在小學生獨立完成驗證方案的思考之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探究方案進行初步設計,然后再通過集體討論對初步設計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設計方案在科學探究中是最能夠體現小學生創新思維的環節,小學生在進行獨立思考的過程當中,必然會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想方設法來驗證自己的假設,這無疑給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個性發展空間,充分激發了他們繼續探究的欲望。而在實際教學當中,對于不同學段的小學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設計方案的特點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教師在進行中學段三年級上冊《它們吸水嗎》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通過小組討論之后進行了設計方案的匯報:小組展示:“滴”的方案——用滴管分別往平放著的金屬片、塑料片、木片、紙片上分別滴水,對四種材料的吸水性進行比較。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他們設計的方案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的嗎?激發了其他小組的提問,如“滴水的時間不同會影響實驗結果”“滴管距離紙面的高度不同會影響實驗結果”等等。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學生在進行實驗的設計時已經能夠考慮到控制變量,但考慮的變量還比較少,對影響實驗的間接因素還缺乏充分地思考,還需要對實驗的本質進行進一步的學習。而教師在進行五年級上冊《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某小組給出的設計方案是用5個紙杯,在紙杯的底部鉆一個小孔,并在其外面涂上不同的顏色,然后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插入孔中口朝下,將其放在臺燈下面對溫度的變化進行觀測。由此可見,與中學段的學生相比較,高學段的小學生在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時不僅能夠充分考慮到影響實驗的大部分因素,同時還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從而能夠設計出更加完整的探究方案。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學方式。科學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將科學結論教育轉變為科學過程教育,從而實現以知識體系為中心向以探究為中心的轉變,充分強調讓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來學習科學知識。現階段,在國際基礎科學教育中已經達成了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共識,各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小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探究過程中獲取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使他們得到相關科學技能培養,并且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的本質,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葉寶生,曹溫慶。哲學重演律對兒童科學教育的啟示。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孫可平,馮蘭。腦科學視野下理科教學中科學探究教學有效性的辯議。全球教育展望,2013(10)。
許應華,徐學福。論科學假設能力的結構與培養。課程·教材·教法,2012(04)。
徐婷婷,葉寶生。淺談表達與交流在科學認識活動中的重要意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2)。
孫明國,楊勝涵。微微打開一扇窗:例談認知沖突的把握。湖北教育:科學課,2014(01)。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八
由于普及自然實驗教學和推進科學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改上自然課,成了專職的自然教師。其他老師都說:學生對自然的學習最有興趣。成了專職自然教師后,我們也希望能如此。可是通過近一年的教學后,我們發現學生表現出的學習興趣離我們對他們的期盼太遠。就以自然課外活動為例,我們在小學自然第八冊的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布置過制作簡易巖石標本,養蝌蚪,養蠶,制作昆蟲標本,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觀察月球等6次課外活動,原想讓學生通過動手制作和親歷活動過程學習豐富的科學知識,壓根兒沒想到學生對這些活動感興趣的太少了。少部分學生養了蝌蚪,卻未能如實去填寫記錄。歸納這種教學現狀,我們只想說這是“教師期盼有余,學生活動不足”。
經過了解,這種“期盼有余,活動不足”的自然(科學)課外活動的教學現狀,是目前我地小學自然(科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非常值得廣大自然(科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反思。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現淺析如下:
“活動不足”的原因之一:學生難找相關材料。課外科技活動、課外制作等都要用到大大小小的多種材料,由于學生課后分散獨自在家中,身邊的材料能滿足一次活動需要的確實不夠。如制作巖石標本時,我們降低了難度,就學具袋中(為了學生安全,不到野外采集)的花崗巖、砂巖、頁巖、石灰巖、大理巖用來制作標本,但大多學生卻因找不到醫用針劑盒或塑料泡沫而沒有去做,只有少數學生能想到用其他盒子(如鞋盒、筆盒)裝制標本,而又顯得不協調,貼標簽時又沒有漿糊、膠水。再如養蠶,(洋川小學四年級)這286人中只有一個人找到了蠶種養了起來,養到最后也只剩下一條,而很多學生連桑葉長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改作養菜青蟲等,學生也未能真正動起來。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學生難找相關材料,導致學生課外活動開展得不盡人意。
“活動不足”的原因之三: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支持指導不夠。例如,在制作昆蟲標本后,我們了解學生不能完成的原因時,就有學生訴苦:爸爸媽媽不讓捉昆蟲,理由是“蝴蝶翅膀上的灰有細菌”,“這些蟲有毒,手捉了容易得病”,“養些蝌蚪在家中很煩”,家長不能在這些活動中發現和培養對孩子有益的興趣。這些學生中,還有相當部分是考試成績較好的,其家長均在阻止他們的自然(科學)課外活動的進行。有的家長對孩子在家中的制作、飼養等活動,不能進行指導和鼓勵,也使得有的孩子的活動只是做到半途而放棄。
“活動不足”的原因之四:課外活動的評價激勵跟不上。由于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參與到課外活動中,教師的評價也就面對這少數的學生,激勵不起更多的學生的積極性。而學生交來作品的時間也七零八落,什么地方碰到老師就什么地方交,教師也是隨時收隨地放,沒能很好保存學生的作品,更談不上有效的評價。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科學課程的評價以真實的日常教學為基礎,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全面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還指出: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由此看來,在讓學生完成課外科技活動的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活動狀況,并希望其他學生、家長也參與到自然(科學)的教學活動中來,共同成為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伙伴和激勵者。教師的評價時機還應全程化,隨時隨地做到對學生的關注,給予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這樣,有望學生逐漸更多地參與到自然(科學)課外活動中來。
“活動不足”的原因之五:當前安全意識的強化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些負面認識。應該說: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學生生命都不能保障,便無所謂教學。正因為如此,一些課外活動教師便少安排或不安排,即便安排,也只是備課本上寫著,或輕描談寫向學生提一下,沒有進行實質性的要求。教師誰都擔心——學生是因為要完成布置的課外活動受了傷(嚴重的危及生命)而承擔上不必要的麻煩或責任。誰也說不清學生會在課外的什么活動中出安全事故,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沾不上邊當然便是好事。這樣一來,原本是課堂教學需要在課外進一步學習完善的活動,或是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和發展的活動便被淡化或取消,顯得“活動不足”。
“活動不足”的原因之六:教師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課外活動引領不夠。這是我們教師自身教學行為的缺陷所在。首先是教師自己沒有能像要求學生一樣要求自己去完成每次科技制作、課外觀測等,教師尚不能做到,何況學生呢?有時學生問起來,也似是而非,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其次,教師對學生的課外活動放得“太大”,以致于不管他們做不做。平時如果能全程觀察他們的表現,多溝通交流,對他們完成的每一步都進行肯定,同時也就能了解到沒有完成的任務和便于鼓勵、指導他們繼續完成活動任務。因此,教師有必要和學生一起完成相關課外活動,多抽一點時間和學生在一起,既便于指導,更能帶動學生積極參與。最后,教師對學生活動中問題的激發和提出來的問題賞識不夠。教師只關心學生完成了多少作業、作了多少作品,而很少去關注他們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和能更多的提出新問題,這樣也致使學生的活動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其實教師應善于激發問題和抓住這些問題,不僅能達成科學三維目標,更能使學生科學素養得到不斷培養。有時教師沒能及時尋找抓住學生提出的有思維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繼續探究,影響了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各方面的真正提高,活動中和活動過后學生顯得無所事事。
2005年,我國將全面實施新課程體系,在走進全面實施科學課程的時刻,我們對開展自然(科學)課外活動活動中表現出的“教師期盼有余,學生活動不足”的教學現狀產生的原因進行的一些探討。開展自然(科學)課外活動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向學生普及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等,對自然(科學)課堂教學有很好的補充作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這樣的活動“可能需要課外活動的配合”,要“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身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天地”。因此,我們教師不要期望減少或不進行課外的采集、觀察、實驗、制作、栽培、飼養、參觀、調查訪問等課外科技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是簡單易行的,更能向學生提供親歷科學探究的機會,我們不能因面對的阻力重重就放棄了這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活動。
我們應以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來認識和解決目前自然(科學)課外活動中存在的教學現狀。《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其教學建議指出:教師應“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親自介入并認真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隨時掌握他們活動中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并決定應當采取的指導策略”。所以,我們教師無論何時都要心中有學生,要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應有利于他們的發展。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注重評價激勵,全程指導,相信自然(科學)課外活動能更快走向有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習得的蔚藍天空。
2006年3月。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篇九
楊利蓉。
新課程改革,其核心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在《科學》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幾乎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而做好實驗教學十分重要。
小學科學實驗根據實驗的環境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家庭實驗。根據實驗人員的不同可分為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
那么如何搞好科學實驗教學呢?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課前認真檢查實驗器材。
實驗器材要逐一檢查。如酒精燈,需檢查酒精的劑量是否足夠,燈芯是否完好,是否可以點燃。如小燈座,要保持內部接觸良好,能讓燈泡亮起來。只有器材完好,才能保證實驗順利進行。
另外,要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效果,指導學生進行熟練地實驗操作,教師必須在課前試做實驗,體驗一下效果,使自己在課堂上做到有的放矢,進行規范而熟練地,并得心應手地指導學生的實驗與觀察,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必要時還可對教材進行處理。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課中對第二個實驗是用燒杯加熱煮熟雞肉,這個實驗需要時間太長,不適合課堂實驗,可改為烤五花肉。這樣試驗時間縮短,實驗變化加大,更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準備。
讓學生自己動手準備實驗,不僅能彌補教學器材的不足,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食物的營養》實驗中,教師只負責準備鐵架臺、托盤、酒精燈、碘水、鑷子、培養皿這些必須要用到的器材。所有的食品――包子、白菜、米飯、雞蛋、黃瓜、蘿卜、瘦肉等都由學生自己準備。(教學論文)事實證明,準備過程中學生積極性高,他們完全按照教師要求準備好各種各樣的食品,這樣不僅減少了教師準備實驗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實驗效果非常好。
3.教師必須具有處理實驗中突發事件的準備。
在實驗過程中,通常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在準備實驗時充分考慮解決方法。如演示《食物的營養》中,小刀要保持干凈,以免引起食物混合,造成實驗結果錯誤。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氧氣瓶中需要加少量的水,以免水星四濺炸裂集氣瓶底部。
二、科學實驗中應注重的幾個內容。
1.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
《科學》課不同于語文、數學,它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探究性課程,要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為今后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學生的觀察手段,使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有一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明和發現。”太陽系的家族中,冥王星是一位姍姍來遲的小弟弟,它的發現和命名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本世紀初,美國著名天文學家佩西華爾?洛費爾認為,天王星和海王星運行軌道的誤差是由于受到一顆離太陽更遠的未知星體的影響。并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軌道,最后被年輕的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通過天文觀測證實。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科學猜想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或假設,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進行猜測后,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猜測的理由,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并使學生明白提出假設不是憑空亂猜的。
如在教學《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課時,讓學生猜一猜豬肉被烤熟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大膽猜測,并用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測。又如在《金屬熱脹冷縮》實驗中,先讓學生猜測銅球加熱后會通過銅環嗎?為什么?因為有前面《液體的熱脹冷縮》、《空氣的熱脹冷縮》兩課做基礎,學生都能正確猜測并說出科學依據。然后用科學實驗證實學生的猜測。看到自己的猜測一個個被證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3.注重科學實驗中實驗報告的填寫和匯報工作。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親歷以觀察、實驗為主的探究過程,而且還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報告單將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記載下來。這一環節是對實驗過程的再現和總結,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新的科學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一個實驗做完之后,教師必需了解學生是怎樣做的,看到了什么現象,有什么發現和疑問,這就有了交流匯報的環節。這一環節既是教師檢驗實驗教學效果的需要,也是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的需要。實驗匯報是學生發現事物本質、科學真諦的必要途徑。實驗匯報力求做到“求同存異”。
如在教學《花、果實和種子》一課時,讓學生解剖油菜花,發現同學們的實驗報告單上雄蕊的數量有的小組填的是6,有的小組填的是5或4,匯報時同學們就雄蕊的數量產生了爭論,我沒有制止學生的爭論,也沒有馬上把正確的數量說出來,而是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幾朵油菜花,說說有6個雄蕊的油菜花與只有5個或4個雄蕊的油菜花有什么不同?同學們說有6個雄蕊的油菜花開的很好,只有5個或4個雄蕊的油菜花已經開始凋謝了。我又提醒學生觀察這幾朵油菜花的雌蕊有什么不同?同學們仔細觀察后說:“只有5個或4個雄蕊的油菜花的雌蕊要粗一些。”“喔!我知道了,油菜花本來是有6個雄蕊,是后來掉了的。”我聽著同學們的討論最后總結說:“植物的花擔負著產生種子、繁衍新生命的任務。花朵傳粉后,雄蕊的任務已光榮完成,這時花朵枯萎,花瓣、雄蕊凋謝,植物把更多的營養提供給果實,使果實長得更好。”學生很高興,覺得收獲很大。
4.認真做好教學反思,提高科學課堂效率。
科學實驗后要認真做好教學反思,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啟迪是否得當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只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就一定能做好科學實驗教學,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獲得更高的課堂效率。
(作者單位:621700四川省江油市三合鎮雙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