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一
在卓越和當當上都沒有看到賣,原版書又讀不懂,所以很淡定地讀了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電子書。
在韓度百科“百年孤獨”詞條里,第一句是: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讀完——甚至還沒讀完的時候,腦海中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神馬的完全搞不懂有木有!!看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孩紙們你們都傷不起啊傷不起!
小說的描述其實比較混雜。第一句就是“多年以后,當奧雷連諾上校想起balabala”這樣的描述,在小說的內(nèi)容中也有大量回憶以前或者先預知以后的寫法,而且多半是多線穿插。小說的描寫風格絕對不屬于普通小說那種活色生香的生動,但是相當流暢,人物個性也塑造得豐滿。
好吧,這些其實說了跟沒說一樣——世界級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在寫作基本功方面自然是無可挑剔。整本書看下來之后,我的感想只有一些非常之散碎、非常之無厘頭的。
2、時間在故事里看著總是快的,但是轉(zhuǎn)眼百年多的滄海桑田,從初代的勤奮耕耘到末代的荒涼頹敗,真讓人有種難以言明的感慨。發(fā)散一下,覺得兒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像烏蘇娜瞎了之后想起來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實是雷貝卡,而她自己心愛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擁有她所希望他們擁有的勇敢勤奮的美德。連小說前期的視點主角、前期我最喜歡的奧雷連諾上校也木有。
3、這個故事通篇看下來除了感慨家族的沒落之外并沒有特別深的感觸——關于zf和商人對當?shù)厝嗣裨斐傻膫Τ狻鳛闁|半球的人,對西半球南邊那個太過遙遠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說后面附錄里所說具有如此深的歷史意義的話,也許布恩蒂亞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簡單又有開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來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這塊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就果斷抽身而去只剩下破敗的小鎮(zhèn)了。
而最后馬孔多整個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會風氣?
4、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個人:梅爾加德斯、烏蘇娜和菲蘭達。雖然最后一個我對她實在十分討厭,但是依然覺得這個人的個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鮮明。烏蘇娜代表了這個家族的興,也代表了這個小鎮(zhèn)的興,她的勤奮和樸實為這個家庭創(chuàng)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蘭達代表了亡,扼殺了人性,拒絕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亞家因為歷史的原因早已積累下衰敗的因子,她卻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梅爾加德斯則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個“先知”的角色,他帶來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發(fā)展,他更像是一種力量而非真實的存在。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二
黃昏,夕陽為每個存活于世上的人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人們?yōu)榱嘶钪疾ǎ粩嘀貜椭缮了溃伤乐辽倪^程,在生命的動蕩中起起伏伏,過著孤獨的人生,回憶孤獨的過去。正如布恩迪亞家族不斷發(fā)展又不斷沒落而最終消失。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獨輪回,“月盈則虧。盛極則衰”正是這世上每一樣事物變化的必然規(guī)律——沒有什么能獲得永生,亦沒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堅持不變。
我們“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轉(zhuǎn)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每個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從誕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但我們身在其中,每個人的人生是何其不一樣,沿途的風景依然百變,即使我們只是走向孤獨的無知游歷的旅客。
“我們終將孤獨”的的確確是無可否認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這一點而放棄自我的志向和抱負,世界將如何發(fā)展,如何演變成今日的模樣,又如何走向宿命的孤獨。林語堂說“世間沒有一個人感到絕對的滿足”,因為人對自我終將死去感到不滿,所以不甘愿安守現(xiàn)狀,才會抱著活著的期望。安于命運的人永遠不會被載入史冊,是因為他們寧愿把自我關入永恒的孤獨中度過一生,盡管我們無法避免這樣的結局,但人生的好壞是否并不只參照一個人是否死去,而是這個人是否能在他短暫的幾十年間經(jīng)歷最精彩的故事。我們?nèi)松慕Y局已定,可是是走向孤獨的路上,與其自怨自艾荒廢人生,不如抱著活著的期望一點點向孤獨走去。正如豐子愷所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
看那天邊閃耀的金色太陽,即使它終將應對黑暗,走向孤獨,但無論朝霞還是夕陽都如此美麗,灑落在身上的金光帶著孤獨光耀,如此讓人心馳神往,令人無法抗拒。
孤獨,并不是人生的絆腳石,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孤獨的內(nèi)涵:孤獨,包含一種剛強、抗爭、向上的精神。
孤獨,其實就是一種靈魂的放射,一種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種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讓我們享受孤獨,享受人生。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三
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作”的《百年孤獨》,內(nèi)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離奇,以及作家獨創(chuàng)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令人眼花繚亂。
小說的情節(jié)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zhèn)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zhuǎn)盛,又由盛轉(zhuǎn)衰,一百年的歷程,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近親結婚,烏爾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布恩迪亞于鄰居發(fā)生口角的時候,布恩迪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迪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迪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zhèn)馬孔多。起初布恩迪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和外敵的入侵,布恩迪亞氏的命運急轉(zhuǎn)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阿瑪蘭妲烏爾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兒子,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自己。而這個帶尾的兒子,被螞蟻咬爛以后拖入了蟻穴。隨后,小鎮(zhèn)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爾蘇拉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妲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麗貝卡的裹尸布。麗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后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
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栗樹下的丈夫,生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像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于烏爾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著。
讓我印象很深的還有奧雷里亞諾第二和阿爾卡蒂奧第二這對孿生兄弟。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xiàn)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阿爾卡蒂奧第二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里亞諾第二則像何塞阿爾卡蒂奧那樣不羈——以至于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而最后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仿佛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
然而依然有人逃脫了這個命運那就是美人兒蕾梅黛絲。她接受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著寬大的袍子在家里走來走去。最后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著白色的床單飄向天空。白色的床單也許象征著高尚的靈魂。她擺脫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升天”
每個人的孤獨都是不一樣的,烏爾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jīng)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斗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持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后,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迪亞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獨。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整天忙著搞科學試驗,發(fā)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后的馬孔多小鎮(zhèn)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獨一生,最后因發(fā)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一生發(fā)動了32次戰(zhàn)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么要發(fā)動戰(zhàn)爭,他最終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爾蘇拉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的生活里除了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沒有了。烏爾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妲心里有如巖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迪亞后代們重復著前人的故事,重復著先人的孤獨。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迪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
作者對于落后和愚昧的態(tài)度是徹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場颶風對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于無形。
其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團結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精彩、和諧。也不會不至于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四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jīng)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chuàng)新,每天重復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tǒng)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復著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chuàng)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fā)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fā)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nèi)栽谶@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幾代人,也重復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后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刮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這么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科技發(fā)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jié)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只有停下來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chuàng)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于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后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刮走了,從此這個村鎮(zhèn)就消失了。
有什么東西在我內(nèi)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云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五
沒有“序”、“跋”,也沒有“后記”,《百年孤獨》就這樣進入了我的眼簾。不查背景資料,就憑自我的直觀來寫觀后感,如果有一、二個亮點自我也滿足了,好在有兩位網(wǎng)友看過此書,能夠作些交流。
摘錄:1927年出生于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zhèn)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母一齊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nèi)戰(zhàn)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上述是書上唯一的介紹。
遙遠的時代,遙遠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么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雜。猶如自我一個小宇宙,誰能說得清、講的透,唯一與我們有相似之處就是孤獨都是伴隨每個人的。
一個家族,一個140~150年的時間跨度,卻僅有近十個姓名,作者高超的敘述,駕馭文字的本事讓我敬佩。
從摘錄上看,作者經(jīng)歷了內(nèi)戰(zhàn),雖然對他的經(jīng)歷無從明白,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敘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就如進入了一次心靈之旅,而這次旅程讓我覺得很累,要整理出條理來很累。但收獲還是有的,就是可能膚淺些。
買此書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么是孤獨,而《百年孤獨》應當是一生的事,所以說孤獨會始終伴隨著自我。書上的家族和自我的家族聯(lián)系在一齊了,感慨多了許多。少年的孤獨、青年的孤獨、中年的孤獨,直到老年的孤獨,要想到達夢想狀態(tài)卻被現(xiàn)實壓著,增添了許多許多孤獨感出來。那什么叫孤獨?怎樣排遣孤獨?怎樣從孤獨中感悟出什么?路上的人那么多,都是匆匆過客,唯有孤獨是給自我的。
本書寫的是一個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殘酷的現(xiàn)實和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提高和變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報復的一個過程,還有內(nèi)戰(zhàn)的整個過程,家族中幾代人的命運就相應跟著起伏變化。
人物既有家族遺傳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進入,代代相傳,性格也就不是兩種性的,而是多種性格的混合物,也許叫多種元素的結合吧。命運就難說了,是冥冥之中的嗎?一本艱澀巨大的人類思想探索的書,看一次肯定是不夠的。
無論如何孤獨,我的觀點是:人要樂觀。應當明白自我只是一個凡人,有許許多多錯誤缺點,用思想去戰(zhàn)勝困難、戰(zhàn)勝孤獨,而樂觀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應對艱難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還有就是勤能補拙,把思想貫徹到勤勞中去,始終堅持清醒的頭腦,還是回到古人所說的憂患意識中去了。
作者把許多哲理融入進書里去了,猶如嵌入的珍珠,閃著智慧的光芒,時不時的讓我深思,異常是老年后的感悟是如此的精辟,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淺了。
孤獨不怕,用強大的精神能夠享受這種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六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是一部拉丁美洲的血淚史,也是馬爾克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它描繪了布恩迪亞家族的發(fā)展,也講述了加勒比海岸馬貢多小鎮(zhèn)的興衰,但從字里行間中又可以感受到拉丁美洲發(fā)展的風雨。
書中的發(fā)生的事令人感到荒誕不經(jīng)。被老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x死的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靈魂回到人間被烏爾蘇拉看見,以及一場下了四年的雨,甚至在書中失眠癥都成了傳染病。這些事都與布恩迪亞家族——一個男子不是叫何塞.阿爾卡蒂奧就是奧雷里亞諾的家族,有著一定關系。而且這些奇怪的事在第一代到最后一代(第七代)反復發(fā)生著,仿佛一個循環(huán)的怪圈,在這種循環(huán)中可以體會到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在想,作者難道只是寫一個家族,一個小鎮(zhèn)嗎?肯定不是,作者真正描寫的是拉丁美洲這片古老的土地。近代史中,這片土地充滿屈辱和血腥。而在書中,作者用魔幻的文字來描繪了文明的誕生,軍隊的`獨裁,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入侵等等,這些發(fā)生在拉丁美洲的大事都在馬貢多這個小鎮(zhèn)中發(fā)生,它的興衰在作者筆下仿佛就是整個拉丁美洲的興衰。
不得不說這本書和《紅樓夢》很類似,都是以小見大,以一個家族的興衰來展現(xiàn)一個時代。而且人物都有著孤獨的氣質(zhì),寶玉享盡榮華的孤獨,黛玉清高寡合的孤獨,寶釵圓滑世故的孤獨,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獨。不同的人,不同的國情,所寫的作品卻都有著孤獨的靈魂。也許每個人都有著孤獨的靈魂。
馬尓克斯筆下的孤獨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家族的孤獨,他所寫的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有人會覺得書中人物的孤獨太過于可怕了,可是,仔細想想,這應該是作者把人性中的孤獨放大化了,這所展現(xiàn)的應該是一個民族的孤獨,抑或是拉丁美洲在那個特定時期的孤獨,這種孤獨無疑是可怕的。在書中,馬貢多小鎮(zhèn)是在風暴中毀滅,馬貢多如果象征著拉丁美洲,那么,這個“風暴”應該就是孤獨了。馬貢多人民在這種孤獨中放棄了探索的精神,就像老布恩迪亞一樣整日制作小金魚,做完20個后就熔掉重做。其他人也像他一樣做著不同的事,都陷入的孤獨的怪圈中,怪圈不停地旋轉(zhuǎn),人也不斷地循環(huán),最后卷起一場風暴,毀滅了自己。如果一個民族都陷入了這種怪圈,應該也會被毀滅吧。
人的靈魂中是有孤獨這種東西的,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孤獨它有時能使我們更能夠認清自己,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可以更好的面對困難。但,當我們陷進去無法自拔時,那么整個人或許就像馬貢多小鎮(zhèn)那樣被孤獨所毀滅吧。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可以給自己的靈魂來一場孤獨之旅,但,在這場旅行中別不知道回頭。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七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終一人被螞蟻吃掉。
每個人都是孤寂的。無論是你正在酩酊大睡抑或是思考著難以回答的問題,還是與同學暢談未來。一陣歡鬧過去,終會面臨孤獨。這并不是一個讓人逃避的詞。
也許你會對它帶著一份恐懼,一份害怕。但它還是來臨了,邁著悄悄的步伐向你靠近。它并不是掠殺你笑顏的魔鬼,而是能夠與你臥膝長談的知心朋友。它與時間是共同的人生倒數(shù)器,但并不可怕,反而使你的內(nèi)心得以沉淀,當你去掉外表的浮華與暴躁,你會得到新的東西,開啟一個新的世界,到了那時你就會一如初生的模樣,好像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一樣,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不再會有害怕束縛著你,你會嘗試,會去探索,回去發(fā)現(xiàn),他人與本我。
《百年孤獨》中的每一個人,都代表著過去與將來,起源與發(fā)展,開端與結束都在孤獨的各自中畫地為牢如同野蠻人般的,沒有愛的地域,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百年孤獨》里的一個家族的興榮好似一個微型社會一般,但七代人的生與活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刮走就好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一般這百年家族也隨時間的洪流逝去得了無音訊。阿瑪蘭妲她以自我獨特理解的愛固守一生,安靜、神秘、深沉。所以她的歷時百年的孤獨全是為了珍藏守護一份神秘之愛。她越是醉心于壽衣的縫制越是證明對那份愛的歷久彌堅。美人蕾眉黛絲,她是僅有自我任性而為清心寡欲不為世俗沾染的一個至美的絕對的孤獨體。所以她的終結是那么的奇幻超絕。雙胞胎惡作劇顛倒了名字,長大后性格體征行事作派大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各自孤獨,當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撲在吉普賽人的羊皮卷上死去,另一邊的奧雷里亞諾第二也同時終結了生命,人們驚異的發(fā)現(xiàn)兩具尸體是如此的相像,當晚爛醉的埋葬工人糊里糊涂的埋錯了各自的位置,一切還是回到了原本的樣貌,因為孤獨的宿命如此精確無誤…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在颶風中解讀了羊皮卷所有秘密,那個時候他才明白,孤獨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家族整個馬孔多,孤獨到脫離整個世界消失得干干凈凈,連記憶都沒有。
以七代香火,百年歷程,為時間軸,以馬孔多小鎮(zhèn)南美洲歷史民間奇幻鋪展空間,以吉普賽人羊皮卷預言為線索,去證明一個孤獨的命題,沒有感情必定孤獨,可是感情總是那么的遙不可及,除了孤獨你可能什么也抓不住。
在讀《百年孤獨》這本書時,內(nèi)心涌起一種類似于平靜恬然的歡樂。就好像我明白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一切就好像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著墻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內(nèi)心平穩(wěn)而安適。
矯情一點的文章里經(jīng)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里,寂寞泛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終的最終,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說上一句笑話,你就不明白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感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后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可是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應當是作為戰(zhàn)斗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那里,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說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xiàn),我們能夠怎樣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并不是什么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著我們,并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能夠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么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理解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明白自我是誰。
浪漫是理解并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完美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我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向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八
《百年孤獨》的大致內(nèi)容是:在這里個拉卡塔的小鎮(zhèn)。每天,總會有一個衣著破爛的少年在郊區(qū)路上,風雨無阻。那位少年只有12歲,盡管家里貧窮,但是他從未間斷一件事:在貴族學校,聽讀書聲。學校里的書聲像音樂一樣把少年吸引了過來,于是,他做了一個決定,少年在樹叢呆了五年,在這五年里少年不停地學習知識。
但去卻被校長發(fā)現(xiàn),校長讓他把這份試卷做好,后來少年考了100分,學校收了它他做學生,長大之后他成為了作家就是《百年孤獨》的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我的感想是:這位作者是這么愛學習,因為他們家的生活貧窮,所以這位少年從來都沒有上學,但他卻沒有放棄過不學知識的念頭。
雖然家里和街道都留滿了少年的筆跡,但是少年還是在默默背誦知識,母親十分的欣慰。從這讓我知道了兒子是十分想學習知識,母親很為難因為家里沒有錢供少年上學。
但是就在有一天,矮樹叢的樹枝枯死了,在也隱藏不了少年的身影了,校長知道了想考一考這位少年就給他一份試卷,這是讓誰想不透的一份最難的試卷少年考了100分得了全年級第一。
從這讓我知道了,校長看這位少年很喜歡學習,也想看一看少年在哪個水平,但是不可思議的事發(fā)生了少年考了全年級第一,這讓我知道少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也因此校長免去了少年的學費,讓少年可以在教室里和別人一起學習,時間飛快的過去了,少年成為了最有實力的作家,從這讓我知道了,只要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成功。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九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這樣評價他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chuàng)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xiàn)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的確,《百年孤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xiàn)。全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書中人物眾多,卻又獨具特色。有堅毅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瑪蘭妲,墨守成規(guī)的費爾南達以及神秘的梅爾基亞德斯。這一大家子人都有著與祖輩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經(jīng)歷和錯綜復雜的關系。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馬孔多建了這棟豪宅,可隨之而來的戰(zhàn)爭改變了他們,讓他們變得麻木、冰冷、做作。他們只能在孤獨、忙碌之中尋找安寧。
戰(zhàn)爭,戰(zhàn)爭,戰(zhàn)爭。戰(zhàn)爭對這個家庭的破壞是巨大的,使他們變得沒有人情味。
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邁進,馬孔多也在不斷地發(fā)展,但是這兒的人卻在逐漸失去淳樸的本性。四年的陰雨,十年的干旱在不斷考驗著這片土地,最終它在風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文中那近親結婚就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古老傳說在最末代子孫中應驗。
這個神秘的家族中人丁興旺,甚至讓人哭笑不得。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冒出一個孩子。就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十七個兒子一樣他們在同一天不約而同地到來,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殺。
這一家人奇特的經(jīng)歷讓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精湛而細膩的筆觸所折服。
我們不得不驚嘆他筆下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十
這是我第5遍讀這本書了吧,不是因為喜歡,是之前都沒讀完過,都是只讀了個開頭,然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放下了。
其實讀完之后發(fā)現(xiàn)讀的還挺順暢的,當然是在針對書中的名字稍稍做了筆記之后。到了中午不忍放下書去吃飯,硬是看完才去飽腹。吃飯過程中就一直在想這本書,簡單的說,這本書確實不錯,不愧對它的名號!
看了3天,其實對我觸動最深的,還是昨天看到的141頁開始到151頁,上校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慢慢背離了當初發(fā)起戰(zhàn)爭的初衷,被敬佩的對手和發(fā)小手下質(zhì)問的那些內(nèi)容。
毫無疑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個英雄,沉穩(wěn)、心思細膩、勇敢果斷、有理想。不過在發(fā)起戰(zhàn)爭后,就不斷被戰(zhàn)爭局勢裹挾著行事。直到不能有任何一個人能在他三米之內(nèi),哪怕他親愛的媽媽也不行。20多年的戰(zhàn)爭、被暗殺讓他學會了謹慎、不輕易信任,這能保護他,也讓他“變”了。
彼此敬佩的對手蒙卡達將軍問他,“你那么憎恨軍人,跟他們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們那么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沉淪作為代價。”
在他把蒙卡達家里夷為平地之后,發(fā)小馬爾克斯上校對他說,“留神你的心,你正在活活腐爛。”
然后發(fā)小被判死刑,媽媽來警醒他。在釀成大錯之前,他決心“贏得一場失敗”,親手結束了戰(zhàn)爭。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惶惑的心靈永遠失去了平靜”,“他感覺自己被分裂,被重復,從未這般孤獨”。
不過,“他沒有想到結束一場戰(zhàn)爭要比發(fā)動它艱難得多”。但是“他從未像那時一樣驍勇善戰(zhàn)。他終于能為自己的自由而戰(zhàn),而不再為抽象的概念,不再為政客見風使舵、翻云覆雨的口號而戰(zhàn),這樣的信念令他激情滿懷、斗志昂揚。”“最終贏得一場比勝利更艱難、更血腥、代價更高昂的失敗”。
其實整本書中還有很多寫的很精彩,能讓人記憶深刻又唏噓不已的地方。不過當下的我還是對這部分內(nèi)容尤其偏愛。我寫下了問題“我們終將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嗎?”,如果是的話,那么“這是忘了初心,還是,在向前看?”
然后思考良久。
現(xiàn)在我的答案是:
1、我們都會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大部分時候是因為,我們在年少時就確定了自己討厭什么樣的人;另一部分即便是在成熟的時候確定的,那也是基于當時當下、基于我們自己過往的經(jīng)驗,確定自己會討厭怎樣的人。
但是我們每天都是在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在變化的,基于以前的經(jīng)驗和原則去度量以后的事情,是不科學不嚴謹?shù)模彩侨菀渍`導我們的。
2、這是在向前看。所謂初心,是在我們還不知道后續(xù)事情發(fā)生時單純又美好的愿望。有了新的狀況發(fā)生,當然要考慮進來,據(jù)此做出新的判斷。當發(fā)現(xiàn)偏離了初心之后,再去判斷自己心里要的是什么就好。那么上校最后結束戰(zhàn)爭,也是在向前看,因為他依舊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戰(zhàn)。
弄明白屬于我自己當下的答案之后,還是挺開心的一件事。
對于書中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宿命、預言、七代人不同的孤獨,以及能看到的哥倫比亞和南美洲的歷史,我貌似感受不很深刻。
我們只能把握好自己這輩子不是嗎?從選擇做丁克的那天起,我應該就把傳承、家族這類的字眼,拋之腦后了。我認為把握好自己之后的短短幾十年,為了自己的目標去忙碌,就很好了。
孤獨,我也沒有特別的感覺,很少感受到孤獨,總有做不完的事情和想法。一個人待著也不會有孤獨的感受,內(nèi)心的平和豐盈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十一
這個城市的夏天漫長而悶熱。隨手翻開同學送的一本書——《心是孤獨的獵手》。
無數(shù)次的打開,又無數(shù)次的放下,幾乎沒有辦法連貫地讀下去,只因為其中那些兇猛的孤獨比悶熱的天氣更加令人無法呼吸。
這是一本像洞一樣的小說,既清晰可見,又深不見底。五六個人物,若干種生活,若干個深深的隱藏著的自我,卻都有著相同的孤獨。同樣做為一個寫小說的人,想到她23歲就寫出這樣的小說,自己難免有些絕望,但是有些東西是文字意氣以外的東西。我合上書,久久的凝視著封面上麥卡勒斯那雙清洌而孤獨的眼睛,一個身患殘疾的又瘦又高的有著一張娃娃臉的女人,一個雙性戀者,一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的女人,她所有的故事,描寫的都是四個字:永遠孤獨。
誰能畫出孤獨的樣子?這是閱讀麥卡勒斯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個問題。孤獨原來總是有著不同種的顏色:梵高的孤獨是流光四溢的燦爛星空,馬爾克斯的孤獨擔負著的是一個民族,海明威的孤獨總帶著硬硬的殼。而麥卡勒斯的孤獨卻是木質(zhì)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獨,它早已隨著我的年華老去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它筆直的沖向天空,向著那虛無生長,什么也無法將它阻擋,直到有一天,我們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強大,但它和任何人無關。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遠不會退場。
辛格飛快揮舞著的雙手,閃閃發(fā)亮的眼睛,最終的沉默。而在他的閣樓里,醉鬼和醫(yī)生卻無止境的訴說著。那些話語和情緒那么的悲傷、沉重、熱烈,卻在說出的瞬間就完全消失,沒有得到任何理解,也不具有任何意義。
是的,傾訴,整本書里的人都在發(fā)瘋般的渴望著傾訴。
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變的這樣的孤獨。我們的靈魂像一團火,生發(fā)出無數(shù)的想法和念頭,卻只能在黑暗中說給自己聽,而在那種自我傾訴之后,卻只有更深的孤獨。從何時開始,我們變的如此的暴烈,我們的心像饑渴的獵手,四處捕獵著一雙傾聽的耳朵,我想也是從那時起,我們變的無比脆弱。可能只因為一點點的理解,一點點的傾聽,就可以投靠一個完全不愛的人,甚至,愛上他。
辛格之所以被大家所愛著,正是由于他從來不向他們傾訴,永遠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唯一不愛他的人,就是他的傾聽者安東尼,這幾乎是一個悲傷的諷刺。更悲傷的諷刺在于辛格是個聾啞人。據(jù)我所知,能夠讀唇語的聾啞人所能讀懂的只限于極慢的語速和夸張的口型。因此他們那些飛快熱切的傾訴,其實辛格是完全不可能聽懂的。但他們卻認為,他在聽,并且懂了。其實他們的傾聽者,從來只有他們自己。
每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和喧囂的外部環(huán)境之間都存在疏離。
我們無法真正體會到別人的痛,即使是一位很優(yōu)秀的傾聽者。畢竟,傷口在別人身上。所謂感同身受,我是不大相信的。只是身世相同者抱在一起互相哭泣訴說,究竟是還是只有自己在揭開自己的傷疤給自己看。
網(wǎng)絡時代給了我們傾訴的契機,于是我們更加滔滔不絕的,翻來覆去的申明自己的主張,描述著自己的靈魂。有時,我們甚至挖空心思的去想個絕妙的標題,千回百轉(zhuǎn)的用一些華麗的詞句,來捕獵著讀者的目光,渴望著人們的傾聽。整個世界像一張喋喋不休的大嘴,無止境的傾訴著。而那些文字和話語,字里行間那些真摯的孤獨和熱情也許始終沒有人能理解,甚至沒有人愿意傾聽。每個人,關注的,只是自己的孤獨。
曾經(jīng)讀到過一個故事:一只受傷的小猴,傷心地把自己的傷疤給朋友們看,朋友們也都很關心它,關切的問它傷口是怎么來的,并告訴它怎樣處理傷口,可是后來還是死掉了,死于傷口發(fā)炎感染潰爛全身。它不停地展示傷口不顧一切地訴說痛苦,贏得朋友們的關心,而不去撫平它。潰爛是遲早的,害死他的是他自己。
即使得到了別人的傾聽,得到了別人的關注,那又能怎樣呢?傷口終究在自己身上。怎樣才能不孤獨,怎樣才能不受傷?或許,我們的孤獨是和我們的存在一樣與生俱來,這是宿命。這種感覺無論在誰身上總是能找到的。或許,我還是抱有幻想,最親最愛的人,我們是在一起的。我們的心可以貼得很近,我們可以很快樂,可是孤獨不會因為你愛或被愛,傾訴或者傾聽減少,只是那些東西能讓你有孤獨減少的幻覺。
百年孤獨讀后感篇十二
《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是一部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這部美洲《圣經(jīng)》寫的是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jīng)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zhèn)一百多年從興建、發(fā)展、鼎盛以至消亡的歷史,更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
初讀《百年孤獨》,書中變現(xiàn)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情節(jié)著實令人迷惑。但是,有一點是特別突出的——孤獨。正如書中所描寫: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各有差異,但以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以辨認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
這確實反映了拉丁美洲人之間缺乏心與心的溝通,也正因如此,拉美落后于那個思潮泉涌、政治革新的時代了。
追根溯源,孤獨似乎只是一種表象,歷史才是背后的主謀。
也許,歷史才是百年孤獨背后的始作俑者;抑或者,命中注定拉丁美洲要經(jīng)歷一百年的孤獨。
由拉美我想到了中國。梁啟超先生認為中國歷史可分為三個大段想,一是“中國之中國”,即從與古埃及文明同時的黃帝時代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完成了中國的自我孤獨認定;二是“亞洲之中國”從秦到乾隆末年,即十八世紀結束,中國與外部的征戰(zhàn)和溝通基本局限于亞洲,中國的孤獨依舊,三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可稱“世界之中國”,由被動受辱為起點。這一階段,中國五千年上下文明差點因外族入侵而消亡,孤獨的最后是苦難中的落后挨打。
一個個國家,一個個慘痛的教訓。但教訓過后應是對孤獨的深刻反思。當今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幾乎都曾面臨過不同程度或長或短的孤獨歲月。那么,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歷史本身就充滿著孤獨,歷史的前進必伴隨著孤獨,孤獨的歷史才是事物發(fā)展演化的本質(zhì)。
《百年孤獨》確是一段艱辛的徒勞的奮斗,但艱辛過后是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zhì),是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也許一個一百年孤獨的世家孤獨的世家會有第二次出現(xiàn)在世界上的機會。但是,請相信,那時的世界一定在飛速發(fā)展,而且,孤獨過后必定是更加努力的趕超。因為,社會不會撇下任何物質(zhì),量的積累會導致質(zhì)的改變,孤獨的積累后是一輪接著一輪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