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一
明朝那些事兒我也看了有一段時間了。其情節一波三折,其描述引人入勝,其文風...咳,不亂吹了。
我驚艷于它幽默的文風,當我看到朱元璋簡介那段時,忍不住開懷大笑,一個活靈活現的角色映入了我眼簾。
這本書也可以算是小說吧,可它比之大秦帝國卻又截然不同。
大秦帝國戲劇化成分過高,對始皇帝、大秦政策的描述過于夸張,導致其不能很好地成為一件供人學習的工具。
而明朝那些事兒就不一樣了,筆下多為真實,紙上亦為實,少量的虛寫,風趣的文筆,一段段歷史躍然紙上。
既不古板又弄虛作假,細膩的文筆,淋漓致盡的描述,有時我也希望我能做得那么好(暫時不可能的)。
明朝那些事兒乍一看很長,令人望而卻步,可一旦讀起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一本又一本,行云流水。
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當榮不讓之勢就看完了。
這么說吧,明朝那些事兒是我看過最好的歷史書了,劇情方面張弛有度,并沒有過多的虛構。
我的許多同學也是看過此書的,乃至于語文課演講的內容都是此書。
作者在文中多次將自身的觀點與史學家觀點作對比,有時更是十分的直白。
文中關于東林黨的覆滅一段,許多人認為是:一群高尚的君子,輸給了一群下三濫之人,我當時也是這么想的。
不過當年明月的筆下為我揭示了不一樣歷史,他明確地指出,是一群精明的人輸給了另一群精明的人。
后面更是給出了他查閱多方史料得出的結論。
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他寫的書確實是入門者的不二之選,既能給人樹立權威不一定正確的概念,又不會誤導萌新。
什么?你問我大神看哪種書?
如果是真正的大神,我推薦你看史記。
看史記是要有文化素養做底蘊的,至少要能看得懂他在講什么。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后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后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于君主,可是他錯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并帶領著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里,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么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說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著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為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后,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三
第一部中,大明開國皇帝的艱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顧朱元璋的一生,從一個窮困潦倒的和尚到一代帝君,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著實不易。這讓我懂得:置身于安逸中,難成大器,只有周身布滿荊棘,卻不因艱難而退縮,不因前景黑暗而放棄理想,那總有一天,你的生活將會充滿光輝!這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給我的感觸也很深。他十分勤勉,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一直在案前孜孜不倦地處理政務,每次上朝都身穿補丁衣,還要用自家的銀子去資助軍餉。就是這樣一個皇帝,最終仍是無法改變皇朝的滅亡。整整十七年的堅持,演繹著另一類人的生活,即便他的執著沒有任何回報,即便大明終將滅亡,可崇禎仍堅持著。他的行動告訴我:我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或許不知未來成功與否,或許結果只有失敗,但我們仍舊要堅持自己的選擇,因為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經歷,因為歷史需要我們,需要我們去前進、去攀登!
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卻懷揣著游歷天下的理想,征服了無數座高山,跨越了千萬條溝壑,成為我國地理學的基石。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他并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卻是本書的結尾,發人深省: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占據歷史的至高點,光耀千秋,但只要我們堅持過、執著過、奮斗過,即使我們仍無所成就,可我們也無所遺憾!
閱讀一本好書,可以勵志一生。一個故事,是一個哲理;一個人物,則是一段經歷。《明朝那些事兒》中許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告訴我:用勤奮、堅持譜寫自己的輝煌,以開拓、奮斗圓滿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四
太陽緊跟牛年的節奏躍過東方的山峰,早晨的第一縷陽光從窗戶照射進來,映照在《明朝那些事兒》,帶著我走進了悠久有趣的歷史,走進了大明帝國不朽的傳奇。
這本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幫助我揭開了許多千古謎團,見證了人的善良、偉大、正直、勇敢、氣節、貪婪、殘暴……也讓我看到了大明帝國的興衰盛亡。在這七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二、三部。
淺談第一部《洪武大帝》,講述的是朱元璋生于元末,幼時貧窮,父母雙亡,只好去地主劉小德家干活。之后入皇覺寺,云游四方,增長見聞。但有人誣告他謀反,他才不得已起義,于是他招兵買馬,經歷了無數次戰斗,占據應天、大敗陳友諒、討伐張士誠、北伐元朝、建立大明。即位洪武大帝之后,嚴紀肅貪,違者殺無赦!關注民生,興修水利,減免稅負,緊抓教育,大興科舉,建立國之監,重視人才培養,明朝在開國皇帝的統治下,社會發展,國家富強,史稱“洪武之治”。朱元璋病逝,傳位于長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一登基就厲行削藩政策,他與叔父朱棣展開了斗爭。可朱允炆偏信齊泰和黃子澄的讒言,導致朱棣奉天靖難之名,起兵攻打建文帝,并成功登基,但也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建文帝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后下落不明。
再說第二部《萬國來朝》,永樂大帝朱棣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南下征討安南等;文化上,修筑《永樂大典》。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創造了永樂盛世,他也是一個優秀的統帥,曾多次親自率領軍隊征討四方,沖鋒在前,戰無不勝!之后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進入動蕩時期。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于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京城保衛戰”中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奪門之變”之后遭受迫害。
后說第三部《妖孽宮廷》,從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后,聽信讒言,迫害忠良,而這也成為他繼“土木堡之變”后在歷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點。著名宰相李賢除去三大奸臣: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千古流芳。后來即位的明憲宗朱見深,任用奸邪,軟弱無能。而明孝宗朱祐樘卻寬厚仁慈,躬行節儉,勤于政事,重用王恕、劉大夏、馬文升、李東陽、劉健、謝遷等為人正直的功臣,史稱“弘治中興”。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寵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將軍......弘治年間,有一位亙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盜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給后人留下了許許多多近乎神話的不朽傳奇,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更是弟子極眾。
這套史書,讓我從劉基身上看到什么是智慧;從朱見深身上看到什么是昏庸無能,從孫承宗身上看到什么是氣節......從而啟發了我對歷史的濃厚興趣。
夜空中,皎潔的月關灑瀉在《明朝那些事兒》上,透射著塵封的歷史,彰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非常關鍵。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五
一向以來,我讀的歷史書籍不多,王教師的推薦下,好好讀了一下當代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感觸還是比較多的。
而古代當皇帝是淘汰率最高,風險最大的職業,能夠做到那個位置,絕不會是一個完全的蠢材。皇帝并不傻,只可是并不是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對或者錯,而是從皇帝個人角度看是否有利。
貪污或者其它壞行為其實并不關心,所以不管是忠臣還是奸臣了,最終被扳倒的罪名,往往是“意圖謀反”或者“占了有王氣之地”等等。
以上的問題,我思考了很久,發現并不清楚答案。可是以下這些感悟,可能在我應對類似問題的時候,更加接近正確。
1.做事情要貼合“事物發展規律”。就像一次次農民起義,以及明朝300年氣數已盡,其實蘊含著很多“社會規律”;例如地球繞著太陽轉,是因為萬有引力,這是“自然規律”;紙幣多了錢自然不值錢,這是簡單的經濟規律。社會經濟“規律”,對于未來而言就是“趨勢”。
2.沉下心來,專注。想看清所有事物的本質,基本不可能。專注于某一領域,才能有更好的成就。要避免在一無所知的情景下,貿然在不懂的領域行動。例如“土木堡事件”中,那個太監明明沒本事壓根不懂軍事,一通瞎指揮結果把自我和皇帝都搭進去了。
3.“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學習精髓,活學活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古代信息閉塞很多時候勾心斗角很有效,太監蒙皇帝也就騙了,而此刻要想更好的成功,需要同心協力,合作共贏。
4.打破慣性思維,打破思維誤區。“好”和“壞”并不來自于主觀確定,而是來自理性分析,克服人性弱點才能發現“真實”。崇禎皇帝就做了很多看起來是很好,實際卻很糟糕的事。
5.“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類似于打仗之類的,很多時候需要極高的天賦。例如戚繼光打倭寇,不勝都難,每次戰損比為“1:30”,殺死窮兇極惡的倭寇幾千人,自我僅損失幾十人。
我投資方面實在沒什么天賦,能夠得到王永山教師指點以及幫忙,規避風險,實在是一件幸事。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六
必須要先談一下這部書給人的整體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小說而非史書,它的文學性可以說相當高,至于關于史實的真實性,由于自己對明史也沒有特別多的了解,不敢妄下斷言。當然,一部文學性如此高的文學作品,總會讓人懷疑其真實性,但無論真實性多高,作者描繪的這個世界確乎是邏輯自洽的,那不妨認為他是真實的,在此基礎上,才可以說明,在這部書中,可以看到什么,學到什么。
老話說看史使人明智,歷史如果寫的生動有意思,還是會有蠻多人看的,比如這套明朝歷史的書,算是開了通俗歷史的先河。在史料基本可以采信的情況下,用同理心去體會古代人的選擇和結局,能激發閱讀興趣,讓更多的人不害怕歷史的枯燥,主動擁抱歷史,善哉。同樣的,歷史無信史,過去的事情,能摸清基本的脈絡已頗為難得,不要幻想一切百分百還原,寫歷史的人,看歷史的角度,看歷史的人,都會影響歷史記錄的文字和理解。
明朝那些事講述的是自明興到明亡之間近三百年的歷史,明朝17位皇帝,當年明月都用相當詳細的手法,講述了他們治國的種種特點;同時他還描寫了一系列文官首領,以他們為代表闡明了明朝官僚系統的運作方式。這些對于一個組織,無疑是很好的參考資料。當然對于個人而言,其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也不容忽視,從他們的言行中,我們也可以汲取到足夠的精神營養,這對一個人的心靈世界,也是一種洗禮和升華。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確實如此,太陽下不會有新鮮事,我們目前遇到的,甚至以后遇到的問題,都在歷史中出現過。
從這部書中,或許可以獲得對飛行安全問題的一些思考。過往的不安全事件大都不止一次的出現過,就如歷史上的一個個朝代衰落,衰落的原因往往都是那幾個,不安全事件也就那么幾類(作風類、“五防”類),我們更應該去學習別人的失敗,深入分析原因、改進技術,從別人的失敗中獲取經驗,從根源上杜絕隱患,確保持續飛行安全。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七
歷史本身并不幽默,但講述歷史的人可以是幽默的,因為即使事物的發展再悲觀,但也要積極面對充滿希望啊。
我以前便對歷史人物,事跡感興趣,奈何從小對歷史的的了解僅僅限于他人講的,故事書看的,課文之中了解的,《三國演義》,歷史書僅此而已。
這算是系統的了解一個朝代的興亡史了,略有感慨。
書中出現的那么多鮮活的人物,每每讓我驚嘆,有的讓我欽佩,像于謙,以一己之力救國于水火,奮勇前而有謀,剛烈果敢,實在是配的上國之砥柱。每當有奸臣亂世,不由之憤慨,像嚴嵩,魏忠賢,人為何能無恥到這種地步,置國家危難于不顧,置蒼生百姓于不顧,貪贓枉法,枉為人也。也有為那些能臣而感到可惜的,像袁崇煥,性格缺點造成最終結局,可惜啊!
這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消散在了歷史的風塵之中,但我知道在六百年前,有那么一個朝代,叫做明,出現了很多的人,有正有邪,發生了很多的事,有好有壞。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的真相等待著一個又一個有求知欲的人去探索。
歷史雖然最后難免出現悲觀結局,但生活還是要充滿希望的,你也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渺小的點,你當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八
暑假在家,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每次品讀都有新的感悟,也對書中的人物更深一層的了解,對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有一些認識。
一切的開始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說起,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一個男嬰,根據當時的傳統,名字都是要帶數字的,為好記名字,于是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慘,他的房間是一件冬涼夏暖的破茅草屋中度過的。他曾經也想過好好讀書,但殘酷的現實使他放棄了這個想法。為了生活,他只好給地主劉德家放牛。當時朱重八的夢想是有一個屬與自己的家,有一位賢淑的老婆,好好生活在鄉下。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征服者似乎不認為自己統治下的是人。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能想出的都要給錢,過節有過節錢,干活有常例錢,就連什么都不干也要收錢。
1344年,災難終于降臨了,首先是黃河泛濫了,之后山東冒出幾十萬難民,國家情況十分危險。元政府讓沿著黃河的居民去修理黃河,渾不知元朝的統治就要結束了。
在當時農民的口號中,最出名的當屬“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在修河堤時,從泥沙中撈出的石像中得來的。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無所依靠,自己的家人們已經全部死于饑荒,在絕望中,他選擇了一份危險的職業,參軍。朱元璋當時的夢想是加油打仗,并獲得天下。
朱元璋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斗爭,先后打敗了徐壽輝,張士誠和最為可怕的陳友諒。他去除了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阻力,在最后1368年在南京稱帝,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在最危險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堅持:讓朱元璋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依舊獲得勝利。冷靜:讓他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快速準確的做出決策。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我讀了這本書后,朱元璋教會了我很多東西,他在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到萬人敬仰的皇帝,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一直都相信自己,鼓勵自己,最后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葬于明孝陵。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九
讀罷枯燥無味的史書,我猶如被人打得半死的蒼蠅,沒了方向。但自從我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史事也可以寫的這樣有趣。
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個大字“當年明月”,下面還有一個“著”字。這個作者的名字也忒酷了吧,居然叫當年明月,不用猜就知道是其筆名了,他的原名是石悅。那他的筆名有什么意思呢?我來猜一猜吧。“當年”一定是明朝那年了,“明月”顧名思義,明亮的月亮,那他一定是想做一個可以為讀者展現明朝真實歷史的人嘍,看來這本書很好看了。
翻開封面,你會看見一片黃色,我想這一定是出版商想討好朱元璋了,因為朱元璋最喜歡黃色了!將書翻到第一章,哇,作者的構思真是奇特,這本書的開頭居然是朱元璋的檔案這一份檔案不僅反映了朱元璋的家境貧寒,也反映了元末時期的腐敗,這也就造就了朱元璋這么一個人物。
這本書中,我認為最精彩的就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戰爭了(第九章至第十一章),這里刻畫了一個有大智慧的,有拼搏精神的朱元璋,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但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朱元璋也無法逃過這個事實。在與陳友諒的戰爭中他就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個,誤救韓林兒和劉福通,在就出了韓林兒之后,朱元璋撤退的路上,張士誠的軍隊不斷地騷擾他,于是朱元璋鑄就了他的第二個大錯。但由于對手的手辣,朱元璋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來看看朱元璋的對手吧。他就是陳友諒,他訓練出來的軍隊要比朱元璋的高很多,更要命的是,他的長處正是朱元璋的短處——水軍。他造出來的船最大的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這么強大的一個對手,朱元璋是怎么樣戰勝他的呢?當然靠的是智慧,還有陳友諒沒有的——人心。古語云:“性格決定人的一生。”就因為陳友諒的手狠,只許自己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自己這就是陳友諒失敗的原因了。所以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陳友諒的聰明,反思他的失敗的地方。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馬皇后。她在朱元璋被困,就快被餓死的時候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在陳友諒僅攻龍灣的時候,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飾財物勞軍,并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在大富大貴后,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她還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了出來。她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里,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么險惡,情況多么復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她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這本書中最愚蠢的一個人就是胡惟庸了。他貪污受賄,挑戰朱元璋的權力,他自大的以為自己是個極聰明的人,朱元璋算什么,但他不知道朱元璋歷經的苦:他從茅草屋的風雨到皇覺寺的孤燈,從滁州的刀光劍影到藩陽湖的烽火連天,他從千軍萬馬中奔馳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來;他經歷過無數的磨難,忍受過無數的痛苦,他不畏懼所有的權威,不懼怕任何的敵人;一個個蓋世梟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見過的死人比胡惟庸見過的活人還多!這個胡惟庸真是不自量力呀!
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的經歷是多么艱辛呀,不,何止一個艱辛可以比喻呀。他從一個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的人變成了一個統領國家的皇帝,世間真是沒有什么不可能呀!
正如我們王老師所說“年輕沒有什么不可能。”讓我們用自己的青春去譜寫美好的未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十
我在班上換書的時候,換到了一本有趣的書,《明朝那些事兒》,我立馬翻開了這本書,開始津津有味地看著。
這本書塑造了幾個人物形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嚴嵩和徐階還有聶豹。嚴嵩是一個喜愛拍馬屁的家伙,而且奸詐無比。徐階和聶豹則是勤奮好學。
這本書講了在內閣里發生的許多戰斗,戰斗不是指別的,而是指為了利益和地位而發生的內閣內戰。
嚴嵩原本不是一個貪官,但是在原則還是利益面前,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后者,并獲得了一個光榮的稱號“明代第一奸臣”。但是,這場戰斗最終還是嚴嵩輸了,他最后是被一個熟悉的老鄉—徐階給剝奪了全部財產,被趕回老家,靠沿街乞討維持生計,受盡了大家的白眼,最終,他在一片荒野中就這樣悲慘的死去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無論在明朝還是現在,都不能當一個貪官,不要為了利益而放棄尊嚴,否則,你就會淪落到明代第一奸臣—嚴嵩一樣的下場。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十一
讀后感。
用近四個月時間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兒》,很幽默。勾心斗角,權力的斗爭,極其細微的小事,足以致命,甚至滿門。每一次文官的對決都是一場精彩的演出,成敗只在一瞬之間,細微的動作足以扭轉整個戰局。反觀武將對壘似乎略為遜色,沒有腥風血雨之感,僅限于拳頭的較量,卻那無力,心靈的對決才是真正強者對壘。每朝每代正與惡兩方此起彼伏,沒有永遠的勝利,而勝敗就在一瞬之間,一言一行充滿殺機,為了權力的爭奪,誅殺良臣,排除異己,抄其滿門仿佛一切就在一言一行當中,為了權利誅殺功臣,一切都是假的。戰爭就好一點,勝生敗死,戰略戰術系于一人之手,即使兵力在強大,明三大營全軍覆沒就是在好的例子。皇帝移位便是一場戰爭,對心靈認知的改變。
文章中的史實改變了我對常規歷史的看法,一切看似平淡無奇,卻暗藏殺機,動與不動皆處死地。到頭來殺與被殺只是別人的棋子,死的那樣不明不白,無緣無故,有的到頭來只是一撮黃土。顧全大局,從別人思想出發,按其套路出牌,揣摩對手后招與意圖,出奇制勝,自己的想法必讓被別人所猜。不論遼東鐵騎、戚家軍還是后來的關寧鐵騎,盡管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終究滅亡,明朝就此完了。在沒有成功之前盡量裝孫子,一朝成功,斬草除根,成就霸業。
文章最后徐霞客思想與我 不謀而合,一個成功的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度過一生,他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自己心中信仰。別人看法沒有改變他,他對朝代沒有貢獻,僅一本游記,卻被作者用于結語,在我看來他的出現加強了自己的看法,自己過好就行,在乎別人干嘛,我將按照自己方式方法來,這就是讀罷此書最大的收獲,不謀而合之心無意語言表。
朝始朝末,二佰七拾年,完了,就這樣,這就是歷史,很簡單,它就在那,誰看都可以。以史為鑒。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十二
由農民起義,到洪武之治,經永樂盛世,接仁宣之治;再起成化新風,圖弘治中興;又啟嘉靖中興,行隆慶新政,謀萬歷中興;終止于光宗新政。二百七十又六年爾!可曾憶,其勵精圖治,萬國朝貢,外族未敢侵?可曾掩淚,奸臣當道,黨派相爭,至百姓于水火?可曾嘆息,朝堂混亂,內憂外患,大明之后無華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回首兩百七十對年的大明王朝啊,只能嘆息一聲,時也!命也!
當年明月真的是在笑談歷史,我想每個人讀了之后,都會暗自稱贊并佩服,這詼諧有趣、洋洋灑灑、毫無拘束的敘述方式的。當然這里要除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朋友,你一定要說沒有歷史嚴肅感,那我也無心反駁。倘若你一定要否認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那我自然不會認輸,還會義正言辭地告誡你,你可以不喜歡,但請你不要盲目否定。在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基礎的銷量和評價面前,你的特立獨行顯得很無趣。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眾人皆醉我獨醒是要結合具體情境的,即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此時、此景、此人。
很多時候,我有點當年明月說的的二桿子精神,就是較真,那是不是可以自詡為遺傳了傳統士大夫的儒氣呢?(一笑)后來,我覺得有點虧,因為書里有很多值得自己反復思考的東西,遷怒于他人,未免本末倒置。那些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為黎明百姓,為保家衛國無畏付出生命的正義之士,我還沒來得及愛戴和景仰;諸如那些奸佞小人,逆臣賊子,為一己私利,不惜摒棄信仰的過街老鼠,我也沒來得及去唾棄和厭惡。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我們浮游一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不過滄海一粟。何不勇敢一些,歌我所歌,泣我所泣,恨我所恨!
我歌詠所有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為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的人,比如兩袖清風的于謙、比如矢志不渝的楊漣。他們有雄渾慨然之壯氣,萬仞如身不改其志的堅韌,不服不行,不愛更不行。
我悲憤所有那些本應熱血沸騰,在經歷殘酷的斗爭,無休止的吵鬧,無數無效的抗爭,無數無奈的妥協后,卻成為歷史的犧牲品的人,比如不理朝政的嘉靖,比如放任奸權的萬歷。你罵他們昏庸無能,你又發現他們實屬無奈。欷歔,仰天長嘆,皆欷歔。或許飛蛾撲火,或許不自量力,我們要更加堅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哪怕頭破血流,何其壯哉!
我飲恨所有哪些貪絞背盟,陰謀機巧,是非不分,濫殺無辜的人,他們的丑陋和污穢雖滄海橫流,也恒然不變,他是亂謀朝政的王振,他是貪婪無垠的魏忠賢!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要自由自在的度過一生,枉然不是如此!追我所追,覓我所覓,斷然不齒旁門左道,毒害他人,迫害國家!
很多人都喜歡當年明月里后記的那句話,我之所以寫徐霞客,是想告訴你: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么。這件事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我自不例外,和聲應曰:
縱使人間,燈火輝煌,喧囂成海,
我亦無畏,心如止水,愛我所愛。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斗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于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于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十四
第2關是鄉試,鄉試不是鄉村測試哦,考生的資格要在院試中考上一二等者,考試的單位是省,授予的稱號是舉人,第1名就是三元中的“解元”。在說第3關之前,我們要來說一說,古代科舉考試的教室,他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有明亮的燈光,明代的考試的考場叫做貢院,貢院里有上萬間房間,但是只挑選300人,每個房間是長5尺,寬4尺,高8尺,這幾乎就是個籠子,像牢房一樣。進去考試前要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后馬上關門上鎖,但由于房間太小了,考生只能蜷縮著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第3關叫會試,考生的資格是舉人,考試的單位是全國,考過了沒有名號,只取得殿試資格,第1名是三元中的第2元也就是“會元”。第4關就是殿試,考生的資格是貢生,考試的單位是全國,錄取者授予的稱號就是進士,第1名就是三元中的第3元“狀元”。
第4關的殿試是皇帝提問,學生回答,不敢抬頭也不能抬頭,學者們都是戰戰兢兢的回答完問題,等著自己的命運。
讀完這些,我知道了,在古代要有所成就是很不容易的,想當個官都要經受很多苦,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條件,有光亮的教室、寬闊的操場、優美的校園環境......我們一定要珍惜學習機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十五
最初讀《明朝那些事兒》是在表姐夫的家里上網時,無意中在天涯論壇看到。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天天追著看連載。后來,當年明月又轉移到新浪博客上連載,我也跟著轉移到新浪。不但自己看,也大量推薦給書友,凡是看過都說好。
一次,我和辦公室一女同事聊天時談到了這本書。她聽完介紹后問:“真有你說得這么好看嗎?”我忙說:“真的好看,不信我明天拿來給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次日,當我把第一集遞給她。她面露難色道:“這么厚呀!我平時最多翻翻《知音》《讀者》,好多年都沒正兒八經看過書了,不曉得看不看得進去喔?”
我說:“沒關系,你先試試蠻。如果覺得不好看,明天還給我就行了。”
結果第二天一上班,她興沖沖的就跑來告訴我:那本書太好看了,她昨晚上吃完飯就一直坐在床上看,把肚子都笑痛了。后來,她老公實在看不下去了,便一把把書給搶了。還罵她:“啥子書這么好看喲!你看得這么蝦,我也來看下。”她說:“正好,我早就想解手了。我先上個廁所,你先慢慢看。”
等她上完廁所回來,發現她老公也坐在床頭,正看得笑嘻了。結果,夫妻倆干脆就一起看,硬是把一本書全部看完了才關燈睡覺。
說完,她急著催我:“快把第二集借給我看看。”《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冊(后來又出版過九冊版),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法來講述正史,因此讓人欲罷不能,笑不絕口。其實,當年明月的年齡和我差不多,但他肚子里的書卻讀得比我多得多。而且他對社會、對人性、對歷史的認識也比我深刻得多。
他這套書,我前前后后共讀了七遍。第一遍讓人笑,第二遍讓人哭,第三遍、第四遍……第七遍則讓人沉思、反省。誠可謂:受益匪淺!受益匪淺!。
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見記者采訪當年明月。記者問:哪本書對你影響最大?他慢吞吞地說:我小時候在親戚家的書柜里看過一套林漢達、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從此就喜歡上了歷史……(大意)
我一聽,頓時就樂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十六
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圍內,都沒有什么大團圓結局。
對啊,結束了?它不僅是歷史,不僅僅是一本書,它還有很多東西,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做:權力、希望、痛苦、憤怒、猶豫、冷漠、熱情、剛強、軟弱、氣節、度量、孤獨、殘暴、寬恕、忍耐、邪惡、正義、真理、堅持、妥協、善良、忠誠。那些我想表達的,我不能表達的,我不會表達的,我熱愛的崇尚的熱淚的,難過的壓抑的厭惡的,它都曾經真實地讓我感知過。
因為他曾見過腐敗的王爺、餓死的饑民、無恥的官員;因為他知道,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因為他相信,窮人也是人,也有生存下去的的權利。所有的王朝,他的開始,正如他的結束,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本來就不需要理由啊,他們明白,徐霞客明白。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而我也在漸漸明白,我知道這個過程會經歷很多揣摩。
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終成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歷經磨難,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強權,雖死無懼,叫做勇氣。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人。
你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篇十七
今天感覺悵悵然,很失落,一時之間還沉浸在一種歷史的感覺中,因為我終于合上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一個月來,我一腳跌落進明朝里,再也出不來了。隨著當時明月那獨有的、千年不遇的.文筆,或悲或喜,或驚或嘆。不知多少次,我會搖著頭自言自語,“原來張居正是這樣的人”、“原來袁崇煥是如些的性格”、“崇禎真是生于末世運偏消啊”,不知多少次,我會為作者那幽默的文筆而莞而,“他無法逃脫,因為他的面前有一條大河,波浪寬。”;也一次次為他的獨到的見識所折服,“歷史是精彩的,但無一例外是悲劇,正常人讀歷史,只能是看故事,卻很難以之為鑒,比如岳飛,比如袁崇煥,千年后,他們依然會死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篇文章,純粹原創,絕無抄襲,在書寫屬于自己的這段文字的同時,我們眼見得它高樓起,高樓塌;眼見得他牛了,又慫了;眼見得他興了,又廢了。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想起了曹雪芹的話,“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如何做好自己這篇文章,如何寫好自己這點事兒,還真是個事兒,也不算個什么事兒。不過,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對未來抱一分善念,一分堅持,一分希望,一分浪漫,相信這篇文章也不至于糟到哪里去。
謝謝當時明月,謝謝您寫出這么一本千古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