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個人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所經歷的事物,發現自身的不足和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與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察心得體會篇一
觀察是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觀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思維和分析能力。在我多年的觀察和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觀察的重要性和樂趣所在。
首先,觀察能夠讓我們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特點。作為人類智慧的一種表現,觀察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仔細地觀察,我們可以辨認事物的細微之處,并從中找到規律和特點。比如,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的景物時,只有通過觀察才能知道它的名稱、特征以及它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和區別。觀察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樹木的生長狀況來了解氣候的變化和季節的交替。因此,觀察是我們認識事物、掌握事物本質的重要途徑。
其次,觀察能夠訓練我們的思維和分析能力。觀察不僅要求我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們用心去思考。觀察的過程是一個主動的思維過程,它需要我們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整理。只有通過思考和分析,我們才能挖掘出事物更深層次的內涵和規律。觀察可以鍛煉我們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我們的判斷力和表達能力。無論是在學業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有觀察的能力來識別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觀察也可以帶給我們樂趣和啟發。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極富創造力的現象和奇特的規律。比如,當我觀察一個蜘蛛織網時,我會被它巧妙的結構和華麗的設計所驚嘆。當我觀察一朵花的細節時,我會被它絢麗的顏色和花瓣的層層疊疊所吸引。這些觀察讓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多樣性,也讓我對生命和自然產生無限的熱愛和敬畏。觀察帶給我們的樂趣不僅僅是感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心靈的享受和啟發。
最后,觀察是人與世界建立聯系和溝通的一座橋梁。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喜好。通過觀察,我們可以在交往中更好地和他人溝通和相互理解。觀察是人類社會交往和相互合作的基礎,也是和諧社會的構建之道。只有通過觀察他人,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們建立起親密關系,增進彼此的友誼和信任。
綜上所述,觀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思維和分析能力。觀察可以讓我們發現事物的美妙和奇妙,讓我們對生命和世界充滿敬畏和熱愛。觀察也是人類相互交往和溝通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該注重觀察,通過觀察去感受和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只有通過觀察,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并與世界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和溝通。
觀察心得體會篇二
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單敏月、王曉平翻譯的《觀察兒童》一書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并做了記錄。
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釋了“我們為什么要觀察”,并介紹了幾種記錄觀察的方法;
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觀察”;
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紹各種觀察法,并給出許多實例;
第四章是更詳盡地回顧了記錄觀察的益處,以及觀察對于兒童的重要意義;
第五章是“將觀察和評價與基礎階段的早期學習目標聯系起來”;
第六章是對各個發展性領域分別作了介紹,并列舉了一些與早期學習目標的標準有關的活動,對我們想拓展兒童經驗有所幫助。
第七章是“發展的里程碑:從出生到8歲”,可供我們參考查閱。讀了此書,我深刻的認識到通過觀察和記錄兒童的成長情況,進而滿足兒童的需要,同時也使自己在規劃未來的`專業發展時,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學習和完善的方面。
觀察兒童可以讓我們快樂地體味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非常清楚觀察兒童絕對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為觀察,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更科學的觀察、記錄,通讀本書讓我獲益匪淺。書中在內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讓我們逐漸掌握觀察記錄的全過程,而且其中觀察記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會讓你查找起來更加方便,書中還有許多具體的練習活動,完成它們讓我更好地建構起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通過閱讀此書,讓我對為什么要觀察兒童,怎樣觀察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并將自己觀察得到的發現與工作實踐聯系起來。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能了解他們已經達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兒童為什么做某事,強化我們關于兒童發展的知識,從兒童的視角去看事物。
觀察心得體會篇三
定一只螞蟻,將他沿途到達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凈。當這只螞蟻回到時,在被擦去氣味的.地方突然間停了下來。原地邊轉圈邊尋找著什么。從而得到螞蟻是靠氣味來辨別方向的。
我為了證實這個結論,我做了個試驗。我首先準備了一個十厘米左右的細小樹枝,在樹枝的一頭放上一個誘餌——小糖果。我把這個裝置放在一個蟻穴附近。不一會兒,有一只螞蟻出來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達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聞一聞、嗅一嗅。我趁此機會將木棍的中斷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當這只螞蟻回到的時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轉右轉,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過了一會兒,我又重復了上面的試驗,螞蟻仍然沒有找到回家的路。透過這兩次實驗,我最后明白螞蟻為什么不會迷路的秘密了。原先螞蟻是根據氣味來辨別方向的。
科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用心思考,必須會有很多新奇的發現。
觀察心得體會篇四
在這個現代社會中,我們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很難抽出時間去看看這個美麗的自然世界。然而,身為人類,我們應該珍視并保護大自然。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一次冰觀察活動,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也收獲了不少感悟與體驗,下面就讓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冰觀察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認識冰。
在冰觀察活動中我了解了很多冰的知識。我們通常認為,冰只是一種冷冰冰、硬硬的物體,但其實它也是有生命的。冰是水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條件下,經過一系列的凝固、過程與變化而形成的物質。在湖泊、河流等水體中,經過一冬靜止不動的時間,水面上會形成一層薄冰,然后它會不斷地變厚、變大,變成我們常說的冰蓋。和水一樣,冰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從最開始的薄如紙片到最穩定的良種冰,再到瓦解成型。通過了解和觀察冰,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大自然之神奇。
第三段:冰的美。
在冰觀察活動中,我看到了許多美麗的冰景,其中最令人驚嘆的莫過于那些冰晶。冰晶是水結成的小魔術,它們的形狀和構造都不同,且層層疊疊。有些是六角形的,有些是四邊形的,還有些是多面體的。在陽光下,冰晶閃閃發光,它們的清透和純凈,給人帶來了一種驚艷美。我們常說人工美和自然美,人工美的造型和設計,是人在模仿和創造,而自然美則是大自然在保持平衡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美麗。當我們在冰上看到了冰晶時,這種美是人造不出來的。
第四段:冰的力量。
冰雖然美麗,但也伴隨著它自身的力量,我們必須謹慎對待。冰能夠支撐許多重物,但當過于負重時,便會裂裂皺皺,發生破壞。在北極探險中,有時候會遇到另一種形式的冰,冰山,它們的重量和體積都非常驚人。一塊手掌大小的冰,會在逐漸增溫時變成一股強力的水流,經過磨蝕和撞擊,能摧毀一切阻擋它的物體。顯然,我們必須尊重并保持敬畏心態,才能更好地認識和掌握冰的力量。
第五段:冰的生態價值。
冰不僅僅是一種美景和神奇的物質,它還具有生態價值。在季節變換中,冰在地球上的循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既能帶來異域風情和視覺的震撼,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資源和生命凈化的效果,冰可以為大自然所用,也能為人類所用。不過,在人類不斷地掠奪和侵蝕中,大自然所剩余的冰,越來越少。我們必須意識到冰的珍貴性,對自然作出貢獻,更為零距離、全方位的了解冰的生態價值。
總之,冰觀察不僅讓我看到了冰的美,更讓我重新認識了大自然。驕陽似火的夏天,風華正好的秋季都是賞冰觀冰的好時間,讓我們借此機會去領略一下冰的魅力,沉浸在大自然里,深感它對我們無私的獻出和無限的饋贈。如今,我們生活在這個擁擠車水馬龍的城市里,冰的世界是我們疏離的遠方,但也許只要我們有心,就能在這些遠方的美景中發現一份清新和純凈,以及一份靜謐與安寧。
觀察心得體會篇五
我拿了一小塊面包,使勁扭成了大拇指般大小,十分堅硬,我把面包團放在了路邊,可過了幾分鐘,仍沒有螞蟻來。于是,我靜靜守候著。這時,有兩只螞蟻爬了過來,我連忙把面包團彈了過去。螞蟻們顯然是嚇了一跳,原地打了幾個轉,其中一只螞蟻爬到了面包前,仔細觀察了一下這個龐然大物,確定是吃的,高高地翹起了它那小錐子似的屁股。用放大鏡一看,可以看出,它純黑的像芝麻粒似的小眼睛,像蒙上了層細沙,它抬起了它微發棕紅色的腿,像個紳士一樣,彬彬有禮地走到了面包前,像是被什么東西激了一下子,猛然昂起了頭,一概剛才優雅的姿態,邁動六腿,迫不及待地爬到了面包后,開工了。而另一只螞蟻呢,早已不見了蹤影,估計是找幫手去了。不一會兒,又有幾只螞蟻爬了上來。螞蟻們開始行動了起來,幾只螞蟻率先低下了頭,啃食了起來,像是一個電動的鉆子,正鑿開堅硬的“山體”,往下開發,尋找“礦藏”。外面被按得堅硬的表皮開出了一個小洞,螞蟻的頭上出現了一小丁點黃色的東西,湊近一看,原來是一點被咬下來的面包屑。螞蟻叼著屑子,如獲至寶似的,小心翼翼地踏著步子。有些螞蟻比較勤奮一點,像個大力士一樣,竟一爪舉起了普通螞蟻四五倍大的面包屑,像只螃蟹一樣,左搖右擺地晃了下;還有的螞蟻比較講團結,三個一組,用后腿站了起來,圍成了圈,一對前爪高舉著送到了中間,舉著碎屑,走了起來。螞蟻嘴里叼著碎屑,可沒了剛才那速度,它像個搬運工一樣,生怕把食物抖掉了似的,一點兒也不敢怠慢,走一步停一步地爬下了“山”,把食物運到了草叢里的'“倉庫”中。
經過反反復復地搬運,原來的小團,只剩下了一攤零零碎碎的小屑子,螞蟻們便也不管了,成群結隊地搬著食物,耀武揚威進了草叢。走到碎屑前,可以看到一些細密的小印子,那一定就是螞蟻的咬印了。
觀察心得體會篇六
葉觀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它能夠培養我們的觀察力,也能夠讓我們更加關注周圍的自然環境,發現自然的美。最近我也參加了一次葉觀察活動,讓我對自然的認知又加深了許多。
第二段:葉觀察的基本流程。
在葉觀察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準備一些葉子樣本,通常會選擇一些常見的樹木和草本的葉子樣本。準備好這些樣本后,就可以開始觀察了。在觀察的過程中,先要仔細觀察葉子的外觀特征,比如葉子的大小、形狀、顏色、質地等等。然后再觀察葉子的結構特征,比如葉脈的走向、花紋、密度等等。最后還可以用顯微鏡等工具來觀察葉子的細胞結構等。
通過葉觀察,我不僅深刻認識到了葉子的結構和功能,還發現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小細節。比如,我發現有一些葉子雖然外觀看起來很相似,但在葉脈的走向和花紋上卻有很大的區別。這讓我更加認識到了自然界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同時,葉觀察也讓我更加珍惜和關愛自然環境。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中充滿了各種精細的生命,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觀察和保護它們,那么很多珍稀的物種也可能會慢慢消失。
第四段:葉觀察的價值。
葉觀察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活動,它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環境。通過葉觀察,我們可以認識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可以培養我們的觀察力和耐心。此外,葉觀察還能夠讓我們更加貼近自然,擁有更深層次的生命意識,從而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
第五段:結論。
葉觀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它可以讓我們對自然環境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也可以讓我們更加關注自然的美和珍貴。在葉觀察的過程中,我們要有耐心和細心,觀察每一個細節,同時要尊重自然的規律和自然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讓它們永遠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觀察心得體會篇七
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所以在孩子一出生就積極開發他們的智力。智力是多種認知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其中每種能力都有特定的作用,它們共同作用,整體發揮功能。而觀察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
許多專家研究發現,觀察力強的孩子智力發育較好,因為人們通過感知獲得的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進行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水平的迅速提高,能促進思維的發展。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培養幼兒在觀察中增長知識,在觀察中發展能力方面談談幾點看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應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
1.提問——保持幼兒觀察興趣的手段。
教師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應適時的提出問題,把觀察活動引向縱深,延續幼兒對實物觀察的時間,加強觀察的持續性,例如在分類活動中,我把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物品投放在一起,請幼兒按不同的類別分出來,這樣,經過自己視覺上的觀察,在教師層層問題的引導下,他們懂得了按物品的不同類別進行分類。這就要求幼兒積極思考,首先看到某種東西要知道名稱、用途,然后才確定把物品放在那一邊。從這個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觀察活動是按這樣一個程序進行的,即帶著問題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觀察的愿望——再觀察——得到滿意的答案。而有效持續的這一過程,教師適時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
2.鼓勵——保護幼兒觀察興趣的抓手。
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當孩子觀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提出問題,如果教師不了解或者不知道,或者回避幼兒的問題,幼兒得到幾次消極的反饋后,他們觀察的興趣會越來越小。我認為這時就應該和幼兒一起尋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資料、一起觀察,千萬不能回避,讓幼兒感覺到老師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當然,對孩子錯誤的觀察結果,也不要輕易地說出不對,給予否定,而應該和他一起分析不對的原因。
3.材料——激發幼兒觀察興趣的重要前提。
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材料盡量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幼兒的探索過程,太多的材料會讓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太少的材料會直接造成幼兒探索興趣的減弱;材料的提供不要求多,而求巧。如分類活動的材料提供,如果材料太多,幼兒在活動中分散注意,導致玩材料。而材料如果太少,達不到活動目的。
讓幼兒學會觀察的方法,這是培養幼兒觀察力的關鍵所在。
我國古代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說的是幾個盲人對大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爭論不休。因為他們各自只摸到大象的一個部位,并沒有摸到大象的整體,所以爭論時各自堅持自己片面的意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不正確的觀察引起的結果。因此,教師應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不要讓幼兒犯同類的錯誤。
1.學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讓幼兒學會從上到下、由里到外、從左到右、從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整體到局部有順序地觀察。
如觀察時,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幼兒說有二個三角形,有的說有三個三角形,還有的說四個三角形,細心的幼兒就能發現有五個三角形,象這樣,從整體到局部有順序、有步驟的觀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征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
2.學習根據事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比較觀察。
觀察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使觀察更有成效。
如教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把正方形和長方形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它們的外形、邊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照、比較,幼兒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確了。其次,教師要交給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如從色彩、類別、形狀、數量和空間排列等幾個角度進行觀察,尋找畫面的組合規律。
3.學習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觀察。
對于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做事情之前,具體、明確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幼兒也不例外。
受幼兒年齡特征的影響,幼兒觀察事物時就會東瞧瞧、西看看,抓不住重點,會隨著自己的興趣而進行觀察,或是漫無目的的東瞧西看,無所適從,所以在組織活動時,首先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今天我們……”,即帶著問題去觀察,要求幼兒邊看邊想或邊想邊看,如:在學習5的減法時,教師一邊編題一邊出示教具:河里有5只小鴨,游走了2只小鴨,河里還剩幾只小鴨?請幼兒想想該怎樣算?5、2、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減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達到目的,從而獲取數學的知識。
觀察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教師、同伴相互交往的過程,幼兒把觀察到的現象和感受到的體驗加以描述,這是觀察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數學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幼兒在數學探究過程中和活動之后,會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欲望,他們急于想把自己的新發現向老師和同伴講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他人說說。在表達與交流、認真聽取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原來可以有多種辦法解決問題,我也可以試一試他們的方法或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也能從其他小朋友的講述中得到靈感,激發創造的火花。因此,幼兒觀察后,我總是鼓勵幼兒說說他們的發現,不論正確與否,我都認真傾聽,對他們的發現給予肯定,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都愿意將自己的發現講給老師和同伴聽,師生共同交流,共享快樂。當然,在活動中還需靈活運用個別、小組和集體的形式,讓幼兒充分表達。
總之,觀察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我們著眼于幼兒觀察興趣的培養,著力于觀察方法的指導,著重于觀察機會的創造。只有這樣,孩子的觀察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有了好的觀察力,幼兒就等于有了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
觀察心得體會篇八
葉觀察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技能,它需要人們對周圍的事物進行仔細觀察、記錄和分析,以獲得更深入的知識和理解。我對葉觀察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可以幫助我了解我所生活的環境和生態系統。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葉觀察心得體會,并解釋為什么我認為這種技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第二段:葉觀察的意義和價值。
葉觀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周圍的生態系統,因為葉子是植物獲得能量的重要途徑。通過觀察葉子的形狀、大小、顏色和紋理等特征,我們可以確定植物的種類,進而了解其生長環境和適應能力。另外,葉觀察還可以幫助我們探究植物與其他生物的關系,比如說某些動物以植物的葉子為食物,而植物與某些昆蟲之間則有著復雜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我在進行葉觀察時所采用的步驟:
首先,我會選擇一些植物進行觀察。我看重的是植物的品種、樹齡和生長環境這些因素。
其次,我會準備一些工具,如放大鏡、筆和便攜式記事本等,以記錄我的觀察結果。
接著,我會對植物的葉子進行觀察,細致地觀察葉子的形狀、大小、紋理和顏色等特征。
最后,我會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結果,并分析和比較不同植物的葉子特征,從而更好地了解它們的生態環境和特性。
第四段:葉觀察的優勢和好處。
葉觀察是一種培養觀察能力的極好方式。通過進行葉觀察,我們可以激發自己的探究欲望,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周圍的自然世界。此外,葉觀察還可以提高我們的科學素養,指導我們如何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分析和檢驗,以獲得更準確和詳細的數據。
在現實生活中,葉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當我們了解某個環境中不同植物的特征和生命狀態時,我們可以采取措施來保護自然和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我們也可以探索新的機會或領域,比如說從葉片的顏色和紋理中尋找靈感,創造出新的設計和創意。
第五段:結論。
在我的葉觀察心得體會中,我意識到葉觀察是一種簡單而有用的技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同時,它也是一種培養觀察能力、提高科學素養并創造新的機會和領域的極好方式。因此,我鼓勵每個人都要嘗試和學習葉觀察這一技能,相信它會為我們的個人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益處。
觀察心得體會篇九
對父母而言,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傾聽孩子的呢喃細語,是他們最快樂的`一件事。而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觀察兒童則可以讓我們快樂地體味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那么我們如何來觀察兒童呢?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單敏月、王曉平翻譯的《觀察兒童》一書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
在還沒有閱讀到此書之前,我對如何開始一次觀察,如何來記錄觀察可以說是腦中是空白的。但通過認真的對每一個章節進行通讀后讓我獲益非淺。本書章節的內容在安排上步步深入,引領著我們逐步掌握觀察實施的全過程,其中的一些觀察實例的呈現相當惹眼,稱其為工具書,是因為書中提供了大量的幼兒早期學習目標,可以正確地幫助你去進行定位,明確目標,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其中還有許多具體的練習活動,可以幫助我更好地建構起自己的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通過閱讀此書,讓我對為什么要觀察兒童,怎樣觀察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如:
我們為什么要觀察兒童?為了發現他們獨特的特點。
我們能看到什么?兒童能夠做些什么;他們怎樣接近問題,以及嘗試怎樣解決問題;兒童自得其樂。
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能了解什么?他們已經達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兒童為什么做某事;強化我們關于兒童發展的知識;從兒童的視角去看事物。
通過觀察兒童,我們怎樣幫助他們?通過提供活動、資源或支持,促進這些發展性技能。
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評估他們的需要,拓展他們的經驗,促進他們的學習。
其中以具體實例一步步教我們如何呈現觀察,讓初學者能更直觀地了解具體的操作與記錄方法,從而對每一次的觀察確定目標和目的,詳盡觀察情況的記錄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將自己觀察得到的發現與工作實踐聯系起來。
真正做到學會觀察,還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地練習、實踐、反思;才能做到科學、客觀、有效。
文檔為doc格式。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
作為一個人,我們總是會有自己的主觀看法,從而對周圍的一切都有著一定的主觀判斷和觀點。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保持客觀,對待事物進行一定的觀察、調查,以便做出更加合理的決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運用“待觀察”的方法,以便獲得更明確的信息以及更準確的判斷和判定。在本文中,我將從我的經驗中介紹幾種方法和技巧,幫助大家更好地實踐“待觀察”的方法。
第一段:題目介紹。
“待觀察”是一種客觀的思考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不同的事物和問題的本質,以及正確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法常見于科學研究、評估和決策制定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處理不同的事情,增強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段:發現問題。
在我們進行待觀察之前,首先需要發現問題。方法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以便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這些問題和隱患可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也可能是我們看到的東西需要仔細地去理解和發現。但是,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有基礎立足去進行觀察和分析。
第三段:觀察問題。
觀察是待觀察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問題進行全面的觀察和收集數據。觀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目測、調查、實驗、采訪等。觀察的時候,我們需要把各種情況細分為時間、地點、行動、交流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分析和總結信息。例如,在一家餐廳進行觀察,可記錄服務員的態度、環境、服務質量、顧客評價、工作時長等。
第四段:總結信息。
在觀察完成后,我們需要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梳理和總結。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排除互相矛盾的觀點,避免因主觀情緒而影響判斷,進而確定是否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對于問題和隱患我們也需要探索其根本所在,以便在方案實施中得到更好的實際結果。
第五段:領悟并實踐待觀察的方法。
最后,我們需要從整個生活實踐中領悟待觀察的方法并加以實踐。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始終牢記客觀性和準確性的原則,把握各個階段的技巧和方法,運用好數據處理工具,逐漸提升待觀察的技能和能力。通過不斷實踐,我們才能更好地開展待觀察的工作,更好地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的機會,進而推動自己和他人的持續發展。
總之,待觀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和機遇。通過發現問題,觀察問題和總結信息等步驟,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涵,建立精準和可操作的的解決方案。在總結中,我們還需要做到開放性和接受性,以便發掘新的問題和機遇。希望這篇文章幫助人們更好地實踐和掌握待觀察的方法,以便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實際效果。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一
自從在兩年前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之后,我對他的教育理念充滿興趣,一種追探的愿望十分強烈,陸陸續續讀了他的幾本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對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啟迪。尤其是一個個小案例給我提供了教育的對比,如同一面面鏡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徑,也透視出我的教育反思點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對比事例談談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女孩摘下了校園的花房里新開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從容地向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為什么要摘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后我就把花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帶著小女孩,從花房里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情景對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攙著一位小孫子正從我家樓下經過,老奶奶看見花壇中有一棵月季花樹上盛開真粉色的月季花,一邊走一邊對小孫子說:“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兒園。”小孫子說:“老師說:‘公園的花不能摘,大家要愛護。’”老奶奶說:“老師又沒看見,你對老師說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說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開得最大、最艷的一朵。我親眼見證摘花經過,卻沒有上前阻攔和教育,只是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教師的教育價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純粹的課堂或是口頭文化還是應該體現在教育波及的整個生活?”在這個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無為者。
情景對比二:在藝術主題活動《秋》的活動背景下,小婕帶來了香撲撲的桂花,整個班級彌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溫馨和甜蜜。
小憶低聲說:“這個花我看見在濱河花園摘的。”小婕的臉一下子暗沉,斜眼看著小憶。眼神中仿佛說:“誰讓你說的!”我相信小憶的.話,因為他是小婕的鄰居,他們又是好朋友。聽后,我了小婕花真正來源,小婕不置可否。這時,老師采用說教的口吻說:“小婕把花帶到幼兒園,說明她有關心班級,愛同伴的心意,但這種行為對不對?為什么?”接著說:“如果有了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適呢?”
又接著說:“公園里的花是公共綠地,大家要愛護,才能美化我們居住的環境。”
三個相似的事例,卻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種不同教育行為,也反映出不同兒童觀影響下的教育行為,雖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卻發人深省。我的教育起點在行為規范的本身,是幼兒耳熟能詳的、條條框框的規則,缺乏人性和情感性,顯得比較生硬和枯燥,以說為主,老師常常有這樣的感嘆:“孩子說說都會、聽聽都懂、就是做做脫軌。”第二個教育無力的案例就是這種教育方式下的產物。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卻意味深長,讓教育者記憶終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學當成一門“目中無人”的學科,他談論的中心始終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幫助人成長的學問,具有強烈的社會性、情感性。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更需要有唯美的靈魂、高尚的道德、資深的專業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鍛造他們完美純潔的心靈。
用愛拉近老師與孩子的距離.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二
什么是課堂觀察?課堂觀察是干什么的?以前我是一無所知。
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關涉的是課堂觀察“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問題。通過觀察,提升教師教學業務水平,使課堂學習得到改善。課堂觀察不但是教育科學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種獨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課堂觀察是由觀察員組成的觀察小組,每個成員的分工也各不相同,記錄了教師在本節課中進行的提問、策略等。
通過課堂觀察讓青年教師更加深入的熟悉教材、了解教學手段、清楚教學方法,加強教師之間的團結與合作,讓語文課堂充滿效率。讓青年教師盡早的成長起來,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培養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習慣,充分熟悉教材內容,掌握教學目標。
1)每一個參與課堂觀察的老師一定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重視活動,迎難而上,集思廣益,共同發展。
2)活動的準備一定要充分。包括上課者的說課,量表的制作,觀察者的報告等,都要用心去做。觀察者在參加課前會議之前,要對執教者的內容有所熟悉、了解,為確定觀察點做些前期的思考與準備,不做無米之炊,不為不了解而茫然不知所措。
3)觀察點的確定不在于多,而在于準確與有效,一定要根據上課者說課材料去挖掘、提煉,根據學情、教學設計、教師的特點與需要去選擇、確定。
4)量表制作是關鍵。根據觀察點去學習相關的材料,設計觀察點的構成要素。應剛開始實踐,一個教研組不要確定很多個觀察點,以兩至三個為好,還可以將一個觀察點中的某些構成要素分配給幾個觀察者,這樣。觀察者既可以側重地記錄所需數據信息,也可有余力關注教學的全過程。
5)為便于觀察者記錄,上課的老師可把教案縮小復印分發給教研組中的觀察者。
課堂觀察離不開課堂,一問一答之中彰顯教師的智慧和學生的靈性。有效的提問可以有利于老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有利于開拓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決定了這堂課的好壞。在教學過程中,直白的說教,千篇一律的表情,是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情感的。我們的老師必須要有創造性的開展活動,組織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學習課堂觀察的相關知識,讓我知道了課堂觀察的魅力之所在,讓我懂得了課堂觀察是一種新型的學科評價體系,它對老師上課進行了實時的監督,促使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三
元旦假期結束,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們迎來了一頓精神大餐,聆聽了縣教育局趙主任給我們帶來了一直迷惑的課堂觀察,為我們來指點迷津。
通過趙主任的講解,我收獲很多。我知道了在聽課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三個轉到:第一要從關注環節轉到關注細節;第二從關注他人轉到關注自身,平時養成及時反思的自覺性;第三從關注現象轉到追尋的意義。趙主任說了課堂教學語文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聽、說、讀、寫和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三個原則(整體-部分-整體);四個關注點(興趣、方法、能力、習慣);五項技能(感受、理解、品味、積累和運用)。在這些地方我感觸最深的是從關注他人轉到關注自己,從上學期開始我們聯校一直在搞名師帶徒活動,很榮幸我是其中的一員,通過幾次活動,我發現我們這些人在活動中成長很快,不再是光關注講課教師的活動,而是從講課老師講完后談他的教學到自己如何處理課堂,這應該就是從關注他人到自己吧!這對于我們的成長應該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覺自己應該是在提升,活動的開展真的在成就我們。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趙主任敢于打破常規教學,敢于直面不合理的地方,勇于創新。的確我們平常都太受專家講課設計的思維框框,有時是刻意的模仿,有點東施效顰的現象,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所突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這就要像趙主任所說的敢于大膽的整合教材,敢于取舍教材內容,而不要迷戀教材。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整些沒用的,要實打實的干。讓學生多讀書、少做題,讀整本的書。讓學生知道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把書讀好。對于學困生趙主任也給我們指點了一個例子,建議降低難度,先抓基本的字詞,階梯式的教授,讓每個孩子都有所學。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以后課堂上更應該注意哪些細節,更側重哪些,讓自己的教學工作目標更加明確,為早日讓自己迅速成長,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四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需要在各個方面提升自己。所以這次我積極參與了學校教研組組織的《聽評課與課堂觀察》的學習,課程中闡述了豐富的知識內涵、鮮活的實例以及各位老師的互相探討研究,讓我收獲頗多,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借鑒。下面我簡單的談一下我的學習感受。
通過學習讓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課堂觀察就是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是課堂觀察“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問題。通過觀察,提升教師教學業務水平,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得到改善。課堂觀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觀察者可以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課堂上一個或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進行觀察,也可以是對不同教師的同一節課進行觀察,還可以是對一個教師的多節課進行跟蹤觀察.課堂觀察不但是教育科學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種獨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教師走進他人的課堂,可能會因此而發現他人的課堂經驗,也可能總結出他人的課堂教訓;但對于自己來說,既然主動地走進了他人的課堂,當自己走出他人的課堂時,也就得問自己一句話:我在他人的課堂中得到了什么?這才是課堂觀察最為根本的目的。觀察他人的課堂,鼓勵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終還是要服務于自己的課堂,不僅僅要豐富自己的課堂經驗,修正自己的課堂教訓,還有必要加深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剛結識“課堂觀察”這個新穎的概念,盡管抽象,沒有任何經驗,感覺實施課堂觀察,能夠很好地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高教師課堂教學實效。
首先,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教學是依賴教師和學生而存在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落腳點。即使所確定的觀察點不是學生,其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學生是否學得有效來得到檢驗。因此,課堂觀察始終緊緊圍繞有效課堂的進行而存在。
其次,課堂觀察研究能提供教師教學行為的客觀素材,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提供實踐性反思素材,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觀察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無論是觀察者還是被觀察者,無論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的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獲得實踐知識,汲取他人的經驗,改進自己教學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課堂觀察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研究活動。可視為一種促進教學的方法,可以增進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習成效;課堂觀察也是一種探究,通過這一途徑,可以有助于教師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與學的問題。
課堂觀察后的反思,讓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青年教師,如何通過課堂觀察使自己的教學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上課時,作為被觀察對象,在課后從其他老師那聽到指正和建議外。我覺得自己平常在教學中的自我反思則更加重要,畢竟聽課的次數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課都錄下來。所以每節課后能及時地反思課堂上觀察發現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課堂上,有時候我也會不自覺的問學生“對不對?是嗎?”諸如此類的口頭禪。雖然沒有統計過,但自己也感覺到出現的頻率好象還挺多的。另外,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存在著問題多,問題散的不足。自己感覺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都有必要問,但是在實際課堂上操作的時候,有些問題就顯得太淺,一下的內容再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時可能只能觀察到一部分不足之處,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問題,而從觀察老教師的課堂中則是找到解決自身不足的方法,從而積累經驗。觀察他人的課堂,可能因此發現他人的課堂經驗,也可能總結出他人的課堂教訓,但課堂觀察歸根結底還是要服務于自己的課堂,加深自身對于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確實一堂課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細節。例如:多媒體的使用、教師的語言是否有感情、問題的設計、朗讀的指導、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課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一個教師也不可能是毫無缺點的,然而課堂觀察則是盡可能的發現問題,減少缺點。教學優點越多,缺點越少,那么課堂教學就越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將努力戰勝這些自身存在的缺點,提升教學水平。
接著,談談教學內容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診斷課堂教學需注意:
1、選擇教學內容是否合適:符合課標規定、與教材要求吻合、與研究適應、學生需要等;
2、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如何(教學內容是要低于學生還是等同學生、略高于學生、遠離學生;)。
3、教師怎樣組織內容:教學內容有多少項,各項內容如何聯系;這種聯系學生是否感受到、呈現本課內聯系、呈現本課與學生已學和將要學的聯系(前提性知識)、怎樣聯系(過渡、教師作結構性陳述,既緊密聯系且學生感受到)。
4、內容是什么,教學是否集中和充分(陳述知識、程序知識、條件知識)。
5、教師怎樣向學生闡釋學習內容:是否易于理解,語言是否簡明清楚;
6、學生學習結果:教師所教的與學生實際學到的是否一致;
我們的學生是在“嘗試錯誤”中才學會概括的,而我們恰恰缺乏的就是對學生的指導。按照張老師的教學內容觀察診斷維度,我們應該從陳述知識、程序知識、條件知識三個步驟教會學生概括:
1、概括是什么?
2、怎樣去概括?
成長=經驗+反思。這是波斯納關于教師成長的經典公式。
最后是現場觀察需要注意的問題,提前到場是必須的,這點在多年的學校生活中早已經養成了習慣,同時也不能分散上課學生和老師的注意力,因此,有如奇裝異服之類的是絕對禁止的,同時在課堂中也不要隨意的跟換觀察的位置,對學生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影響,唯一做的不足的是,即使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想法,也不應在課堂過程中交談起來,以免影響學生和老師上課的進程,這一點在經后的見習中會改正。
總之,課堂觀察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還可以增進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習成效;可以有助于教師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與學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本人要積極對自己教學行為的進行分析與反思,善于觀察教學課堂,使自己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五
近年來,微觀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新領域,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思考,人們能夠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本文將從觀察的意義、觀察的對象、觀察的方法、觀察的價值以及觀察的局限性五個方面,對微觀察進行探討,總結出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微觀察對于我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微觀察是一種深入了解事物真相的方法,通過細小的觀察點,我們可以揭開事物的表象,發現其背后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微觀察也能幫助我們從細節中發現問題,并作出相應的改進和優化。對于科學研究而言,微觀察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它可以幫助人們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理論和模型,推動科學的不斷發展。
其次,微觀察的對象可以是各個領域的事物。無論是自然界的昆蟲植物,還是人類社會的行為習慣,都可以成為微觀察的研究對象。例如,生物學家可以通過對昆蟲的微觀察,了解它們的繁殖方式和行為規律;心理學家可以通過對人類行為的微觀察,揭示人類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動機。微觀察的對象廣泛而多樣,讓我們能夠更全面地認識世界,解讀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第三,微觀察需要運用合適的方法。觀察是微觀察的基礎,要想獲得準確和有價值的觀察結果,我們需要使用科學的方法。首先,選擇適當的角度和觀察點,將事物細分為不同的組成部分,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結構和運行方式。其次,合理運用科學工具和技術,如顯微鏡、儀器等,幫助我們觀察到更微小的細節。最后,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有目的地收集、分析和整理數據,發現其中隱藏的規律和聯系。
第四,微觀察具有重要的價值。微觀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事物,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觀察和思考能力。通過對事物的微觀察,我們可以培養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學會從細節中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同時,微觀察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發現科學道理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微觀察的成果還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和證據支持,推動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然而,微觀察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微觀察無法涵蓋整個事物,只能從某一特定角度進行觀察。這種局限性可能導致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不夠全面和準確。其次,微觀察容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主觀偏見可能使我們無法客觀地看待事物,從而產生錯誤的觀察結果。此外,微觀察的時間和成本較高,不適用于大規模和廣泛的觀察研究。
綜上所述,微觀察對于我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微觀察,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揭開事物的表象,發現問題并作出相應的優化和改進。微觀察的對象可以是各個領域的事物,運用合適的方法和工具,我們可以獲取準確和有價值的觀察結果。然而,微觀察也有其局限性,無法涵蓋整個事物,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并且時間和成本較高。因此,在進行微觀察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客觀和批判的態度,注重觀察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獲得更準確和有意義的觀察成果。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六
待觀察心得體會,是指通過對自身和他人的觀察,獲取新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提高自身的情商和智商。這種待觀察心得體會不僅對個人成長和發展有重要意義,對于團隊合作和社會交往也非常重要。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介紹自己在待觀察心得中的體會和反思。
第二段:關于待觀察。
待觀察指的是將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舉止進行客觀的觀察,從而獲得新的信息和認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看到細節和關鍵,而不是輕易地下結論。通過待觀察,我們可以對他人更加了解,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在實踐中,我嘗試在不同的場景中進行觀察,比如在會議中觀察別人的溝通技巧,或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家人的行為和想法。通過這種方式,我發現自己對他人的認知不斷加深,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在。
第三段:關于心得。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重要的心得,就是需要明確自身的觀察目的和方法。具體而言,就是在開展待觀察之前,需要明確觀察到的關鍵點和信息,并將它們以系統化的方式進行記錄。在觀察過程中,需要采用開放式的思維,避免過早下結論。最后,需要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總結和歸納,以此掌握重要的信息和認知。
第四段:關于體會。
通過待觀察的實踐,我不僅學會了相應的方法和技巧,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優點和不足。比如,在觀察他人時,我發現自己常常會有過于主觀的傾向,過早下結論的傾向等。這些不足之處,啟發了我繼續學習和成長,也讓我清晰地認知到自我認知的重要性。同時,也讓我更加珍惜自身的優點,比如對細節的敏感度和對他人情感反應的準確度。
第五段:總結。
總之,待觀察心得體會的實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同時也提高了人的情商和智商。在開展這種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自身的觀察目的和方法,并將它們系統化進行記錄。最后,需要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總結,以此掌握重要的信息和認知。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需要不斷的練習和實踐,以此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待觀察能力和認知水平。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七
5月14,我有幸參加了吉林省思想品德中小學教研員省級培訓班。此次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課堂觀察的理論與實踐。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理論。感覺很新奇,也很有收獲。
5月16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學院副院長楊玉寶教授,給我們做了《課堂觀察的理論與基本技術》的專題講座。為我了解課堂觀察這一新事物提供了理論依據。接下來,師大附中思想品德學科郝主任,給學員講解了《思品學科課堂觀察記錄的內容與方法》。讓課堂觀察由理論走向了實踐。5月17日在師大附中我們又聽了兩節課,親身實踐了一下課堂觀察的幾個環節。雖然還有些茫然和忙亂,但是這一新的理論卻讓我有了很多新感受。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式,最早源于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它的基本理念是服務:服務教師,服務學生。它轉變了以往聽課的理念,由對講課人挑剔到對聽課人指導服務。以往聽課,我們更多的是關注老師的教學情況,如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情況、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等,而在這次聽課我們把視角更多地投向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投入越多產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師講得再精彩,學生如果沒有認真的聽講,對于這樣的學生課堂效率就相當低。當我們把視線轉向學生時,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的或者壞的,以后再自己的課堂上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調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別的措施。
追求有效是教學的永恒主題,但是“有效教學”的追求究竟落實在哪里?我們認為最終應落實到“課堂”。那么,有效的課堂教學又從何而來?通過課堂觀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觀察最直接的目的追求,也是落實有效教學的基礎工程。
傳統的教研方式逐漸顯露出三個嚴重的不足,一是離散化,缺少基于主題的研究,所謂的研究沒有聚焦的內容,呈現出“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現象;二是粗放化,缺少精細化的描述與分析,因此,“好象”、“感覺”、“似乎”這類的模糊詞匯充塞在課堂教學研究的過程中,不痛不癢,沒有“沖擊性”;三是范式化,以種.種先驗性的評課套路與話語詮釋千變萬化的課堂,這種教研方式在生動的教學現象情境中常常會捉襟見肘,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針對性的效果。課堂觀察有利于這三個問題的解決。
課堂觀察試圖在實踐層面解決教學理念的問題。事實上,教學理念的更新最終必須依靠“自覺的實踐”,而不是“書面的言說”。課堂觀察中呈現的現象與細節,常常會給人以“刺痛感”,以“震動感”。“怎么會這樣的?”“真的是這樣啊!”之類的感嘆常常會出現在教師們的感言中,在這樣的感言中,真正深層次的理念就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課堂觀察就似一面鏡子,可以照亮被我們遺忘或者沒有引起重視的教學環節。
我通過學習課堂觀察,產生了不少的困惑:我們進行課堂觀察時,我的觀察對象是學生,由于時間和精力的原因,會疏忽了課堂的其他細節,對于教學環節會記錄不太詳細,對于課堂的整體性沒有很好的把握。同時觀察點的選定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量表的設計在實際操作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我想存在這種問題一個是對課堂觀察的認識、理解還不夠全面、深入,教學思想還沒轉化過來吧,以后還要深入學習,在課堂觀察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得失。
課堂觀察是一朵盛開的“奇葩”,它改變了我們以往聽課時對課堂教學缺乏反省意識、對很多問題視而不見的狀況。課堂觀察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我們愿意以它為鏡,它就會使我們從提高課堂效率的迷茫中解脫出來;只要我們愿意走進它,它就會成為我們教師專業發展最有效的輔助手段。
觀察心得體會篇十八
近年來,微觀察作為一種觀察和思考的方法,在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中逐漸被引起重視。微觀察是指通過細小而具體的觀察和記錄,來發現事物背后的微妙變化和規律,從而增強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洞察力。在進行微觀察時,我們需要培養細心觀察和耐心思考的習慣,同時還要學會從細節中發現普遍性和更深層次的含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我在進行微觀察時的心得體會。
首先,微觀察需要我們擁有細心觀察的能力。世界上的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可以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來發現它們獨特的一面。舉個例子,我曾經仔細觀察一只蜜蜂采花的過程。蜜蜂每一次的振翅和舞動都是如此協調而精密,它們從花蕊中吸取花蜜后,還會轉身清理自己的觸角。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背后蘊含著蜜蜂艱辛的勞動和卓越的生存技能。通過細致觀察,我對蜜蜂的生活習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其次,微觀察還需要我們具備耐心思考的能力。細致入微的觀察只是微觀察的第一步,我們還需要將觀察到的事物和現象與我們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含義。例如,我曾經注意到一個在圖書館中專注閱讀的學生。通過觀察他頻繁的抬頭、翻書和偶爾遞筆的動作,我推斷出他在閱讀時注意力很集中,同時也在記錄和思考書中的內容。這種耐心思考的習慣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人們的行為背后的動機和目的。
另外,微觀察也意味著從細節中發現普遍性和更深層次的含義。事物的細節往往都帶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觀察這些細節,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更普遍和更重要的規律。例如,我曾經留意到一個母親在公園里與孩子一起嬉戲的情景。她不僅關心孩子的安全,還不斷與孩子互動和交流,鼓勵他們嘗試新的游戲和體驗。這個母親的行為體現了母愛和親子關系的重要性,也啟發我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
此外,微觀察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和改善我們自身的問題。當我們通過微觀察來審視自己時,可能會意識到一些不僅在他人眼中看不到,甚至我們自己也常常忽略的細微變化和行為模式。例如,我曾經發現自己在面對批評和挑戰時,總是有一種抵觸和防御的情緒。通過觀察和反思這一行為模式,我深入思考了自我成長和人際關系中的問題,并努力找到改進的方法。微觀察成為了我個人成長和調整的重要一環。
總之,微觀察是一種提升觀察和思考能力的方法。通過細心觀察、耐心思考和從細節中發現普遍性和更深層次的含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洞察世界。此外,微觀察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和改善自身的問題,促進個人成長和感知力的提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微觀察的習慣,并將其運用到各個領域和場景中,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