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戰爭論讀后感篇一
戰爭論是中國戰略思想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部介紹戰爭的理論文集,被譽為“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在閱讀這本經典著作時,我深深體會到戰爭的必然性及其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影響。以下是我對此書的讀后感和心得體會:
一、戰爭是必不可少的。
戰爭論提出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的觀點,表明了戰爭與政治密不可分的關系。實際上,在現代社會中,任何形式的政治都必然包含著戰爭的陰影。因此,面對戰爭和和平的選擇,國家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做好準備。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必須面對并掌握戰爭的基本規律,才能有效地抵御外來侵略和內部矛盾,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戰爭的影響十分深遠。
戰爭不僅影響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面,更會深刻影響個人。因為戰爭的極端暴力,戰爭產生的傷亡、殘疾和恐懼留給人們無法抹去的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尤其是對于發生戰爭的歷史事件,戰爭引起的社會撕裂和道德淪喪,更是對人類社會的警醒。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戰爭對于整個社會的深遠影響,積極倡導和平與合作的理念,深刻認識到和平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三、戰爭需要有依據的戰略和策略。
在戰場上,戰爭需要對敵人的情況做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斷,以制定相應的戰略和策略。同時,對于自己的形勢和能力也需要進行充分的評估。如何分析敵情、評估自身的力量以及如何付諸行動,是成功的戰爭之基。為此,需要制定全面、詳細的戰略計劃,并且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做到“變通”。指揮官必須運用智慧,靈活地指揮士兵以實現制定的戰略目標。
四、文化的影響對戰爭十分重要。
在戰爭中,文化的影響也十分重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軍隊,會有不同的戰斗方式和行為準則。比如,在東亞地區,對于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戰爭的發展和命運。在戰爭中,人道主義精神被廣泛的應用到軍事行動中,決策者和指揮官不僅需要考慮戰爭的力量因素,也需要考慮文化因素和道德準則。
五、要倡導人性的溫暖和關愛。
雖然戰爭在某種程度上是必須的,但我們一定要時刻關注人性的層面。不論是在軍隊還是在戰場,我們都需要倡導人性溫暖和關愛,以教育年輕人力求保護弱者、關心他人。在戰爭中,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任何個人的成就和失誤都關乎到戰爭的成敗。因此,在教育軍隊成員時,我們要不斷強調人性和情感的品質,以提高士兵們的智慧、勇氣和指揮能力。
總之,閱讀《戰爭論》這本經典著作,我深深體會到戰爭的必然性及其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影響。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認識到戰爭所產生的問題,積極倡導和平與合作的理念,并通過提高人性化和文化意識,促進全球化視野與全球治理。
戰爭論讀后感篇二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茖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里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一部分答案,還侑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斗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尙,我與敵人搏斗為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斗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茖我這樣的軍人去搏斗,去打倒敵人,那就是一茖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占侑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戰爭的勝利。
那么戰爭起源于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侑戰爭,只侑兩茖野人為一茖雌性野人打架或決斗,就像動物那樣為了交,配而已,其實就是為了生存的奄?。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斗,說底還是為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為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侑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現代的政治。都是為了獲得利益,如果沒侑利益,就沒侑人愿意去戰斗,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侑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己的損失加于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會侑爭斗,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藖礞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侑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侑能力征服的國家,(所以侑了殖民地,侑了奴隸)。尙天給予人侑限的能力,人卻侑無限的欲望。
所以戰爭萌芽于人類的欲望,隨著社會進步,侑了國家侑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沒侑逃出這茖范圍,打著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祂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稅,巨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么可恥啊!!而戰爭則成為政治的手段,成為別國插手祂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于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起,沒侑國界,沒侑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才侑可能真正的從字典里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為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侑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慮“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應該還是一茖大同社會,但愿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為我們好欺負,你們侑能力征服,那么來吧,我們接受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你的身尙。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戰爭論讀后感篇三
在讀完魯登道夫的《總體戰》和喬良老師的《超限戰》之后,今天開始讀《戰爭論》了,這對于我來說已經是第三次翻開克勞塞維茨這本經典之作了。還記得第一次是在進入大學之初,我慕名而來,但是在翻了五六頁之后,深奧難讀的文字,枯燥無味的論述讓我徹底打消了讀下去的念頭,我的第一次嘗試也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后,由于研究“社會化戰爭”這個課題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氣再次翻開了那本放在書柜角落,并已經落滿灰塵的《戰爭論》,這一次我幾乎是用火柴棍撐著眼皮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把上中下三冊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沒有看懂,唯一的收獲就是記住了一句話:“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讀書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學習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學風,沒有讀書破萬卷的積累,我們那里可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下也沒有絕頂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報。回首四年大學生活,洋洋灑灑寫下了三十多萬字,也有不少得以見報,小試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悅的。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奮斗的開始,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寫得多了漸漸有些江郎才盡的感覺,在研究一些深入問題的時候我才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
讀書是需要堅持的,學習也應該是一種習慣,靜心、靜心、再靜心,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是該磨刀的時候了,停下筆,多看書。如今在一次翻開《戰爭論》我也不期望能夠完全將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獲,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時候每次都能有所收獲。
戰爭論讀后感篇四
戰爭的目的是使敵人服從我們的意志。為打到這個目的,必然要使敵人無力反抗。而使敵人無力反抗就務必要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那里的軍事力量就應包括軍隊和敵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為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所以其務必在感情的范圍之內。因此戰爭的精神力量不就應忽視也不能忽視,個性是在一些關系生死的殊死的斗爭中。使敵人無力反抗必須要摧垮其國家和人發的抵抗意志,在理論上至少是這樣的,其表面的特征能夠是簽訂和約,要求茍合。這些特征至少說明敵人目前承認了失敗,以后怎樣樣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敵人無力反抗會使斗爭趨向于極端,然而在現實中務必也完全有必要對其修正。因為人是有感情的,不會為純粹的邏輯而獲得力量。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這也是因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們在戰爭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會導致戰爭進程的變化(相對于戰爭發生前的預測的)。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掉,戰爭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種手段的延續。因此政治目的始終存在于戰爭的始末。也許戰爭過程的進程對原先的政治目的有影響,甚至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通常認為這種影響一般不會根本影響原先的政治目的或是影響的限度極為有限。需要說明的是,在兩方敵對感情和意圖不強或是力量相對稱時,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戰爭的進程。即使在一般條件下,政治目的也會極大的影響戰爭的進程,或是嚴格控制其規模,或是無忌的放大其規模(即使沒有什么真正的敵對意圖和目的)。通常狀況下是嚴格控制其規模。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戰爭的固有屬性。政治往往要比戰爭理智精明的多。而戰爭本身往往是充滿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關鍵的因素。
在現實中消滅敵人的軍隊和意志力往往要思考自我的消耗,要思考自身是否會被敵人消滅,還有當敵人的防御強于進攻時產生的間歇,這樣戰爭也不會向極端發展。綜上思考由于自身的顧慮和客觀的狀況可能會使戰爭進程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好像使我們以前的分析失去了好處。實事也說明在很多的狀況下真正的戰爭(即是兩方的真實的撕打)并沒有發生。就應認為戰爭中進行的軍事行動就應包括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為真正的戰爭進行的所有的準備,包括軍事動員,物資運輸,軍隊的調整集結。二是真正的戰爭,真正的撕打。能夠明白在兩方的力量相差懸殊時,當一方認識到對方的軍事力量遠遠超出自我的力量時,就自動的放下抵抗。這也是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戰爭進程已經開始了。
這種不確定性并不與戰爭的目的即使敵人無力反抗矛盾。因為當一方不為消來敵人做準備或決心不進行決占而對方抱有用心的目的時刻消滅對手時,這一方在戰爭中必然會處于不利的局面,因為他在戰爭中在沒有判定出對方不進行決戰的狀況下做出了消極的不決戰的決心,這樣在戰爭中他必然處于慌亂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敵人無力反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摧垮敵人的意志力這個戰爭目的雖然不是每次戰爭都要到達的目的,但是它自戰爭一開始就存在于所有的軍事行動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緩和或是遏制了。
戰爭論讀后感篇五
戰爭的起源或萌芽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的呢?戰爭這個名詞會不會從我們的字典里消失?讀完《戰爭論》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還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遠無法明白。
戰爭是敵我雙方搏斗無限放大的結果,戰場上,我與敵人搏斗為了生存,我會盡一切辦法打敗敵人,格斗技巧,武器狀況,都可能決定我的生死。無數個我這樣的軍人去搏斗,去打倒敵人,那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武器狀況,軍人整體素質,陣型,戰術等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所以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大清的木質船,大刀片子占有絕對的優勢,也自然能得到戰爭的勝利。
那么戰爭起源于何處?遠古時代人少,不可能有戰爭,只有兩個野人為一個雌性野人打架或決斗,就像動物那樣為了繁衍后代而已,其實就是為了生存的延續。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出現了部落與部落,人種與人種,國家與國家的戰斗,說到底還是為了一種目的,一種更好的發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擴張就是為了適應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戰爭都逃不開這樣的目的。從原始的征服到現代的政治。都是為了獲得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就沒有人愿意去戰斗,戰爭是兩敗俱傷的,從來沒有贏家。所謂的勝利只是將自我的損失加于敵方而已。所以戰爭是政治的一種手段,一種得到利益而流血的過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我的欲望那么就一向會有爭斗,小則國家內部而已的階級利益矛盾,大則國與國的生死存亡。戰爭會與人的思想境界有關,人類從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我有潛力征服的國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隸)。上天給予人有限的潛力,人卻有無限的欲望。
所以戰爭萌芽于人類的欲望,隨著社會進步,有了國家有了政治制度,戰爭就成了統治者獲取更大利益的工具。從秦滅六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逃出這個范圍,打著民族強大復興的旗號去強行奪取其他民族發展的權利(殖民要求,租界,關稅,巨額的戰爭賠款),人類多么可恥啊!!而戰爭則成為政治的手段,成為別國插手他國的工具。
而戰爭能否消失就在于人類社會能否真正的團結在一齊,沒有國界,沒有人種的歧視,讓教育真正發揮作用,認識到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樣戰爭才有可能真正的從字典里消失。
而《戰爭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認為政治主導戰爭,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這很正確,認識到這點,我們看待一場戰爭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思考“忘戰必危,好戰必亡”等格言,記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戰爭,美伊戰爭就大概如此吧。人類的最終歸宿就應還是一個大同社會,但愿都能認清戰爭的本質。
中國人愛好和平,我們不期望戰爭,但若要是認為我們好欺負,你們有潛力征服,那么來吧,我們理解挑戰。你用你的價值觀衡量世界,我必將你的價值觀還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戰爭論讀后感篇六
《戰爭論》,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峰的偉大之作,可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非軍事界的人可能沒有系統地讀過《戰爭論》,但相信大多數人對“軍事是政治關系的延續”這一名言都耳熟能詳,這一名言即出自《戰爭論》。《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的觀察、研究、分析的結晶。它既是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又是一部哲學著作,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勞塞維茨,普魯士將軍,被稱為研究戰爭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題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種對軍事史的任何階段都能適用之理論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參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后進柏林陸軍大學就讀。做過拿破侖軍隊的戰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種戰斗。1818年升任少將并擔任母校校長。1830年離開軍校接任炮兵訓練總監。這部軍事哲學書,是他把自己歷史研究的成果和戰爭經驗融合成一個完整的觀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遺孀在一個密封的包裹里發現。克拉塞維茨曾一再強調,他的原則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導。――“教育未來戰爭領袖的心靈,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導,卻不陪伴他走上戰場”。合理的理論并不能代替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這是克勞塞維茨的一貫堅持!經過了一戰、二戰的炮火,盡管有作者所處時機避免不了的局限,這部書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數軍事院校列為經典,為世界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熟讀。克勞塞維茨被認為真正觸到了戰爭的本質,他本來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這部書是哲學,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戰爭的人,不管是軍人還是文人,都應該有所了解”。
文檔為doc格式。
戰爭論讀后感篇七
《戰爭論》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資料全是克勞塞維茨的草稿,還有一半的資料是附錄。從總體來看,這套書對戰爭的定義,作戰的方式等寫得都很詳細,細小到每一個環節。但這樣反而覺得有些重復和啰嗦,不如《孫子兵法》那樣簡潔,給自我未留下想象的空間,如果真正的精讀此書,反而怕引起教條主義,思維局限在一個區域。不貼合戰爭多變化的特點。并且對我這種對軍事不了解的初級讀者來說,讀著頗為費力。
《戰爭論》第二卷,我認為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尤其喜歡關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戰爭中,我一向都喜歡防御,而對進攻興趣不大。其中還談論到戰爭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從某種好處上來說戰爭就是政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政治服務于王權,是王權的工具,間接的軍權也是服務王權。所以軍事一向處在附屬地位。如果金權超越了王權,軍權依然能持續最初的樣貌,只是換了個服務對象而已。
書中超多列舉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侖的戰爭事實,以前我對拿破侖進攻沙俄而遭到慘敗一向很感興趣(因為--也是敗在那里),在書中也得到強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說,只是最后總結性言論里說道,拿破侖的錯誤在于沒有認真比較俄國與歐洲諸國的區別,用攻打歐洲諸國的方式去進攻俄國,結果遭到史無前例的慘敗,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帝國灰飛煙滅。
此書資料太多(有77萬字),并且都是理論性言論,我承認自我并未完全消化,這套書和《國富論》一樣,等過幾年后,我必須會重讀的。
戰爭論讀后感篇八
由于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是不正確的,有些觀點,特別是一些軍事學術上的具體問題,同今天的客觀實際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個自覺地采取辯證法研究戰爭理論的軍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來仍然正確的論斷。恩格斯和列寧對其中某些觀點也有過好評。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信中曾說:“目前我正在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他思考問題的方法是奇特的,而書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勞塞維茨不是一個在戰場上很有成就的軍人,他的一生沒有經歷過什么重大的戰役。此外,雖然深受德國哲學的影響,但是他還稱不上是哲學家,所以他寫的書既算不上地道的軍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學著作。但是關鍵在于他有了創新,用哲學的方法來解釋了軍事學。
實際上,這本書是他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幫他整理出版,書中很多的章節都不完整。克勞塞維茨自己也曾經在遺稿中說過:假使我過早地去世,因而中斷了這項工作,那么現有的一切東西當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樣的思想材料了。它們將會不斷地遭到誤解和任意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