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解釋速度的概念,能夠概括速度的定義、公式、符號、單位和物理意義。
(2)解釋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定義并學會辨析。
(3)能夠說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認速度與速率。
2、過程與方法。
(1)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全面、正確的關于速度的概念。
(2)通過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的過程,鍛煉使用極限思維。
(3)通過對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速度與速率的區別和分辨,學會運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速度全面正確地解釋來積極培育自身科學嚴謹的態度。
(2)積極將自己的觀點及見解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嘗試體會物理學中蘊含的對立統一。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學生在經歷了初中階段的學習后,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取代形象思維占據主要地位、學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夠按照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利用假設思維進行學習;。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調控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學習過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種程度下學生思維不再是“抱殘守缺”,而是較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學生學習動機由興趣支撐逐漸轉變為由意志支撐,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5)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速度”的學習,學生在初中階段科學學科中所接受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與高中對于“速度”的定義截然不同,學生雖然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這個基礎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將初中階段所接受到的關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轉變為科學概念,達到一個新的認知平衡是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前面關于“位移”、“路程”的學習為本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本節課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根據初中階段的學習積累對于“速度”難以產生正確、客觀的認識,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轉變;二是學生對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兩個概念可能會有所混淆,教師應該利用課堂呈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區分。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過極限的思維方法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難點:
對瞬時速度的理解,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沖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二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電能輸送的過程。
2.知道高壓輸電的道理。
3.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物理規律應用于實際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傳輸電路中電功率轉化及電損耗的計算。
四、教學方法:討論,講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通過發電機我們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葛洲壩電站通過發電機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271.5萬千瓦,這么多的電能當然要輸送到用電的地方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輸送電能的有關知識。
(二)進行新課。
1.輸送電能的過程。
提問:發電站發出的電能是怎樣輸送到遠方的呢?如:葛洲壩電站發出的電是怎樣輸到武漢、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回答:是通過電線輸送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回答:是通過架設很高的、很粗的高壓電線輸送的。
出示:電能輸送掛圖,并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作介紹。
2.遠距離輸電為什么要用高電壓?
提問:為什么遠距離輸電要用高電壓呢?學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師說:這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板書:(高壓輸電的道理)。
分析討論的思路是:輸電導線(電阻)發熱損失電能減小損失。
講解:輸電要用導線,導線當然有電阻,如果導線很短,電阻很小可忽略,而遠距離輸電時,導線很長,電阻大不能忽略。列舉課本上的一組數據。電流通過很長的導線要發出大量的熱,請學生計算: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壓輸電線電阻約400歐,如果輸電線的電流是1安,每秒鐘導線發熱多少?學生計算之后,教師講述:這些熱都散失到大氣中,白白損失了電能。所以,輸電時,必須要盡量減小導線發熱損失。
提問:如何減小導線發熱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減小發熱q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減小輸電時間t,二是減小輸電線電阻r,三是減小輸電電流i。
提問:第一種方法等于停電,沒有實際價值。第二種方法從材料、長度、粗細三方面來說都有實際困難。適用的超導材料還沒有研究出來。排除了前面兩種方法,就只能考慮第三種方法了。從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種辦法是很有效的:電流減小一半,損失的電能就降為原來的四分之一。通過后面的學習,我們將會看到這種辦法也是可行的。
板書結論:(a:要減小電能的損失,必須減小輸電電流。)。
講解:另一方面,輸電就是要輸送電能,輸送的功率必須足夠大,才有實際意義。
板書:(b:輸電功率必須足夠大。)。
提問:怎樣才能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呢?
分析:根據公式p=ui,要使輸電電流i減小,而輸送功率p不變(足夠大),就必須提高輸電電壓u。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三
機械運動是本章的第一節,同時也是后面學習直線運動的基礎。
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學生需積累較多的相關生活經驗,知道生活中關于運動和靜止的一些自然常識,如地球會繞太陽轉等。本節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設計從“手抓子彈”的小故事引入。通過對生活中的多個實例交流并歸納出機械運動概念。通過動手實驗和小組討論的方法歸納出要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必須先選擇合適的參照物,即得出選取參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過對生活中典型實例的解釋,進一步鞏固參照物的概念,同時解決“如何選取合適參照物?”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靜止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4)學會用參照物解釋物體的運動情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建立參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機械運動時如何選取合適的參照物的方法。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與生活有關的機械運動情況,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2)通過討論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對同一物體運動情況的描述可能不同,認識到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進而初步體驗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參照物,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難點:學會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四、教學資源。
1、器材:磁帶盒,白紙。
2、學習活動卡。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機械運動的概念。二是參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從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和體驗得出機械運動的概念。當判斷生活中的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出現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通過實驗、舉例和討論得出要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必須先選擇合適的參照物,即得出選取參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參照物,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方法是:當判斷生活中的物體的運動情況出現矛盾時,通過動手實驗和小組討論的方法得出: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要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前,必須先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學會選擇合適的參照物。方法是:通過對幾個典型例子的解釋的手段學會如何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本設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方法的教育。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四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義。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會用三角形知識求分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運用物理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培養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日常現象,養成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重點難點力的分解。
三、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個力的分力?試求一水平向右、大小為10n的力的分力。(作圖)。
3、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是什么關系?
合作探究。
農田耕作時,拖拉機斜向上拉耙(課本圖)。
拖拉機拉著耙,對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這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另一方面同時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也就是一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如下)。
一種等效關系,也就是說是分力與合力的關系。
通常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精講點撥。
思考分析:將一木塊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試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將重力進行分解。
實例探究。
1、一個力,如果它的兩個分力的作用線已經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種(注意:兩分力作用線與該力作用線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時的平行四邊形,可知分解結果只能有1種。
答案:3種。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則。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遵循代數求和法則的物理量叫做標量.
力、速度是矢量;長度、質量、時間、溫度、能量、電流強度等物理量是標量.
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們分別遵循兩種不同的求和運算法則.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動量守恒定律的確切含義.
2、知道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推導出動量守恒定律.
2、能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釋現象.
3、會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計算有關問題(只限于一維運動).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推理方法.
2、使學生知道自然科學規律發現的重大現實意義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基本掌握動量守恒定律.
難點:對動量守恒定律條件的掌握.
教學過程:
動量定理研究了一個物體受到力的沖量作用后,動量怎樣變化,那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互作用時,會出現怎樣的總結果?這類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例如,兩個緊挨著站在冰面上的同學,不論誰推一下誰,他們都會向相反的方向滑開,兩個同學的動量都發生了變化,又如火車編組時車廂的對接,飛船在軌道上與另一航天器對接,這些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物體的動量都有變化,但它們遵循著一條重要的規律.
(-)系統。
為了便于對問題的討論和分析,我們引入幾個概念.
1.系統:存在相互作用的幾個物體所組成的整體,稱為系統,系統可按解決問題的需要靈活選取.
2.內力:系統內各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內力.
3.外力:系統外其他物體作用在系統內任何一個物體上的力,稱為外力.
內力和外力的區分依賴于系統的選取,只有在確定了系統后,才能確定內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演示】如圖所示,氣墊導軌上的a、b兩滑塊在p、q兩處,在a、b間壓緊一被壓縮的彈簧,中間用細線把a、b拴住,m和n為兩個可移動的擋板,通過調節m、n的位置,使燒斷細線后a、b兩滑塊同時撞到相應的擋板上,這樣就可以用sa和sb分別表示a、b兩滑塊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測出兩滑塊的質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較masa和mbsb.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六
(3)能夠理解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
(4)能夠應用動能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歸納推導方式推導動能定理的表達式;
(2)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理解理論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學思維的重要意義;
(3)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對比牛頓運動定律,掌握運用動能定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其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的歸納推導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通過對動能定理的應用感悟量變(過程的積累)與質變(狀態的改變)的哲學關系。
教學重點: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的推導和理解。
教學難點: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過程:
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
1、對“動能”的初步認識。
追尋守恒量中,已經知道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動能與什么因素有關?應該與物體的質量與速度有關。
你能通過實驗粗略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嗎?(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什么關系)。
方案1:讓滑塊從光滑的導軌上滑下與靜止的木塊相碰,推動木塊做功。
實驗:(1)讓同一滑塊從不同的高度滑下;(2)讓質量不同的滑塊從同一高度滑下。
現象:(1)高度大時滑塊把木塊推得遠,對木塊做的功多;(2)質量大的滑塊把木塊推得遠,對木塊做的功多。
實驗結果:
(1)高度越大,滑塊滑到底端時速度越大,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速度越大,對外做功的本領越強,說明滑塊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2)滑塊從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對外做功的本領不同,是因為滑塊的質量不同,在速度相同的情況下,質量越大,滑塊對外做功的能力越強,也就是說滑塊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歸納: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方案2:被舉高的錘子下落可將鐵釘釘入木板中,高度越高,錘子越重具有的動能越大,釘鐵釘得越深。
2、對“動能的變化”原因的初步探究。
(1)多媒體演示實驗:
實驗1:小球在空中下落過程,重力做正功,動能增大。
實驗2:沿粗糙平面滑動的小車由運動到靜止,由于摩擦阻力做負功,小車的動能減小。
(3)得出結論:外力做功(牽引力、阻力或其它力等)是物體的動能改變的原因。
3、定量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之間的定量關系。
(1)就下列幾種物理情境,用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的變化之間的定量關系。
用多媒體展示: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七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2、課件:flash課件——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2、流程圖說明。
情境i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八
2、初步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求解共點力的合力;。
3、會用作圖法求解兩個共點力的合力;并能判斷其合力隨夾角的變化情況,掌握合力的變化范圍。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度。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
2、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通過作圖法確定合力是本章的難點;。
教法建議。
一、共點力概念講解的教法建議。
關于共點力的概念講解時需要強調不僅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的力是共點力,力的作用線相交于一點的也叫共點力.注意平行力于共點力的區分(關于平行力的合成請參考擴展資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與分解”),教師講解示例中要避開這例問題.
二、關于矢量合成講解的教法建議。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矢量的運算方法,在講解中需要從學生能夠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現象和規律出發,理解合力的概念,從實驗現象總結出力的合成規律,由于矢量的運算法則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內容,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礎,對于初上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大的飛躍,因此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規范性,但是不必操之過急,通過一定數量的題目強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認識.
由于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首先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識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單個力的分析過程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做好規范演示.
三、關于作圖法求解幾個共點力合力的教法建議。
1、在講解用作圖法求解共點力合力時,可以在復習力的圖示法基礎上,讓學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時掌握矢量的計算法則.
2、注意圖示畫法的規范性,在本節可以配合學生自主實驗進行教學.
第四節力的合成與分解。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九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并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系: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規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后,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為等式.
3、進一步討論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的瞬時性.
教法建議。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對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為定量實驗.
1、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做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小車質量相同時,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作用在小車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與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
做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車產生的加速度與小車的質量成正比。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達式為:.或。
4、對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
舉例: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運動,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體。
所受4個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筆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由此在處理問題時,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確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時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
舉例:靜止物體啟動時,速度為零,但合外力不為零,所以物體具有加速度.
汽車在平直馬路上行駛,其加速度由牽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當剎車時,牽引力突然消失,則汽車此時的加速度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兩種情況合外力方向相反,對應車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運動關系小結:
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決定物體產生的加速度:
以上小結教師要帶著學生進行,同時可以讓學生考慮是否還有其它情況,應滿足什么條件.
探究活動。
題目:驗證。
組織:2-3人小組。
方式:開放實驗室,學生實驗.
評價:鍛煉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十
本教學設計選自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節《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要描述物體的運動,首先要對實際物體建立一個最簡單的物理模型——質點模型。由于運動的相對性,描述質點運動時必須明確所選擇的參考系。為了準確的、定量的描述質點的運動,還要建立坐標系。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是描述物體運動的基礎知識,教材中逐步展開這些內容,最后介紹__。本節介紹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不僅是這一章學習的基礎知識,也是以后力學各章學習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在實踐中有廣泛的、重要的應用。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接觸到了參考系的概念,但理解不夠深入。對于坐標系只是在數學中進行了學習,還沒有被應用到物理問題的解決中。初中學習了的概念:參照物、機械運動。
三、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質點的概念,知道物體可視為質點的條件,知道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理解參考系的概念,知道運動是相對的。
(3)知道在描述運動時建立坐標系的重要性,并能根據物體運動情況建立合適的坐標系。
2、過程與方法。
(1)體會物理學研究的理想化方法。
(2)體驗不同參考系中運動的相對性,學會靈活選取參考系。
(3)學習用坐標精確描述物體的運動位置。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運動是宇宙間的普遍現象,靜止是相對的。
(2)初步認識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明確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學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重點。
質點概念的理解、參考系的選取和坐標系的建立。
教學策略: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和實例分析來加深理解。
五、教學難點。
理想化模型——質點的建立,及相應的思想方法。
教學策略:通過問題的討論,在原有認知水平上進一步深化拓寬,達到認知的螺旋上升,攻克難點。
六、教學方法。
1、教具。
兩端帶小球的木棒、cai課件。
2、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啟發、討論、講解、練習并輔以多媒體等綜合教學法。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篇十一
師:人走路,駕車騎車、分吹雨打河流彎彎,籃球足球跑步等,飛機導彈衛星宇航行星,運動按照運動軌跡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物體運動的軌跡為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請大家列舉曲線運動現象。
師:曲線運動是很常見的運動。圓周運動是曲線運動的一種特殊現象。
(教學安排,簡單扼要,節約時間)。
問題二: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有什么特點?[投影]。
師:要研究物體的運動,我們必須研究物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本堂課我們先研究曲線運動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點。
1、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小?[投影]。
師:這些事實說明,作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小可以變化也可以不變(板書)。
2、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投影]。
粗略研究(猜想):
演示1:教師演示擺球圓周運動時(先要求學生觀察小球的運動方向),突然放手,小球飛出去。
演示2:教師把礦泉水到在一把小雨傘上(先要求學生觀察水滴的運動方向),快速旋轉小雨傘,雨滴從轉動的小雨傘邊緣飛出。
演示3:演示砂輪火星(要求砂輪圓面朝學生,以便學生觀測大致切線方向)。
請學生到黑板上補畫出小球、水滴、火星的方向。結果學生都會畫出大致方向。
師:你們畫出的方向是精確方向還是大致方向。如何畫出精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