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級匯報工作,其表達方式以敘述、說明為主,在語言運用上要突出陳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顯示內容的真實和材料的客觀。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報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一
民族志研究的最終成果是民族志式的書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寫民族志就是它的終點。調查者來到陌生的文化場景,花上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來了解它;為了明白當地人是如何界定他們的經驗,他得聆聽、觀察、參與;然后他要處理收集到的資料,把資料翻譯為描述性的報告,使得不熟悉該文化的人能夠理解它。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夠理解的語言來呈現構成一種文化的諸概念。像任何翻譯一樣,由于兩種語言之間沒有精確的對等概念,民族志傳達的意義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憑一本民族志是無法像當地人一樣地完全把握該文化的意義的。但是優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釋他人的文化知識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民族志描述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技巧與勤奮,報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溝通能力也有一定的決定作用。但是再好的報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詳盡的分析與書寫。分析田野筆記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結束后才開始。每一次訪問、每一段觀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獲知的東西盡量完整地記錄下來。這些原始資料可以用于構建提問、確定類別,改進我們在第四章中討論過的各種定義。在研究前期必須要做的一種分析是限定調查內容。最好這樣做:列出你在要調查的文化場景中能在的所有領域和題目;從中選擇一到兩個做詳細調查。民族志報告的寫法多種多樣。有時要根據特定文化的特點來決定內容安排和重點,有時則可以由作者選擇一種寫法。沒有簡單的公式可以套用。我們認為,學習如何寫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細參閱已發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類調查報告不僅涉及的內容紛繁復雜,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而且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調查報告的形式,根據社會調查的對象、范圍、具體內容以及閱讀對象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按社會調查的內容劃分,有綜合性調查報告和專題性調查報告;按社會調查的主要目的來劃分,有應用性調查報告和學術性調查報告等等。
綜合性調查報告也叫概況調查報告。是指對調出對象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變化過程作比較全面、系統、完整、具體反映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一般看重分析社會的基本狀況,研究大有共性的問題,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建議。
綜合調查報告一般有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較為完整的描述。它的內容說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包括一個地區甚至特定社會的地理、人口、階級、階層、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況,所依據的資料比較豐富,覆蓋面大,指導作用強。二是對調查對象的發展變化情況作縱橫兩方面的介紹。三是以一條主線來串連龐雜的具體材料,使整篇報告形神合一,達到清楚地說明調查問題的目的。
專題性調查報告是指圍繞某一特定事物、問題或問題的某些側面而撰寫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的特點是內容比較專一,問題比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依據材料不及綜合性調查報告那么廣泛,反映問題也不及綜合性調查報告普遍,但它能夠幫助有關部門及時了解和處理現實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具體問題。
應用性調查報告是以解決現實問題為主要目的而撰寫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社會情況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是在深入、系統地調查研究社會基本情況后寫出來的。其目的主要是認識社會現象、了解社會現狀。其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2)政策研究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主要是為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服務的。
3)總結經驗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是以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為目的的。它對于表彰先進、推廣先進典型、指導同類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4)揭露問題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主要目的是揭露現實甚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引起社會的總是,使人們從中吸取教訓、提高認識。同時也為有關部分了解情況、解決問題提供依據。
學術性調查報告是以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為主要目的而撰寫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主要是通過對現實問題的調查和研究,來達到對客觀社會現象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和說明。
調查報告的分類,只有相對的意義,不能絕對化。同一篇調查報告,分類的標準和側重點不同,就可以歸入不同的類型。
收集資料的同時,注意對資料進行分析,寫起來就從容多了。初動筆的時候至少要考慮下述材料:
1.按時間順序做的觀察和訪問的田野筆記。
2.在你心目中構成了該文化場景的所有領域。
3.基于你所選擇的領域的術語(類別名),把術語按類別劃分好。
4.所選擇的領域的特質(對其成分的界說)。
5.報告人就研究的類別做的發言。
6.你觀察了所研究的類別之后做的描述。民族志就是把你收集的資料、形成的分析安排成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寫下來。最好先列出提綱。提綱可能包括下列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回答了一些問題:
1.文章是關于什么的?
2.民族志、文化場景、基本的文化概念等等是如何界定的?
3.文章的內容安排怎么樣?
1.為什么選擇這一文化場景?
2.如何聯系報告人?
3.主要報告人的特點是什么?
4.采用了什么田野工作方法?
5.什么因素影響了你對資料的選擇?
6.有沒有遇到特別的難題?
1.與這一文化場景相關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情況怎么樣?
2.這一文化場景的主要領域是什么?
1.你打算描述什么領域?為什么?
2.報告人使用什么類別劃分?
3.他們的類別劃分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4.這些類別劃分是如何界定的?它們的意義是什么?
5.報告人如何運用這些信息來構建他們的.行為?
1.你能否解釋這一文化場景?
2.你對將來的進一步研究有何建議?
文化描述的資料安排有多種方式。有的民族志注重文化知識結構,這有如繪制一張詳細的地圖。作者按報告人的文化的類別劃分來安排資料,要謹慎地界定各部分材料,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剖析它們的意義。接著,作者著重介紹在此文化中人們用于達成目標的手段。這要通過材料來說明。最后,他可能將文化及其功能結合起來講。每一個社會情況對人們的行為都有要求。這一部分主要講述社會情況的要求,人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后附的文章可稱為民族志式的描述。它們談不上是理論上的分析或跨越文化的比較,應該說是關于文化知識的記錄。我們認為這正是民族志研究的開始。
這些文章還有以下的特點。
1.由程度不一的本科生寫成。開展田野工作時,有的學生才剛上大學第一個學期,有的是高年級的學生,有的是人類學專業的學生,有的則不是。
2.這些文章運用了組織和呈現民族志材料的多種方法。有的注重上述提到的功能,有的注重手段和結構。
3.文章包括了在我們的社會中可做研究的廣泛的文化場景。集中研究生活中人們對付各種情形的學問。大多數文章以民族志語義學為基礎,有的文章則強調作者自身的觀點多一些。
4.涉及到人類學入門,都市人類學,宗教人類學、心理人類學、人類學田野方法等等。有的文章開頭與這些領域有關,最后則寫成獨立的研究項目。
每一篇文章都與人類學一向關注的問題有關。比方說,每一個社會都有關于珠寶以及其它身體飾物的習俗;美麗和外表的定義是由文化決定的;各個社會都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對老人的關懷等等。但以往的民族志描述以及其它題目都是在非西方社會中做的,而我們收集的文章描述的則是我們自己的社會。
1、確定題目。在調查之初,確定田野調查大綱的時候,研究者實際上對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題已經有所確定。在田野調查之前確定的主題往往只是大體明確了自己想要做哪一方面的問題,自己的調查對象是什么。隨著田野調查的深入進行,研究者的調查主題在表述上往往會發生一些變化,而變得界定越來越明確。但是有一點必須指明,經常更換自己的主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田野調查之前確定的主題會隨著調查的進行而有所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展開調查之前可以不用確定自己的題目。在調查之前確定自己的研究題目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方面,調查之前的主題越明確,意味著自己的調查越有所準備,收集資料的目的明確,則對今后的資料分析、報告寫作都很有好處;另一方面,在研究之前確定一個好題目,是學者們申請研究資助必不可少的一步。
2、題目的組成。題目的組成可以由主標題和副標題組成,也可以由單一的主標題組成。
3、題目的要求:
1)標題應該簡練,不能太長,一些沒有用的詞語要刪除。
2)標題選擇上可以用提起人們興趣的字眼,也可以選擇以報告的關鍵詞和問題意識為題目。
3)標題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往往只會通過你的標題來看你的文章。
4)標題中應該盡可能包括以下內容,如主題、目標、主要方法、研究地域等任何能夠吸引人,并體現報告特點的內容。如果主標題太長,可以考慮用副標題加以說明。
5)標題中最好不要出現縮寫(如世界銀行縮寫成為世行)和太拗口的詞語。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二
收集資料的同時,注意對資料進行分析,寫起來就從容多了。初動筆的時候至少要考慮下述材料:
1、按時間順序做的觀察和訪問的田野筆記。
2、在你心目中構成了該文化場景的所有領域。
3、基于你所選擇的領域的術語(類別名),把術語按類別劃分好。
4、所選擇的領域的特質(對其成分的界說)。
5、報告人就研究的。類別做的發言。
6、你觀察了所研究的類別之后做的描述。民族志就是把你收集的資料、形成的分析安排成有內在聯系的整體,寫下來。最好先列出提綱。提綱可能包括下列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回答了一些問題:
1.文章是關于什么的?
2.民族志、文化場景、基本的文化概念等等是如何界定的?
3.文章的內容安排怎么樣?
1.為什么選擇這一文化場景?
2.如何聯系報告人?
3.主要報告人的特點是什么?
4.采用了什么田野工作方法?
5.什么因素影響了你對資料的選擇?
6.有沒有遇到特別的`難題?
1.與這一文化場景相關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情況怎么樣?
2.這一文化場景的主要領域是什么?
1.你打算描述什么領域?為什么?
2.報告人使用什么類別劃分?
3.他們的類別劃分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4.這些類別劃分是如何界定的?它們的意義是什么?
5.報告人如何運用這些信息來構建他們的行為?
1.你能否解釋這一文化場景?
2.你對將來的進一步研究有何建議?
文化描述的資料安排有多種方式。有的民族志注重文化知識結構,這有如繪制一張詳細的地圖。作者按報告人的文化的類別劃分來安排資料,要謹慎地界定各部分材料,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剖析它們的意義。接著,作者著重介紹在此文化中人們用于達成目標的手段。這要通過材料來說明。最后,他可能將文化及其功能結合起來講。每一個社會情況對人們的行為都有要求。這一部分主要講述社會情況的要求,人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后附的文章可稱為民族志式的描述。它們談不上是理論上的分析或跨越文化的比較,應該說是關于文化知識的記錄。我們認為這正是民族志研究的開始。
這些文章還有以下的特點。
1.由程度不一的本科生寫成。開展田野工作時,有的學生才剛上大學第一個學期,有的是高年級的學生,有的是人類學專業的學生,有的則不是。
2.這些文章運用了組織和呈現民族志材料的多種方法。有的注重上述提到的功能,有的注重手段和結構。
3.文章包括了在我們的社會中可做研究的廣泛的文化場景。集中研究生活中人們對付各種情形的學問。大多數文章以民族志語義學為基礎,有的文章則強調作者自身的觀點多一些。
4.涉及到人類學入門,都市人類學,宗教人類學、心理人類學、人類學田野方法等等。有的文章開頭與這些領域有關,最后則寫成獨立的研究項目。
每一篇文章都與人類學一向關注的問題有關。比方說,每一個社會都有關于珠寶以及其它身體飾物的習俗;美麗和外表的定義是由文化決定的;各個社會都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對老人的關懷等等。但以往的民族志描述以及其它題目都是在非西方社會中做的,而我們收集的文章描述的則是我們自己的社會。
1、確定題目。在調查之初,確定田野調查大綱的時候,研究者實際上對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題已經有所確定。在田野調查之前確定的主題往往只是大體明確了自己想要做哪一方面的問題,自己的調查對象是什么。隨著田野調查的深入進行,研究者的調查主題在表述上往往會發生一些變化,而變得界定越來越明確。但是有一點必須指明,經常更換自己的主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田野調查之前確定的主題會隨著調查的進行而有所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展開調查之前可以不用確定自己的題目。在調查之前確定自己的研究題目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方面,調查之前的主題越明確,意味著自己的調查越有所準備,收集資料的目的明確,則對今后的資料分析、報告寫作都很有好處;另一方面,在研究之前確定一個好題目,是學者們申請研究資助必不可少的一步。
2、題目的組成。題目的組成可以由主標題和副標題組成,也可以由單一的主標題組成。
3、題目的要求:
1)標題應該簡練,不能太長,一些沒有用的詞語要刪除。
2)標題選擇上可以用提起人們興趣的字眼,也可以選擇以報告的關鍵詞和問題意識為題目。
3)標題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往往只會通過你的標題來看你的文章。
4)標題中應該盡可能包括以下內容,如主題、目標、主要方法、研究地域等任何能夠吸引人,并體現報告特點的內容。如果主標題太長,可以考慮用副標題加以說明。
5)標題中最好不要出現縮寫(如世界銀行縮寫成為世行)和太拗口的詞語。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三
按照我們指導老師的安排,大學三年級上學期為期一個星期的社會實踐課程任務是到佛山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參觀學習。
以下是佛山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簡要介紹:佛山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伊利集團華南區域管理中心的直屬分公司,位于佛山市三水區逕口華僑經濟區,占地面積200畝,投資1。9億人民幣建成,轄有冷飲工廠與酸奶工廠兩個生產車間,主要生產雪糕、冰淇淋、棒冰、酸奶及乳制品等產品。公司為員工提供現代化公寓樓與娛樂休閑室,是一個朝氣蓬勃、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
也許我思考了太多,我們很快就到達目的地了。車子剛駛入三水伊利制作基地時,看到的一切建筑給我的感覺跟我一向的認知一致——伊利集團是中國乳制業的龍頭老大。但愿這里的設備確實地證明它就是龍頭老大。
管理一種產品,或許我們最先做的應該是了解產品本身。了解它是什么?為誰而生?帶來什么?而產品與產品之間往往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相互獨立而互有聯系。若是我們能找出產品之間的共同點或者聯系點,也許新產品就能誕生——產品之間的相互結合。另外,對消費者偏好的充分了解,大概也是促進產品的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吧。
第一站結束后,導游姐姐就帶我們“實地”觀察制作雪糕的工具。雖說是隔著一大段距離和一層厚厚的玻璃,但仍不妨礙我們對產品制造機器的了解。遠遠看去,一條一條生產線平行鋪設著,特別的是沒有看到很多工人,也看不到產品制作的每一步工序。導游姐姐介紹說,這種生產線是幾乎全自動的,而雪糕、冰淇淋和酸奶這類產品適合在密封的環境下生產制作,于是我們看到的生產線是有很多很多大大的箱子構成的,而產品就是在箱子里制作而成。至于看到的工人也都只負責檢查包裝、裝箱之類的工作。
參觀完制造酸奶和冰淇淋的機器,我們有幸免費嘗到伊利品牌中其中一種冰淇淋產品——小布丁。甜甜的奶味沒有被秋冬的寒風吹滅,反而顯得更有滋味。想想自己若是這個工廠里的工人,能吃到自己親眼看著如何制作和親手檢查包裝是否合格的產品,心里一定特別窩心、特別有滿足感吧。
吃完“小布丁”,我們就沿著員工宿舍樓旁的大道走去另一個制作地方了。沿路走去,看到有陳列牌,陳列牌上貼著的都是一些生活上的小知識。而旁邊就是高高的員工宿舍樓了。
宿舍樓外墻很干凈,讓人看得很舒服,像我們學校的宿舍樓一樣,面向大路那邊是一格一格的宿舍陽臺,感覺不錯。宿舍樓附近有很多室外籃球場供員工休息時用,想必伊利公司很重視員工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
勞動力在企業的地位向來很重,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對企業的價值愈發重要。國外對科學家的重視一向很高,因為國家管他們一家的吃穿住行,所以科學家可以在毫無壓力的環境下進行自己的研究。而如何讓企業員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呢?同樣是如此,如果連基本的住房、吃穿都無法滿足,何言全身心投入工作呢?所以,作為企業的領導人,對人的關懷力度必須不斷加大。這也是國外很多著名企業有著寬松的管理制度和優質的悠閑設施的原因。
到了另一個制作基地時,沒有看到什么,導游姐姐很快就宣布參觀結束了,而我們就開始踏上回程了。在車上,我在感嘆,其實這樣短短兩三個小時的企業參觀還是能學到東西的。原本我還以為又是浪費了一天呢。
于是我在幻想著。在課室里,我們可以學到各種行業的相關知識和各種工序的流程,比如制造業的生產運作管理、電子商務管理、進出口貿易管理、保險學、投資學等很多很多方面的知識,但是我們總是缺乏了相關的實踐。倘若針對每一方面的學習,我們都能夠像這次專業實習一樣,到相關企業去參觀學習,想必我們會對知識掌握得更徹底。或者說我們可以嘗試到自己有興趣的方面的企業實習,這樣我們能夠親身參與其中,成效更是顯著,也食對我們日后確定工作方向做準備。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四
民族志研究的最終成果是民族志式的書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寫民族志就是它的終點。調查者來到陌生的文化場景,花上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來了解它;為了明白當地人是如何界定他們的經驗,他得聆聽、觀察、參與;然后他要處理收集到的資料,把資料翻譯為描述性的報告,使得不熟悉該文化的人能夠理解它。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夠理解的語言來呈現構成一種文化的諸概念。像任何翻譯一樣,由于兩種語言之間沒有精確的對等概念,民族志傳達的意義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憑一本民族志是無法像當地人一樣地完全把握該文化的意義的。但是優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釋他人的文化知識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民族志描述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技巧與勤奮,報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溝通能力也有一定的決定作用。但是再好的報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詳盡的分析與書寫。分析田野筆記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結束后才開始。每一次訪問、每一段觀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獲知的東西盡量完整地記錄下來。這些原始資料可以用于構建提問、確定類別,改進我們在第四章中討論過的各種定義。在研究前期必須要做的一種分析是限定調查內容。最好這樣做:列出你在要調查的文化場景中能在的所有領域和題目;從中選擇一到兩個做詳細調查。民族志報告的寫法多種多樣。有時要根據特定文化的特點來決定內容安排和重點,有時則可以由作者選擇一種寫法。沒有簡單的公式可以套用。我們認為,學習如何寫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細參閱已發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類調查報告不僅涉及的內容紛繁復雜,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而且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調查報告的形式,根據社會調查的對象、范圍、具體內容以及閱讀對象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按社會調查的內容劃分,有綜合性調查報告和專題性調查報告;按社會調查的`主要目的來劃分,有應用性調查報告和學術性調查報告等等。
綜合性調查報告也叫概況調查報告。是指對調出對象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變化過程作比較全面、系統、完整、具體反映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一般看重分析社會的基本狀況,研究大有共性的問題,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建議。
綜合調查報告一般有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較為完整的描述。它的內容說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包括一個地區甚至特定社會的地理、人口、階級、階層、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況,所依據的資料比較豐富,覆蓋面大,指導作用強。二是對調查對象的發展變化情況作縱橫兩方面的介紹。三是以一條主線來串連龐雜的具體材料,使整篇報告形神合一,達到清楚地說明調查問題的目的。
專題性調查報告是指圍繞某一特定事物、問題或問題的某些側面而撰寫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的特點是內容比較專一,問題比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依據材料不及綜合性調查報告那么廣泛,反映問題也不及綜合性調查報告普遍,但它能夠幫助有關部門及時了解和處理現實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具體問題。
應用性調查報告是以解決現實問題為主要目的而撰寫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社會情況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是在深入、系統地調查研究社會基本情況后寫出來的。其目的主要是認識社會現象、了解社會現狀。其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2)政策研究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主要是為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服務的。
3)總結經驗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是以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為目的的。它對于表彰先進、推廣先進典型、指導同類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4)揭露問題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主要目的是揭露現實甚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引起社會的總是,使人們從中吸取教訓、提高認識。同時也為有關部分了解情況、解決問題提供依據。
學術性調查報告是以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為主要目的而撰寫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主要是通過對現實問題的調查和研究,來達到對客觀社會現象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和說明。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五
田野調查可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開始階段、調查階段、撰寫調查研究報告階段、補充調查階段。這里僅前三個階段作一說明。
(一)準備階段。
田野調查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難以獲得理想的成果。準備階段通常包括如下幾方面的過程:
1、選擇調查點。
選擇調查點的基本要求:一是選擇有特色的地區,二是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三是要選擇特殊關系的地區,四是選擇前人調查研究過的著名社區。
選好調查點對成功地進行調查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中國地域遼闊,鄉村數以萬計。總的來說,應選擇具有特色或較典型的地區或鄉村進行調查。
所謂“有特色”,就是該地的社會或文化較為特殊,與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區差異很大。例如,類似永寧納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帳房戴頭婚、福建惠東人的長住娘家習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錯雜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對象,特別是兩三種差別較大的文化交接地區,像甘肅、青海地區,是、藏傳佛教文化和漢文化交錯地區,相互影響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發現裕固族的帳房戴頭婚(與納西族的阿注婚類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斷這種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沒有時間去調查。2000年,我讓一位去調查,調查結果證明了自己的假說,并寫出碩士論文。
所謂“有代表性”,就是說該地在該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調查阿爾泰烏梁海人(又稱圖瓦人)時,選擇新疆作調查,因為該村在中俄邊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與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較為典型的圖瓦語和圖瓦人的生活習俗。1993年,我們選擇新疆北部地區的富蘊縣作為哈薩克族的調查點,也是考慮到該縣較有代表性,較為典型,一是哈薩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為主,傳統文化保留較多。而且又是礦產十分豐富的地區。該縣名稱“富蘊”就是因為蘊藏豐富礦產資源而得名。
所謂“有特殊關系”的社區,也就是有自己的親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莊,親戚或朋友對你準確了解社區的情況大有幫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調查時,不僅該村較為典型,而且還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新疆阿爾泰中學教師)住在該村。我們到該村后,住到他家里,對我的調查幫助很大。
跟蹤調查前人研究過的著名社區,有一個基本的參照系,可以了解該地的,也可重視審視前人調查的資料是否可靠、準確。總的來說,如果所調查的對象很一般,沒有什么特色,寫出來的調查研究報告也就不會引起重視。研究漢民族也一樣,不能隨便選一個地方,應該選擇較有特色的。選點最初可能選的是一個縣,具體的調查的鄉村可能要到了縣之后才能最后確定。
2、熟悉調查點情況。
調查點選定之后,必須作好充分準備,熟悉當地情況,熟悉民族成分、人口、歷史、地理、特產、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況,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和地方志資料。中國各民族、各地區有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或田野調查資料,這是與西方國家的人類學和民族學所研究的對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調查的重點,在于收集新的、別人沒有發現過的材料,或者從別人沒有調查研究過的方面進行調查。如果調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獻資料和調查資料,對該民族和該地區一無所知,一則需要較長的時間來熟悉當地情況,浪費大量的時間;二則可能會把別人早就調查和發表過的材料當作新材料。只有在調查前就熟悉該民族和該地的習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別人沒有發現過的材料。另外,如果對所調查的民族情況知之甚少,也得不到當地人的尊重和歡迎,甚至可能會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們的密切配合,或者對你的訪問隨便敷衍了事。只有對該民族和該地區有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進行深入的調查。我在新疆哈薩克族地區調查時,調查前把哈薩克族的部落系譜背得滾瓜爛熟,到調查點后,倒背如流,使當地哈薩克族干部和群眾十分驚訝,并受到熱情接待,收集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資料。
3、撰寫詳細的和設計調查表格。
有些人主張不用撰寫,不用表格。我認為這不是科學的方法。有和調查表格,收集的資料較為系統、全面。否則收集的資料將是殘缺不全,許多問題將會漏掉。我以往的幾次調查,都是調查前撰寫了較為詳細的調查提綱和調查表格。
4、熟悉有關社會和文化的理論與基礎知識。
人類學研究者的調查與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記者的調查不一樣,需要掌握與有社會和文化關的各種理論及基礎知識。例如,與社會和文化有關的理論有進化理論、傳播理論、功能理論、結構理論、象征理論、族群理論、實踐理論、沖突理論、交換理論、互動理論等,并有眾多的與文化有關的各種概念。如果調查前不熟悉這些理論和知識,調查就不可能深入,寫出來的調查報告只能有關該地表層文化的調查報告,與一般的新聞記者和行政干部不會有多大差別。
(二)開始階段。
開始階段也就是進入田野階段,也就是進入所調查的地區之后但未正式進行田野調查階段。這一階段一般包括如下幾方面的過程:
1、到當地政府報到,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調查的縣、鄉,必須與當地各級政府聯系,以獲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現在有些調查者,不到當地政府部門報到,喜歡找熟人或認識的人,直接進入鄉村。我認為,應該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進入調查點后不與當地地方政府聯系,一旦出了事當地政府不負責任。
到民族地區更要依靠當地政府,特別是在地域遼闊的新疆、西藏等,一個縣相當于內地的半個省,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環境惡劣,許多地方不通客車,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配合,調查十分困難。20世紀50、60年代的民族大調查,主要依靠當地民族事務委員會。因此,前輩民族學研究者都喜歡找民委幫助解決調查中遇到的困難。我在新疆的調查經驗是最好找政府辦、黨辦,兩辦有權有錢有車,能對下級發號施令,下級不敢不從命。而現在的縣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殘(新疆縣級民委是如此),無權無車,即使給你開介紹信,地方政府也不會聽民委的。我在新疆作過多次調查,主要依靠和鄉政府。每到一地,總是先找,想方設法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如此,辦起事來會很順利,他們會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車輛,并發函給調查點認真接待。
2、進一步了解當地情況。
到達調查點所屬縣、鄉后,進一步了解當地情況。我在新疆調查期間,到達縣鎮或鄉后,首先查檔案、戶口和有關統計資料,掌握調查點的基本情況,然后再到村或寨調查。這對于全面了解調查點大有好處,在沒有正式調查之前便掌握了調查點的戶數、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體社區調查點尚未選定,可征求當地政府的意見。
3、選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風俗不同,應視具體情況和調查者本人的情況而定。我國20世紀50、60年代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一般都是住在當地人家庭中,實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勞動。西方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住在當地人家中的不多,馬林諾夫斯基在調查新幾內亞東北約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島時,他在這個島上的一個村子里單獨搭了一個帳篷居住。柏爾圖和柏爾圖夫人(peltoandpelto)1973年研究了51個人類學家田野調查之后,發現他們在田野作業期間,大多是租當地社區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選擇居住地,要考慮幾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調查,有助于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住在文化水平較高、對當地社會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較理想的。我在新疆調查哈薩克族和蒙古族時,大部分時間住在當地人家中。二是考慮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慮人身安全。三是考慮當地的派系關系,如果該村有兩個對立的派別,而且關系較緊張,最好不要住在當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則會影響調查的順利進行。
(三)調查階段。
居住地選定之后,便開始正式調查,也就是“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階段。由于各人的對調查目的和對調查點的了解程度不同,調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過,對初次調查的人來說,應注意如下幾方面:
1、首先了解當地的一般社交禮儀和禁忌等。
每一個民族或每一個地區都有特殊的社交禮儀,如見面禮節、作客禮儀等,以及各種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禮儀和禁忌,才有可能較好開展田野調查。
2、入鄉隨俗,尊重當地人。
鄉村與城市不一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臟,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臟,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凈,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凈。二是拜訪當地人遵從禮俗,通常一般都要帶禮物。我不抽煙,不喝酒,但我去拜訪人家,都帶好煙、好酒和其他禮物。到哈薩克族家作客,必須給小孩禮物(如糖果等),這是最一般的禮儀。如果沒有,主人會不高興。
3、注意個人形象的設計。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哈登曾對普里查德說,調查者的舉動應像紳士一樣,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環。有些人認為,到調查點之后,要穿當地人的服飾,與當地人打成一片。這種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無論如何,在當地人眼中,田野作業者是“外人”,而不是屬于自己系統的“內人”。因此,田野作業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類學、民族學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當熟悉之后,當地人才會把你當作自己人。在田野調查期間,應注重個人形象的設計,我認為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內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應注意兩點:一是服飾應整潔、大方,所穿服飾應該與當地服飾有所不同,但不要穿當地人不喜歡的服飾(有些民族不喜歡穿紅色或白色服飾);二是不要留當地不喜歡的發型。如果是女性,口紅不要涂太濃,香水不要灑太多。
內在的形象也要注意兩點:一是言談舉止要文雅,既要有風度,又要彬彬有禮,不說粗話、臟話。二是不要做有損人格之事,不占小便宜。
4、觀察要細。
參與觀察是人類學田野調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參與觀察又有“深”和“淺”之分,只有觀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有可能寫出較成功的調查研究報告。如果觀察不深,就不可能寫出有深度的調查研究報告來。
5、訪談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訪談有兩種類型,一是結構型訪談,即問卷訪談。這種訪談又分兩類,一是回答問題的方式,即田野作業者根據調查大綱,對每個受訪人差不多問同樣的問題,請受訪者回答問題。二是選擇式,即田野作業者把所要了解問題的若干種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訪人自由選擇。前一種方式人類學研究者使用較多,后者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者使用較多。
另一種是無結構型訪談,即非問卷訪談,事先沒有預定表格,沒有調查大綱。田野作業者和受訪人就某些問題自由交談。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訪談,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訪談是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特色。田野調查之初,受訪人往往有警惕,許多事情不愿意談,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問題。只有建立較為密切的關系,才有可能進行深度訪談。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00年調查北京的朝鮮族個體家族企業時,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詳談他們家族企業的情況。后來,我讓她到老板開的店里幫忙干活,并給老板娘的兒子補習英語。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對她十分熱情,不但把他們家族企業來京之后的發展情況全部告訴她,而且還把她和丈夫的隱私全部告訴他,甚至連她丈夫在外、生私生子、賭博及其有關的各種糾紛等全部講出來。
二是要講究技巧。從我個人在新疆調查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訪談技巧應注意三方面:一是啟發式的訪談。一些受訪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卻很難用自己的語言有層次、有系統表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調查者必須一步一步地啟發受訪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類似情況予以啟發。我在新疆調查阿爾泰烏梁海人時,就經常以哈薩克族的事例來啟發受訪人。二是拐彎式訪談,有些問題不方便直接問,例如,與現代觀念不相合的婚姻習俗等,可采用拐彎式的訪談。例如,我在了解哈薩克族和阿爾泰烏梁海人的轉房習俗(又稱“收繼婚”)時,我就先說漢族古代有轉房習俗,我們老家過去也有,你們過去有沒有這種習俗。其他比較隱誨的問題也大采用這種方式,這樣問不會引起受訪人的反感。三是要多問“為什么?”受訪人能夠講述一種文化現象的過程,能夠回答“是什么”的問題,但大多數人不清楚該文化現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為什么”的問題。要理解當地文化,就必須多問“為什么”通過各種方式尋求答案。
6、要傾聽當地人關于當地政治和現實問題的意見在當地人(尤其是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看來,從北京來的調查研究人員,是中央派來的,他們以為我們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在新疆調查期間,有些少數民族在我們面前傾訴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則以為我們能解決刑事案件,傷人、打架等事件也找們來幫忙解決。對于這些,千萬不要有任何不耐煩的表現,要給予同情和安慰,并請他們找政府或法院解決問題。
7、關于資料收集一些問題。
資料收集是的田野調查的主要目的。我認為,收集資料應注意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1)收集資料必須遵循三條原則:
其一,著重收集新材料,收集過去沒有人了解過的新材料或沒有人了解過的新內容。例如,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民族性格、族群觀念、文化象征、社會交換和互動等方面的內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調查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有關資料很少,今后應多收集這些方面的資料。
其二,了解該地區與同一民族其它地區的文化差異。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區已發表相關的某種文化現象資料,則著重了解該地區的那種文化現象與其它人調查的其它地區的文化現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異,表現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資料的準確性,反復核實收集的材料。被調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須找多人核實,如果大多數人說的相同,則證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與大多數人所說的不一樣,則應慎重對待,一般情況下應取大多數人所說的為準。或兩說同時收集,以作參考。我在新疆調查時,一些較大的問題往往要問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計劃外的有價值的資料。
在調查時,往往會得到許多意外的收獲。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調查時,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薩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車后我便請他幫忙,找到了文物,收獲不小,首次發現清代勘分中俄邊界大臣用察合臺文、滿文和漢文寫成的五件重要文書,并找到阿爾泰烏梁海人的三顆旗札薩克銀印(每顆重9斤多,印文為漢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貴文物。其中,根據五件文書,結合大量史料和調查資料,撰寫了《邊界與民族——清代勘分中俄邊界大臣的察合臺、滿、漢五件文書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麗縣調查時,一次十分偶然的機會,拍攝到了云南傣族專家認為是傣族中最為典型的文身照片。
8、邊調查邊整理資料。
每天做田野筆記,是大多數人類學民族學田野調查的習慣。我認為,不僅要做田野筆記,而且要邊調查邊整理。這樣可以發現哪些方面調查不足,可以隨時補充。我在新疆調查時,通常是白天訪談錄音,晚上整理錄音帶。
9、調查的時間。
調查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主要根據調查者對當地情況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國人調查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調查中國人不一樣。城市長大的人調查鄉村與鄉村長大的人調查鄉村不一樣。有些人對當地情況很熟悉,時間不用很長;有些是少數民族調查本民族情況,也不需要很長時間。我是客家農村長大的,對客家文化很熟悉,調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長時間。我在新疆工作過5年,而且在民族地區作過多次調查,對哈薩克等民族的情況很熟悉,再去調查也不需要很長時間。所以,調查時間的長短,主要看所收集資料和對當地社會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六
我們漫步在田埂上,迎面吹來了陣陣東風,覺得舒服極了。由于春天不像冬天那樣寒風砭骨,只略帶著寒意。你瞧,腳下甜睡了一冬天的小草,此時已復蘇了,頑強地把頭伸出了空中。固然只見一點嫩綠,卻充滿了生氣盼望。一些不知名的小花,這一朵,那一簇的灑在田埂上。青翠欲滴的蠶豆苗劃一的立在田埂旁。
冬天剛已往,春天就邁著輕盈的腳步離開了大地,到處都相約好似的,換上春裝。今天,我約了幾位小同伴去欣賞家鄉春天的田野。
我舉目望去,眼前是一望無垠的莊稼。金黃的油菜花兒開的正旺,辛勤的小蜜蜂,一下子飛到這說些悄悄話,一下子又飛到哪兒吻一吻。另有這一片,那一片,綠得發亮的.紅花草,自然地繡上了幾朵小紫花,悅目極了。正在撥節的麥苗兒,像綠色的地毯,厚厚的鋪在田野上。看到此景,我想起了一句諺語:一年之際在于春。啊,這是農民辛勤耕耘的盼望。
我喜歡家鄉春天的田野。它像一幅展開的畫卷,充滿詩情畫意。于是我高興的對同伴們說:”惋惜我不是畫家,不然我將用彩筆畫下這家鄉迷人的田野,讓它永遠鋪展在我們的眼前。
太陽慢慢地透過云霞,露出了早已脹得通紅的臉龐,像一個含羞的小姑娘張望著大地。
沒有敢抬頭看一眼太陽,只覺失掉處都耀眼,空中、屋頂、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七
從“問答式”到“練習式”
從“問答式”到“練習式”(教師中心稿)。
――高三現代文教學的新嘗試。
重慶市渝北中學校。
五、六冊課本中的現代文怎么處理?應該說,這是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特別是高三語文教師認真思考,并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有兩種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太輕視課文,蜻蜓點水式地處理一下就匆匆收場。主要表現為只處理其中很少一部分課文,或兩三節課就處理完一個單元的內容,然后一門心思扎進高考復習題中,其結果往往得不償失。因為,課文大都是些經編者精心選擇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強的典范性,比起課外閱讀訓練材料來,肯定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二是過分專注于課文,細嚼慢咽,把高三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這上面,結果無法保證高考復習的時間,學生無法適宜高考的要求。
客觀地說,課文教學與高考復習,在時間上的確有一定沖突,隨著高考時間提前到六月初,這種矛盾更加突出。回避不是辦法,太輕視課文或太專注于課文也不是辦法。能不能把二者統一起來,協調進行,做到課文教學、高考復習兩不誤呢?我認為,有兩個辦法是較為可行的:一是兩條腿走路,課文教學與高考復習穿插進行;二是在課文教學中,切實貫徹高考精神,體現高考要求,從中培養學生應對高考的能力。為達到上述目的,在高三課文教學中,有必要改變一下目前通行的“問答式”教學,代之以“練習式”。下面,就課本中的.現代文教學具體談一談。
用“練習式”處理一篇現代文,一般只需兩節課。第一課時,學生閱讀課文,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書面練習;第二課時,教師講評。第一課時結束后,教師一般都應把“練習”收起來,批改或者檢查。這樣做,一是對學生起到一個督促作用,二是了解學生答題情況,以增強教師講評的針對性。
“練習式”教學的基礎是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書面練習,把一篇篇文章變成一份份現代文閱讀練習。練習題從哪里來?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課后“練習”。當然,應該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如果問題太大,太籠統,就要具體化,變成若干較小的問題;如果問題太難,就要搭上臺階,用其它問題做好鋪墊;如果問題的角度學生較為生疏,就要變個方向,使之成為學生熟悉的東西,等等。二是《教參》中的“課文說明”,有選擇地將其轉換成學生可操作的一個個練習題。當然,還可以從其它資料中選取,或者教師自己設計。
練習題的設計,大致應遵循以下原則:難度適中,題量適度,瞄準考點,突出重點,形式多樣。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提的是“突出重點”,而沒有提“突出難點”,這是因為,從課堂教學過程看,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非要求學生一一弄清不可。實際上,隨著學生知識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生活經驗的豐富,許多當初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便會豁然開朗、迎刃而解。語法教學講究“簡明、好懂、有用”,如果借用一下,高三課本中的現代文教學也應遵循“有用”的原則,真正做到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實際的價值和用處。下面是我在處理魯迅小說《藥》一文時,設計的一份練習,可供參考: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充表格,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一二三四。
()(當天早上)()()。
(明線)。
(開端)()()()。
(連接點)(交織點)(交織點)(融合點)。
(暗線)。
二、在下面句中橫線處填上恰當的單音節動詞,然后對照課文加以修改。說說這三段文字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思想性格。
1、“喂。
[1][2][3]。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八
王宿里地處清澗老舍古鄉,在黃河和無定河交界處,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圍崇山峻嶺連綿起伏,底部綠樹蔥蘢,鳥語花香。許多山坡,風化非常嚴重,半山腰以下的溝側面都有一種被沖刷過的痕跡,經常可以見到殘留的坍塌體。在山溝中,經常可以看見長勢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點綴著一些綠色,顯得既單薄又無助。該村參天古樹特別多,不僅有成片的千年棗樹,還有老槐樹、樁樹等。綠樹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舊窯洞,一座座古風猶存的四合院,一條條靜謐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飄香的農家田園,相映成趣,別有一番風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個烽火臺。王宿里屬于山坡型,村莊建設在一條較長的山梁上,很多農戶窯洞建在山峁一側,建設基本上是呈扇形展開。
地著名的千年棗樹林。當地村民為了紀念秦王,遂將村名改為王宿里,因得此名。當年此地寇匪盛行,當地人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為秦王寨。后來李自成帶著起義軍也到過這里,村里至今還有他用過的拴馬樁、下馬石、坐朝砵等。這些傳說其實都無從考證,不過清代士子王慶綸曾作有《王宿里》一詩,隱隱透露著該村與帝王之間幻渺的淵源。詩云:谷狹云深曲徑通,秋原蕭索夕陽中。松濤翻翠搖青峰,棗實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跡,荒村饒有古人風。國人沙磧寒煙亂,旋雁飛飛蘆荻叢。
地處黃土高原東麓的陜北,是一個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帶,綿延縱橫近千里的黃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溝壑峁墕不僅孕育了華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儲存著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奔騰不息的黃河及其支流無定河哺育和滋養著這方水土的人民。自然地理上的隔絕,讓陜北這塊土地上可以幸運地保存下來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禮俗儀式,這些已在中華大地幾近消跡的活化石般的禮俗儀式在陜北這里卻生根發芽,深深地之植根于陜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陜北大地的黃土中。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九
1、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小學生寒假調查報告:春節民俗。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征著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托著希望。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十
王佳寧10033007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
關鍵詞:環境矛盾沖突利益。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中,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量大,污染面積廣。在礦區大氣,水體,土壤普遍受到污染。因此,了解調查礦區環境和污染的現狀并采取預防措施和治理的措施,保護礦區環境,阻止礦區環境惡化趨勢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矛盾”就是事物在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對立統一,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長將這個法則稱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為辯證法的核心,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的時候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的非常清楚了,就能更好的用理論去指導實踐。
在內蒙古自治地區除了畜牧業外有很多的第二產業和而第三產業推動這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其中鋼鐵和金屬礦業已經稱為內蒙古自治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牧區與礦區的矛盾和沖突也日益凸顯,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然而,這個問題作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始終存在于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之中。
在這里不得不重新提起美國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的群際沖突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群體成員的群際態度與行為,群際的利益沖突導致群際沖突。其中群體利益就是“群體安全的真實或想象的威脅,一種經濟利益,一種政治優勢、一種軍事重要性或其它”由此可見,“利益”是決定群際之間產生沖突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利益”會涉及到多個方面。引起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矛盾的主要有由于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交往障礙,以及民族偏見和民族歧視等,這些都是歷史所遺留的至今仍沒有得到解決的因素,到了近代社會并且一直到現在由于大量的移民也是產生矛盾的因素其中為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而對牧區造成的不良的環境問題也是矛盾沖突的因素之一,并且不斷的上升。
李曉霞在對新疆維漢競爭于合作的調查中提到“利益”也是影響民族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她說:“共同的利益往往不一定導致民族團結互助,進過實證研究利益多會引起族際之間的矛盾沖突。”在對家鄉的調查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使礦區與牧區產生矛盾沖突的不僅僅是嚴重的環境問題,而是隱藏在環境背后巨大的經濟利益。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污染賠償和占地賠償。
漢族人口占70%蒙古族占30%,大多數人都是這周邊地區的漢族人口,他們是年輕的時候來到礦區進行建設,然后在礦區安家在這30年間和他們的子孫形成了現在這個小具規模的城鎮,他們主要以上班為主,每月都是拿礦上的固定工資來維持生計,由于礦區的土壤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沒有人務農。標準的八小時工作制,但是讓人們的工作并不輕松,四個班時不同的人倒班上,比如第一批人是八點上班,下午四點下班,第二批人就下午四點上班,凌晨十二點下班,第三批人則凌晨十二點上班,第二天早上八點下班,就這樣三批人輪流二十四小時進行生產,直到每年年終的時候他們才有十幾天的休息時間。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成為采選、冶煉、機器加工制造配套成龍的現代化大型礦山。礦區現在有兩個采區,兩個選廠,一個提升運輸工區,一個鉛冶煉廠等六個主體生產單位,有變電所、水暖站、運輸車隊、質檢中心、跌路轉運站等配套機構。礦區現以整合當地資源為依托,不斷延長企業發展的鏈條,二期投資一點八七億元,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果。
蒙古族本來就是一游牧為生,聽當地的蒙古族老人講在礦區還沒有開發之前,這里每年都是草木茂盛,而且趕上雨水充沛的年頭可以供兩三個大隊牧民的牛羊繁衍生息,不用整體遷徙,就在這一個地方就能過好幾個春夏秋冬。隨著第一支勘探隊的到來,陸續的開始大量的外來人口遷入,直到今天能看見的山全部被炸藥炸的面貌全非,山被削平掏空,平地被廢渣堆成小山,清澈的河水被尾礦砂污染成暗綠色看不見水底還散發著刺人的氣味。蔚藍的天空變的烏煙瘴氣,隨處可見的生活垃圾,夏天的時候草長得高不容易看見埋在草下面的垃圾,等到冬天的時候,枯草上面掛慢了各式各樣的塑料袋,各式各樣的生活垃圾都被傾倒到離生活區較遠一點的草地上,老人說看了好不心疼,也想找漢人去理論一下,可是漢話說不好,也不知道應該找誰才有用,又沒有文化,漢人還很霸道,找了也沒有什么改進。自己家的兒子也在礦上上班,怕領導給小鞋穿!也就這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過來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牧區的一部分牧民也會選擇到礦區上班,主要是上班的收入比較穩定,不再是靠天吃飯,要是遇上大旱或者是雪災的年月一家人也能有吃有喝,不至受凍挨餓。雖然和漢族人的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一樣,但是都不會影響上班,都是買體力的活,一樣能干好,日子長了漢話也學會了不少,生活也算越過越好!但是這一部分牧民仍舊是歸當地政府管理,政府與礦區協商由礦上出錢政府為這30%的牧民蓋起了整齊的磚瓦房,70戶牧民住進了寬敞的瓦房,每一戶人家除了三間房子外還有一個四分地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圈養牛羊的敞篷,不少牧民家現在都在自己家院子里的小園子力種上一些常見的蔬菜,每當剛剛進入夏天的時候就能吃上新鮮的蔬菜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漢族人生活的很大影響。但是,他們仍舊喂養牛羊,他們仍舊擁有國家分給他們的草場,只是數量相對以前變的少了。
2011年的6月25號在礦區的行政樓下面聚集了200多牧民,他們要求礦區對被污染的草場進行治理,并且強烈要求礦區對他們進行經濟賠償。隨后幾天就發生了武裝特警與牧民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
烏云琪琪格,女,蒙古族,訪談時間2011年7月20日,訪談地點烏云琪琪格老人家。在一個牧民的介紹下筆者找到了在發生暴力沖突事件那天受傷最嚴重的琪琪格老人,在她的家里了解到整個事件的起因因和經過。初次看到這個瘦小的老人很難想到她會和什么“沖突”“暴力”這一類的詞聯系到一起。到老人家里后,老人很熱情的把我們讓到屋后,倒上熱氣騰騰的奶茶,端出自己家做的奶豆腐,聽著她用不怎么流利的漢語和我們交流,一會漢語一會蒙語,黑瘦的老人的臉上似乎還有沒有從事件中平息的恐懼與憤怒。
實,我們很早就找過礦上的領導,希望他們能把我們這片的草場好好的治理一下,畢竟這是我們生活唯一的經濟來源,我們家就一個女兒,世代都是靠著草原吃飯,可是,最近自己家的牛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死,以為就自家牛羊這樣,原來不止我們這一家,后來大家在一起分析來分析去可能是和牛羊吃的草有關,牛羊吃了大量的被污染的草,礦上的選廠和冶煉廠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尾礦砂,由于我們這個地方一到春秋和冬天風就特別的大,礦上的沙子漫天的飛,那些有毒的尾礦砂就被刮到牧民的草場里,大量的草庫倫都被沙子掩埋,春天牛羊吃了、死了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因為這件事牧民多次找到礦區領導,但是,最后都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最近,在離咱們這很近的西烏珠穆沁旗發生了牧民被軋死的事情,蒙古族人都起來反對這件事,我們其實也想借著這件事想把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就在6月的時候咱們嘎察的牧民差不多都去礦區行政樓下面去找領導,想討個說法,可是幾個帶頭的牧民被留下后就把我們都送回來了,還威脅我們說要是我們還不走就把我們抓起來!到了晚上,那幾個被留下的牧民回來后說礦上已經把污染治理費給政府了,和他們已經沒有關系了,每年30萬的污染治理費,我們根本一分錢也沒有看到,而且環境根本沒有得到什么治理。幾十年得錢到底哪里去了!為什么牧民連一分錢也沒有看到!他們越想越生氣,第二天就找到了白音烏拉鎮政府,可是政府又把責任推到了環保局,這樣一來二去,那都不承認錢被拿走了,我們都是踏踏實實的牧民,每家都有牛啊羊啊的,跑來跑去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日子還過不過啊!可是就這樣跑了一個多月卻什么結果也沒有,就這樣我們一氣之下就把在我們這附近的礦區生產用的供水井給停了!讓他們再生產!讓他們再污染!看他們沒有水怎么辦!”老人說到這里!筆者才明白為什么會發生牧民和武警的沖突事件!他們把礦區生產不可缺少的水井停!停上一天,礦上就會損失上億的資金,何大何小啊!到底那筆錢到哪里去了?老人又接著說:“我們把水井停了,每家出一到兩個人一起去那里看著,不讓漢人把鎖打開!兩個小時一換班,從早上8點開始,到下午1點多的時候!正好換到我去那里,剛到那就兒就看到,有好多的車,是警察的車,還鳴著笛閃著燈,十多個車朝這邊開了過來,不一會就開到離水井幾十米遠的地方停了!下來了好多穿警服的警察!他們都帶著面罩,左手拿著盾牌,右手拿著好像是黑色的棍子(電棍),前面一個穿著便衣的人,手里拿著一個話筒(擴音器),那些人排著隊就朝著面走了過來,拿著話筒的人,沖我們喊說什么我們已經犯法了,叫我們馬上打開水井!我們站在那里還沒有反應過來怎么回事,那些穿制服的人都已經走了過來了!拿話筒的人喊了一句‘沖啊’穿制服的人就過來把在場的所有牧民都圍住了,開始又拖又拽!連打帶踢,我一個大老婆子怎么能禁得起這么折騰,就感覺被人拽到了然后就有一股很嗆人的煙鉆到心里,鉆到腦子里,腦袋特別的疼,眼睛也疼,接著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老人說道這的時候用衣服的袖子擦了擦臉上的眼淚,一旁一直沉默的蒙古老人滿臉憤怒的說:“什么警察啊,警察不是打壞人的嗎,我們安分的老百姓也要打嗎?什么‘沖啊’我只有聽見紅軍打日本鬼子的時候才喊‘沖’呢!四五個穿制服的人打一個個手無存寸鐵的牧民!他們還是不是人!打一個都黃土埋半截的老婆子!他們是牲口嗎?”老人一邊說,一邊罵!憤怒的像草原上要復仇的草原狼!筆者在當時圍觀的人中了解到老人中所說的很嗆人的白色的煙原來是特警隊投放的煙霧彈。琪琪格老人的老伴兒話音剛落,進來一個穿著水泥廠工作服的中年婦女,老人說著就是他們的女兒,在新建的水泥廠上班,出事那天女兒正在上班,聽到消息后馬上就跑去了,老人的女兒在我身邊坐下說道:“你說說,那些人怎么那么狠呢!那家的孩子不是爹媽樣的,那么大歲數的老人也打,小年輕的也打!只要被圍住的牧民或輕或重都被打了!我跑過去想把媽媽扶起來,被一個人拽住不讓我進去,警告我會挨打,我說里面有我媽媽他才松開我,我在來的路上看見在離出事不遠的地方的一個小低洼站著一排穿的很好的人,都是一副官樣!有幾個是我們到行政樓下找領導的時候見過的,還有幾個是在白音烏拉政府找領導的時候見過的!這是什么領導?藏起來看著老百姓挨打嗎?”老人的女兒越說越激動,后來也哭了起來,滿肚子的委屈一下子都說了出來。
筆者還了解到,被打傷的牧民到當地的醫院就診的時候醫院拒絕為他們看病!牧民只好到離礦區幾百里地以外的鎮醫院看病!可是鎮上醫院只為牧民打一些根本沒有什么作用的葡萄糖、鹽水等。事情發生的兩個星期以后牧民每個人得到了200元得污染治理費,礦上用黃土掩埋了裸露在外面的尾礦砂,嘎察里的每兩戶牧民政府為他們蓋了一個盛垃圾的地方!還給嘎察配了一輛翻斗車和一輛鏟車說是用來清理垃圾,最后請了烏蘭穆旗的文藝團在牧區舉行了一場那達慕大會。
這次沖突事件,直到筆者在調查結束后,仍舊沒有結束,牧民不滿意政府或者是礦區行政單位的解決結果,筆者了解到,他們仍舊要繼續上訪,直到得到自己合理的賠償后。
就這個問題筆者找到了礦區環境的相應管理的領導,他說礦區的環境治理一直是很棘手的問題,但是在環境方面礦區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在環境治理方面,尤其是在對尾礦砂的治理上。由北京有色金屬設計研究院總院設計等級為四級尾礦匯水面積為平方千米,山溝長度為千米,溝底平均坡度為,目前堆積32米,干灘長度為120米。前期采用堆石壩,后期采用上游法尾礦堆壩。這樣的設計是污染的程度大大的降低,但是仍舊是不可避免。筆者親自到了兩處較大的尾礦壩,今年雖然采取的是用泥土將尾礦砂掩埋的方法來阻止砂子的漫天飛舞,但是,灰綠色的砂子還是清晰可見,而且會有很大的刺激性氣味。
除了礦區生產產生的大量污染外,不可忽視,也是每天顯而易見的礦區居民生活垃圾同樣嚴重的污染這環境,這樣的污染不僅僅只局限在他們的居住地點,也嚴重的污染這牧民的草場。
礦區居民人口多,居住集中,有著整齊規律的房屋排列。然而他們的生活垃圾卻卻在街道上!房屋的后面!暫時沒有被占用的空地上隨處可見!比方居民冬天生鍋爐后的煤灰、夏天燒炕的煤灰、做晚飯后的廢水、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垃圾袋等等。每到夏天難聞的氣味開始蔓延!筆者在問到這個問題是,負責環境的領導是這樣解釋的,礦區將生活環境垃圾處理承包給個人,每年礦上會付給承包人20萬元錢來作為環境治理的費用。其它的事情和處理的結果他們會在年終的時候得到他們的環境處理匯報。
他們唯一的工作或者說經濟來源。他們購買了承裝垃圾的車并且雇人處理生活垃圾他們并不是每天都清理垃圾,而是幾個星期或者是更長的時間清理一次,他們同時會采取用土將垃圾就地掩埋的方法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然而在冬天的時候仍舊能看到漫天飛舞的各種顏色的垃圾袋!而且能看到在牧草上掛這的各種垃圾!這并不是小問題。很多牧民因為這件事情曾找到礦區居民,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其實,這又何嘗不是矛盾沖突的因素呢!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在筆者家鄉附近有幾個大型的煤礦,一直帶動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像白音華煤礦和霍林河煤礦,他們所產的煤遠銷各地,在另一方面也給予內蒙鋼鐵事業的大力發展。然而,要想把這樣的黑色資源運出去,交通成為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當地政府在上級的指示下修建了超載路,專門供運煤的大車進行運輸。這看來是一件非常造福百姓,并且十分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事情。可是,矛盾也隨之而來。
張某漢族個體司機訪問時間2011年7月29日訪談地點:白音華煤礦。
“拉煤,累是累可是也很掙錢,以前路不好走,來回用的時間長,煤雖然拉的少但是仍然能夠掙錢,現在超載路修好了可是每次拉煤卻根本就不掙錢了。超載路限制每輛車每次運煤的噸數,交警差的相當的嚴,如果不超載根本就一分錢不掙,甚至有的時候還賠錢,如果那次超載被交警抓到,損失就更嚴重,除了要交罰款外,時間也被耽誤在路上。有的時候為了躲避交警,許多大車會連續幾天停在某個地方不上路。在后來,大車司機們商量看能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便道,這樣每次就能多拉點,多掙點錢。沒辦法我們只好在牧民的草場上走,我們也不白走,答應給他們錢,這也有十幾年了,可是誰想到今年他們再路上挖了很多的坑,擺滿了石頭,一定要向我們要這幾十年的占路費。為了這件事,我們好話不知道說了多少,蒙古人認死理,怎么也不同意,我們來硬的,誰知道他們更狠,你要開車走,他就躺倒你車轱轆底下。剛躲過那些交警,又來了一幫這樣要錢的。”
在上面的交談中,在一次看到因為利益導致的矛盾從沖突,拉煤司機也是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占用牧民的草場,筆者對便道的寬度進行了粗略的測量,寬只有5米多,僅僅只能通過一個大車,如果有兩個大車相向而行的話必須的有一個大車停下來,先叫另一個通過,大車司機們沒有太多的侵占牧民的草場,與他們幾千畝的草場比起來其實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地現在正在修建鐵路,中鐵局是按每畝地一萬元對被占草場牧民進行賠償的。要是按這樣的價錢計算,這路被大車司機走就不劃算了,所以牧民就要求大車司機從新對他們做出賠償!
這樣看來,使漢族與牧民之間矛盾不段加深的不僅僅是因為語言,生活習慣,民俗風情等,越來越主要的還是不斷出現的經濟利益。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十一
從“問答式”到“練習式”
從“問答式”到“練習式”(教師中心稿)。
――高三現代文教學的新嘗試。
重慶市渝北中學校。
五、六冊課本中的現代文怎么處理?應該說,這是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特別是高三語文教師認真思考,并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有兩種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太輕視課文,蜻蜓點水式地處理一下就匆匆收場。主要表現為只處理其中很少一部分課文,或兩三節課就處理完一個單元的內容,然后一門心思扎進高考復習題中,其結果往往得不償失。因為,課文大都是些經編者精心選擇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強的典范性,比起課外閱讀訓練材料來,肯定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二是過分專注于課文,細嚼慢咽,把高三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這上面,結果無法保證高考復習的時間,學生無法適宜高考的要求。
客觀地說,課文教學與高考復習,在時間上的確有一定沖突,隨著高考時間提前到六月初,這種矛盾更加突出。回避不是辦法,太輕視課文或太專注于課文也不是辦法。能不能把二者統一起來,協調進行,做到課文教學、高考復習兩不誤呢?我認為,有兩個辦法是較為可行的:一是兩條腿走路,課文教學與高考復習穿插進行;二是在課文教學中,切實貫徹高考精神,體現高考要求,從中培養學生應對高考的能力。為達到上述目的,在高三課文教學中,有必要改變一下目前通行的“問答式”教學,代之以“練習式”。下面,就課本中的現代文教學具體談一談。
用“練習式”處理一篇現代文,一般只需兩節課。第一課時,學生閱讀課文,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書面練習;第二課時,教師講評。第一課時結束后,教師一般都應把“練習”收起來,批改或者檢查。這樣做,一是對學生起到一個督促作用,二是了解學生答題情況,以增強教師講評的針對性。
“練習式”教學的基礎是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書面練習,把一篇篇文章變成一份份現代文閱讀練習。練習題從哪里來?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課后“練習”。當然,應該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如果問題太大,太籠統,就要具體化,變成若干較小的問題;如果問題太難,就要搭上臺階,用其它問題做好鋪墊;如果問題的角度學生較為生疏,就要變個方向,使之成為學生熟悉的東西,等等。二是《教參》中的“課文說明”,有選擇地將其轉換成學生可操作的一個個練習題。當然,還可以從其它資料中選取,或者教師自己設計。
練習題的設計,大致應遵循以下原則:難度適中,題量適度,瞄準考點,突出重點,形式多樣。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提的是“突出重點”,而沒有提“突出難點”,這是因為,從課堂教學過程看,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非要求學生一一弄清不可。實際上,隨著學生知識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生活經驗的豐富,許多當初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便會豁然開朗、迎刃而解。語法教學講究“簡明、好懂、有用”,如果借用一下,高三課本中的現代文教學也應遵循“有用”的原則,真正做到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實際的價值和用處。下面是我在處理魯迅小說《藥》一文時,設計的一份練習,可供參考: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充表格,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一二三四。
()(當天早上)()()。
(明線)。
(開端)()()()。
(連接點)(交織點)(交織點)(融合點)。
(暗線)。
二、在下面句中橫線處填上恰當的單音節動詞,然后對照課文加以修改。說說這三段文字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思想性格。
1、“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2、那人便焦躁起來,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過燈籠,一把下紙罩,了饅頭,與老栓;一手過洋錢,了,轉身去了。嘴里哼著說:“這老東西……”
3、突然進一個滿面橫肉的人,一件玄色的布衫,著紐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在腰間。
三、環境描寫的作用有:a、渲染氣氛b、交代背景c、烘托人物d、推動情節。請判斷下列環境描寫的作用。
1、衣服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遠地里看得清楚,走到面前的并且看出號衣上暗紅的鑲邊。
2、太陽也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條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見了丁字街頭破匾上“古亭口”這四個黯淡的金字。
3、微風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越細,細到沒有,周圍是死一般的靜。
4、兩個人都悚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地飛去了。
這份練習,抓住小說的幾大要素和《藥》的重點,從情節、主題、人物形象、環境描寫幾方面設計了三道練習題。第一題選自課后“練習”,形式上做了較大改動,把問答題變成了以填充形式為主的題;第二題綜合了《教參》的“課文說明”和課后“練習”;第三題源于《教參》“課文說明”,但參考了其它資料。三道題涉及填充、問答和判斷等三種形式。判斷題雖然難以反映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表述能力,但因其容量大、學生完成所需時間短等優勢,仍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練習方式。與“問答式”相比,“練習式”教學有其自身的優點。
第一,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問答式”教學,往往只是在教學之初,或放一遍錄音,或教師范讀一遍,或抽學生試讀一遍,或學生齊讀一遍,或學生自由朗讀一遍,然后就匆匆忙忙地開始教師“問”學生“答”,學生感知課文的時間很短。同時,因為不是帶著問題去讀,學生很難邊讀邊想,沒有或甚少有思維活動的參與,所謂讀書,大多不過是在認字而已,雖然在師生“問答”的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再讀,但教師的“問”與學生的“答”之間,時間間隔很短,往往是即“問”即“答”,學生仍然沒有邊讀邊思考的余地。我們經常會發現,一篇課文教學完畢,不少學生尚未認真讀過,對課文的內容還很不熟悉,課文中的名言警句,甚至某些段落,學生事后也沒留下什么印象,這不能說與“問答式”教學毫無關系。這種缺陷好象可以通過課前預習來加以彌補,但對高三學生來說,預習很難落到實處,而且無疑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
“練習式”則不然。學生是帶著問題讀書,有明確的任務要求,不認真閱讀,不邊讀邊思考,便無法完成相應的書面練習。而“邊讀邊思考”,我認為應該是良好的閱讀習慣中,最重要的習慣。
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思維能力。
上文已經說過,“問答式”教學往往是即問即答,“問”與“答”的時間間隔很短,在這很短的時間內,要求學生既從課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又進行思考、組織好語言來回答,這是不大現實的。其結果之一,便是壓縮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此外,不管教師怎樣注意,在一堂課的有限時間內,有機會回答問題的學生總是少數,更不可能每一個問題全班的每一個學生都來回答一遍。于是,大部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沒有機會回答問題的學生則可能是全部時間)往往都因沒有明確的,必須完成的任務而在“坐冷板凳”,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思維處于“休眠”狀態。長此以往,無疑會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而“練習式”不同。人人都有明確的任務,不開動腦筋進行充分的思考,便無法完成書面練習,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答案的正確率可能不高,個別學生甚至可能一個題也沒有答對,但畢竟不是教師灌輸的,也不是從同學的發言中聽來的,而是自己思考的結果。這,就是最大的收獲。
上述兩點,實質上是在強調教學中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一根本精神。
第三、有助于縮短課文教學的時間,解決課文教學與高考復習在時間上的矛盾。
用“問答式”處理一篇課文一般需要三個課時,甚至更多。一是每個問題都要由教師在課堂上陳述出來,這需要時間;二是特別講究起承轉合,講究導入、銜接過渡、總結收尾等環節,這也需要時間;三是每個問題第一個學生答不上來,往往又要叫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學生來回答,這更需要時間。
課文教學時間的縮短,無疑有利于穿插高考復習,加大訓練量。同時,“練習式”教學本身就特別講究瞄準考點,在課文教學中,切實貫徹高考精神,培養應對高考的能力,既是課文教學,又是高考訓練,二者融于一爐,也無疑有助于解決高三課文教學與高考復習在時間上的沖突。
也許有人認為,本文所說的“練習式”教學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有違素質教育的宗旨。應該說,培養素質與適應高考要求并不是完全水火不相容的,可以找到其中的平衡點,做到魚與熊掌兼得。一提素質教育,就否定一切、排斥一切的做法不能算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練習式”教學并不違背素質教學的要求,其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強調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正是素質教育的合理內核嗎?也許有人認為,“練習式”教學少了些生動性。但生動不等于表面上的熱鬧,表面的熱鬧掩蓋不了許多學生學習中思維欠缺的實質。也許還有人說,“練習式”教學少了些藝術性。的確,現在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研究課、競賽課中特別注意表演性、觀賞性。但藝術強調的是好看(比如美術、舞蹈等)、好聽(比如音樂等),是它的審美愉悅功能。很明顯,教學的本質不在這里。教學需要藝術,不排斥藝術性,但藝術性只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其實,“練習式”教學也不乏藝術的成份。一是體現在“練習”的設計里,二是體現在教師的“講評”中。
鑒于“練習式”教學的上述優點,我認為,不僅在高三現代文教學中可以大量采用,而且不妨提前到高二年級開始嘗試。正因為如此,本文在論述過程中,舉的例子便是高中第四冊課本中的《藥》這篇文章。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十二
為了開辦“田野書舍”,陸夢蝶做出了很多超越健康人的努力。
當她蹣跚鍛煉時,被村里的小孩哄笑為傻子;當她拄著拐杖四處找路時,常常被人當作乞丐;從癱在床上到能拄杖行走,她經歷著自己的“人生長征”。她說服父母,用他們在公路旁邊蓋的四間新房開辦書舍,并且自籌資金購置書籍電視vcd音響碟片等設備,拄著雙拐到婦聯科協等許多單位聯系募捐書籍雜志。
為了使“田野書舍”得到更多社會關注,她用鄉村的沙棗核草珠編織成時裝裙進行展覽,舉辦剪紙作品展覽,參加各種團體組織的演講報告,以“身殘志堅”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使大家源源不斷的為“田野書舍”“增磚添瓦”。
為了不斷壯大“田野書舍”,獲取更多的資金支持,陸夢蝶克服左眼失明雙手畸形的不便,從2004年開始學習制作設計剪紙,并獲得第四屆國際(中國寧夏)剪紙藝術展金獎,2006年出版了自傳性散文集《夢隨蝶舞》,并于2009年4月底出版了《偶是農民》。《夢隨蝶舞》講述了她“身殘志堅”的經歷,而《偶是農民》則追溯了她“自強不息”的根源,這部作品的素材完全來源于開辦“田野書舍”的過程中同農民的交流。她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播種耕耘知識的文化農民,想通過《偶是農民》里的60篇中短篇小說,讓全社會更多的關注“農家書屋”建設,為更多的農民提供優質的文化陣地。
一句路人的“你看那個傻子”,曾讓陸夢蝶失聲痛哭,但是人們的愛心,領導的支持,更讓她感激感動信心百倍。
農民對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漸漸學著使用法律武器,比如外出打工鄰里生產生活糾紛。當鄰村農民種植“春頭”遭遇假種子的事件時,她幫他們撰寫打印投訴信,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和協調,使大家的損失降至最低。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十三
常在語文教學的專業雜志上看到**老師的名字,早就心懷崇敬,只是沒有機會了解更多。一天,聽說學校的圖書館到了一批新書,我欣然前去“尋寶”,無意中竟然發現了**老師的一本課堂實錄。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終于可以較詳細地感受支老師的教學風采了。
書很厚,共564頁,由三大部分組成。前面是公開課的教學實錄,中間是板書設計,后面是最近發表的幾篇重要文章。
我最先翻看的是《再見了,親人》的教學實錄。因為不久前剛看過竇桂梅老師這一課的教學錄像,感受很深。一樣是大師,應該各具特色吧。
支老師果然有出其不意之處。先是指導有感情朗讀課題,接下來就讓學生讀課文,要求學生“讀完以后,得想辦法說點什么”。老師又故意反題切入,說“不是親人”,引起學生的異議,再讓他們認真讀文,“準備材料,駁倒老師”、“好好朗讀,感動老師”。在這個說理和感動的過程中,過去依靠問答才能說出的內容,現在完全由學生口中自主說出;過去由老師指導的.“有感情朗讀”,學生處于變動學習的地位,現在學生為了感動別人,自發地努力讀好。確實由“讓我讀”變成了“我要讀”,而且“我要讀好”。過去是教師向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現在變成了學生向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們為了把理“曉”通,把情“動”真,就需努力,而這種努力,完全是自發的、自主的。因此,課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節課仍然有一些提問,但提問的內容和方式變了。為了弄清文章的選材和結構方式,教師提了這樣一個相距十萬八千里的問題:你們說是親人,為什么志愿軍要走了,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來送行?為了研究“雪中送炭”這個詞,卻問:明明送的是打糕,為什么說是送炭?這樣的問題,最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最感興趣。看起來討論的是與語文無關的問題,但討論的結果卻與學習內容絲絲相扣。
我還認真拜讀了支老師的文章,真是深受啟發。支老師就自己在實踐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談了一些做法。
1、爭取不問,設法替代。老師在備課時,特別是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不要直接去問本來能讀懂的課文內容。要多想一想,原來準備提問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教學形式來替代。如用各種形式的讀替代,用語言訓練替代,用表演或演示替代,用發言爭辯替代,用圖解或表格替代,用課堂各類練習替代,用欣賞玩味替代,用聯想或想象替代,更可以用學生的質疑、釋疑替代,等等。如教學《一夜的工作》,讓學生用“在……卻……”、“是……卻……”的方式,說出課文中具有對比性質的內容。學生說:“在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里,陳設卻極其簡單。”“在一張不大的寫字臺上,卻放著一尺來高的文件。”“周總理在工作了整整一夜之后,卻只用一碟花生米充饑。”“周總理的工作是那樣勞苦,生活卻是那樣簡樸。”等等,能互相變化用很多方式說出。這種替代,不但完成了原問題的任務,進行了語言訓練,而且集中了課文中的對比因素(實際上是思想因素),使學生對文章、對人物的認識更深一層,更高一層。
2、盡量少問,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中,有時確有無法代替、非提問不可的問題,那也無須回避,但對于要提問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一是擴大問題的覆蓋面,減少問題的數量。問題覆蓋面大,就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可想、可說、可辯,就不易演變為“滿堂問”。另一方面,所謂精心設計,就是要努力轉變提問的內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問題要有思維價值,更要讓學生感興趣。在上《西門豹》時,支老師在學生讀書后,針對課文內容提了五個問題,但卻又沒有指向課文內容,都是旁敲側擊,效果不錯。這五個問題是:讀了課文你心中痛快不痛快?讀了課文你心中有沒有佩服?讀了課文你感不感到憤恨?讀了課文你心中有沒有同情?讀了課文你還有什么感到奇怪?試想,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會是什么情緒?這些問題,不僅涉及了課文所有的內容,而且聯系了學生內心情感。第五個問題用一個“奇怪”,給學生留下了質疑的機會。
3、放棄“專利”,啟發質疑。要改革“問答式”,解決由誰來問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一開始,學生可能不敢問,不善問,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就可大見成效。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往往出人意料。因為孩子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都與成人不同。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有助于克服老師的滿堂問,避免“煩瑣”的分析,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深思善問的能力和習慣。學生奇妙的問題,還能夠補充老師備課的不足,加大課堂信息量,增強課堂學習氣氛。
支老師的教學從容睿智,很具大家風范。閱讀教學,真的能避免了繁雜的提問和分析,那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新的飛躍。很盼望能有機會親身感受他的風采。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十四
文物即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歷史文化的見證,是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文化、研究、欣賞、歷史價值。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于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日用品壞了,可以再生產制造,文物卻不同,它不能再生產,再生產出的東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贗品,是沒有任何文物價值的。文物一旦損壞,就永遠不能復原。沒有眾多的文物史跡,文明古國也就名存實亡,失去其傳統的風采和內涵。
在貴陽地區,留下許多不可移動文物,截止8月,全市共有184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開陽馬頭寨古建筑群、陽明洞和陽明祠、甲秀樓和文昌閣、息烽集中營舊址,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來仙閣、周漁璜墓、達德學校舊址、^v^貴州省工委舊址等26處,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有67處,縣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87處。
一、策劃主題和要求。
1.主題。
保護物質遺產弘揚民族文化。
2.要求。
通過圖云關文物歷史環境表面現象的認識,發掘其本身內在的歷史價值,并針對圖云關文物等保護提出相關保護措施。
二、策劃目的及預期效果。
1.策劃目的。
通過此次田野實地調查活動,增進大學生對“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了解其物質文化的豐富價值內涵,宣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以培養我們的綜合合作協調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符合專業教育的.宗旨,為貴陽市區的經濟發展、增強物質文化保存意識進行宣傳和教育。擴大民族物質文化保護在學校師生間的影響,在學校中營造民族物質文化認識、保護的良好氛圍,此次活動具有較大的教育意義。
2.預期效果。
通過田野調查,使我們能夠不斷擴寬我們視野和思維模式,重現貴州歷史,first。
見證貴州古代物質文化。使我們的專業知識不斷得以應用和提高,更好地去學習和研究物質文化價值,使文物的核心價值得到體現和宣傳。讓師生的思想得到更好的交流,使我們得到實踐鍛煉。從而不斷提升和鍛煉我們綜合實踐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去繼承和發揚物質文化優良傳統。
三、調查對象。
貴州貴陽市南明區森林公園圖云關。
類別:古石窟寺及石刻。
主要對圖云關古遺址、石窟寺的描摹、石刻拓片、圖云關古建筑到近現代建筑的演變歷史等相關文物價值。
四、調查路線。
貴州民族大學南大門乘204路(或89路)約1小時到達油榨街,轉乘603路公交車約10分鐘到達森林公園下車到圖云關。
五、調查時間及分工安排。
1.本次活動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2.具體操作與分工。
注:如上表時間所述,各負責人務必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以下任務。
(1)采點探路。
田野調查報告格式篇十五
huangzhong(,china)。
張延莉。
此研究對于認識社會轉型時期地方戲曲的生態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巴東堂戲;田野調查;傳承;變遷。
中圖分類號:j6o7文獻標識碼:a。
變化,對其進行詳細的田野調查報告式記載具有時代的緊迫*和必要*。
一
采錄環境。
堂戲保護基地^v^,堂戲演出隊在文化站老師的帶領下演出較頻繁。
1,采錄現場環境。
神農溪,除乘車到達該地,還可在巴東縣城乘坐神農溪上的機動環保客運船。
條板凳四個,木質座椅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