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一
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用許多淺顯的故事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則。她在《論語心得》中闡明:《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這是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她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對待我們的生活中的那些缺憾和不完美。人首先要正確面對那些缺憾和不完美,要在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苦痛。生活不完美而有缺憾,工作不如意而有心酸,這似乎是每個人都曾遇到過的。但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處理的辦法不同,與其在那里苦苦的怨天尤人,還不如坦然的正確面對。敢于正視和承認那些不完美的現實,敢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去彌補那些不足之處,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抱怨。一個人有了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他的內心會變的仁厚,寬和,所以便會忽略很多的小事和細節,不再患得患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做到內心安靜,釋然。
“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那么什么樣的朋友才時真正的好朋友呢?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那么論語中倡導我們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是第一種好朋友,就是說我們交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人格魅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自己的思想,頂天立地,才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魅力可以影響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猶豫的時候給你做出抉擇,可以在你失落的時候給你勇氣,他是能夠減少你的痛苦而延長你的快樂的人。友諒是第二種好朋友,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能夠衡量一個人氣度的標準。
生活中,能夠感動別人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眼淚,寬容也同樣能夠讓人釋懷。懂得寬容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懂得寬容的人是懂得珍惜的人。所以說有一個寬容的朋友不僅相互之間能夠融洽相處,他還能夠感化和改變我們處事方式和不良習氣。友多聞是第三種好朋友,就是說這種朋友能夠旁征博引,見多識廣。選擇一種朋友意味著選擇一種生活,選擇一種朋友意味著選擇一種人生,而選擇一種朋友首先要看我們站在怎樣的一個人生坐標和天平上。
見多識廣的朋友能夠賦予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常識,能夠告訴我們許多不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一起探討人生,一起切磋技藝,一起品味生活。當你在生活中彷徨失落的時候,朋友能夠幫助你做出最終的抉擇;當你在工作中遇到疑惑與不懂得時候,朋友能夠給你最終參考的答案。所以說結交一個見多識廣的朋友就像打開百度搜索一樣,我們總能從他的人生字典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即是孔子所說的三種好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修身”是對國家,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而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不是苦悶的心態,而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好好的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陽光與快樂的人,擁有一顆感恩與快樂的心,像一縷陽光一樣去溫暖和照亮別人。快樂的面對生活,面對家人,面對社會,讓別人能夠在自己的感召下獲得生活的生機與慰藉。“先天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責任,但是前提是樸素的,是始自腳下的。這大概是《論語》給我們最大的經驗和借鑒。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用淺顯的文字和簡約的語言點出了人生之道,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坐標,學會在生活中一一的去踐行。學習《論語心得》最大的收獲還在于凈化了心靈,調整了心態,使我們懂得用最樸素的情懷去感受快樂,感受生活。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二
論語是我國經典,大家閱讀過論語嗎?以下是:論語讀書心得范文,一起學習吧!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
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
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
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
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
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
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
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
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系的。
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
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
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只有對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
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
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
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
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
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
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
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
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
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
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
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
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
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
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
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系實際,評人評事。
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
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并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
今天,聯系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干糧,還要給學生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
讀后受益無窮。
讀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后知不足。
學,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恒,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并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
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
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
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
“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圣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圣”才是君子。
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思,然后明目標,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今天我們重溫《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
“內圣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
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論語》的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設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事方法。
《論語》語句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人深省。
不少語句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
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頗具抒情意味。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是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
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
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
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說:“天人合一”。
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后,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
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
”當看到這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學習、交友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里關愛我的身邊的人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身邊人嗎?我認真的審視并認真反省了自己。
二、心靈之道
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
”因此我們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別人。
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
要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
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
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
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
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
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
并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
無論以后在社會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
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而有恒心。
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
而且還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
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
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五、敬孝之道
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贓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
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六、求學之道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
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三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璀璨的一顆明珠,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被譽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這部書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而且還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讀《論語》是我大學時期的一項必修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論語》所蘊含的智慧和思想,進一步豐富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第二段:學習貴在實踐
《論語》是一部以言行記錄為主要內容的書,它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談舉止,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禮儀和思想精華。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發現單純地理解書中的內容遠遠不能使我真正體會到其中的精髓。只有將書中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實踐其中的理念,我才能有更深入的體悟。例如,書中有一句話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告誡我們要在言行中堅持誠實和仁愛,而不是只為了個人私利而巧舌如簧。通過實踐,我逐漸領會到了這句話的深意,明白了相對于虛偽和欺詐,真誠和仁愛是建立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石。
第三段:勤學修身的重要性
《論語》中的一大主題是儒家強調的勤學修身,誠實守信。儒家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自身的修煉,才能達到內心的和諧與外在實踐的統一。在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認識到,通過勤奮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培養良好的品德操守,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家庭和個人做出貢獻。因此,我培養了持續學習的習慣,不斷完善自我,努力爭取進步。同時,我也發現只有誠實守信,堅持做人要有原則、有底線,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從而取得更多的合作和發展機會。
第四段:尊師重教的觸動
在《論語》中,孔子本人對待教育和師徒關系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強調師德的高尚,認為只有尊師重教,才能成就良好的學術傳承和道德建設。這一觀點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對師長教師充滿敬意。在讀書期間,我努力向老師請教,虛心聽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我深知自己的學識有限,需要借助老師豐富的學術經驗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同時,我也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影響和引導學生成長。師徒關系的融洽,讓我明白到只有相互尊重和信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第五段: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論語》作為一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研讀《論語》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精神內涵。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也是社會進步的基石。通過學習《論語》,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性和獨特性,更加堅定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執著。同時,我也明白到傳統文化并非僵化和守舊,而是應該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只有不斷學習和領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和意義。
總結:《論語》是一部價值卓越的經典著作,它以其獨特的思想和智慧影響了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通過閱讀《論語》,我理解到學以致用、與人為善的重要性,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人際交往能力,并且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更深入的認識。《論語》帶給我的不僅是對古代智慧的認識,更是對現代生活的指導和啟發。我將繼續學習并實踐其中的理念,并將這份智慧與價值傳承下去。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四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被譽為"國粹",闡述了儒家學說的基礎理念。自己也不是儒家,但是在讀完論語之后,對人生和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悟。在此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
第二段:學有所成,行有所為
《論語》講述了許多古代圣賢的言行,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儒家所倡導的一種完美的行為標準。讀完論語后,我頗有感悟,學習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應將學到的運用于行動中。所以,只有學有所成、行有所為,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三段:明白自己,實現自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深意卻非常明顯。明白自己所學與不學,認清自己的一些缺點和不足,然后才能真正地實現自我。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而不是為了顯擺成果,取悅他人。
第四段:重實踐,輕紙上談兵
論語不僅僅是一套可供背誦的典籍,更是一個實踐指南。陶淵明曾經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實際上,重要的是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能不能運用到生活中去。理論掌握不滿足于單純的灌輸,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言之成理,行之方成”。
第五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作為一個人,唯有不斷地學習和鉆研才能不斷提高。作為一位老師,只有不斷地教書育人和和引領,才能使學生善思善辦、見賢思齊、理性面對人生羈絆。《論語》的真正意義在于引導我們向上求知,鼓勵我們永不停止學習。
總之,讀完論語后,認識到學習的真正意義并不是僅僅只是增加知識儲備,還要將知行合一,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誠如論語所說:“孔子學六藝,禮樂大全,何必曰‘學’?”讀書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學識,更是為了實現自己,為社會貢獻力量。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五
有人從《論語》的字里行間,讀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凌云壯志。有人卻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仿佛看到一位長者語重心長地教育著我,同我暢談人生,讓我懂得如何度過人生中的喜怒哀樂。
孔子曾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風和日暖的季節,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別,郁郁蔥蔥,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品質。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境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這君子的節操。
我一頁一頁地翻著《論語》,看著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細細地品讀著這一個一個字間的韻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我熟記于心中的語句,出現在我眼簾。不禁讓我想起平時里,作為英語課代表的我為了下課能多玩會,而請別的同學送本子。有時候更甚至編些小理由,偷懶或找人代勞!想著想著……我的臉好燙呀,不知不覺竟紅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給他人,不僅破壞了同學間的關系,也傷害了朋友間的友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論語》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觸即醉,卻令人回味無窮!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六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種獨特文化心理定勢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不可能延續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論語》,《論語》是一本中國傳世經典叢書,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藝術、醫藥、民俗等各個領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紹了源遠流長、內容宏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之精華.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孔子說:“勤求學問但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卻不認真讀書,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對啊,學習要勤學好問,學問是要自己用心去學的,有了學問但沒有用心思考,就會迷惑,是沒有作用處的,不能領貫通和有新的發現.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生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后還不知道會玩出什么花樣.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學問,兩者必須兩相兼顧,只想不學終究一無所得,只學不想會糊里糊涂.像我們現在這么小就應該用功讀書,做什么事都從娃娃抓起,像我看書都是家長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學,但有時一有興趣的話,就會看看一兩眼.一個人只知道讀書,而不是用心去讀,那么只如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讀書必須用智慧來分辨書中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要從書中找出一個自我.書讀多了,想深了,見廣了,便會離開書本,足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成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也使我懂得了,讀書就要用心讀,而不是讀了就過了,還要反復的讀幾遍,不懂的地方要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識,相反,讀書不認真讀,那就不要讀,因為那都是惘然,所以從今天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一直到未來,都要有方法的去學習.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七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每每在我腦海中響起,讓我深深地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最近,我讀了一本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論語》。如今,我深深地感悟了讀書的益處和內涵,我想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和體會。
二、在閱讀《論語》中我獲得的啟示
首先,《論語》引領我踏上了內心的探索和思考之旅。書中的思想和哲理,讓我明白了做人的準則和方法。在《論語》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和解決問題,如何樹立道德觀念。每當我面臨問題、猶豫不決時,我就會找到《論語》中的相關章節,并看一看孔子的言論,從中獲取“靈魂”指引。
其次,《論語》讓我更好地認識和掌握倫理和道德規范,學會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人。孔子的言論充滿智慧,他讓我們懂得做人的底線和道德標準。我也因此產生了自我提升的強烈意識,希望學會在內心的修養和對他人的尊重之間達成平衡。
最后,《論語》深刻指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和意義。《論語》中寫了很多關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例如同舟共濟、互相關照、友善相待等等。這些都是如今社會中常常被忽略的,去看完《論語》之后,我更加積極地去關注他人,去做好世間的每一個小事,因為我也深信,一個人的能堅守自己的底線,也會成為其他方面的力量的。
三、對于我來說,閱讀《論語》有哪些收獲?
通過閱讀《論語》,我獲得了一份新的思維方式,讓我思考問題和處理事情的方法不同以往,在更多的時候我會去思考事物背后的真正意義,而不僅僅是表面現象。同時,我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行為和言辭,因為多了一份對道德標準的潛移默化的把握。我也易于察覺身邊的人和事,去迎接更多的人和機會。
四、在閱讀《論語》時,有什么不足之處?
《論語》是一部文化遺產,最初編纂的時間遠古,當中一些稟承著舊時代的思想。雖然《論語》的思想具有普遍適用性,但是有一些內容還是缺乏現實性。另外,我認為《論語》思想較為量大,針對某一領域要深入學習,需要耗費長時間,對于一般讀者來說需要具備耐心和時間。
五、總結
總之,閱讀《論語》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正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所言,讀書確實可以開拓一個人的眼界和思維方式。《論語》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代表著東方的思想傳承。我們今天也應當在學習西方知識,能夠站在世界的視角上去思考。綜而言之,《論語》不僅僅是傳統的思想傳承,更是融合體現了憂民之心與實證精神的英明之作。讀《論語》之人,不注重功利得失,其道其心更加為著人民。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八
首段:介紹《論語》及其重要性
作為中國古代經典的一部,孔子的《論語》承載著豐富的思想和智慧,被譽為“立身之書”,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論語》以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為主線,深入探討了人生倫理、政治道德、社會倫理等重要問題。讀書《論語》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中國的社會背景和人物形象,更能夠在今天的社會中幫助我們思考價值觀和做人之道。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與教育觀
《論語》中,孔子強調了“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思想,他倡導的仁愛和道德,對于我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在孔子看來,教育應當以培養人的德行為中心,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境界。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個體的全面發展,主張培養君子之才和修身立命,使人具備高尚的品質和道德修養。
第三段: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也貫穿在《論語》中。孔子強調了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等重要倫理關系,在他看來,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是實現國家中和和穩定發展的基礎。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有愛人之心,而人不忠也”,這與現代社會追求團結和多元共存的觀念不謀而合。讀書《論語》讓我們明白一個健康的政治環境需要的是公平正義和相互尊重。
第四段:孔子的成人教育觀
《論語》中的一些言論關于成人教育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孔子提出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口耳相傳的原則,并主張成人教育應當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他強調要有切實的行動,只有將知識轉化為實踐,才能真正的學有所用。《論語》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們應該不斷地積累知識并運用到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
尾段:讀書《論語》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作為一部古代經典之作,其思想和理念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讀書《論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的智慧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夠啟迪我們的思維和指引我們的行為。通過《論語》的閱讀,我們可以學到孔子的教育觀和政治思想,從而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和修養。讀書《論語》不僅可以教育我們做一個有道德修養和正確價值觀的人,更可以引領我們更好地適應當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九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書,它就是《論語》。我是從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國學班開始讀的。
我一讀這本書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樣。這本書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輯錄的,里面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寫了非常注重禮節的子路,孔子的兒子孔鯉被抓走了,子路上去營救,人沒有救出來卻中了對方的圈套,被一個人一劍射穿了身子,子路死前還不忘把帽子戴好。
《論語》中,我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也是我最喜歡的學霸。你們一定會問我為什么喜歡顏回呢?因為他不但謙虛有禮,還非常有學問。有人說他比孔子還要謙虛,他卻反駁道:“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我再高也會被人們爬到山頂,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樣,誰也無法爬上去,我的老師孔子比我更謙虛有禮。”
《論語》中,有許多經典語句,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
又比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雖然這學期《論語》二十章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但這并不影響我繼續鉆研、見習《論語》中的智慧,我要繼續學習,努力成為真正的君子吧!
論語心得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
第一段:引言(100字)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編撰而成。作為一部立足于現實人生問題的著作,《論語》傳達著中國古代智慧和價值觀念,有著不朽的魅力。讀書《論語》不僅是一次對古代文化的了解,更是對人生哲學和道德倫理的探索,深深觸動著讀者的內心。
第二段:孔子的教育思想(200字)
孔子的教育思想貫穿《論語》的始終。在《論語》中,孔子強調“教學相長”,認為教育應該注重讓學生主動思考、自主發展,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他提倡以學習禮、樂、樂器來培養自身的道德和修養。他的教育思想強調尊重他人,重視教育的綜合性,傳遞了一種謙虛、勤奮和自律的價值觀。
第三段: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300字)
《論語》的讀者可以從中找到很多文化與思維的共通點。儒家思想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同時,也強調個體的自我價值和責任。通過讀書《論語》,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增強社會責任感,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在當今社會,道德危機和個人主義盛行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從儒家思想中尋找到對人類和社會的理解和關懷。
第四段:讀書《論語》給我帶來的啟示(300字)
讀書《論語》讓我深刻認識到個人修養和教育的重要性。我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社會成員,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通過學習《論語》,我學會了尊重他人,學會了在和他人相處時保持平和和諧的心態,學會了關注社會的公共事務,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讀書《論語》的過程也讓我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我深深體會到,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達到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成員的目標。
第五段:結尾(200字)
讀書《論語》是一次深入的心靈之旅,它既是古代文化的傳承,也是現代思維的啟示。這本書不僅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一個好人,更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一個有智慧的人。通過讀書《論語》,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讓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義和充實。無論是在家庭生活、工作中還是社交場合,讀書《論語》都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道路。因此,我堅信,只要我們能夠堅持讀書《論語》,我們的人生將會更加充滿智慧和希望。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一
我們從進校,就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古詩文的誦讀,我們就在經典古詩文的熏陶下健康成長。我們讀的經典古詩文有《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還有我最喜歡的《論語》。
《論語》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談記錄。其中教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方法。
“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復習的重要性,以前我沒有復習的習慣,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了以后,回家就不再看書了,總以為自己學會了,到了要用的時候卻發現很多的知識都記不住了。現在我終于認識到復習的重要性了,而且在復習中還會有新的收獲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更是一條不變的真理。以前的我遇到不懂的是不會向別人尋問的,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覺得我不懂的別人也許也不懂,問了也是白問。現在我明白了“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就向別人尋問,解決自己的疑問,這樣我發現自己又進步了不少!
《論語》這本書太深奧了,現在我能讀懂的實在是太少了,但是這些知識已經讓我受益無窮,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對《論語》的誦讀,從中汲取更多寶貴的知識。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二
《論語》一書,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句話說的好:“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中國的影響之深,以前只是讀了很少一部分的論語,從未全面的閱讀過,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讓我得以系統的閱讀了論語。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后,收獲頗多,受益匪淺。
一、生活是一門藝術,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羅蘭說過:境由心生,意思是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對生活的態度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快樂程度。生活永遠是沒有錯的,有錯的是人的心態,無論生活將機遇賜予誰,都有賜予的理由,我們不能一味的羨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們應該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著淡然的心態,在得失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所謂的好日子并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更應該有一顆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顆平常心,要正確的對待財富、職位,在人生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于丹《論語心得》中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十分愛發脾氣,于是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
作為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只有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竭盡全力地干好本職工作;自覺自愿地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廉潔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責,默默工作、默默奉獻,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為自己做出了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會對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
三、做一個好學的人,與人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句老話,還有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既然是社會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不管他身處何位,身居何職,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別人交往時,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要經常傾聽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長,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種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點,因為有時候我們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這時候一句關鍵的話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另外我們要重視學習,要終身學習,知識會讓我們永遠年輕,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業務工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讀《論語》可以給我們很多啟迪,可以加強氣質修養、凈化思想心靈;是一壇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三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之一,自古以來備受推崇和親睞。我讀過《論語》后感觸頗深,很受啟發和感動。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思想寶庫和人生指南,在我看來它不僅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本修身養性的功夫書。以下是我的讀書心得體會。
第二段:句讀三悟
句讀三悟是我在讀《論語》時獲得的重要體會。《論語》中有很多短小精悍的話語,經過仔細琢磨,我們可以領悟到其中的深刻哲理。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句,意思是持續不斷地學習,不斷加以實踐,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我從中悟出,學習需要有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和實踐,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第三段:克己復禮
《論語》中不斷強調的是克己復禮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言論。這個觀點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希望別人尊重和尊重我們,我們必須首先尊重別人。它告訴我們,盡管我們有時可能感到憤怒或挫敗,但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行為和言論,要遵守自己和別人的規則,以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榮譽。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堅持克己復禮,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品格的人。
第四段:知行合一
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孔子強調,不忘初心走好每一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理論付諸實踐。這體現了以知促行,以行證知的思想。我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必須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缺點,并努力改變這種情況,將理論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并且在實踐中能夠不斷提高自己。
第五段:團隊合作
《論語》中最能體現團隊合作思想的是《學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一觀點告訴我們,不要氣餒或感到挫敗,因為我們總是有機會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它也告訴我們,團隊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走得更遠。我學到了,團隊合作不僅可以在學習上讓我們更進一步,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別人。當我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時,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優點,并找尋改進的途徑。
結論:
總之,《論語》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之一,它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很多的啟示和思考,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人類文明的奧秘。通過閱讀《論語》的過程,我逐漸學會了如何正確地面對人生,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別人。這本書對我的人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涵蓋了我今后一生的思想和態度。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四
第一段:開篇引言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經典著作。通過讀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收獲頗豐。在研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和他對人生道德的關照。下面我將簡要介紹我對《論語》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實踐出真知
《論語》中強調實踐作為獲得真知的關鍵。孔子強調要注重講學與實踐相結合,他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意味著通過反復溫習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一點的重要性。只有在實踐中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因此,我開始注重將書本上的觀點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第三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子之道,窮于神而廣于事”的理念。他認為只有身心修養好、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才能成為君子,從而給予社會帶來真正的價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只有明晰道德底線,做到守信用、誠實守信,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因此,通過讀《論語》我意識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非遙不可及,而是需要我們從小事做起,修煉個人品德,發揚家庭美德,投身正義事業,從而為社會做出貢獻。
第四段:謙遜與博學
《論語》中強調了謙遜和博學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學而不厭,教而不倦”的觀點,強調學習并不僅限于學校教育,而是一輩子的事情。只有保持謙遜和滿腔熱情持續地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見識和修養。通過閱讀《論語》,我被孔子散發出的對學問和人生的熱情所感染,開始了不斷學習的旅程。我深刻體會到,只有通過不懈努力,不斷學習,才能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素養。
第五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我
通過讀書《論語》,我學到了很多關于人生道理和處世之道。我明白謙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我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能力,并努力將這些想法和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我更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循著孔子的原則去待人接物,保持平和的心態,溫和待人,盡量避免爭吵和沖突。我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維系著和睦、團結的氛圍。我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努力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以回報社會對我的培養。
總結:
通過讀書《論語》,我獲得了很多啟發和領悟。孔子的偉大智慧和對人生道德的關照,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實踐出真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謙遜與博學的理念,我在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學會待人接物,并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堅信,只有堅持這些理念,不斷追求進步,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讀《論語》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和升華。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五
語,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范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六
司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的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來自一個報刊的記載,寫的`是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著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十分很小的事情,她以為一會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臟病的,可能他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果讓小女孩看到的事驚人的一幕:他的媽媽竟然死在了雅克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他沒有想到要看心理一道橫,也許他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傷痛,它能夠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遠回避。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技術這件事情是用來玩這樣一句話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人的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量。
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會面臨上述這種極端的例子,但你們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時,如果用一個測量儀檢測你呼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中而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七
《論語》是一部經典的儒家經典之一,自從我初中開始讀,就對這本書所包含的思想及其表達方式感到著迷。它是孔子言行錄,是孔子言傳身教的集大成者,被稱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從中,我悟得了不少關于人生的哲理和處世方式,讓我受益良多。
第二段:以好學為基礎
《論語》中,孔子是一個注重修養、好學不倦的人。他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愛好學習,才能發揮自己內在的潛力,更好地發展自己;只有快樂的學習,才會有更布滿荊棘的未來,學術和經歷總能帶來不同的人生體驗。就我個人而言,我深受孔子關于好學的教導,不斷地學習雖然很辛苦,但卻可以讓我更好地發現人生的價值,體會到不同的世界。
第三段:以道德為根基
孔子常常提到的另一個主題是道德。在《論語》中,他說過:「行己有恥,使于四方皆無恥。」這句話揭示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只有反省自己的行為,增強道德修養,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我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傳統的道德觀念,讓我們忘記了仁善、正義、勇 以及公正等重要的命題,因此,去提高道德修養,才能使我們更好地活在社會和諧的世界中。
第四段:以行動為目標
《論語》中,不僅有對于思想的深刻探究,還揭示了對于行動的看重和追求。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這種追求認識的態度,講究從實踐中得出結論,重視個人的行為。我覺得,這一觀點十分關鍵,因為在當今社會中,有太多人喜歡口惠而實不至。具體來講,只有注重行動,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有助于我們的職場和社交上。
第五段:以開放為原則
《論語》里出現了很多不同意見的碰撞,孔子也對不同觀點始終保持著開放態度,刻意避免固執己見和教條主義。這也正是《論語》的魅力所在,它展現了真正的學術探究和開明的思考。當我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事物,接納不同的觀點,我們就能夠得到更多的思想靈感和提升自我認知的機會。這一方面也是本字段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一旦我們的思維被教條所束縛,那么我們的未來, 也會被局限在一個非常狹隘的范圍內。
結語:
總之,閱讀《論語》歷久彌新,每次讀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同的思想,思考不同的思路,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通過閱讀《論語》,我們可以學習到人生道理,更加專注精神和行動上,不斷錘煉人生的本領,不斷挑戰自我,在未來的發展中,—定可以勝利地闖出自己的成就。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會堅持《論語》中所提到的學習、道德、行動和開放的觀念,努力讓自己成為老師的真正傳承者,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八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論述,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夫子即孔子,夫子的文章暨有文字的書籍,夫子的言性與天道暨無字之書了。對無字之書,只有用“心”去解讀,去領會了。
有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擅長做車輪的能工巧匠叫輪扁。一天,他看到齊桓公在讀書,于是他問齊桓公看的什么書,都寫的什么?齊桓公告訴輪扁,是圣人講道理的書。輪扁又問,這些圣人還活著嗎?齊桓公說都死了。輪扁說那就是圣人留下的糟粕了。齊桓公讓輪扁拿出合理的解釋。輪扁以做車輪為例,所有工匠都能講出相同的制作車輪的技巧,但誰都沒有他做的好。每次制作,輪扁都是憑心的感覺去做。做他們這一行的,那些不可言傳的訣竅,會隨著他們的死亡而離去。圣人心中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也會隨著圣人的死亡而死去,留下的只是膚淺粗略的東西。
姑且不去評論輪扁所謂的糟粕論,意中認為輪扁的.話是符合現實的,也是有一定的哲理性的。毋庸置喙,世界上不可言傳的事物很多,就如所說的無字書,就不是通過傳授可以得到的。要想有所感悟,首先要通過老師傳授有字書本的知識后,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有了自己的見解和理解能力,進而才有對社會的領悟和體會,并逐步達到能夠解讀無字書籍的程度。
之所以寫下如此感悟,是因為此前意中一直抱怨自己的寫作能力有限,不能把一些自己領悟很深的觀點、看法寫出來。對照“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及輪扁的話,意中感悟尤深:連圣人都無法把自己對性與天道的感悟描述清楚明白,讓后人一目了然,何況意中?遂釋然。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十九
今天,媽和我從網上收集了《論語》的名句,我和媽媽背了三四句。我背的`是: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也樂意?有朋從遠處來,不亦君子。子說:溫故知新,可為師。子說:學而不思則忽,思而不學則危。子說: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也。通過這些著名的句子,我們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思考、學習和理解,我們必須回來再次鞏固和復習,以免忘記。
以后每天晚上我都要抽出十分鐘背幾句話,連媽媽都答應我,以后她也會跟我背誦,朗讀!
論語的讀書心得篇二十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體現。其第十一篇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主要是關于學習和讀書的內容。這一篇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二段:論述讀書的重要性
論語第十一篇首先闡明了讀書的重要性。讀書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素質。讀書也可以使人從別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走彎路,更好地實現個人的發展和成長。
第三段:學習應當注重實踐
學習不應僅僅是在書本上淺嘗輒止,而應該注重實踐。只有將書本中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和意義。而且,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知識的傳授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同的學科和學科領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更為頻繁。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也十分重要
學習的方法也十分重要。學習要靈活,要根據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學習主題,靈活采取不同的方法。此外,學習的方式也不僅限于閱讀和聽講,還可以通過實踐、探究、交流等方式進行。通過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更好地發揮個人的學習優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第五段:總結讀書心得
閱讀論語第十一篇,給了我很多啟發,對于學習的態度、方法和目的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意識到了古人所言“溫故而知新”的重要性。只有在熟練掌握古代經典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發展中國古代文化,并為其它學科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我決定將讀書精神貫徹到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充實自己,在自覺自律的基礎上爭取更好的發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