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一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展前景。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j)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二
1、了解生物學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2、了解生物科學的最新進展,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重點:生物科學在生活和社會中的廣泛應用。
難點:在學習方法上的引導。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雜草、石塊,請學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從而引出生物學。學生舉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藥用或其他價值。
(教師:從古到今,人們不斷觀察、嘗試、探索生物知識,形成了現在的生物科學。)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聯系生活經驗,了解生物學概念。
1、學生自學教材,找出生物學的概念。
2、學生舉例:舉出常見的生命現象的例子。(如蜘蛛織捕蟲、樹葉變黃飄落等。方法指示:學會觀察。)
學習任務二:學生自學教材,體會生物學的重要性。
1、全面瀏覽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從哪些方面了生物學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讀教材中的段落,體會大自然之和諧。
2、小組內探討:根據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嘗試交流生物學的應用(重要性)。
3、師生交流:有關對一些生物現象和生物科學的疑問。
拓展反思:怎樣認識封山育林、封海休魚?
三、系統:(引導學生從農業、工業、醫學等方面生物科學的重要性。)
四:診斷
1、生物學是研究和的科學。
2、談一談你對生物學的認識和怎樣學習生物學?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三
1.說出枝芽的主要結構以及枝芽與莖的關系。
2.舉例說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3.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2.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學難點
1.舉例說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2.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學過程(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讀第68頁題圖――參天大樹,
思考問題:植物要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什么器官到達枝葉的?(莖)
這說明莖具有什么功能?(輸導功能)從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cai展示課題植物莖的輸導作用
(二)新課講授:
芽:就是未展開的枝或花
一、枝芽發育成莖
1.芽的種類
按芽著生位置
頂芽(位于枝條的頂端)
側芽(位于枝條的側面)
按芽發育類型
枝芽:指將來發育成枝條(枝和葉)的芽。
花芽:指將來發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將來既可發育枝條,又可發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結構
3.枝芽發育成莖
生長點――使芽軸不斷伸長
葉原基――發育成幼葉
幼葉――發育成葉
芽軸――發育成莖
芽原基――發育成新芽
二、莖的基本結構
cai展示木本植物莖結構橫切圖
觀察:木本植物的莖的結構
自主學習:
1.木本植物的莖有幾個部分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樣的結構?有什么作用?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引導學生討論,共同得出結論。木本植物的莖從外到內由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四部分組成。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顯微鏡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樹皮的外側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內側部分是什么?內有什么結構?屬于什么組織?
2.木質部使植物莖很堅硬,內有什么結構?屬于什么組織?
3.位于中央顏色較淺的是髓,其細胞比較大,有什么功能?屬于什么組織?
4.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結構叫什么?有什么特點?是什么組織?
6.草本植物莖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樣逐年加粗,我們可以推斷,它沒有什么結構?
cai展示年輪圖,描述年輪形成的過程,發表意見,各小組互相補充。
小資料:請你算一算,據一位老護林員講,一棵松樹要生長30~40年,才能達到直徑12cm,問每年約長多少?(0.3―0.4cm)。談一談自己受到的啟發和感受,進一步明確保護森林、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
三、莖的輸導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70頁實驗功能――莖的輸導
學生明確實驗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實驗視頻“植物莖的輸導作用”
師生討論:得出莖的木質部內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cai展示帶有瘤狀物的枝條圖片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71內容。
討論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韌皮部的篩管能輸導有機物”。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四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態結構對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松的形態結構與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學生對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于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問題: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并總結: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于被子植物。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松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巖石的縫隙中。
(二)松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松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松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征,分析松為什么能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桿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像或掛圖:簡單介紹松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于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拓展閱讀
說明:以下內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容,一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閱讀內容,下載的文檔不包含此內容。每個關鍵詞后面會隨機推薦一個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戶從多個垂直領域了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容。
4、自然界:自然界(naturalworld),一般是指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客觀世界,而環境指以人為中心的一切客觀事物的總和。環境可區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指大氣層、水、土壤巖石和生物圈。社會環境指人類的創造物,例如工農業、城市、交通、娛樂場所、文物古跡和風景區等。在自然界,社會環境又稱為人工環境,是注入了人類勞動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難以分開。自然界(4張)自然界,指整個存在的世界,既包括自然科學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也包括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類社會。人和人的意識是自然發展的最高產物。狹義的自然又稱大自然,是指自然科學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不包括人類社會在內。多自然現象仍是一個謎團,科學家尚無法準確解釋其間的神秘,同時這些奇特的自然現象卻極具魅力,釋放出地球大自然所獨有的絢麗。以下是全球十大最壯觀的神秘自然現象,絢麗多彩的北極光、預示惡劣天氣的乳房云、像冰矛一樣的融凝冰柱等。北極光是地球上最美麗的景色之...必應搜索更多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五
知識目標: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種類
2.說出細菌的三種形態和基本結構,并與植物細胞、動物細胞比較結構的異同點
說出放線菌的結構特點。
識別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說出它們的繁殖方式和營養方式
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長的適宜環境、營養方式和繁殖方式。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體驗培養霉菌的過程,并交流成功或失敗的感受
3.認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對生物圈的平衡和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課時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引入新課積極思考、踴躍提問展示變質的牛奶,提出問題,引入新課認識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仔細觀察,從實物中獲得有感性認識。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實物。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請兩個同學講解和演示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提問并解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下課后半小時內將在各自環境中已接種的培養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布置設計探究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設計對照組。巡視和指導、參與設計,及時激勵。
每組發給兩套有培養基的培養皿。
閱讀書本知識,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討論,并回答所提出的問題。用大屏幕展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三種形態;分組討論細菌的大小及結構特點,并與動、植物細胞進行對比,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并進行交流。
請一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就細菌的結構和營養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交流。指導、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間的.討論,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人生觀教育。
提示、指導執教學生,并進行補充。
學生根據觀看的課件內容,并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了解。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搜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信息的能力。
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養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們的形態和顏色。
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
討論:1、青霉和曲霉在形態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
2、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結構圖,了解分們的形態結構。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
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了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
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六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和生長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細胞經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以及植物的主要組織和人體的幾種基本組織。本節內容又是學習“第三節多細胞生物體”的基礎。本節的重點是要講清組織概念,這個概念需要利用一些具體材料,才能使學生理解。在學過細胞以后,可以說學生具備了一些關于組織概念的基礎知識,但是還很不夠,所以,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組織,又是具體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利用具體材料,(如,菠菜葉)設計實驗,通過觀察、比較菠菜葉不同部位及同一部位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組織的概念。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養成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
學生會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因這是一個微觀的動態過程,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認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人是自覺的,能動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對自己學習對象的選擇、目標的制定、過程的把握具有能動性。唯有如此,才能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去觀察、研究、獨立的思、探究,將所有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本節以上述教學理論為指導,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從探究菠菜葉各部分細胞的形態、結構入手,通過實驗、觀察、思維、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知識性目標
概述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識別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識別人體的幾種基本組織。
技能性目標
模仿制作菠菜葉各組織的臨時裝片;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各組織的臨時裝片。
情感性目標
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關注細胞生物學的發展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本節教學需1課時
教師:顯微鏡、菠菜葉、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紗布、鑷子、清水、解剖針。葉片的永久橫切片,葉片結構掛圖或葉片的立體結構模型。葉芽的生長點進行細胞分化的cai課件。動物細胞分化的cai課件。
學生:預習,自愿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成熟的番茄、洋蔥等。
教師提問:生物體為什么會由小長大呢?
學生回答:是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的`緣故。
教師提問: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學生狀態: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方案一〉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利用瓷盤中的材料和實驗器材,小組討論、設計合理方案,觀察并比較菠菜葉不同部位(表皮、葉肉、葉脈)細胞的形態、結構。
〈方案二〉直接觀察葉片的永久切片或葉片的立體結構模型或掛圖。
學生活動:
〈方案一〉積極思考、討論、小組合作制作菠菜葉各部位的臨時裝片、觀察。
〈方案二〉仔細觀察、比較。
學生總結:不同部位的細胞形態、結構是不一樣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進一步仔細觀察、描述組成同一部位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試根據各部分的特點,推測其功能。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七
1、了解營養繁殖的概念和用莖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義;
3、了解組織培養的意義、原理和在實踐上的應用。
通過植物營養繁殖操作的實習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
通過了解我國組織培養技術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應用實例,增強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并繼續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知識體系圖解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義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
從莖繁殖的種類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但是,和其它兩種比較(壓條、扦插)操作起來較復雜,技術性相對較強。
從嫁接的意義上看:嫁接又是果樹栽培上一種廣泛運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過種子繁殖不能保持親本的優良品質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還可以通過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蟲害的能力,此外通過嫁接還可以改善果實的品質。所以說:嫁接的技術在農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組織培養的概念、原理和意義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從概念上講,組織培養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營養物上(培養基)、在無菌的條件下,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并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這種技術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規模發展及利用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術的組成部分。
從原理上講:組織培養是利用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離體情況下,培養植物體上的一個體細胞使其生長發育成為一株完整的植物體。
從意義上講:組織培養可以廣泛的應用在:植物學基礎理論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種改良和細胞大量培養上。
3、理解“細胞的全能性”和準備營養繁殖的教具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學生一般認為:植物的根、莖、葉等器官都是由種子發育而來的。而植物體上的一個細胞在特定的環境中也能培養出一株植物體,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教師要設法使學生能夠明白:植物體上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含有全部的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下,這些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產生完整的植株。
本節課的重點,不是要求學生學會營養繁殖的具體技術,而是把營養繁殖與以前學過的基礎知識聯系起來。例如,扦插時為什么要選擇健壯的枝條?這可以聯系有機物的貯藏。
關于扦插的直觀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壯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條,將枝條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溫暖向陽的條件下,不久就在枝條下部長出不定根,上課時可以展示長有不定根的枝條。
關于嫁接的直觀教具,可以提前對紅梅、碧桃、菊花等進行嫁接,上課時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體。
為了讓學生初步掌握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本章還安排了一節實習。為了便于上好實習課,也可以指導學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進行操作練習。
關于組織培養,最好在課前收集一些圖片資料,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組織培養具有多項用途,千萬不能讓學生得出片面的結論,以為組織培養只是一項用來進行營養繁殖的先進技術。
重點: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義;組織培養的概念、原理和在生產實踐上的意義。
難點:通過演示實物或直觀教具,讓學生增加對營養繁殖和組織培養的感性認識。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觀察相結合。
本節課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錄像介紹讓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了解,重點要求學生掌握營養繁殖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提出問題:“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綠色開花植物是靠種子來繁殖的。那么,你能舉出不靠種子繁殖的例子嗎?”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回答問題。
引入新課題:植物體依靠營養器官(根、莖、葉)進行的繁殖,稱為營養繁殖。
(一)用莖繁殖:
播放錄像:介紹扦插、嫁接、壓條的具體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
講解三種營養繁殖的特點。
提出問題:你認為這種營養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用營養繁殖可以保持植物體的優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講解: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個植物細胞內都含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下,這些遺傳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或組織)產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錄像:介紹組織培養的過程。
講解:
組織培養是指:在人工培養基上,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原生質體,并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
提問:你認為組織培養的技術,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哪些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講解:
1、利用組織培養,快速、大量地生產有經濟價值試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應市場需要。
2、利用組織培養進行工廠化育苗。
3、大量生產無毒苗,改善苗木的質量,提高經濟產量。
一、用莖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壓條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原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動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裝入潮濕的沙子,并放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濕潤,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種植株:
(1)各種球莖;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塊甘蔗莖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節埋在沙里;
(5)胡蘿卜、小蘿卜和甜菜每樣都要帶些根;
(6)一個洋蔥頭;
(7)一段鳶尾屬植物的莖;
(8)含有芽眼的土豆塊;
(9)一根柳枝等。
觀察根的生長情況。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八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說出氣體交換的原理。
4、通過資料分析等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2.能動手操作本節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么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二、過程
教師活動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讓學生用手按住胸部兩側,深深吸氣,在呼氣,感覺胸廓變化?肋骨是怎樣運動的?
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縮、舒張使胸腔上、下徑發生變化。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引導學生:走到飯店附近為什么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呢?
教師及時點評,并展示掛圖,引導學生說出氧氣、二氧化碳的擴散過程。
學生總結
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對學生的表現給與評價和鼓勵。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九
1、概述人體通過眼等感受器官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眼球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和視覺的形成過程。
3、通過教師指導,利用眼球模型、書中插圖,學生自主學習了解眼球結構
4、教師設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明確眼球成像過程。
5、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方法。
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2、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3、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4、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習慣,樹立愛護眼睛的意識。
一、激趣導入
課件展示幾張照片,讓同學們說說看到了幾張照片都是什么?
二、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眼和視覺
1、眼球的結構
自主學習了解眼球的結構;
考記憶說出眼球的三個結構名稱及其特點;
對對號將眼球名稱對號入座;
猜猜看下列變化是由眼球哪一結構引起的?
2、視覺的形成
探究:
(1)外界的光線依次通過眼球的哪些結構并最終在什么結構上成像的?
(2)眼睛是通過哪一結構的調節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學生匯報
課件展示視覺形成過程
真實的物體與所成的物像有什么差別?
那為什么我們通常看到的物體都是正立的呢?
明確:視覺形成于大腦。
學習目標二:近視及其預防
1、近視、遠視形成的原因
課件展示近視情況,學生概括近視形成的原因
2、怎樣矯正?
3、預防近視的措施
“三要”“四不要”
三、分析資料,迸發情感
同學們我們怎樣盡自己所能關愛身邊的盲人朋友呢?
四、寄語學生
六月六日是愛眼日!它的設立在于提醒我們每個人要愛護好自己的眼睛,因為它是心靈的窗口,我們只有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十
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說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2.運用調查的方法了解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
3.闡明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4.設計綠化校園的方案。
5.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重點:懂得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意義,并能積極地參與美化祖國的活動。
難點: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激發起學生愛綠、護綠的保護意識。
2課時
本章的教學重點主要不是知識目標。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組織好調查、設計和課外實踐這三個學生活動。這三個活動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相關技能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組織實施。還要特別關注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本章是這冊教材的最后,時近期末。所列調查和設計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提供了方便。因此,應把評價一并考慮在教學實施之中。
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學有關植被類型的知識。例如,通過錄像和幻燈片等媒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植被類型,描述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演示我國(或某地區、或家鄉)植被的變化情況,為學生提供其他資料,便于學生討論我國植被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通過觀察各國的植被分布地圖,讓學生粗略計算,并列表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我國不同地區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也可以縱向比較(通過計算、列表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組織學生撰寫、宣讀小論文,開小辯論會,了解我國植被破壞的嚴重程度,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和保護意識。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六種植被的特點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活動,觀察書上插圖,結合經驗互相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分析本地情況。
創設問題情景,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自學,然后組織全班交流,作為一員參與交流,對交流做引導、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二、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屬少林國家,并且資源分布不均勻
4人小組合作粗略計算,然后進行橫向比較(各國森林面積和人均占有綠地面積)或縱向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國植被情況數據),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組織交流,并作出評價。
2、我國森林面積和草原面積日益減少,并呈現退化現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組議一議,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想說……”為題進行角色模擬,進一步表達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壞的錄象,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性角色模擬,激發學生情感。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植被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策
(2)加強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綠地面積及造林質量。
4人小組合作調查綠化活動開展情況,寫出調查報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與同學交流。
講述有關國家采取的策略,課前引導學生調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
2、意識的提高
從自身作起,提高意識,關心綠化,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活動
結合時事(如2008年奧運會主題),4人小組合作討論準備為奧運會做點什么。
引導討論,組織交流,激發學生情感。
進一步增強愛護植被和熱愛學校的情感
“綠化校園”設計活動
課前4人為小組,調查校園內植物的品種及分布情況,其他的建筑情況,畫出草圖,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關的園藝知識,然后討論,設計出方案,制出美化環境平面圖。
布置設計內容及目的。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提出評價方案,指導學生辦專刊,進行展覽。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十一
通過此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1——2課時
一些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裝置、材料、錄像、課件等。
1、教師事先向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裝置、原理和實驗過程。
2、教師可用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經典實驗開拓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學校、市區圖書館的參考資料,以及告訴學生上百度、google等網站去搜索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網址可直接告訴學生)。
3、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果教學需要,教師可先與某些學生在課下做一下探討)。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實驗材料的不同(如可用衛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氫鈉溶液代替清水)、實驗裝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書上驗證釋放氧氣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配合錄像、課件、學生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這個實驗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一點點創新,都應給予鼓勵。
五、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備注
1、現在錄像器材便宜,攝像技術簡單,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適合自己的錄像帶(統一配置的錄像帶有時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播放錄像時,要注意暫停鍵等功能鍵的使用。因為一氣兒將錄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時候,邊放邊結合錄像講解效果比較好。
2、教師可自己或請專業人員制作能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課件,也可從百度等搜索網站尋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課件做參考。
3、通過搜索網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有的學生如果想利用儀器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氧氣的濃度變化的話,可告訴學生直接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檢測儀”、“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儀”等字樣在百度等搜索網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時要提醒學生文明上網。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十二
1、理解“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2、認同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1、蒸騰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過葉片上的。
2、蒸騰作用在水循環中的作用:提高大氣,增加。
1、概念:綠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是人們常說的光合作用。
2、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3、場所:凡是植物的綠色部分,細胞中含,就都有能夠制造有機物。
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
1、暗處理:實驗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其目的是讓葉中的運去或耗盡,讓實驗效果更明顯,
更有說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紙把葉片的一部分上下兩面遮蓋起來。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實際上是作對照實驗,用同一片葉,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只有一個變量,即
和。)
3、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
將葉綠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觀察顏色的變化,(是因為葉綠
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熱是防止因溫度過高而使酒精
燃燒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葉片上的`物質(如:酒精、葉綠素等)
沖冼掉。
5、染色:向葉片上(見光的地方和不見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點之一是遇碘變色。)
6、觀察現象:滴上碘液后,我們發現葉片見光的地方變成了色,用黑紙夾起的地方未變藍。
7、實驗結論:(1)是光合作用的產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十三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闡明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2、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解釋有關的實際問題。
1、通過查閱有關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資料,培養學生查閱、整理資料的能力;
2、通過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過程,使學生學會觀察和記錄植物生理實驗現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確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思維方式。
2、通過光合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的教學,使學生意識到生物科學的價值,增強其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機物的制造——光合作用”這一節既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學生學得的第一個復雜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徑使學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通過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來分析、討論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及產物,再以一組光合作用的探索實驗加以檢驗。而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能否成功,則是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本節的教學安排為3課時,第1課時講授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2課時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實驗,第3課時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及意義。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可以事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帶到課堂上來進行交流,通過概述某科學家的實驗過程或結果,啟發學生通過分析和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教學內容如下:
科學家
實驗過程或結果
實驗結論
海爾蒙特1648
柳的增重來自水
普利斯特利1771
鐘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將小鼠與植物同時放入密封的鐘罩內,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凈化”空氣
英格豪斯1779
植物的綠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謝尼伯1782
發現照光時綠色植物吸收co2,釋放o2
co2是原料,o2是產物
索熱爾1804
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減去o2釋放量
水是原料
薩克斯1864
發現照光時葉綠體中的淀粉粒才會增大
有機物是產物
其教學目標有三:一是使學生領悟到光合作用的發現是許多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和不懈努力的結果,因此要珍惜學習知識的機會;二是使學生領略科學家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接受科學素質的啟蒙教育;三是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分析其原料、條件和產物,為下一步探究實驗做準備。
“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應注意的問題有:
(1)選葉遮光應先暗處理。應選擇生長健壯,便于接受光照的葉片,經過遮光處理后,再放入暗處2~3天。暗處理條件下,葉肉組織不能合成淀粉,細胞內積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運出葉片。由于葉片內淀粉含量顯著降低,從而為取得理想的實驗效果創造了條件。
(2)對遮光——暗處理材料的光照時間應視光強度而定。實驗當天的上午,強光照射3~4小時,下午實驗效果顯著;若上午使用實驗材料,則必須在夜間用燈光照射處理材料,光線不強應延長光照時間。
(3)酒精脫色過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熱法(水浴)。當葉片在酒精里呈黃白色時,應先熄滅酒精燈。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準備好濕抹布,一旦出現問題不要慌亂。
(4)酒精脫色處理的葉片脆而硬,用熱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葉片經過水化處理而變軟,并為碘與淀粉的反應創造條件。
(5)滴加碘液的同時,注意觀察葉片不同部位的顏色變化。
(6)處理好實驗課上教師的講解與學生活動的關系。在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掌握實驗方法之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并仔細觀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現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兩個演示實驗要力爭演示成功,這兩個實驗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斷總結可將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另外在進行演示之前要簡要介紹實驗裝置和基本原理,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結論。
有關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實際上是對光合作用假設的實驗驗證,通過實驗檢驗證明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假設是成立的,從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學時在每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之后,都要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確每個實驗揭示的問題。當一組探索性實驗完成后,應指導學生明確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物等問題。
第3課時在上述實驗基礎之上,對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總結,讓學生嘗試用關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語言加以描述。這樣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義,從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過程。光合作用的意義的教學活動應立足于啟發學生運用知識來說明或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和說明問題過程中領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條件、產物的實驗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難點:光合作用一組實驗的組織和實施
光合作用的實質
(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現
引言:上一節我們了解了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的結構有著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樣被發現的呢?這還得從柳苗生長之迷說起。
17世紀以前人們認為,植物生長在土壤中,一定是從土壤中獲得生長需要的各種物質。一株大樹那粗大的樹干、茂密的枝葉、豐碩的果實,都是由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物質變化來的。果真是這樣嗎?怎樣證明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呢?科學家是通過探究過程尋求有關自然界各種問題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長之迷也是如此。
在課前查資料的基礎上,請同學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海爾蒙特的實驗。
小組討論發言,得出結論:柳苗生長所需要的物質,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轉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質。(板書:海爾蒙特柳苗生長之迷說明柳苗的增重來自水)
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氣時,做了一個新奇的實驗。請幾個同學分角色扮演蠟燭、小鼠、綠色植物和太陽,伴隨著解說員的講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配合投影圖)。
分析討論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得出結論:植物能"凈化"空氣。(板書:普利斯特利鐘罩內的實驗說明植物能"凈化"空氣)
學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書:英格豪斯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說明光的重要性)
提問:英格豪斯的實驗結果說明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光)
講述:那么,在光照下綠色植物究竟釋放什么氣體?這種氣體是否與植物凈化空氣的作用有關呢?后來,科學家們了解了空氣的組成成分,明確了這種氣體就是氧氣。
閱讀材料:"1782年瑞士牧師謝尼伯通過實驗證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氣的同時,還要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礎上,1804年瑞士學者索熱爾對光合作用首次進行定量測定,發現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減去氧的釋放量。因此他指出綠色植物在光下同時還要消耗水,這也與海爾蒙特的結論相吻合。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做過這樣的實驗:把綠葉放在暗處數小時,消耗葉片中部分營養物質,然后把葉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經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結果遮光的部分葉片無顏色變化,而照光的一部分葉片顯示深藍色。科學家們已經證實,只有淀粉遇碘呈現藍色,淀粉燃燒時能夠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種有機物。薩克斯的實驗使人們認識到,綠色植物在光下不僅能夠釋放氧氣,而且能夠合成淀粉等物質,供給植物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所用。1897年,人們首次把綠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動稱為光合作用。這樣,柳苗的生長之迷也終于被揭開了。"
提問:上述研究結果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各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板書:謝尼伯發現光照時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產物是氧;索熱爾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減去氧的釋放量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還有水;薩克斯發現光照時葉綠體中的淀粉粒才會增大說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總結: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物各是什么?這樣一個生產加工的過程是在哪進行的呢?
學生明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條件是陽光;產物是淀粉和氧;場所是葉綠體。
引言:通過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我們對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做出了初步的解釋。怎樣檢驗我們對問題的解釋是否正確呢?我們來做一組探索性實驗。(板書:二、探索光合作用)
小組討論: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同學們能夠設計出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段時間,為什么?然后用黑紙片遮住葉片的一部分,將其放在陽光下照射。思考葉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發給每組一片經上述處理后的天竺葵葉片,請參與上述實驗過程的同學進行說明。
但是如何檢驗葉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葉片上行不行?還很難回答。
指出:葉綠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熱的方法可以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將葉片上的黑紙片取下,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再把小燒杯放入盛有開水的大燒杯中,將這一套裝置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
討論:能否將裝有酒精的小燒杯直接加熱?(不能,酒精容易燃燒)
觀察:加熱過程中,酒精顏色的變化和葉片顏色的變化。直至葉片變成黃白色。
分析說明:綠葉變成黃白色及酒精變成綠色的原因。
操作:將酒精燈熄滅,用鑷子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將漂洗干凈的葉片平鋪在培養皿中,滴加幾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時將實驗臺收拾整理)
觀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
對上述結果進行分析說明,得出結論:經過部分遮光處理的葉片遇碘液后,見光部分呈深藍色,表明有淀粉產生;遮光部分不變色,表明沒有淀粉產生。說明綠葉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見,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
那么,光合作用還有其他產物嗎?
演示實驗: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介紹實驗裝置,并讓同學看到試管中上升的小氣泡,解釋排水集氣法。然后用帶火星的衛生香檢驗試管中的氣體,請注意衛生香的燃燒情況。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現象,此現象說明了什么?光合作用產生的助燃氣體是什么氣體?
總結:光合作用的產物還有氧。
演示實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說明兩套實驗裝置的不同在于一個盛有氫氧化鈉溶液,一個盛有清水,而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別取兩枚葉片,進行脫去葉綠素、滴加碘液的處理后,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說明原因。
結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證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們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氣,能產生淀粉嗎?可見,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以外,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條件。
演示實驗: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
用銀邊天竺葵進行實驗,根據現象說明問題,得出結論。
以上實驗驗證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解釋是正確的。
教學設計方案
啟發學生回答
提問: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把"綠色工廠"的生產過程表示出來嗎?
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光合作用的公式:(板書: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思考:在光合作用的公式中,物質和能量都發生了哪些根本的變化?(板書:三、光合作用的實質)
引導學生回憶種子的成分中有哪兩大類物質,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的物質變化:由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復雜的有機物(淀粉等),并且釋放出氧氣。
提問:在物質變化的同時,還有什么變化發生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光能轉變成儲存在有機物里的能量。
從實質上說,光合作用包含了兩個方面的轉化:
根據公式及實質用語言表述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上光合作用概念的有關內容,并做出標記。(板書: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對綠色植物本身、對人類和自然界有什么意義呢?(板書:五、光合作用的意義)
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總結:食物中的各種有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成的。不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種有機物,包括我們熟悉的棉、麻、糖、橡膠等,也都是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提供的。據科學家估計,整個地球上的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機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達4500億噸左右。
(板書:(一)食物來源)
提問:我們人進行各項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是從哪來的呢?食物中的能量又是從哪來的呢?
討論回答后總結:不僅植物性、動物性食物中貯存的能量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源于光能,我們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物質,也都是現在或過去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貯存的太陽能。
據估計,地球上綠色植物一年進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電能,可達1700萬億度。現在整個地球上人類一年所消耗的能量僅占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板書:(二)能量來源)
提問:人和動物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成分有什么不同?
分析總結:生物呼吸時消耗了很多氧氣,產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燒同樣要消耗很多氧氣而產生很多二氧化碳。
據科學家估計,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燒所消耗的氧氣,每秒中可達1萬噸左右。照這樣的速度,大氣中的氧氣在300年左右就會被用完。但是我們生活中并沒有明顯感到環境中氧氣不足和二氧化碳過多,這是什么原因呢?這還要歸功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據估計,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噸,釋放出氧氣0.73噸。地球上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釋放出的氧氣,可以達到4800億噸左右。(板書:
(三)氧氣的來源)
綜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來源、能量的來源和氧氣的來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榮和發展的基礎。
(板書:六、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在農業生產上,農作物產量的高低與農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機物的多少有直接關系。在農作物種植技術上,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增大單位空間的葉總面積,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體高效種植,可以將植物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最優化組合,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三、光合作用的實質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五、光合作用的意義
(一)食物來源
(二)能量來源
(三)氧氣的來源
六、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十四
各類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
知識目標
技能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實踐調查、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拓展創新和歸納總結,體驗科學分類的基本方法,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認真態度、配合協作、善于質疑、勇于實踐和大膽創新等精神品質,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學生在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活動過程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素質和科學品質,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通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1課時。
情景導入
學生欣賞動植物圖片。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對它們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我們是怎么把它們分類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一、嘗試對生物分類
觀察思考——比較它們的主要特征
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呢?讓學生帶著疑問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按照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對圖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如生物體能否運動,生物的營養方式,生物體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環境等幾個角度。學生分類的依據各不相同,同時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據營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植物和動物。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觀察思考,最后歸納總結:分類時,仔細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異程度。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試著回答。
(1)你將圖中的生物分成了幾類?主要依據是什么?
(2)你認為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請你把圖中的動物或植物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起來。
師生總結: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主要是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生物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將生物物種歸類。分類時,首先要根據某一特征,把它們分為幾大類;然后將其中一類根據某一特征分為若干類……以此類推,直到將所有生物全部分開。
觀察與分析,結合動植物的分類依據——多媒體展示植物圖片、動物圖片。
學生自主探究、相互討論,各自發表分類見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征包括那些?具體說,植物和動物分別從哪些角度考慮。
學生試著歸納:植物根據其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有無和結構特點分類,分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根據體內脊柱的有無,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再根據生活環境、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生理功能等對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分別分類。
二、生物分類的依據
教師:前面我們已經對生物進行了一些大概的分類,現在就讓我們共同總結生物的分類依據吧。
結合課本和課件,師生總結生物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異程度,逐級分類。細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類,也需要根據它們的特征來進行。如根據不同真菌形態結構的特征,可以將真菌分為酵母菌和霉菌等類群。
通過對教材不斷探索,以及對學生知識銜接與能力的考慮,我大膽地將教材的設計打亂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動植物的分類,讓學生將本課的分類與分類的依據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歸納,層層推進的效果,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案免費篇十五
1.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2.通過本課的學習,及對問題的分析,培養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植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的整體性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章所要解決的問題。從一定的意義上講,第八章就是對前七章的小結。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1.從結構上看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關于細胞構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植物體的知識,學生在第一章里就已經學過,但是他們很難真正理解。以后學生又學習了植物體六種器官的基本知識,并且通過實驗親自進行了觀察。所以教師可以用一兩種營養器官為例,結合有關的結構圖,引導學生在復習有關細胞、胞間連絲、維管束等結構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胞間連絲和維管束這兩條主線,認識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本課的引言,教師可以采取復習提問的方式進行:
(1)組成植物體的器官有哪些種?它們主要有什么功能?
(2)這些器官是彼此孤立的,還是相互聯系的?
這些器官是怎樣聯系的?讓我們從一個蘋果說起。
利用副板書,教師畫一個成熟的蘋果,同時啟發學生思考:
(1)當你咬一口蘋果,就會有酸甜的果汁流出,果汁里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2)哪些物質屬于無機物?哪些物質屬于有機物?
(3)無機物從何而來?又是怎樣進到果實里去的?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回答出植物體對水分、無機鹽的吸收過程和水分、無機鹽的輸導途徑。
(4)有機物從何而來?怎樣進到果實里去的?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回答出植物體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簡單過程,以及有機物在植物體內的輸導途徑。
(5)運輸無機物和有機物的導管、篩管同屬于植物體的.哪種結構?
(6)植物體的哪些器官中有維管束?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一邊利用副板書畫圖(課本91畫圖i-59),一邊加以補充說明:根(成熟區及其以上部分)、莖(貫穿整個莖)、葉(葉柄、葉脈)、花(花柄、花冠)、果實(果柄、果肉)、種子(種臍)都有維管束,像桔子瓣上的絲絡、絲瓜瓤、豆角兩側的“筋”等都是分布在果實里的維管束。
教師利用黑板上所畫的副板圖:維管束貫穿植物的全身(模式圖)告訴學生,維管束分布于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不僅貫穿于軀體的主干,而且還伸延到各個末梢,起著支持和輸導的作用,從這一點上看,維管束使植物體的六種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整體。
啟發學生回憶第一章學過的知識:相鄰細胞之間存在著胞間連絲,胞間連絲使每個細胞與周圍細胞之間彼此溝通,交流營養物質。從這一點上看,胞間連絲的存在說明植物體具有整體性。
2.從功能上看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學生都已經學習過,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的同時,應該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這些器官在生理功能上的聯系,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使學生認識到植物六種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從功能上認識植物體具有整體性。
對于這部分教材的處理,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實提出問題,然后再分組討論,相互交流。最后各個小組選派代表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匯報。這種教學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一定的訓練。
問題1.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樹皮的作用為什么這樣重要?
問題2.長期干旱和洪澇均會使植物體萎蔫,你能說出原因嗎?
問題3.你能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紅花還需綠葉襯”的現象嗎?
在學生分組討論時,教師可以參與其中,對一些復雜問題,給予解釋。學生匯報中的不足之處,教師應在總結中加以糾正、補充。最后,教師應該對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進行總結,指出兩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對營養物質的爭奪上。如果人們能有意識地調節好這兩類生長,就能更有效地滿足人類對植物體某些器官的需求。
1.生活中有哪些植物主要為人們提供花、果實和種子?
2.有哪些植物主要為人們提供根、莖、葉?
3.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來調節植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針對不同的植物合理施肥,適時適量的施肥、灌溉、澆水。還可以采取摘心、整枝、去葉、疏花、疏果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