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數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數學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 =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 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數學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二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線運動》第六節《向心力》。
教材的內容方面來看,本章節主要講解了向心力的定義、定義式、方向及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前面幾節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這節講的是描述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合外力,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為接下來萬有引力的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這樣的安排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來看,本章節是運動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它把運動學和動力__聯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也是學生知識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基礎方面】
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具備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為本節課的探究性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思維基礎方面】
高一的學生通過初中科學和第一學期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啟發。
【情感態度方面】
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向心力有關的現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錯誤的這就給學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帶來困難。
【知識技能目標】
理解向心力的定義;
【過程方法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重點:向心力表達式驗證,向心力來源與作用效果。設定一定運動情景,來驗證向心力表達式。進行舉例說明,進行受力分析。(重點如何落實)
難點:向心力表達式的驗證。通過用圓錐擺粗濾驗證表達式,通過圓錐擺做勻速圓周運動解釋原理,分析其在運動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測量數據與測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達式的正確。
教學方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手段:多媒體,口述
1、引入
回顧本章內容,復習向心加速度,放一個有關視屏,向同學提問物體為甚么做圓周運動?
2、新課教學(熟悉一下過渡)
做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實驗,多問題進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點進行總結
教授有關向心力的有關知識并進行一定補充。
用圓錐擺粗濾驗證向心力表達式小結:向心力定義表達式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三
上節內容中,學生用所學的“圓周運動”、“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知識,經歷了一系列科學探究過程,得出了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特點,學生對天體運動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本節課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太陽與行星間引力的規律出發,根據類比事實將“平方反比關系”的作用力進行猜想,假設和推廣,從太陽對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體間的吸引力都滿足“平方反比的關系”。學生會帶著好奇和探究意識以及必要的檢驗論證,一路探究下去,最終得出萬有引力定律。使學生在理解掌握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上,培養了探究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四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概念。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五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獨立說出功的概念和計算公式,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功的意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提高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的興趣。
【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能夠進行功的計算。
【難點】
做功因素的判斷以及功的計算。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展示叉車提升貨物的場景并提問叉車機械的成效通過怎樣的物理過程實現。
【學生】觀察思考后回答:貨物受到叉車的力的作用,
【教師】同學們觀察非常認真,對之前知識掌握非常牢固,貨車受到力的作用并被舉高的成效在物理學中就叫為功,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功的定義
學生回答:課本沿著力的方向移動;粉筆盒向上升高。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功的定義: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因素
教師多媒體展示情境圖片:
1、小車在推力作用下前進;
2、物體在繩子拉力作用下提升;
3、提著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
4、用力搬石頭而未能搬起;提問學生這幾種情境中力是否有成效。
學生回答1、2情境中推理和拉力有成效,做功,3/4中滑板受到的力及石頭受到的力沒有成效,不做功。
教師評價學生善于觀察,理解準確,并順勢提問被踢出的足球是否有功?
學生不難答出足球被踢出后,沒有了腳上力的作用,具有慣性而運動,故沒有做功。教師評價后安排小組結合做功與不做功的這幾種情況討論做功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教師點評總結,這就是做功的因素。
(三)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大家都已經掌握做功的兩個因素,那么一個力做功多和少怎么判斷呢?
學生回答:兩種情況拉力大小不變,第二種提升更高,第二種拉力做功更多。
教師評價后總結得出: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所做的功也就越多。我們定義:力學中,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w表示功,則功的表達式為;強調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其中功的單位為牛米,也叫焦耳,符號為j。
教師多媒體展示課本中例題,請同學進行作答。
學生黑板展示計算公式及結果為答案正確,表揚鼓勵各位同學。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1j有多大呢?我們知道2個雞蛋大概1n,1j就相當把兩個雞蛋舉起1m做的功。
環節四:小結作業
同學們來總結一下今天學習的知識,并回家估算一下背著書包從樓底教室大概做多少功。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六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明確電源在直流電路中的作用,理解導線中的恒定電場的建立
2.知道恒定電流的概念和描述電流強弱程度的物理量———電流
3.從微觀意義上看電流的強弱與自由電子平均速率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類比和分析使學生對電源的的概念、導線中的電場和恒定電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電源、電流的學習培養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的生產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
重點:理解電源的形成過程及電流的產生。
難點:電源作用的.道理,區分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和在導線中建立電場的速率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先對本章的知識體系及意圖作簡要的概述
(二)新課講述————第一節、導體中的電場和電流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七
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以及摩擦力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摩擦力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規律.
一、基本知識技能:
3、兩個物體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成正比.
4、動摩擦因數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
5、摩擦力的方向與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6、靜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靜摩擦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課的內容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兩部分.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關系.
2、難點是在理解滑動摩擦力計算公式時,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時,學生往往直接將重力大小認為是壓力大小,而沒有分析具體情況.
一、講解摩擦力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介紹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時,從基本的事實出發,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使學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內容是本節的難點,所以在講解時不要求“一步到位”,關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過實驗、學生討論來理解.
1、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和生產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讓學生思考討論,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靜摩擦力;
(3)、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靜摩擦力;
主要強調:摩擦力是接觸力,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即在運動中也可以充當動力,如傳送帶的例子.
二、有關講解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法建議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物體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跟物體間的正壓力有關;但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注意正壓力的解釋.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八
(一)知識與機能:
1,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從生產、生活的實例中,判斷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 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各自的單位;并能用來進行簡 單的計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二)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總結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利用對生活中具體事例的分析,加強對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抽象概念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概念跟生活術語的區別。培養學生樹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結合教材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并會計算功。
彈簧測力計,斜面,小車,木塊,刻度尺,雞蛋
(一),引入課題。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一上課便向學生播放關于盤山公路,供輪椅通行的斜坡的動畫引導學生思考,提出“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這一問題,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給學生舉例進一步引入課題,當我們提著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進了一段距離時,因為我們用了力,我們說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學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
(二),新概念“功”的導入。(體現重點)當你舉高物體時,你就應用儲存在體內的化學能,使物體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學中,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舉起相同的高度,物體的重力越大,舉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對于同樣重的物體,舉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學中,把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稱為機械功,簡稱功。
如果我們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1j的功大致等于從地上拿起一個約50g的雞蛋,并把它舉過頭頂,在此過程中你對雞蛋做的功大約為1j。教師在說的過程中進行演示,然后讓學生親自體驗感受1j功的概念。
教師對其進行解說:
1, 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體由于慣性做勻速直線運動。 (f=0,w=0)
2,物體受到力,但沒有移動距離,即通過的距離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輛汽車,汽車沒移動。(s=0,w=0)
3,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動了距離,但移動的距離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如圖(b)。 (w=0)
然后讓同學討論四幅畫中哪些做功了,哪些沒有?為什么?發表討論后的結果。
教師總結概括,歸納根據功的概念可知,對物體做功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對物體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體要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定的距離。
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請同學進行分析,講解。再由教師進行詳細講解。
(四),活動實驗,測量提升物體所做的功。(突破難點)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首先由教師講解注意事項,實驗步驟,再由學生設計動手操作)
1,在斜面上拉小車的實驗,并計算在自己的實驗中拉力對小車所做的功,
2,在豎直方向上勻速提升小車,使小車上升一定高度,測量并計算拉力所做的功。(實驗過程中,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將兩種測量結果記錄在自己設計的表格中,分析得到的數據,看看利用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最后分析討論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老師在作進一步的講解和總結。
(五),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再次向學生展示引入課題是播放的動畫,引導學生思考,供輪椅上下的斜坡,在物理學中我們常稱為斜面,也是一種簡單的機械,這樣可以省力,體現了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盤旋公路也利用了同樣的道理。研究表明利用簡單機械可以省力但要費距離,或者可以省距離但要費力,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六)小結及作業安排。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也學會了計算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作業設計:
1,一個質量為80g的皮球從高處下落了5m,重力對其做了多少功?
2,若你的教室在三樓,試估算你從一樓走到三樓要做多少功?
2,力學中的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對物體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體要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定的距離。
3,功的計算:w=f·s 1j=1n·m
4,力對物體做功注意事項,力,距離,功各自的國際單位制單位。
5,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九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實例知道機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功都不省功。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功的概念。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人新課:
提問:平時,我們常用力去移動物體,使其位置改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三個小實驗。
1.學生實驗:用手勻速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和4本書分別提到桌面上。
問:兩次移動的距離怎樣?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2.學生實驗:用手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分別勻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3.學生實驗:用手將書包提5厘米左右和將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
講述:由此,人提物體“累”的程度,不能僅僅單獨由力的大小或單獨由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或表示,所以我們引人一個新的物理量——機械功(簡稱功)。
二、講授新課:
功這個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請同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1:
這兩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體都移動了一段距離。
問:移動的距離和力之間有何關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講述:在物理學中就說圖中的力對物體做了功。
請同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2:
甲:用力而未移動距離;
乙:水平方向移動的距離但水平方向上卻沒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演示1]手提著鉤碼在空中靜止不動,問拉力是否對鈞碼做功?為什么?
[演示2]手提著鉤碼勻速水平移動一段距離,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么?
[演示3]手提著鈞碼勻速上升,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么?
功的大小與力和距離這兩個因素有何關系呢?
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這個力的成效越顯著,說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學中,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即功=力×距離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3.功的單位:焦耳(j)
1焦耳=1牛頓o米1j=1nom
分析:因為馬在水平路面上前進,豎直方向上沒有通過的距離,所以車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馬的水平拉力,可從已知拉力做功和車前進的距離,由w=fos公式求得。
答:車受的重力沒有做功,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學生閱讀課本106頁,小結: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三、鞏固檢測:
[例題3]回憶上課起始做的三個實驗,若勻速提書包和4本書所需的力分別為30牛和5牛,課桌高80厘米,計算下面情況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書包和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別做功多少?
(2)把書包提高5厘米,把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別為多少?
小結: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大小共同決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離長的過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題時要注意單位統一。
[例題4]小剛把重為1000牛的箱子沿著水平地板推動1米,小剛對箱產做的功()
a.1000焦b.1焦c.0焦d.無法確定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人教版篇十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義
2、知道功率的公式、單位,
3、會計算簡單的功率問題。并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具體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從身邊生產和生活實際中,認識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別
2、通過類比把速度的知識遷移到比較做功快慢上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和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用功率公式解決實際問題、設計實驗估測人的功率
體重計、秒表、刻度尺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時間,他做功快慢_______(選填是否相同)。
生: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賽跑都是用這種方法(裁判員的方法);還可用另一種方法,是相同時間比______(觀眾的方法),物理學上常采用后一種方法。
師:同樣比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兩種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況下比 ,或者相同時間的情況下比。
師:物理學中,則采用后一種方法來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一)、功率:
師:請同學們參照書本p65認識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義:_ 叫功率。
2、計算公式:w=,t=
3_(符號表示___),人們它叫做___,簡稱__,符號表示___。 在工程技術中常用單位是____、_____。它們之間的進率是。
練一練:(1)單位換算:5w=___j/s。3kw=___w, 0.5mw=____w。
師:討論:
1、功率大的物體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體一定花的時間少。
3、做功的多的物體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體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體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體做功,功率小 表示物體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與功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理量。
生:練習
1、如前面題目,若小明的體重為500n,每層樓高為3m,則他兩次上樓所做的功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兩次做功的功率分別是_______ 和 ________。
2、兩臺起重機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們完成的功相同,則它們完成這些功所用的時間之比是;在相同時間里完成的功之比為_________。
師:閱讀課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體的功率。
二)、估測上樓的功率:
師:上學時我們都要從底樓登上三樓,在此過程中誰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來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們班上哪個同學上樓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時考慮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較同學上樓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測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測量哪些數據?應用什么測量工具?并設計出表格
師:實驗操作如下,請一個同學從一樓登到三樓,測出這個同學的質量m,量出樓的高度(一樓到三樓)h,記下這個同學兩次登樓所用的時間t,并把有關數據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據p算出登樓時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測跳臺階或引體向上時人的功率嗎?應如何測量呢?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有哪些疑難問題?有什么體會?(請你寫下來)
1、完成課本p66 1、2、3、4.
2、功率的另一種形式表示。我們可通過以下例子來分析:一輛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sw牽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間有什么關系?用公式p=、w=fs、v=推導出來,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換掉,最終用f和v來表示功率)。從此公式來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體的速度必定會使動力(拉力)減少。在分析一些有關運動的物體(包括機器)的功率時,應用此變形式比較簡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