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一
汶南二中 趙成偉
核心素養是現在教育最熱門的話題,近期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讓我對素養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認識。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
因為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在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關系的論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養相比三維目標,更加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說,核心素養更關注教育的內在性、人本性和終極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養是來源于三維目標又高于三維目標的,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養更多意味著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轉變。
那么怎樣在我們教學工作中體現出核心素養呢?
通過學習,知道在教學培過程中,注重文化對學生的熏陶,還得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可從以下方面在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
第一、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二、在課堂內充分體現出“情感課堂”。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是不可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
第三、傳授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給學生一個交流,開放式的課堂。課堂以學生為主題,那就盡量給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讓學生真正實現“學會學習”這個目標,需要讓學生盡快轉變學習方式,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三種方式,指導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牢固掌握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可以實現能力的發展,增強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注重積累,海量閱讀經典書籍。通過大量、廣泛的閱讀,積累優美、新鮮的語言材料,并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中華傳統經典作為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不僅內容源遠流長,同時也有精辟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鏡子,能夠將社會生活反映出來,映照著學生的心靈,并啟迪學生的心智。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關于核心素養教學觀的重建,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本書我還需要細細品閱,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二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品格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個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養是素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聚焦點和著力點。
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準確把握學科本質和學科特性是構建學科核心素養的前提,具有學科性、科學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學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各項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從理解、運用、思維和審美四個維度說說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語言運用能力:能根據具體語境和任務要求,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嘗試著運用自己活得的語言活動經驗,交流順暢,文從字順。
思維能力:能在閱讀、表達等語言活動中,主動思考;能運用想象與聯想,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初步認識,具有初步的評判意識。
初步審美能力:感受到漢字之美,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審美體驗。
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言談舉止。
由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不是教書,真正的教學是教人,用學科來教人。在學科教學中,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成績的提高這些都很重要,但是這一切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健康、幸福、尊嚴、和個性的發展以及內心的自由。教師應該學會尊重和寬容,在鼓勵或要求每個學生都學好學科內容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和寬容那些學得慢的甚至根本學不了、沒有興趣學的學生。課堂上一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是課堂教學適合學生的發展。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三
——如何用新教材教 孝義市教研室馬瑞珍
從目前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我發現老師們還是停留在教教材上,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區別:
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是“書本”思想的體現,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論”和“知識本位論”,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們教什么;教材怎么說,我們怎么教;教材有多難,我們教多難……用教材教,卻是對“人的本位”的回歸,教的內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發展的需要。
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材觀。前者把教材當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選擇的;不僅如此,前者還把教材當成“死本”,是封閉的、權威的、固化了的東西,后者則把教材看作“活本”,是開放的、和鮮活生活的相聯系的、可以再開發的一種課程資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行為。前者典型的行為特征是:把教材當成“東西”,把學生當成“容器”,教師則是“搬運工”,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把教材這個“東西”搬進學生的“容器”里的過程,因而,“灌輸”是教學的主打方式。后者則不然,是把教材當成教學的資源,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參與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因而,“自主建構”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理論依據。行為主義教育理論是前者的主要依據,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是后者的重要“靠山”。因此,在新課改實踐中,教師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實處,一項必須要做好的基礎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學習建構主義等教育理論,牢固樹立起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育觀、課程觀、教材觀、知識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只有思想觀念轉變了,教學行為才能回歸正確的教育軌道,如何幫助老師們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
一、看教材——教材既是“范本”也是“學本”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展開課堂對話的橋梁,是教師走進學生生活及其內心世界的橋梁,因而教材是一個“范本”。作為范本,教材內含教學方法的指引,為展開教學提供話題,為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方案。
《愛父母,在行動》
如:10課第一課時《父母默默的愛》首先提供的是一個話題,教材呈現的是一顆愛心樹,就是告訴老師們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探究父母及長輩為自己所做的日常事件背后包含的愛,去發現愛、感受愛、訴說愛。在學生通過聯系自身生活實際,回憶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例的過程中,體會父母及長輩對子女及晚輩的愛之深、愛之切、愛之苦。其次還有教學方法的指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去發現日常生活中每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充實這棵愛心樹上。
同時,教材也在引領兒童與教材中人物展開對話,因而教材也是兒童開展自主學習的“學本”。教材呈現的內容是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通過兒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使兒童能夠將自己的生活與教材內容建立連接,并通過與教材之間的對話,使兒童更好地反思,建構自己的生活。如10課《父母多愛我》一課,既有通過故事《媽媽喜歡吃魚頭》引導學生探究故事背后藏著的愛,從而激活學生已有經驗,喚起學生回憶生活,去搜尋生活中父母及長輩關愛自己的感人故事,發現愛、體會愛;又有一首小詩《媽媽的愛》在歌頌母愛的同時引導學生去關注身邊各種各樣的愛,理解愛、明白愛;還有《一封爸爸給東東的信》道出了身為父母的良苦用心,引導學生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去反思愛、認識愛、交流愛。這樣,兒童在搜尋愛的的過程中,實現了兒童與教材真正的互動。
二、用教材——教材既要“讀懂”也要“轉化”
道德與法治課跟生活貼得很近,絕對不能照本宣科。教材呈現的范例不再是學生需要記憶的內容,而是便于學生打開思路。尤其是主持人的話,它出現在教材中不同的地方,主要功能是活動導入、拓展和
總結
,它指明了學習方向和教學目標。杜威曾指出,“教師須懂得教材,還要懂得學生的需要與能力”,“學校里教學方法的基本的錯誤,就在于認為學生的經驗是可以由教師來假定的”。1、理解教材的設計:
教師首先要認真解讀教材,理解教材每一課的編寫意圖、體現的課程標準內容點以及所蘊含的教育思想。理解每個活動后所蘊含的知識點和價值觀。如11課《爸爸媽媽在我心中》,是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條“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和第2條“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心家庭生活,主動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而編寫的。孩子都是愛父母的,都有愛父母的自然情感,但這個年齡的孩子對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樣去愛父母,也不知道怎樣表達對父母的愛。
教材內容有三個學習活動主題:
1、《我們都愛父母》三幅圖分別呈現了不同家庭的子女是怎樣擔心、心疼、思念父母的情境 ,旨在從生活的具體場景切入,從情感的角度激發學生已有的經歷和感受,為教師從本班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提供了某些暗示。
2、《我們了解父母嗎?》三幅圖提示學生了解父母的途徑有詢問、觀察、實踐等,是為了調出學生的已有經驗,去了解父母。“孔子名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說的是: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為雙親的年高體健而高興,再一個是因為雙親歲數大而擔心。教育我們要有兩種心理:一種是因為天增歲月父母增壽,身體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興呢;另一種是為父母憑添一絲憂慮,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點就越近,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就越短了,趁在父母還在世的時候,拿出來我們最大的感情對待父母,不要等到父母離開了才知道去珍惜。是使孩子們從小獲得傳統文化的啟蒙和熏陶,懂得了解父母、關愛父母。“我為父母寫檔案”這一探究活動,是為了加深對父母的了解,提升對父母的認識。
3、《愛父母,在行動》三篇文字資料,三幅圖從四個不同側面反映出關愛父母要有“心”,關注細節;也要有“行動”,付諸實施;還要有“能力”,力所能及、學習實踐;更要有“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通過以上分析,我將活動主題3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并逐層深入到2個課時當中。
2、精準化學習目標:
教材里面出現的主人公是樣板,與本班學生是不一樣的。那么,針對本班學生,要設置什么樣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應該是精確的。教師只有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才能確定精確、恰當的教學目標,確定本課教學思路,圍繞教學目標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設計出學生喜愛的教學活動。
11課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
1、能說出我們關愛父母及長輩的事例。
2、能初步說出我們在今后生活中怎樣關愛父母及長輩。 11課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
1、能通過調查說出父母及長輩的一些情況。
2、能進一步說出我們在今后生活中怎樣關愛父母及長輩。 10課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1.能說出父母或長輩關愛我們的事例。
2.通過合作交流,能說出父母或長輩是怎樣關愛我們的。 3.感受父母或長輩的關愛。
10課第二課時學習目標:
1、能舉例說出父母讓你不能理解的行為和做法。
2、通過合作交流,能舉例說出當父母的行為和做法你不能理解時,怎么辦。
3、初步學會與父母溝通,學會理解。
3、轉化好教學內容:
拿到教材以后,老師們要在了解本地區、本學校、本班級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實際需求,對教材內容教學整合、取舍、擴充和改造,從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例如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是以家庭為主體的學習,這個年段的孩子知道父母愛他們,但往往忽視父母日常生活細節中的愛,對父母之愛的表達方式,有誤解和不能體察的問題,這些都需要老師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去引導,因此10課《父母多愛我》,我們不要被課本當中提供的范例所限制,而是應該和咱們孝義府西街小學的孩子的家庭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孩子們回憶、關注自己的父母日常生活中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說自己的經歷,講自己的故事,頌自己的關愛,在分析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理解中懂得理解和接納父母表達愛的方式。
孩子都是愛父母的,可他們對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樣去愛父母,因此11課《爸爸媽媽在我心中》,我將愛父母分散走在2個課時當中完成,這樣,逐層深入,將愛父母的意識、認識、行動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4、設計好活動過程:
好的教學活動設計可以充分體現“以生為本”,可以保證學生主動且有效的參與。所謂“有效”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實現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符合兒童品德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是指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夠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能夠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兒童不僅能獲得樂趣,也能獲得發展。因此,我們每節課都要積極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提示,在學生充分探究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得出某種價值觀。
10課兩個課時通過合作探究,孩子們懂得了感恩、理解父母各種不同形式的愛。11課兩個課時的合作探究,孩子們懂得了今后應該多了解、體貼父母。因此,開課伊始,我在總結孩子們上節課列舉的父母多么愛他們的例子之后,順勢引導孩子們例舉生活中他們平時怎樣對待父母及長輩的事例來喚起孩子們愛父母的情感。然后將通過例舉生活中的例子,分享已有經驗,再指導后續行動,讓孩子們例舉今后在生活中應該怎樣關愛父母。最后布置孩子們課后去了解父母,為下節課進一步落實愛父母做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能通過調查說出父母及長輩的一些情況。
2、能進一步說出我們在今后生活中怎樣關愛父母及長輩。 學習重難點:
目標2 學習流程:
一、展示調查,導入新課
二、根據了解,關愛父母
三、
運用名言,深化了解四、小組合作,交流關愛
五、總結提升,付諸行動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四
20xx年11月我參加了廣東省楊昌彪名師工作室與湛江市袁燕青名師工作室聯合開展學員跟崗研修活動,“核心素養”一詞貫穿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更深入、更透徹的了解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我專心研讀了由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余文森教授撰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
該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教師進行了專業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既注重理論內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實踐應用的策略介紹的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用書。
從書中,我了解到“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2014年3月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
余教授在書中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系,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余教授還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書中第一章第四節“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系”中提到“核心素養來自于三維目標又高于三維目標”,且指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中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目標”,“要體現并聚焦于學科的精神、意義、文化,反應學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韻、之神”,與“學科知識”、“學科活動”融為一體,才能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且“要在內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品格,轉化為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有品位的人”,這一維度的目標才能實現。
可見,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緊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這一維度的目標,注重巧妙融合與真切落實,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具體到某學科的具有學科特點的素養體系。結合高中物理學科來分析,物理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興趣,對物理文化內涵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規律,發現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的精神和價值觀。
通過閱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我初步解決了近期教學工作實踐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論指導方向,使我課堂教學得到改進。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道路上,我將追隨教育改革的腳步,不斷學習與探索,不斷改革與實踐,希冀做好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優質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五
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我時常有這樣的苦惱:有些知識點課堂上講了好多遍,自以為已經講得很詳細、很透徹,練習得也夠充分,可是一到檢測環節,就發現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教來教去,發現自己賣力地想拉著學生往前跑,可是學生卻慢悠悠不邁步子,盡管還有很多家長很給力地在學生身后做“推手。”
我曾經一直在思考背后的原因,但找不到精準的答案。讀了《從教走向學》這本書,我的思維才漸漸清晰。這本書讓我明白,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讓學生走得更遠。
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每一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
作為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從教走向學》這本書立足于核心素養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以教師的視角,結合已有的經驗和探索,通過具體案例闡述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維度、策略與方法,給大家提供落實核心素養的路徑、工具和腳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現的誤區。這本書從七個維度闡述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從“從課程標準到教學目標”這一維度談感受。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從課程標準到教學目標,是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基本原則和出發點,是教師首先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教師每天備課都要寫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從哪里來,主要來自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標準制定的。反觀自己的教學,教學目標的制定主要依據的是教材,依據的是學情,依據的是考試說明,甚至是教輔資料,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的次數真的是屈指可數。一個不研讀課程標準的教師,如何保證教學質量達到國家的基本要求。我的教學活動距離課程標準的要求有一定距離,文中的四個問題為我以后依據課標制定目標提供了方向。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將課程標準進行了系統化的落實?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從知識維度上升到了素養維度?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將問題解決作為了重點目標?我的教學目標是否關注了對學科大概念的理解?課標指導教師,應更加關注人的培養,綜合品質的提升;要更加關注真實生活,聚焦真實的問題情景,聚焦現實問題的解決;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學生的真實學習和深度體驗中,培育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的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如此重要,能直接當作教學目標嗎?在課堂上,教師不能直接將課程標準當作教學目標,應將課程標準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來制定。這就要求老師要再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這是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時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但卻是從教走向學的前提和保障。
人們常常以為,“教學目標”就是“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就是“教學目標”,兩者沒什么區別。其實不然。過去大家寫教學目標時,是不是通常這樣描述:“理解……”“掌握……”“解釋……”?那么,什么是“理解”呢?學到什么程度叫“掌握”呢?從哪些維度去“解釋”呢?對這些問題,教師是清楚的,教師知道該做什么、該講到什么程度、該從哪些維度去解釋。也就是說,這樣的目標是寫給教師的,是教學目標。
這樣描述的目標,學生是看不懂的,更不知道該如何做。不知道學習目標的學生如同旅游時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通往目標的路上。在落實核心素養的課堂上,教師需要將自己熟悉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清晰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看得懂,聽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讓學習真實發生。
王易春老師給出了幾個制定目標的原則讓我豁然開朗。
第一,制定目標要遵循整體性原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學目標時,既不能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彼此的關聯,也不能割裂這三者的統一,制定教學目標從整體性出發,就是強調要定位于人的培養,立足核心素養來制定教學目標。整體性還體現在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是一個目標體系,彼此要有連貫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二,主體性原則。教學目標是對學生要達到的學習結果的描述,目標是由學生來實現的,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首先,教學目標要描教述清晰,學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學目標應難度適中,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經驗,又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后,教學目標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要設計得有層次、有梯度,學生有選擇的空間。
第三,可操作性原則。教學目標要描述具體,能實施,能測量。忌空話、套話,大而不當。要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通盤考慮,厘清關系,設計出能落實、可評價的教學目標,教師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學生知道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
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從知識的了解和記憶,轉變為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的培育,特別強調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對接。教學目標要定位于核心素養的落實。培訓學生素養的一個重要切入口是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認知,讓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說,應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學習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和素養。
教學目標是否落實了核心素養,一個檢驗標準就是看教學設計是否給學生提供充分體驗、探究的機會,是否將問題解決貫穿課堂,是否將說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聯系。例如,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從語文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處罰,以語文學科素養為指導,以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了“語文學習任務群”。這樣就指導教師走出單篇課文的教學,從整體和任務出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觀念。
對教學來說,課程標準具有導向性作用,是展開教學活動的方向,是“綱”。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意味著教學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按照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設計教學活動,意味著教學實施走在了有效教學的路上。
新課標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指明了教學方向。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是課程的總目標,它與具體的教學目標之間還有很多小臺階,將核心素養轉化為一系列的具體目標后,只要系統中的每個具體目標落實到位了,核心素養的總目標也就達成了。核心素養這個總目標的落實,是在每節課、每個單元、每個模塊中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系統化的落實。由此可見,課程標準轉化為教學目標是一個復雜過程。教師要系統、學習研究課程標準,特別是“課程的性質理念”、“課程的總目標”、“學業質量標準”、“課程結構內容”,用課程總目標統領具體目標,將課程理念貫徹到每個具體目標上。然后教師根據學業質量標準的不同水平,結合學情,將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向一系列目標轉化,即轉化為課程具體目標、模塊具體目標、單元具體目標、課時具體目標。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中的種種不足和局限,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學生才能成長得更快,學生未來的發展才更有潛力。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六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師不但擁有深厚的知識底蘊,還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素養和知識有什么區別呢?素養來自于知識技能,又高于知識技能,素養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師的核心素養包括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
有學科素養的教師一定癡迷和深愛所教學科。有了這種癡迷與深愛,他會主動學習學科知識,鉆研教材,博覽群書,努力開拓知識面,深挖知識層,不斷把知識擴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華,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并且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積累智慧,迸發教育學靈感,形成教育素養。
我最開始從教時,覺得編寫教案的人很優秀,他們往往能夠抓住文本的核心問題,巧妙設問,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去解讀、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來。隨著工作時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積累了經驗,當然這也得益于對教材反復研讀,積極吸取他人經驗,再結合自己的體悟日積月累而成。
譬如這學期我們學習選修教材《外國文學》這本書,這本書每一單元有一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是小說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們在做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經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敘述”,包括敘述角度,敘述人稱,敘述腔調和速度控制幾個概念。如果在以前我總是著重講解本單元的第一課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而讓學生自己讀讀《墻上的斑點》和有關話題“敘述”的理論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這單元時,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題“敘述”上,而把《橋邊的老人》《墻上的斑點》作為例子去解讀,這也符合編寫者的意圖。除此之外,我還選取了《伊索寓言》中《狐貍和烏鴉》的故事,讓學生分別從狐貍和烏鴉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稱去敘述。學生對這個拓展的問題興致很高,演繹了不同版本的《狐貍和烏鴉》,有的甚至改變了敘述腔調,加入了網絡文學中“快穿”的手法,還讓烏鴉角色崩塌。學生們的表現令我驚異,而我也相信,通過這次訓練他們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敘述角度,敘述角度的改變會帶來什么樣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學的理念發生變化,我想這得益于這幾年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聽教學名家的講座,知識視野開闊,對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讀教材也就更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博覽群書,廣泛吸取營養,才能厚積薄發,收到讓學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七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從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和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學觀的重建兩個篇章介紹了新時期核心素養指導下的中學教學,也讓我對自己的課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說:一個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源于各個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學科關鍵能力、核心價值等這一切都是要通過我們的課堂傳遞給學生。別讓知識成為負擔,也別拿培養能力當作笑談。作為一線教師,我覺得核心素養要落地,就必須改變。
反思往日教學中一幕幕熟悉的場景,知識點背過了多少?為什么失分,是不是知識掌握不扎實?這些幾乎是我常用的口頭禪,打著應試教育的旗號我們的教學慢慢被高考綁架,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培養高分學生”之間,我們權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體。很難想象一個只有知識只會考試的機器能走多遠,在教學中學科素養的缺失是致命的。唯有變才可至明朗。
一個老師的認識和思想高度決定著課堂,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深化認識,革新教育觀念。從成績與素養的矛盾中剝離,重塑有機統一體;走出認識的誤區,重塑教學觀;從傳統思維中抽離,重建教師素養,聚焦學生創新思維、想象思維、閱讀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養成,扎實到每一節課上,有意識的將核心素養去滲透給學生,切不可停留在“喉嚨里的改革”層面上,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劊子手,要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所謂破繭成蝶也是痛苦與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養要在中學課堂真正落地生根,我們傳統的教學手段、方法、教學風格可能面臨改變,這一過程會有質疑和不舍,但明確教學和學習目的而進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轉變,必將是充滿智慧又收獲滿滿的改變。從本本意識到課程意識的轉變是創新教學活動的前提。跳出本本主義的'怪圈,以學科課程的高度和視野,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教育不是當下而是未來,關注的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課程意識強調的是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以及生成性的活動,切不可為了教材而教學,為了淵博而進行毫無干系的擴充,實現課程與教學的相融相長,這才是教學改革進入核心素養時代的標志。優化課堂教學,創新課堂形式是創新教學活動落實學科素養的核心。一節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課堂一定是有情景的創設去激發學生思考;有含金量的課堂問題才會激發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有學生通過思考、總結、組織、概括、輸出表達自主生成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
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教育改革的原點在哪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強調,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本點是教與學關系的根本性調整,即要打破陳規,重構教學關系,還權力給學生。學習既是學生的權力,也是學生的責任,沒有學生參與的教育是一種畸形的教育,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節課的中心,完整系統而又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吧。未來的社會,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創新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條件。
核心素養成為我們教學的指向標,而點滴都蘊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在今后教學中,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堂到課后,從實踐到反思,我的思考探索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八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從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和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學觀的重建兩個篇章介紹了新時期核心素養指導下的中學教學,也讓我對自己的課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說:一個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源于各個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學科關鍵能力、核心價值等這一切都是要通過我們的課堂傳遞給學生。別讓知識成為負擔,也別拿培養能力當作笑談。作為一線教師,我覺得核心素養要落地,就必須改變。
反思往日教學中一幕幕熟悉的場景,知識點背過了多少?為什么失分,是不是知識掌握不扎實?這些幾乎是我常用的口頭禪,打著應試教育的旗號我們的教學慢慢被高考綁架,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培養高分學生”之間,我們權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體。很難想象一個只有知識只會考試的機器能走多遠,在教學中學科素養的缺失是致命的。唯有變才可至明朗。
一個老師的認識和思想高度決定著課堂,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深化認識,革新教育觀念。從成績與素養的矛盾中剝離,重塑有機統一體;走出認識的誤區,重塑教學觀;從傳統思維中抽離,重建教師素養,聚焦學生創新思維、想象思維、閱讀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養成,扎實到每一節課上,有意識的將核心素養去滲透給學生,切不可停留在“喉嚨里的改革”層面上,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劊子手,要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所謂破繭成蝶也是痛苦與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養要在中學課堂真正落地生根,我們傳統的教學手段、方法、教學風格可能面臨改變,這一過程會有質疑和不舍,但明確教學和學習目的而進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轉變,必將是充滿智慧又收獲滿滿的改變。從本本意識到課程意識的轉變是創新教學活動的前提。跳出本本主義的怪圈,以學科課程的高度和視野,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教育不是當下而是未來,關注的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課程意識強調的是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以及生成性的活動,切不可為了教材而教學,為了淵博而進行毫無干系的擴充,實現課程與教學的相融相長,這才是教學改革進入核心素養時代的標志。優化課堂教學,創新課堂形式是創新教學活動落實學科素養的核心。一節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課堂一定是有情景的創設去激發學生思考;有含金量的課堂問題才會激發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有學生通過思考、總結、組織、概括、輸出表達自主生成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
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教育改革的原點在哪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強調,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本點是教與學關系的根本性調整,即要打破陳規,重構教學關系,還權力給學生。學習既是學生的權力,也是學生的責任,沒有學生參與的教育是一種畸形的教育,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節課的中心,完整系統而又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吧。未來的社會,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創新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條件。
核心素養成為我們教學的指向標,而點滴都蘊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在今后教學中,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堂到課后,從實踐到反思,我的思考探索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九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這些變化對人的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當我看完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時,我對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不斷的提升我的思考。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重建教學關系和先學后教這兩節。因為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目前我們學校就是這種模式,重點在教師引導和學生自學。說實話,這種模式真的很考驗教師的能力,要提前做好很多準備:制定導學案、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程度的題目、如何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等等。我作為一名語文和音樂教師,這種教法對目前的學生群體、課堂教學手段、學生的整體素質等各方面來說喜憂參半,因為這樣的教學手法對老師、學生要求太高,需要我們靜下心來,一點點進行積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這也是我們目前一直進行教研的方向,我們正在摸索中前進。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十
經教研室齊主任推薦,認真研讀上海教育學會尹后慶博士的《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報告,有以下幾點收獲: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的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落實立德樹人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是以人為本的時代特征對教育本質認識的催化。核心素養的提出,對我們真正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確立回歸教育本源的思維邏輯,為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等提供了引領性支撐。這是“人”的回歸,“學生”本位的回歸。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三條基本途徑,課程改革,教學實踐,教學評價。課程改革不僅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革,而必須是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證。探索五種教學方式:問題化教學,情景化教學,單元化教學,學科活動教學,兩種課程。核心素養如何通過評價指揮棒的變化,把核心素養培養落到實處。核心素養必須校本化,核心素養必須學科化,學科素養必須目標化。
思考:從“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倒逼學校走向深度改革。
學校走向深度改革之前,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摸清底子,學校的教育哲學、辦學使命和畢業生形象三者是否一致,這是落實“核心素養”的根本。如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生源復雜,但堅持“光譜教育”的辦學理念,樹“光譜教育”品牌,倡導以生為本、尊重差異、賞識個性、多元發展的教育價值觀,培育大氣和諧的校園文化,培養懂感恩、善合作、愛學習、會創新的學生。
2、知己知彼,依據校情分析對本校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核心素養和最缺乏的核心素養。仍以我校為例:學校生源的主體為“農民工二代”和“拆二代”,前者常年穩居83%以上,隨著城市的擴大,還有不斷攀升的趨勢。對于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四項核心素養為:責任擔當、健康生活、學會學習和實踐創新;而最缺乏的四項核心素養: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科學精神和人文底蘊。
回答好以上兩個問題,就可以精準發力,走向深度改革。
1、探索核心素養校本化的表達。
依據前兩項分析,我們認為: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優秀的品格是我校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內隱的,品格則是外顯的。若失品格,一切皆失。我們把“懂感恩”作為我校畢業生形象的第一要素來培養。我們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農民工子女關愛活動、感恩教育活動等為抓手,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宣傳欄、黑板報、班會、廣播站、互聯網等教育陣地,構建立體德育網,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是學校德育的“規定動作”,對于有個性特殊孩子還有“私人訂制”。
2、探索核心素養引領的課程與教學改革
一課程:田局的名言,今天的課程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核心素養的整體性和融通性決定了課程實施必然是整合的。重新修訂并完善學校光譜課程體系。有效整合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三類課程。就算是基礎型課程我們要堅守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進行單元化教學和學科主題活動教學。至于研究型課程,我校已建成二七區中學第一家創客空間“創客家”,我們要利用好創客課程,力爭培養一批具有實踐創新精神的人。三要逐步形成精品課程。為更好落實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科學精神等學生核心素養,學校逐步形成感恩教育、科技體育、主題閱讀、創客課程等凸顯核心素養的四大精品課程。
二課堂:一是強化學科素養的育人功能。實現學科內滲透式整合,改變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的現象,在尊重學科的基本屬性與獨特價值基礎上,以主題整合學科內在的邏輯,發揮學科育人功能。二是完善光譜課堂教學形態的“五步導學”操作流程,突出學生的自主建構、互動質疑、反思延伸,指向善于學習。
3、探索核心素養的校本評價策略與方式。說實在的,這一塊我們目前也沒有做好,但一直沒有放棄思考,我相信在這方面肯定有先驅者,希望能得到指導、幫助。
“核心素養”來了,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們只能順勢而為,努力讓它落地。讓魚兒在水中游,鳥兒在空中飛。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十一
再翻閱《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初次閱讀時做的圈畫批注清晰可見;隨意瀏覽幾處標記的地方,心里還是會忍不住的驚嘆,余文森教授的論述真的是言簡意深、凝練有力,句句走“心”有“新”,引人共鳴。但為什么一篇簡單的讀后心得卻讓我提筆又無從下筆呢?我總結了兩點:第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是一本真正值得閱讀的“好書”。這樣的“好書”只有一遍粗略的泛讀當然不行,需要細讀慢品、消化吸收,才能沉淀下來東西,為我所有。第二,我在初次閱讀時,沒有及時歸納整理各個篇章的內容是個很大的失誤。全書十一個章節全部讀完后再總結,因為時間的原因,感覺個人記憶中的知識框架不太清晰了,感悟也有些碎片化。盡管有太多的觸動與想法,但每次動筆都會思緒萬千。鑒于以上兩點,在今后的閱讀中我要做到及時總結、及時“輸出”,這樣才能在“閱讀、思考、表達”中進行“完整的學習”。先來談談自己“零散”的幾點感悟吧。
如果單從書名來分析,我覺得有三個關鍵詞可以概括這本書,分別是“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仔細翻閱書內的三個篇章,“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和“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篇章都是緊扣關鍵詞展開詳細闡述的。可我在讀完全書后,“課程意識”卻首先跳入了腦海。其實,早在幾年前,我所在的學校就掀起過課程建設的熱潮,但那時的'自己還只是“跟風”行動、悶頭做事,并未對“課程”有過深入了解。讀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后,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課程。課程不僅是學科教材,它還包括課程資源;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也都屬于課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參與者、實施者和踐行者。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有課程意識,我們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直接決定了課程的高度和視野。對課程意義的理解、對課程本質的把握、對課程價值的定位都需要我們建構、整合,只有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觀,才能讓課程與教學共生、相融、相長、雙贏,真正實現教學改革進入核心素養時代。
“所有的教育都應該指向人”。圍繞著“人”的教育,應該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落實以學定教、實現少教多學、不教之教、教學相長。“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只有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在這其中,學生會有經歷發現、探究、解決、生成的學習過程。同時,“先學后教”給我的印象也很深刻,“讓學生的學習在前,教師的教學在后”,這樣的教學方式為每個孩子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避免學生了對教師的過分依賴,但又不是教師的完全放手。就拿我們平常的音樂課來說,如果學生對音樂已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體驗;然后針對學生在“先學”后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解決,這樣的“教”才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課堂中“問題鏈”的教學方法,是為了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中推動學習能力的發展,“問題鏈”的問題提出很關鍵,教師要適時做好引導,實現教為了不教,把教轉化為學。
全書讀完,“責任”壓在心頭,“擔當”更想挑在肩頭。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是要在細水長流中逐漸養成,最后吸收沉淀下來的。而基礎教育就像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有持續不斷的能量支持向上發展。不得不說,作為一名小學音樂老師,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觀念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一些改變。我對自己的定位不只局限在音樂老師上,更多的是對“立德樹人”、對“育人”的理解。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我想應該是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有進取心、有抗挫力的時代新人。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也深知,唯有加強自身修煉,才能努力成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做學生的榜樣,當學生的引領。
正如這篇讀書心得的開頭所述,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自己能靜下來再來一次“沉浸式”精讀。我想那時的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應該不會像現在這樣膚淺、片面。讀書是為了給自己注入新的“源頭活水”,希望自己在堅持閱讀的時候也能堅持思考,并在教育教學中合理運用,和學生一起享受“完整的學習”。20xx,一起勇敢向未來!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十二
核心素養是現在教育最熱門的話題,近期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讓我對素養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認識。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
因為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在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關系的論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養相比三維目標,更加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說,核心素養更關注教育的內在性、人本性和終極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養是來源于三維目標又高于三維目標的,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養更多意味著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轉變。
那么怎樣在我們教學工作中體現出核心素養呢?
通過學習,知道在教學培過程中,注重文化對學生的熏陶,還得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可從以下方面在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
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是不可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
給學生一個交流,開放式的課堂。課堂以學生為主題,那就盡量給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讓學生真正實現“學會學習”這個目標,需要讓學生盡快轉變學習方式,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三種方式,指導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牢固掌握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可以實現能力的發展,增強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大量、廣泛的閱讀,積累優美、新鮮的語言材料,并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中華傳統經典作為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不僅內容源遠流長,同時也有精辟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鏡子,能夠將社會生活反映出來,映照著學生的心靈,并啟迪學生的心智。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關于核心素養教學觀的'重建,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本書我還需要細細品閱,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篇十三
核心素養是現在教育最熱門的話題,近期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讓我對素養教育又多了更深的熟悉。
中國同學進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同學應具備的適應終身進展和社會進展需要的必備品行和關鍵力量,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召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供應了方向。同學進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同學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進展和社會進展需要的必備品行和關鍵力量。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核心素養畢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同學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老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動身,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化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
由于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同學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進展同學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行和關鍵力量,是對同學進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同學學會學習的關鍵。
在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關系的論述中,提到,核心素養相比三維目標,更加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說,核心素養更關注教育的內在性、人本性和終極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養是來源于三維目標又高于三維目標的,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養更多意味著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轉變。
那么怎樣在我們教學工作中體現出核心素養呢?
通過學習,知道在教學培過程中,注意文化對同學的.熏陶,還得對同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共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育。可從以下方面在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
第一、結合生活實際,培育同學的實踐力量。
其次、在課堂內充分體現出“情感課堂”。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是不行能調動同學的情感,讓同學布滿熱忱地學習。
第三、傳授方法,引導同學自主探究。給同學一個溝通,開放式的課堂。課堂以同學為主題,那就盡量給同學求知、制造、展現自我、體驗勝利的平臺。讓同學真正實現“學會學習”這個目標,需要讓同學盡快轉變學習方式,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三種方式,指導同學自己先獨立思索,并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堅固把握學問。同學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可以實現力量的進展,增加情感體驗,培育同學發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力量。
第四、注意積累,海量閱讀經典書籍。通過大量、廣泛的閱讀,積累美麗、新奇的語言材料,并培育同學思索問題的力量。中華傳統經典作為我國文學寶庫的珍寶,不僅內容源遠流長,同時也有精辟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猶如一面鏡子,能夠將社會生活反映出來,映照著同學的心靈,并啟迪同學的心智。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同學才智地成長。關于核心素養教學觀的重建,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本書我還需要細細品閱,豐富自己的理論學問,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