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一段經歷、學習或思考的總結和感悟。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制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風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標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那個核心,咱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和"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確實是對"孝"的明白得,引申開來講,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必然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職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盡管心中對傳統文化有必然的認同,可是自以為自身做得還不錯,通過兩次學習,才慢慢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咱們每一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門生規》的內容能夠指導咱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咱們養成良好適應,成為一個有素養有修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長,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因此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咱們每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現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其突出,因此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咱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咱們的社會安寧和諧,國家興隆發達。
"門生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那么學文"是《門生規》的總綱領,只要咱們認真去學習、去試探、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明白哪些能夠做,哪些不能夠做,就有了做人的準那么,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定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確實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第一要講信譽,不能夠訛詐他人或胡說八道,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適當,切題就行,不要甜言蜜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咱們。
做人要知道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因此《門生規》第一章確實是《入那么孝》感恩之心體此刻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咱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大體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常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感覺很煩;有時對父母的怨言,不能專門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睬......想一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切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老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老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老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老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那個社會是何等的世俗,忘了繼續查找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楚在現實中。在不碰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碰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只是是俗人一個。因此超級感激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遇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示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一輩子。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愈來愈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伙兒都能夠踐行圣。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二
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備受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傳承價值觀和培養學生的精神世界的過程。通過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我深切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智慧,同時也收獲了很多啟發和體會。
首先,傳統文化教育強調的是尊重。尊重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我們應該始終堅守的道德規范。通過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中的尊重之道,我意識到只有尊重他人、尊重歷史、尊重自然,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展示古人在生活中對待他人的態度,給予了我深刻的觸動,讓我懂得了要尊重每一個人,無論他們的地位、背景和能力如何。這種尊重不僅能夠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還能讓我學會市場價值,學會從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進取。
其次,傳統文化教育強調的是平衡。平衡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領悟到,只有在追求平衡的道路上,我們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幸福和內心的滿足。傳統文化教育給予了我學會處理生活中矛盾和困難的智慧,并教會我如何保持心態的平衡和情緒的平穩。這種平衡讓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不因一時的失敗或困境沮喪,而是堅持相信自己,努力追求成功。
再次,傳統文化教育強調的是和諧。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傳統文化教育在課堂上通過傳統文化的故事和方言,讓我樹立起尊師重教的態度,并且明白相互之間要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和諧是社會和家庭的基石,也是個人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只有在和諧的環境中,我們才能夠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從而實現自己的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
最后,傳統文化教育強調的是感恩。感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我深刻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并且明白只有對他人和社會心存感恩之心,我們才能夠積極向上、心存善良。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時常回憶起古人的經歷和智慧,深感自己應該心存感恩,對自己得到的一切心懷感激,并且主動回饋社會。感恩使我更加勇敢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同時也讓我學會更加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
總之,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我得到了理念的啟迪和智慧的滋養。尊重、平衡、和諧和感恩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價值觀,也是我從中得到的寶貴財富。對我而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一種對人生的啟迪。因此,我將一直努力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堅持傳統文化教育的理念,讓傳統文化繼續在我們心中發揚光大。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三
課堂上一個個真實故事引發的思考,結束時90度鞠躬禮及《感恩詞》讓心存敬意。以位音樂的《德音雅樂》及《孝親感恩歌曲學唱》課程給整個大講壇帶了歌聲、笑聲還有感動的低泣聲。悠揚甜美的《生命之河》在義工們曼妙手語舞姿中展開,讓與會學員感受《生命之河》滋潤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凈化歌者的內心;用心去聽一首好歌,能滌蕩聽者的靈魂。一個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經典故事和一首首優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場學員,互動漸入佳境,全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情到深處,學員們還不時發出動情的低泣聲。
據悉,為大講壇服務的十幾個義工都是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以幫助別人為樂,他們把幫助別人當成個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們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輕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會場的每一個角落,用半蹲的姿勢為在場的貴賓和授課端茶送水,他們用真誠的微笑溫暖每一個人,他們身體力行踐行《弟子規》,他們用言行踐行道德禮儀,宣揚傳統文化。每當聽到一聲聲“,早上好!”、“,下午好!”“,您辛苦了!”“,請愉快用餐!”等等溫馨話語,恍惚來到了一個文明和諧的世外桃源。
本次大講壇所有學員均是來自一線的,他們排除一切干擾,參加為期7天的,時間長、人數多,但會場秩序井然,學員們完全融入到了和諧、寧靜、純粹的.吸收經典文化的氛圍中。授課中生動風趣的演講,深入淺出的報告,深深吸引了全體的學員,大家無不認真聽課、細心筆記。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所有人在都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感動中汲取師德的正能量。
松花江的王琦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事業來做,他們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來,讓的民族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做的職責,讓從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做中華傳統文化的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努力教育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深刻國學經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盡到一個應盡的責任。
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文化素養,同時,在“如何對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社會”、“如何對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后,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還是家庭生活、與人相處等方面“身教勝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將把這種平和的心態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努力踐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導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一個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四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傳統文化教育課成為了我們培養傳統文化意識和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我在參加傳統文化教育課后,深感受益匪淺。在這一過程中,我擴展了文化視野,增強了文化自信,提升了藝術情操,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傳統文化教育課上,我首先通過了解和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擴展了自己的文化視野。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包括了豐富多樣的文學、哲學、藝術、禮儀等方面的內容。而我在傳統文化教育課上,接觸到了諸多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名人故事和優秀作品。這些都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比如,在學習古代詩詞的過程中,我被古人們高尚的情操和才情所折服;在了解中國畫的歷史和發展時,我被那些細膩入微、寓意深遠的作品所深深吸引。通過這些學習,我逐漸拓寬了自己的文化視野,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其次,在傳統文化教育課上,我逐漸增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當我們一直與現代科技接觸,缺少傳統文化的陶冶時,對傳統文化可能會有一些陌生和疏離的感覺。然而,在傳統文化教育課上,我學會了和傳統文化建立起一種親近和信任的關系。通過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我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通過傳統文化的陶冶,我逐漸建立起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更加自覺地踐行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之夢。
此外,在傳統文化教育課上,我還提升了自己的藝術情操。中國傳統文化是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也是藝術的源泉。在傳統文化教育課上,我接觸到了一些傳統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音樂等。通過學習和實踐,我逐漸欣賞到了傳統藝術的美。在書法方面,我體會到了用毛筆翰墨表達心靈的快感;在音樂方面,我領略到了古箏的悠揚和琴韻的深遠。通過這些藝術的陶冶,我能夠更好地領悟到藝術的魅力和價值,也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個性。
最后,在傳統文化教育課上,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它不僅包含了豐富的知識內容,也蘊含了深刻的智慧和哲理。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課的學習,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加系統和全面的認識。我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道德規范以及精神追求。同時,我也意識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面對現實社會的變化和挑戰。
總之,傳統文化教育課給予了我很多啟示和啟發。通過這門課程,我不僅擴展了文化視野,增強了文化自信,提升了藝術情操,而且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學習弘揚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的智慧和魅力指導自己的思考和行為,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五
隨著夏意漸濃,粽葉飄香,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僅有著其獨特的風俗文化,還蘊含著濃濃的家國情懷。為了增進大班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在臨近端午節之際,高琦幼兒園大三班組織孩子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端午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在端午節前一周,老師請孩子們和家長共同搜集了與端午節有關的資料、圖片和物品帶到幼兒園來。某月某日上午,周映月老師組織孩子們開展了名為“吉祥端午節”的集體教學活動。在活動中,老師向孩子們介紹了端午節的來歷和傳說,讓孩子們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以及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所進行的相關活動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并將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同時,在這個季節里人們還有在家門口懸掛菖蒲、蒿草、艾葉,佩戴香包等習俗。最后還讓孩子們品嘗了香香的蜜棗粽子和肉粽。
隨后,陸xx老師又帶領孩子們進行了美術活動紙工“做粽子”和繪畫活動“粽寶寶”。還和孩子們一起將收集的圖片、香包、艾葉和自己的作品布置成了展板,共同迎接端午佳節的到來。
端午節系列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大班的小朋友了解到傳統的節日風俗,感受到節日的親情和快樂,更加體驗到一種愛國的情懷。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六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也有幸接受了這方面的教育,通過多年的學習和體驗,我深刻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意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魅力。它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還包括了文學、音樂、藝術等方方面面。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深邃智慧和內涵。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讓我對待他人更加溫潤、有禮;詩詞歌賦中的文化底蘊,讓我對祖國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些都是我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所感受到的獨特魅力。
第三段: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應用價值
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更因為它具有現實的應用價值。許多文化遺產、文化符號和文化價值觀念,現在仍在現代社會中涌現出新的生機和靈感。例如,在教育、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等領域中,傳統文化的應用價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段:傳統文化對于個人修養的提升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它對于個人修養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僅僅涉及到知識層面,還包含著道德倫理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孝、禮、義、信、仁等都是重要的價值觀念,通過學習這些基本道德準則,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增強自身的修養,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底線和品德高尚的人。
第五段:結語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秉持“承傳統、創未來”的理念,不斷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其在文化、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價值。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七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主講,我感到收獲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圣先賢早已為子孫后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后代,在讀完后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為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的理解,還有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我不盡自問,我愛嗎我會愛嗎這次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
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職業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于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愛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于一個,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在學校的教育中是實施者,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說:“不一定記得你說過什么,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么。”教師如果本身沒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說教是不能使信服的,所以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本身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的榜樣。
在看《小孩不笨》中,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的賞識和鼓勵后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的經驗,問題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等等,這些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沖突,不尊重,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范的,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往往有禮有節,如果一味采取強硬方式去壓,倒會激起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心理都有癥結,每個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深入,關心生活,多鼓勵,多贊揚,多賞識這樣的,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和才能建立信任,自然會喜歡這樣的,會聽這樣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而又堅苦的工作,要《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并不是金庸小說里的《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里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在《弟子規》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要戰勝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愿的學校茁壯成長。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八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我也有幸受到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和影響,并從中受益匪淺。通過這一過程,我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優秀之處。接下來,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介紹傳統文化教育的背景。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傳統文化的恢復和傳承對于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社會和諧穩定意義深遠。近些年,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國家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段,談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學生的意義。
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一種學科,而且是對國家歷史、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人類文明的一種綜合性教育。這給我們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收獲。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我們重溫了國家的歷史,了解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時,我們也更加懂得了在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借鑒和創新傳統文化。
第三段,分析傳統文化的優秀之處。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豐厚積淀,其內涵非常豐富。這些內涵有道德、文化、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其中,十分值得一提的便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與我們的道德觀、人生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傳統文化以其深厚的道德規范,使我們更加注重對于國家、社會和人民的貢獻,同時也讓我們更好地把握我們自己的人生使命。
第四段,談傳統文化教育對于現代社會的意義。
現代社會不斷的發展,文化與科技不斷地迭代更新和跨越發展,我們同樣需要一種具有經久不衰性與文化實質的“養分”來稀釋或充實我們對于生活的看法,這便是傳統文化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時代性,其實質和價值也是世界性的,它深化了我們的文化認同感,保留了我們的傳統優良文化,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第五段,總結。
初中時代,我們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初步接觸到了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這對于我們又是一種深刻的歷程。在這段歷程中,我們不僅收獲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激發出了我們永不止步的求知精神。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我們更加充分的認識到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也使我們成為了更加積極向上的人。可以說,在當下時代中,學習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和我們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須的。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篇九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一載流年又從指尖滑過,回首來路,有風有雨,回眸世事,有喜有悲。山水一程,日月三江,任時光荏苒,光陰的故事總在一遍遍的述說。時間無法留住,記憶卻永銘心間。在這辭舊迎新之時,辭去舊歲也辭去冷冬的寒涼,迎來新春也迎來一春的暖意。歡樂是一種心情,淡然也是一種心境,新年伊始,在清新的民歌中,守候著民族的深遠與浩翰,在歌聲中一剪寒梅伴著雪花帶著新年的祝福香飄四方!
忙碌了一年的親人朋友都放下了往日那沉重的工作回到家,一打開電視就聽到了過年啦!這是頭條新聞。這是人人心中的頭條新聞。這新聞是隆重,是喜慶,是莊嚴,是團聚,是溫暖,是敬意。這兩個字,在人們心中份量很重,含義卻越來越單薄。于是過年就簡單成了對春運的不滿、對春晚的嘮叨,簡單成了一頓年夜飯和幾掛煙花爆竹。
過年被稱為春節,是從民國開始的,至今未滿百年。對過年的叫法,歷代雅稱不同,其中元旦和元日比較通行。“年”在甲骨文中,寫為上“禾”下“人”,是一個人頭頂谷物的樣子,此字周代才有。堯舜時稱“年”為“載”,夏代稱“歲”,商朝稱“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時已過,要奉祀神靈祖先了,過年的習俗便源于此。
現在過年多被看作一種民俗,流傳的也是一些民間傳說。其實在古代,過年不僅是一種民俗,更是一種政治行為,是一年中最神圣、最莊嚴的日子,當然也是民眾最歡樂的日子。
農耕傳統,注定了中國人非常重視天、地、雨水,而這一切都要仰仗時序。春節是一年時序變化之始,從周代開始,關于春節就形成了一門復雜的學問,在《禮記》《尚書》中都有記載。由于這份歷史記憶的缺失,使我們已不大理解春節的真正含義了,從中感受到的神圣和歡樂,自然也比古人少了很多。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國人的價值觀,也是春節的靈魂所在。若沒有這個理念,我們就很難理解春節民俗中的很多行為。
中國人自古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領和關照下,人類才能獲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所以一年之始,祭祀天地諸神、表達對天地的敬畏,便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禮記》記載,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開始齋戒。立春之日,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和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典禮,禮畢回朝,天子再對各級官員進行賞賜。正月第一個辛日,天子要代表國家舉行祭天之禮,來祈禱天下谷物豐收。亥日,天子要帶領官員一起,去親自耕種用來祭祀天帝用的農田,用來表達對天地的敬意。民眾的生活資源,均來自山林河湖,所以正月,各地政府還要祭祀山林河湖。為了保護牲畜繁殖,規定祭祀的牲畜不能用雌的。
這是國家禮儀。到了民間,也有很多做法來表達對自然和祖先的敬意。到宗祠祭祖是民間過年一個重要內容。除此之外,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除夕夜設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諸神,都是春節的重要禮儀。像河南等地,還把初十當作石頭的生日,這一天不能用任何磨、碾等石制工具,人們向石頭焚香致敬,設供物祭祀石頭。這可能這是從石器時代保存下來的禮儀。總之,春節里無論國家還是民間,敬奉天地諸神和祖先的禮儀都是重要內容。這些禮儀表達了對天地和先祖的遵從與敬畏,也使人們在春節中體會到了一種神圣感。
古人在正月還有很多禁忌,這些在《禮記》中也有記載。我們的先祖明白,對自然界的保護,其實是對人類自身的保護。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樹木,不可搗毀鳥巢,不可殺害幼蟲,以及未出生的或剛出生的動物與幼鳥,不可捕殺幼獸、掏取鳥蛋,不可聚集大批民眾,不可建筑城郭。這些禁忌,體現的都是傳統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意識。可惜的是,這樣一些禁忌,很多已被我們遺忘。
這里只說了一點古人春節禮儀的片斷,從這些片斷,我們可以感受到春節的靈魂,首先是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對先祖的追憶和緬懷。只有在與天地和諧共處的氣氛中,人們從世間感受到的歡樂才更真切。在全球關注生態文明的今天,我們溫習古人關于春節的禮儀,能讓我們更深刻地感知到中國傳統生活的優雅。在擁有了相應的文化心理后,我們對春節的.感受也會變得豐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