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熟悉她的人無不發出由衷的贊嘆。同行們說:“她是一流的學科帶頭人。”領導們說:“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教育改革先鋒。”老師們坦言:“她是我們的校長,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學生家長更是直言不諱:“有這么好的校長,孩子放在學校,我們踏實著哩!”……
作為縣第二實驗小學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在這片深愛的小學教育沃土上已經默默耕耘了近30個春秋。在多年的教學和校務、黨務工作中,她揮灑熱情、奉獻青春、身先土卒、敢爭一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一名當代女教育工作者的奕奕風采。
“教育園地是我成長的沃土;教師,是我永遠的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1981年,年僅18歲的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上班的第一天,她在嶄新的筆記本上鄭重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教育園地是我成長的沃土;教師,是我永遠的根。”時光飛逝,轉眼間近30個春秋過去了,憑著這份樸素的信念,無論崗位如何升遷,無論環境怎樣改變,就這樣,始終根扎教育沃土,把當好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當作了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獨特的教育觀和學生觀:講究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學生能力。她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發展相結合,采用“講講、練練、評評、議議”的課堂教學形式,因人施教,發展個性,把握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讓優等生吃飽,讓中等生吃好,讓后進生愛吃。”讓每個學生找到最近發展點,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教學工作得到學校、家長及上級主管部門的一致好評。
驕人的教學業績使她在同行中脫穎而出,她先后被評為全國德育科研先進工作者、濟寧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濟寧市小學數學教學能手、濟寧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級教師……更高的定位使她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教學舞臺上繼續創造新的輝煌。看,一堂堂青年教師的優質課上,有她字斟句酌的諄諄教誨;全市骨干教師培訓班上,更少不了她精彩的講座和生動的授課……大家都說:“可是我們身邊的教學專家啊!”,可卻笑著說:“我只是一直努力成為一名好教師而已。”
“學科帶頭人、教育改革先鋒、老師的良師益友……”在外人看來,這些都是簡單的評價,只有知道背后自己的辛勤和付出。
1999年,成績突出的被組織任命為縣黨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從一名普通教師走上領導崗位,深深知道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她更加勤奮好學,追求上進,以優秀的教學理念作為思想先導,不斷提升了自己的管理水平,用專業的教學管理知識,充實育人實力。在工作、生活中,她團結同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為教師創建了和諧向上的工作氛圍,并身體力行起模范帶頭作用,關心他人、鼓舞他人、支持他人、理解他人。特別對青年教師,更是言傳身教,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使他們迅速成長為學校教學中的中堅力量。
是時,正值教育改革浪潮風起云涌、素質教育初見端倪之時。作為縣“窗口學校”的第二實驗小學,教育改革的路子怎樣走,素質教育的文章怎樣做,成了全社會普通關注的熱點。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面前,審時度勢,以她特有的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找到了一條適合學校自身發展的特色之路,那就是“以德塑校,科研興校,藝術揚校。”
“素質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經常這樣說。在她的倡議下,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科學有序的德育工作體系,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從教育學生感恩做起,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各項活動。在她的積極建議下,在每年的母親節之際都認真開展“五個一”活動,即:向母親說一句祝福的話語、寫一封感恩的信、為媽媽梳一次頭、洗一次腳、包攬一天的家務等;汶川震災發生后,在第一時間向全校師生發出“地震無情人有情,我為災區獻愛心”倡議,廣大師生紛紛捐款,為災區獻上了一片愛心,“靠近春天,冰雪就會融化;靠近音樂,生命就會舞蹈;靠近清泉,心靈就會濕潤”,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與升華。
“素質教育,就要加強教育教學的科研力度。”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她一直強調適度超前意識,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舉全校之力,確立了以科研為先導,向科研要質量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學校——教科室——課題組——實驗教師四級管理網絡,實行了領導分工包課題制、課題組長負責制、實驗教師竟聘制,并通過課題研究,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明顯提高,培養了一支科研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隊伍。在她的帶領下,目前,學校已完成國家級和省市級“十五”規劃課題12項。其中,國家“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新課程標準下的網絡資源應用與開發研究》已順利結題,并被評為山東省科研成果一等獎。承擔了“十一五”規劃國家、省市課題8項,其中省級課題《立足校本教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獲得省科研經費一萬
元獎勵。大量的實驗報告和教科研論文在全國、省、市教育刊物上發表及教科研部門評選中獲獎。二實小先后榮獲了山東省首批教學示范學校、山東省首批校本培訓示范學校、山東省電教示范學校、山東省創新教育示范基地等諸多榮譽。
“素質教育還要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在這點上,獨具慧眼,依據學校優勢和學生實際,“以藝育德、以藝啟智、以藝健體、以藝冶美”,將“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來抓。倡導成立的“小百花”藝術團至今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來,小百花在老師們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著,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特長生,每年都有百余名學生參加藝術考級活動,學生的藝術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學生劉麗榮獲全國“十佳”歌手獎,謝寧榮獲第八屆宋慶齡獎學金,李雨朦榮獲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網頁制作三等獎,張暉等4名同學榮獲山東省“英拓杯”英語大賽團體冠軍……目前,全校已有800多人獲國家、省、市級以上獎勵,學校也被中央教科所評為中國特色教育理念與實踐項目學校。
“雷厲風行的校領導,溫婉寬厚、善解人意的知識女性”,在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和諧與統一。
在學校老師的眼中,是一位眼光獨到、雷厲風行的校長,在是與非、公與私的問題上,卻絲毫沒有半點含糊。就拿每年的元旦來說吧,一本掛歷值不了多少錢,家長送給老師表達表達心意也沒有什么。但是當發現這件事后,她當即號召老師們拒收家長禮物。很多老師不理解,對此,這樣說:“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育己,學校雖是清水衙門,但為了一點私利影響老師形象和學校聲譽,很不值得。”
對別人是這樣,對自己更是如此。的秋,繁忙的開學事務做完后,重感冒在醫院一連輸了幾天液。盡管設法封鎖消息,老師們仍四方打聽,成群結伴去探望她。還沒有完全康復,不顧醫生建議她在家休息的勸告,拖著羸弱的身子堅持到校上班。上班的第一天,她把老師們飽含祝福的禮金和禮品請部門負責人悉數退還給老師。當借教工例會之機,用虛弱而飽含深情的聲音向老師們表達謝意時,許多老師的眼睛濕潤了……
雖然原則堅持的幾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但在生活中的她,卻又是一位溫婉寬厚、善解人意的老大姐。在二實小,有一個“六必訪”的制度,而這制度的確立者之一就是。誰有病有痛,她帶領學校其他校委會人員前往;誰家里有什么困難,只要力所能及她定會不遺余力;對剛結婚或生小孩的教工,她登門祝賀;對退休在家的教工,逢年過節去慰問,學校有什么活動,也總忘不了把他們請來參加。作為一名黨務工作者,對青年教師,十分關心他們的成長,作風上嚴格要求,生活上主動關懷,工作上大膽使用,使青年教師倍感組織的溫暖,遞交入黨申請書的青年教師多達20人以上,他們也正在成為學校各項工作的主力軍。
對老師如此,對學生的關懷更是無微不至。新生入校巡視教室時,發現有個小學生總是低頭落淚,她輕輕走過去,耐心詢問孩子,才知道這孩子5歲時父母因感情不合離異,孩子由母親撫養,母親所在單位效益不好下了崗,收入沒有來源,母子的日子過得很是拮據,孩子的母親去南方打工后,這孩子跟著年邁的外婆生活。得知這些后,專門安排這個孩子的班主任將他當做特殊生對待,在發動教師為孩子捐款的同時,又經常給孩子談心,終于使孩子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事后,這個孩子的母親專門來到學校,拉著的手說:將孩子交給您,我們做家長的放心。
無私奉獻終不悔,漫灑丹心綻芳華。就這樣,以她滿腔的熱情,揮灑一路汗水,高唱一路凱歌,以巾幗特有的豪邁,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征程中繼續努力著、探索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了一個美麗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