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一
究竟是世界推動著小我前進,還是小我的孤獨執著改變著這個世界?
抑或二者兼有。
二
世代相傳的是事業嗎,是短暫炫目的榮光嗎,是光怪陸離的一切嗎。
還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品性,傳承在言行間的家德?
致一
小我身處于世間,無可避免受其影響,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利弊,世俗觀念的沒入人心,這些都會改變著小我的前進方向。
小我孤獨執著、心無旁騖地堅定信念,一條道路走到底。不論他人定義的是非黑白。總有一人會改變世界。
正如伊始洪流從山頂而下,順勢奔流入海。偶或有幾股清流從中分流而下,有些在半途中干涸;有些成功趕在雨季時流向凹地,積水成潭;有些咬牙切齒拼盡全力最終還是與洪流流向同一片汪洋。
二者兼有。
致二
為什么中國一夜之間興起的富人不能被國外富豪瞧得起,不被各大奢侈品店所尊敬?
大抵因為一夜興起之故。
“羅馬非一日之羅馬”倘若羅馬一日建成,其定不是今日之羅馬。
成長及此,我相信的一個道理是:沒有經過淚與汗洗禮的榮譽和財富并不真正屬于我。利用僥幸帶來的金錢和功績只會是幻光。
沒有經過淚與汗洗禮就輕易獲得的金錢,不會有先人含淚總結的信條,不會有字字誅心刻骨的家訓傳承,更不會有恪守家訓的后人在摸爬滾打之后傳承的家業。不能稱之為財富。
后生輕易得到金錢卻未領悟到精髓,先人的努力輕而易舉地化為泡影。此之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縱然我非富非貴,也當體會生活之滋味,化作家訓,身體力行地教導我的子女。即使他日不能大富大貴,獨立于世,不易盲從,平和坦蕩,也是足夠。
寫在最后
但愿我不會變成呼出成熟哺乳動物嗆人窒息氣味的那種人。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二
孤獨是一種執念。身處胡同,幻覺中的目標就在胡同深處,無法自拔。書中的代表人物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干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后來他又沉迷于煉金術,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狹隘、落后、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孤獨是一種重復。同樣是為了某種虛幻的目標,又或是漫無目的,不斷地重復昨天的故事。就如書中的奧雷里亞諾上校,他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敗;跟十六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這些兒子在一個晚上接二連三被殺死了;他自己遭到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槍決,但都幸免于難;最終回到了起點:不斷反復熔鑄小金魚。
孤獨是一種麻醉。就如庇拉爾·特爾內拉,她通過與不同男人糾纏來麻醉自己。
烏爾蘇拉是該書的一絲亮色。她沒有什么文化,也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著質樸的本色,無論什么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后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當烏爾蘇拉終于死去,力量的天平失衡了,她的子孫也在不久的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閱讀此書,對我有很大的觸動:有了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守著孤獨不肯放手,一直孤獨也就真的成了百年孤獨。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一切總會過去,相信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后!
這是孤獨,也是對生命的大徹大悟。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孤獨,或許是我們還年輕,沒有見識到生活最本真的面目。人生而孤獨,又試圖把孤獨變成獨處,期待在獨處中獲得自我圓滿。而孤獨是無法百分之百地轉化為圓滿的獨處的,在選擇享受獨處的同時,也增加了孤獨的相處。是逃避,是和解,還是機械地重復,這是由心情與境遇決定的。我們無需自憐自苦地感慨孤獨,至少我們比這個注定孤獨百年的家族幸福得多。總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觸動心靈的弦,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三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于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并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復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后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于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采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x。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跡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大學篇篇四
布恩迪亞家族的人是孤獨的,思想保守落后的個人是孤獨的.,比如烏爾蘇拉,她是一位勤勞堅強的妻子和母親,她不懈地與命運抗爭,想要讓子子孫孫團結起來,但子孫之間依舊是充滿猜忌,互不信任,各自精神上的孤立使得烏爾蘇拉為愛的斗爭終究無果。布恩迪亞家族的族人就像一座座的孤島,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嚴重缺乏互相溝通。對于自己有同樣血統的人,布恩迪亞族人更不能做到信任與溝通,就像當時拉美歷史上的黨派斗爭一樣,與自己的同胞做斗爭,卻不知道聯合起來對抗外部沖擊,最終內部的潰爛讓兩者不堪一擊,像那場颶風一樣,讓馬貢多消失了,也讓哥倫比亞分裂了。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孤獨不同于孤單,更不同于寂寞空虛冷啦,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需求。但是在傳統觀念中,喜歡孤獨是有問題的,強調我們要變得很。后來,隨著人本主義的盛行,我們逐漸發現孤獨是一種內在的需要,甚至于被使用于一些營銷手段中。所以,逐漸出現了一種價值觀:與人交往是一種能力,享受孤獨也是一種能力。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五
《百年孤獨》里奧雷連諾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魚。金魚一共十六條。他每天都做兩條,達到二十五條時,他又拿它們在坩堝里熔化,重新開始。阿瑪蘭塔的晚年是在縫制殮衣中生活的。她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
烏蘇娜瞎了之后發現:當其他的人在房子里漫不經心地來來去去時,烏蘇娜就憑自己剩下的四種感官注意別人的活動,使得誰也不會突然撞著她;很快她就發現,而家里的每個人卻沒覺察到。他們每天走的都是同樣的路,重復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時匆幾乎說同樣的話。這個家庭里發生了無數巧合的重復,就連愛上姑媽這種事情也隔了兩代人之后重復發生了。重復,幾乎是每個人生命里最大的一件事。起床、洗漱、上學、上班、回家、吃飯、睡覺……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重復著過日子。如果你仔細回顧,會猛然發現你幾個禮拜、幾個月幾乎都是這樣的日子,毫無特色。尤其是中年以后的人。
有時候我在想,平淡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年輕的時候誰都想熱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過上幾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冷寂了,日子開始重復了,又倍感無聊。無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虛,坐吃等死。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大學篇篇六
《百年孤獨》,一個很孤獨的名字。
剛讀完《百年孤獨》這本書的時候,就很想寫一個讀后感來緩解內心深處的那種壓抑和震撼。但是一直無從下筆,一方面是苦于對這本書一知半解,另一方面是因為對于作者的布局和描寫體悟不到最深處,感覺到些許凌亂。
在這本字里行間都充斥著魔幻現實主義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中,沒有序,也沒有后記,《百年孤獨》這本書就這樣簡單的進入了人們的思想之中。
“1927年出生于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上述是書上唯一的介紹。
不知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縱觀世界文化長河,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孤本,以《百年孤獨》為名,書寫著一個屬于它的孤獨傳奇。
與其說這本書是在描寫一個家族的興衰史,不如說是在描寫整個拉美的歷史。拉美地區發生的種種變遷:殖民者的入侵,近代科技的涉入,原住居民的反抗到最后安于天命,從一開始到結尾,每一個細節,每一筆描述,都蘊含了孤獨的基調,同時還夾雜著作者別出心裁地描述和寫實。進一步來說,整本書描述的是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在拉丁美洲的興衰史。與書名相結合,從十九世紀中期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在世界之中,一直都是孤獨的。
縱觀整本書,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一直到最后一個奧雷利亞諾;從果斷英勇的奧雷利亞諾上校到一生偉大而平凡的烏爾蘇拉;從化作天使的梅黛絲到雷奧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一生孤獨。漸漸地,他們中的有些人開始在孤獨之中失去自我,也有人在反抗孤獨中丟失自我,同樣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有人在渾噩一生之后幡然醒悟,但是為時已晚。
反觀現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并不是所有人遇到悲涼的心境就一定要有人安慰,因為嘗試去安慰人的好心人并不會體悟到那個人心境之中的感受,善意的寬慰換來的只能是那個人更多的難過。因此,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的是一段治愈的音樂,也許是一篇感人的文字,甚至他需要的可能是窗簾縫隙中灑下的一米陽光,這樣的感受也就只有他自己能夠明白。
孤獨希望在黑暗中,和安靜為伍,但是一個人需要的卻是陽光。
無論你我甚至包括大多數人都一樣,都會周期性的陷入一段沉思,陷入一點周期性的陰暗之中。那么不妨看看這本書,這本書或許會告訴你與孤獨為伴時候應該去怎樣做。總之,書中的魯莽之人抗爭孤獨時,向你散發的勇敢的信號你一定接受得到,書中大智之人意圖擺脫孤獨之時,向你傳播的改變思想你一定能接受得到。也許,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點,找到一個穩定的平衡,去活得更加高大,至少在自己眼中。
以孤獨為伴,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席嘉澤)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七
《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之著”。它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讀完,書中病態的孤獨,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書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亞本是一個勤懇務實、富有創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錯誤地對科學和求知癡迷,煉金術,上帝銅版照片……他完全發了瘋,所以他是個孤獨者。
我想全書最悲哀的人物莫過于布恩帝亞的次子奧雷良諾了。他發動了無數次的武裝起義,卻都無果。所幸命很大,躲過了埋伏、暗殺以及槍決,頑強地活了下來。但活下來也許才是對他最大的折磨。他癡迷于做小金魚,反復不停地做,就如同對于煉金術的癡迷。
書中的人物無不充斥著孤獨感。這也許正是作者想要對我們表達的,這個家族的孤獨性給整個家族帶來了毀滅。同樣,這個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當時的社會。或許作者正以此書來表達自己對拉美民族共同團結,擺脫孤獨的強烈愿望。
更多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大學篇篇八
“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題記
我始終都記得這樣一段短小卻深刻的句子,在小說的開篇帶著我們走入一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未來、過去和現在的三個時間層面,龐雜紛擾,眼花繚亂。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百年孤獨》通過革命軍總司令奧雷里亞諾?布恩地亞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經歷,描述了整個家族百年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當第七代繼承人被螞蟻吃掉時,他的父親終于破譯出了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詞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后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刮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像七代人循環往復使用同一個名字一樣,循環出現的情節與敘述,整個馬孔多被嚴密的包裹成一個環形廢墟。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沒有一刻感受過家庭的溫暖,這個家族實際上是分散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反復做手工活,沉迷情欲,讀書翻譯……卻始終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逃不過家庭分崩離析的命運。這個家只是一個家,一個房子,一個載體,而不是一個給人以心靈安慰和溫暖的港灣。除了貫穿全文的靈魂人物烏爾蘇拉,所有的人都不懂得愛與被愛,他們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填滿自己的空虛和私欲,以致終身活在執拗與孤獨中。
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就是一部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那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這之中始終浸淫著的孤獨感,是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世界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又是拉美大陸獨特的生命力和生存狀態的認知和渴望走出孤獨的倔強。這不僅僅是敘述一個家族,更是對一個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家是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
如同我們現在,在高樓林立,速度多元的時代,我們失去了方向,陷入了百年孤獨。越發感覺到一種冷漠在蔓延,侵蝕著我們脆弱而敏感的心,愛與美好,成了奢侈的字眼。
然而真正的孤獨,不是寂寞、無助等淺顯的意義,是停留在人內心的冷淡。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孤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提醒我們珍惜眼前,督促我們體驗人生,讓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
抬頭仰望星空吧,去審視自己,去認知社會,去擁抱他人,向陽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