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外國語學院英語第三學生黨支部:
我們的城市迷了路,產生這樣的想法源自于最近給我印象頗為深刻的兩件事情,前段時間的,有同學去了上海――這個被稱為國際大都市的地方,回來之后問她的旅行感受,她居然一臉愕然,除了幾個人盡皆知的標志性建筑外,就再也無從陳述上海的獨特之處。之后,同一天,在英語課堂上看了一個老師從倫敦帶回的照片,寥寥幾張照片卻令我們感嘆這個城市的獨一無二。在這里,我并不認為外國的城市比國內的優越,只是深深地感受到,中國的城市建設出了問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
我們知道,城市既是各地歷史文化的象征,是成為一個民族燦爛文明的最好見證。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傳統民居,歷史街區甚至連文物古跡,在一些人看來似乎成了城市開發建設的絆腳石。新區開發和舊城更新時,數百年來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鮮明特色的古老城區,經過一場脫胎換骨的打造,消失殆盡;迅猛且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以舊貌變新顏換來千城一面的無個性的都市空間。我相信這并不是我們的審美觀出現了問題,而是不知不覺之中,我們的城市正偏離自己本來獨特的文化與內涵,在所謂的全球化,高科技形式下走著一條千篇一律的道路。
于是,人們開始質疑:這些危機,難道這就是城市發展與建設所必須經歷的?
其實原因就在于我們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注重了形式,卻忽略了支撐起形式的更總要的內容——城市的底蘊與內涵!
哲學上說,在內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中,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處于主導地位,形式必須適合于內容。然而,在中國的城市建設中,我們太急于求成了,急于讓全世界的人們看到這條東方巨龍正在發生的變化,大刀闊斧地進行外形上的整改,以為這就改變了原來的中國,以為這就是走向現代化,殊不知,我們為此正在失去更加寶貴的精神遺產,失去城市的人文底蘊,失去中國的與眾不同!面對全球化的浪潮,面對現代化的趨勢,毫無疑問,我們的城市是需要改變,但不是以這樣一種顛倒了主次關系的方法,城市的“內容”與“形式”不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我們大不必為了追逐形式上的現代化而不顧一切地犧牲自身的本色。
而事實上,比如北京,那些胡同和古建筑作為北京文化與歷史的象征,雖然帶著歲月的痕跡與滄桑,卻完全沒有必要這么整改,到北京參觀的游客希望看到的是本色的北京,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風景,而不是嶄新的毫無個性的一個都市。不然,他們就枉費此行了。
我認為,好的城市是自然生長出來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堆砌,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應該注重的是其特色,按其文化特性來制定發展的結構和方向,做到城市內涵與形象的統一,就如哲學上所說的,適合內容要求的形式對內容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反之,則是阻礙了。所以,在改變城市建設的舊形態時,必須克服和防止只注意形式而忽視內涵的決策。如此,我們在對城市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才能保存她原有的個性魅力,才能自豪地說,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我們手中傳承和發揚。
英語056班 王錢裕
2008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