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事萬物,你可用兩種觀念去看它,一個是正的,積極的,另一個是負的,消極的,這就象錢幣,一正一反,該怎么看這一正一反,就是心態,它完全決定于你自己的想法。好的心態可使人快樂進取,有朝氣,有精神;消極的心態則使人沮喪難過,沒有主動性。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將成為什么樣的人。煩惱與歡喜,成功和失敗,僅系于一念之間,這一念即是心態。心態決定很多方面,事情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它們。
下面我講幾個案例。前些年,中國科大少年班被人們叫做“神童集中營”,在過去的近30年里,中國產生了數以千計的“少年大學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寧鉑,中國大學少年班的“第一人”。他非常聰明伶俐,又很聽話,中國人心中一個完美兒童的種種要素,他都具備了。1978年,整個中國的報紙、雜志、電視都在報道寧鉑。
據當時的報道,寧鉑2歲半時已經能夠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并熟讀《水滸傳》。幾乎一夜之間,這個戴眼鏡的神奇少年為全國人民所熟知。
可是今天,寧鉑卻成了一個默默無聞的人,只有中國科技大學的人才知道他是這所學校里的一個老師。2004年元旦,當記者再去尋找寧鉑的足跡時,他已經出家為僧,不知身在何處。
其實,大學畢業之后,寧鉑在內心里強烈地希望報考研究生,但是他一再放棄自己的希望。第一次是在報名之后,他放棄了;第二次是在體檢之后,他又放棄了;第三次,他甚至領取了準考證,但是在走進考場的前一刻,他還是放棄了。他后來再也沒有為自己爭取類似的機會。
而與寧鉑同時的還有一位出類拔萃的“神童”,他就是張亞勤。張亞勤后來談到自己的同學時,異常惋惜地說:“我相信寧鉑就是在考研這件事情上走錯了一步。他如果向前邁一步,走進考場,是一定能夠通過考試的,因為他的智商很高,成績也很優秀,可惜他沒有進考場。這不是一個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就像我那一年高考。當時我正生病住在醫院里,完全可以不去參加高考,可是我就少了一些顧慮,多了一點自信和勇氣,所以做了一個很簡單的選擇。而寧鉑就是多了一些顧慮,少了一點自信和勇氣,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結果智慧不能發揮,真是很可惜。那些敢于去嘗試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不會輸。因為他們會想,‘即使不成功,我也能從中得到教訓。’”
寧鉑的不幸在于,他擔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失敗。他覺得自己無法承受失敗,因為沒有人會接受一個“神童”的失敗。他從此失去了人類身上最珍貴的一個東西——自信和執著,甚至對自己渴望得到的東西,也畏首畏尾,不敢伸手去拿
而他的同學張亞勤則走出了另一條通往事業與人生成功的道路:
1978年,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少年班;
1989年,23歲,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被授予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FellowofIEEE)稱號,成為該協會100年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
1999年,回國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出任該院首席科學家兼副院長;
2000年8月,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2001年11月,微軟中國研究院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張亞勤任首任院長;
2004年1月,升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負責微軟移動通信及嵌入式系統在全球的開發業務。也就是這一點點的差別,就導致了人生與命運的差別。
你們知道電話是誰發明的嗎?對,是比爾發明的。其實發明電話的大量艱苦工作是愛迪生完成的。比爾所做的貢獻僅僅是將電話中的一個螺母轉動了4.1周。為此雙方走上了法庭,法院最后將電話的發明權判給了比耳。法官的理由是“雖然愛迪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他最終認為電話沒有實用價值而放棄,可比耳沒有放棄。他將電話螺母轉動了4.1周,改變了電流的幅度,致使電話有了實用價值。所以電話的發明權歸比耳。愛迪生的失敗,距離成功有多遠呢?僅僅是將一個螺母轉動4.1周而已。我們要想成功就必須具備堅持的心態,心態就是我們調控人生的控制塔。心態的不同導致人生的不同,而且這種不同會有天壤之別。同學們:心態決定命運,心態決定成敗。心態是后天修煉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修煉我們的心態來成就我們的學業及將來的事業,以至于改變我們的人生。
>>《心態決定人生成敗 學生國旗下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