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一
1、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一、導入新課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賞析課文
1、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首聯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頸聯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尾聯在一畝的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含茹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2、結合上一個問題,總結一下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藝術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三、小結主題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四、關于練習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參照古人的評點,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并探尋作者隱藏在“秋興”后面的思想情感。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
《邊城》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自讀課文。本單元學習中國現代小說和外國小說。單元教學目標是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和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及其發展變化,注意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系。欣賞小說語言,要品味語言的內涵,學習作者語言運用的技巧,鑒賞作者不同的語言風格。
《邊城》發表于1934年,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之間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因外出闖灘而死,儺送因心懷愧疚離開家鄉,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只剩下翠翠苦等儺送的歸來……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課文節選自《邊城》第13章至第15章。教學重點是體味人物的細膩心理,感受湘西邊地特有的民俗風情和人性之美。教學難點是分析環境描寫是如何表現人物心理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學生實際,分析本文特點,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積累精彩詞句,品讀文中描寫環境和心理的語段。
2、體會小說的語言風格,領會通過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技巧。
3、感受湘西邊地淳樸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似水柔情的人性之美。
說明: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語文的積累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文化常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人生閱歷的積累;思想感情的積累。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才能通過吸收內化而學以致用。語文學習除了關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態度價值觀,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方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習”和“問題探究”的教學方法。
借助文本研習,整體感知小說的詩化語言,領會翠翠的美麗心靈;通過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對話的語文課堂。
四、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三說學法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加強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對象所采取的研究態度。”具體而言,就是引導學生在激趣和質疑中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根據以上依據,學法如下:1反復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們知道,評價、鑒賞能力是語文諸能力層級中的最高層級,在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中對評價、鑒賞能力的考查已經成為高考的一個熱點。在小說的評價、鑒賞中,理解關鍵詞語對理解文意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篇小說中讓學生通過美讀體會情感,反復揣摩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再加上適當的有效的討論。不僅能有助于學生理解這篇小說的抒情特色,又能夠通過翠翠情感變化所勾勒的故事情節中體現的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的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來把握小說對人情美人性美的歌頌。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打開鑒賞這篇小說之門的金鑰匙。
2美讀課文(包括分角色朗讀主要對話,體會人物情感。)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鮮明地體現著人物的性格特征。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實,思想的實際表達為語言。”所以抓對話理解對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著重要的作用。開頭讓女生美讀,有助于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世界。
3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四、說教學過程課時安排:2課時,分為以下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創設意境)1播放一些湘西風情的圖片,使學生對小說中刻畫的獨特而美麗的景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給學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
2介紹沈從文及其作品風格,介紹《邊城》的寫作背景,給出“邊城”的解題(從時間、文化上考慮)。
理論依據: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導入情境的創設,是激趣的第一個重點,也是創設學習氛圍的重要環節。
(一)介紹整個小說的情節
這篇課文是節選的,知道整個故事情節有助于把握情節之間的聯系和理解文意。
(三)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在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課文,概括各節的具體內容.因為這篇小說屬于節奏比較緩慢的抒情小說,讓學生熟悉情節是理解課文內蘊關鍵。
(四)分析人物形象1翠翠形象
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翠翠情感變化的關鍵詞語,仔細觀察和揣摩這些詞語及其內在的關聯,這種關聯其實構成了一條翠翠感情變化的線索,讓學生結合作者寫作風格和課文背景理解這些情感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凄涼”—“胡思亂想”—“哭起來”—“神往傾心”—
“頂美頂甜”—“吃了一驚”—“沉默”—“吹不好”—“柔軟”
設問讓學生揣摩情感:1翠翠為什么心中有些“凄涼”?(抓凄涼的含義:寂寞冷落)
2翠翠為什么“胡思亂想”想離開祖父,想讓祖父著急呢?
3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哭起來”的原因嗎?
2去城里打聽卻不告訴翠翠——給她余地,不影響翠翠的選擇
3第三節對話——爺爺十分尊重翠翠的感情,把提親的事當笑話講。(這部分找學生分角色讀去體會,老師點撥)4翠翠心亂了,吹不好蘆管,爺爺給她吹,吹的她心都軟了。——理解翠翠的心5當儺送出走,翠翠確不知情,翠翠讓爺爺唱歌,爺爺唱的事儺送唱的歌翠翠就又摘了一把“虎耳草”。——心疼翠翠,其實是一種復雜的感情。
我們通過翠翠的這條感情線索,看到了爺爺對翠翠在愛情上那么無微不至的呵護,生怕有一點點對孫女的影響,這種來自心靈的愛護是那么的讓人感動。
爺爺形象總結:中國傳統美德的典范,勤勞,善良,對孫女愛憐備至,特別是為翠翠愛情,默默的操心擔憂,對其心靈呵護倍至。
3天保儺送兄弟兩個人都深愛著翠翠,他們的愛情“決斗”方式確是最淳樸的唱歌,當天保知道自己歌比不過,翠翠喜歡的是儺送時,自己選擇了孤獨的離開,成全兩對有情人,但他最后卻死于意外,而儺送因為哥哥的死內疚,也選擇了離開。
五)主題全文通過細膩入微的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和情感變化來展現了純真女翠翠的愛情由朦朧到清晰的過程,翠翠的情感變化這條紅線一頭是爺爺對翠翠愛情心靈上的呵護,另一頭是線索所關聯的情節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經意中,譜寫了一曲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詩篇。在課文講解結束后放映了電影《邊城》,這樣能更好的去體會人物的情感,并真正去理解小說的主題。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有些學生觀看完后感動的流了淚。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式】
感悟法、朗讀法、啟發式。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通過朗讀來細細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過細節來進一步體驗感知。
〖教學步驟
一、聽錄音,整體感受
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么了嗎?這首持美嗎?是一種什么樣的美?
(只需靜思)
二、放背景音樂,共同朗讀體會
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三、由意象體驗意境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
(由這些意象,結合本詩說一段話)
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境里,他心里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悉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她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四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誦讀、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于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學生特點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習慣于教師滿堂灌式的被動接受式的傳統教學,缺乏獨立發現和自主學習能力。
3.學習交往:多表現為個別化學習,課堂上群體性的小組交流與協同討論學習機會很少。
四、學法指導
采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境界開闊,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感悟意境,特別是抒情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一石二鳥。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
展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寫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寫弛馬射虎的孫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寫足智多謀的周瑜)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寫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們最欣賞哪一位英雄呢?(學生自由發言)(張飛:勇猛豪爽、天真魯莽;趙云:忠肝義膽、武藝超群;黃忠:老當益壯、獻身精神;周瑜:年輕有為、足智多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蘇軾最欣賞的又是誰呢?(周瑜)三國時代涌現出這么多的英雄人物,為什么蘇軾偏偏就對周瑜情有獨鐘呢?(板書:為何獨愛周瑜?)
現在就讓我們開聲來朗讀,在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朗讀環節】
1、全班齊讀。
朗讀提示:這首詞歷來被稱做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課文第42頁有這么一句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意思就是說像這類豪放派的文章應該讀得高亢激昂、鏗鏘有力。
2、名家范讀。
節奏感很強: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經過剛才的朗讀,大家所感受到的這首詞的基本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豪放)
這就是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感知了。而蘇軾是如何體現出這股豪放的,我們后頭見分曉。(板書:如何體現豪放的精神?)
【題目】
“念奴嬌”為詞牌名,念奴是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歌妓,調因此而得名。題目是“赤壁懷古”,告訴我們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游覽的時候,觸景生情,進行懷古,緬懷古人。(板書: 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蘇軾是如何安排這兩塊內容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寫景片段分析】
1、學生齊讀文章的寫景片段(上闕)
2、提問:上闕描寫了赤壁古戰場怎樣的景色?或你腦海中的意境,它的特點是怎樣的?請用一個精煉的詞或詞組來概括。
討論明確:雄渾、壯闊,撼人心魄,氣勢恢宏、磅礴、似有氣吞天下之勢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統一,意思接近即可。)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明確:三個詞――淘、穿、卷。
( 1 )淘。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的氣勢,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歷史的推進。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曠遠、深邃的意境,給了我們一個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個“淘”字,一下了如過電影般推到了我們的眼前。讀到這樣詩句,讓我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了《三國演義》中的那首卷簾詞。(一起背誦)“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可以這樣說滾滾東流的江水已經超脫了物理意義上水的概念,它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 2 )穿。寫出了山巖高聳入云的動勢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寫出了浪花的洶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師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個“卷”字。“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一個“卷”字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可謂有聲有色。
你看這圖片,先來大處的景,大江洶涌奔騰,然后鏡頭往前移,目標慢慢縮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亂地直刺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張圖景明了了,你們看江水奔馬轟雷,十分驚心動魄。而我們為之配上臺詞的話,就可以用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畫的江山透著的是如此非凡的氣勢,有種“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臺布置完畢,序幕拉開,背景就是如畫的江山。追光燈亮起來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場了)
這個周瑜怎么樣啊?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有關周瑜的片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1、稱呼:公瑾、周郎 (稱字,而不是直呼名諱,有著對周瑜的尊敬,親切)
2、婚姻:小喬初嫁了(我們平常說“出嫁”是哪兩個字呢?——出嫁。問題來了,考慮一下,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出嫁”與這邊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教師總結:蘇軾記周瑜,主要是記起赤壁之戰,但在此卻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細節,“小喬剛剛出嫁”,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但如果按實際情況選擇了“出嫁”這個詞語的話,小喬已為老喬,那么便不夠美了,而周瑜同樣的也在變化,所以美女襯英雄,以“小喬剛出嫁”這點更襯出周瑜的年輕有為、春風得意,足以令人艷羨。藝術嘛,為了表達需要,有時可以虛構的。
3、長相——雄姿英發、羽扇綸巾(這是周瑜的儀容裝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是當時時髦的儒將打扮,更顯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那種瀟灑從容。)
4、作戰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打仗卻還在談笑,顯然不把敵人放在心上,對戰爭有著必勝的把握。赤壁之戰對于東吳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3萬對10萬。而作為統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越發地從容、沉著。談笑間,借著東南風,巧用火攻燒掉了曹操的戰船。“檣櫓”點出了水戰,“灰飛煙滅”點出了火攻的特點,精確地概括整個戰爭的勝利場面。)
到這邊我們可以看到由“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塑造了一個青年將領周瑜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形象。
【蘇軾內心】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業的戰場,卻是蘇軾被貶謫后流連的去處。面對著這樣的周瑜,蘇軾心里自是有個比較,且看二人的對比資料,板書如下:
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我們所認識的蘇軾是很有才華的,詩歌方面與江西詩派的核心人物黃庭堅并稱“蘇黃”;詞方面與辛棄疾并稱“蘇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蘇辛”;書法方面與米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見他是十分有才華的,但是他的仕途卻頗為坎坷。蘇東坡來黃州之前,官場受挫,險遭殺頭之禍。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議與妒忌,他是帶著疲憊,滿心僥幸而又滿心絕望地,傷痕累累地來到黃州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這時的他已47歲,老之將至,卻功業無成。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著一種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難怪蘇軾發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了。他想到自己年歲已老,卻無法如周瑜般建功立業,可以說是壯志未酬,心中涌動的是一種惆悵與失意。
【人生態度】
但作者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其實也就是他的一種人生態度。蘇軾對比周瑜,這落差是極大的,更增添了他壯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極嗎?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特別想得開,“人生如夢”,人生猶如夢一般,所有風流人物不也都隨著大江而東去,洗滌蕩盡了嗎!那么又何必去執著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激昂慷慨,到后來的惆悵失意,最后趨于平靜。
【誦讀體驗】
【歸納總結】
學生參考板書,解決第二個問題: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
一方面表現在對赤壁之景的描寫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畫面波瀾壯闊,雄奇壯美。另一方面表現在作者的人生態度上,通過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態。
這就是蘇軾的全詞了,上半闕寫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闋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發出了自己壯志難酬之情。
【布置作業】
背誦全詞。
預習《定風波》,試比較兩首詞在風格上的異同。
【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亂石穿空 雄姿英發
驚濤拍岸 羽扇綸巾
卷起千堆雪 檣櫓灰飛煙滅
(二)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五
1、了解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戰爭與和平》的內容和主旨。
2、通過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過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
4、了解“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對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作用。
2、對作為圓形人物的娜塔莎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個性的理解。
一、文學常識:
1、作家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他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有人評價他是“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創作時間最長、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師中的大師。
代表作品有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和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簡介:
《戰爭與和平》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它長達一百三十多萬字,是列夫·托爾斯泰歷經7年艱辛創作的鴻篇巨制,被列寧稱為“了不起的巨著”。小說的主要情節就是圍繞著保爾康斯基、別素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小說的主人公是安德來·包爾康斯基、彼埃爾·別素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
安德來和彼埃爾是探索型的青年貴族知識分子。安德來性格內向,意志堅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后來投身軍隊和參與社會活動,在嚴酷的事實面前逐步認識到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于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后來主要在與人民的直接接觸中精神上得到成長。
女主人公娜塔莎與兩位主人公的關系使她成為小說中重要的連綴人物,而這一形象本身又是個性鮮明、生氣勃勃的。小說充分展開了娜塔莎熱烈而豐富的情感,她與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氣質,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選文內容為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托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后,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于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娜達莎于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并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說的最后一卷,彼埃爾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戰爭中的歷險經過講給娜塔莎聽。他們互相愛慕起來。18,他們結了婚,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六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高中語文必修雨巷教案,請參考!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生齊答:《白蛇傳》。
生:肯定更美!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愿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憶的寄托。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四、延伸拓展:
學生踴躍發言: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教師點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于是兩個人的相互溫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后,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于是,剎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業:
1、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七
1、熟悉作品和涉及的作者的生平、代表作。
2、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3、品讀并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作者在作品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內容。
1、揣摩、分析文章優美絕妙的語言。
2、領悟人類情感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1、主體學習(學生自主閱讀、體會),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散文的藝術和優美的語言運用。
2、探究學習(學生提問,教師點撥分析),把握作品的細節,了解、品味文章的語言魅力。
3、審美訓練,以積極的態度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尋找與作者的共鳴點,更好的理解作者高尚的審美情趣。
4、多媒體課件輔助理解文章。
《霞》1個課時
《我的家在哪里》1個課時
[新課導入]
是我國著名的現當代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寫的。我們還在小學應該學過她的其他文章,
如《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等作品。
[作者簡介]
打開多媒體
主要資料:
冰心(1900--1999)現當代著名作家。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在福州出生。幼年即廣泛接觸古今中外文學,參加過五四運動,到美國留過學,走過世界各地,也留下了許多作品,提倡愛的哲學,她的語言清麗、平易、自然、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她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老人,兒童文學家。
主要作品:
詩集:《春水》、《繁星》
小說:《兩個家庭》
散文:《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
附冰心相冊。
剛才我們再一次回顧冰心老人的一些情況。雖然她已離我們而去,但她的笑容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接下來,我們看一組圖片。
打開多媒體,展示霞的幻燈片。
大家喜歡霞嗎?
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下面我們進入課文的學習。
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2、大家一起朗讀課文。
思考題:
你最有感觸或最欣賞的句子有哪些?
你最不理解的句子有哪些?
二、精彩語段賞析
1、“愿你的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黃昏使人傷感,落霞給人一種燦爛的美感。
2、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麗.從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從人生角度看,生命的霞光經過重重的云翳,會放射出更奪目的光彩。經歷豐富,有過滄桑的人生是美麗的人生;經歷過痛苦磨難的生命,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生命。
3、生命中不是只有快樂,也不是只有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襯托的。
作者對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層感悟。生命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生命是罕見的`,也是殘缺的;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生命是少有的,也是缺乏深刻的。
4、快樂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壓城的烏云,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邊重疊著,在“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就給你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生命的天邊”指晚年、垂暮之年,“美麗的黃昏”一語雙關,指人生的晚年如同天邊的晚霞,同樣是充滿生機和無限美好的。
三、文章結構線索
觸發:使我驚心的句子中的“sunet”
由敘述到抒情(第五段)
霞過渡
由抒情到議論(第六段)
人生的經歷
感悟快樂與痛苦
生命的不息
四、《霞》小結
霞對于冰心來說,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一種生命感悟的美化。作者透過“霞”表現出對人生的豁達和對生命的樂觀。
布置作業:
1、收集整理有關“黃昏”“夕陽”“晚霞”的寫景、抒情的詩句或文段。
2、預習《我的家在哪里》
重新瀏覽幻燈片,回顧整節課的內容。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八
首先談一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一篇,本首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生理、心理都經歷著巨大的變化,而又面對著的是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習。這些所形成的跨度勢必導致學生心理體驗、心理傾向的極大不同。他們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不習慣,懷舊、厭學、缺乏信心,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甚而焦慮不安。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設立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喜愛的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目標,我本堂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丁香花》,并順勢導入新課《雨巷》。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本篇文章的興趣。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現代詩歌斷句的正確方式。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描寫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選取這些意象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姑娘象征著什么?
3.本首詩歌的情感主題是什么?
4.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設計意圖: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也能養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再一次一起聆聽《雨巷》。
設計意圖: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設計意圖:掌握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情況,并通過詩朗誦競賽的方式劇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本堂課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簡潔,重點突出,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點難點:
1、 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 作者的寫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曾經提到,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幅員遼闊,風景秀麗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我國這樣種類齊全的壯麗江山,我國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東有平原。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不僅我們中華民族有無數英雄要為它競折腰,而外國的強盜也對它既羨慕,又垂涎三尺。從奴隸社會時代起我國就面臨著外族的威脅,開始了保衛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的戰斗。周朝,要抗擊西戎;戰國時直到東漢初年,中華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戰。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秦始皇征發數十萬人民修筑了長城,衛青霍去病帶領漢家虎狼男兒幾次擊退匈奴,將他們趕出了威脅范圍內。南宋時期,更是有岳飛抗金,幾乎就要直搗黃龍;后來的文天祥更是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說南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愛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有這樣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國統治的北方,山東濟南人。幼年時期,和黨懷英一起讀書,黨懷英后來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歲的時候金國統治的北方全境漢族人民發起了反抗金國統治的起義,當時濟南有一個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萬人,給金國的殘暴統治造成了很大威脅。他也集合了兩千人響應,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經追殺過叛逃的和尚義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統治者宋高宗趙構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來的時候一個叛徒殺害了耿京,他聽說后率領著五十名騎兵沖入大營,在五萬人中抓住了叛徒,帶領著部隊投奔了南宋。
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棄疾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最可惡的一件事就是殺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自然對于辛棄疾這樣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從敵占區投奔過來的武將”不會重視,此后辛棄疾就一直擔任一些無關輕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棄疾的軍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轉戰于各地,戰功卓著。但是辛棄疾因為為人有些自負,又不會拍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江西隱居。
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作者66歲的時候做的。當時一個很有權勢的大臣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決定北伐金國。為了籠絡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戰的老臣,當時辛棄疾也被韓侂胄任命為安撫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棄疾卻已看出了韓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復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對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韓侂胄不懂軍事,會導致北伐失敗。這首詞就是作者對于此事情況的內心感受的表達。
【文章感知】
1、帶領同學朗讀全文,糾正讀音。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
明確:蘇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側重人物,而辛棄疾則寫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夠掌握這片江山、保護這片江山的英雄。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虛景。
劉裕:宋的開國皇帝,原名劉道成,字德輿。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過后來,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著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年輕時從軍,成為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不久,東晉將領桓玄起兵反晉,攻破晉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晉稱帝,改國號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討伐,第二年,打敗了桓玄,擁護晉安帝司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馬德為了感謝他,把它的職位封為了類似于今天的國家總理這樣的職務。劉裕從此控制了東晉朝政,成為權頃天下的顯赫人物。此后,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公元420年在掃除所有障礙之后,大權在握的劉裕終于代晉稱帝。
明確:說明了當初盡管劉裕那么英武非凡,軍隊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掃平了北方,建立了劉宋。但是直到今天,他當年豐功偉績也都如當初的舞榭特臺都化作了破敗的荒園一樣隨著歷史的風雨飄搖而去。
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對統治者表達了一種自我推薦,要收復失地的愿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盧成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下節課再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詞的方法
2、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個豪放派的詞人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難點:
2、通過對作者生平的比較來比較作者的創作風格。
3、對豪放派詞進行較深的分析。
教學過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于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時作者所含的意思不僅僅是對張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對韓侂胄北伐的一種勸誡。
明確:作者自我推薦,實際上是向建議:只有我這樣的老臣才可以指揮作戰,獲取勝利
那么,如果統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當然,必將導致失敗了。但是作者此時并沒有直接說會失敗,而是回想當年,描繪了一幅失敗的時候的凄慘景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軍投靠南宋王朝的時候,也就是1163年,張浚北伐失敗,此時金國皇帝完顏亮趁機沉打過長江,在瓜補山的上修了一個行宮,供自己尋歡作樂,而且縱容金兵燒殺搶掠。
明確:自然是張浚北伐失敗后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占區里后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
看注解18
當初魏武帝拓跋濤對漢族人民實行殘暴統治尋歡作樂得行宮,如今卻已變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提問:作者有什么感想?
最后,作者引用廉頗“尚能飯否”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自己雖然已經老去,但依然可以為國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頗。而“憑誰問”則體現了一種無奈,無法被賞識的無奈。
學過兩首詞后,我們不妨利用我們學過的分析法,對蘇軾和辛棄疾進行一下比較。
【討論】大家說說蘇軾和辛棄疾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 出生地 所處時代 經歷 做官 寫作時的年齡
蘇軾 四川眉縣 北宋中期 冤獄、坎坷 文官,頗有政績 47歲
辛棄疾 山東濟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業,不得重用 武官,戰功卓著 66歲
然后再從作品來看: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環境: 長江、赤壁、亂石、峭壁、驚濤、故壘
多實景描寫,誘發聯想,景在一起 長江、舞榭歌臺、尋常巷陌、佛貍祠下
聯想到的虛景,景是分散的
聯想到的虛景多于實景
人物 周瑜 孫權、劉裕、宋文帝劉義隆、佛貍、廉頗
情節 觀景——感慨英雄——超脫曠達 孫仲謀、劉裕、廉頗
劉義隆、佛貍、張浚
比較講解:比較講解:
首先蘇軾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氣風發,就算是建功立業為國效力,也只是作為文官的地位,所以蘇軾的詞中我們看不到像辛棄疾那樣的金戈鐵馬之聲,更多的是一種胸懷的曠達。
而辛棄疾則是北方民族,我們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較兇悍。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過一個南方能夠打敗北方而統一全國的朝代,就算是明朝從南方建立政權,但是政權最終的穩定卻還是在北方。出身于軍隊將領,他的詩詞中自然有一種軍人的堅毅、果斷,兵甲之聲充塞于耳。
其次,從寫作的年齡看:當時蘇東坡正處在壯年,卻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自然有一種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棄疾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則是想繼續效力,更多的詩感慨當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經歷和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寫作上的不同。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篇十
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 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 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 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對建筑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解題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說明)內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議論)內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健)屬何文體?(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鑒于作文中學會謀篇布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筑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服務。
問題4: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詞匯’”?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匯”是指建筑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筑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筑個體,如同“詞匯”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筑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筑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說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