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一
教學目的:
1、學習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寫得不平凡。
2、體會課文深刻的批判意識。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改改課文題目
教學設計:有人試著改了課文題目,你認為哪一個好一點?根據課文內容說說理由。
1、人們砍了一棵大樹
2、一棵大樹被人砍了
3、那棵大樹被人砍了
教學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辨別,體會課文內容的根本所在,同時領悟如何擬寫作文標題。
二、怎樣把平凡的故事寫得不平凡
這一節圍繞“那棵大樹被人砍了”,帶領學生走進課文。
教學設計二:我們一起看看砍樹的“人”是怎樣的?【焦躁、野蠻、自私、愚蠢】
三、體會眾生平等的深刻內涵
教學設計:首先學生誦讀課文第8段文字:“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它們的傳統是引頸受戮,即使是神話作家也不曾說森林逃亡。連一片葉也不逃走,無論風力多大。任憑頭上已飄過十萬朵云,地上疊過二十萬個腳印。任憑那在枝丫間跳遠的鳥族已換了五十代子孫,任憑鳥的子孫已棲息每一座青山。當幼苗長出來,當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說:“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阅菢?,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功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p>
結束語:同學們,樹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們也要時時仰望星空,聽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記?。喝嗽谧觯煸诳矗?/p>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二
1、了解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
2、體會作者以一滴水的視角去游覽麗的新穎構思
3、抓住作者重點介紹麗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點)
4、體會作者化身一滴水經過麗,介紹麗的新穎構思。(難點)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她的名字叫麗,因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聚的地方。作者阿來以一滴水的獨特視角,帶領我們去游覽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讓我們來賞讀這篇佳作。
二、作者簡介
三、關于麗
四、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1、文章標題有什么意義?
一滴水實際上是指作者自己。題目的含義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歷麗,向人們介紹麗這座古城。
2、文章標題中“經過麗”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具體體現是,順著玉河,我來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車轉輪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從水車上嘩然一聲跌落下來,回到了玉河”,“我穿過一道又一道小橋”,“我經過—————經過—————經過—————經過—————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黃昏時,三人再去打水澆花時,我又回到了穿城而過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來到了城外的果園和田地里”,“黎明時,作為一滴水,我來到了喧騰奔流的金沙邊,躍入流,奔向大海。”這些語句實際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蹤,可見文章的內容是按作者的游蹤來安排的。
3、再讀課文,畫出文中重點詞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紹了麗哪些景觀?作者介紹了麗的四方街。
五、課文精讀
1、文章的這一滴水在形體上有什么變化?
2、這一滴水到麗經歷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龍雪山頂上的形體的演變,再是奔入麗卻跌入水洞中,經歷漫長黑暗與等待才冒出來,后又經歷水車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終來到麗,穿行于最美麗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樣介紹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對它進行了三處介紹。
一是第三自然段,簡單介紹了四方街的歷史沿革,因徐霞客揚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車上眺望,蒼勁的老柏樹,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麗。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體而詳細的介紹,有銀器小店,玉器店,字畫店,納西人家以及黃昏時的茶樓酒吧,喧嘩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為什么介紹東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時間這一線索的?
7、作者為什么讓自己化作一滴水游歷麗?
8、我們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紹自己曾游覽的地方?
六、據以上問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寫自己是玉龍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體介紹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覽麗的經過,重點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學后記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三
1、了解曲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6、完成背誦。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了解詩的內容;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3、背景介紹: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托病辭官歸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詩句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搬阋小笔桥腔驳囊馑?。“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闭f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讓學生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想象一下詩人創作的意境。
2、品讀詩歌,說說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五、課堂總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王績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七、板書設計: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點名時間、地點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蕭瑟恬靜的景色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孤獨抑郁的心情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四
針對本文的特點,我打算用“美”吸引學生,和他們共同去感受語句的音韻美,分析結構的層次美,揣摩描寫的生動美,品味語言的簡約美,體會情感的變化美,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案。如果學生能感知到這些美,就一定會陶醉其中,被其浸染,從而主動地去探究、去攬勝。
要實現這些構想,首先,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優美。因此,在每個教學環節的開始、小結或者與下個步驟的銜接、過渡處,我都設計了一段或長或短的引導語,力求在準確傳遞教學信息的同時,為課堂營造一個優美的語言氛圍;在品味字詞的錘煉、品析寫景的方法時,我也盡可能的運用四字詞語和排比、對偶等修辭句式使我的語言更接近文章語言的特點。
其次,我認為“美”感的獲得主要還得通過“感”:感知、感受、感悟。而“感”的最佳途徑應該是“讀”。因此,讀成為了我這堂課貫穿始終的方法。
文章短小,如果走馬觀花,僅從大處著眼,則難得其中三昧。因此,文中的美還需從小處人手,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學重心應放在對具體的字、詞、句、段的品析上,這個環節要舍得花時間,學生個性化的感受應充分鼓勵,學生膚淺浮泛的理解應給予引導,學生空洞偏離的分析應予以糾正。
美文自然應美讀、美教,讓學生獲得美感,帶著這樣的收獲去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
1.感受作者筆下三峽的獨特風光,激發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2.體會本文總分結合的層次美和變化多姿的寫景方法。
3.學習掌握一些多義詞語、特殊句式和修辭手法,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案》。
重點:文章結構及描寫方法。
難點:部分內容的理解和個別特殊句式的掌握。
1.中國第一大河是——?(長江)
2.那么,浩瀚的長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為壯觀的風光當屬——?(三峽)
3.今天,我們就隨著北魏時期的酈道元一起走進1500年前的三峽。
(由兩個簡單問題組成的導語,開門見山,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點明本文所寫內容的地理位置、作者及寫作年代,使學生花最少的時間獲得課文的相關資料。)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讀錯字,不加字、漏字。
(這是對課文的初讀,只在準確層面上提出要求。)
1.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作者用具有音樂美感的語言,濃縮了萬千氣象,展現了無限風光,老師為大家范讀一遍,請同學們看課文,注意節奏、語調。
2.請同學們自己再朗讀一遍課文,這一遍要求讀得流暢讀出抑揚頓挫。
(對課文的二讀,要求由準確上升到流暢和優美。教師的解重在強調本文語言的特點是具有音樂美感,而示范則是讓學生明白要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語言特色。在布置學生朗讀時,教師就提出了對節奏和語調的具體要求。)
3.請四位同學分別朗讀文章的四個段落,比比看,誰讀得好。
(這一環節是對二讀朗讀要求落實情況的檢查,因此最好選擇四位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不僅僅是讓朗讀水平高的學生展示他們的特長。如果中等水平的學生都沒有達到要求,這個環節就需要再多給點時間反復讀,方法可以是教師的指導讀,也可以是學生的互助讀??傊蠖鄶祵W生達到標高,才可進行下一步的教學。)
4.下面就請同學們參照注釋細讀課文,力求把課文讀懂。同桌互相翻譯,有疑難相互幫助解決,不能解決的舉手提出。
(這一次讀的目的是理解內容,比較適合通過默讀進行。淺易文言的翻譯應避免教師從頭到尾的串講。先自主探究,再通過同伴互助、合作解決問題,還有解決不了的,留待全班探討。)
5.釋疑,掃除理解障礙。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見曦月”、“自非夜分,不見月”兩句合為了一句,精簡了字詞,保持了原意。)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綠潭映倒影”。)
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怎么還會“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呢?
(“或有王命急宣”,“或”、“有時”都表明情況極為特殊,封建社會王權至上,皇帝有命令,行船者是冒著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險,從而具體表明了夏水之疾。)
6.教師補充學生的疏漏。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五
1、調動訓練學生聯想想象思維,身臨其境地閱讀文本。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細品文本語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發掘解讀文本的個體生命意識及民族文化內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發學生心懷天下的歷史責任擔當。
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深入發掘解讀文本隱含意蘊,理解其個體生命意識和民族文化內涵。
一、導入
昨夜伏案,掩卷靜思,阿來筆下的麗喚醒了屬于我的詩和遠方。如夢如幻,多么美好??!沉醉之中,我頭腦中浮現出這樣的字句:“何妨去做個詩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詩氣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滴水經過麗》,盡情暢游在麗的詩情畫意里。
二、浸潤經典賞畫意
請你選取形象鮮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進行合理的聯想想象,簡潔生動地描述畫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
預設:
1、玉龍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瑩、霧氣繚繞,巍峨挺拔矗立在蒼茫云海間?!搬纷诜蛉绾危魁R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p>
2、四方街我赤腳輕踩在鋪滿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觸到千百年前麗的清涼,嗅到家家戶戶沁人的花香,聽到院落里悠揚的古樂和鳴?!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
3、馬幫行色匆匆的馬幫翻山越嶺,和著百靈鳥的歌唱,杜鵑和山茶的舞動,消失在落日余暉中。“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p>
三、字斟句酌品詩情
麗風光無限,風情怡人。讓我們帶著初遇麗的歡喜,細細咀嚼這座古城的悠悠詩情。請細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讀文本,抓住重點字詞句,品析本文的語言之美。
預設:
1、“又”“想”“被”
2、“看見了”“來到了”“經過”“看到了”“喧嘩”
“一滴水”“麗壩,麗壩”“麗,麗”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來之不易。它帶著美好的夙愿,經歷著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為即將開始的長途旅行積蓄能量。
3、“這些人來自遠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他們的內心也很喧嘩;在這里,盡情換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
示例:對比,讓你感受麗古城凈化心靈,安頓靈魂的靜謐純凈,也能感受到作者對麗古城的贊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銀盤?!?/p>
示例:詩意的比喻,精妙的聯想,把薄云掠過月亮的景象比作麗古城的銀匠擦拭銀盤,突出薄云掠過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飄逸之美、靈秀之美,讓人慨嘆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見到作者對麗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頂見真諦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家國天下在我心中?!盁o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相關。”
我們旅行,讀書,并不是為了從中訴求什么,而是因為:世界如此美麗,生而為人,我們應該用心去欣賞它,觸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獲益匪淺,愿分享給大家,請善思的你靜靜聆聽,希望拋磚引玉,讓你重新審視文本的意蘊之美。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昂投煌币呀洺蔀橹腥A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它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也是修德養性的關鍵,還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是國與國共處的原則。反復閱讀文本,我在字里行間讀出了傳統文化“和”。
1、個體與自我的和諧。譬如,經過麗的這滴水,它執著尋訪四方街的夢想,經歷山高水長,激流淺灘,最終美夢成真,回歸入海,完成了生命歷程,實現了自我的價值。
3、個體與自然的和諧。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間的亭臺樓閣……麗滋養了人們,人們也美麗了麗。人們在永恒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里像個純凈安然的嬰孩,返璞歸真,找到了心靈安適之所,建構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園。
1、麗古城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逐步融合。譬如,麗四方街白須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樂,也有華燈初上時燈紅酒綠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由此,得以窺見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脈絡。
2、麗古城以其亙古不變的歷史積淀和文化魅力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吸引著古今中外的人們前來觀覽膜拜。麗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當下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樣堅定有力,彰顯了我們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懷和傳統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詠家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毙凶呤篱g,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親吻大地。我們的生活的這片土地和麗一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樣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賓朋。
請熱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陽的宣傳志愿者,學習借鑒本文擬人的手法,為美麗的古城洛陽一句話,為美麗的洛陽花會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邊的一株垂柳,春風拂面,撫慰那遠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園的一只夏蟬,守候在凋零的落紅身邊,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為姹紫嫣紅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陰涼。
作業布置:
1、復習再讀《一滴水經過麗》,并參考課外閱讀書目,完成課外閱讀。
2、選擇課外閱讀的一篇文章,寫一篇讀后感。(字數不少于300字)
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華茲華斯
《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我愛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絕》張抗抗
《赤壁賦》蘇軾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六
《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教案
1、理解課文內容,能分析雨林毀滅造成的巨大災難
2、掌握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觀,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
重點:目標2
難點:目標3
:先學后教、圈點批劃法、朗讀法
(一)導入:
1、 出示課件:展示熱帶雨林的風光
2、 導語: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雨林不僅美麗神秘,而且繁衍著大量的動植物。這些植物為地球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氧氣,而動物則是非常珍貴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毀滅了,后果是相當嚴重的。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解課文的內容
1、自學指導: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理解課文內容,思考問題:
雨林的毀滅會造成的怎樣的巨大災難?
在書上可采用圈點勾畫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鐘后,老師提問。
2、學生讀課文,找出問題的答案,劃下來。
3、老師提問,形成板書
師小結:雨林的消失會讓人類喪失大批動植物物種,而生命多樣性的消失會給大氣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引起全球氣溫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濫等一系列災難,甚至會使地球經歷第6次大規模滅絕,所以作者說,雨林的毀滅是世界性的災難。
(四)細讀課文,掌握說明方法
1、自學指導:本文作者為了使說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徹、清楚,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列圖表、作引用等。說明方法的作用的歸納方法為:說明了 (說明對象)的 (特點) (時間:7分鐘)
2 、學生默讀課文,劃說明方法,并標上作用,先寫完的同學可以先給老師看,或者同桌互相檢查。
例如:劉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書列出數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鐘27萬平方米(相當于38個足球場)的速度遭到徹底毀滅運用了引資料,列數字,做比較的.說明方法。運用列數字雨林以每分鐘27萬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徹底毀滅突出了雨林毀滅速度之快,令人震驚,而相當于40多個足球場是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給人更直觀形象的感覺,讓人觸目驚心,體現了語言的準確、形象、直觀的特點。
3、 師小結:本文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引資料等的說明方法,使說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徹,明白。而本文的語言也體現了準確﹑形象的特點。
(五)品讀課文,感受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1、自學指導:說明文的語言具有準確的特點,體會語言要明確這些詞語表示猜測、估計、還是表示范圍、程度等,這些詞語刪去后句子的表達有什么不同,要把這些詞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分析。(時間:6分鐘)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1) 然而昆蟲共有1000萬種乃至一億種,而且大部分在熱帶雨林生活。
(2) 最嚴重的那次大約發生在2. 45億年前的二疊紀。
2 、學生進行品析
3、 教師提問
(六)總結提高
教師提問:學習完本課后,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討論。
教師總結 :地球是我家,人人要愛她,作為地球的主人,我們一定要樹立環保意識,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小調查:在你的身邊,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并為改正這些行為出謀劃策,用調查報告的形式寫下來。
......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七
1,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2,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課件,圖片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4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品析兩幅雪景圖。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 導語:
播放的《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詞
2、 我們從哪句話可以看出?
二、 教師表情朗讀課文,學生思考:
投影顯示:
1、 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體上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南方的雪美艷、北方的雪孤獨)
三、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4人一小組討論總結投影上的問題。
四、 教師判斷正誤,引出:
投影顯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點呢?從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有沒有遺憾?為什么?
(討論明確:滋潤美艷 絢麗有趣 但不能持久)
五、 請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三段,思考:
投影顯示:
(討論明確:因為她“永遠如粉,如沙,決不拈連,蓬勃的奮飛”。從這里還能看出她獨立的個性和斗爭的激情以及獻身的精神。)
2、 作者稱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北方雪的什么態度?
(明確: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對北方的雪的喜愛)
七、 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寫一篇隨筆:
投影顯示:
《雨中廬山》圖 播放鋼琴曲
八、 教師點評學生的現場作文。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九
阿西莫夫,美國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他寫這些文章一是回顧科學近期的進展,一是評價導致我們形成清晰知識的歷史過程。這兩篇文章的突出特點以論證為主,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見解新穎。
板書教學目標: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
師:請談談對課文題目《恐龍無處不在》的理解
生:是說恐龍遍布世界各地
師:南極也有?
生:南極發現了恐龍化石
生1:是翼龍,會飛,飛到南極。
師:它為何飛到南極?
生2:恐龍耐寒,皮和脂肪很厚,與熊一樣。
生3:南極有很多恐龍愛吃的東西。南極當時不冷。
生4:大陸發生了災難。恐龍遷移而去。比如火山。
師:為何每塊大陸都有?結合我們學過的地理知識
生:是大陸在漂移。把恐龍帶走的。
師:看來還是大陸漂移猜想更有說服力。
師:朗讀課文。要求: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思維方法的句子。2用自己的話口述“板塊構造”理論。
師:找找文中表明作者思維方法的一句話。
學生找了兩個設問句后,然后找準了那句話。
齊讀:“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p>
師:這句話表明了作者怎樣的思維方法?
生1:世上許多事物互相聯系的觀點。
生2: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方法
教師補充完善教學目標(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方法)
投影大陸漂移示意圖。
師:請根據這張圖口述板塊構造理論。(略)
師:再讀課文6——11自然段對此理論的介紹。對同學的口述點評。(略)
師:下面四人小組討論這篇文章的邏輯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的。
小組討論,教師在小組指導。
根據各小組學生發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
小組討論,發言。
生1:數學和物理的關系。復雜的物理關系用一個簡單化的數學公式概括。
生2:數學圖案與美術的關系。拼圖和對稱。
生3:生物學與建筑學,仿生,有種植物花瓣成螺旋形上升的,每個角度都可接受光線,仿照建房,每個房間都能接受陽光。
生4:倫琴發現x射線,對醫學很大的影響,還可做探測機器,測出土層厚度,鋼板厚度,做夜視儀。瞄準器。
生5:居里夫人的發現,核電站,軍事上的用途。
生6:學美術時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才能畫出美麗的圖案。
生7:物理中有一個關于溫度的實驗,要用到數學中的直角坐標。
生8:數學題,觀察中國地圖,說出拉薩,重慶,杭州所在位置的經緯度分別是多少?
師:大家說得很好。我們還要學會用聯系的觀點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就更有意義。今天的作業:收集資料研究恐龍滅絕的原因。
這篇文章是一篇帶有科普性質的說明性的小品文,其實并不是很正規的說明文。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讀一遍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觀點。在備課是發現大部分老師都是從題目入手,詢問學生本文是不是講恐龍的,然后引出“板塊構造”理論,在得出結論。而我在備課是一直在考慮如何能夠和別的老師區別開來,所以在設計這篇課文時雖然整體的框架基本沒有跳脫出原來的框框,但在設計問題是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尋找學生在閱讀時會產生的以及會感興趣的問題。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介紹一些說明文的知識,寓教于樂,還課堂與學生。課后再加了一個拓展延伸,讓學生談談他們知道的“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的例子,讓學生講課上的知識和他們以前的認知結合起來。但是由于我在教學設計時太過于考慮學生能否快速的回答我的提問,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反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不是很到位。特別是對中心論點的把握,講不夠深入,只是點到為止。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
教學要點:
一、本單元是一個說明文單元,《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范的說明文,其余則有一定的說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單元教學,要學生了解什么是說明文。
三、學習本單元,要理清說明文的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
四、學習本單元后,要學生學習寫作說明文。
教學時間:23課時
11中國石拱橋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2.列出文章結構,領會文章的內容。
3.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制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理清文章結構。
2.難點:課后思考練習題三,以形象的語言介紹一種事物。
學法指導:引導?自讀?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小黑板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常常用橋梁來比喻友誼,因為是友誼就像橋一樣把兩個人連了起來??梢姌蚴窃跊]有路的地方搭起來的路。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智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二.簡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有。他主持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日《人民日報》,文筆通俗易懂,為讀者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歷史上的輝煌成就,及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贊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弧形拱橋陡坡勻稱惟妙惟肖
2.讀了本文,你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以及趙州橋和盧溝橋的不同之處?
四.初讀課文,看看作者寫出了石拱橋的什么特點。
1.提示:請同學們找出哪些段落是寫趙州橋的,哪些段落是寫盧光溝橋的?聯系課后思考練習題一,填空。
2.學生讀,填空,教師巡視指導。
3.總結:
名稱位置修建年月結構特征
趙州橋橫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1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2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面三刀個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橋結構均勻。
盧溝橋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由11個半圓形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是一座聯拱石橋。
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
1.聽寫
2.說說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二.細讀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樣說明石拱橋的特點的。
1.為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一個趙州橋,一個盧溝橋,這種說明方法叫做--舉例子。
2.在寫趙州橋和盧溝橋時,作者列舉了許多精確的數字,這種用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數字。
3.為了讓人們更清楚的認識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作者的語言很具有邏輯性,例如課文第五自然段,在寫趙州橋時,先介紹了橋的長度、寬度、設計施工的精巧。再分四點用數字分別說明。層次性很強。
4.作者在介紹兩座橋時,既抓住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又注意到了它們之間的不同點,請同學們找出來。(共同點是都介紹了地點,修建年代,及它們的結構特點。不同點是在介紹趙州橋時順便說明了橋的設計者,介紹盧溝橋時作馬可?波羅的話來贊揚其高度的技術成就和藝術價值,還介紹了盧溝橋的的特殊歷史價值。這不但使行文有所變化,而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三.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最后兩段。
1.第九段寫什么,怎樣寫?(文章又分三點解釋了到得如此輝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寫再寫最后寫)
2.最后一段寫什么,怎樣寫?(介紹了解放后我國石拱橋的修建情況,列舉了我國修建的世界最長的獨拱石橋--長虹大橋、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鋼筋混凝土拱橋--(雙曲拱橋等,說明了我國橋梁事業取得的巨大成績。
四.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文行文簡潔、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聯系課后思考練習題二)
五.聯系課后思考練習題三,引導學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說明的事理解釋清楚。(我們常說用白紙寫黑字,黑板其實就是一張黑色的紙,用白色的筆來寫。我們把一張黑色的紙放大,再掛起來,就是一張黑板。)
第三課時
一、完成課后習題。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語言介紹一種事物
板書設計:
中國石拱橋
概括說明
一般: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中國:歷史悠久,形式多樣
具體說明(舉例)
趙州橋:現存最古老獨拱---37.4米(當時最長)
設計科學,施工巧妙
盧溝橋:聯拱---265米
石獅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具有紀念意義
教學后記:學生對中國石拱橋的構造等的認識把握得較好,對文中的說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錯;但對說明文的多種順序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認識有難度。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一
思考:
(1)文中描寫了幾幅雪景?明確: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2)劃分段落
明確: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1、問:作者是如何描寫江南雪景的?明確:景、人兩方面進行描寫的。2、修辭
明確:臘梅蝴蝶葫蘆
6、歸納江南的雪的特點:滋潤美艷、春意盎然
八年級語文雪的教案(三)
北方的雪
1、修辭
明確:兩個比喻句:如粉、如沙:如包藏火焰的大霧。2、描寫北方的雪的特征的動詞
明確:蓬勃、奮飛、旋轉、升騰、彌漫、閃爍
3、提問: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學生討論、交流。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
雪
(哲理:要用奮斗來創造美好的世界)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二
1、學習《長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學習課文中的“葵”“羹”“煎”三個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這節課我們上語文課,學習《長歌行》。
2、長歌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
3、再請同學們看詩中讀者的位置上寫的是什么?
4、通過預習,你對漢樂府民歌有何了解?
二、初讀感知韻律
1、首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兩遍詩文: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詩中的三個生字,把詩讀準。
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詩讀順,讀出詩的節奏。
2、指名朗讀
第一名學生讀,請其他同學聽他的讀音,是否正確。
第二名同學讀,請其他的同學聽他的節奏,是否有韻律。他讀的是那種韻律。
師生小結,一首詩可以用不同的節奏來讀,句與句之間也可以不一樣,但一句話中的節奏必須一樣。
3、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節奏,自由的將這首詩讀一遍。
三、品讀體會情感
1、同學們讀得真好,其實讀古代詩詞,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的有節奏,更重要的是讀出作者的感受。
2、指名讀
3、你覺得詩中那句話最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使你最有感觸?
4、齊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這句詩是什么意思?你體會出作者的什么感受?(珍惜時間)
四、精讀想象意境
1、古人說,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讓他觸景生情,發出了如此慨嘆呢?請大家默讀詩文的前四句,讀時想一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釋,還可以借助插圖品一品,作者因何而感慨。后與同桌交流你的收獲和困惑。
2、學生自學并交流。
3、匯報。
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讀一讀那句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可能不按著四句詩的順序,先說那一句都可以。
(1)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什么意思,從哪個詞中可以看出太陽一出來露水就干了?早晨是露水最圓,最美好的時刻,可太陽一出來,頃刻間,就干了,你獨到這里,有何感受?是啊,朝露易逝,時間就像它一樣,很快就沒有了,所以最著說——(生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澲粒瑹j黃華葉衰。
作者抬起頭,舉目四望,看到了什么?你沖那看出來的?讀一讀,美嗎?你從哪個詞中感受到了美?把這種美讀出來。這美麗的景色是永久的嗎?為什么害怕秋天?讀到這,你讀出了什么感受?說出來,(重點理解“焜黃”“衰”)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是啊,春花好,僅三月,少年時,轉眼逝,使人于是想對同學們說——(齊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讓我們齊讀一、二、三句品味時間的短暫。
(4)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這一句寫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慨?他看到了什么?是呀,何時歸呀,何時都不歸,他們一去不復返了,就如同時間一樣。是呀,春去春會回,青春卻難復,抓住了現在就是抓住了青春,失去了現在就是失去了一生,這正是——(齊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齊讀全詩。
五、悟讀自我升華
此時此刻,我們知道了時間的寶貴,你想對自己說些什么?
男生,女生,分別齊讀,品意悟情,熟吟成誦,直至背誦。
六、擴讀學習拓展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等無花空折枝。同學們讓這些詩句成為我們人生的座右銘,激勵著我們不斷向上,永遠前進!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三
大自然的語言
科目:語文
學生年級:八年級
課時:第一課時
教師:羅麗紅
一、教材內容總分析
課文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
二、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
2、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篩選信息并概括要點。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優美的特點
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這篇課文同時也告訴我們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四、教學過程
一、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預習生字詞并解析成語的意思
你會讀加點的字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連翹.()翹.尾巴()觀測.()道觀.()差.異()差.遣()差.勁()參差()播種()耕種()落....葉()丟三落.四()落.枕()
萌.發(翩.然()孕.育()簌.簌()銷聲匿.跡()風雪載.途()衰.草連天()
2、通過預習,收集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的農諺
二、教師活動:指導學習·研討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走進大自然,人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恰。今天我們不是去領略大自然優美的風光,而是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學習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說明文。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簡介作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3.學生分享自己收集的農諺,并解析是什么意思。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自讀,給課文分層次并畫出自己喜歡的語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物候學知識的?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讀第1至3自然段,根據下列問題評點課文
1.每個自然段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文章一開始從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作者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文中 哪些詞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有何作用?(在書上作好評點。)
五、教學評價設計
這節課我們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第1、2、3自然段的語言進行精點精評,特別是讓同學們收集農諺的過程,讓學生更學習到農諺和物候知識,從中我們體會了說明文中也可以對事物進行準確、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既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也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這種寓說明于描寫之中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六、幫助和總結
這是一篇說明文,教學時可以淡化文體,只把它當作一篇科普文章來處理。所以,重點還是積累科學知識,學習文章語言。但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從中學到一些讀、寫說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識地使學生注意,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而且還要力求做到生動形象。
大自然的語言
科目:語文
學生年級:八年級
課時:第二課時
教師:曾文婷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
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了解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二、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通過本文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這篇課文同時也告訴我們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教學形式:由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后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臺講課,聽后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后歸納小結。
三、教學過程
(一)、
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研討 4-12段
自學思考題:
1.給4-12段分層,并用自己的話概括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說明什 么問題?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再次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游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繼續探究課文、釋疑問難。幫學生解決學習中我問題。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獲。
(七)、布置作業:鞏固基礎(文字資料,練習題)
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四
思考:
(1)文中描寫了幾幅雪景? 明確: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 (2)劃分段落
明確:全文可分兩個部分。
1、問:作者是如何描寫江南雪景的? 明確:景、人兩方面進行描寫的。 2、修辭
明確:臘梅 蝴蝶 葫蘆
6、歸納江南的雪的特點:滋潤美艷、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