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一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二
1840年以前的西方世界卻已經具備了所謂的近代禮貌。零零碎碎的五百年中,西方世界已歷經了不知幾多劇烈變革。自帕臺農神廟和萬神殿予追尋自由、財富和現世幸福的人們以庇佑,幾乎統治了歐洲整個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皇的頭頂,上帝的光環便開始消退和彌散。而即使是信奉國教的英國國王,也不得不在一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中,逐漸掣肘于他以往忠誠的盟友——下院中的資產階級新貴族。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神奇地驅動著笨重的火車轟鳴向前,滿載意氣風發的新貴們,去往金碧輝煌的水晶宮。在這風光無限的旅途中,“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的理性主義被高聲呼喊。這呼喊甚至從大西洋彼岸獨立不久的美國傳來,此起彼伏、連綿不絕,直抵巴黎市中心的巴士底獄。這時充斥著西方的不僅僅是吶喊,更甚還有前所未有的照亮沉沉黑夜的光明。這光明一旦降臨,工廠便再無眠夜,機器的齒輪飛快地運轉,推動著西方世界駛向那更為喧囂和嘈雜的遠方。就這樣,第二次工業革命席卷而來,一舉將稚拙的美國和以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推到了科技的最前沿。
經此一番比較,清王朝在堅船利炮下的不堪一擊是能夠預見的,因為西方的優勢是如此顯而易見。當蔣廷黻站在十九世紀中國淪為半殖半封社會的歷史轉折點上,環顧四周,他望見“東方日出之國”正噴薄而出、冉冉升起;他也依舊記得俄皇“大彼得以專制皇帝的至尊,變名改姓,微服到西歐去學造船,學煉鋼”、“他不顧一切,奮斗到底,甚至遷都到一個偏僻的,可是濱海的尼瓦河旁,因為他想靠海就容易與近代文化發源地的西歐往來”的歷史。(正是“大彼得”的這些作為,奠定了俄國近代化的基礎)而在離他最近的時代,他看到,在幾近被戰火夷為平地的土耳其——那個也曾是強盛一時的大帝國,卻因只知保守而被歐洲列強宰割的土耳其——的廢墟和瓦礫上,民族領袖基馬爾“不但提倡科學工業,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為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重新打穩立國之基礎。“這三國理解了近代的科學、機械、及民族主義,于是復興了,富強了”,所以,在蔣廷黻看來,“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理解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
為了論證上述結論,作者再次回首中國近代史的曲折坎坷之路,順從歷史邁進的方向,踩著“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這道久遠的印記出發,跌跌撞撞,艱難摸索,一向到踏出“慣徹總理的遺教”這個紋絡分明的腳印;本書第二部分也相應地從“剿夷與撫夷”、“洪秀全與曾國藩”、“自強及其失敗”一向敘述到“瓜分及民族之復興”。正如作者在總論中陳述的:“此刻我們要研究我們的近代史,我們要注意帝國主義如何壓迫我們。我們要仔細研究每一個時期內的抵抗方案。我們尤其要分析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度和原因。我們如果能找出我國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對于抗戰建國就更能有所貢獻了。”在這段回憶的推進過程中,不僅僅作者,連我們也隱約仿佛感知到了一線歷史的邏輯。
可是作者“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理解西洋文化不可”的論斷有未免過于武斷,以致時常遭人詬病。這種“全盤西化”的話,這種不顧中國實際、抹殺民族傳統的主張,顯然是錯誤的,也的確反映了作者政治思想上的短視。可是后記《難以遺忘的人與書》也給出了一份解釋,它這樣寫道,“一方面,蔣廷黻對本民族的文化并未采取虛無主義態度,也不主張頂禮膜拜西方的一切;另外,他夢想的社會改革藍圖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非照搬英美的民主政治模式。”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三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后,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爭后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于在19--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后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并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四
終于讀完了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這套灰不溜秋的書,分上下冊。當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寫下了1600-2000年間,中國從泱泱大國淪為半殖民地,走向滅國的邊緣,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輩,里的重大事件。全書1083頁,以一個外國人的視野來看中國發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觀,邏輯的思維,笑看過去,儼然一本通鑒。
舞臺上,依然還是只有幾個人,圍繞著權力中心,著你死我活的較量,重復著王始帝國的故事。
常拿凹面鏡看自己,顯得自己巨牛無比。拿凸面鏡看別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螞蟻。我只想找面平面鏡,還原真實的自我。
一部中國近代史,一部近代中國人們的苦難血淚史。書的內容國人都清楚。西方人邏輯的思維用在分析中國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個邊境線外,通過一些材料,作邏輯推導,得出結論。然而,我們是醬缸文化,對邏輯免疫。
在神氣的國度里,發生神氣的事。神氣,神氣,再神氣!這才是行文之道。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五
懷著崇敬的心態拜讀了蔣廷_的《中國近代史》一書。讀完之后頗有所得。
這部書把“中國近代史”界定為“中國近代化的歷史”,中國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為本書論述的主線。
本書以恭親王奕訢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領導的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為第一個近代化方案,以康有為等人領導的變法運動即百日維新為第二個近代方案,以義和團運動或曰“拳匪運動”為第三個公式化方案……然而這些方案最終都挫敗了。
于是本書提出自我的觀點:“近代化國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經濟,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盤西化”口號為胡適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對西方文化都不預設任何的人為限制。或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個年代我們確實應為他們的勇氣所折服!
此外:本書所開創的學術傳統,曾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瀾、胡繩等人的近代史研究開展之后,這個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識形態要求必定中國近代史的所謂“新的學術傳統”所代替。這本書不僅僅奠定了蔣氏在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沖擊的學人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之前途命運的獨特理解。
大師之作,言簡意賅,薄薄的小冊子將中國近代史講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時所受到的中國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傾向,所以看到蔣先生的大作,真的是從眼睛到心靈都清澈無比。他不僅僅是從客觀的角度的講歷史,更重要的是從尊重的角度講歷史。對歷史的尊重,就是對人民的尊重。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能夠作為高中生、大學生的教材,而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讀。作為教材似的史書,它將這段歷史的前因后果很簡便地進行了梳理,這樣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這個那個條約,賠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樣回事了。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更應當了解這段真實原歷史,太平天國的真相、為什么開放通商口岸、北洋海軍的失敗等等,近代化過程中這些恥辱是怎樣產生的?實際上,很多傷痛或許都是我們中國人自我帶給自我的。
歷史值得我們深思!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六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說:“當過去不再昭示未來,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學期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無知和淺薄,才知道歷史的發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
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多姿多才的絢爛文化,周邊國家的景仰朝拜,讓我們中國人在謙和的外表下有著一顆深深自傲的心。我們是多么的聰明和強大啊!從羊脂白的陶瓷到精致的唐三彩,從華美的絲綢到碧綠沁心的茶葉。中國的畫卷是那樣的多彩和絢爛,是那樣的華麗和閃耀,然而,從1840年開始,中國的畫卷開始變的灰白,伴隨著鴉片的縷縷白煙,變成了帶著沉重的灰暗,帶著傷痛的蒼白。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蕩,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好在,灰暗沒有壓倒反抗,我總能在黑暗中尋找到希望的色彩和光明。太平天國將士的紅頭巾,抵御了多少多來的侵略者;愛國人士的公車上書,白紙黑字滿是愛國壯志;長征路上,雪山草地記住了紅軍軍裝的顏色。國人愛國的心讓黑暗中有前進的方向,戰士英勇的反抗讓黑暗中充滿光明。
經歷了屈辱,便知道了災難的沉重。現在,我們的祖國走出了陰霾,我們的人民,正在把傷口輕輕的掩埋;我們日益的強大,但絕不狹隘,我們盡力的丟掉過去,但絕不忘記歷史;我們的民族,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但絕不去奴役;我們的人民,有著博大的胸懷,但也絕不會一味的容忍。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了解歷史,以歷史為鑒。但不能拘泥于歷史,要與時俱進,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下,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七
歷史課本上告訴我們,林則徐是民族英雄,鄧世昌丁汝昌是民族英雄,琦善是“漢奸”。但當我們深入了解這些歷史人物時,會發現“好人”的局限性和“壞人”的閃光點。
林公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是那個被雕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賢者”——他秉公無私,疾惡如仇,是近代站起反抗外來殖民者的第一人……但當我們用觀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視角打量這位英雄時,就會發現他的局限性。不錯的,林公是中國傳統道德體系中的集大成者,但傳統畢竟是傳統,不適于當時正在飛速進步的世界。他以為中英可以一戰,并自信滿滿以為可以戰勝英軍;他還以為禁煙只要把外人的煙都燒了,把外人都趕出中國就可以達到目的了;他更以為封建制度能“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但歷史證明他是錯的。皇帝把他貶到邊疆不讓他與英人正面交鋒其實是他的大幸,這保全了他在歷史中“英雄”的地位,也使他避免了清議的指摘。不過卻使統治階級士大夫誤以為英中戰爭的失敗是沒有啟用林則徐的緣故,也讓近代中國錯失了最寶貴的二十年發展時間。試想如果中國在遭遇通商戰爭失敗后就開始革新、開始覺醒,現在的世界格局又會是一個什么情況。
當然,林則徐只是一個例子,滿清的滅亡也有它的必然性。仔細研究便可發現那時的滿清是多么的可悲,那時的中國社會是多么可悲。
讀史最重要的還是幫助我們培養思維,讓我們發現歷史的規律,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好地看待事物。
我一定要繼續讀下去,讀更多的史書,人文讀本,可能我看不懂里面所有的東西,但古人不是說了么,“開卷有益啊少年”!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八
讀完本書,能知道作者是懷了極大的熱情來寫的。也可以知道,此本不特寫中國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現代進步之要。
治史之法,似乎可以分成兩種,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以我注史者,專注史事之研究,必須有確鑿證據始可言之,目的是為了給今人留下歷史的真實。以史注我者,乃是于歷史中探尋理想,實際上是為了繼往開來,給今人開啟發展未來的門徑。
我以為,這兩種方法沒有高下之分,只在于讀者自己讀書的目的。而對于本書來說,自然是取后一種。
記得上中學時,歷史老師曾對我們說,因為林則徐早死,所以沒有被派去圍剿太平天國起義,從而保全了名譽。謬矣!太平軍為禍之烈,舉世罕見,只有中學教材為了樹立未成年人的三觀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學生學的歷史教材過于臉譜化,這是培養三觀的需要,但到了年歲長一些,應當多涉及一些其他資料。
其他史書講史事時,不會夾雜其他的史事,另外,講中國史的不講國際,講國際史的不講中國,割裂不明,難以暢通。但本書不同,比如講太平軍時,還講了太平軍對于清朝與外國之間戰與和的影響,令人思維為之一清。就像小時候先學中國歷史,但對于涉及外部的一些事總有些疑惑,待后來學習了世界歷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書中喜歡說“如果”,但我以為,歷史大勢,浩浩蕩蕩,絕不是一兩次“如果”能改變的,但對于書中記述的時代精英們的努力,不免悲壯。
讀本書,看到近代中國因愚昧僵化而錯失種種良機,不得不扼腕切齒,怒其不爭,恨其無知。
時勢造英雄,英雄促時勢,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分主次,也不必分主次。或者可以說,研究具體問題時可以分清,但對整體而言是分不清的。
變通是必然的,阻礙也是必然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不是一人一時之誤,甚至不是滿清朝廷的錯誤。這里有一個論點,中國積弱,是地理原因造成的,中國的周邊太過閉塞,與外界不相連通,雖然號稱文明古國,實際是文明世界的邊沿地帶。如果有邊界危機,中國還能夠發奮圖強,但就在于清朝幾乎統一了中華文明圈,有清一代,中國邊界總體安穩,于是導致了近代的衰敗。
滿清之亡,非亡于革命黨。實際上國家衰敗不堪,各地異心早起,偏偏主少國疑,于是紛紛借著革命的招牌獨立。
但不管怎么說,清朝總是一個統一的政權,而對于革命黨而言,流弊太多,導致野心家四起,中國大亂,無怪現在有人說孫中山革命是日本人的陰謀。
對于西方世界而言,遠東只需要一個合作者,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中國的虛弱完全暴露出來,這不單是對日本戰爭的失敗,更是在國際上的徹底失敗,所以日本成了西方列強的合作對象,而俄國人搶占東北領土,更正式開啟瓜分中國的風潮,從此偌大中國,瓜分豆剖,任人分食。
各個國家中,俄國要的是土地,英國要的是利益,而日本,最需要錢財來壯大自己。因為一場甲午戰爭,中國人沒有被驚醒,被驚醒的乃是日本人,從此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另外,本書附錄中有“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從葡萄牙發現好望角開始,又講了明朝下西洋與西方地理大發現的不同等等,抽絲剝繭,將近代中國積弱的原因娓娓道來。
所謂“大變局”之類的詞,實際上,仍然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如果不知道根究,就無所適從了。所以學習歷史,應該本國史和世界史對照學習。
外國的風云激蕩不能在中國激起一點風浪,這或許可以作為“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的另類解讀,中國近代的衰弱已經注定。所以中國衰敗,雖然令人挽傷,但并不可惜。
附錄中另有“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將主和派的琦善塑造為一個明白中西差距并想要忍一時之辱奮起直追的有志青年。作者以為舉國皆醉而琦善獨醒,太過。但讀完此文,個人認為,琦善算是中人之才,只是舉國醉得太厲害了。
琦善的悲劇在于,他和世界相符合,卻與清廷不符合,而清廷不與世界符合,足以將琦善的努力湮沒。琦善領先清廷一步,所以終被貶黜;清廷落后世界一步,所以就要挨打。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九
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一個叱咤風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淚下的歌曲……讓我回味無窮,百看不厭。
蔣廷黻所著的《中國近代史》,貫穿了中國近代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至20世紀抗日戰爭爆發前的近一個世紀歷史,講述了整整一個舊民主革命階段——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辛丑條約……作者用著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描述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開這本《中國近代史》,就仿佛掀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長卷。為何當時的中國多次被列強的鐵甲鋼炮給轟開了古老的大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的守舊。中國人的守舊造成了他們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國防的落后,國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國家不保的危險。很可惜,當時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李鴻章勇敢地站了出來。
李鴻章,何許人是也?世界排行第九的北洋水師的創始人與統帥,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無數的榮耀集他一身,可謂是時勢造英雄。或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李鴻章認清了僅有向西洋學習才能自強的道理。
歷史就是這樣公正,也是這樣的殘酷,它不會給予弱小者任何悲憫,也不會給予強大者任何協助。當清王朝的統治者在宮殿里享著天倫之樂之時,西方的工廠里機器正在轟鳴。李鴻章向西方學習,建工廠,設學校,成立北洋海軍。雖然他自強的方式很不錯,可是他自強過后卻也救不了國,因為他自強的不徹底,沒有認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變就算是他本事再強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在那個時期,想要自強是有多么的困難。
歷史早已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因為即便我們對歷史有多么的不滿,我們也無法將它改變。無論是什么年代,都是屬于強者的。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有著強烈的職責感。如此這般,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十
假期里,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
1、中西相隔很遠。
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
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就應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系變差了。而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鴉片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鴉片,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系,最后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后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戰敗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說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能夠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但是到之后,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敗了。
但是好幾場對外戰斗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明白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期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于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于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后,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但是俄,法,德三國卻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忙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占領中國北方。最后,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后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后覺得就應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就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十一
我讀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認識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向光緒帝引薦康有為,維新變法時期支持光緒帝進行改革,后被慈禧罷黜歸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記》。是一部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研究清末歷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書在學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幾年被上海圖書館(貌似)購得。
這些歷史人物,深深的記在了我的心里,他們的好,我都記住了。
我要像李鴻章那樣,為中國的未來做奉獻,書上說: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后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于在后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這本書對我的收益非凡,從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時期的歷史故事。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十二
一提到中國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覺到了兩個字:可惡。當然,這是說外國人的。每每當我看到外國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國領土,如何胡攪蠻纏,使得中國政府暈頭轉向,答應他們無理的要求,我就覺得十分地憤恨:外國人,你們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當我看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變。對中國的歷史也有了新的認知。
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了警鐘,它不僅告訴了我不少關于晚清的知識,民國的知識。更告訴了我:思考問題,不要太片面。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篇十三
讀完《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