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什么樣的總結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總結書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一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腐敗: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皇室內部又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2.社會動蕩: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皇室、貴族等瘋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過程
(1)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2)1644年,攻進北京城內,末帝崇禎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滿洲興起:(1)16,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2.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后,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轉戰各地,最后失敗。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二
1、農業的進步
(1)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
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2)農業耕犁:安裝了犁壁。
耬車:播種工具。
(3)耕作技術,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4)農作物,南方種水稻北方種小麥,桑麻廣泛種植。
2、手工業進步
(1)絲織:使用提花機,絲織品精美。
(2)冶鐵: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
3、商業繁榮,長安,洛陽出現專業商業區——市
4、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和地方鑄幣權收歸中央,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舉行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快速閱讀法
初中生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學會快速閱讀法,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這樣才能學得輕松自如,并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的時候,老師會為大家講解歷史知識,經驗豐富的老師,講課會有層次性,針對性的來啟發同學們。所以同學們要在上課時做好養成標記,做筆記的好習慣。
錯誤排除法
所謂的'錯誤排除法即按照題目要求排除錯誤的選項,這里的“錯”是指表述錯誤的選項,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指與題干意思不符合的選項,但選項本身表達的觀點沒有錯誤,而是指在題干設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題干意思而言的錯誤。這類選擇題的設問往往是針對某一歷史事件,要求選出關于這一歷史事件說法正確的選項,只要排除說法錯誤的選項,剩下的也就是正確答案。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三
一、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bc2070年)
約17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謀縣一帶
約3萬年前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
約7000年前,河姆渡(浙江余姚)原始居民出現
約五六千年前,半坡原始(陜西西安)居民出現
約四五千年前,山東大汶口(山東泰安)原始居民出現
約四五千年前,炎帝與黃帝聯合打敗蚩尤(涿鹿之戰)
二、奴隸社會(約bc2070-bc476年)
bc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陽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bc1600年,商湯滅夏,商朝建立,都城亳。
bc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殷
bc1046年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bc841年國人暴動(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bc771年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bc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東周(春秋:bc770年—bc476年;戰國:bc475年—bc221年)
bc651年,葵丘之會
bc633年,城濮之戰
三、封建社會(bc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bc386年,田氏代齊
bc377年,三家滅晉
bc354年,桂陵之戰
bc341年,馬陵之戰
bc260年,長平之戰
bc356年,商鞅變法
bc230-bc221年,秦國陸續滅掉六國
bc221年,秦朝建立
bc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在陳建立了張楚政權
bc207年,巨鹿之戰
bc207年,劉邦滅秦朝
bc206年,楚漢之爭開始
bc202年,楚漢之爭結束,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都城長安
公元8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都城洛陽。
bc127年,河南、漠南之戰
bc121年,河西之戰
bc119年,漠北大決戰
bc138-bc126,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bc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66年,大秦使者到達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東漢)132年,張衡發明地動儀。
200年,官渡之戰。
208年,赤壁之戰。
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都城洛陽。
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定都成都。
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229年,孫權稱帝。230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
263年,魏滅蜀。
266年,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都城洛陽。
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中國。
316年,匈奴一支滅亡了西晉。
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都城建康。
376年,前秦統一北方。
383年,淝水之戰。
420年,東晉滅亡,劉裕建宋,都城建康,南朝開始。
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494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589年,隋朝統一中國。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四
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傳話”游戲。讓五位同學到黑板前面向左排成一行,老師用小黑板寫上一句話,給第一位同學,第一位同學將這句話的意思表達給第二位同學,第二位同學又傳給第三位同學,依次類推,最后一位同學向大家說出他所理解的意思。再請學生談談傳說與歷史事實的區別,然后教師強調:古史傳說并非純粹神話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體史實成分。這些傳說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著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內容,在人類的歷史中,“文明曙光”已從傳說中產生。至于這些發明,并不一定就是炎帝黃帝創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并非一人短時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們歷史的時候,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中間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黃帝身上。(從而突破難點)
結合課文“神農教嫁圖”、“貝殼堆塑的龍虎圖”,由學生討論并回答。之后教師: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長期的戰爭而最終走向聯合的。其中有兩次大戰,一次是炎帝和黃帝聯合打敗蚩尤,另一次是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炎帝戰敗臣服,炎黃走向聯合,并稱中華人文始祖。
大家知道,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是通過長期的戰爭來獲得的,但從堯開始,取得首領位置的方式卻很溫和,是通過部落民主推舉產生的。這一制度即歷史上的“禪讓”。
在學生自習后,讓學生想像當時禪讓的情景,挑選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堯”和“舜”,進行對話表演,體驗什么是禪讓。
讓一位學生說出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開展“大禹治水的啟示”討論競賽活動,分四組進行,共同制定簡易平分標準,每組選一名評委,美組推選出兩名代表以抽簽為序登臺比賽。可以啟發學生在環保意識、奉獻精神、堅持不懈的品質、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去談。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五
1、趙州橋設計者:隋朝李春。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
2、《金剛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詩人代表作特點
李白《早發白帝城》《蜀道難》豪邁奔放,想象豐富。詩仙
杜甫“三吏”“三別”或雄渾或沉郁,反映社會現實。詩圣
白居易《秦中吟》《新樂府》通俗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1、書法2、繪畫
書體書法家代表作
顏體顔真卿《多寶塔碑》
柳體柳宗元《玄秘塔碑》
閻立本《步輦圖》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畫圣
五、藝術寶庫莫高窟世界上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的歌舞大曲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六
西漢王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后,出現了“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大一統”的局面,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已經具備了反擊匈奴戰爭的物質條件。)
自從她自愿嫁給呼韓邪以后,西漢與匈奴之間友好相處了較長一段時間。他們的婚姻,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十三、張騫出使的貢獻?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十四、概述“絲綢之路”對中西方交通的貢獻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洛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七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之秦朝的統一的知識點總結
:戰國末年,秦國的實力遠遠超過東方六國,統一時機成熟。秦王嬴政積極準備,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
三:皇帝制度的'確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就將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自己稱“始皇帝”
四: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1: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重大事務由他決定。大臣官吏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2: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3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規定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通行貨幣,,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通用字體。4北擊匈奴,修長城,防御匈奴。
秦王三六合、統一天下、第一個中國歷史上稱帝的王朝。所以秦朝史對我們國家的建立很有代表意義。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八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后,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筑長城、南修靈渠
(1)秦朝統一后,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了解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七上p·56)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地間的交流,有利于人民安居樂業,發展生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為后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九
共同點:(1)處于大致相同的社會發展期(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
婦女從事采集,男子從事漁獵。采集比漁獵有
生活
的保證,婦女在氏族中居主導地位,血緣世系和財產繼承按母系計算。(2)都以農業為主要經濟形態,兼有飼養、漁獵采集等經濟活動。
婦女在長期的采集中發現,有些果實在合適的季節、合適的地點會發芽、長大、結果,由此出現了原始農業(種植),原始農業的出現是婦女的一大功勞。
(3)都會建筑房屋過著定居生活。
(4)都普遍地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等。
人們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果實,過著平等的生活。
不同點:(1)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
(2)建筑房屋的特點不同。
(3)代表性農作物不同。
(4)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藝術風格不同。
指出: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男子在生產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起主導的作用,人類社會進入到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原始農業、飼養業的發展等,使產品有了剩余,出現了私有財產,這一時期我國氏族聚落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平等的經濟關系被打破,氏族的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將走向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