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幾日來北京的天氣格外的晴朗,備受全國人民關注的“兩會”也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拉開了帷幕。每一年新年過后,全國人民就開始期待兩會的召開,期待國家能出臺一些對百姓有利的新政策。“兩會”上從不缺乏亮點,無論是國家出臺的新政策,還是代表委員們獻計獻策以及爭相報道采訪的各國記者等等,無一不成為人們關注“兩會”的理由。
今年的“兩會” 恰逢“十二五”開局的歷史節點,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得到怎樣解決,新五年的“民生藍圖”又將如何就此展開,給“兩會”注入了更深內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說,民生問題是最大焦點。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期待,已經從GDP、財政收入轉到普通個體如何得到更多實惠,如何實實在在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上來。面對這樣的訴求,執政者兌現“今年給老百姓辦的第一件實事”,將是未來更多、更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的開端。
一方面,黃金發展期往往與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的凸顯期、高發期相生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意味著改革正逐步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大量的新問題新矛盾撲面而來。處于社會高速轉型期的公眾,也加速分化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另一方面,隨著公民意識、權利意識的不斷覺醒,中國開始進入所謂“稅感”時代。從圍繞個稅起征點的持續熱議,到車船稅草案征求意見時的廣泛參與,再到社會輿論對小小“饅頭稅”的高度關注,無不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為自己爭取利益,積極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人們對改革發展的社會預期普遍提高,對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要求明顯增強的時代大背景下,執政者只有以更鮮明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回應民心所思所盼,讓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真正體會到民生的持續改善,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和諧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夠實現。
當下,我國的社會矛盾主要是發展過程中因利益訴求引起的人民內部矛盾,解決好了民生問題,社會矛盾很大程度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問題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之路,就是要在“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上下功夫。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績。
惠民生方能順民心,順民心方能聚民力。從根本和長遠來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絕不亞于保持經濟增長。“兩會”只有不斷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才能化民力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持久動力,中國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會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