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
中央明確提出,第二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點是縣級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干部。下面,我著重圍繞“領導干部要身體力行科學發展觀”這個話題,談幾點認識和體會,供大家探討交流。
一、在學習上身體力行科學發展觀
(一)學習是一種理想追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古人學習的追求。 “鳳凰涅槃”的故事給人的啟示是,在知識上要不斷吐故納新,才能“浴火重生”。《我的高考1977》講述了經過十年文革浩劫的知青,始終沒有放棄理想追求的感人事跡。《中國人在紐約》有一句精彩的臺詞: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是天堂。之所以是“天堂”,有一點可以肯定,是因為那里有良好的學習、創業環境。千千萬萬的中國留學生一邊在餐廳打工,一邊努力學習,終成學業、終圓夢想。我在美國進修時也感受到了這種氛圍,無論是地鐵,還是在公園、在餐廳,沒有大聲的喧嘩,只有如饑似渴的學習場景。共產黨人把學習作為理想追求的也是比比皆是,恩格斯45歲時學微積分,毛澤東同志晚年自學英語,溫家寶總理每天都堅持上網學習。作為領導干部,只有不斷地學習,思想才不缺靈氣,講話才不缺底氣,行動才不缺朝氣,工作才不缺銳氣; 作為領導干部,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胸懷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堅定走科學發展之路的信念。
(二)學習是一種政治責任。共產黨人最大的黨性就是講政治。當前,講政治首先在于深刻領會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我們開始騎自行車可能有這樣的體會,騎快了容易摔倒,騎慢了也容易摔倒。中國的發展也是如此。發展是硬道理。正是因為發展,我們才有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外匯儲備雄居世界第一的奇跡;正是因為發展,我們才有舉辦奧運、太空漫步的喜悅;正是因為發展,我們才有戰勝洪災、冰凍災害、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的勝利;正是因為發展,我們才有G20峰會上強大的“中國聲音”。科學發展是真道理。不講發展的發展觀,不是科學的發展;把發展等同于GDP的發展,不是科學的發展;把“以人為本”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立起來的發展,也不是科學的發展。
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開篇就寫到: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在中國,以人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從《尚書》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賈誼的“國以民為本,君以民為本”,到黃宗羲的“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都要求順民之意,從民之欲,恤民之苦,惜民之力。有人說,封建社會是吃人,“五四”運動是立人,新中國是解放人,改革開放是開發人。這幾年,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大家可能都有切身的感受,包括八個統籌以及惠及老百姓政策等,都體現了為人民發展、靠人民發展、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為本的觀念、發展的觀念。老百姓普遍反映:“種田不交稅,上學不繳費,醫療有保險,和諧好社會。”我們要認識到,以人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社會的人,包括生命、人權和尊嚴;以人為本的“人”,不是客體,而是主體,不是被同情、被關愛和被救濟的對象,而是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決定力量;以人為本的“人”,是發展的主體,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以人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原或主體,而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的論述,最大的特點是提出了怎樣做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方法,即統籌兼顧方法。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歷來重視方法和方法論的研究。1956年,毛主席寫了《論十大關系》,為了寫這篇文章,毛主席33天基本沒有出房間,醒了就開座談會,33天請了各省各部委的同志們開座談會。前幾年,專家們估計,《論十大關系》的價值至少要管100年以上。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統籌,現在講到了八個統籌。上次,我在村里調研,老百姓說,以前趕集要穿雨靴,現在出門就是水泥路。應該說這就是統籌兼顧帶來的變化。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只有采取統籌兼顧的方法才能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比如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人為本”這兩大原則時,應該以互為前提和條件達到統籌兼顧;在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時,應該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社會建設擺在更突出的地位,也就是說,應該研究對立面的互補、結合、矛盾緩解等各種方法達到統籌兼顧。這不僅是一門科學學問,也是一門領導藝術,更是我們執政能力的體現。
(三)學習是一種發展智慧。有人說,學習是明天的生產力。我認為,學習更是一種發展智慧。這種智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要不要科學發展。這是一個認識問題。實踐證明,盲目的發展、片面的發展、不科學的發展,都需要我們付出沉重的發展成本。發展成本既包括經濟成本,也包括執政成本和社會成本。英國冒險家皮尤曾在北極零下1.8攝氏度的水中游完1公里,成為在北極游泳的第一人。他認為“這次游泳既是勝利,也是悲劇”,因為“北極竟已暖到可讓人游泳”的程度。英國倫敦煙霧事件5天死亡4000人,這是過重追求經濟效益、不顧環境效益的泣血教訓;山西礦難不斷,省長辭職、臨汾市委書記一直空缺,這是“帶血GDP”所造成的惡果;孟連事件、“周老虎”事件等都是群眾觀點淡薄、作風不優、處置應急方法簡單、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的具體表現。特別是三鹿奶粉事件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引發了食品安全的“地震”。有人苦笑:“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的奶粉,中午吃一點避孕藥長大的泥鰍。”也有人諷刺:“每天喝一杯牛奶,毀掉一個民族。”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走科學發展之路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2.敢不敢科學發展。這是一個膽略問題。真理只有相對,沒有絕對。某一發展模式、發展思路曾被證明是科學的、正確的,往往容易被神圣化。盡管隨著時代的變化、實踐的發展,這些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但總讓人不敢對其提出質疑。特別是“正確”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利益讓人不想放棄,總是感到老路子好走、老框框好用、老辦法好使。敢不敢科學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政治考驗。比如,省委下大氣力關閉了洞庭湖畔的小造紙廠,對于這些企業來講,意味著失去了“撈錢手”;對于地方來說,意味著財政收入的減少和就業難度的增加,也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實踐證明這種決策是正確的,不僅有效地實現了節能減排,而且促進了企業的改造升級,還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再如,武陵源景區摘得“世界自然遺產”的桂冠后,核心景區的建筑比樹還長得快,聯合國官員尖銳地形容為“一座孤島”。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進行了景區大拆遷。實踐證明,正是這種“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膽略,才有建設世界旅游精品的雄厚基礎。
3.會不會科學發展。這是方法問題。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著力轉變不適應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要從重物輕人的價值取向中解放出來,樹立經濟社會和人同步發展、有機統一的理念;要從畸輕畸重、顧此失彼的工作偏向中解放出來,強化整體推進、統籌協調的理念;要從不計成本、不講效益的習慣思維中解放出來,樹立追求質量、講求效益的理念;要從涸澤而漁、簡單粗放的建設套路中解放出來,樹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理念;要從唯GDP論、一票否決的評價標準中解放出來,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當前利益更要長遠發展的理念。作為領導干部,要把握科學發展的新要求、發展階段的新變化、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發展觀分析形勢、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把學習的成效轉化為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思路、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推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在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新突破,見到新成效。
4.能不能科學發展。這是保障問題。科學發展關鍵在領導,根本在體制機制。這次學習實踐活動提出創新體制機制,我想,既包括創新經濟體制機制,也包括創新政治體制機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影響經濟基礎。這些年來,我們在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設立經濟特區、解決姓“資”姓“社”的爭論以及最近的土地流轉、林權制度改革等等。實踐證明,凡是發展較快的地區,都是敢于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的地區。20年前,東莞還是個落后的傳統農業縣,20年后,GDP超過3000億元,一躍成為全國排名第八的大中城市。究其原因,還是得益于在體制機制上率先突破。他們在全國率先引進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率先先用收費還貸方式修建大橋,在全國第一個實行服務外商投資辦事一條龍。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政治體制改革遠遠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人治大于法治”的現象仍然存在,“清官政治”的博弈仍在進行,云南“躲貓貓”事件、陜西丹鳳縣高三學生徐梗榮猝死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質疑,專家認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