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一
克利斯提尼是雅典一位富有魄力的政治家,他奪取政權后,制定了一項法令:凡是破壞國家民主制度,企圖個人獨裁的人,經過召開非常公民大會口頭表決,交“陶懲審判庭”審判,并由它作出是否把他逐出雅典的判決。在這次非常大會上,多數公民認為有必要舉行陶片投票,并且高聲喊出了一個人的名字。于是又召集第一公民大會。在這次公民大會上,就知道誰將被逐出雅典了,被逐出雅典的人是非常不名譽的,也是非常不光彩的。
隨著開會時間的臨近,會場外擠滿了焦急的人們。會場圍著籬笆,設有十道門。“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會,外邦人不許入內。”在門口執勤的監察員大聲地喊著。每個有投票資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選區的入口處領取一塊陶片,陶片一人一張,不得冒領和多領。然后,他們在陶片上寫上他經過慎重考慮認為應該放逐的人的姓名,在進主要會場大門時,他把陶片交給工作人員,陶片有姓名的.一面朝下,因此,投票是為選舉人保密的。投票結束后,公民大會的工作人員在公民公開監督下,作統計工作。如果某個人的票數超過了6000票,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滿后才能回到雅典,恢復他的公民權。
隨著公布結果的時間的臨近,會場上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大家都靜靜地等候著結果,整個會場只聽見工作人員的走動聲。終于,主持投票的一個主要工作人員宣布了投票結果。這次獲票最多的是一個貴族的子弟。他的名字一宣布時,整個會場一片歡呼雀躍,人們爭相譴責他的不利國家的行為:“他總是反對建立海軍!對國家大事從不關心,總是關心自己的個人利益。”一個公民憤憤地說。“哼,他居然想實行個人獨裁,總是欺壓百姓,為非做歹!”一個農民模樣的公民氣哼哼地說。“讓他滾出雅典!”會場上的公民發出一片喊聲。這個貴族子弟在雅典公民的注視下,被立即押出會場,送出雅典城。“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中有力的一項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對維護社會安定,保障公民權利,鞏固克利斯提尼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雅典的奴隸主民主制度到伯里克利時期時,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變成希臘奴隸制民主高度發展的典型。伯里克利削減了貴族會議和執政官的權力。為了保證一般公民都能擔任國家公職,伯里克利制定了公職津貼制,規定除大將軍外,所有擔任公職的人員每日都可得到政府的津貼。雅典的公民因此都不拒絕擔任公職了,而且把擔任公職當做一種榮譽,誰要是一生中什么公職也沒有擔任過,誰就將被認作是懶漢和沒有出息的人,那可是一生的恥辱。那么公民是怎樣擔任上國家公職的呢?通過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的選舉。
按照雅典城邦的規定,公民大會由年滿20歲男性公民參加,每9天在雅典城兩邊的廣場上召開。會上,每個公民都可以登上講臺對國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職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國家的一切重大決定必須經過公民大會討論表決后方能生效。在選舉公職大會上,每個年滿2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是500人會議。議員是由10個選區從20歲以上的公民中抽簽選出的50名議員組成,任期為一年。在一年中各選區的50名議員團輪流擔任一次主席團。每天早晨,主席團還要抽簽選舉一名議員為執行主席,任期只能為一天,不得連任。主席團和公民大會的活動就由這位相當于國家元首的執行主席來負責。雅典由于采用抽簽制度,使得每個公民都有了擔任議員的機會。而且議員任期只有一年,不得延期,可以想象想利用掌握的權力來搞政治特權是不可能的。
那抽簽是怎樣進行的呢?在一所寺廟里,放兩只箱子,一只放著寫有侯選人名字的名單,另一只放著白豆和黑豆。抽簽時,由最先選出的執政官從一只箱子里取出一張名單,從另一只箱子里取出一粒豆。如果是白豆,這個人就當選了;如果是黑豆,那只好等下一年再碰碰運氣了。“真倒霉,又是黑豆!”許多人未入選時,常常是這樣埋怨道。
雅典的重要職務,如將軍和騎兵、步兵統帥掌握著軍隊,關系到國家命運;司庫員掌握國庫鑰匙,是要害部門,這些職務由公民舉手表決,誰獲得了多數票,誰就當選,當眾宣布。當時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是陪審法庭。這個陪審法庭由從全體公民中抽簽選出的600名陪審法官組成。這些陪審法官又用抽簽法分成10個陪審團,每個陪審團500人,另有100人以備急需。陪審法官每年改選一次,雅典的公民一般每3年就可以輪作一次陪審法官。陪審法庭的權力很大,國家大小案件的審理,所有公職人員的資格審查都由它負責,它還參加立法工作。需審理的案件都是在開庭前才抽簽決定由哪個陪審團審判,判決結果是所有團員秘密投票決定的。審判的時間大都不超過一天。陪審法庭極有權威,罪犯不可能行賄法官,權勢人物也無法干擾法庭,罪犯只能低頭認罪。據說首席大將軍伯里克利的好朋友被陪審團審訊時,他曾親自出庭竭力為其申辨,甚至痛哭流涕,但他的好朋友仍被判了刑。而他本人也曾因挪用公款被罰款,并曾被革除了將軍的職務。陪審團的作用,使得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使它在公民中的威信極高。
雅典的民主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雅典的民主統治仍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因為一般的公民無法擔任掌握國家實權的大將軍,統治階級的上層通過不設將軍職務津貼,牢牢地壟斷了將軍這個重要官職。盡管如此,雅典經過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他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監督官吏,制裁無視法紀的官吏,保持政府的廉潔和政局的安定。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于希臘地區奴隸制民主制度的典范的。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二
難點: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地圖、歷史圖片、投影儀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亞洲革命風暴形勢圖”。提問:世界歷史發展到19世紀上半期時,亞洲哪些國家的領土已不再完整?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引入新課。
二、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提問:歐洲列強何時踏上殖民亞洲之路的?
回憶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殖民歷史,結合地圖,簡介19世紀上半期亞洲一些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問:工業革命前后,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方式、特點有哪些不同?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明顯的歷史階段性特點。
通過比較商業利益和工業利益的結果不同,引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害。可結合教材中資料部分所引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的一段話進行分析。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依據教材,重點分析其雙重性。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結合地圖由學生概括起義名稱,分析起義的意義。教師簡介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
本目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如下:
首先,由學生閱讀教材中本目內容,歸納起義的原因、概況和意義。
其次,教師設置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起義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義有哪些人參加?起義的主力是誰?是誰?
印度的封建王公為什么要參加起義?發揮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并可擴展、引申:
探討印度人民怎樣才能取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勝利?印度的獨立最終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結
亞洲革命風暴之所以發生在19世紀中期,是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結果。它是亞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爭取民族獨立的高潮,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和本國的封建勢力,體現了亞洲人民爭取改變現狀的進步的歷史要求。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
板書設計:
第六節亞洲革命風暴
一、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
2.起義的爆發與發展
3.起義的失敗
4.起義的意義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案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三
如何讓高中歷史課堂活起來重慶市墊江縣第二中學左君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師生平等,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提倡學生標新立異,鼓勵質疑,激勵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釋放學生自我創造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共同的使命。
一、更新備課方式,提高課堂實效性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而導致新課程的設置的重大變化。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同時,應更加關注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即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益,讓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
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向課堂要質量,備課這一環節尤為重要,可以說是基礎,是關鍵。備課不等于寫教案,備課包括鉆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把鉆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見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么鉆研教材、查閱教參、收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等,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我校高一歷史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么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高一全體歷史老師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學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應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么,如何突破;難點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后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
二、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優化課堂教育結構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所以,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不斷出現的挑戰性問題等,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這種教學,在習題訓練和講評課時,尤其管用。如(一)學生限時完成適量練習。(二)學生討論答案,教師參與,了解學生討論的重點集中問題。(三)集體講評,教師答題。(四)學生給老師布置作業等等。師生間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討論中體現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遇到難點老師給以點撥,最后教師板書全文主要內容作最后小結。實踐證明,這種教法達到了課堂教學“高效低負”的目的,有益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教學中,師生間始終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互相交流著,既為教學活動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礎,又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個性特點大有裨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進行積極的參與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眼、腦、手、口等多種感官并用,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依據教學評價機制,重視現實教學要求
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如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上,可以展開課堂討論,通過研討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如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如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在學期歷史學習總評成績中占一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制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也統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完善歷史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組織課外歷史興趣小組,進行讀課外書、研究歷史人物、講歷史故事,寫歷史文章,編演歷史劇,學繪歷史地圖,收藏古錢幣,參觀歷史博物館,考察名勝古跡等課外活動方式,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多種素質,增長更多能力。
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尤其是采用上述方法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四、困惑與思考
(一)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所要求的和諧民主開放的教學方式,對年輕教師來說是個機遇,相對較容易實現角色的轉變,對長年從教的中老年教師,如何快速實現角色轉變,是個挑戰。
(二)按照新課程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我們的老師既要重視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發現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又要切實使學生掌握住這些基礎知識,這在有限的45鐘內,本身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我們的學生在享受這種模式教育的同時,對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到底能掌握多少,與會的專家和老師都有困惑。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困惑。傳統教學與新課程下的教學相比,一個很大的區別是對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進入課堂這是趨勢,我們教師必須掌握這種技術手段,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某些學校基礎教學設備都沒有,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正確運用,引來許多老師的爭議。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四
教材與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學生對臺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絡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汪辜會談”;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海峽兩岸交往概況。培養并鍛煉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臺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臺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臺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對這方寶地的熱愛與珍重。通過閱讀課文-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臺方針政策。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下收集的資料-介紹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處理教材-設計好每一個環節-并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祖國統一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也對統一前景充滿信心。通過對兩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學習-認識到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敏感詞語已過濾分子想使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永遠不會得逞-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從而也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并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臺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向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臺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臺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臺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臺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于水-引用-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愿——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臺灣-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問題6:為馬英九出謀劃策以助兩岸關系的加強。
投影兩岸往來圖片-突出“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經濟往來局面。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我的課本我做主
看新聞、圖片續寫課文
活動二:讀讀想想
蕪湖港赴臺貨輪首航成功和隨處可買的臺灣食品說明了什么問題?幫助學生大致回顧近代臺灣被割讓和收復的過程-并引出下文。
引導回答2:引導學生從地理、血緣、歷史、人文和物產多方面說明兩岸的“緣”
說出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團圓”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但要以八項主張為依據
引導學生從歷史趨勢、方針政策、綜合國力等各方面分析統一事業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并鼓勵其上臺朗讀。
聯系鄉土知識-聯系身邊小事-引導學生大膽聯系課本知識。回顧舊知-說明各方面淵源的同時進行學科的融合。
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大膽運用新知識解釋身邊的 問題。
圖文并茂-加深印象
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并進一步認識到統一事業定會成功-應為之不懈努力。
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同時訓練其基本學科能力。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感受到歷史知識無處不在。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五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圍繞金字塔之迷,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學難點:分析自然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希羅多德說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令人驚異的事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巨大業績。”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課:古代埃及。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環境——尼羅河
1.展示國際空間站拍攝地球夜景:尼羅河岸燈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詩歌《贊美尼羅河》: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出,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讓我們歌唱!你滋潤了太陽神賦予的土地,養育著所有的人民,讓我們在干涸的沙漠里暢飲!你慷慨無私地給予我們所有美好的東西!
3.教師提問:
(1)解釋歌詞“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羅河是水源,為人類生存提供條件。
(2)解釋歌詞“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濫,利于農業發展。
(3)還有什么“美好的東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師小結:尼羅河為人們生存繁衍提供了條件,定期泛濫促進了古埃及農業的發展;而其平緩的河水以及盛行風又提供了便利的航運條件;這些有利條件促進了尼羅河流域的統一。
(二)象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對照表”
2.教師提問:請學生猜測其中幾個文字的含義并說說象形文字有怎樣的特點?
提示:與事物形狀相似。
3.資料鏈接:紙莎草紙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發明了紙莎草紙,紙莎草紙的制作材料是紙莎草。它盛產于尼羅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們將紙莎草的粗莖切割下來,剝去外皮,將里面柔軟又有韌性的莖芯兒切成薄片。再將切成片兒的莖芯橫、豎編織或疊放。然后用錘子將兩層莖芯兒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張薄紙。融為一體的薄片兒在經過曬干、打磨等工藝處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紙就誕生了。
4.教師小結: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創造的文明成就。
目標導學二:金字塔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圖片
提示:學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幾種推想:(1)用一個巨大的杠桿,一段用繩子綁住石塊,另一端通過人力將石塊吊往上方,然后將石塊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質滾軸將石塊拉上去土堆是環繞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認為,第(2)種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而推測開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桿。也有些人認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為他們覺得古人沒有這么高的智慧來建造這么偉大的建筑。
目標導學三:法老的統治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法老的圖片
2.教師提問:說說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樣的?
提示:法老作為全國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
3.思維延伸:埃及法老們為什么要給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修筑豪華的陵墓,以備在冥世間繼續生活,同時也是為了宣揚法老至高無上的宗教神權和世俗專制統治的權力。
三、課堂總結
金字塔外形雄偉壯觀,內有許多甬道和墓室相通,還有繪畫、雕刻等藝術品,實際上是一座地下宮殿。國王的尸體經防腐處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板書設計
1.自然環境?
2.文明歷程:
3.文明成就:太陽歷、數學、象形文字、解剖學、金字塔等
4.法老統治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六
基礎知識目標
擴張時代的時間及含義;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客觀條件;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及主要航線的開辟;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擴張的地域和主要特點;殖民統治的結果;擴張時代的開始對世界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獲取知識的途徑
(1)通過對開辟新航路動機的認識,使學生了解資本主義的拜金主義、唯利是圖的實質。
(2)通過學習價格革命、殖民掠奪等歷史事實,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是建立在殘酷剝削本國勞動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之上的。
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1)通過對歐洲航海家艱苦卓絕的航海歷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發展學生堅毅、進取的性格。
(2)通過有關早期殖民活動和相關材料的學習、閱讀,使學生認識殖民主義的殘暴本質,培養學生熱愛獨立、自由,痛恨民族壓迫和殖民主義的情感。
(3)通過學習中國的羅盤針運用于歐洲航海,為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動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激發學生奮發圖強、報效祖國、再鑄輝煌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新航路開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時代的開始,改變了世界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一方面,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發展的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世界各地區間的聯系,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創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西方殖民活動的進行使西方的資本原始積累得以順利進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擴張給亞非人民以及美洲土著居民帶來了災難。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向學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歷史資料的方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
(2)通過對開辟新航路的原因條件的認識,培養學生綜合、全面地探索和認識歷史事件原因的初步能力。
(3)通過對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活動一系列社會經濟后果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初步理解和運用資本原始積累的理論,培養學生的初步的理論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4)通過對開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現出來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堅強的毅力以及唯利是圖、殘酷掠奪殖民地人民的兩重性的了解,培養學生辯證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5)通過引導學生比較新航路開辟對歐洲和亞、非、美洲的兩種不同結果,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重點分析
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后果。本節課主要圍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和影響進行。
重點的突破方案
關于“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這一問題的突破:在學生閱讀課文前四段內容和所提供的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自己是當時歐洲的航海家,是否能夠進行長途的航海旅行,為什么?西歐人為什么在15世紀末非要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動他們完成這一壯舉的。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險的最前頭?學生在回答上述問題后,教師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關于“新航路開辟產生的后果”這一問題的突破: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思考新航路開辟后可能給歐洲乃至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閱讀課本相關內容總結新航路開辟的后果。
難點分析
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中學生在難理解“資本原始積累”這一較為抽象的概念時有一定的困難。
難點的突破方案
將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積累兩個概念對比解釋。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和所提供的有關材料,思考討論教師提出的一些相關問題。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請學生介紹與四位航海家及其航海經歷有關的軼事。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七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日本帝國主義先侵占東北,又侵略華北,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學生知道張學良、楊虎城為聯共抗日發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以全民族利益出發,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使學生知道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我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教學重點: 西安事變的原因
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教學難點 :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知道嗎?在離我們學校不遠的盧溝橋有一座抗日戰爭紀念館,在那里陳列展出著許多的日軍侵華的罪證,馬么我們今天就以起來學習第六課抗日戰爭的爆發。
二、講授新課
(一) “全國抗日救亡高潮”。
1.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你從哪里看出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懷有野心?
日本侵略軍是什么時間向中國東北軍發動進攻
板書:九一八事變
2、想一想:日本侵略軍為什么能占領東北三省并侵占華北大片土地?
3.看“讀一讀”內容,體會東北同胞家鄉淪亡的悲憤心情。
淪陷后的東北人民已經到了什么地步?
“日本繼續侵略下去,中華民族到了什么關頭?”
在中華民族生死危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什么主張?
活動:比較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兩種不同的主張
在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高潮中,蔣介石在干什么?
討論:“蔣介石的做法錯不錯?為什么?”
張學良、楊虎城為什么要發動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發生在什么時間?
板書: 西安事變
討論:為什么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教師小結:因此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同意聯共抗日的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二) “盧溝橋事變”
1、閱讀課文:
從哪里可看出日本帝國主義在加緊侵略我國?
日軍為什么要進攻盧溝橋?這發生在什么時間?
板書: 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
討論:為什么說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起還擊的?
2.盧溝橋事變以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我國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抗日戰爭從此開始。
三、小結:
1.西安事變為什么會發生?是怎樣解決的?
2.為什么說盧溝橋事變是我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八
1.要求學生掌握:袁世凱獨裁統治的建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活動;"二十一條";五九國恥;中華革命黨;護國運動和洪憲帝制的破產。
2.通過學習袁世凱實現專制獨裁統治,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強大和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務;通過學習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使學生認識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3.(1)通過對袁世凱對內專制、獨裁、復辟、踐踏民主共和、鎮壓民主革命的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袁世凱倒行逆施的反動性。(2)通過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孫中山等革命派反對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堅持民主主義的立場是進步、正義的,有著積極的意義,這種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學建議
教學地位分析
本節主要講述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建立北洋軍閥政府之后,又進一步走向專制、獨裁,再進而復辟帝制,結果走上滅亡之路。同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及中國社會進步力量在逐漸認清袁世凱本質后,展開了一系列斗爭,先后發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雖然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形式上恢復了民國,但政權仍掌握在封建軍閥手中,中國革命的道路仍漫長而又艱難。
重點分析
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運動是重點。袁世凱在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后,打著民主共和的招牌,對內實行專制獨裁,對外則賣國、投靠帝國主義,一步步地實現了帝制復辟。
護國運動是一場旨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中華民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形成了全國性的斗爭高潮,基本上實現了倒袁的預期目標。這說明民主共和觀念確已深入人心,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難點分析
袁世凱得以實現專制獨裁統治以及其迅速垮臺的原因是本課難點。在學習辛亥革命時,學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學習袁世凱得以實現專制獨裁統治時,學生會對前面學過的知識產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為何還會出現復辟帝制現象?復辟帝制正反應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也就是說中國的資產階級思想革命不徹底。而復辟帝制的迅速垮臺恰恰說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講清這一問題,在學習后面的張勛復辟時,學生就較容易理解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通過學生對袁世凱由獨裁到復辟帝制的史實的掌握,提供學生分析、認識史實的依據。
2.列出資產階級革命派反袁斗爭和護國運動興起紀事年表。
3.啟示學生思考、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1)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其中北洋軍起了什么作用,啟發學生認識袁世凱這樣做的主觀原因。
(2)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為什么能夠在中國實現帝制?啟發學生認識中國社會現狀的客觀原因。
(3)袁世凱復辟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從史實中理解“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懂得民心不可違,感受歷史發展潮流的偉大力量。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運動
難點:袁世凱得以實現轉制獨裁統治以及其迅速垮臺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運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
教學過程
一、袁世凱專權
明確指出: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但在政治上仍處于對峙狀況。北方各省基本上處于袁世凱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實際上處于同盟會的控制和影響下。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后,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并且派人刺殺宋教仁,從而導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是聯合中間力量,造成中國第一大黨,以奪取國會中多數席位,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內閣。二是企圖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實施,把中國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和制的軌道。但是這一行為,阻撓了袁世凱的獨裁。因此,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宋教仁,以阻止國民黨組閣,撲壓革命勢力,并派北洋大軍南下,從而導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的武裝斗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是由于革命黨人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而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兩面派手法,唱擁護共和的高調,行獨裁專制之實。政治暗殺手段,武力鎮壓,先發制人,鎮壓二次革命。強迫國會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獨斷專行,解散國民黨、國會,廢《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使其獨裁專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過上述分析進而歸納袁世凱稱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為:袁世凱掌握強大的北洋軍;帝國主義的支持(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為例,目的在于換取日本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復古尊孔”,為復辟大造思想輿論。
四、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迷夢,恢復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護國運動勝利了。但是,護國運動并未__北洋軍閥的統治,更沒有擺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并沒有改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所以,依然失敗了。然而,護國運動說明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從另一方面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小結
本節由始至終貫穿著資產階級革命派與北洋政府之間維護民主共和與堅持獨裁專制的矛盾與斗爭,其斗爭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勢力之間的斗爭,是順應歷史潮流前進與逆歷史潮流搞倒退的斗爭。同時,向人們展示: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逆行,終將以失敗而告終,遭到歷史的征懲罰。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課本、制作資產階級革命派反袁斗爭紀事年表、思考討論: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凱這樣做的主觀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為什么能夠在中國實現帝制?袁世凱復辟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等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設計一系列問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九
重點:維也納會議、1848年歐洲革命
難點:學生自我閱讀及分析問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培養以及理清各種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
教學手段: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學生回憶: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前期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
一、維也納體系
出示歷史圖片《維也納會議》,強調此次會議是由俄、英、普、奧四國控制的。由學生歸納會議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出來,以便于學生分析維也納會議的反動性。在學生分析維也納體系反動本質前,教師應指出評價歷史進步和反動的標準是:第一,是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是否推動人類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進步;第三,評價歷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導學生根據此標準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強調維也納會議對近代國際關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后,各國通過國際會議解決國家間的糾紛。
二、19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學生閱讀“維也納體系下的矛盾沖突”一目,利用課件幫助學生分析:為什么會爆發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維也納體系下存在矛盾沖突有哪些,哪個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類型。
三、1848年革命
學生閱讀“1848年歐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 講解革命過程時,利用動畫講解,給學生一個較為直觀的印象。講完后,教師強調以下幾點:揭開1848年歐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國的二月革命-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義是1848年歐洲革命中影響的民族解放運動。
學生回答:1848年革命僅經歷一年多即失敗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撲、資產階級的妥協;一方面由于無產階級不成熟,雖已登上政治舞臺,但沒有政黨斗爭經驗,政治上、組織上都很軟弱;說明雖然資本主義經濟繼續發展,還未成熟到完全廢除封建生產方式的程度。這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資產階級在這場革命中明顯占有優勢,革命的失敗指資產階級完全掌握政權、民族獨立的革命任務沒有最終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奧等國的封建統治力量,重創了反動勢力的堡壘——俄國,加劇大國之間的矛盾,歐洲大國再也不可能聯合起來鎮壓革命了,歐洲政治版圖再次變動,維也納會議確立的反動統治秩序破產。
小結
利用下面圖示對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形勢進行小結。
教學設計思想:
指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得出結論。了解維也納體系確立、受到沖擊、瓦解的過程,并深刻認識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
高中歷史教案課后反思篇十
新高中課程標準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在教學中我們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我們的教學要切實有利于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針對這一新形勢,我們提出了“培養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現代人”這一口號。要培養這樣的跨世紀人才,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應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高中歷史新課程這一高中歷史教育的實驗田,對我們教師來講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只有認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實踐才能贏得主動,取得事業和人生的雙重進步。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本著拓展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技能、放寬教學視野的指導精神,積極摸索和總結教學規律,盡快提升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認知能力和求知興趣,實現望亭中學歷史教學的新突破。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年級共六個班近三百四十個學生,重點班生源質量相對較好,普通班生源質量相對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來到一個新環境,心理和作息習慣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歷史基礎知識都比較薄弱,所以高一歷史教學應注重基礎的培養和興趣的培育。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穿插一些與歷史教學相關的歷史典故,盡量多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歷史知識與歷史發展脈絡通過生動活波和直觀淺顯的方式呈現給學生。
三、教學方法:
綜合考點內容,突出學科內的知識銜接,注重學科間的貫通,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訓練,重在運用;拓展訓練,重在提高;綜合訓練,重在發展。使學生既從“點”上拓展,又能對所學知識點結合,融會貫通。
高中歷史教材的主體結構按“學習專題”構建。歷的政治活動是豐富多彩、極其復雜的,他與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一起構成了人類歷多彩的生活活動。只要同學們潛心學習,細心探究,就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感悟許多歷史的真諦。
四、重點工作及具體措施:
(一)、重點工作:
(1)明確教學任務、抓好教學常規、注重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興趣。
(2)精心備課,把每一堂課當成優質課來準備,注重教學設計的探索。
(3)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二)、具體措施:
1、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高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相較于初中生來說,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轉變,理性思維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畢竟高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完全過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維,完全枯燥和單一的理性分析還不完全適合他們的認知層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他們對于事件本質和事件規律的認識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較強的歷史典故和歷史逸聞,輔助學生對當時歷史環境和歷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轉變教學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課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鐘復習上一節內容;30分鐘講課;最后3—5分鐘檢測本節課學習情況。做到日日清。
(2)每兩周一次小考,把兩周內所學主要內容以提問形式或試卷形式考察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