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比朗誦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隨著講稿的內容而變化站位。一般說來,不要在演講人前邊安放講桌,頂多安一個話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演講稿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弟子規演講稿篇一
這學期,我們班開展了從小學到課堂的學習活動。每天語文課開始前的幾分鐘,老師都帶領我們讀,背《弟子規》。經過幾個月的學習,我了解到閱讀《弟子規》對我們來說主要有以下功能:
弟子講話的作用
美國作家薩克雷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才能收獲命運。”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是我們在日常學習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坐姿不合適,站立不正,動作有些慢,長時間寫一點作業,邊寫邊玩,還有一些不規則的字跡,不利于我們的成長。《弟子規》,先從基本的“冠須對,新結須系,襪須重復,皆須緊”說起。
《弟子規》把學習做人放在第一位,提倡不遺余力的學習其他知識。它還規范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對我們價值觀的形成和人格的建立起了關鍵作用。
1、事情雖小,但不要擅長
老師在指導我們背誦《弟子規》的時候,強調一個人不一定能成功,但一定要學會做人。老師經常鼓勵我們要樂觀,告訴我們好學生的標準就是要有高尚的品質。此外,還應關注愛他人、樂于助人、不無知地斂財的良好品德。
我們班有同學看到別人的橡皮有意思,想要,但是沒有讓家長買,而是讓好朋友帶錢給自己買。雖然事件小,但在班里造成了不良影響。看了《弟子規》,我知道不正確的事是做不到的,哪怕是小事,因為《弟子規》說:“事雖小,不可為善,做好事,虧本。”
2、父母教導,你必須傾聽
《弟子規》也強調做人首先要“孝順”。一個對父母不孝順的人,如果能做大事,可能是巧合;一個不懂禮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最后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來自外界的誘惑越來越多。許多學生過著伸手吃飯、對父母頤指氣使的生活,失去了傳統的仁義、禮貌和孝順,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超越了他們的尊重,缺乏感激。父母稍微不聽話,就會發脾氣,指責父母。他們真的希望父母成為他們的奴隸。父母應該為他們這樣做。我父母忘了把他裝在書包里。從閱讀《弟子規》開始,我們學會了感恩和回報。每天回家給爸媽倒杯水,打我的背,幫他們做家務,成了我們作業之外的必修課。
3、愛學習,勤思考
《弟子規》中的《余力學文》篇文章是如何教會我們從小熱愛學習,勤于思考的?比如:“讀書法有三只眼。”
不要自暴自棄。“教育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如果他們不能對自己沒有信心,就必須加強自己的能力。不要說我不能輕易,你不能對自己沒有信心。
《弟子規》,一本小書,離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良好的品德越來越近了。我們通過學習和實踐《弟子規》,努力健康快樂的成長,進而擁有良好的品德。《弟子規》也讓我們越來越喜歡中國經典,成為我們的行為準則。
我演講完了,謝謝!
弟子規演講稿篇二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趙老師經常這樣教育我們:“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品行,那他的學問越高,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所以他在我們剛步入初中就教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
《弟子規》里要求我們“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由它安排的先后順序,我們就能得知,要想學習好,就要先做好人。
要想做好人,就要先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是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例如:父母叫你,你是拖拖拉拉,還是趕緊去做;和兄長相處,你是相互謙讓、體諒、還是斤斤計較;看到同學們的衣著華麗,你是否想回家買更好的穿到學校;與朋友交往,你是否言而有信……這些小的細節最容易被我們忽視,但它也往往是人生中的關鍵。
我們班的同學在學習弟子規之后,大部分同學都有進步。其中有一名同學,在學習了《弟子規》以后,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從孝順父母開始漸漸改正,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班會課上,他的家長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們,他的孩子懂事了很多,知道幫父母干活了,還天天和媽媽搶著刷碗。每次考試他的好習慣都給他帶來了好運,是他的成績逐步提高。成為了心中進取的榜樣!
由此可見,好的習慣會決定你的成績。因為你懂得了什么是責任,怎么樣學習!
好的學習成績也來源于好的學習習慣,如:不讓問題過夜、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記筆記,每天該做的事都不拖拖拉拉等等。
總之,只要你肯努力,做品學兼優的中學生,不難!
弟子規演講稿篇三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很高興能為你們解讀《弟子規》,愿我的'拙見能帶給你們想要的收獲。
在《弟子規》中,“謹”單獨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謹慎小心、規矩低調、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
今天早上我解讀的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說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華易逝,你要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先給大家講一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吧——
孔夫子基本上是溫文爾雅的,動怒的情況不多。如果我們去看《論語》,這大概是老夫子比較動肝火的一次,這個話說得很重,要傳達的意思無非還是要大家珍惜光陰。
說到珍惜光陰同學們一定聽過過“囊螢映雪”“懸梁刺股” “聞雞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說這些故事,我要給大家講一個聞“季”起舞的故事。季先生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園里有一句話,聞“季”起舞。雞還沒起呢,季先生已經起來忙半天。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說季先生,您過去遭受過那么多挫折,有十幾年還不讓您工作,您又擔任了一百多個學會的會長,經常要開會,您怎么能寫出那么多東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說當你們起來用早餐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三個小時了。《季羨林文集》長達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論文和文章就是這三個小時寫出來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就是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后,要洗洗手。
提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我不禁想到臺灣作家劉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寫到兩幅畫面:在臺北市一家大型停車場,一位年輕漂亮的小姐,給她的狗擦屁股,只見那位小姐擦完,打開車門,先把剛用完的衛生紙放進車里,再把狗抱上車。還有在紐約中央車站,一位穿著華麗的貴婦蹲在大廳中央的地上,當著旁邊上千經過的人,用衛生紙擦她剛剛打翻的咖啡。
同學們,畫面中的漂亮小姐不亂扔紙屑,華麗貴婦自掃咖啡的行為丟人嗎?不,她們反而更讓人感到,令人肅然起敬。由此我想到我們中有的人睡前醒后不洗漱,飯前便后不洗手,更有甚者,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所吸煙破壞公共環境,真是害人害自己。要知道,一個人的生活衛生習慣并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還是一種社會公德的表現,我們中學生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弟子規演講稿篇四
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大量國外的文化產品涌入國門,帶來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許多中國人因此而淡忘了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國學經典的《
弟子規
》當然也沒少受冷落。聞弟子兮傳佳音,圣人訓兮力彌求。
既有親兮奉孝始,感孝言兮涕泗臨。
謹而信兮泛愛眾,親以仁兮正吾行。
余力有兮跋扈揚,學以文兮致精誠。
――題記
當我們翻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史,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更是有許多沉重,古樸而典雅的深沉智慧,向我們人生投射巨大的力量。《弟子規》,無疑是其精采輝煌的一頁。
不要淺于表面的理解,這無疑是對人們身心修養的經典概述。學習《弟子規》,我也找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
我讀《弟子規》,讀出了竭忠盡孝。父母給予我生命,我一直都在其庇護下成長,沒有過多憂慮。然父母終日操勞,含辛茹苦,我們卻無動于衷。"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人倫物衰,擔當竭力。江夏黃香未曾忘。"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緩。"雖無文王晨昏定省之功,亦有令伯烏鳥之情。"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古有忠君,今有愛國,標明節義,立德立行,才是孝之終也,即使忠孝不能兩全,也要竭盡所能。
我讀"弟子規",讀出了浩然正氣。世上紛擾,流俗功利,但須保持一顆圣潔的心,留出一片澄澈,去評判是非。接人待物,要謹慎而為。"步從容,立端正"就是坐立行走,也要講究禮法,有些氣度。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功利之心,向往者甚多。然淡泊名利者,胸懷正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易出口,但信守非易。有季布一諾,有浣女投江。"奸巧語,污穢詞"時,人聽之就甚感其憤。語言粗卑不堪,故曰"市井氣,物戒之".對于自己犯過的錯"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及時糾正自己的言行,也算善莫大焉。萬勿像曹阿瞞那樣,欺瞞他人來掩飾自己的過錯。"同是人,齊不類,流俗眾,仁者希",行正道揚正氣,不與同流合污,可謂一腔正氣。
我讀《弟子規》,讀出了勤學勉進。"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 學習乃終身長久之事,人生無處不學習,無人不學習。讀書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 讀書要用心,萬不能"好讀書,不求甚解。"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 滯塞通。"讀書要勤勉積極進取,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者,皆可作為例證。好讀書讓我明白了學習的樂趣,人之一生,學無止境。即使是垂暮之年學習仍在繼續,絲毫不減。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精神與靈魂仍始終處于制高點,去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弟子規》給我們的靈魂點亮了一盞燈,即使不能消除陰暗,卻能使正義更加光明!品讀《弟子規》能使我們獲得無窮的啟迪。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七(5)班的旗手代表。今天我們迎著培英學校和諧的春風相聚在一起,盼來了又一個新的學期。記得那是20xx年的春天,我校高喊建設和諧平安校園的
口號
,全面開展了《弟子規》學習。一路走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踐行《弟子規》的活動在我校得到了更加成功、深入的開展,校風校貌煥然一新,文明禮貌蔚然成風。如今,我們學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了《弟子規》學習、語言文字推廣和德育示范學校。學習、踐行《弟子規》,建設和諧平安校園是培英人的成功創舉!回想當初我們學習《弟子規》,念著“弟子規,圣人訓…”仿佛回到了“
三字經
”的那個年代。可是細細品味,我們體會到《弟子規》中培育人的精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我們學到了儒家千年處世哲學與生存的智慧,懂得了如何孝心孝行的道理。學習《弟子規》就要踐行《弟子規》,而且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弟子規》(入則孝)中說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說,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尤其是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說到這里,我感觸頗深,以前我總覺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千叮嚀萬囑咐實在是太多余,甚至有強烈的代溝之感。犯了錯誤,不但不思悔改,而且還要編造美麗的謊言,企圖掩過飾非。現在從《弟子規》中領悟了家庭倫理孝心孝行的人生哲理后,我感到十分愧疚與悔恨。
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決心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切實踐行《弟子規》中的處事、待人的哲理,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一個合乎新時代文明禮儀品學兼優的中學生!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很高興能為你們解讀《弟子規》,愿我的拙見能帶給你們想要的收獲。
在《弟子規》中,“謹”單獨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謹慎小心、規矩低調、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
今天早上我解讀的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說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逝,你要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先給大家講一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吧――
孔夫子基本上是溫文爾雅的,動怒的情況不多。如果我們去看《論語》,這大概是老夫子比較動肝火的一次,這個話說得很重,要傳達的意思無非還是要大家珍惜光陰。
說到珍惜光陰同學們一定聽過過“囊螢映雪”“懸梁刺股” “聞雞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說這些故事,我要給大家講一個聞“季”起舞的故事。季先生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園里有一句話,聞“季”起舞。雞還沒起呢,季先生已經起來忙半天。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說季先生,您過去遭受過那么多挫折,有十幾年還不讓您工作,您又擔任了一百多個學會的會長,經常要開會,您怎么能寫出那么多東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說當你們起來用早餐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三個小時了。《季羨林文集》長達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論文和文章就是這三個小時寫出來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就是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后,要洗洗手。
提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我不禁想到中國臺灣作家劉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寫到兩幅畫面:在臺北市一家大型停車場,一位年輕漂亮的小姐,給她的狗擦屁股,只見那位小姐擦完,打開車門,先把剛用完的衛生紙放進車里,再把狗抱上車。還有在紐約中央車站,一位穿著華麗的貴婦蹲在大廳中央的地上,當著旁邊上千經過的人,用衛生紙擦她剛剛打翻的咖啡。
同學們,畫面中的漂亮小姐不亂扔紙屑,華麗貴婦自掃咖啡的行為丟人嗎?不,她們反而更讓人感到,令人肅然起敬。由此我想到我們中有的人睡前醒后不洗漱,飯前便后不洗手,更有甚者,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所吸煙破壞公共環境,真是害人害自己。要知道,一個人的生活衛生習慣并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還是一種社會公德的表現,我們中學生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一直感覺傳統文化似一座巨大的寶庫,豐富且深邃,而今看了《弟子規》的光盤后使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果能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的話,那就是道德。成為一個有德人的必須外在上,能夠獲得眾人的支持與幫助;內在看,可以收到得到心靈的安寧。即:外德于人,內德于己。。這一幕持久的執著,讓我止不住地品味生命,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坦蕩。
學習傳統文化,學會快樂地生活,做胸懷坦蕩的人,以平常心對待人生,對待功利,對待追求,淡泊致遠,心底無私,構造幸福人生。看了弟子規的盤后,對我感處挺深的有兩個地方,一是人與自然方面。今天,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臨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等。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感到后悔莫及,等有些事你懂了,但已沒有去做的意義了。因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盡力去做。做一個孝順的孩子,讓自己無愧于心。要知道:我們過得幸福,父母才會快樂。
入則孝,出則悌,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父母子女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這還得從我上一年級的時候說起。那時候我只知道《三字經》,不知道《弟子規》。有一次,我看到《三字經》書背后有許多同系列的經典書籍。當我看到《弟子規》的時候,就很好奇地問爸爸:“‘弟子規’是什么意思啊?”爸爸說:“它和《三字經》一樣,也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古時候的學生就稱為“弟子”,“規”就是‘規范、規矩’的意思。”
后來我就去書店買了這本書,認真地閱讀。從中我學到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告訴我必須要勞逸結合,不能死讀書。否則是不會有成果的。還有“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訴我讀書要用心去想,仔細去看,專心去讀。又如:“用人物,須明求,儻不問,即為偷。”讓我明白了借用別人的東西,應先征得別人的同意,不能不說先用……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經典作品讓我享受閱讀快樂的同時,明白了許多道理。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會閱讀更多的書,做一個有用的人。
弟子規演講稿篇五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就是沒有用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學會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隨然我從小就讀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而每次被老師或家長夸獎一句就驕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我都沒有人生目標,所以我才不會努力去辦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后我要按《弟子規》里的規矩認真學習,認真去感悟,認真去實踐。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啟蒙經典之一《弟子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有的甚至都讀上百遍,可以倒背如流了。記得第一次深刻了解《弟子規》時是在父母大學網的有獎知識答題時。為了更好的參加活動,每天都更加認真去讀《弟子規》并且很好用心地去理解書中的第字每句,每讀一遍,自己對《弟子規》又加深了一遍理解,總之每多讀一遍,收獲都會多一點。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弟子規演講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 百善孝為先 。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中講到: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
意思是說: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說: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
意思是說: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能環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篇七
《弟子規》的禮儀標準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只有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有謙虛、尊重、善良、博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如果一個人的愿望是武斷的,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會幸福。在學習了《弟子規則》后,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傳承這一文化瑰寶。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每一點做起,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受了許多災難,但她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基礎,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和強大。
弟子規演講稿篇八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在暑假里讀了一本《弟子規》,里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其中有個故事叫《原物奉還的張元》。故事講的是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小孩叫張元,他從小就聰明懂禮,從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有一天,張元和幾個小伙伴在自家的后院里玩,鄰居家有幾棵上面結滿了杏子的杏子樹,小伙伴們看見有杏子吃,都歡快地跑過去拾,張元也跑過去把地上的杏子撿起來兜在衣服里。當小伙伴們高興地吃著杏子時,張元卻跑到鄰居家,把撿到的杏子還給鄰居。鄰居笑著說:“這又大又肥的杏子你就自己留著吃吧!”張元認真地說:“爸爸說過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的,尤其是別人不知道的時候,就更不能這樣做了。”說完就把手中的杏子放在鄰居家的餐桌上,跑開了。后來,小伙伴們知道了這件事,都覺得很慚愧。村子里的人們夸張元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記得我以前在我的好朋友悅悅家玩的時候,看見悅悅的娃娃上有一個很漂亮的發夾,發夾是粉紅色的,上面還有彩色的鉆石,樣子可愛極了!我心里想:“如果我把那個發夾拿回家,夾在我的娃娃上應該會很漂亮吧!”于是我趁悅悅不注意,偷偷地把發夾放進我的口袋里。這時我突然想起媽媽以前給我講的弟子規里面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我就從口袋里把發夾拿出來,一邊遞給悅悅,一邊對她說“對不起,我拿了你的發夾,我不應該拿你的東西。”悅悅對我說:“沒關系,我們還是好朋友!”于是我們倆都笑了。
通過這段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誠實,別人的東西是不能要的,父母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