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一段經歷、學習或思考的總結和感悟。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開門見山,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即:學得了知識,并且不斷地去練習,這才是令人高興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拜訪你,這也是令人快樂的。但是,如果你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沒有人賞識你、知道你,你該怎么辦呢?是自暴自棄、就此沉淪?不!要繼續努力,努力并快樂著,只有這樣,孔子才把這樣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為仁之根本與!這段話大意是說:做人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樣的人是不會犯上作亂的。君子致力與根本工作,根本樹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孝悌,孝是孝順父母,悌是敬愛兄長。如果,連父母兄弟也不愛的人還怎么可能真心和別人相處,因此,孔子師徒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那么,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講究仁愛呢?孔子為我們講了一個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語、巧舌如簧的人,沒有一個是講究忠義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辯士,與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據理力爭,后者為個人利益使弄小伎倆。所以要另當別論。
接下來,孔子教我們在平時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仁人,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每天都應該做好這樣三件事:竭盡全力替人辦事;誠心誠意和朋友交往;認真練習老師教的知識。做好這三件事,我們就可以向仁人看齊了。
孔子十分重視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重,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順在兄長處要敬愛;說話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友愛大眾,親近仁德之人。這樣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來學習文化知識。
當下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教育的重點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養出不少,四肢不勤,無谷不分的年輕一代,他們的父母要求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唯考上重點大學、找個好工作為是。平時忽略道德人格的培養,這些孩子往往經不起一點點的刺激,心理變得相當脆弱,不知與人怎樣相處,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經受不住一點打擊。我就聽說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學里有一個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都很優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師寵愛。可到了大學,由于同學都是尖子生考進來的,他變成普通的一名學生。不再有老師的寵愛,被冷落到一邊。這名學生逐漸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樓自殺。可見,培養一個人要懂得愛自己,愛父母、愛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父母生我養我、來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這一切。只有具備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為一個有用之材,才能做一個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會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大意是:(選擇妻子)能重視品行,而不重視美貌;侍奉爹娘,能盡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顧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種人)雖然沒有上過學,拿今天的話說,即使沒有什么文憑,我(子夏)也說他早已有了教養,比那些有才無德的人強得多。
以上是講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接下來,孔子又談了孝,他給孝一個最簡單、最樸素的標準: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怎樣盡孝?其實很簡單,這個標準簡直另人懷疑:父母在,不遠行,趁他們健在,多陪陪他們,這就足夠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這個人的行為,如果仍舊能繼承父親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變,就算盡孝了。這個標準看似簡單,做起來難。看看過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難做到。凡開國初期,那些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儉持家、體恤黎民百姓,但沒過幾代,后面的皇帝從小過慣錦衣玉食的生活,繼任后變本加厲,更加驕奢淫逸、糜爛不堪,最后敗了家、誤了國,被別人改了朝、換了代。
小到一個家也是這樣,上輩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業,只要出了一個紈绔子弟,不消幾年,家業就敗了個精光。一代名臣曾國藩總結前人教訓,勸戒子孫說:門戶之衰,總由子孫之驕惰;凡俗之壞,多起于富貴之奢淫。同時告戒子孫:克勤克儉,能豐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謹守規模,必不大錯;一生但豐衣足食,便成小康。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二
論語是一部經典的儒家經典,書中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透過這些言行,我們可以了解到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人生智慧。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許多道理的道理的卓越和彌足珍貴之處,下面我將與您分享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孔子思想的啟迪
孔子思想中的“仁愛”、“誠信”、“自律”等觀念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孔子思想的價值在于它不僅體現了一種社會道德秩序,而且是一種人生觀和世界觀。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些具有現實生活中的巨大意義,他們可以引導我們正確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理解和接受事物,同時也能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增強個人價值感和幸福感。
第三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思想。這是一種既實踐又理論的思想,他告訴我們首先要修身,讓自己成為一個品德優良的人,才能夠正確地理解和實踐其他的做人方法和社會道德規范。這為政治、社會和個人行為規范提供了有效的指引和對策。他的思想也鼓勵人們不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還要充分考慮家族、社會的發展和未來,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四段:思想的傳承
孔子的思想自古以來就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導致了中國的思想和社會的繁榮。同時,這其不止是要傳統文化的理念領袖,還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按照書中的意義進行實踐,對于現代的我們,更需要將這些思想內化,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實踐起來,會讓我們更加的成熟和充實。
第五段:結論
論語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思想警鐘和智慧精神的符號。它的影響和意義在歷史上是非常深遠而廣泛的,它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時代性,是助推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石。閱讀論語,充分體會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同時也激起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讓我們以論語的精神為指引,與自己、社會多溝通多交流,從而更好地建設美好的家園!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三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經典之一,其中有許多關于靜心、修身養性的格言警句。這些教誨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提高自身修養,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面對困難和挑戰。本文將分享我對《論語》中靜心的一些體會。
第二段:提高意識
《論語》中,提高自身修養的關鍵在于提高自己的意識。孔子曾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行而有義,雖久莫之變也。”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在對待人際關系的時候多考慮對方的感受和利益,同時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德。這樣的修養不只是為了讓我們交友更容易,更是為了讓我們的心智更加成熟。
第三段:淡泊名利
除了提高意識之外,《論語》還強調了淡泊名利的重要性。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是不會在名利上過多計較,而是更注重自身修養,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和幫助。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真正實現心靈的寧靜。
第四段:內在修養
在《論語》中,提到了“先斬亂捶”,意為先要努力修養自己的內在。只有擁有一個安靜、平和、寬容的內心,才能更好地接納外界的各種事物,從而更加自如地駕馭自己的生活。這種內在修養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自己,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斷地讓自己進階。
第五段:總結
《論語》中的靜心修養不但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問題,還可以在精神生活上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福祉。通過持之以恒,透過內心的深層交流,我們會找到自身人生的真諦,從而更加深入地認識到自己、這個世界和人類的存在。最后,希望我們都能珍視這些警句和教誨,并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去。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四
每一遍都有新的收獲。《論語》一書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圣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新問題有新的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
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臟話粗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愛人者之恒愛之,敬人者之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于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愛,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贊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對苦痛。第二個態度是,承認現實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陷的態度,在處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座大的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坦蕩,作為我們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認識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你都能做好每個人份內的事,那么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論語》一書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繼承價值,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真可謂是“學而不厭悔人不倦”。特別是看到北京大學教授于丹編寫的《論語》心得一書,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證的每一個小故事,內容雖短小淺顯,卻蘊含著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世的大道理,如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細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過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自同一山體的花崗巖石砌成的,臺階不服氣的對佛像提出了抗議: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以為你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領導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了佛。告訴你們我們心中常常自覺不自覺中愿與他人凡是做比較時,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可比性,關鍵在于比較方法要有科學和理性,通過比較應該是發現差距而產生壓力和動力,因有了鑒別而便于定位和確定目標,其目標應是催人向上,奮發有為,這樣比起來我想我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五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和重視中華的傳統經典。《論語》作為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國學經典,蘊含了先人豐富的智慧和經驗。現如今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很多學者也對《論語》進行了新的解讀。《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它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作為一部涉及人類學習、生活、處事等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對我們當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學而》作為《論語》的第一篇,就有很多經典語錄對于我們如今的學習有很多的啟示:
首先,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學習還要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是“仁”。仁者,愛人也,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能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怎樣才能算仁呢?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 “恭、寬、信、敏、惠”。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孔子還求理想中的“天下為公”的社會,他曾提到人們應該要“人不獨子其子,親其親,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者,各有所養……”
《論語》講了“仁者不憂”,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論語》還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孔子曾說,“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需要我們在為人處世時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不能見利益就自己上,有難處就推給別人。應該學會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想問題,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別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討厭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喜歡。能做到這樣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個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系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為今用”,就要研究《論語》思想的時代價值,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事實上,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這說明古代的思想家與我們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歷史局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吸收其精髓,用于指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介紹《論語》以及個人初次接觸的心情(150字)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寶,《論語》自問世以來就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我第一次接觸到《論語》時,內心充滿了無比的好奇與期待。作為一本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它肯定蘊含著久遠而又深邃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探索其中蘊含的真諦,尋找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和啟示。
第二段:對于《論語》的思想內涵的總體認識(300字)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逐漸對其思想內涵有了整體的認識。其中孔子強調的道德修養、君子風范等思想觀點使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品行和修養。而孔子對于教育的重視,也使我深受啟發,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塑造人的品格和培養美好的品質。另外,孔子關于仁愛之道的闡述,也讓人們意識到親情、友情和社會關系的重要性,這也成為我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相處時的寶貴參考。
第三段:對于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領悟(300字)
在《論語》中,孔子的思想傳遞給我最深的領悟就是要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味著我們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不斷改正自己的過失。 孔子還強調“學而時習之”,這使我意識到人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只有不斷努力和堅持,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會想到孔子的思想,堅持著樂觀地面對,這使我不斷成長和進步。
第四段:對于親情和友情的思考(250字)
《論語》中不僅強調了仁愛之道,也提及了親情和友情的重要性。孔子對待父母的言語和行為,毫無怨言,總是以敬而不親的態度對待。這使我領悟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因為只有感恩并尊重父母,才能真正關愛他們。此外,《論語》中也有關于友情的闡述,例如孔子對于弟子們之間相互尊重和交流的要求。這啟示我要珍惜友情,與朋友之間互相支持和理解,共同成長。
第五段:對于實踐《論語》思想的感受(200字)
在《論語》這本古代經典中,我們可以讀到關于品行、修養、教育以及人際關系等眾多深刻的思考和智慧。而這些思想經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漸漸融入我的生活之中。當我遇到煩惱和困惑時,我會回想孔子的教誨,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來解決問題。同時,我也將孔子的思想分享給身邊的人,希望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啟示和幫助。通過實踐《論語》中的思想,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從容和睿智,也漸漸成為別人心中可以依靠的朋友和家人。
通過閱讀和思考《論語》,我對于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如何面對困難和挑戰。孔子的智慧思想蘊含著長久的人類文明和智慧,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讀和傳承。它不僅僅是一本古老的經典,更是我們在當代社會中尋找智慧和指導的重要資源。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七
孔子一直是許多人所尊崇的圣人,他的一生弟子遍布天下,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語錄至今都為大家學習和拜讀,其中的內涵意義豐富。以下是一位老師在閱讀了論語之后的感悟,希望與大家一起來分享,教書育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天下君王至于現任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于世,學者宗之。”這是古人司馬遷對孔子的稱贊,而現今中國有夫子廟,國外也有孔子學院。這些種種無疑不是對孔子在教育事業貢獻上的肯定。而在《論語》一書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書中洋洋萬言中,我想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我今天也將從以下幾點談談我得到的一點簡單的東西。
這兩個詞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我所想談的是在我上班的這段時間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學生,有調皮搗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對于這些學生,剛開始對于他們,我可以說是無計可施,但是通過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發現他們總想著做一些事來吸引別人,只不過做的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時我就扮演和他們一樣的角色去和他們交流,在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詞需要我們老師去踐行,一些事需要我們老師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去善待學生的錯誤,要去用關心融化學生的不足。對于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進內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讓學生對本學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樂課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孔子在教學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趙校長也曾說過:“班級的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亞于我們老師”前段時間上課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問我老師你會唱小星星么?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難道考我沒看過抖音?我就說了不會啊!那位學生又說那我來教你吧,然后他就開始唱了,她唱了幾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這時學生就說,老師你騙人,你不是說你不會唱么,我沒有說話,最后這個小插曲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事后想想如果學生當時提出的歌我不會唱那就真的變成她教我了!后來我發現這個切磋的小插曲后我和那個小女孩在無形中距離被拉進了,同時她在平時的課上表現的也很積極!
有友善的朋友從身邊來,那是世界快樂的事了,這是我在工作這段時間里對這句話的理解,第一,和學校里的老師做朋友,朋友不僅僅只在處室內,還要在校園內,相遇時的點頭微笑,談談工作,談談學校生活;第二,和社會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學習增進自己,那會是一種享受;第三和學生做朋友,做好良師益友這個角色,增進彼此的距離,不疏遠,拉近彼此的關系,不生疏,同時引導他們如何去生活,去學習,如何快快樂樂的成長!
萬世師表,三尺講臺,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八
論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過學習論語,我體會到了許多寶貴的道理和智慧。首先,論語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其次,論語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再次,論語告誡我們要注重思考和實踐;另外,論語傳達了尊重老師的重要性;最后,論語還提醒我們不要忽視細節和禮節。通過這篇文章,我希望能與讀者一起分享我在學習論語中的收獲和體會。
首先,論語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在《論語》中,有很多關于修身養性、尊德重義的教導。例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告誡我們要注重修養個人品德,而“君子不器”則教導我們要注重培養內在的道德修養。這些教導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不僅要在外表上表現出來,更要從內心去做到真心實意地對待他人,做一個有道德、正直、誠實的人。
其次,論語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孔子強調了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學而時習之”告訴我們要不斷學習和實踐,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此外,“溫故而知新”也告訴我們要通過回顧和復習已學的知識,不斷鞏固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這些教導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再次,論語告誡我們要注重思考和實踐。在《論語》中,孔子強調了要善于思考和實踐。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告訴我們要善于觀察、思考他人的行為和意圖,從中獲取智慧。同時,“言寡而思多,行難于其思也”則告誡我們要把思考與實踐相結合,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到事情的本質。通過學習論語,我認識到光有空洞的理論是不夠的,只有在實踐中思考和總結,才能真正取得進步。
另外,論語傳達了尊重老師的重要性。孔子在論語中多次表達了對待老師的尊重和信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訴我們應該尊重并學習身邊的長輩和有智慧的人;而“君子不器”則強調了要專心跟隨老師的教誨,虛心學習。通過這些教導,我明白了尊重老師的重要性,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引路人,只有尊重老師并真正聆聽他們的教導,才能獲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長。
最后,論語還提醒我們不要忽視細節和禮節。例如,“君子辯不義,即誅”告訴我們應該講求公正正義,并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譴責和批判。同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告訴我們要通過文雅、懂禮儀的言行與他人交流,以此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些教導教會了我要注重每一個細節和做好每一個小事,因為細節決定成敗,而禮節可以為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添增和諧。
通過學習論語,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智慧和體會。通過論語,我學會了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重視學習和實踐,尊重老師,注重細節和禮節。我相信,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論語中的智慧,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自信。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加入到學習論語的行列中來,從中獲取智慧,提升個人修養,成為更好的自己。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九
一、導言:《論語》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人之言行錄,它展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原則。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德教誨,也深刻理解了其中的諸多心得體會。
二、守正而不懈怠:《論語》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上達而不驕,下達而不怠。”這句話形容了一個真正的君子要從容不迫地處理上下級關系,既不要因成功而驕傲,也不要因失敗而灰心喪氣。在這句話的啟發下,我明白了無論在成功或失敗之時,都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目標。當取得一定成就時,不應驕傲自滿,而是要反思并繼續向前努力;當遇到挫折時,也不應氣餒,而要勇敢面對和積極克服。
三、學而不厭,教而不倦:《論語》中強調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語提醒著我們永遠都要保持求知的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廣闊和無窮,也體會到了取得新的進步和成就的喜悅。同時,《論語》還告訴我們,教育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責任,我們要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傳遞給他人,不斷傳承和創新。通過教育,我們能夠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并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價值。
四、言行一致,做一個有品德的人:《論語》中的另一條教誨就是說話要謹慎,行為要一致。這是孔子對于道德的高度追求和標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而《論語》中的這條教誨提醒著我們始終要保持言行一致,做一個有品德的人。只有通過言行一致,我們才會建立起他人對我們的信任和尊重,并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
五、尊師重道,知行合一:在《論語》中,孔子表達了對于師長和道德的尊重。他認為尊敬師長是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基礎,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是教育工作的重點。通過閱讀《論語》,我深刻理解到了教育的真諦,即知行合一。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更應該將其付諸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道德的力量,并將其變為自己的品質。
六、結語:通過閱讀《論語》,我汲取了許多智慧和道德教誨。其中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原則,都給我帶來了啟迪和指引。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將這些智慧運用到實踐中,做一個有品德和素質的人。同時,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言行,影響和感染身邊的人,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作為一本經典的儒家文化經典著作,論語凝聚了儒家學派的智慧和對生命的思考。通過閱讀、思考和理解論語,我得到了很多寶貴的心得體會。下面,我將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觀論語心得體會。
首先,論語提醒我要注重道德修養。論語中有許多關于人倫、道德的言論,使我認識到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的重要性。孔子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師生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一個人能夠體恤他人、陪伴親人、尊敬師長,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因此,通過研讀論語,我深信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立足,不僅要有卓越的才華和拼搏的精神,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準則。
其次,論語啟示我要持之以恒地學習。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在現代社會中,求學之路并不容易,需要我們付出許多努力與汗水。然而,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與智慧。通過論語,我明白到無論是什么樣的困難與挫折,只要持續學習,就能夠在人生道路上邁向成功。
第三,論語讓我明白了人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讓我深感教誨。在現實中,有些人總是自視甚高,自以為是,狂妄自大。然而,關于人倫道德,孔子卻常以謙虛的態度來發表評論。他教育我們,要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一樣保持謙虛的心態。通過研讀論語,我明白到一個人要想真正贏得別人的尊重與認同,就需要保持謙虛的態度,樂于向別人學習。
第四,論語在教育方法方面給了我很多的啟迪。從孔子的“有教無類”一詞中體現出來。他認為,教育是種植,需要根據個體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人身上的優點和潛力,并給予他們適合的教育。站在當今社會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孔子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研究論語,我明白到一個好教育家不僅僅需要有胸懷和廣博的學識,更需要有善于發現并培養學生潛能的能力。
最后,通過閱讀論語,我明確了目標與追求。孔子說:“知之者與不知之者”是不同的。這句名言深深地殘留在我心中。在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追求,那么他就很難前進。只有明確自己的目標,才能夠準確把握住人生的方向。因此,通過研讀論語,我明白到一個人要想過上有意義的生活,就需要對自己的目標進行明確和規劃。
總之,通過觀論語,我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心得與體會。論語教導我們去注重道德修養、堅持不懈地學習、保持謙虛的態度、善于教育以及明確自己的目標與追求。這些思想和智慧將繼續引導著我在人生道路上奮發向前。我將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奮斗。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一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既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像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幫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一、用正常的心態來對待生活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是《論語心得》的精華之一。
首先,要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二、修身養性的意義
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
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
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論語中,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
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
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
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
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明確自己的修身養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三、積極的態度,樂觀生活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
被大家稱為圣人的孔子及其《論語》,對大家來說很神圣,甚至高不可及,我們得仰望它。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也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這是《論語心得》帶給我們的啟迪。
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
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
《論語》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曾被譽為治國之本,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解讀詮釋了《論語》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意義,這種智慧、心態,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就是開啟我們教書育人的快樂之門的那把金鑰匙。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現。
這個假期在校領導的建議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交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里的分寸。
我們今天總是在說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問題的。
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
讀到這,我猶豫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里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
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身為一名教師,那么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他們。
在我的職業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
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
”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么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盡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
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多么的重要。
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
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
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
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
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后一定隱藏著某種目的。
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罷了。
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
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卻采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
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
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
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關系,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
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范,更是一種幸福。
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
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