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一
《大國崛起》是一部近代全球的發展史,它以歷史和全球的視野解讀了15世紀以來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這九個先后崛起的大國適時出發、各領風騷,演繹出大國風采的歷程。深入文脈,縱觀列強的發展史。我們不免會發現,看似偶然的崛起,似乎都是必然的歷史結局。歷史的長河仍在緩緩的流動。
上世紀,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毛主席曾精煉而深刻的總結了中華民族的特性: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八年艱苦抗戰,向世人證明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氣概,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現了我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巨大成就。隨著“中國崛起”“當中國統治世界”等言論不斷涌現世界舞臺時,我們亦感到: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亦將來臨。能否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經受住世界體系對我們的考驗,是當代中華兒女必然要面對的挑戰。
孫子兵法說:“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以史為鑒,學習崛起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末落教訓。面向未來、自力更生、開創中華進步的嶄新篇章,以下是通讀《大國崛起》后的幾點小感悟,愿與大家分享交流。
(一)民族的自我批判意識
對于一個面臨歷史機遇與挑戰的民族而言,一個有影響力決策的好壞往往決定了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內的國際地位。對于一個崛起的民族而言,選擇一條發展的道路并不難,難得是選擇一個符合歷史發展規律、一個正確的道路,渴望崛起的德意志民族正是被法蘭西政權誤導走上一條不歸的戰爭路而落寞,而以大和民族號稱的日本在面臨西方列強威逼時,正是在一種自我的批判和反省中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一條“布國威于天下的強國道路。”由此可見一個民族只有具有用于解剖自己和進行自我反思反省的精神,才能在民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的取得成就。
正所謂“盛世之下有隱憂”記得晚唐詩人杜葡鶴的一首《涇溪》:“涇溪人險人兢慎,終安不聞傾履人。倒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這首詩反映的就是一種居安思危和不斷審視的態度。透過九大強國崛起的歷程,尤其是其沒落的原因,我們就會有一種認同的觀點: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應隨時審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要有用于解剖自己和進行反思自省的勇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而這正是一個民族尋求自強和超越的真正能力所在。
(二)求知識于世界的民族學習精神
“求知識于世界”的口號是日本在戊辰戰役結束,日本百廢待興之時的一種學習口號,在此倡導下,日本國內掀起了一場上下一致學習西方的熱潮,日本派出使節團、留學生到各國學習治國經驗和各種優長。在這種學習的氛圍中,日本在教育、制度、科技、經濟等領域都有了較長足的發展,為民族崛起奠定了基礎。聞名于世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曾匿名到歐洲學習,由此可見:民族的學習精神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程度是不容忽視的。
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廣泛,經濟全球化的市場背景下,只有向世界學習各領域的頂尖技術、思想、理論。在不斷學習、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只有集優勢于一身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三)創新的騰飛力
科技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飛躍,縱覽九個國家崛起的因素,科技無疑是重中之重。西班牙和葡萄牙較早的掌握了航海技術,成為第一批殖民強國;荷蘭擁有當時世界上一流的造船技術,并且不斷的進行技術革新,造船業十分發達,其領先的航運船舶,使其成為海上馬車夫;英國因為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美國因為領先電氣革命,而成為世界一強。當然,強國未必是技術革命最早領先的國家,例如以善于模仿、創新著稱的日本,就是通過重視對先進文化、技術等的學習引進,并最終走上了科技強國的道路。
國際金融危機以后,許多國家把科技創新和培育新興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如:美國的綠色經濟復蘇計劃、歐盟的“綠色技術”研發計劃、日本的“數字日本”計劃、俄羅斯組建了由總統親自負責的經濟現代化和技術發展委員會,并將節能技術、航天通信、生物醫療戰略信息技術作為發展新經濟的五大支柱。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設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確立為戰略新興產業。
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命脈和動力,在能源轉型的時代,科技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兩彈一星的巨大成就、神舟飛船的航空探索、水稻、人類基因探索等領域都達到了較高水平,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與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等,還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很多前沿的技術受限于發達國家,因此只有發揮全民族的創新精神,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才能為國家的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四)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德意志民族在歷經世界大戰后的敗北后,并遭受不公正待遇后,能再次崛起的原因正是其團結的民族精神,正如文中所評說的:德意志民族之所以經歷了如此多的歷史曲折和災難之后,仍能像不死鳥一樣獲得重生,并奇跡般的再度崛起,所依靠的也正是由其民族心理而衍生出的這樣一種民族精神,一種勇于進取的、不屈不撓的并且勇于爭先的民族再生力。我想這種民族精神內涵里所包含的正是一種爭取民族統一和強大的民族親和力。
正如自由勝利女神之于美國民眾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化身,孔子像之于中國人則是“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外化,儒家文化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量的一部分,對于所有的華夏兒女而言: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海內外華夏兒女共同的夢。只有把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深入到民族的精神內涵里,我們才能在民族的大旗下不斷前行。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有擔當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崛起絕不會采用殖民統治和暴力擴張的形式。孔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代發展到今天,平天下的含義可以概述為:引導、推動和幫助所有的國家都拋棄主義,實現國際民主、構建和諧世界。鄧小平曾講:“如果十億人的中國不堅持和平政策,不反對主義,或者是追隨著經濟的發展,自己搞主義,那對世界也是一個災難,也是歷史的倒退”所以,我相信祖國的崛起走的必然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但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和平是乞求不來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從來沒有那個霸權強國的實力強大到可以呀知道所有的真理和正義,要推動中國與國際體系的良性互動并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不僅要依賴或者越來越依賴強化相互信任和合作,而且也需要必備的戰略威懾力,甚至具備打贏合法性戰爭的能力。
外國人曾驚嘆:中國這個國度是一個敢于并善于創造人間奇跡的地區。是的,
那時因為我們有博大深邃的五千年文化的滋養、有古老文明的智慧、又有現代的超前的思維發展,只要我們努力:下一個輪回必是我中華強盛的時代。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二
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揚長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 中國當局對于中日關系的描述往往有兩句:其一曰“一衣帶水”,其二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兩個說法倒也恰當。第一句話講的是兩國地理位置接近,容易交流并相互影響。第二句話意義就比較復雜了:在中國的歷史上,日本可以說是從中國獲益最多的國家卻同時也是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
首先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后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后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蕩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三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或書籍)沒有,這部記錄片根據歷史事實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強國文明的進步史。作為一個中國人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強國夢,為國人樹立怎樣的思想,不得不向強國學習,而是學習世界列強,不是向階級弟兄學習。
看了這部紀錄片,讓我想起了中國近代可悲的閉關鎖國政策,正是中國傳統的自閉,導致了中國從此落在了強國的后面,而且是一潰千里。不由得讓人想起漢武帝出兵討伐匈奴,唐太宗興兵擊退突厥。在局限性和平的謊言下,國人的強國夢又被蒙蔽了。但這不電影是喚醒國人的一個起點。傳統的居家過日子思想已經過時,勢力的擴張才能換來強盛,這部呼喚擴張與競爭的影片,第一次給了帝國主義列強一個公正的定位。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說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這樣才能使國家通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愿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領下開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在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使得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三次王朝戰爭,在攻陷法國首都巴黎后,德軍總參謀長毛奇自豪的說道:“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
蘇聯為了盡快成為世界強國,把重工業列為國家的首要發展目標,直到今天我們對俄羅斯的航母、潛艇、驅逐艦和先進的導彈都耳聞目染,但是在這個重工業發達的背后,充分暴露了輕工業的薄弱,使得現今的蘇聯加盟國都普遍缺乏生活日用品。這幾天網上又盛傳俄羅斯人口快速下降,2050年可能跌破1億的消息。并非空穴來風,我一個東北的朋友對我說過,俄羅斯并不是養人的地方,由于極度寒冷,北亞地帶普遍生育率地下。另一個側面因素,俄羅斯男人酗酒成性,使得很多俄羅斯婦女更喜歡嫁到中國。
上面三國家的進步是給我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強國要崛起必須先喚醒整體國民的整體愿望。總而言之,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崛起不僅僅是休生養息,更學要高層決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后。片子里這樣強調過,二戰前的強國,不論勝敗,無論輸贏,無論受到怎樣的重創,戰后依舊是這些戰勝國與戰敗國的世界。德國與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他們早已有了先進的社會體制,所以在戰后幾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復,依舊是世界強國。
中國一貫自稱是不結盟國家,而這部記錄片第一次首肯了結盟是強國之路必須走過的歷程。阿盟、歐盟、非盟、東盟等一些聯盟的建立,本來是視作小國聯合對大國的懼怕,但實際上區域的一體化的形成,已經證明了結盟對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發展的巨大優勢。令人興奮的是中國已經看到這一點,雖然不能說有絕對的同盟,但局域上的聯合已經體現出富國強兵的好處,上海合作組織也許就是戰略結盟的開始。也許結盟戰略是將來中國發展的更大優勢,我們期待中國真正盟友得出現。
中國人迫切渴望能恢復的漢唐王朝時期的那種榮耀,前幾年還只能是抱怨下崗,就業再就業問題,如今看了中央2套《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使我對現今中國的發展思路有了新的認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九個國家的強大無一例外都是依靠對外擴張而實現,而現今把這九個列強的發展告訴我們國人,便是要把中國從一個悶頭固守的國家,變為一個擴張性的強國。增強國民意識,擴張國家實力的新強國思維已經在沉睡多年的中國誕生。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四
我通過學習歷史,了解到英國在中世紀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盡管它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我卻認為,在如今社會的發展中,它的歷史也仍有作用。我們將從它由"快樂的英格蘭”到“日不落帝國”再到“衰落”的巨大跨躍的探究中,將得到很多的啟示。讓我們來研究一下。
首先,英國位于歐洲的西北部,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國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將大不列顛島與歐洲其他地區隔離開來,四周圍繞著海洋使他們的家園顯得易于防守,天然的海曾幫助英國人成功抵御了來自大陸的入侵者,如十六世紀的菲利浦二世,17—18世紀的路易十四和十九世紀的拿破侖……同時海也為不列顛人帶來了開放的價值觀,英吉利海峽使英國既容易保持孤立。同時又避免了島國的常見問題,如孤立,封閉和滯留,也正是因為其先進的文明與優越的地理環境,才使一個小小的島國成為世界近代化進程的領頭羊。
如果說美國的歷史是一部移民史,那英國的歷史就像是一部入侵者的歷史。在11世紀之前入侵者把不列顛群島作為了自己的家園,甚至開始反抗其它入侵者,也正因如此,英國人很難完全自稱是能離于大陸的獨特民族,那么就是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英國是如何做到統一的呢?答案就是—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確立,無論是底層階層還是統治階層,大部分人都可以聽懂并且會說英語,到13世紀末,英語在官方場合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由此可見,語言統一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政治統一上,更是體現在了民族統一上,這也是為什么后來的殖民者要求本國殖民地學習本國語言的原因。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五
《大國崛起》按其崛起順序講述了9個大國的發展之路,以大航海時代以來先后崛起的國家為脈絡,梳理了一遍世界歷史。這部電視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我必須承認這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第一次站在一個宏大歷史敘事的高度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不論是運用了大量電腦cg鏡頭的場景再現,還是大氣磅礴的背景配樂,都表明了這部電視紀錄片主創人員強烈的敘事目的,為正在經濟起飛的中國表達一種崛起的訴求和欲望,為振興中的中華民族尋找歷史中世界大國稱雄的借鑒。
在我看來,這個紀錄片以宏大的歷史視角來審視了500年來的世界史,真正從中國的需要出發去剖析其他國家的發展之路。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經遠遠落后于經濟改革和民眾需求的今天,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空前強大的中國人民來說,這既是國家對現今發展的一種表態,也是滿足大部分群眾需求的國際知識大普及。
片中從經濟角度來展開,配合制度和經濟政策、科學創新、知識產權保障、國家競爭力、文化思想促進等命題講述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擴張;荷蘭的商業文化;英國的殖民文化;法國的獨立自主,德國的國家主導下的全民素質;日本明治維新;俄羅斯民族堅忍不拔和高度集權;美國的自由主義和獨立精神。通過聽到這些不同的聲音,看到他們不同于同時期中國的發展模式,我終于明白中國的崛起之路需要什么。
總結這9個國家的發展可以看到他們都恰好地趕在世界發展的轉折時期,在經濟轉型的時刻,第一個站在了時代的前沿,敢于投入大量金錢時間去改革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成功完成經濟變革,是國家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一個檔次。他們都能敏銳地發覺生產力的改變,及時地摒棄舊的生產制度,大力改革最終才能搶占世界的第一桶金。
另外一個讓這9個國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是他們的體制創新。從金融、商業制度的創立到股份制的提出,從計劃經濟的跨時代誕生過渡為市場經濟,從封建社會專制集權到君主立憲制度等等,這些無一不表明符合當期國情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都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經濟發展是國家崛起的指標和動力,而其科學的政治制度則指引一個國家往更遠大的方向發展,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同時又是經濟發展的基石。
除去在國家范圍內的思考,影片也揭示了個人對國家發展的重大貢獻和無可比擬的巨大作用。恩里克王子的航海夢想發現了一個個新大陸;一個漁民的創新剖魚法帶來了一個國家的富裕;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讓國人度過了艱難的衰退期。這些都是個人,哪怕是一個最平凡的人都對國家的發展起著難以計量的影響和作用。每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成果。
我無法確切地說影片。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六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說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
這樣才能使國家通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
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
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愿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領下開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
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后興起。
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
()至于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后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
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
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占有全球主導地位。
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并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
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于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沖地要融入這個世界。
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經過以上敘述應當說,21世紀中國將崛起于世界的東方,這已不再是空談而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而以何種方式來完成這一進程,不僅為海外所矚目,同樣值得中國人深思。
看完了《大國崛起》這本書,思緒卻難以平息。
今天,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
我們中國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但讀懂幾百年來幾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九個大國在過去近兩百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還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
但是歷史的潮流畢竟浩蕩向前。
今天的世界是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滾滾向前。
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理念都為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力量。
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訓。
聆聽歷史是一種偉大的智慧,回望大國風云,讓歷史照亮我們未來的行程。
五百多年前,人類通過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大小強弱的國家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
近代以來中國雖受盡了列強的蹂躪和種種磨難,今天中國的崛起卻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不稱霸也永遠不會侵略、威脅別的民族大國崛起。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國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國崛起》是一部近代全球的發展史,它以歷史和全球的視野解讀了15世紀以來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
這九個先后崛起的大國適時出發、各領風騷,演繹出大國風采的歷程。
深入文脈,縱觀列強的發展史。
我們不免會發現,看似偶然的崛起,似乎都是必然的歷史結局。
是每一個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愿望的國人所需要的大國崛起。
上世紀,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毛主席曾精煉而深刻的總結了中華民族的特性: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八年艱苦抗戰,向世人證明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氣概,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現了我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巨大成就。
隨著“中國崛起”“當中國統治世界”等言論不斷涌現世界舞臺時,我們亦感到: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亦將來臨。
能否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經受住世界體系對我們的考驗,是當代中華兒女必然要面對的挑戰。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七
大國崛起讀后感1000,這是一個充滿了競爭的世界,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大國崛起讀后感,歡迎閱讀!
歷史的年輪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使世界的格局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
對于理想的大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
關于大國的話題,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窮盡的話題。
《大國崛起》以其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解讀了500年來大國的興衰更替,探究其興衰背后的原因。
論葡西兩國之興替
公元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封鎖隔絕,與外界聯系甚少。
葡萄牙位于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東臨西班牙,西臨大西洋。
它的光復使之成為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治的相對穩定締造了一個絕佳的環境,而與此同時,西班牙,英格蘭,德意志等國尚未統一,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
但是,強大的王權并沒有惠之于民,民眾利用沿海的位置進行捕撈,以此為生。
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點燃了思想的火花,火勢不斷蔓延。
蔓延到了葡萄牙。
隨著托勒密的地理學說的發現,激起了恩里克王子等人探索世界的欲望。
葡萄牙王權的強大,貴族們對東方香料的依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商路的阻斷,基督教的盛行,王室的支持,指南針及帆船的改進等,推動了一個又一個遠航的冒險家。
從非洲掠奪大量財富,如洪猛獸般侵入西班牙,沖擊著統治者的神圣。
同時,葡萄牙的鄰居西班牙光復了,偉大的領袖伊莎貝爾女王統領軍隊趕走了摩爾人。
在這土地上,地圓學說的廣泛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西走能到達東方,加上航海知識的不斷豐富,完善,和女王的不斷資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無疑震驚了整個歐洲。
矗立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小國也因此成為了五百多年前爭霸世界的大國。
于是,全球擴張開始了。
他們用堅船利炮,刺激香料貿易。
海上貿易不斷擴大,殖民地遍及亞非美等州。
源源滾入的財富并沒有轉化為資本,而遺留下來的卻是奢侈的社會風氣。
西班牙、葡萄牙神話般的崛起卻也在神話般的地落幕。
小國何以成就大業?
荷蘭,位于西北歐,與英格蘭隔海相望,其領土相當于兩個半北京,而這樣的一個小國,曾以其傲然的姿態攀登到世界大國的頂峰。
那么,小國荷蘭是如何成就其大業的呢?
銀白色的鯡魚促進了其捕魚業的發展,便利的水上交通為其提供有利條件,商業的蓬勃發展,為精明的商人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造船技術的改造無疑為這個缺乏王權的小國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
荷蘭各省自治經營,當面對擁有強大王權的西班牙時,他們聯合反抗。
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建立,賦予了商人階級政治權利。
荷蘭就這樣誕生了,傳奇的誕生注定會有一段傳奇的經歷來續寫這個傳奇。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為全球商業霸權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到17世紀,荷蘭達到空前鼎盛,成為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海上第一強國。
小國荷蘭,一步步成為世界大國的歷程值得我們深思:它不同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荷蘭將滾滾流入的財富投放到商業中,而并沒有體現在豪華的宮殿里。
商業的蓬勃發展,現代經濟制度的初步建立,金融體制的不斷完善,讓貿易迅速發展。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荷蘭并沒有用強大的王權去限制商業的發展。
這也許就是小國成就大業的關鍵所在吧。
觀英國之興替
英國四面環海的優勢,無疑給英國搶占擴大海上有時提供了便利,同時這無疑損害了西班牙的利益。
再加上英國脫離天主教,轉而信奉信教,這讓堅守天主教的西班牙更加不滿。
1588年,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在西海戰爭中的勝利標志著它贏得了海洋,更贏得了海洋上廣闊的貿易。
英國女王的鼓勵,推動了英國商業及殖民地的經濟擴張,強大的英國海軍挑戰荷蘭馬車夫,將荷蘭趕下海上霸主的寶座。
強有力的君主制,開明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實行分權的莊園制,為英國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隨著英國海外殖民地的不斷擴大,市場需求的飛速增長,迫切需求要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力來提高效率。
于是,瓦特的萬能蒸汽機為英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打開了現代化工業的大門。
真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而1852年地萬國工業大博覽會,象征著那個繁榮的維多利亞時代。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十九世紀中后期,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日不落帝國的頭頂上的太陽已經漸漸傾斜,海外殖民地的巨大耗資逐漸讓英國感到力不從心,英國日不落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夕陽在大不列顛群島上空緩緩落下,卻在隔海相望的大陸強國法國慢慢升起。
《大國崛起》對15世紀以來的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程作了介紹,準確深入地分析了大國成功的經驗與教訓。
掩卷沉思,幾點陋見請大家指正。
1.實力說話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單是叢林準則,亦是政權更迭和歷史發展過程的不二法則。
大家都了解中國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為閉關鎖國,因而閉塞視聽,因此夜郎自大,言必稱我泱泱大國,豈懼蠻夷倭盜未開化之流?然而,也正是他們口中的蠻夷倭盜未開化的不屑之流,用堅船利炮,輕易就敲開了自詡的所謂泱泱大國的國門,慘遭蹂躪,備受屈辱。
因為實力說話,于國而言,實力就是綜合國力,乃政治、地域、科學、技術、軍事、經濟、人口等的概括和整體評價,井底之蛙看到的永遠是自己頭上的一洞之天。
壟斷、獨裁、甚至法西斯,其實也是實力的一種表現,雖然這是一種出離理性的極致。
但壟斷利潤、獨裁政治、法西斯政權的追逐都有賴鐵血的堅強基礎。
同樣于企業而言,實力也就是核心競爭力。
說起房地產,人們總是想到萬科;講到it,大家自然會想到比爾·蓋茨;就連小孩吃快餐,首先想到的還是肯德基。
為什么?因為身居業內翹楚,成就了唯其馬首是瞻的江湖地位,實力也是種話語權。
所以,你不必驚訝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嗓門最大的那個家伙,肯定是美國佬。
2.學習與創新
無論哪個大國的崛起,沒有一個不曾歷經過學習與創新這個積淀的過程。
大國的'崛起,也同時證明了學習與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永動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一直講了幾千年,從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近代嚴復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不是純粹的模仿,必須要與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否則,難免會墜入邯鄲學步的誤區。
“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老夫子早已給出的理論指導和總結。
近期的《南方周末》刊登了有關吳錦濤總書記出訪瑞典的深度報道,文中大意是:瑞典是資本主義旗號下,最具有社會主義特征的國度,在人文道德、價值觀念、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等諸多方面,這個北歐小國甚至比社會主義更社會主義,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再來探討資本主義的草與社會主義的苗的話題,是幼稚更是弱智的。
普京在就任俄羅斯總統時曾說過一句話,這句話也深深打動了俄羅斯民眾的心:蘇聯的解體是令人痛心的,但重回蘇聯時代的想法則是愚蠢的。
蘇聯的解體不僅給他提供了苦痛的教訓,也使他看到了希望顯然,這位強勢總統是要建立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只有從失敗的必然中汲取教訓,才能防患于未然。
企業發展同樣是學習與創新。
不斷探索,從一業為主到多元化,或回歸主業,或多元化,不停地做著加法與減法,我們在為失去而感到陣痛的同時,也在為得到而歡欣,但取舍的目的卻始終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夯實企業實力,讓我們活得更長久。
對中國而言,在《大國崛起》中的其他大國的興衰起伏,整個對中華民族的復興與這些大國都至關重要,他們對中國而言,更多的是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億,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是沒有意義的,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沖地要融入整個世界。
和其他九個大國不同的是,咱偉大的中國有著五千年深厚歷史和包容其他文化的深厚根底,可在《紐約時報》評論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這雖然是對美國的警醒,但業給我們以警醒,強國之路,必需保持軟硬的綜合平衡,哪一個要素都不能偏廢。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級,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芝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
1876年,美國為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當時清政府業派出展出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英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發電機,而中國展出的是銀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這是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把他殺而是自殺,他們早已失去創新活力,他們早已被歷史淘汰出局,這就是時代差距。
那么,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會有資格談論還會是第一。
今天的中國,正在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
用油廣袤土地,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
中國將創造人類歷史發展上的重大奇跡,而這以過程也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社會,影響著世界格局。
近代以來的追趕,讓世界再次聽到中國的聲音,一位老人在南海邊畫出了一個圈,咱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就是這位老人給咱中國作出的貢獻,這幾十年來的巨變,使我們能夠從容自信地立足于世界,探究雜技地強國之路。
正如結束了對日本,韓國訪問的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伯格轉往北京與中國長楊潔篪舉行的會晤,對于國際社會關系的中方會在朝鮮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編的猜測,楊潔篪向媒體回應稱,“我們反對朝的政策是一慣的,包括對朝鮮半島的核心問題,我們的政策也是一貫的,我們將繼續堅持不懈地為參觀朝鮮半島無核化朝鮮半島與中國合作不懈努力。”
現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國賦予我們的,在我心中,祖國是我的脊梁,我們的復興之路還未結束,作為一位中學生,可想而知,我們的肩上負擔的膽子還很重,為了中華民族的夢,為了每個人心中的夢,同學們,大家共勉吧!中國,加油!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八
現在的世界是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不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甚至是殘酷的競爭。
一個人若想在各種比拼中脫穎而出,就要總結、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經驗和教訓;一個國家若想在在如今這強國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鑒他國崛起中的經驗和教訓。
大國崛起一書介紹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程,反應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9個大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早期的大國,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們真可謂是勇敢的探險者、拓荒者。
大國崛起讀后感1000字。
他們勇于向未知挺進。
當其他歐洲國家的活動范圍還僅限于歐洲本身時,葡萄牙、西班牙已開始了對歐洲外的土地的探索與爭奪。
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發現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這兩個國家也從外部掠奪來了大量財富。
而最終,他們衰落了,因為他們的貪心、享樂之心等等。
荷蘭、俄羅斯兩國人民的堅強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荷蘭在獨立前的抗爭著實令我嘆服;俄國人在強敵臨近之際的英勇無畏令我對其深表敬佩。
但是,荷蘭成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活例子,蘇聯最終也未脫出僵化的模式。
大國崛起讀后感1000字。
英國、法國、德國都曾擁有強大的軍隊,同時也有強大的綜合實力。
若是和平地、與時俱進地發展,他們不僅不會成為明日黃花,而且還會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難。
但他們的野心決定了他們失敗的命運。
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善于將所學來的東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國家,可他們唯獨沒有學會與人為善,并最終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遠見上。
美國從獨立到現在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間運用了各種手段,極力地使自己獲得的利益最大化。
雖說美國崛起的手段沒什么值得贊揚之處,但是其維護主權的堅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從這9個大國的興衰史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崛起的過程中全部奉行擴張政策,而這擴張政策也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的衰敗埋下了禍根。
不論是從這些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決不能重蹈列強們的擴張政策的覆轍。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中國是擁有悠久文明史的禮儀之邦,是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中國的崛起要不損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時要為構建和諧世界盡我們的一份力量。
在我們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我們應學習那9個大國在擴張中體現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氣,善于學習和借鑒的品質,也要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那些大國曾有過的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許勝利后的得意忘形,則是我們要嚴防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問題。
只有在努力維護和平的前提下的銳意進取、團結、獨立、自主并不斷創新,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我們才能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喜人的成績。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進步,因為國家是由一個個個人組成的。
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愛好和平不僅僅是對國家的要求,它們同樣也是個人應做到的。
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一顆愛國、進取、和平、創新之心。
只有我們每個人不斷進行自我提高,我們祖國的實力才能逐漸加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才會不斷提高。
當然,我所謂之人人進取等并非是說每個人都要按同一種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們人人都懷著強大祖國的理想去為祖國的發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礎上發揚自己的個性。
我認為,發揚每個人的個性十分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揚,是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國崛起既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有所啟示,也對我們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說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
這樣才能使國家通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
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
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愿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領下開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
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后興起。
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
()至于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后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
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
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占有全球主導地位。
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并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
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于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沖地要融入這個世界。
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經過以上敘述應當說,21世紀中國將崛起于世界的東方,這已不再是空談而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而以何種方式來完成這一進程,不僅為海外所矚目,同樣值得中國人深思。
《大國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并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
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 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愿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
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
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
他用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向全世界證明著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再觀位于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
”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
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
在眾多國家中,東亞島國日本尤讓我折服,我們暫且撇開他們對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暫且收起我們對他們敵意的眼光。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
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
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并實現工業化的國家。
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于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貪腐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于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后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就注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
總觀12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侖為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
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后,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注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然而,透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在我們的國度里,這些都不過是一些形式,一些裝飾品罷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
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
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
恰似德國在二戰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記錄片的解說詞相當好: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 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
那么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
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夸,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
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回顧500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不約而同值得關注: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于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
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于借鑒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大國崛起讀后感篇九
大國崛起讀后感1500,由弱變強是一個過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大國崛起讀后感,歡迎閱讀!
現在的世界是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不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甚至是殘酷的競爭。
一個人若想在各種比拼中脫穎而出,就要總結、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經驗和教訓;一個國家若想在在如今這強國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鑒他國崛起中的經驗和教訓。
《大國崛起》一書介紹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程,反應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9個大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早期的大國,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們真可謂是勇敢的探險者、拓荒者。
他們勇于向未知挺進。
當其他歐洲國家的活動范圍還僅限于歐洲本身時,葡萄牙、西班牙已開始了對歐洲外的土地的探索與爭奪。
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發現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這兩個國家也從外部掠奪來了大量財富。
而最終,他們衰落了,因為他們的貪心、享樂之心等等。
荷蘭、俄羅斯兩國人民的堅強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荷蘭在獨立前的抗爭著實令我嘆服;俄國人在強敵臨近之際的英勇無畏令我對其深表敬佩。
但是,荷蘭成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活例子,蘇聯最終也未脫出僵化的模式。
英國、法國、德國都曾擁有強大的軍隊,同時也有強大的綜合實力。
若是和平地、與時俱進地發展,他們不僅不會成為明日黃花,而且還會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難。
但他們的野心決定了他們失敗的命運。
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善于將所學來的東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國家,可他們唯獨沒有學會與人為善,并最終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遠見上。
美國從獨立到現在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間運用了各種手段,極力地使自己獲得的利益最大化。
雖說美國崛起的手段沒什么值得贊揚之處,但是其維護主權的堅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從這9個大國的興衰史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崛起的過程中全部奉行擴張政策,而這擴張政策也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的衰敗埋下了禍根。
不論是從這些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決不能重蹈列強們的擴張政策的覆轍。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中國是擁有悠久文明史的禮儀之邦,是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中國的崛起要不損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時要為構建和諧世界盡我們的一份力量。
在我們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我們應學習那9個大國在擴張中體現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氣,善于學習和借鑒的品質,也要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那些大國曾有過的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許勝利后的得意忘形,則是我們要嚴防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問題。
只有在努力維護和平的前提下的銳意進取、團結、獨立、自主并不斷創新,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我們才能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喜人的成績。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進步,因為國家是由一個個個人組成的。
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愛好和平不僅僅是對國家的要求,它們同樣也是個人應做到的。
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一顆愛國、進取、和平、創新之心。
只有我們每個人不斷進行自我提高,我們祖國的實力才能逐漸加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才會不斷提高。
當然,我所謂之人人進取等并非是說每個人都要按同一種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們人人都懷著強大祖國的理想去為祖國的發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礎上發揚自己的個性。
我認為,發揚每個人的個性十分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揚,是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國崛起》既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有所啟示,也對我們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大國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并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
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愿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
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
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
他用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向全世界證明著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再觀位于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
”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
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
在眾多國家中,東亞島國日本尤讓我折服,我們暫且撇開他們對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暫且收起我們對他們敵意的眼光。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
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
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并實現工業化的國家。
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于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腐朽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于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后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就注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
總觀12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侖為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
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后,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注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然而,透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在我們的國度里,這些都不過是一些形式,一些裝飾品罷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
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
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
恰似德國在二戰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記錄片的解說詞相當好: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
那么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
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夸,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
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看了這些,不說也知道為什么中國現在比別的國家落后。
而英國、荷蘭等國家是那樣的強大。
原因就在于中國的發展比較遲。
不過中國發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點幾的速度增長,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崛起都給其他大國造成了恐懼。
這部紀錄片是品讀歷史的見證,更喚醒了人們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
它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說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
這樣才能使國家通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
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
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愿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領下開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
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
在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使得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三次王朝戰爭,在攻陷法國首都巴黎后,德軍總參謀長毛奇自豪的說道:“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后興起。
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
至于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后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
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
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占有全球主導地位。
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并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
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于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沖地要融入這個世界。
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經過以上敘述應當說,21世紀中國將崛起于世界的東方,這已不再是空談而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而以何種方式來完成這一進程,不僅為海外所矚目,同樣值得中國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