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案篇一
教學建議
關于秦漢時期的三次農民起義
在中國古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兩大方面。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這種矛盾也隨之發展,有時激烈,有時緩和。其激烈時就導致爆發農民起義。秦漢時期有三次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草菅人命;新朝的綠林、赤眉起義是由于王莽改制失敗激化了階級矛盾;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是因為外戚。
宦官交替專極致使社會無比黑暗。在階級斗爭的實踐中,農民戰爭的水平也不斷提高,從反暴政起義到流民起義,再到黃巾起義有組織有準備的發動,說明了這一點。盡管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不代表先進的生產方式,因而不能從根本上-封建制度,但這三次農民起義充分顯示了人民的力量。前兩次農民戰爭-了舊王朝,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后一次雖被東漢政府和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而失敗,但它瓦解了東漢政權。
三次農民戰爭都促進了歷史的發展,因為在農民戰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王朝往往能吸取前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也就是部分調整生產關系,減輕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緩和階級矛盾,從而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
豪強地主的特權
東漢時期,隨著豪族大地主經濟勢力的發展,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也空前加強。東漢官吏的選舉,基本上與西漢相同。一是察舉,每年由地方舉孝謙和茂才。這是定期的。另一是征辟。是不定期的。征就是由皇帝下詔特舉。辟是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可以聘人做手下的屬官,叫辟詔。這些辦法在東漢初實行時還注意德才,參考門第,但很快就不講德才,主要看門第了。章帝時韋彪上書指出當時的選舉不重視德才,純粹按門第,建議以后選舉“不可純以閥閱為先”。順帝時,官吏李固指出:“今之進者,唯財與力”。當時地方推舉的孝廉茂才多出自豪族。征辟更是如此。辟的大權屬公卿大臣和二千石,他們所辟的人都是豪族地主出身。當時郡守下面的屬官一定要聘請當地的豪族來擔任,結果出現了郡守往往無實權,而實權卻控制在豪族地主出身的屬吏手中。由于選舉憑門第,因此豪族地主壟斷了仕途,把持各級政權,累世做高官。
由于選舉被豪強大族壟斷,一般地主要做官必須投靠他們,而上層豪族為了擴充勢力,也拉攏一般地主,因此,出現了一個依靠豪族的特殊價層——門生、故吏。門生,本指師徒授業關系,直接授業的叫弟子,間接授業的稱門生。后來,凡是投靠豪族的也稱門生,門生變為政治關系了。實際并不授業,有的為主人服各種雜役,有的用錢賄賂,即可掛名為門生。做門生就有了做官的希望。故吏,指被公卿或郡守辟為屬吏的人。他們被舉主推薦,要報知遇之恩。主人死后,門生、故吏要服喪三年,主人犯法,門生故吏也隨著免官,主人犯罪流放,門生故吏相隨而去。這樣,門生、故吏與主人的關系,政治上形成君臣關系,感情上形成父子關系,這就出現了兩重君臣關系,反映專制制度在東漢削弱了,豪強勢力發展起來了。
東漢時期在地主階級中出現一些累世專攻儒術,世代熟悉儒家經典的家族,他們的成員通過經學入仕,世代盤踞封建政府的重要職務,形成一些累世公卿的望族,在政府中擁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如弘農豪族大官僚楊寶,于西漢傳授歐陽《尚書》,楊寶之子楊震東漢時官至司徒,楊震子孫楊秉、楊賜、楊彪,四世均以傳“家學”同為三公官。汝南豪族大官僚袁安,因其祖父袁良傳孟氏“易”自他以后四世有5人位至三公。這些世代做高官的豪族,稱為世族地主,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發展成為門閥士族。
東漢的外戚與宦官專權
外成與宦官專機是東漢中后期政治的一大特點,它是東漢字制皇權加強和東漢政治腐敗的產物。東漢是豪強地主勢力膨脹時期,外戚本身是豪強地主的代表。宦官專權則是皇權的寄生物或畸形演化。而且其出現又與皇帝年幼有關。所以外戚與宦官的斗爭,實質是皇權和豪強地主斗爭的反映。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他們一旦得勢,便黨同伐異,誅滅異己,互相殘殺。外戚與宦官集團,都是極端腐朽的政治代表;特別是宦官,他們成長于深宮,心態畸變,一旦獲得干政機會,則為害尤劇。他們的專權,造成了東漢政治的極端腐朽和黑暗。
光武中興
劉秀 更始三年(25)夏,在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為高邑,次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之后4年,指揮軍隊鎮壓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頒布6道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婢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連下三次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并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于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臺總攬于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措施
注意民生,與民休息
第一,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后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并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范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鑒于西漢后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并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后,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后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后,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愿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并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詔下之后,遇室豪強勢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余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光武中興;王景治理黃河;杜詩發明水排;豪強地主享有特權;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的經過、特點和意義。
通過對西漢末年農民戰爭以及東漢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出現光武中興等歷史事實的講述,引導學生思考東漢出現光武中興局面的具體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是西漢末年的農民戰爭打擊了地主階級,推動統治者調整政策,才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從而培養學生聯系地看歷史事實,提示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內在規律的能力。
通過對東漢前期由于西漢末年農民戰爭的推動,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出現“光武中興”以及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東漢政權等具體歷史事實的講述,說明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作用,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對東漢時期,豪強地主階級勢力膨脹成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階級基礎和社會條件等歷史事實的講述,說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案篇二
德國有一位的教學學家曾經說過:教學是一門藝術,它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學設計將以學生為主體,我將以“走進希臘——感悟希臘——理解希臘”作為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即通過基礎性的探究展開對希臘的了解,接著通過感受希臘的民主政治來進一步了解希臘,最后通過對希臘公民的認識達到對古代希臘為何被稱為民主政治的搖籃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古代希臘地理條件、城邦特點和公民素質,分析理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
【過程與方法】
利用圖示法,演繹法等方法,引導深入探究希臘公民的素質
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相關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臘作為民主政治的搖籃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白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生得益于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理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種文明制度。
三、學習重難點
重點:古代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對于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產生的作用
難點:理解古代希臘是民主政治的搖籃
四、學習方法
采用情景創設的方法神入歷史,結合多媒體演示法充實課堂內容,并結合小組討論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由淺入深,步步深入。
五、學習準備
電腦平臺、ppt和音響設備
視頻、課件的制作與收集
六、學習流程
【現實導入】由圣火采集儀式在希臘進行圖片導入新課:希臘歷史悠久,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是奧林匹克的發源地,還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誕生地。
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希臘,第十中學的同學組團去了希臘旅游,去感受,去探索,去領悟民主政治的形成過程,去體驗希臘文明的美麗之處。
古代希臘考察團行程計劃表
行程一:驚鴻一瞥鳥鳥瞰古希臘(領略古希臘自然之美)
行程二:身臨其境考察古城邦(考察古城邦社會活力)
行程三:入鄉隨俗接觸古公民(體驗古公民政治生活)
【設計意圖】用現實導出雅典的輝煌,一方面有利于將現實與歷史相結合,說明歷史與現實的分不開的,強調歷史的延續性;另一方面,用學生所熟悉的時事切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奠定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快速融入課堂。
【講授新課】
行程一:驚鴻一瞥鳥瞰古希臘
1、學生活動:
多媒體展示圖片,導游(班級學生提前準備)從古希臘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資源、自然氣候等方面介紹古希臘自然地理環境。
合作探究一:
古代希臘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對古代希臘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提示:可以從經濟、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對外關系、民族性格等方面思考)
第一旅游團展示考察報告一:地理環境對古希臘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
影響
地理位置:歐、亞、非三洲要沖
吸收三洲文明
地形地貌:山嶺溝壑
農業經濟不發達
自然條件:海洋資源得天獨厚
利于航海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氣候條件:地中海式氣候
利于航海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現實困境:耕地缺乏和土地貧瘠盾
利于進行殖民活動
小結:
廣泛的海外貿易、殖民及其他經濟和文化交往活動,使古希臘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并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
旅游感悟1: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其民主政治的產生提供了自然條件。
2、拓展練習:
古代希臘
古代中國
地理
三面環海、海島眾多
地處內陸、國土遼闊
地形
溝壑林立,山地多,平原少
長江、黃河流域,平原廣闊
經濟
商品經濟發達
以農耕經濟為基礎
民族性格
開朗,勇敢,富有冒險和挑戰精神
依賴性強,封閉,不夠進取
文化
思想文化繁榮,富含民主與科學精神
禮樂制度發達,注重等級觀念
政治
公民是城邦的核心,實行民主政治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統治
小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制度造就一方人民,越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期,人們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越大,一種制度的產生總是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教師導入下一節)既然環境不是希臘形成何種文明的決定性因素,那還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希臘文明的形成呢?同學們來到了希臘最富盛名的城邦遺址——雅典衛城,去了解希臘城邦的特點及其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作用。
行程二:身臨其境考察古城邦
1、學生活動:
結合圖片,導游(班級學生提前準備)從城邦的形成、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等方面全面介紹古希臘城邦。
合作探究二:
(1)古代希臘城邦有什么特點?
(2)城邦制度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有什么影響?
第二旅游團展示考察報告二:城邦制度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影響
城邦特點
影響
小國寡民
公民有較多機會直接參與城邦的公共事務
獨立自治
民主政治發達。
彼此分立,但聯系密切
保持文化上認同。
商品經濟發達,
平等互利的價值理念
思想文化繁榮
富含民主意識與科學精神。
小結:獨立、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以及富含民主與科學的城邦文化,都有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
旅游感悟2:古希臘城邦制度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會環境。
參觀了城邦遺址之后,同學們再去了解古希臘公民,去體會希臘人鮮明的個性。
行程三:入鄉隨俗接觸古公民
1、學生活動:
導游采訪當地居民,介紹哪些人才有資格參與城邦的管理,從而得出希臘公民的含義。
合作探究三:
古希臘公民的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第三旅游團展示考察報告三:古希臘公民的基本素質
政治素質:有較高的參政素質;
身體素質:身體強健;
集體意識: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此處可適當補充馬拉松的故事,給學生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要有堅強的意志。結合我們現在有的學生不愛學習,怕吃苦的情況予以糾正,鼓勵他們客服困難,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旅游感悟3:古希臘公民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拓展練習】根據材料關于三位同學關于中西政治文明優劣的討論,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師總結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產生什么樣的經濟生活方式,都是與當時一定的社會背景相適應的。文明具有多樣性,文明沒有優劣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分。
七、板書設計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
古希臘
民主政治城市國家(城邦)——社會
希臘公民——人文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案篇三
知識與能力:
了解波蘭巨變、兩德統一的過程;掌握蘇聯解體的過程,探討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的實質和原因;理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具體內容,探討在此趨勢下過國際關系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歷史資料、歷史圖片,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通過合作探究,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通過思路引領,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價值與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運動雖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著失敗,它是前進道路上的曲折,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2學情分析
二戰后一種微妙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在這一格局里,有兩個國家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這就是美國和蘇聯。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國家利益的沖突,二戰后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兩極格局形成了。這種對抗的方式很奇特,我們叫它“coldwar”,也就是冷戰。既然叫冷戰,說明兩大陣營間并沒有爆發直接的、激烈的或者是大規模的戰爭沖突。然而世界局勢依舊緊張的讓人透不過氣來。
這是美國1954年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上進行的核試驗,這次爆炸的威力相當于廣島-的1000倍,其結果是爆炸中心及附近的三個島嶼在瞬間化為烏有,爆炸中心形成了一個直徑約2公里,深約80米的大坑。然而這樣的核試驗并不是一次。為了在冷戰中居于優勢,美、蘇兩國不斷研制新型武器。到1987年底,美、蘇共有4.8萬個核彈頭,相當于tnt爆炸當量的119.66億噸。全世界可以人均分攤1.8噸。整個地球好像處在一個大-桶上。
這種緊張的局勢是兩極對峙的結果。到什么時候這種對峙結束了呢?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兩極格局的結束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表現。
教學難點:兩級格局解體的原因,以及多極化趨勢下和平與動蕩的國際關系出現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案篇四
1、拉馬克和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產生的背景:
(1)在歐洲封建社會,-教會是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2)-教宣揚,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陸地、動植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
(3)教會還指責那些敢于挑戰神學說教的思想為“異端”,致使生物學研究進展緩慢。
(4)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打擊了宗教神學。
2、拉馬克和早期生物進化思想
(1)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生物學研究陸續取得重大成果,細胞學說發展起來。細胞學說的確立,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2)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提出了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早期的生物進化思想開始形成。
二、達爾文與進化論
1、達爾文進化論的產生——《物種起源》一書,創立了生物進化論。
(1)達爾文認為,生物既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進化而來的,它們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2)他提出,生物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一原理,被后人歸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
2、生物進化論創立的地位和意義:
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絕大多數人的看法,有力挑戰了封建神學創世說。在教會和保守勢力看來,這不僅是對神和宗教的極大褻瀆,更是對人類尊嚴的莫大傷害。支持達爾文的人稱他是“生物學領域的牛頓”。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案篇五
style="color:#125b86">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近代民族資本主義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掌握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壓迫民族資本主義的手段。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相關問題的了解和探究,掌握歷史的看待問題的方法,提高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材料,認識到歷史材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資本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經歷,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的熱情,激發愛國情懷,明確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難點】感受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的熱情,激發愛國情懷。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展示實業群英榜:棉紗大王-榮宗敬,面粉大王-榮德生,火柴大王-劉鴻生等,請學生說一說關于他們的故事,并總結:有人說我國近代的這些民族實業家特別令人敬佩,他們是在寒風冷雨交加中守著那份堅持和執著,努力創業,那么這些民族實業家到底經受了哪些寒風冷雨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外國資本主義的掠奪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近代中國資本主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剝削,后來隨著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官僚資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資本的排擠和打擊。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外國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國機器進口的方法,力圖阻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利用特權,大量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使民族資本主義在市場和原料供應方面受到巨大壓力。(3)發動侵華戰爭,直接摧毀民族工業。
(二)本國勢力的壓迫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回答,最后教師總結:(1)清政府不承認民族工業,認為是異端,驅逐和收取苛捐雜稅。(2)國民政府大舉內債、濫發紙幣,嚴重影響民族工業發展。(3)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以直接投資、加入官股、收買、敲詐、沒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業。
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可做補充,最后教師總結: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哪怕前路艱辛,仍然不懈斗爭,他們是中國近代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搜集在民族資產階級發展時期創辦工廠的故事,下節課與大家分享。
四、板書設計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案篇六
課題說明:本課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而來。在我國歷,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一個稱霸爭雄的時代,是一個變革圖強的時代。這一社會現實付諸于意識形態領域,使得這一時期又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己見,彼此辯駁,從而帶來我國歷第一個思想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課程標準: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標準解讀:1、怎樣認識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觀念的遺物比物的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還要多的多,單從數量上,就不能忽視觀念遺產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實上,他們是統一的,互相滲透,無法分開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遺產都不可能沒有觀念的影響和支配。從理論上說,思想文化與當代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留給現代的最豐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遺產,是今日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覺地作為一個中國人所必須的修養。
2、中國古代思想家為什么只單列孔子一人之名?
3、“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指的是什么?
“百家爭鳴”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個夸張的說法,沒有證據表明當時的學派或學術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謂“百家爭鳴”,表示當時流派的眾多和學說的紛爭。何謂“主要史實”?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還有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鞅、韓非,墨家的墨翟,陰陽家的鄒衍,名家的惠施、公孫龍,兵家的孫武、孫臏,如有可能,講述與其中某些人有關的歷史故事,如,孫臏賽馬之類,通過生動形象的情節,加深對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謂“百家爭鳴”是“各家爭鳴”是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知道“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過程與方法:本課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靈活運用隨堂小品、知識競賽、故事會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分組活動這一形式,培養學生的協作性;通過假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培養辨證看待事物的能力;學習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難點: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課前準備:預習教材本課內容,閱讀相關課外知識
評價方式:觀察評價法、調查評價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在我國歷,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一個稱霸爭雄的時代,是一個變革圖強的時代。這一社會現實付諸于意識形態領域,使得這一時期又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己見,彼此辯駁,從而帶來我國歷第一個思想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過渡說明)本課側重介紹了當時5個主要的思想學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們將這9位代表人物與8個縱向小組分別對應起來。(對應見下)
新課講授
(分組閱讀)每個同學分別找到自己組對應人物的相關介紹加以閱讀,能與自己的課外所了解的相關知識相結合。
第1、2小組——孔子(儒)
[學生活動1]
如果我們要為孔子制作一張名片的話,該如何介紹呢?——簡介孔子的生平
(通過假設這一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而達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備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的小官。由于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三十歲后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卓有政績。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歲時因魯君不聽朝政,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他帶著弟子到過7個國家,但未能得到任用。后回到魯國,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學生活動2]隨堂小品:因材施教
(參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補充)學生公西華的詢問與孔子的答復
(提醒)注意表演時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學“習”、學“問”
(聯系)語文教學“《論語十則》”
(從進度上看,初一語文教學剛好教到《論語十則》這一課,可與歷史教學實現互動,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相通之處,如下面提到的周國平《人生寓言》等,這與歷史課向歷史與社會課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啟發思考)1、孔子的教學思想給你的學習狀態有什么啟發么?
2、可能你已經理解并記住了這些言論,但落實到行動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如何更好的實現啟發式教學,做好這樣的“君子”,是教學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內容。)
(簡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準則
(說明)“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苛政猛于虎”,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減輕剝削,主張行德政,省刑罰,反對暴政虐民。
(對初一的學生而言,過多直接引用古語加以說明,會使學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釋,又不為時間所允許,故而在授課過程中只選擇具典型意義的言論加以解釋,下同)
第3小組——孟子、荀子(儒)
[學生活動3]知識競賽
(搶答/備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六藝/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認字寫字)、數(算術)
明清時期以四書五經為題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
(通過知識搶答這一方式促使學生多接觸這方面的課外知識,實現探究性學習,同時通過題目所涉及的知識對本課內容加以補充)
(小結)孟子的生平: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受業于子思之門人,曾游歷數國,闡述其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賦稅”、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舍生取義”……
(說明)斗轉星移、暑往秋來都是自然現象,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萬物役”)
第4小組——老子(道)
思想:1、“道”——萬物的本原,宇宙的準則
“無”——無為而治,反對法治和禮治
2、樸素的辨證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而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結合)教材p45“動腦筋”以柔克剛
[學生活動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對立面相互轉化的事例或理論
(通過這一活動,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方式,帶給學生關于成長的一些啟示)
第5小組——莊子(道)
(簡介)莊子生平:名周,宋國蒙人,曾在家鄉做過漆園吏,不久即歸隱。著有《莊子》一書。
思想: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極。(無為、無己、絕圣棄智)
[學生活動5]
小調查:你讀過《莊子》這本書么,你能給大家講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備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興嘆、吐故納新、貽笑大方、邯鄲學步……
(說明)本活動與下節歷史活動課“《莊子》成語故事會”結合進行
(從某種角度而言,歷史本身即是由一個個故事組合而成,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利用故事會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6小組——墨子(墨)
(簡介)墨子生平: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創始人。墨子后學克服了墨子學說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對認識論,邏輯學,自然科學中的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貢獻。墨者組成具嚴格紀律的團體,服從其領袖“鉅子”的指揮,過著簡樸的生活。西漢后墨學漸趨衰微。
思想:兼愛(“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節用、節葬……
[學生活動6]簡介墨子和公輸班的故事
(備注)公輸班為楚國造云梯準備攻宋。墨子趕到楚國,希望說服公輸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國欺侮小國,墨子與公輸班在楚王面前設置沙盤,演習攻防。公輸班用九種方法攻擊,墨翟用九種方法防御。公輸班不能取勝,最后,公輸班說,“我還有最后的一著,但我不說出來。”墨翟說:“我知道你還有最后的一著,但我也不說出來。”楚王聽不懂他們的啞謎,墨翟說:“公輸班不過以為殺了我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我的三百余門徒已進入宋國,登城協防,等待作戰。”楚王于是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第7小組——韓非子(法)
[學生活動7]簡介韓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備注)韓非子是戰國后期韓國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他寫了《孤憤》等文章,集為《韓非子》一書,這些文章為秦王嬴政讀到,極為贊賞。當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時,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韓非逼迫服毒自殺。
(簡介)韓非子的思想:1、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世異事異,事異備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理論,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只有實行嚴刑重罰,統治才能鞏固
(說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第8小組——孫武、孫臏(兵)
(簡介)孫武:春秋晚期人,被吳王闔閭任命為將,率軍攻破楚國。代表作《孫子兵法》
孫臏:前以介紹,此略,代表作《孫臏兵法》
[學生活動8]
你能給大家介紹《孫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觀點?
(聯系)對商業,學習的啟發有哪些
1—8個小組
[學生活動9]比較各學派間的異同
(備注)如治國: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時期
道:無為而治,消極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時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戰爭觀:儒: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墨:反對非正義戰爭
(通過比較,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各學派間的異同,從而為思考下面的問題打下基礎)
新課小結
[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是一國國君/班主任,我認為應該以
?來治理國家/班級
(說明)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班級與治理一個國家是否有相似之處呢?
(通過這種假定思考和換位思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推薦一套好書)蔡自忠漫畫集
(說明)可以在一種輕松幽默的氛圍中,非常生動直觀的了解諸子百家學說
(介紹一個網站)
(說明)一個很有意思的網絡mud游戲,你可以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國家,然后選用儒、道、墨、法、兵、農六種思想之一來發展自己的國家,不同的思想會帶來不同的發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試一試吧!
(如何將網絡更好的應用于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通過游戲這一普遍受學生喜愛的方式,更值得我們思考)
教案說明
本課屬于思想史內容,理論性較強。故而教學的關鍵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講述,及通過多樣化活動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主動性;又由于內容較多,故而通過情境設置等方式,使問題可以作為專題,供學生課后進行探索性學習。如: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漢代以后被推崇備至,而當時卻處處碰壁?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現代又為何加以重新認識?作為儒學大師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為何會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對之處,為何常常為歷代統治者同時采用?……此外,通過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可以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些思想的深遠影響,在感受這些思想魅力的同時,能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有所啟發。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案篇七
教學重點中央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
教學難點分析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到紅軍取得長征勝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國民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屠殺,發動了哪些武裝起義(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等。)
2、這些起義的目的有沒有完全達到?(沒能直接占領大城市,還遭到嚴重挫折。但是,起義的部隊轉向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后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遠征二萬五千多里到達陜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征。(布置學生集體朗讀“導入框?長征”一詩,帶著問題進入情境,閱讀60——64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長征的開始和遵義會議
1、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為什么要進行戰略轉移?(星火燎原之勢形成后,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的正確指揮下,紅軍粉碎了敵人前四次“圍剿”。但是,后來黨內又錯誤地排斥了毛澤東等人的正確領導,由李德、博古等人實施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被迫實施戰略轉移。
2、遵義會議有什么歷史意義?可按下列提示,分層啟發:
a.遵義會議在哪一年召開?(1935年)如何記住這一年?(從1921年黨的誕生到1935年,經過了14年,從1935年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也經過了14年。)
b.比較這前14年與后14年黨的歷史,有什么重要變化?(前14年里,黨的主要領導換了幾任,先后出現了重大的失誤,經受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c.由此可見遵義會議有什么歷史意義?(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紅軍和革命,是黨的歷生死悠關的轉折點。)
長征的勝利
1、指導學生完成63頁“練一練”(教師在黑板上依據長征路線畫示意圖,突出瑞金、遵義、吳起鎮三個地點,組織學生對照著課本標注出來。)
a.紅軍經過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西康、甘肅、陜西等)
b.請對號入座地說出黑板上這三點的地名。(瑞金、遵義、吳起鎮)
2、“活動與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學生要互相配合,一個找課文,一個找圖例,共同完成任務,然后在教師主持下進行“接龍”游戲:
a.湘江紅軍在那里與敵人打過一場硬仗,損失慘重。
b.烏江紅軍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c.赤水河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
d.金沙江紅軍渡過金沙江,從此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e.大渡河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3、“動腦筋”:紅軍長征途中,除敵人圍追堵截外,還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惡劣的自然環境,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原;還缺少糧食給養等。)
布置活動,鞏固新課
1、根據65——67頁活動課三《模擬導游——重走長征路》選題、選材,組內協作完成一篇導游詞,通過網站《史海擷珠》的留言板上傳,老師從中選出優秀的文章予以發表。
2、提醒學生預習第14課《難忘九一八》。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案篇八
style="color:#125b86">一、說教材
a、本課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中和每個模塊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戰爭的勝利標志著中國洗刷百年屈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為以后新中國歷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和基礎作用。
本課內容是《歷史1》模塊八個專題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其中1、4個學習專題所包含的內容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全貌。后三個專題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的歷史內容。解放戰爭就是一個劃分界限。
b、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近代中國的屈辱史,引出近代
中國的發展史。
2、《課程標準》的解讀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課重點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3、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a、知道重慶談判的內容及意義;
b、了解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的史實;
c、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a、播發影片,情景再現,加深學生對史實的了解;
b、引導學生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共和國民黨在解放戰爭前夕的態度和做法;
c、設置問題探究和對照比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a、中共所作的爭取和平避免內戰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代表
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b、國民黨的腐朽統治是其走向失敗的必然結果,中共的領導地位是在革命中形成的,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
4、教學重難點的處理
教學重點: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三大戰役的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教學難點:中共如何應對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解放戰爭在初中的學習中就已經接觸過,了解的也比較多。所以在高中的接學環節中,戰爭過程簡單概述,就一些細節問題和考試經常涉及到的知識,多花費時間去講解,注重對結果的歸納和總結。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力求把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
三、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問題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練習法教學,集啟發誘導、合作探究等方法為一體。其基本程序為:
2、幻燈片展示材料,讓學生課堂討論、探討研究、歸納要點,教師點拔釋疑、歸納升華;
3、練習法:幻燈片打出表格,讓學生填表,以及完成課堂作業,復習鞏固,消化知識。
選擇此法的原因是:a、適應教材內容較為理性的特點;b、適應高中學生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強的特點。c、以問題導學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的積極性;以練習法能使學生加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改理念和歷史新課標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不只是歷史基本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在于思維教學,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和觀察思考歷史問題并提出觀點的方法。本節課學法指導如下:(1)比較法:比較解放戰爭前夕,中共和國民黨不同態度和所采取的不同做法。(2)練習法:通過課堂和課后練習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3)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和探究,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4)通過學法指導,既可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幻燈片展示: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國民黨主席連戰,連戰提到:“當年走得不容易,現在回來也不容易。”為何他說當初走得不容易?為什么連戰說要“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現實與歷史緊密聯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半個多世紀前的歷史,也許通過學習,大家會對“胡連會”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二)講授新課
一、內戰爆發的背景
這一目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內容,檢測學生的閱讀能力
1.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原因有哪些?
2.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同意赴重慶同國民黨-舉行談判?
二、解放戰爭的過程
這一目先出示解放戰爭的四個階段,然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相關知識,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和有效閱讀):
1.內戰爆發的標志是什么?人民解放軍采用什么戰術?
2.三大戰役分別是指什么?戰果如何?
3.中共為何要與國民黨進行北平和談?結果怎么樣?
4.解放戰爭的結果如何?經歷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提出問題并且進行歸納總結:
1.提出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有哪些?
學生回答完畢之后,對其意義作一個小結:
國內:迎來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思想: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
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六、效果預估
(1)加強了學生對基本史實內在聯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礎知識,并使知識結構化。
(2)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鍛煉了動手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能把教師的宏觀指導與學生的主動探究結合起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互動。
(4)能使學生把握一些學習歷史知識和思考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
(5)本節課的處理打破了教材的知識結構,要求學生課前一定要根據學案做好預習工作。估計一部分沒有預習的學生和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會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