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一
xx鎮是京山縣南部門戶重鎮,處在大洪山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丘陵地貌,版土面積215.2平方公里,轄25個村(場),6724農業戶,2.8萬多農民,耕地面積6.9萬畝。早稻種植面積3.2萬畝,中稻種植面積3.1萬畝,晚稻種植面積3.4萬畝,全鎮全年水稻種植面積9.7萬畝。獲“全國萬畝水稻機插秧核心示范區”,獲“荊門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鄉鎮”。
近年來,由于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惠農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強基礎,重民生,促發展”的重要決策引導,從到是農村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時期,從小型手扶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到手扶式插秧機,xx鎮的農業機械擁有量有了跨越式發展。截止6月底,全鎮插秧機從的70臺增加到今天的560多臺,xx鎮的插秧機保有量在全省鄉鎮中是位居第一。全鎮現有大型聯合收割機165臺,大型旋耕機135臺,小型手扶拖拉機(配套小旋耕器)多臺,現有排灌臺(點)1200處,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5.6萬千瓦。全鎮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全鎮小麥機收率達92%,早稻、中稻機耕機整率達93%,早稻機插面積達1.9萬畝,中稻機插面積達1.3萬畝,機插率達51%。全鎮上半年機械作業平均率達78.6%,水稻生產主要環節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1、農業機械利用率低,農機具維修保養不到位。
“有機戶無田種,無機戶種田難”。這種現象使得農機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議鼓勵無機戶把農田“托管”給有機戶,推動土地流轉,讓農機大戶變成種糧大戶,讓有產業的農民不再為自己的幾畝田操心,輕裝上陣,專心自己的產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于農機具沒有得到很好的維修保養,在農忙正準備作業時“趴窩”,也降低了機械利用率,建議農業機械銷售商增加售后服務,特別是享受國家惠農補貼資金的農機具,不是“一賣了之”就完事了。
2、農機合作社的社會效益不強。
xx鎮現有“親農”、“源發”、“銀華”等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員一般都是單兵作業,個人結算,各自為戰。合作社戰斗力不強,凝聚力不夠,制度不完善,建議本著農機戶自愿,組建有特色、小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以“托管”、“代管”本組、本村的閑散田為主,實行規范化、規模化農業機械作業,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國家農機購置惠農補貼指標太少。
因國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機4-5年就要淘汰,所以現在農村購買各類農機具的熱情持續高漲。以今年第一批農機具購置補貼為例,全鎮有48位農戶申請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而落實享受國家惠農政策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農戶只有20人。建議向農機大戶、科技示范戶傾斜農機具惠農補貼政策,實行“普補”,以實際購機、實地作業、服務周邊農戶,得到認可后,再“以獎代補”獎勵購機戶,間接提高農機具利用率。
4、鄉鎮農機公益服務中心力量單薄。
在京山縣的綜合機構改革中,鄉鎮農業機械管理站撤銷,成立“農機服務中心”,人員由9人減少到1人,人員身份也轉變成社會聘用人員。鄉鎮農機人員是負責基層農機推廣的最前線,為千家萬戶服務,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特別是水稻機插秧新技術,要求農機與農藝的高度結合,這些都對服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議增加農機經費投入,改善辦公條件,定期組織鄉鎮農機服務人員參加各類培訓,系統提升鄉鎮農機服務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5、農村農業基礎綜合配套設施老化。
鄉鎮農村的機耕道還是上世紀70年代修的,經過這些年使用,已是殘缺不全,有些大型農機具根本到不了農田,只能是“望田興嘆”。農村的水渠也是老化漏水,難以暢通,而機插秧是薄水淺插、栽后回水,這樣就對水源有一定的要求,這些問題都嚴重抑制了農機化的發展。建議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把農村機耕道、水渠網絡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沒有現代農業的機械化,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二
黨的報告指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縣(區)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期,也正處在加快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十二五”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我們必須以黨的精神為引領,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穩步推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轉型跨越,推動×××縣(區)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一、×××縣(區)農業農村工作發展現狀
×××縣(區)現有涉農辦事處×個,共×個村委×個村民小組,農戶數×戶,農業人口×人,耕地面積××畝,林地面積××畝,占土地總面積××%,活立木總蓄積××立方米。轄區內有××座水庫,蔬菜基地××個,超級稻高產示范基地××個,間套種示范基地××個,香蕉防風栽培技術示范基地××個,農民
專業
合作組織××家。近年來,×××縣(區)上下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農業農村工作始終堅持上級黨委、政府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推廣特色產業種植,努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深入實施移民扶貧開發,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機制,促進農民創業增收,農業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勢頭,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1、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引導群眾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節水設施農業,形成了以×××、×××、×××為主的三大特色產業。如×年糧食產量×××噸,種植業總產值××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元。以×××、×××、×××等為主的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畝。其中×××村委現有常年蔬菜基地×個,主要種植葉菜類蔬菜,面積××多畝,年產量××多噸,年產值約××萬元。××蔬菜種植以×××、×××、×××等瓜類為主,面積××畝,年產量××噸,年產值××萬元;現有大棚×××畝,年產量××萬斤,年產值××萬元。××村轄區有獨立成園的果園,園內種植××畝、××畝,計劃種植××畝,果園特色明顯。××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之一,群眾廣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菜種植,種植面積××畝,年總產達××噸,年產值××多萬元。
2、農業產業標準化體系日漸完善。以基地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著力培育和發展大場大戶,推動區域內主導產業的優化升級,以××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生產,帶動了周邊××多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直接解決了××多人的就業問題。××年引進水稻新品種“超級稻××、××”等優良品種在××村建立高產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積××畝。
3、城鄉一體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堅持高起點定位,以建設布局合理、設施配套、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新農村為目標,以項目為抓手,農戶參與為主體,社會幫扶為補充,以整組推進為主要形式,以××試點鄉村為突破,全面創新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推進農村道路鋪筑,農村危舊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發展環境,提高農民
生活
水平。4、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推進。緊緊圍繞實施“生態立縣(區)”發展戰略,扎實安排部署,精心組織實施,狠抓措施落實,組織實施了林業特色產業、重點生態公益林、新農村綠化美化等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全縣(區)林業生態建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我縣(區)重點抓××示范基地建設與特色花卉培育,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產業成為全縣(區)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全縣(區)名貴××種植面積已達××多畝,其中××近××畝,連片種植的××畝。
5、扶貧開發工作成效凸顯。搶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貧開發項目實施的機遇,動員組織廣大移民群眾全力開展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呈現出統籌協調推進的良好局面。上年上級下達給我縣(區)第×批基礎設施財政扶貧資金××萬元,新建××村路硬化屯路×條××公里;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機動資金) ××萬元,維修××村××路項目××公里,今年,申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萬元,用于新建××村硬化屯路××公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品牌。發展品牌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如何打造優質名牌,實現我縣農業生產由重量向重質、重效的轉變,推進農產品上檔次、上水平,推進農民增收,這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農業農村工作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三
xx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全縣轄四鄉四鎮,104個村委(社區),767個自然村,總人口38.54萬人,農業人口36.49萬人,現有農業勞力力21.81萬人,農村剩余勞動力7.83萬人。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勞促會關于做好勞務產業工作的統一安排、部署及市勞促會《關于召開促進會二屆五次常務理事會的通知》要求,我縣下發了《關于對全縣勞務產業工作進行調研的通知》,要求縣勞促會、縣產業辦對高良鄉、葵山鎮進行調研,各鄉鎮對轄區2~3個村委會進行調研,通過半個多月深入調查了解,據實填寫“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到鄉鎮和村委會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方式、區域、收入等展開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根據《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要求,結合實際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的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意見。
縣和省大多數縣市一樣,遭遇了罕見的特大旱災,全縣50萬畝農作物受災,成災49萬畝,絕收面積達46萬畝。全縣8個鄉鎮90個村委會287個自然村8.987萬人、4.88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旱災直接經濟損失2.685億元。為了力保人畜飲水、抓好大春生產,縣委政府一方面采取多種措施抗大旱保民生,一方面組織動員培訓農村勞動力使其轉移就業,將此作為特旱年份的“特別行動”。
針對嚴重的旱災實際,我縣將“特別行動計劃”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迅速開展調研活動,在掌握基本情況的前提下,提出“旱災損失勞務補”的思想,采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方法,狠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務工技能,不斷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渠道,將此作為組織實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的突破口。
(一)工作目標
在貫徹落實“特別行動計劃”工作中,提出勞務產業在年初任務的基礎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確保綜合收入比上年增長13%,達4.7億元以上,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150元。
(二)調研基本情況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特別行動”工作,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縣勞促會、產業辦按照省、市、縣要求,通過調研,基本掌握了勞務產業及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
近三年來,我縣累計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6.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80萬人,其中:縣內轉移1.93萬人,縣外轉移輸出1.87萬人;三年間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4.35萬人,其中:實用技術培訓2.93萬人,綠色證書培訓0.45萬人,其它培訓0.9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86億元。勞務產業工作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如高良鄉,全鄉有農業人口25511人,農村勞動力15230人,幾年來平均每年有6000~7000勞動力到縣內外、省內外打工。據統計,今年春節以來,已外出打工的勞動力6000余人(包括往年外出打工未返鄉的3000余人)。春節后外出打工2738人,其中,有序輸出轉移154人,自發轉移2584人,年齡結構為:16~40歲的2304人,40~50歲的372人,50歲以上的62人。文化結構為:小學文化以下1915人,初中文化618人,高中中專113人,大專以下文化28人,參加系統培訓的131人,縣內209人,省內437人,省外209人。從事一產業215人,二產業1429人,三產業951人。
又如村委會,全村委會有10個自然村795戶,3362人,農村勞動力1600人,春節后已外出打工700人,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占全村委勞動力的43%。蚌別村小組壯族青年熊玉興外出打工幾年后,學到了一技之長,走上了公司的管理層,不僅回家新建了20萬元的小洋房,還帶走該村40多名青壯年到該公司打工。新安村是村委會的一個純瑤族自然村,也是一個貧困村,全村150戶,該村幾年來平均每戶都有一個勞動力到外地打工,幾年的外出打工。該村打工回家新建了10~20萬元的新磚瓦房70所。瑤族青年鄧庭芳是該村的特困戶,鄧庭芳攜帶妻子到上海、江蘇打工三年,帶回10萬元資金回家自己動手新建了一幢20萬元洋房,擺脫了貧困。
(三)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強領導,轉變作風
縣、鄉、村三級勞務產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為“特別行動計劃”實施主體,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堅持做到責任到人,任務到人,認識到位。勞動保障、農業、扶貧、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了統分結合、各盡其責的良好的局面。
2、加大宣傳、工作力度,確保“特別行動計劃”圓滿完成
按照縣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全縣勞務產業各職能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了一系列轉移就業活動。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利用節假日,在全縣個鄉(鎮)舉辦了12場農村勞動力輸出現場招聘會,送崗到鄉村。縣勞務產業辦、縣總工會、婦聯、共青團利用節假日到各鄉(鎮)發放招工信息、培訓信息和舉辦招聘活動13場,動員農村勞動力在大旱之年走出家門,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縣勞務產業辦、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總工會、婦聯聯合開展“萬人春風行”活動,共開展專項招聘活動9場,共招聘企業工人283人,主要輸送到福建、廣東等地。截止4月15日,全縣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945人,其中縣外輸出1958人,縣內轉移3987人,完成全年計劃數的84.4%。
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實現“轉得出、穩得住”的目標,縣農廣校、縣職業中學、縣農機校等培訓機構積極組織各類培訓,努力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到4月15日,全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6698人,共中,職業學歷培訓1792人,職業技能掊訓1546人,實用技術培訓11534人。
4、加大投資力度,為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多方籌資,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和輸出及宣傳支持,為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在縣委政府各項有力措施的推動下,得到有序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特點和問題。
(一)投入不足
由于我縣財政及其困難,難以配套轉移、培訓經費,導致工作開展困難較大。
(二)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統一
部分干部群眾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認識不到位,對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開展能拖就拖,有放任自流的態度,整體配合協調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務工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由于國家對技能培訓標準還比較低,培訓數量還比較少,體力型輸出還占較大比例,勞動力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四)勞動力市場及信息網絡建設亟待加強
勞動力市場及信息網絡建設投資少、進展慢,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的收集與發布,主要依靠接傳真、打電話、看消息、發通知等方式,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更不能達到與用工單位、企業快速連接的目的。
(一)加強領導,進一步提高對做好勞務產業工作的認識
各級各部門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全力以赴實施好扶貧、勞動、農業部門的各類勞動力培訓項目,積極配合做好組織動員工作,讓每戶勞力都參加培訓,掌握一點技能,力爭實現“剩余勞動力有一個轉移一個”的目標。
(二)加大投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條件
面對新情況,要做好“特別行動計劃”,讓農民走出家門,實現穩定增長,不加大財力投入是無法實現的。應持續較大幅度地增加對“特別行動計劃”的投入,為抗大旱保穩定提供基礎條件。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教育制度
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整體素質不高,難以形成人力資本。這種狀況如不改變,勢必阻礙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進程。結合正在開展的各類勞動力培訓項目,整合各方面有關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資源,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就業競爭能力。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在普及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積極推廣實用技術教育。同時應根據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及農業現代化要求,有效地對農村勞動力分層次、分專業、分類型的一體化培訓,綜合提高他們的素質技術,給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條件。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四
按照中共永昌縣委永昌縣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下發的《
關于
開展全縣農業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專題調研的通知》的要求,我們組織黨員干部開展調查研究,了解目前我鎮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探討我鎮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癥結,并集聚干部群眾的看法提出今后的發展思路。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一、 2017年我鎮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概況
在永昌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東寨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東寨鎮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一增兩化”的工作思路和鎮黨委“抓好八項工作、實現兩個突破、達到六化目標”的工作主線,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草食畜牧業,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了農業效益逐年提高,農村經濟不斷壯大,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態勢,有力維護了我鎮農村發展穩定大局,促進了農村各項工作上新臺階。
一是土地流轉取得新成效。堅持把土地流轉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北京天葵公司合作,建成土地流轉示范點2個,流轉面積10000畝,其中連片發展油葵制種7000畝。
二是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按照井灌區發展露地蔬菜、河灌區發展食用菌、全鎮發展舍飼養殖的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大抓產業結構調整,蔬菜、中藥材及食用菌種植取得新突破,完成蔬菜種植及制種5000畝,種植中藥材1000畝,建成食用菌立體栽培標準棚8座;草食畜牧業發展呈現新亮點,新建萬只羊場1個、養殖小區1個、肉羊改良點3個,引進基礎母羊166只,投放種公羊15只,改良羊1.04萬只、牛550頭,新發展規模養殖戶56戶,羊、牛、豬飼養量分別達到81590只、1541頭、5032口;啤酒大麥產業穩步發展,積極與省農科院、縣農技中心合作,實施良種對比、除草劑對比等科技試驗示范項目8項,完成甘啤4號原種繁育10000畝,示范推廣甘啤6號2000畝,標準化面積達到6.5萬畝,總產量約3萬噸;壟作溝灌節水新技術深入推廣,引進壟作溝播新機具90臺,示范性推廣面積11082畝。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繼續加大通村道路建設力度,硬化新二壩村道路7公里。投資457.29萬元,建成井灌區低壓管灌工程42.3公里,5個村1700多人受益;加大末級渠系建設力度,新建二壩村順池溝末級渠系1.38公里;配合縣水利局完成干渠改造19.85公里。大力實施頭壩、永豐、上三壩、上四壩、下三壩等5個村飲水
安全
工程,開挖主管道52公里、分支管道130多公里,修建分水井420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村新農村示范點農民住宅樓建設任務,鋪設上水工程1.26公里,鑲嵌主干道路道牙665.8米,鋪裝人行道路面986.04m2。
五是民生保障取得新成效。認真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6個村農家書屋設施配套及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站(點)建設。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參合率、參保率分別達到94.88%、96.53%。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生產
生活
困難,發放各類救災救助及低保、五保、補助資金共157.483萬元。嚴格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發放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554.3534萬元、良種補貼34.5755萬元、農機具補貼189萬元、家電下鄉補貼27.2萬元。六是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嚴格執行人代會各項決議,認真辦理代表意見建議,自覺接受監督。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圓滿完成第七屆村民委員會換屆工作。認真抓好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殘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創建工作,上三壩村榮獲“市級文明單位”稱號。堅持依法行政,加大執法培訓力度,加強村基金會債權債務清理工作,強化政務、村務、財務公開,政府行政效能進一步提升。認真落實“五五”普法規劃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認真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化解工作,狠抓安全生產管理,平安建設深入推進,社會秩序持續穩定。
二、新形勢下我鎮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
《農業農村經濟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五
根據中央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鄧--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概論》課
教學
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在下著眼于復州灣鎮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的具體情況作此報告,報告涉及:復州灣鎮自然地理概況;工農業發展歷史概況;農業產業化的具體思路,;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攻破農業建設資金難題;農業產業化典型實例;農業產業化造福xx鎮等六個主要議題。一、復州灣鎮自然地理,以及工農業發展概況
1自然地理概況
(3)礦產資源 xx鎮礦藏資源豐富,礦種繁多,有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余種。特別是非金屬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其中花崗巖、大理石、石灰石、粘土質頁巖、海卵石等儲量約有6.5億立方米。另外,境內石灰石資源分布廣,縱跨3個地質時代,質優、儲量大,cao含量多為50%—53%,大都裸露地表,分布10余個鄉鎮,面積達327.1平方公里,占全開發潛力巨大。
(4)全鎮總面積和海洋全鎮總面積211平方公里,其中工地面積2100公頃,灘涂及淺海面積4284公頃。海岸線長28.3公里,貪圖面積廣,海灣島嶼多,淺海面積867公頃,灘涂面積3427公頃,其中貝類養殖1130公頃,對蝦養殖330多公頃,鹽田860多公頃。灘涂及近海資源十分豐富,有雜色蛤、毛蛤、文蛤、牡蠣、牛眼哈、海螺、梭子蟹、對蝦、章魚、梭魚等幾十種。鎮內還有一座7000立方米的高科技立體水產品育苗室一座,可培育蝦夷扇貝,海灣扇貝、中國對蝦、日本車蝦、海參、太平洋牡蠣、三伏梭子蟹等各種海珍苗。
2農業發展
1【特色農業】
xx鎮是農業大鎮,農業人口占全鎮總人口50%。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適合多品種水果、蔬菜生長,是聞名中外的“蘋果之鄉”和國家重點果品生產基地,主要品種有蘋果、櫻桃、葡萄、桃子,杏等等。全鎮畜牧業資源得到全面開發,引進利木贊、皮爾蒙特、夏洛來等優良品種,對全國地方良種黃牛--復州牛進行改良換代,年產黃牛1.3萬頭,是全鎮著名的黃牛生產基地;多絨山羊單體羊絨產量居國內同類種群首位,養殖量達到3萬只;肉雞生產、加工、出口一條龍產業化體系已經形成,肉雞年飼養量達到1200萬只、屠宰肉雞0.3億只,產值近0.7億元。復州灣鎮擁有遼闊的海域和灘涂,淺海面積867公頃,灘涂面積3427公頃,盛產海鹽和魚蝦,年產海鹽130多萬噸,復州灣鹽場是全國四大鹽場之一;海參和貝類等海珍品養殖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國家海參、對蝦重點養殖基地。xx年全鎮完成水產品總產量4.8萬噸 溫室大棚生產是東北發展和推廣最早的地區,目前總面積已發展到2.3萬畝,種植結構也由過去單一的蔬菜,發展到現在的溫室密桃、葡萄、哈密瓜、蘑菇、花卉等各類品種。
3工業基礎
二、復州灣鎮在改革開放前的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解決方案
根據中央、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要求,結合我鎮實際,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鎮農業產業化按照“重點抓龍頭、抓重點龍頭”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十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產品培植工程,以完善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為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干重點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重點,繼續強化政策扶持,著力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檔次和水平,爭取在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一)加快培植優勢特色產業,打牢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規劃建設一批規模大、檔次高、效益好的種養基地,力爭每一個種植品種都能形成集中連片規模發展,每一個主導產業都能形成較大規模,推進農業產業不斷優化和升級。突出抓好水產養殖、優質果品、肉蛋雞鴨飼養、奶肉牛飼養、精細瓜菜種植六大特色農業發展。
(二)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帶動能力。一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調整優化農業投入結構,整合農業投入資源,集中更多的財政、金融和社會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二是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的監測、管理和指導。四是加快農民企業家隊伍建設。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家隊伍的建設和人才培養。采取培訓考察、專題講座、舉辦論壇等多種有效形式,提高農業龍頭企業家隊伍整體素質。
(三)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檔次水平。突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管用足用好鎮里對農業標準化建設的扶持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規模,提升農產品質量、檔次和衛生安全水平;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
(四)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強化農業產業化組織載體功能。把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措施。支持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好標準化原料基地“農業第一車間”,發展訂單生產、合同收購、股份合作。
(五)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規范農業產業化運行秩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企業與農戶簽訂規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利益聯接機制、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和行為約束機制。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推進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扶持力度,擴大扶持對象、調整扶持內容、增加扶持規模。對農業產業化貸款貼息、認證獎勵、規模種養基地建設補貼等扶持項目,及早謀劃安排。
(七)創新工作方法,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指導和服務。搭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平臺,營造農業產業化發展創新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形成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合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和升級。
三、近年來,復州灣鎮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具體思路
1、市場化: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必須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我服務的封閉式狀態,其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資料和產品購銷等靠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和實現。
2、區域化:即農業產業化的農副產品生產,要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連片,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以防生產布局過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產不穩定。
3、專業化:即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專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等等,把小而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在保持家庭承包責任制穩定的基礎上,擴大農戶外部規模,解決農戶經營規模狹小與現代農業要求的適度規模之間的矛盾。
4、規模化:生產經營規模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條件,農業產業化只有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增強輻射力、帶動力和競爭力,提高規模效益。
5、是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形成“龍”型產業鏈,使各環節參與主體真正形成風險共擔、處益均沾、同興衰、共命運的利益共同體。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所在。
6、集約化: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經營活動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7、企業化:即生產經營管理企業化。適應龍頭企業的工商業運行的計劃性、規范性和標準化的要求,應由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發展,要求加強企業化經營與管理。
四、關于xx鎮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突破農業建設資金
科學技術的引進
幾年來,以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主體,在做好常規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的基礎上,主要推廣了以下幾項新技術和新品種,并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是黃瓜、甜瓜嫁接生產技術。通過嫁接可有效解決黃瓜特別是甜瓜不能重茬的問題,防治各類土傳病害的發生。現全市推廣面積已達2萬畝,畝增產達10%以上。
二是推廣使用壟鑫、氯化苦等土壤消毒技術。為解決保護地連作重茬障礙,該項技術可有效解決保護地因連作重茬而導致的各類土傳病害的發生與蔓延。現全市推廣面積xx畝,畝增效達15%以上。
三是推廣種植森列爾黑花生。森列爾黑花生具有品質好、高產等優點,比常規品種畝增產達35%以上,深受廣大農民喜愛。
四是引進優質糯玉米新品種,示范推廣。 xx年共引進優質糯玉米、甜糯玉米新品種共14個,為農民帶來較高收益。
五是保護地綜合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20多項新技術,六是推廣使用新型殺蟲、殺菌劑。隨著無公害生產技術的不斷推進,在生產中需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各類新型殺蟲、殺菌劑,以滿足無公害生產的要求。
七是各類復合肥推廣使用。復合肥的使用推廣力度也得到進一步加強。由于其n、p、k配比全面,使用簡便,且增產效果顯著。
農業建設資金來源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措施,復州灣鎮是以建筑材料制造、地下采礦、海上養殖和鹽化生產為主導產業而聞名東北三省的老建制工業重鎮。業基礎雄厚,包括鹽化、軸承、水泥、陶瓷等12大門類的各類工商企業150多家。近年來,復州灣鎮已成功踏上經濟飛速發展的快車道,除振興本鎮企業外,還成功引進大化堿廠、大連水泥廠、韓國服裝廠、大連環魯包裝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自xx年起這些大項目陸續建設投產,經濟發展前景十分可觀。至此,工農業完全可以達到互利互助,農業的快速高效發展為工業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時,工業也為農業創造了大批量的發展資金和技術支持。
五、復州灣鎮農業產業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典型實力分析
xx市xx鎮提出用工業化的成果反哺農村和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讓更多的農民加入現代農業生產,讓重點鄉鎮成為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區。
xx市xx鎮郭屯村農民劉斌前幾年在南方打工,看到很多村里人養牛比自己一年在外地打工賺錢還要多,他去年也回到家鄉,與建在家門口的省級龍頭企業雪龍集團簽訂了小牛養殖合同,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為雪龍公司養兩頭牛。經過培訓,他學會了一套現代養牛技術,成為雪龍公司工廠化養殖的一名“編外產業工人”,一年下來賺了4萬多元。目前,已有1000多農戶與雪龍公司簽訂了養殖合同。
5年來,復州灣鎮投入10多億元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園區和農業產業化,用財稅、土地征用等多項優惠政策引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36家,以“公司+農戶”形式帶動農民增收,使當地農民的平均收入達到9200多元,列東北之首。xxx期間,xx鎮計劃在各個現代農業園區,再引進20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六、農業產業化造福復州灣鎮的表現
農業產業化給村鎮人民帶來巨大效益,經濟的發展給全村各方面的進步提供了堅實的后盾。曾經落后的鄉村如今已經踏上了繁榮的開闊之路。回首過去,審視現在,展望未來,復州灣鎮郭屯村的前途充滿了光明。現代農業的建設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農民收入得到提高,農民的消費結構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步入了新的新層次。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在我村形成,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人居環境得到優化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道路、飲水、垃圾、污水、糞便處理等五個方面的建設任務,以及實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農村防災體系建設等惠農工程。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斷增強,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當家作主,不斷推進我村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
七、啟示和總結
以上便是這次事件調查活動獲得的一些具體調查情況。下面我將結合我校在09級學生中開設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一下此次在xx鎮新農村的實踐活動,以便更好地達到實踐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產業化的建設。
當前來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成功的典范在全國已有很多,但從整體著眼不難發現,還是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農村仍處在貧困落后狀態,那么這些率先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典型示范村是如何做的呢?以xx鎮下屬各村為例,簡要概括為以下幾點:首先,依托本地資源,開發特色產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找一條適合本村發展的道路。如夏屯村就是海域寬泛,灘涂面積廣,質量高,就大力發展海產品養殖業。郭屯村,養殖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方便,于是全力加大生豬養殖,雞鴨等禽類養殖。同時政府幫助打開對外貿易市場,讓全村經濟走出去,招商引資,將本村特色推向國內各大市場,甚至國外市場。其次,由于大多數農村都處于山區,那么就要走出山門,大興商貿業。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勇于創新。農民一樣可以搞公司、搞企業,比如xx鎮統一經營農貿市場,開發生產鏈條一條龍產業,效益越來越好。第三,大力興辦工業。為解決人多地少的問題,應狠抓村辦企業,就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爭取成為白天上班早晚務農的業余農民。郭屯村現已有十幾家企業,解決剩余勞動力800多人,其中有外村打工人員100余人,全村95%的勞動力做到了有業可就。第四,大搞山區綜合開發,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做到荒山上做文章,可興建果園、經濟林等項目。產業結構要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爭取低投入高產出。最后,要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要培養專業人才。只有懂科學會技術,才能真正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方針,才能走上新農村道路。
總體看來,我村鎮的經濟文化發展都在沿著正確的軌道在慢慢尋找為人民謀求幸福之路,由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深入,全村經濟急速上升,農民的生活也豐富多彩,越來越多的涉及到了精神層次的追求,逐步發展成小康村。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六
按照縣委組織部通知要求,我鎮黨委對農村21個黨支部發展黨員情況進行調研,摸清底數和存在問題,采取全面統計與抽樣調查、座談會與入戶訪問、典型調研與重點調查相結合的形式,對我鎮農村發展黨員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鎮農村黨員隊伍的現狀:我鎮有21個農村黨支部,農村黨員1373人,其中男性黨員1054人,占76.8%;女性黨員319名,占23.2%。按年齡劃分,黨員平均年齡54.5歲。35歲以下的黨員173名,占12.6%;36歲至45歲的黨員156名,占11.4%;46歲至54歲的黨員239名,占17.4%;55歲至59歲的黨員158名,占11.5%;60歲以上的黨員647名,占47.1%。按文化程度劃分,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798名,占58.1%;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504名,占36.7%;大專文化程度的64名,占4.7%;本科文化程度的7名,占0.53%。按從業或流動性劃分,在家務農的黨員925名,占67.4%;外出務工的黨員78名,占5.7%;外出經商的黨員5名,占0.4%,其他流出的黨員86人,占6.3%。
二、我鎮近三年來發展農村黨員工作情況 :發展黨員堅持標準,保證質量。近年來,我鎮黨委從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出發,堅持入黨自愿,個別吸收的原則,成熟一個,發展一具。堅持把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積極分子吸收到黨組織中來,把發展黨員工作當成一項經常性的重要工作。每年對農村黨支部發展黨員納入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求農村農技員,計生專干、后備干部、素質較高的能人吸收入黨的組織。注重年輕化、知識化和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兩年不發展黨員的黨支部,鎮黨委納入后進支部管理。發展黨員實行公示制,對新發展的入黨積極分子接受廣大黨員群眾的監督,不經公示的積極分子一律不發展。2019年以來,我鎮共發展農村黨員80名,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黨員56名,占7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黨員45名,占56%;女黨員35名,占43.8%;農村經濟能人黨員6名,占7.5%。
三、近三年來發展農村黨員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辦法 這次專題調研,全鎮農村黨員通過經常的教育,管理素質得到逐年提高,能按照黨委的要求做好黨員應盡的義務,思想上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但是,對照黨委要求,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不相適應的問題。
(一)農村黨員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仍有一定差距。當前,農村黨員紀律觀念、大局意識、宗旨意識還比較淡薄,有的黨員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有的黨員碌碌無為,思想滯后;有的黨員參加組織生活觀念較淡薄。農村占多數的老黨員身體條件限制,難以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等。
(二)青年黨員流動較多。我鎮農村黨員在家務農925名,占67.4%,其余的基本上是年輕的黨員出外務工或經商。在今年推薦年輕黨員入村支委班子時,發現年輕有為,思想上進的黨員留家的不多。
(三)農村黨員結構比例不夠合理。一是年齡老化。農村35歲以下黨員僅173名,占12.6%,60歲及以上黨員647名,占47.1%: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黨員798名,占58.1%。
四、發展黨員工作的對策與措施
(一) 采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教育方式,全面提高農村黨員的綜合素質。一是豐富內容。學習培訓要做到“四個結合”,確保“四個重點”,即政治理論與黨的基本知識相結合,以《黨章》為重點;科技知識與實用技術相結合,以實用技術為重點;法律知識與政策知識相結合,以法律知識為重點;先進性教育和“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相結合,以先進性教育為重點。通過學習培訓達到增強黨性、豐富知識、懂法律、懂技術、想發展、會發展的目的。二是創新方式。首先要走出去學。分批組織黨員到農業生產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吸收先進單位的經驗,達到換腦筋、轉觀念、長知識、增才干的目的。其次要利用培育科技基地及示范戶帶,充分發揮典型引路作用。再次要靈活科教方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科普書籍的作用,大力宣傳黨的政策、法規,大力推廣農村實用技術和農村黨員的科技至富經驗。
(二)加大流動黨員管理的力度,提高黨建管理工作的水平。面對黨員去向難,掌握、管理難,落實、教育難,適應、活動難開展等實際問題。一是認真做好外出黨員的管理工作。對外出務工黨員由所轄支部建立臺帳,澄清去向、流出時間、外出期限、聯系方式等,并約定管理責任;對外出務工黨員比較集中的,可以建立臨時黨小組,明確負責人,制定管理辦法,加強管理。二是認真做好流入流出地黨員管理的銜接工作。雙方黨支部要相互開具轉出和接收的信件、信函,明示責任,避免“掛空”。
(三) 加大優化黨員隊伍結構的力度,提高黨員隊伍的戰斗力。目前,黨員老齡化。黨員文化程度偏低是黨員隊伍缺乏戰斗力的主要表現。今后一是加大在年紀輕、有文化、至富能力強的青壯年中發展黨員力度,同時注重發展女黨員,注重發展在勤勞至富的先進典型入黨,以增強黨員隊伍的活力。二是嚴格入口,疏通出口,保持黨組織的純潔性。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不僅靠黨的指導思想和路線的正確,還要靠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針對我鎮農村黨員當前的實際情況,農村基層組織工作任重而道遠。鎮黨委將堅持從實際出發,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決黨的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認真做好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擴大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隊伍,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有領導、有計劃地發展農村黨員,使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充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七
一、我縣品牌農業建設現狀
近年來,我縣以“三品一標”為抓手,主要為提升優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美譽度,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引導和培育有一定規模和發展潛力的生產主體,效益逐步顯現,促進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截止到目前,我縣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生產主體有30家,“三品一標”產品總數93個,有效認證面積40.79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22家,產品80個,面積22.1萬畝,綠色食品生產主體5家,產品10個,面積1.54萬畝,地標產品3個,認證面積17.43萬畝。上述獲證產品中,蔬菜類47個、糧食類19個、果品類21個、玫瑰產品3個、魚類2個、禽蛋1個。
目前,我縣一些歷史悠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產品被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所熟知和了解,民樂享大白菜、天源玫瑰干花蕾、九州玫瑰干花蕾3個產品被評為“山東省名牌農(林)產品”,民樂享馬鈴薯、大白菜先后榮獲“濟南市十大農產品品牌”,騰龍山雞腿菇被評為濟南市“市民最喜
愛
的十大品牌農產品”。我縣玫瑰制品、食用菌、綠色蔬菜等品牌農產品的影響正逐步擴大。二、我縣品牌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品牌農業覆蓋面小。我縣“三品一標”新認證數量每年穩步增長,但認證產品大部分都是初級產品,加工產品少,而精深加工產品則更少。
(二)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由于目前實施市場準入制度進展緩慢,很多市場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無論認證與否產品都可以進入市場,導致企業參與三品認證的積極性不高,品牌意識淡薄,求精求高意識不強,不少獲證農副產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加工產品階段,加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品牌產品包裝設計檔次不高。
(三)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品牌農業實施主體需要大量生產資金進行基地建設、配套相關設施,品牌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使我縣現有“三品一標”品牌較為混雜,存在“小、散、弱”現象,管理難度大,品牌作用難以發揮。
(四)質量
安全
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三品一標”生產仍以農民分散種養為主,組織化程度低,生產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基地農戶的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聯結機制還不緊密、不完善,農業標準化技術、質量安全可追溯化記錄難以真正落實到農戶、到產品。部分農產品仍存在質量安全隱患,違規、違法、超范圍用標現象仍然存在。三、發展我縣品牌農業的建議
(一)強化行政推動,加強品牌認證宣傳。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年度認證計劃,把“三品一標”認證為重點的品牌農業創建任務分解到鎮街,嚴格考核,加快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和科技下鄉、咨詢、發放明白紙、示范培訓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宣傳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農業“三品一標”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農產品生產主體的申報積極性。
(二)扶持龍頭企業,培育品牌主體。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行業協會、種養大戶、家庭農場是打造農業品牌的主體,培育品牌必須抓住主體中的“龍頭”工作報告。大力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擴大品牌農產品的生產規模,依托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制定實施企業品牌發展規劃,建立品牌農業基地,開發品牌產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鼓勵開展以品牌為紐帶的資產重組,通過聯合、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進一步做強做大。
(三)嚴格認證監管,提高產品質量。在“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工作中,嚴把認證環節各個關口,落實各項監管制度并實行全程監控,嚴格執行審查標準,規范工作程序,嚴格審查申請主體質量監管體系,確保產品質量,認定一個產地,帶動一片標準化生產,發展一個產品,保障一方產品安全。按照全程質量控制措施的要求,對全縣有品牌的生產單位的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記錄、生產操作規程落實、基地標牌、檔案管理、產品抽檢等,開展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認真清理、打擊獲證“三品一標”企業不用標、不規范用標以及沒有認證的企業亂用標的違法違規行為,強化獲證單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確保品牌農產品質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市人大棠委會的工作安排,前一階段,我委在棠委會副主任**、**的帶領下,赴市有關涉農部門和部分轄區就上半年全市農業和農村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供棠委會審議參考。
《農業農村工作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八
我叫某某,xx年x月,我榮幸地選派到折橋鎮xx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到村任職一年來,我時刻立足村情,了解民情,堅持不懈地向村干部學習,向村民學習,進行了實地走訪和調查,對xx村的發展狀況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一些制約xx村發展的因素提出了幾點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村情概況
xx村位于臨夏市東北角,是個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村。全村共有4個村民組,13個合作社,606戶,總人口5219人(戶籍人口2679人,流動人口2540人),黨員67名,耕地面積約1158畝。農民收入來源主要為農作物種植、家畜養殖、土地、房屋出租和勞務輸出,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蔬菜為主,冬季以簡易大棚菜為主;養殖主要以養豬、養牛為主;勞務輸出主要是臨夏市的建筑隊,各飯館等服務行業為主。
二、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1、經濟發展現狀
經過走訪了解,xx村村民的生活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渠道:最主要的是種植糧食和蔬菜,主要包括小麥、玉米等作物和一些季節性蔬菜;其次是依靠勞務輸出,村民在市區建筑隊、餐館打工掙錢;第三是依靠出租土地、房屋,賺取租金,利用城鄉結合部的有利條件,將閑置的土地和房屋給有需要的人出租。據統計,xx村20xx年外出打工的人數達到1500多人,占總人口的1/3以上。
2、農業結構
農業方面。xx村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0.4畝,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xx村的耕地被占用的情況加劇,這使得農業發展更加艱難。與此同時,農業發展方式也比較落后,主要是種植小麥、玉米等經濟效益較低的傳統農產品,發展集約型、高效農業尚需一個引導和幫助的過程。20xx年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一個。
養殖方面。全村主要以養殖豬、養牛為主,有規模養牛場一個,小規模養豬廠3個,更多的是農戶以家庭養殖家畜為主,零散養殖方式占主體,還沒有成立專業合作社。
三、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設施建設
村兩委成員在黨支部耿玉芬書記的帶領下,在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學習政治理論和經濟、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不斷加強和完善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全村共有黨員67人,入黨積極分子1人,村兩委成員7人,其中大學生村官2人。村兩委班子團結協作,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嚴格按照上級的工作要求,圓滿完成了村里的各項工作。
村兩委班子年初有工作計劃,年中有檢查制度,每年春節過后的第一次大會,組織全村十三個合作社社長及群眾代表,由支部提議,大家共同商議新一年的工作打算,承諾年內要辦的幾件實事,讓每個人都參與村務及重大事項的討論,讓每個代表都能領會村兩委班子的意圖,對村班子的計劃是否可行提出意見,監督和參與各項工作的檢查。
四、信訪穩定
加強農村維穩綜治工作,是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環節。近年來,xx村由于租住人員比較多,治安管理任務比較繁重。鄰里間的矛盾糾紛、婆媳間的矛盾,社員相互間的土地、宅基地、地埂矛盾糾紛,年內發生11起,調解11起,做到件件都有答復和解決,近幾年中,由于xx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xx村一直被市上、州上評為綜合治理先進村,xx村黨支部連續20xx年被鎮上評為優秀黨支部。
全村維穩綜治工作的開展,得益于村兩委班子的不懈努力。村干部本著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經常深入農戶,積極幫助廣大群眾消除糾紛,化解矛盾,及時發現不穩定因素,從根本上消滅一切可能引起上訪的不良因素,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確保村子和諧穩定。
五、調查結論和建議
總體而言,xx村在鎮黨委、xx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在農業產業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為了使xx村能取得更大的發展,使我的工作能更有目的性,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溫室大棚種植產業
xx村因為耕地少,人口稠密,無法大規模發展糧食種植業。然而,xx村因為地處城鄉結合部,更適合發展集約型高效農業。蔬菜種植業能夠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想方設法加大資金投入,為集約型農業發展提供條件,以前我村在這方面重視不夠,前幾年在村口很不容易搞起來的20畝溫室大棚,最后因為資金原因而經營困難,最后不得不荒廢,既浪費了土地,又白白耗費了群眾的勞力。
本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級財政比較緊張,直接影響到我村的發展,許多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和公用事業的進行都因資金不足而無法順利實施。建議在原來城小學的地方建設集體經濟項目,比如鋼鐵鑄造、溫室農家樂等,由村委會和村民共同參入股份,這樣既可以增加本村的財政收入,也可讓廣大村民共享發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2.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臺,提高農民素質
提高村民素質,培養新農村的新型農民,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我們村的農民因為進城務工的比較多,所以,比純粹務農的農民需要更多的知識和社會經驗。對于這一點,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組織本村黨員干部和群眾定期收看遠程教育提供的各類節目。我們村經常利用村里開會的時間以及黨員冬訓等,為黨員群眾播放視頻,提高黨員干部綜合素質,加強其對農業科技、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學習;指導農民觀看種植、養殖科教視頻,用科學知識與“土”經驗結合發展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
3、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
這幾年以來,黨中央十分關心農村的發展,連續幾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強調農村工作的重要性。所以,繼續落實好黨在農村的各項優惠政策,對于農村發展是十分有利的事情。一是繼續落實好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政策,通過村干部的入戶宣傳、耐心講解,把看病補貼、養老補貼等優惠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切實解決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問題;二是進一步深入抓好農村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的落實,抓好春耕中的農藥、種子發放,及時將糧食直補等資金發放給農民,切實維護好、保護好、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爭取資金,全面完成村部建設欠賬、道路建設欠賬,繼續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要求,搞好村容村貌治理,爭取完成村級道路硬化、水渠管網改造。全面完成黨委、政府交給的工作任務。
目前,在上級黨委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xx村兩委班子的幫助指導下,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兩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條適合本村實際情況的的發展道路。作為xx村的大學生村干部,今后,我將繼續扎根農村,努力作好國家政策法規的宣傳員、村情民意的調查員、群眾事務的服務員和遠程教育的操作員,與xx村的干部群眾一起,創造xx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跨越式發展!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九
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聽實話、查實情,切實掌握第一手情況,為黨委、z政府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是開展密切聯系群眾“三項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三項活動”開展以來,我先后到彭水、秀山、酉陽、黔江等區縣農村了解情況,又到市工商局對口扶貧的xx區鐵鋒鄉開展“三進三同”、“結窮親”和“大下訪”活動,在增進群眾感情、歷練工作作風的同時,以進村入戶、開院壩會等多種方式聽取基層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調查研究,對農村民生問題重點關注思考。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為加快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進程,在全國率先免去農業稅,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還廣泛推行社保、低保和新農合等農村社會保障措施,同步提升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他們都發自內心地感謝共產黨,感謝市委、市z政府的好領導。今年,市委、市z政府又啟動了“兩翼”農戶萬元增收計劃,在田間地頭,在農家村舍,我強烈感到“兩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春潮涌動。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關鍵時期,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感到一些涉及民生的問題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第一,實現“兩翼”農戶萬元增收,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產業規劃,不斷改進扶貧濟困方式方法。
我國農戶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單靠一畝三分地,分戶經營,小打小鬧,解決溫飽尚可,卻難以致富奔小康,其根本的出路在于走規模經營、集約發展、科技興農的路子,徹底改變農村刀耕火種、土中刨食的傳統農作方式。當前,農村通過干部帶頭幫促、農戶自發探索,種養殖業項目如雨后春筍。例如萬州區鐵鋒鄉在大力發展獼猴桃、山胡椒、楊梅、油桐、青蒿、茯苓、梔子花、野雞、山羊、肉牛等20余個品種,但由于缺少大的產業規劃,種養殖分散,生產粗放,形不成產業“鏈條”。該鄉桐元村支部書記謝家寬同志就深有感觸地講:“我們村的紅陽獼猴桃品質非常優良,就是規模太小,形不成品牌效應,只有大規模才能出大效益”。全市“十一五”規劃中對農村產業發展進行了宏觀層面的規劃,涉農部門從宏觀層面也提出了一些區域性布局的意見,但是,無論是市還是區縣層面的規劃,都難以落實到鄉村,基層特別是廣大農民還是一片茫然。建議市發改委、農委、農綜辦等部門和區縣進一步抓好和優化農村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全市的資源分布、地理交通優勢、水土條件、產業基礎等進行科學系統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規劃,特別是種養殖業區域布局項目要具體,具有操作性,每個項目要形成規模、形成產業鏈。在制定發展項目規劃后更要抓好實施,無論是公司加農戶還是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都應該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要加強規模和集約經營的引導,強化技術培訓和經營管理,充分激發農民創業增收的動力,形成大批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農產品馳名品牌和地理標志,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
加強資金幫扶、物質幫助,對解決貧困戶當前困難和問題固然重要,但要真正脫貧致富,就一定要把鄉村干部的精氣神提起來,把貧困戶的“志氣”扶起來,提升鄉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精神,增強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信心,這才是治本之策。調研中一些村干部和群眾反映,由于貧困戶獲得救濟慰問的機會較多,一些農民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紛紛爭戴“貧困帽”、搶著“吃救濟”,導致認定貧困戶、低保戶已經成為關系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焦點問題。建議市扶貧辦、市民政局等相關部門和區縣進一步探索改進農村扶貧濟困工作的方式方法,堅持開發式扶貧、開放式扶貧,適當減少單純的救濟式行為,把重點放在改善基礎設施、扶持產業項目、搞活市場流通、開展技能培訓等舉措上。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干部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提神扶志上狠下功夫,把思想“脫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真正解決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問題。同時,要進一步探索完善貧困戶、低保戶的認定標準和程序,切實把好事辦好,維護好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
第二,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進一步強化規劃管理,大力開展村容鎮貌整治。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日益強烈,農村新建住宅增多。在“兩翼”地區,許多新建的農民新村寬敞亮麗,新落成的民居星羅棋布。但與此同時,不少地方占用了大量良田沃土,新建民房還是火柴盒式的單面瓷磚房子,布局結構不合理,零亂無序,和大自然極不協調。雖然市建委和部分區縣建委專門為新農村建設印制了特色民居圖紙并免費提供,但許多村民不知道,也沒有基本農田保護意識和景觀規劃意識,把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用來修了一堆垃圾建筑。建議市城鄉建委、國土局等相關部門和區縣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特別是“兩翼”農村良田不多,涉及今后子孫后代生存問題,搞建設一定要集約用地,少占良田沃土。同時,要大力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巴渝民居,使村民的房子不僅經濟適用而且美觀舒適,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以達到“現代都市+美麗鄉村”的城鄉統籌大格局。因此,必須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和嚴格農房審批程序,做到一戶不漏的從房屋選址到建筑風貌全過程監管到位。
村容鎮貌體現農村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城鄉差別的直接表現之一就是環境衛生和村容鎮貌。調研中看到集鎮和農戶“臟、亂、差”比較普遍,白色垃圾隨處可見,房前屋后垃圾成堆,“四害”孳生,人畜混雜、廁廄不分的現象較突出,當地農民群眾已習以為常,部分鄉鎮干部也視而不見。建議市級相關部門和區縣把城市環境整治工作拓展到廣大農村,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潔凈家園”的村容鎮貌整治行動,將其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五個重慶”、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改善農村民生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力爭通過一兩年的集中整治,使廣大農村干部和群眾在思想觀念、文明素質、衛生習慣上有一個徹底的轉變,讓農村“臟、亂、差”的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以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生活質量,真正把xx建設成為衛生整潔、環境優美、城鄉一體、人居和諧的幸福家園。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十
為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村社會管理工作,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按照縣委、縣z政府要求,我鄉組織開展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調研活動,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呈現主體多元化、內容復雜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狀況和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因發展與群眾訴求矛盾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推進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在不斷變化。農村新政策的執行中產生的新型社會矛盾逐步表現出來,成為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且呈逐年增長之勢。在試點農村宅基地頒證過程中,各種矛盾表現比較突出。z政府各種惠民政策理應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對z政府為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規,矛盾突出。我鄉移民安臵點,部分移民對土地問題、房屋問題訴求多,鄉黨委、z政府嚴格按照文件精神落實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訪、鬧訪問題仍無法徹底控制。
二是農村綜治維穩、治安管控、特殊人群管理。農村社會安全形勢相對穩定。鄉、村兩級定期開展各種不穩定因素大排查,將排查結果及時上報、落實措施解決。特殊人群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對社區矯正人員一人一檔管理;對服刑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建檔管理;對重點上戶等重點人員定期上門溝通疏導、掌握動態;對流動人口管理仍未規范,由于流動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收入不穩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難;對精神病人高度關注的特殊人群,農村精神病人由于家庭困難絕大多數得不到治療,流散在社會給社會,給社會治安帶來隱患。
三是農村文、教、衛、公益性事業的發展。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近年來,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群眾反映很好。農村垃圾池、農家書屋、村健身場所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群眾積極性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完善。農村網絡信息管理問題日益突出,群眾對農村網絡信息的要求較高,有待進一步普及落實。
一是基層組織者法律知識欠缺、工作方法簡單。村、社基層工作者自身法律知識欠缺,對于一些政策規定自身未吃透,解釋工作開展困難,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一些基層組織工作浮于表面,對可預見的矛盾沒有做過深、過細、過實的工作,不能與群眾進行心貼心的交流與溝通,容易導致矛盾激化。
二是群眾基礎比較薄弱。在當前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利益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群眾訴求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和利益化的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忽視社會管理,缺少與群眾的溝通交流,對群眾關心不夠,發現矛盾、化解矛盾的行動遲緩、水平不高,組織力和號召力不強,群眾有了矛盾直接找鄉、縣解決,甚至采取上訪、鬧訪等方式,從而影響社會治安。
三是基層綜治工作有待加強。對特殊重點人群的管控工作有待進一步落實、完善,其中流動人口管理、重點人口管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農村基層力量薄弱,對重點人群的管控仍存在空檔問題,鄉鎮基層力量嚴重不足,有待加強完善。
要減少影響農村安全穩定的因素,提高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水平,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
一要加強農村組織建設。基層各級黨委、z政府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辦事,依法管理,依法處理各種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層組織做群眾工作的水平,提高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和控制力。
二要完善矛盾化解機制。針對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主要是面廣量大的各類矛盾這一特點,要建強基層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隊伍結構,吸收具有一定學識、一定基層工作經驗、熟悉法律知識、會做群眾工作的人員擔任調解員,加強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調解隊伍的素質。
三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廣大群眾、村社干部缺乏法律知識是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要廣泛開展法律進農村、法律進社區活動,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教育群眾要誠信守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正確處理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加大對群眾的心理疏導,引導群眾通過協商、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解決矛盾糾紛,避免非理性的沖動。
四要加強綜合治理工作。基層綜合治理工作關系到農村基層社會穩定,要進一步加強基層綜合治理工作,要健全黨委z政府統一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牽頭協調、司法行政部門為主、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的齊抓共管機制,順利開展農村基層綜治工作。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篇十一
4月中旬至4月底,我委組織11個由班子成員帶隊的調研組,分赴全市14個縣區(管理區、經開區)開展農業農村工作綜合調研。調研組通過深入部分鄉鎮村、項目工地、工廠企業、基地大棚等實地察看,采取召開座談會、查閱文件資料、聽取工作匯報等了解情況,比較全面地掌握了今年全市的農業農村工作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今年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xx、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優結構、惠民生、添活力、美鄉村”工作導向,扎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美麗鄉村建設、農業標準化、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五大重點任務,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為全市經濟社會和諧穩定向好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1、堅持高位推動,重農扶農抓農氛圍濃厚。各縣區(管理區、經開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堅持黨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原則,切實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將農業農村工作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科學規劃,強化責任,加大投入,嚴格考評。主要領導親力部署、帶頭辦點示范,分管領導緊抓督促調度、精進推動實施,農口部門責任上肩、落細落實,營造出了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寧遠縣去冬今春先后出臺了《關于切實做好**年農村秋冬生產的意見》、《關于做好**年糧食生產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組織編寫了《寧遠縣“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為今年及“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政策支撐。祁陽縣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意見》,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0萬元,專門獎補以土地入股的農戶、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規模經營主體。零陵區制定了《零陵區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實施方案》,區財政安排資金400萬元用于項目建設及推進工作。
“三品一標”農產品認定面積達59.2萬畝。江永縣以香柚、香芋、香姜“三香”為主,創建標準化示范基地20個,面積7.6萬畝,每個基地都建立了標準化推廣制度、清潔生產制度、農藥規范使用制度、生產記錄檔案制度、質量安全承諾制度和質量可追溯等六項制度,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做優做強本地特色農產品。目前,香柚、香芋和香姜均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地理標志農產品證書,全縣有“千家峒”牌等著名商標4個、“義華”牌等知名商標6個。藍山縣采取制作操作卡、明白紙等形式,引導農民、經營主體按規范進行農產品“四統一”生產,全縣農業標準化推廣應用面積達10萬畝,通過“三品一標”認證認定38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4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2個,三峰茶葉公司所生產的十余個優良品種均已通過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五洲恒通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與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即將打入歐洲市場。三是扶龍頭、壯加工,打造產業發展筋骨。祁陽縣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圍繞優質稻、油茶、水果、茶葉等主導特色產業,積極支持農業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加工設備,加快技改擴能、轉型升級步伐,培育行業領軍企業。目前,全縣共發展農產品加工骨干龍頭企業24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5家、市級17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0家,打造了金浩茶油、銀光糧油等一批知名品牌。道縣初步形成了大米加工、樹脂加工、油茶加工、果品加工、藥品提煉、禽畜加工、蔬菜加工等7大支柱產業,培育省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2家,創建**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4個。江華縣今年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12家,其中新增規模企業3家,重點扶持2家省級龍頭企業、14家市級龍頭企業聚集資源資本、提升加工水平,同豐糧油食品公司投入8036萬元進行技改擴能,將成為**首個集稻谷烘干、倉儲、加工于一體的全智能化龍頭企業。
“特色中國-永州館”、京東“中國特色-永州館”、“握物流”智慧物流、1號店“特產中國-永州館”為載體,大力推進特色初級農產品和深加工農產品網上交易。目前,有12家電商平臺進駐我市,建立電商服務網點1800多個,11個縣區均建設了農村淘寶縣級營運中心,其中江華和雙牌縣各成立了2個縣級運營中心,京東在江永建立了服務中心,寧遠縣建立了配套的創業孵化基地,全市第一批農村淘寶合伙人達到1000多人,全市觸電的涉農企業或專業合作社近200家,農產品上線品種達100余種。雙牌縣今年來新增電子商務經營主體5家,各類網店17個,新建各類企業店鋪和營銷網站180余個,上繳阿里、慧聰等平臺服務費580萬元。三是農業園建設強力推進。各縣區扎實開展農業綜合產業園、特色產業園建設,加大“一縣一園”推進力度,推動園區進一步提高目標定位、彰顯特色優勢、強化示范功能、發揮引領作用。藍山縣新順特色產業園建有3200畝高標準時鮮水果基地、400畝油茶基地、年繁育330萬株苗圃的種苗基地,示范帶動周邊果農種植面積達1萬畝,被列為**省現代特色產業園省級示范園。寧遠九嶷山農業科技園總投資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近億元,目前已入駐企業5家,其中臺灣風情百果園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建成,將集科技培訓、品種選育、品種展示、科譜教育、體驗采摘、餐飲娛樂、休閑旅游于一體,全力打造產業融合的樣板。
“五一”期間推出花海觀光園,開園第二天就接待游客3.5萬人次。藍山縣大洞村依托萬畝梨園,每年舉辦梨花節活動,吸引游客體驗打麻糍、花浴等農家風情,帶動當地農副產品直接銷售。
“三農”投入渠道進一步拓寬。祁陽縣主動大膽求新求變,先行先試,組建了全市首家“農村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創新農業資源經營新理念,探索支農服務新途徑,今年新增流轉土地2000畝,成功簽約一筆總投資500萬元的基地合作建設協議,為全市拓寬農村建設投融渠道積累了寶貴經驗。目前已有寧遠、江華、道縣、新田等縣區組建成立,正式開展運作。
1、縣區農業委改革后執行力還不強。目前,各縣區農業委機構改革合并還沒有完全到位,雖然各縣區農業委“一把手”已明確,但大部分縣區農業委副職還沒有配到位,人員、機構、辦公場地還沒有有效整合,干部職工的執行力還不強,還沒有形成合力,導致有些工作脫節,影響工作效率。
2、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力度不大。去年深圳招商會簽約的18個項目中,市供銷社永州生態農業加工物流園項目、市畜牧水產局永州市畜禽無害化處理項目、祁陽縣的大米蛋白質提取生產線以及肉牛基地項目、冷水灘區生物有機肥料項目等5個項目進展緩慢,永州市畜禽無害化處理項目、大米蛋白質提取生產線等2個項目沒有實質性啟動,肉牛基地項目僅流轉土地400畝,只完成要求的50%。
3、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有待加強。一是公益性服務組織力量不足。主要表現在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力量薄弱,經費投入不足,人員待遇低,且大部分縣區實行以鄉鎮管理為主,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許多時間都在圍繞鄉鎮中心工作運轉,專業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時間難以保證。同時,還有農產品檢驗檢測技術人員缺乏,不能滿足農產品的檢測需要。二是農業保險服務滯后。農業生產周期性較大,容易受到各種風險的影響。目前,我市范圍內的農業保險制度還不夠健全,除水稻、烤煙、能繁母豬、雜交制種等幾類能享受政策性保險外,大多數農副產品還沒有相應的保險,一旦遭遇自然災害,農業風險大大增加。
4、部分重點工作推進落實尚有差距。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回頭看”進度不快,質量不高。由于縣鄉、村組和技術公司協調配合不到位,前期調查摸底基礎工作不扎實,對質量把關不嚴,一些地方戶口、身份證等原始資料收集不全,表格漏填、錯填,簽字不到位以及承包地塊圖示意圖制作不規范等現象突出。二是農地利用規劃推進難度大。目前縣區農地利用規劃編制主要由縣區農業委牽頭負責,工作力量比較薄弱,經費保障不力,其他相關部門配合力度不夠,資料提供不全,特別是鄉鎮農地利用規劃編制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時間緊,如期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任務面臨一定困難。三是“農建投”實際運轉不多。除祁陽、江華開始運轉外,大多數縣區的“農建投”剛剛成立,組建模式各不相同,有的單獨注冊成立,有的掛靠現有的“城建投”、“經建投”或“旅建投”,受機構改革人員統一調配影響,公司班子還沒有搭建完成,有的財政注冊資金沒有到位,涉農部門項目整合不順暢,真正實際運轉并取得成效的還不多。四是流轉服務平臺運行停滯不前。受機構改革和機構設立批復收緊影響,縣區沒有實現流轉服務平臺向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轉變,大多數流轉中心仍是臨時性質,工作有些停滯不前。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少數縣區還沒有完成“點、線、面”的建設布局規劃,有的雖然進行了初步規劃,但沒有制定具體的建設實施方案;一些縣區工作推進不夠平衡,只注重點的建設,線、面上行動相對緩慢。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方面:一些縣區發展農村電商的主要抓手還不十分明確,沒有找到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對引導和扶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電子商務辦法措施不多,引導和培訓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力度不大。農業標準化建設方面:部分縣區尚未將農業標準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人、財、物投入不足,推進標準化生產的措施不夠實,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進行標準化生產的辦法不多,很難保證我市有足夠的優質農產品上線銷售。
5、部分政策措施落實還有障礙。一是休閑農業用地通關便利措施落實不到位。目前,因我市尚未細化對休閑農業項目用地的管理辦法和用地標準。在休閑農業項目建設過程中,業主若按設施農業用地申請指標,往往因為用地指標不足影響項目的實施,若按建設用地申請指標,現行政策下還沒有支持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相關扶持,許多休閑農業發展面臨進退兩難境地。二是農機補貼選擇余地小。目前,農機購機補貼需進入省或市指定的品種目錄,但我市農機市場還有部分適合農民操作或適應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機沒有
1、把縣區農業委“領”起來。針對當前縣區農業委組建存在的問題及機構合并后職能融合、業務對接等方面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我委將采取以會代訓的形式,對各縣區農業委主任集中進行1-2天輔導培訓。同時,我委已建立委領導聯系縣區農業委工作責任制,由委領導帶領分管科站室定期、不定期深入縣區,加強縣區農業委工作的指導,幫助盡快完成機構改革過渡,督促加快重點工作落實。
2、把農業基礎設施“補”起來。多年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加快補上這塊短板。一方面,要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農建投”組建和運作,給予其一定資源開發、資本運作等政策支持,抓緊實施一批高標準農田、土地治理、土地整理等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夯實現代農業基礎。另一方面,要搶抓xx、省重視農業農村的良好機遇,精心規劃包裝一批農業項目,加大跑部進廳力度,爭取資金扶持,并有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優先投向糧食優勢產區,重點圍繞規模連片基地梯次推進實施,打造一批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樣板,為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再一方面,要創新農業農村投入機制,通過建立基金、貼息、擔保等途徑,引導和吸引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形成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協同投入農業基礎設施的良性局面。建議從市到縣高度整合分散在國土、農業、水利、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的涉農建設項目資金,并出臺實施管理辦法,統籌組織實施,統一建設標準,避免多頭管理造成投入分散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3、讓農村土地“轉”起來。土地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是大勢所趨。目前,我市土地流轉欠規范,農民對流轉土地尚有思想顧慮,土地流轉平臺作用不明顯,土地流轉渠道還不夠暢通,必須要創新機制,打通土地流轉“最后一公里”。一要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宣傳土地流轉政策,讓群眾了解政策、消除疑慮,積極參與到土地流轉中來,真正讓農村產權改革的成果惠及于民。二要制定操作性強的土地流轉具體實施辦法,規范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運行,統一土地流轉合同書、格式文本,做好簽證登記備案以及檔案管理規范工作,防止出現新的土地矛盾隱患和糾紛。三要建立并完善相應的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提高補貼標準,以逐步弱化土地的社會福利和保險功能,為廣大土地流出者解除后顧之憂。建議出臺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探索建立土地流轉信托制度和土地流轉補貼優惠政策,鼓勵、允許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對農民有意流轉的土地預付部分租金簽訂預流轉協議(未聯系到經營業主暫由農戶耕種,一旦有經營業主承租該土地按正式合同執行)。同時,按土地性質、連片流轉規模、流轉年限等,分別給予流轉戶和承租戶一次性補貼,對流轉平臺給予適當工作經費補助,以促進土地流轉和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4、讓新型經營主體“強”起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要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加以扶持,使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一是積極探索實現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從數量到質量轉變的新途徑。要堅持“邊發展、邊規范、邊提高”的原則,完善登記、注冊、管理等配套措施,加強服務指導,幫助新型經營主體規范管理,完善運行機制,提高服務發展能力。要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動態管理”制度,對于無經營活動的,取消其繼續運營的資格,對經營不規范、運行不佳的,強制其停業整改,待其整改后再恢復其營業資格。二是加快建立健全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大做強的激勵機制。要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尤其要強化對新型經營主體的金融、保險支持,創新新型經營主體擔保抵押方式和融資方式,加快開展產業鏈金融、信用貸款、大中型農機具融資租賃、第三方擔保貸款、動產或不動產抵押等金融服務業務。積極構建政策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創新農業保險險種。要加強規劃引導,支持鼓勵同類產業的經營主體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環節,將產前、產中、產后緊密聯結起來,實現協同發展、共同做大做強。建議建立市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支持30個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社會反響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各10個),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創建品牌、產能擴改提升、標準化建設、社會化服務等。
5.讓工作機制“活”起來。為落實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農業農村重點工作,我們將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一是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市委市政府安排的重點農業農村工作,市農業委明確了分管領導與責任科室跟蹤督辦,及時掌握工作動態和成效。對工作推進較慢的縣區農業委,市農業委將對縣區農業委主任進行約談,明確工作推進時間節點與要求,促進工作落實到位。二是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建議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市農業委組成聯合督查組對市委市政府安排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于6月底7月初開展一次聯合督查,及時通報督查情況,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農業農村工作格局。三是與“兩學一做”教育活動密切結合。在推進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中,要與當前開展的“兩學一做”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增強工作執行力,確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