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一
1、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大多數孩子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所以需要家長們平時多督促孩子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培養他們良好的作業習慣,寫字姿勢。家長督促他們寫作業,及時檢查他們的作業,發現沒學會的知識要及時給他們講解,每天的作業認真完成是學習的基本保障。對于學習相對落后的同學,我總是利用課外時間給他補,但是,課外時間有限,需要補課的學生較多,老師的精力也有限,這就需要家長們的積極配合。有時候,一個孩子忽然學習進步很大,老師就感到很欣慰,一旦孩子學習退步了,一問原因,一般就是家長最近很忙,沒時間管他。學生學習退步老師利用課余時間給他們補課。老師不希望有一個學生掉隊。
2、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孩子每個星期回家做作業時要采取這樣的方法:先復習這一星期所學的知識,理通脈絡;然后再把這周的作業做出來,并進行檢查;最后把下周要學的知識進行預習。如果采用這樣的方法并堅持下去,我相信孩子的學習一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3、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
有些題目孩子不懂,家長要耐心地解釋題目的意思,鼓勵孩子不懂就問。但是家長最好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訴他,我想只要你把題目解釋清楚,孩子是能夠自己解答的。我發現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往往依賴性比較強,不愿獨立思考,課堂上要么等著老師講解,要么轉來轉去指望其他同學。這些同學在家里做作業也肯定很拖拉。家長要注意正確引導。
二年級學生已入學一年,有了一定的學習習慣的基礎,但由于年齡特點,在數學學習上容易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注意力方面:學生年齡小,有意識的注意力差,持久性也不長,一節課40分鐘,很難堅持到底,往往聽了一半就思想就開起了小差,或東張西望,隨意說話,或小動作不停。
二、聽講方面:不能傾聽是許多低年級學生的通病。但學生的自我表現欲較強,往往一句話還沒有來得及聽完整,一知半解時便搶著回答,聽不進老師的建議和其他同學的發言。
三、看和寫的方面:粗心馬虎,經常把題看不完整、把數左右看顛倒或上下看錯行、把運算符號看錯,或把圖看不全面。寫的時候精力不夠集中,算對的卻抄錯,書寫不認真,書面不整潔,寫完不檢查。
四、想的方面:二年級學生思維發展還不全面,沒有系統性,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遇到需要邏輯思維或考察空間想象能力的問題,思維跟不上,腦子里轉不過來彎,便會不知所措,應付塞責。
五、語言方面:由于生活經驗和積累的詞匯少,語言單調、直白,即使明白了算理,口頭表達時也常常說不清、道不明。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二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的意義提出了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作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平行與垂直有著廣泛應用,對于這兩個概念的體驗尤為重要。
反思這節課,首先我能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完平行與垂直兩個概念后,我引導學生從觀察自己的作業本、教室到觀察書中運動場情景圖,了解像單杠、雙杠等就蘊涵平行與垂直的原型。使學生發現平行與垂直在生活中時時能看,處處能見的,學生直觀看到真實的世界中的平行與垂直,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課堂上我還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我們的教學樓不與地面垂直,會怎樣?讓學生在對問題思考與回答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其次我鼓勵學生用多種感官感受數學,培養數學情感。學生在本課中是用眼睛觀察數學現象,用身邊的數學現象理解數學知識,在探討、交流、分析中獲得數學概念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平行與垂直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我采取的方法是讓學生自己先在白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在小組內說一說它們的位置關系。根據相交和不相交的情況進行觀察和討論分別得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
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后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后進生。
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
3、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三
教材簡析:
認識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隨后的試一試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征。第二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并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下來的試一試讓學生通過做活動角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含義。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題,意在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3、4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并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它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在第二學段繼續認識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繼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積累感性經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
3、學會用尺子畫角、
4、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5、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實物角逐步抽象出幾何角,并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準備:
三角板、硬紙條、圖釘、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1、師問:平常大家喜不喜歡看動畫片?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就先請大家看一個動畫片(課件播放幾何王國動畫片)
3、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們先來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請大家一起來讀學法指導。
二、小組探究合作
請大家以學法指導為方向,以你們的提前預習為基礎。三人為一組,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合作完成你們手中的小組探究合作卡。
三、小組交流展示
展1:
探究一:認一認角各部分的名稱。
展2:
探究二:畫一畫角。
展3:
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種角。
展4:
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
探究五:數一數每個圖形有幾個角。
展6:
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
探究七:想一想紅角的藍角相等嗎?
四、談談收獲
2、根據大家的收獲,在幾何王國中還有這樣一首兒歌,請你們看一看。
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體驗知識是本節課的最大特點。在教學設計上,我做到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做到了內容多但有結構、有層次。
本節課的教學容量相對來說較大。要教會學生指角、認角、找角、比較角、分辯角等許多知識。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亂,并盡量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活動余地,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于是,我在課堂中始終貫穿認一認,找一找,畫一畫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加強學生動手操作以及培養初步實踐能力的培養。把能力培養納入課堂中。
3、在練習的設計上注重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拓展。
首先,練習的設計能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增強形象感,直觀感。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當然,任何課堂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對學生整體照顧的不夠,尤其是在學生展示環節。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在練習的反饋上也不是很透徹和全面。另外教師的語言也有不恰當之處。教師在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還有所欠缺,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斷積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提高。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四
本課主要是教學直線的平行,這是學生在認識了點和線段、射線以及直線的基礎上學習的,是進一步學習空間和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概念教學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也是學生不太容易掌握好的。在構思這堂課時也有一些困惑,尤其是開始教學時先抓概念中的哪一部分。先讓學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是什么意思,還是先搞清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一直在猶豫,翻閱了數學教育心理學的概念教學篇章,我對本課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最終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從三個方面粗淺談談:
一、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鏈接生活理解。
因為學生獲得概念的能力隨年齡的增長、經驗的增長而增長,學生掌握的科學概念許多都是從日常概念中發展而來的。所以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積累有利于概念學習的經驗,同時又要注意利用學生的日常經驗,為概念教學服務。四年級學生在之前接觸的圖形都是平面內的,而抽象出直線的圖片也能直觀的看出是平面上的。我還是先從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入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學習,有利于知識的建構。所以一開始我就為學生呈現生活中豐富的畫面,讓學生通過觀察現實場景中的圖片抽象出相應的圖形。概念學習中學習素材很重要,由于想讓學生根據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分類,我認為教材提供的素材還不夠豐富和全面,于是增添了兩種不同形式的相交和平行的圖片。數量充足,變式的形式也有,這樣通過分類,使學生了解到平面內兩條直線存在著不同的位置關系,通過對兩種位置關系的比較,使學生對于互相平行有了初步的'體會,為下面進一步研究平行做了鋪墊。
二、比較異同探究,認清概念本質。
教育觀念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強調給學生自主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體驗。理解“同一平面”不能不講,但形式化的講解,似乎并不能促進孩子們對此的理解。講得過于深刻,也沒有必要,有違于課改“學有價值的數學”的基本理念。
那么怎么認識是否這兩條直線是在同一平面內的呢?開始我也嘗試著想其他的方法來體現,但都覺得不夠形象生動,學生也不好理解。而且開始跑道線、棋盤上的線都是正例,僅從正例還不足以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而概念的反例能提供最有利于辨別的信息,使學生對概念理解更加精確。最好是直觀的,學生熟悉的,于是我就想到了立交橋,這個學生在生活中都見到過,生動形象,容易理解。由抽象到形象,降低了學生的思維難度。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內”。具體例證太少也會對概念學習產生不利影響。于是在有了直觀的認識后,我又安排了長方體上的線段所在的直線位置關系辨析。這時把學生思維提升到半抽象狀態中,使學生原有的感性經驗從具體直觀上升到圖形水平,既直觀也需要孩子發揮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里安排的是正、反例相結合,通過三組邊所在直線的位置關系的比較、辨析,更加深化了學生的認識,進而掌握概念基本特征。從課堂上教學的效果可以看出這樣的處理還是比較合適的。
三、動手操作內化,深化對概念的認識。
在學生建立并理解了平行概念后,要給他們一個內化的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走彎路,這樣才能有真切體驗,在體驗中豐富經驗、獲得方法、形成態度、享受快樂、得到發展。這時我為學生提供寬松的氛圍,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允許學生充分思考甚至想象,積極創造。畫平行線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我首先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用特殊的材料創造平行線,在活動的過程中去探索平行線的畫法,由易到難。點子圖、方格圖、白紙、小棒等等學具讓學生自由的創造發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也體驗到了樂趣,通過自己的嘗試掌握學習的方法。例如在對隨意擺小棒和隨意折紙的不準確性的認識中,更加深化了對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接著我通過對畫在白紙上的平行線進行置疑,引導學生發現科學的畫法。這里我大膽讓學生去自學書本,然后自己嘗試畫,讓學生在學和練中掌握畫法,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畫平行線的注意點。但畫平行線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比較難的,所以我還借助了多媒體的優勢,以直觀生動的動態演示提煉方法。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動腦想、動手畫,對平行線的理解和畫法在不斷飛躍,他們在鞏固、運用知識的同時,也發展了空間觀念。我想這樣應該比單純的說教要好些,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本節課的容量較大,有些細節處理的有些粗糙,比如讓學生找生活中互相平行的例子,學生說的還不夠充分。理解互相平行時,也沒能讓學生充分說一說誰是誰的平行線。另外在學生畫平行線同桌檢查時,我想追問:你怎么知道同桌畫的一組是平行線呢?想引出我們不僅可以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出一組平行線,而且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檢驗一組直線是否平行。但由于時間的關系就省略了。感到困惑:像認識平行這樣的一堂課,內容安排的是否太多,如果不是這么大的容量,有些環節可以處理的更精致些。
我們的課堂不是演戲,熱鬧,好看,而是要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還要讓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充滿親和力和、吸引力,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回生活中去。通過這次活動,自己也收獲很多。我想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尋求課堂的時效性,永遠是我們一線教師追求的主題。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五
一、認識四邊形
1、出示地磚圖,師:這是裝修用的地磚。這塊地磚的面是什么形狀?(長方形)那我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來表示這個面,數一數這個長方形有幾條邊?(4條邊)那老師有個問題:在這個長方形上“邊”在哪里呀?(引導學生說說邊)。
2、師:誰來摸一摸,數給大家看。(4條邊)
3、師范指:1條、2條、3條、4條,長方形一共有四條邊。
4、師:那這塊地磚的面是什么形狀?(正方形)那我們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來表示這個面,數一數這個正方形有幾條邊?誰來摸一摸,數給大家看。(4條邊)
要求:全班一起數。
5、師:現在誰來說一說這兩塊地磚的面各有幾條邊?(各有四條邊,學生回答板書:4條邊。)師:因為它們都有四條邊,所以它們都是四邊形。(回答板書:四邊形)
誰來說說它們為什么是四邊形呢?(因為它們都有四條邊)
對了,因為它們都有四條邊。(師邊說邊用手比劃出它們的四條邊)
師:(出示不規則的四邊形圖紙)這是四邊形嗎?(是)為什么是?(因為它有四條邊)
再出示下面這個圖形,讓學生來判斷一下是不是四邊形?并說說為什么不是四邊形?(因為沒有圍成)師:對,那由四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四邊形。(師邊說邊比劃出四條邊。)
二、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
1、認識五邊形。
談話:小朋友,剛才我們認識了四邊形,現在老師在一張正方形的紙上剪去一個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圖形呢?(同桌互相討論并說一說)
師:(拿出不規則的五邊形圖紙)這是五邊形嗎?(是)為什么是五邊形?(因為它有五條邊)將五邊形圖紙貼在黑板上。
誰再來說說什么樣的圖形是五邊形?(由五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五邊形。)
你們能給它起個名字嗎?(六邊形,板書:六邊形)
師:(拿出不規則的六邊形圖形)這是六邊形嗎?(是)為什么是六
邊形?(因為它有六條邊)誰再來說說什么樣的圖形是六邊形?(由六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六邊形。)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超級小棒變變變的游戲吧,要求用最少的小棒搭出指定的圖形。
師:聽好要求,用最少的小棒搭出四邊形,開始。(學生迅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檢查。)提問:用了幾根小棒?(4根)
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5根)
師:最后請變六邊形,開始。(學生迅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檢查。)
誰能說說搭六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
三、小結
通過搭小棒,我們知道了四邊形是由四條邊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邊圍成的,六邊形是由六條邊圍成的。那如果老師再讓你們搭七邊形想一想至少需要幾根小棒?(7根)有幾條邊?(7條)八邊形呢?(8根)十六邊形呢?(16根),對了,象這樣由幾條邊圍成的圖形我們就叫它們是幾邊形,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多邊形。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六
1、讓學生初步感知小數、認識小數。
2、讓學生熟記小數的組成部分。
3、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小數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于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要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重視直觀、引導、注重啟發,利用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親歷小數的形成過程。
讓學生初步感知小數、認識小數,并熟記小數的組成部分。
1、(出示圖片1)觀察圖片說一說這幾種水果的價錢有什么區別?你能分一下累嗎?
2、(出示圖片2)師:分成的兩類有什么區別?你能給他們起個名字嗎?
3、師:同學們很棒,前面的是我們學過整數。后面的就是今天我們就要學習的小數。(板書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一)什么叫小數
1、像2.09 1.45 5.20這樣的數叫做小數。
2、中間的“。”叫小數點。
(二)小數的組成
1、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小數?(播放超市圖片)
2、你能根據圖片中的內容說一說小數有那幾部分組成嗎?
3、小結:小數有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
找出下面數中的小數
0.23 16 7.4 12.8 590 247.90 0.36
說一說:你今天學會了什么?
請你試著寫一個小數。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小朋友們平時逛超市有購物經驗,他們對表示價格的小數并不陌生,因此我把這節課的重點落在小數的讀法和表示長度的小數的意義的教學上。在這節課中,我感覺也有很多不足:這節課中我雖然努力放手,讓學生多自主學習,但有時當學生說不出來,還會急于講述,“放”得還不夠。主要用的不是本班學生對學生了解不夠,怕出問題。
總之這節課讓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的生活很豐富,他們很善于觀察生活,教師應把學生的生活當寶貴資源,充分利用,通過已有認知引導新知。課堂上把學習的時間、空間、展示機會留給了學生。師生、生生間的共同探討交流、討論、才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七
知識與技能: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概念,知道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區別,會正確讀、寫百分數,會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
過程與方法: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搜集學習材料并進行一系列的討論和研究,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
正確理解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
學生搜集身邊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數。
1.回答:
(1)7米是10米的幾分之幾?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幾分之幾?
2.說出下面各個分數的意義,并指出哪個分數表示具體數量,哪個分數表示倍比關系。
(1)一張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張桌子的高度是長度的。
(引導學生說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體的數量;表示把長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關系。)
1、教師舉幾個百分數的例子:這次半期考,全班同學的及格率為100%,優秀率超過了50%;體檢的結果顯示,我校的近視人數占全校總人數的64%??像100%、50%、64%這樣的數叫做“百分數”。
2、同學們能舉出幾個百分數的例子嗎?說說在生活中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到百分數?
3、舉例說說百分數表示什么,并歸納出百分數的意義。(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討論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系及區別: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數,又可以表示兩個數的關系。而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關系,它的后面不能寫單位名稱。
5、教學百分數的寫法: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而是在原來分子后面加上百分號“%”來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寫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寫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點五寫作:108.5%。
(寫百分號時,兩個圓圈要寫得小一些,以免和數字混淆)
6、教學百分數的讀法:百分數的讀法和分數的讀法大體相同,也是先讀分母,后讀分子。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題:讀出下面的分數。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題:直接在書上的橫線上寫出對應的百分數。
3、p86練習十八第4題:讀出或寫出報欄中的百分數。
4、“做一做”第三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分數和百分數在意義上有何不同。
思考題:
某小學六年級的1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17人,五年級的200名學生中有三好學生30人。
六年級的三好學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個年級的三好學生的百分率高?
練習十八第1~3題。
板書設計:
百分數的認識
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百分數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寫作:90%;百分之六十四寫作:64%;百分之一百零八點五寫作:108.5%。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八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3、能根據要求自己操作學具。
4、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
教學難點:
根據特征拼組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小朋友們,老師知道大家平時特別喜歡折紙,今天我們一起來折一折好嗎?
二、學生自主探索有關平面圖形相互轉換的知識:
1、做小風車:
(1)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風車。
(2)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和一張正方形的紙根據提示要求:沿虛線折一折。
(3)匯報交流自己折后的發現,教師小結: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4)做小風車,使學生既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征又看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如把長方形紙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邊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紙剪成四個三角形時,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關系,轉動風車時,又看到了風車所轉動的路徑是一個圓。
2、平面圖形的關系:
(1)學生準備好學具(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
(2)教師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幾個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能不能用幾個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學生獨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圖形拼組,可以拼學過的圖形,也可以拼沒學過的圖形。學生獨立操作。
(4)小組互相交流:用了幾個什么圖形拼成了一個什么圖形。
(5)全班共同交流,學生到黑板上演示。
(6)說一說你通過這些平面圖形的拼組有什么收獲?
三、練習:
1、完成做一做:
(1)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想各種辦法。
(2)教給學生最簡單的方法。
(3)讓學生說一說通過用圓形紙剪成一張正方形的紙,你發現了什么?使學生看到有時圓和正方形是可以轉化的,從而學習用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2、完成練習一第3、4、5題
3、自己想想還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四、小結: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內容?
2、談一談你的收獲。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并發現圓的有關特征,知道什么是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能借助工具畫圖,能用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能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并發現圓的有關特征,能借助工具畫圖,能用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
教學難點:能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一些圓形物體和圓形紙片,圓規
學具準備:圓規、學具以及收集的一些圓形物體的圖片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羊吃草的故事(猜謎)
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根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
先請同學們猜測一個字。再猜兩個字的水果名
師:我們來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圍有多大?
(用電腦演示羊拉緊繩子旋轉一周的情況,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原來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圍是一個圓。)
一、談話導入
1、對于圓,同學們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們在哪兒見過圓形?
4、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圓的奧秘,好嗎?(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二、動手嘗試,認識圓的特征
(一)、初步認識圓
1、說了這么多圓,看了這么多圓,你想不想親自動手畫一個圓?先動腦筋想一想,再用你手頭的的。(問題就只工具動手畫一畫。(學生動手畫圓)
2、引導學生交流所畫的圓,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畫要停留在借助什么來畫的,不要作過深的追問)
3、比較:看看你所畫的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
交流:以前所學的圖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
(二)、用圓規畫圓
1、剛才有同學用圓規畫出了一個圓,其他同學會畫嗎?請拿出準備的圓規,在白紙上畫一個圓。
交流:誰來說說用圓規是怎樣畫圓的?或者說在畫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指名交流,引導學生說出圓規的使用方法。)
要點:針尖要戳在紙上,另一只腳是筆,兩腳隨意叉開。
3、全班畫一個直徑是4厘米的圓:我們把兩腳叉開4厘米來畫一個圓。(畫好的同學拿出剪刀,把畫的圓剪下來。)
(三)、圓各部分名稱
1、圓和其它圖形一樣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稱,請同學們打開書,把例2的一段話認真地讀一讀。
2、反饋交流:你知道了關于圓的哪些知識?
(圓心、半徑、直徑,分別用字母o、r、d表示。)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并要求學生在自己的圓上將個部分標一標、畫一畫。
3、完成“練一練”第1題。
出示3個圓,分別判斷,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圓心、半徑、直徑的關系
1、學到現在,關于圓,該有的知識我們也探討地查差不多了。那你們覺得還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深入地去研究?其實不說別的,就圓心、直徑、半徑,還藏著許多豐富的規律呢,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研究研究?大家手頭都有圓片、直尺、圓規等等,這就是咱們的研究工具。待會兒就請大家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相信大家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另外,我還有兩點小小的建議:第一,研究過程中,別忘了把你們組的結論,哪怕是任何細小的發現都記錄在自備本上,到時候一起來交流。第二,實在沒啥研究了,老師還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份研究提示,到時候打開看看,或許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生小組活動。
2、反饋交流:
要點:
(1)、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強調在同一個圓里)
(2)、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強調在同一個圓里)
(3)、同一個圓里半徑是直徑的一半,r=2/d;直徑是半徑的2倍,d=2r。
(4)、圓是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這些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
還有其他的發現嗎?學生可以自由說。
3、完成練習十七第1題。
學生自由填表,反饋交流。
三、應用拓展
完成“練一練”第2題。
(1)、讀題,說說是怎樣理解題意的。(注意說清直徑是5厘米,圓規兩腳叉開即半徑應該是2.5厘米)
(2)、學生畫一畫,反饋交流。
四、全課總結
通過大家的探究,我們已經獲得了許多關于圓的知識,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剛才的畫面(課件再次顯示)
這不就是圓的魅力所在嗎?
五、布置作業
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篇十
“認識平行”是蘇教版國標本教材數學第七冊的學習內容,《認識平行》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的基礎上學習的,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教材根據現實生活情境,在識別直線相交與不相交的基礎上認識平行線。本課的學習目標是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探索平行線的畫法,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畫平行線。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在生活中學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又服務于生活,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身邊的事物出發,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一開始給學生呈現生活化的校園照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通過畫面欣賞、分類辨析、勾畫特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找一找身邊的平行線、生活中的平行線,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有用的數學,在學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在做中學數學
“做中學”是新課程所提倡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做中思考、做中質疑、做中學習、做中得到發展。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想辦法創造出一組平行線,讓學生在擺平行線、折平行線、畫平行線時親歷創造平行線的過程,同時在做的過程中體會到平行線的特點,加深對平行線的認識,使親身體驗創造過程,在“做”中學會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創造。
三、在交流探索中學數學
在本節課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在交流探索中學數學,而不是直接教給學生答案,在引導學生畫平行線時,我不是直接教給學生畫法,而是先讓他們自學課本,然后在探索與交流中掌握平行線的畫法,在交流于探索中體會平行線的意義、掌握畫平行線應注意的問題等,從而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雖然在課堂上學生的交流有時不是很主動,農村的孩子膽小,口語表達不清晰,致使很多學生習慣于全班答,但我堅信,只要我有這種意識,持之以恒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學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會更主動,更積極。
同時,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
1、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過多,因此在引導學生對“平面”“平行線”這一抽象數學知識時不夠充分,致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清楚。
2、在備課時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