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小說讀后感篇一
前不久網上掀起一股遺忘魯迅的熱潮,我看后,不禁啞然失笑。
想起先生在《且介亭雜文》中道:“健忘是中國國民性的一大頑癥。先驅者為民眾所做的犧牲,改革者為社會所立的功勛很少能在民眾記憶中占據永久位置。”
是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已經習慣遺忘。
我們忘記過去的恥辱和苦難,忘記這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忘記在生命初始時的倔強與赤誠。
我想,此之謂:失之本心。
我看見長沙被害男孩父母無助又憤怒的哭泣,看見章瑩穎的母親泣不成聲的帶女兒回家,看見為給孩子籌學費凌晨三點送外賣的父親被割喉;我也看見旁觀者是如何竊竊私語卻不上前阻止,看見施暴者是如何假借精神疾病逍遙在外,看見人們拿起手機冷漠地按下快門。
明明都是努力生活的人,憑什么要這么被對待?
《阿q正傳》里講“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提著”,百年之后,我仿佛跨越時空,清晰感受到先生那悲涼而又憤懣的心境。列寧有言:“忘記過去就是背叛。”不錯的,忘記過去就是背叛過去,背叛曾經歷的傷痛,更是背叛了能成為更好自己的未來。
太多的人已經忘記該如何反思過往,又該如何更好的砥礪前行。正可謂靈魂的迷失大于任何形式的摧毀。
兒時游圓明園,殘垣破壁一片荒涼,煙沙彌漫間還能嗅到昨日荒涼,在戰爭中留下的圓明園是失敗的姿態,是恥辱的過去,但卻是不可忘記的過去。人生如書,一頁頁被翻過,但后輩的我們也應回頭翻翻,翻到曾經的破碎或是輝煌,都應銘記。
所幸,今天的我仍有勇氣去和這個世界討個說法。
是了,前進并不意味著忘卻。而是在認清自我后的靈魂升華,正如莎翁所說:凡是過去,皆為序章。過去的種種才成就了一個今天的自己,也許不美好卻是完整不可替代的。試想,當我們垂垂老矣,再次想起年少的自己,那些或是悲傷或是幸福,都是我們。
蘇洵在《六國論》道:“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矣。”
朋友們,不忘過去,哀之且鑒之。(張墨)
魯迅小說讀后感篇二
希望本文對您有所幫助!
魯迅小說《朝花夕拾》的讀后感
偶然收到一條朋友的短信,才發現已許久沒有聯系,突如其來的關心讓人覺得溫暖。不自覺地想起初中的生活,彼此形影不離的那段日子,平凡而冗長,卻依然清晰無比,甚至是每個細節。
很早就讀過魯迅的《朝花夕拾》,文中描繪了許多他童年的生活以及早年的經歷。當讀到《范愛農》中的一段:“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在書上躊躇滿志的魯迅,原來也像我一樣,在那個糾結的年齡里,對范愛農又愛又厭,正如我們那年為一顆糖而與好朋友爭吵,繼而又在好友安慰中與她深深擁抱。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當這些字句映入眼簾,我仿佛回到了自己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小時候也許就是這樣吧,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不管什么都會觸動我們甜甜的笑。或許每個人都在回憶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時光吧。即使是曾經的不開心,也會因為時間的流逝,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色,仿佛當下的生活永遠比不上過往的歲月。
希望本文對您有所幫助!
讀者看的,更是寫給他自己看的。可讀著讀著,又覺得它不僅指引我們體會魯迅,更讓我們回味自己。
于是本不該是朝花夕拾的年紀,卻也有許多值得回憶的片段。
然而,總有人說人不能活在過去,活在回憶里。我也懂得,人應活在當下,活在今朝,活在自己的陽光里。所以,“朝花夕拾”過后,能做的,只有把握當下的時光!
魯迅小說讀后感篇三
再次就是拜讀他的作品了,藥是我讀的他的第一部作品。這個發生在華夏的故事,發生在華家夏家的故事,在我初次讀來是那么陌生,那么不解。“人血饅頭”這個當時封閉社會的產物,那么不可思議地出現。然而在這個陰冷恐怖的氣氛下的故事中我讀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態,中國公民的愚昧和無知。無知得可笑,無知得可怕。就是在這樣一個眾人皆醉的環境中,魯迅不僅保持著清醒,還棄醫從文,用筆拯救著國人。
他的愛國讓他的小說閃耀著不同的光彩,吸引著人們。
不禁又想起在看表演時,魯迅對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侮辱還拍手稱好的`國民的無奈和心中油然而生的悲涼。
于是,犀利的筆觸,銳利的語言,魯迅揭示著種種社會現象。中國的高爾基,托爾斯泰就此誕生。
如果說愛國是魯迅文章的一大亮點,那么塑造的鮮明的形象便是他的作品深入人心的又一原因。
令人同情的孔乙己,精神和肉體都被抹滅的覺悟者夏瑜,永遠樂觀的阿q,那個高大的車夫……這些魯迅塑造的耳熟能詳的形象,一部分是當時國民的縮影,一部分則代表了他,他對喚醒國人的執著,對迷信的蔑視都在先覺者的身上體現出來,如狂人。
我想有這樣的一份執著,有這樣的一份無私,沒有什么不能成功。多少個廢寢忘食的夜晚,魯迅伏案寫作,和衣而睡。筆尖流淌的便是這些充滿智慧的文字。
魯迅不為名利而奮斗,卻留在了我們的心里。無論是作品還是行為,這位文學大師啟示了我們太多。
那么執著地追逐自己的夢想吧,不言放棄。永遠不為名利左右。
魯迅小說讀后感篇四
從古至今,中國就有數不勝數的英雄好漢豪杰書生他們有的為子孫留下了押韻順口的詩歌,有的則為我們打下了穩定的領土,使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比如醉酒詩人李白;統一蒙古占領亞洲的成吉思汗;武藝高強的飛將軍李廣我本以為這是天意,但我讀了《魯迅自傳》后,我的想法變了。
魯迅先生13歲以前生活本十分富有,但從那以后就不同了。在魯迅先生13歲時,他的曾祖父嫌考場有作弊的空子,被罷官下了監獄。并定期向監獄交打點錢。從此,魯迅便從一位闊氣的富家公子變成了貧窮的乞討者。這時年紀輕輕的魯迅才意識到社會的黑暗和朝廷的腐敗。
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懷揣著對社會的不滿和對新時代的向往毅然走出封建制度去可解決燃眉之急的南京水師學院(當時這里減免學費)求學,但南京水師學院教學極差,所以魯迅先生又改上了礦路學堂。
在南京學習的4年里,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于是急于報國的魯迅畢業后急忙向日本留學。
海歸的魯迅回國后便迅速去當老師,雖然薪水不高,但魯迅知道只有從少年抓起才能改變東亞病夫的狀況。
就這樣,偉大作家魯迅用自己一生50年的時間全給了中國。這就是我讀《魯迅自傳》的感想。
魯迅小說讀后感篇五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書。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還是《故鄉》。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后面的一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與可悲。
真正的金子。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感到幸福。
魯迅小說讀后感篇六
今天,我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對文章中的爸爸和伯父幫助黃包車車夫這件事,感觸很深。
這篇文章大意是爸爸媽媽和作者去她的伯父魯迅家,作者的爸爸在魯迅先生家門口看見了一位受傷的車夫,并經過詢問,知道車夫受傷的原因。作者的爸爸叫來伯父一起來幫車夫包扎好傷口,并給了他錢,讓他安心養傷。
魯迅先生的行為使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親眼目睹過一件跟文中恰恰相反的事:一個小男孩踩到香蕉滑倒了,他大哭起來。很多人都冷眼相看,有的人還袖手旁觀地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甚至還有人在議論他的狼狽。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慚愧,魯迅先生的心境和品格我們是無法達到的:假如我是一只發著微光的螢火蟲,那么魯迅先生則是發著耀眼強光的太陽:假如我是一株長在山間的小草,那么魯迅先生就是一棵長在山頂的偉岸的青松。
魯迅小說讀后感篇七
六年級上冊結束了,讓我深受感觸的當然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它讓我真正了解了魯迅,親近魯迅先生,走進魯迅的高尚品質和博大精神。
我看文章的第一段,就知道魯迅先生深受人們的愛戴,魯迅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愛戴,那是因為魯迅先生有非常淵博的知識,他十分同情受苦受難的百姓,十分關心自己的女傭。他從不屈服于反動派,堅強地與反動派作斗爭。正是這樣,魯迅先生逝世的那天,有些人甚至從遙遠的地方趕來上海,追悼魯迅先生。
這篇文章的內容簡短,但我的感受卻很深很深。
憂國憂民,情之所系。魯迅的愛國情深深印在我們的心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魯迅用無私的行動實踐了自己。他的精神、他的情懷,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未來。就想文章中的一個情節:魯迅救助受傷的車夫,魯迅盡可能地幫助弱勢群體,再次體現了魯迅先生對勞苦人民的關心與同情。本文以孩子的口吻進行敘述,給人以樸實,親切之感,使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躍然紙上。
這篇文章也教會我們人生哲理,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他人,把我們的愛心獻給別人,別人也自然會幫助我們,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魯迅先生這樣愛憎分明,中國才會有真進步!
以后我們的人生道路還很長很長,這篇文章使我獲得生命啟迪,讓我終身受益......
魯迅小說讀后感篇八
1 / 2
__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 去怪卷子沒印清楚,怪老師批的太嚴,怪這怪那,后來想想,其實是我的作業寫字寫的太潦草,上課沒有認真聽。
九斤老太,她有一句口頭禪,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想我們可不能真被九斤老太說中了哦!社會要進步,我們就要一代更比一代強!
在袁世凱要當皇帝的時候,七斤因為沒有了辮子(袁世凱當皇帝的時候需要辮子沒辮子可能要被砍頭的),他自己也沒有什么文化知識,被略有文化的趙七爺白白恐嚇了一翻。擔驚受怕了好幾個月,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學知識,才可以不被別人欺負。
讀了魯迅寫的文章,讓我感想很多,建議大家去看一看。
2 / 2
__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