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一
本節課的內容標準是:能利用方格紙或割補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學段目標規定為:
1、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位置關系,再認梯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能探索出解決梯形面積的有效辦法。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相關。
《梯形面積》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以及理解梯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又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面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打好了基礎。因此我把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會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本節課教材第88頁,由車窗玻璃抽象出梯形,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接著88頁中間,通過不同的剪拼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教材89頁的例3是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應用,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89頁的“做一做”是求車窗玻璃的面積,和本節課的導課前后呼應,更貼近生活。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學生已經了解了梯形的特征,理解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初步感受到“轉化”的數學思想。但是,本節課不僅讓學生利用一種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而且還要感受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多樣化,這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所以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多樣化就成了本節課所要突破的難點。
1、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究,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通過合作、觀察、比較,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自己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
在學生的展示和教師的講解中運用課件,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生動、形象、直觀的呈現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對公式各種推導方法的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課我采用的評價方式是交流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應用式評價。根據確定的學習目標,力求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
針對目標1,我采用交流式評價和應用式評價,評價任務是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和會求梯形的面積。
針對目標2,我采用交流式評價和表現式評價,評價任務是利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針對目標3,我采用交流式評價和表現式評價,評價任務是滲透轉化、遷移的數學思想方法。
下面我就結合我的課堂教學實踐將本課的教學媒體應用以及效果向大家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演示課件),我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它們的推導過程,使學生再次感受轉化的數學思考方法,為新知學習及知識的遷移作好充分的鋪墊。然后利用汽車窗戶的形狀抽象出梯形,導入新課。
(二)猜想驗證,探究新知。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應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先讓學生大膽猜想梯形可以轉化成以前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然后再動手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后把自己的推導方法演示給大家。學生推導的方法是具有局限性,這時教師用課件將多樣化的推導方法演示出來: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是大部分同學都用到的方法,課件的演示使學生直觀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兩個梯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因此就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有一些方法在課堂上出現的較少,用一個梯形通過剪拼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就等于梯形的面積;還可以先找到兩腰的中點,連一條線,沿線剪開,通過翻轉,把它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等等。課件圖文并茂的演示,使學生清楚的看到轉化后的圖形和梯形之間的關系,彌補了學具展示不夠規范、清楚的不足;避免了講解抽象,學生難以形成清晰、完整表象的弊端。從而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習興趣,也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應用公式,鞏固新知。
習題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練習,利用公式直接求出梯形的面積。二是利用所學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求水渠、河壩的橫截面積,機翼的面積,圓木總根數,這些習題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課件真實的再現生活情景,從而幫助學生弄懂了題意。三是拓展練習,尋找合適的條件,求出圖形中梯形的面積。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二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后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這節課主要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于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屬于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
聯系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時導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激活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并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學生匯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于“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著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后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想出什么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并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三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一個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特征,經歷、探索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推導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中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并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的意義建構,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2、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會發現知識之間的規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探索的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探索問題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由于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轉的思想,具備了初步的歸納、對比和推理的數學活動經驗,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啟發。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容易就會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而用一個梯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對有的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另外,由于班額人數較多,因此在合作中給教師的指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根據教學的三維目標,結合幾何形體教學的特點,我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知識的遷移法: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采用“小組活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數學活動,注重知識發現和探索過程;體現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為科學的探究過程,利用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采用直觀教學法。
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演示,來突出教學重點,從而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學會以舊引新,學法遷移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上述認識與理解,我對梯形的面積教學流程作了如下設計: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開始,根據我班現有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我們班同學喜歡聽故事嗎?”學生上五年級以來,最感興趣的就是愛聽故事。于是,我通過講曹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悟出轉化法來解決梯形的面積。由此,很自然的導入本節課。讓學生認識到求梯形面積的必要性,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學習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活動。因為學生學過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所以很容易就會想到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推導面積公式的途徑。最后,再用課件直觀展示出梯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發散驗證
在操作探究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然后,我向學生提問:“如果我們手中只有一個一般的梯形,你們能不能自己動腦想出別的方法驗證我們剛才的發現呢?”以此來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進行驗證剛才的結論。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通過展示學生們個性化的研究思路與成果,激發他們成功的學習體驗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積極愿望。同時也達到既突出“重點”,又化解“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應用公式,解決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數學,形成數學技能,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其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圍繞這個目的,我設計了下面的一些練習:
第一題:是判斷題,加深學生對推導公式的印象。
第二題:基本題,例3,基本題,課本中的“做一做”。目的在于讓學生準確使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第三題:是書中89頁做一做,能發現了什么?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第四題:課本90頁的第1題,給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第五題:是一道變式練習,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公式的能力。
練習設計由淺入深,有層次性,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五環節:課堂回顧,總結收獲
成功和體驗是學生情感發展的基礎,師生在交流中共享學習的快樂。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四
教學內容: "梯形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從以下四個方面: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進行說課。
(一)內容分析:
小學數學教材中關于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梯形的認識,清楚了梯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教材中先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再安排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必須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
(基于以上認識,按照大綱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具的實際操作,學會用割補、拼湊的實驗方法,運用學過的面積公式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運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滲透旋轉、平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點:
發現、理解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正確運用。
(五)教學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及推導過程。
教具:自制的課件,硬紙板做的平行四邊形、梯形幾個,剪刀。
學具:硬紙板做的梯形幾個,剪刀,三角板,直尺。
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準備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發展遷移原則。運用遷移規律,注意從舊到新、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體現“溫故知新”的教學思想。
2.大膽放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并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反饋教學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采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梯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針對上述內容的需要,可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節:
(一)遷移誘導,引入新課。
(二)引導發現,探索創新。
(三)分層訓練,提高能力。
(四)課堂總結,鞏固新知。(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一、遷移誘導,引入新課。
遷移誘導,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設情境,鋪路搭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有著密切的聯系,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引舊設疑,提出問題.板演: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底是40厘米,高是30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反饋,應用計算機演示,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
第二步,出示圖形,復習舊知。出示準備好三角形紙片,提問:這是什么圖形?什么叫三角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第三步:比較大小,產生懸念。比較黑板題中平行四邊形和這個三角形的面積誰大誰小?它們是等底等高的,為什么面積不相等呢?通過第1、2兩道題的復習,使學生清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清楚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欲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對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相差這么大,必須科學的計算出它的面積,那么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五
1、 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 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 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重點: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難點:能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相等梯形若干個、小剪刀、掛圖
1、 前面我們推導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還記得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嗎?(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2、 把不知道的轉化成知道的從而得出結論,是我們常用的探究新知的方法。
1、 出示主題圖:這是一個堤壩的橫截面,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橫截面是梯形,上底是20米,下底是80米,高是40米)
2、 今天我們就一起動手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板書:梯形的面積)
3、 下面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梯形,通過轉化的方法,自己動手拼一拼或剪一剪,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師巡視指導)
4、 小組內交流方法。
5、 學生匯報,教師總結。
(1)平移法
用兩個大小完全一致的梯形。經過旋轉、平移組成平行四邊形。
(2)分割法
將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
(3)割補法
取兩條邊的中點(中位線)剪開,經過旋轉、平移組成平行四邊形。
得出結論: 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1、 p28試一試。(在練習中,針對錯誤比較多的,進行集體講解,少的則個別講解)
2、 p28練一練1題,繼續鞏固練習。
1、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 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積
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本節課的教學,我是采取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踐來得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但在學生探索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大多只停留在平行四邊形上,也就是書中的第一個例子。在課堂練習的時候,由于公式記得不牢,在求面積的時候經常忘了除2。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六
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是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思考,怎樣仿照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并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教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要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歷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并能運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并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獲得探索學習的經驗。
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后,所掌握的不僅僅是面積計算的公式,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更獲得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教師的重要任務在于通過各種方法手段讓學生有效的實施正遷移。設計本課時,教師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只進行“拼合轉化”的思想束縛,大膽的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轉化、作品展示,結合電教媒體的使用,理清學生的思路,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完成知識的構建。
(一)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方法,自主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讓學生會用面積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本節課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了課中主題圖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接著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轉化過程,讓學生通過復習,從而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奠定基礎。
(二)動手實踐、合作探究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一直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所以本節課繼續以圖形內在聯系為線索,以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基本方法開展學習。有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基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學生自然會想到要把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進行推導。具體怎樣轉化,轉化成什么圖形,全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梯形分小組進行操作活動,他們借助前面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轉化圖形、尋找等量、推導公式”三步曲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僅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課堂上我并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途徑或方法上,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配以白板和課件的直觀演示酌情介紹了幾種不同的推導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通過不同的練習,鞏固拓展已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梯形面積公式在生活中的運用及重要性,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回顧,歸納總結
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整理的過程,不僅促進學生掌握了知識、領悟了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體驗。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七
1、說課內容:五年制小學課本第八冊第三章第3節。
2、教材簡析: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在梯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以后學習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通過做圖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梯形面積公式。
難點:熟練正確的進行應用。
5、教具:課件、小黑板
學具:兩個三角形,兩個梯形。
在這堂課中設計過程中,我采用目標教學,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講解法:在本課教學中,梯形面積的計算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我通過學習(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進行梯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推導能力。
2、引導發現法:運用邊講邊提問的方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在積極獲取新知。
3、討論法:由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熟練掌握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使學生能將本節課的新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討論法、操作法,通過討論互相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練習法:通過各種形式分角度練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保證了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形成。
1、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學習知識,讓學生初步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2、通過教師的啟發講解,提問教會學生觀察區分相似事物之間的規律,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培養、總結、歸納、概括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判斷力、應變能力。
1、復習鋪墊,又促遷移: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安排以下幾個過程。
〈一〉、前提測評:
師: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
為了喚起學生的舊知識,促進遷移,上課一開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出示課件1)
師:看,老師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什么圖形?
生: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
板書:梯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這樣安排教學,既復習了舊知識,又為學新知識打下了基礎。
2、引導發現,歸納總結。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和學生觀察知道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這樣把梯形面積的'計算轉化成以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2)教師讓學生觀察課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總結梯形面積公式。學生回答師板書: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教師說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應怎樣寫?學生回答,師出示例題理解橫截面積,指名說出題目告訴我們什么了?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回答集體練習訂正。
(3)為了鞏固梯形面積的計算,做做一做,學生練習集體訂正,這樣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公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目的在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和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總結梯形面積的公式,從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熟記,正確求出面積。
3、多種形式練習。
1、做一做:(課件)
2、下面是河堤壩的橫截面圖,它的面積是多少?(課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只列算式,不計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選擇:(將正確的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求下圖的面積,正確的算式是()(課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塊梯形草地,上底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為25米,計算它的面積的正確算式是()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積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cm。
6、梯形的面積是70dm2,上底為8dm,高為4dm,則梯形的下底是()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學生自己討論)(課件)
[設計意圖]本環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1)熟記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進行實際應用。(2)養成認真做題,正確書寫作圖的良好習慣。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八
(一)內容分析:
小學數學教材中關于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梯形的認識,清楚了梯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教材中先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再安排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必須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
(基于以上認識,按照大綱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具的實際操作,學會用割補、拼湊的實驗方法,運用學過的面積公式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運用梯形的面積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滲透旋轉、平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點:
發現、理解梯形的面積公式,并能正確運用。
(五)教學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及推導過程。
教具:自制的課件,硬紙板做的平行四邊形、梯形幾個,剪刀。
學具:硬紙板做的梯形幾個,剪刀,三角板,直尺。
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準備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發展遷移原則。運用遷移規律,注意從舊到新、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體現溫故知新的教學思想。
2.大膽放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并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反饋教學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采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梯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針對上述內容的需要,可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節:(一)遷移誘導,引入新課。(二)引導發現,探索創新。(三)分層訓練,提高能力。(四)課堂總結,鞏固新知。(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一、遷移誘導,引入新課。
遷移誘導,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設情境,鋪路搭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有著密切的聯系,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引舊設疑,提出問題.板演: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底是40厘米,高是30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反饋,應用計算機演示,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
第二步,出示圖形,復習舊知。出示準備好三角形紙片,提問:這是什么圖形?什么叫三角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第三步:比較大小,產生懸念。比較黑板題中平行四邊形和這個三角形的面積誰大誰小?它們是等底等高的,為什么面積不相等呢?通過第1、2兩道題的復習,使學生清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清楚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欲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對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相差這么大,必須科學的計算出它的面積,那么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梯形的面積計算說課稿篇九
1、教學內容: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后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借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導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這節課主要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于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屬于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
聯系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時導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激活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后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么?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著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并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于剛才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并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學生匯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于“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著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后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想出什么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并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