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石壕吏試講教案二篇一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關于戰爭的圖片及關于石壕吏的資料
一課時
多媒體展示戰爭圖片,問:戰爭會帶來什么?
(通過這個問題導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墻走:越過墻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后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為什么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 雞犬不寧
總結;一段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凄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后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 兇狠)婦(凄苦 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后在軍中的生活,再試著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么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么?因此,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1、背誦。
2、續寫。
石壕吏試講教案二篇二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的思想內容,準確流暢地背誦。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望岳》,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通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1、誦讀教學法:詩歌教學必須讓朗讀貫穿始終,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內容。
2、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詩歌學習的主體。老師盡量少講,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老師點撥,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 初讀課文,喚醒情感
1、聽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字詞、生字詞,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
2、 學生自由誦讀。
3、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三、 細讀課文,品味探討
1、觀官吏之舉
通過詩文改動讓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2、聽老婦之訴
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老婦的心情,找出具體的語句談談。
想象當時具體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 展讀課文,深入探究
1、領會杜甫矛盾的心理
2、試背詩文。
觀官吏之舉 ——毒
聽老婦之訴 ——苦
察作者之情 ——憂
石壕吏試講教案二篇三
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把握詩歌內容。
2.了解杜甫及寫作石壕吏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
1.品味文中老婦人的語言,關注當時的社會現狀。
2.了解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黑暗朝廷的批判,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重點
品味文中老婦人的語言,把握詩歌內容,關注當時的社會現狀。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唐朝是詩歌的繁盛時期,出現了兩位偉大詩人。 一位是詩仙李白,另一位是詩圣杜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了杜甫前期的兩首詩,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懷與凌云的壯志,今天我們學習他的現實主義詩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1.學生介紹: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 或杜陵野客,著有 《杜工部集》,他寫了不少反映當時現實的詩篇,被稱作詩史。
1.小組長按照組內成員水平分解翻譯理解任務
2.組內成員分別對照自己任務查閱資料或工具書,理解詩意
3.成員在組內交流匯報,組長對成員完成情況作出評價、指導
4.選取兩個小組匯報自己的討論結果,進行評比,優勝組得星一顆
小黑板出示:
1、這是一首敘事詩,作者用詩的形式記錄了自己歸家途中親眼所見的一件事。
這件事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主要人物是誰?
2、發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見的悲慘情形,詩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再進行全班交流,回答問題最積極的小組得星一顆)
1、一何怎么理解?苦該如何解釋?(朗讀這句話話,讀出人物內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絕
2、婦人無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請給這部分內容分層并進行概括)
老年喪子之苦,貧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對境遇如此悲慘的老婦人,官吏的表現呢?怒該怎么理解?
5、怒氣沖沖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點就呼之欲出了?
“蠻橫、冷酷、兇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還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2)致詞”內容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老婦人的答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問出來的。
(3)獨與老翁別。盡管身世悲慘,命運不幸,但是老婦人還是被帶走了
試根據人物形象想象吏與老婦對話。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7、一個老婦人能有多大本領呢,差役為什么還要抓走她?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體現了戰爭的殘酷?
“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死”。戰爭傷亡慘重,兵荒馬亂,家國破碎,民不聊生。(介紹背景: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鄴郡,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組詩:“三吏”“三別”)
——這篇敘事詩,通過對石壕村一家人被強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別”的主旨都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對老百姓的同情。
你還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人和詩作?
例子: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兵車行》
縣吏(呼)——蠻橫
年邁喪子之苦 同情百姓
老婦(啼)——凄苦 貧困潦倒之苦 不滿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 結語:
白班或小黑板顯示
第一幅: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第二幅: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
石壕吏試講教案二篇四
1.朗讀《龜雖壽》和《石壕吏》這兩首詩。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目標1 目標2
目標2
二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老驥(ji) 伏櫪(1i)逾墻走(yu)鄴城戍(shu)
老嫗(yu)幽咽(ye)翁媼(ao)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背誦上一單元學的一首古詩,以次導入 新課。
三、正課
(-)龜雖壽
1、聽錄音朗讀這首詩。(目標1)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龜雖壽》表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教師評點:(完成目標2)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這兩句借神龜騰蛇起興,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
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4、學生齊讀。
(二)石壕吏
1.聽錄音,學生自由朗讀。(目標1)
2.作家作品簡介
《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粥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后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后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渲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史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這首詩,敘述差變乘夜捉人,連衰年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師評點(目標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開頭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寫故事發生。四句各寫一人,各自身份、舉動和彼此關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交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寫故事的展開。在差役怒呼、老婦苦蹄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一層:從老婦自敘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見戰爭之慘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地去了。可見戰爭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婦希望以自家處境來搏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領會老婦人的哭訴,仍然通老婦家出差役。老婦人只得回答,家里沒有男人了(隱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孫子和喂奶的母親,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之嚴重。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差吏仍是追問不放。老婦自請赴役,仍從掩護老翁出發。力雖衰而請赴役,并請即刻動身,故作懇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騷亂終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聽到抽泣之聲,也許是寡媳.在哭泣,也許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詩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時,只跟老翁告別。一夜之間,經此巨變,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石壕村這一戶人家,三男被征,兩男戰死,衰年老婦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嫗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詩人的心,是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的。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學生齊讀,若有不明白自由提問。
五、小結
這兩首詩,《龜雖壽》為樂府詩,《石壕吏》為歌行體古詩。《龜雖壽》抒發了作者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豪情。《石壕吏》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業 。 1`
a、 背誦古詩。
b、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則故事。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預習
背誦前兩首詩,朗讀后三首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抽查背誦。
三、正課
(三)相見歡
1.聽錄音后,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相見歡》選自《南唐二主詞》,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975亡國降宋,后被毒死。
相見歡,詞牌名,又作烏夜啼。這首詞是李煌降宋以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3.教師點評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上片寫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個皇帝變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下片用一個具體的比喻,把離愁比喻成亂麻,剪不斷,理還亂。這離愁,不是一般的暫離故鄉,而是亡國之愁。作者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囚徒,屈辱的現實生活,迫使他體驗到一般人所嘗不到的生活滋味。這個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
這首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黃昇《后來諸賢絕妙詞選》卷一題往:此詞最凄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
4、學生齊讀這首詞。
(四)《觀書有感》
1.學生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這首詩選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
3.教師點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開句用一個比喻,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寫天光和云影一齊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動,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問水塘為什么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來。詩表面上寫水塘清因有活水來,實際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來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構思、新的手法、新的語言,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從詩書中積累。只有不斷的積累沉淀,才能寫出好文章。設喻巧妙。
(五) 清平樂
1.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清平樂》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
3.教師點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寫農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邊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畫,幾筆勾出農舍及周圍環境寧靜清幽。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既然有環境描繪,必有人物點綴。作者從帶醉意吳吉入筆,寫出一對白發翁姐說著柔媚的吳語互相打趣。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農家兒忙著各自的農活;最可愛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也在溪頭剝蓮蓬。一個臥字寫出小兒頑皮、淘氣的動作。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農家耕樂團。刻畫了農家信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語言清新、活潑、流暢。
4、學生自由朗讀,若有不明之處提出來,集體解決。
四、小結
《相見歡》是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現書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來比喻作文章要善于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吸收營養。《清平樂》描繪農家治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
六、布置作業 。 1`
a、背誦這三首詞。
b、默寫詩詞五首。
c、根據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詞,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石壕吏試講教案二篇五
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 介紹背景。
2. 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石壕吏》簡案 第1頁 共2頁
三、整體感知:
1. 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 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 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 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
石壕吏試講教案二篇六
《石壕吏》是初一語文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石壕吏》,老婦之應役也。丁男俱盡,役及老婦,哀哉!”這是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二)讀詩后的感受。《石壕吏》以陜州(今河南陜縣)東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歌的語言主要采取老婦獨白的形式,但是在獨白的背后卻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這是老婦“出門看”時,差役氣勢洶洶的第一句問語。差役借“夜”的掩護,滿以為可以抓到“男”丁,卻不知其暴行早已鬧得石壕村雞犬不寧,連腿腳不靈便的“老翁”也“逾墻走”了。顯然,“出門看”的老婦不是他們想“捉”的人,因而他們怒氣沖沖,語言咄咄逼人。
“家中還有何人?”這是老婦敘說三個兒子的情況以后差役的又一逼問。老婦所敘的“三男”守鄴城,兩人已死一人性命難保的情況,并沒有打動兇狠的差役,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在逼問下,老婦不得不進一步介紹在家的家庭成員孫兒和兒媳。同時指出“兒媳”之所以在家,是因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連一件好衣服都沒有。當然,這里老婦沒有暴露老伴的情況。
“不管怎樣,你家必須抽人服役!”兇惡的差役沒有因為老婦的悲哀的陳述而放棄從老婦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無賴,不再和老婦講道理。老婦這時很清楚,吃奶的孫子他們不會“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兒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孫子——承繼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辦呢?在這種毫無人性的惡差面前,老婦不得不迅速作出決定,自告奮勇“應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詩中主要的潛臺詞。學詩時挖掘詩歌的潛臺詞,可以領悟到詩歌豐富的內涵,從而加深對詩的主題的理解,還可以調動自己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該文發表于《中學生讀寫》2001年第10期)
石壕吏試講教案二篇七
一、辨音識字。
1、第一段:石壕吏()逾()走(古今異義):行:
2、第二段:呼:怒:啼:苦:
3、第三段:鄴()戍()戌()戊()嫗()
4、第四段:咽()泣:登:前途:
二、翻譯: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三、深入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詩中的詞簡括老婦人一家各個人的糟遇。
2、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
四、把握詩歌的結構。
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五、作業。
1、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通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環境描寫,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
2、背誦并默寫《石壕吏》。
石壕吏試講教案二篇八
1、在詩歌賞讀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2、理解課文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
體會老婦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詩人的矛盾心情。
誦讀、討論與鑒賞相結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課,大家剛學習了《春望》,今天我們共同來背誦這首詩,好嗎?
(檢查背誦)
師:我們知道《春望》這首詩抒發是作者在安史之亂發生后對“國破”的擔憂和傷感,安史之亂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戰爭最為激烈,人民生活最為艱難時刻,這時杜甫恰好目睹了這一切,于是他懷著一顆憂民之心創造了大量的現實主義組詩,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其中的一首。
(師板書《石壕吏》)
師:請大家大聲讀出標題
生齊讀
師: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師: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師:同學怎樣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課文注釋1有介紹。
師:同學閱讀非常仔細,認后我們在閱讀中要充分利用注釋,其實注釋1還有別的作用啊!
師:那這個標題的意思應該怎么說?
生齊答
生齊聲朗讀!
師:發現答案了嗎?
生有吏夜捉人
師:板書 吏 夜捉
師:吏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應河陽役”。
師:不錯,河陽發生戰役了,可是有戰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為當時戰事緊張,回找抽丁補充兵力。
師:你怎樣知道這個背景!
生課文注釋1有介紹!
師:那就請聰明的你,讀給同學聽一聽吧!
師:的確如此,我們要善于利用注釋,因為讀詩要“知人論世”,我們讀詩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礎把握主題!
師: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嗎?
師:那官吏會善罷甘休嗎?
師:哦,原來“吏呼一何怒”,那老婦人有何反應?
師:第三段是老婦人哭訴痛苦的內容,我先范讀一回,然后同學自由朗讀。
師:我們讀后初步感受了老婦人的“苦”,那同學們可以從文中找一個字詞或一個句子,來仔細體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討論,或同桌,或鄰近座位討論。
師:巡視,與學生親切交流,點拔,啟發、展示。討論成果
師:大家討論十分積極,哪位同學先來談一談,好嗎?
可能會出現:1、“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非常凄苦,老婦人剛剛連喪二子,十分悲慘。
2、“三男鄴城戍”也寫出老婦人的苦,因為她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走上了前線,老婦人肯定為他們生命擔憂,而且這個家庭生活也沒有了著落。
3、“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一句話,老婦人不僅命運悲慘,生存也十分艱難。
4、“老嫗力衰……炊”這句,讀起來也讓人心酸,老婦人雖然力氣衰弱,但自己還請求上前線,趕快去給士兵煮早飯,真是十分可憐。
5、“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值得人可憐,老婦人家里再也沒有別的人了,只有一個吃奶的孫子,戰爭讓這個家庭已經支離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也讓人心酸,也讓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茍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師:學生發言積極,把握非常準確,那讓我們帶著這份深深的同情來朗讀這一段吧!
生齊讀(語調十分沉郁)
師:同學們讀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學已經能夠背誦了,其他同學想不想也會背誦啊!
1、你們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們家還有別的人嗎?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師:那現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間一人扮演官吏問,一人扮演老婦回答啊!然后再交換角色!
生開始互助問答,扮演角色背誦。
師生背誦。
師:是啊!如此不幸,最終還是難逃此劫啊!可見石壕吏是……(故作停頓)
師:同學們回答很準確,你們感受體會十分到位,作者雖然沒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讀者卻深刻領會到這一點,作者是采用一種什么樣的寫法才取得這樣的藝術效果。
側面烘托。
作者通過對老婦人苦難的深刻刻畫來側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無情,體現作者對官吏的批判。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永恒的主題,在《春望》中體現是他的“向來憂國淚,寂莫灑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現是他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那請我們帶著杜甫這份“愛民之心,知民之苦”來試著背誦這首詩吧!
師生齊背。
1.請同學們背誦默寫《石壕吏》。
2.請同學們以“石壕吏”的角度來敘述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
石壕吏
杜甫
吏 夜捉 呼 怒
老婦 啼 苦
“我” 憂國憂民
可取之處:放開手去,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放開手讓學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開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古人評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漢字這個“無底洞”,挖掘字里行間的文外之意。學生幾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墻”、“走”一字都未放過,敏銳地發現了其背后潛在的臺詞。難能可貴得是,對于老婦毛遂自薦般“誠意”的應征,學生也能體悟出潛在的臺詞:我們都到這個地步了,你們還來抓丁,還有天理嗎!
不足之處:實際教學過程中環節指向不明。在讀人——名家對話環節,讓學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語句,本意是讓學生找課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獨與老翁別”,從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遺忘了婦致辭中同樣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語句,這樣一來,學生分析致辭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從狀老婦的凄苦亦可見之。這樣一來,前后的兩個環節雖各有側重,不免還是陷入了分析婦之苦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