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一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巖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于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于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為什么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為什么“向斜巖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游(溫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游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二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的特點。
2.掌握簡易天氣圖的閱讀。
【過程與方法】
1.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每天電視臺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
2.掌握各天氣系統活動規律和處在不同天氣系統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氣特點,利用天氣圖進行天氣形勢分析預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天氣系統的影響作用,樹立人地和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重點:1.掌握常見天氣系統的特點。 2.簡易天氣圖的閱讀。
難點:1.理解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2.低壓系統、高壓系統與天氣的關系。
高一學生由于地理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對于地理常識的了解很少,所以學習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對一些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地理問題,他們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在學習了宏觀上氣壓帶和風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后,從微觀上了解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就顯得并不是那么難理解了。
【教學方法使用】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課標要求的原則,將傳統教學法和新課標要求的教學法相結合;采用情景教學法、讀圖分析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歸納法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啟發學生,并達到知識的累積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選擇】
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形式,用flash動態演示冷鋒系統、暖鋒系統、低壓(氣旋)系統、高壓(反氣旋)系統,幫助學生理解常見天氣系統的天氣狀況,播放一些關于臺風、寒潮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它們的形成過程和理論基礎,以及給我國帶來的災害性天氣。
天氣是時刻變化的,而天氣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氣預報。在每天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里,除城市天氣預報外,還有天氣形勢預報。我們常可以聽到主持人說“受冷鋒天氣系統影響,未來兩天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降溫、大風等天氣”或“受高壓系統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秋高氣爽’的好天氣”等,像冷鋒、高壓系統、熱帶氣旋等都是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常見的天氣系統。
(3分鐘)
播放一則天氣預報,思考:影響我國的天氣系統有哪些?引入新課。
思考、踴躍發言:有冷鋒、暖鋒系統,低壓、高壓系統。
引起學生興趣,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
用ppt形式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齊聲朗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0分鐘)
通過ppt展示本節課的自主學習題。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的概念和分類。
2、鋒面系統:
(1) 鋒面的概念。
(2) 鋒面的結構。
(3) 鋒面的分類。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系統與天氣
2、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學生積極思考,并結合書本尋找答案,記好筆記。
為了更加充分的進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分鐘)
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題。
1、小組內繪制冷鋒和暖鋒的示意圖。
2、分析冷鋒、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特征。
3、歸納總結冷鋒、暖鋒的區別方法。
4、舉例說明鋒面系統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5、繪制南北半球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水平氣流示意圖。(采用左右手法則判斷氣旋和反氣旋)
6、完成課本p57思考活動第(1)、(2)題。
小組討論,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圍繞問題進行分層討論,先一對一,再組內共同討論總結完善。
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精彩展示
大膽質疑
(15分鐘)
及時做補充講解。(ppt)
展示,用簡潔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組的正確答案。大膽質疑,從疑惑中成長 。
精彩展示,鍛煉學生的書寫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
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三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生:記得。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維蘇威火山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但前者是由于地殼的運動形成的,后者是巖漿噴發形成的。
師:對,說明大家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喜馬拉雅山就屬于褶皺山脈。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生: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看圖說明,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如何區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才的方法作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圖4。9“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
生(看書):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巖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為什么背斜反而會成為谷地,向斜反而會變為山嶺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巖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為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找出這兩大山系)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閱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巖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借助于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系)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剛才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軸部受壓力,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后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說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后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師:地殼的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褶皺山脈是其形成的一類,另外一種常見的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岳是——斷塊山。
(出示動畫“斷層的形成”)
生:地殼的運動產生了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力時,巖石就會斷裂破碎,這只是斷裂。如果斷裂面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這才是斷層。
師:非常好!那么斷層會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斷塊山)。
師:對!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布廣泛的地貌形態,有的規模很大,如華山。
師:華山、泰山都是中國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們各自以什么特點著稱嗎?
生:華山——“險”,泰山——“雄”。
師:很好,說明大家知識面很寬。正因為華山和泰山是由于斷層而形成的斷塊山,聳立在谷地和平原的邊緣,才顯得那樣高大雄險,廬山也是的斷塊山。
(活動探究)
(p81活動,地質構造是學生此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需教師作以說明)
(地質構造:由地殼的運動而引起巖層的變形或變位)
(出示圖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斷塊山——華山”)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斷塊山由于受斷層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斷塊狀,較少有綿長的山脈,山地與平原的分界線較明顯,往往比較陡峻、挺拔。而褶皺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嶺和谷地相間分布在較寬的河谷地帶往往形成山區主要的居民點和農耕區。
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四
1、用約20分鐘時間對本節內容進行預習,掌握課本基本知識,并能夠建構基本知識體系。
2、完成本節的教材助讀中的問題,并用紅筆標記出自己不會的問題。
3、預習中要重視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歸納,并注意聯系實際。
學習目標:
1、知道自然資源的含義及類別。
2、知道水資源問題的基本情況及產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資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國礦產資源問題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讀:
1、自然資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和的總稱。
2、按照自然資源能否再生或恢復的特性,將自然資源分為和兩大類。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長是導致水資源危機的基本因素。水資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資源危機的客觀因素。
4、、和等,是對水資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壞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資源嚴重退化,農業生產空間趨于萎縮。
預習自測:
1.下列有關自然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海洋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b.生物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
c.非能源資源都屬于非可再生資源d.地下資源都屬于非可再生資源
2.下列選項中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a.天然氣b.稻谷c.土地d.液化氣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
1、結合課本p20頁文字,完成課本p21頁活動第1題。
2、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并思考課本p22頁活動1—2題。
3、我國土地資源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怎樣保護土地資源?
4、預計到2010年,,我國20種主要礦產有半數以上不能滿足建設需求,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礦產和大宗支柱型礦產,如石油、、鐵、銅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明顯的制約作用。
當堂檢測:
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徑流量年際變化不大
b.北方地區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少
c.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屬于半濕潤地區
d.北方地區耕地多,水資源少,加劇了缺水現象
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教材,使學生具有歸納整理知識、提取重點和找出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自學能力。
2.通過閱讀圖片、畫圖和思考等活動,提高學生從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了解宇宙的物質組成,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正確的宇宙觀,并注意識別和抵制偽科學。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
2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含義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我們初中地理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對其只是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我們高中階段繼續對其作進一步的介紹。
【板書】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圍還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陽。不過我們知道,我們的世界卻不僅限于此。現在我們就面向整個宇宙,來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
【板書】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紹】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開始了。那時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現了星云和星系。再后來,加上射電望遠鏡,人們還發現了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等。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天體的主要類型:星光閃爍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動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氣體和塵埃(備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的主要特點及各種天體的視形狀和特點;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板書】1、幾種常見的天體
【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3圖1.2及相關材料,舉出一些天體系統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動題。
【學生回答】略
【引導】好,像同學們舉出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都是天體系統。那么,這些系統內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形式的關系呢?(互相吸引;圍繞旋轉)
【板書】2、天體系統
【啟發討論】天體系統有大有小,大的天體系統又可包含許多小的天體系統。剛才同學們提到的三個天體系統之間是如何包含的呢?(銀河系含太陽系,太陽系含地月系)
【學生回答】略
【講解】(備注:投影課本p3圖1.2講解)地月系只有兩個天體,地球和月球,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太陽系則包括太陽、九大行星、衛星及其它天體,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而銀河系是由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象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000多億顆,太陽就處于距銀河系中心2.7萬光年的位置上。
【講解】銀河系已如此龐大,是否就是的天體系統呢?是否就是我們的宇宙呢?還遠遠不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測到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約10億個類似的天體系統,它們被統稱為河外星系。
【多媒體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云等)。
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整個宇宙,科學家稱之為總星系,是一級的天體系統。當然,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展。
【講解】同學們剛才關于活動的回答很好,這里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多媒體投影)
【復習提問】天體系統的概念及其層次結構?
【新課導入】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陽系中還有哪些行星哪?他們又有哪些特點?為什么在眾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主要問題。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目前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板書】1、九大行星
【板書】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轉的方向相同,均為自西向東轉,我們稱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過17°,說明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稱之為共面性。
(3)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即焦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小,越趨向于圓,當偏心率為0時,軌道就是圓。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說明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于圓的橢圓,我們稱之為近圓性。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邊啟發,邊指導學生填上表。
(2)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過渡】通過以上我們對九大行星的了解,我們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學生回答】略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就出現在大洋中。(備注:此部分可以模擬演示或講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假設地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大氣、溫度與地球水的關系)
【板書】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啟發提問】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質?
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具有上述兩項條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質,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統中,是否也會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正在不斷地探索。
【總結全課】
課后習題
鞏固練習題】(投__,當堂完成)
1.為什么說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課后探究】閱讀有關哥白尼、布魯諾等的書籍,開一次班級天文學演講會,討論學習前人科學探索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感想。
板書
【板書設計】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幾種常見的天體
2、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六
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三方面的要求,本節課重點應該是“宇宙中的地球”這部分知識,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別在這部分設計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即通過對比九大行星結構特點及運動特征,使學生明確地球與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說明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知識的探究意識,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時,設計了一個學生活動,即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資料庫查找有關火星相關的資料,并與地球進行對比,由此說明為什么火星至今沒有發現生命物質的痕跡,地球由哪些與其不同的條件,使其能夠有生命存在,通過這個探究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查找資料,處理資料的技能,又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意識,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一節人類認識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體和天體系統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
2、太陽系中一顆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質存在的星球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1、認識到到地球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行星,但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這顆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盡管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相當迅速,但遠遠沒有達到認識宇宙全部的地步,我們有無數的天文之謎需要在未來逐漸揭開。
3、激發學生對于宇宙之謎進行探索和思考的興趣。我們并不期待在不遠的將來認識宇宙的全部,但毫無疑問,人類將永遠執著地去探索,去追尋宇宙的真諦。因為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一個美麗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這個星球正實實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當地的條件組織學生做以下探究活動:
1、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注意帶上照相機和筆記本),讓學生搜集盡可能詳細的天文資料。
2、組織觀看有關的天文科普錄像(如星際探尋、登陸火星、蒼穹尋奇、不明飛行物等)。
3、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了解人類宇宙認知的變化。如地心說、日心說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說。
4、查閱資料,了解我國在天文學上取得的成就。如張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參觀天文館、看錄像、查閱雜志書籍、瀏覽互聯網等。寫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論文。
6、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辦一期地理板報。最好能體現最新的科技發展對天文學研究的指導。
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七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后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高一地理教案人教版篇八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