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山洪災害成因及對策探討
一、地理位置及洪災概況二、成因分析
分析我市山洪災害頻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六、七成。同時,全市有100多萬畝山林被墾為耕地,使“綠色水庫”遭受嚴重破壞,水土流失面積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有害于調節小氣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發山洪災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積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現有水土流失面積4200平方公里,水蝕模數達到4000噸/平方公里年,照此計算,每年有1000多萬噸泥砂注入江河、溝渠、壙庫。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隆回縣辰河、新邵縣石馬江、新寧縣新寨河、綏寧縣三雙河等,甚至成了高于兩岸農田的“懸河”。5.人為因素造成局部山體滑坡,導致山地災害。在地質條件較差的山體上開采礦石、修路建房,破壞了山體結構,在強降雨的誘發下,山體滑坡、泥石流往往伴隨著山洪一同泛濫,造成房屋倒塌,人員傷亡,電力和電信線路倒桿,交通道路中斷,農田被毀。
三、減災措施的探討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針對山洪頻發的主客觀因素,我們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治標治本。
1.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山洪災害意識,在防御山洪災害上,當前普遍存在著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把防災減災當做是“短期行為”和“被動行為”,災情發生,往往措手不及,處處挨打。防災抗災涉及到全社會的各個方面,涉及到各行各業各個部門,因此,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防災減災斗爭中來,樹立抗災保安全、抗災奪豐收、抗災求發展的思想,要把強化防災減災意識做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一是要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報告會等各種宣傳媒介,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發動工作,增強全民的防災意識;二是加強教育和培訓工作,傳授防災抗災的有關知識,增強防災抗災能力;三是要提高公民參與防災抗災的意識,認識到防災抗災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四是要建立健全一個強有力的指揮體系,組織一支過硬的搶險隊伍。
2.建立專門的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明確職責,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地礦、氣象部門加強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測工作,尤其是地礦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制定具體的管理方案;建設、國土部門要采取措施制止在山洪易發地區進行建筑、開發。在今年“5.26”洪災中,由于氣象部門預報的準確及時,各級各部門防汛責任落實,提前作好了各項準備,在抵御山洪災害中抓住了主動權,雖遭特大暴雨襲擊,沒有造成人員死亡。
3.大力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水利基礎建設,提高抗災能力是防災減災的有力保障。針對防御山洪災害的需要,工程建設應著力從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水庫的除險加固。集中精力、財力、物力,打好險病水庫殲滅戰,力爭三至五年內,摘掉現有險病水庫的帽子,確保安全運行,發揮其正常的防洪效益。二是抓城鎮防洪工程建設。發生山洪災害,損失最大的一般均在城鎮,因此,要把城鎮防洪堤建設納入城鎮規劃、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修好“保命堤”,保城鎮安全。三是爭取骨干防洪工程立項建設。按照我們的規劃,如能在夫夷水上游修建犬木塘水庫,在赧水上游修建洞口塘水庫、山門水庫等重點骨干工程,邵陽的山洪災害將會得到根本的治理。
4.致力實施生態工程治理。水土保持是山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水土保持治理要堅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的方針,搞好封山育林和營造水土保持林,制止毀林開荒和濫砍濫伐,不斷擴大森林覆蓋面,增加植被。對開挖造成的陡峭山坡要加大投入,進行護坡固腳。當前,我市要重點抓好新邵、隆回、邵東等水土保持長治縣的生態治理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經驗,在全市普遍推廣。
5.依法治水,加大河道的治理力度。要運用法律武器,糾正現在多家管水的紊亂局面,對河道實行統一管理。要認真宣傳貫徹《河道管理條例》,在全市推廣市區河道綜合治理經驗,大力打擊“四亂”行為,抓好大小河道的掃障工作,限期清除老障,杜絕設置新障。對涉及河道的建設工程,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報送河道主管機關審批。要通過水政水資源的規范化管理,盡快扭轉河道行洪不暢的狀況。
邵陽市山洪災害成因責任編輯:飛雪 閱讀: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