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看著他疑惑的神情,我沒有批評,而是帶領大家再一次地來朗讀這一小節,然后,故作驚訝對大家說:“剛才,潘勝豪同學說的對,老師也發現了。你們看,‘踏一路春風’也好像不對,春風怎么能踏呢,只能‘迎’呀!怎么是‘一路春風’呢,只能是‘陣陣春風’呀!并且我覺得第一句話,好像缺少了誰?應該加‘我們’,所以第一句應該這樣寫‘我們迎著陣陣春風’才好!”
我看著學生看著我認真的樣子,不禁也紛紛附和著同意我的見解,一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說:“那后面的句子都是有錯誤的,應該改過來。”我隨即對他說:“你想怎么改?”他順著我的思路說:“應該改成‘我們在路有說有笑。’”大家都似懂非懂地笑了,笑聲的.味道我似乎感受到了。我接著便說:“那老師就請我們班級朗讀最好的張平來連起來讀讀好不好?這可是我們自己的創作哦!”
張平馬富有感情地讀了起來:“我們迎著陣陣春風/一路,我們有說有笑,/我們要去荒山野嶺/春光照耀著我們的雙腳。”她雖然讀得很不錯,但是當她讀完后,我發現學生的臉都好像寫著什么了,我于是順手牽羊對學生們說:“你們感覺到了什么呀?”
班級一下子好像安靜了許多,我也微笑著等待著學生的回答。
這時,大家不禁在底下竊竊私語起來,我并沒有制止,一會兒曹旭站了起來說:“剛才聽了張平的朗讀,我發現這不像詩歌。倒像我們寫的作文了。”
“那么你們覺得剛才張平讀得,怎么不就像詩歌了呢?”我裝作疑惑地問。
“好像缺少了詩歌的節奏感”
“好像沒有了剛才的味道了!”
“好!”我驚喜地說:“對,詩歌的味道。詩歌也有味道。”說完我重重地將“詩味”寫在了黑板。
這是快要下課了,我情不自禁地對學生說:“詩歌有自己的味道,老師在這里想朗讀一首詩歌讓你們品品其中的味道,好不好?”
我便神情地背誦起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歌——《鄉愁》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呵/鄉愁是一/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看著同學們陶醉的樣子,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段詩歌:我輕輕地摘下眼鏡/呵一口氣/輕輕地/在鏡片劃下一條鄉歸的路……
下課鈴響了,濃濃的詩味和著清脆的鈴聲,我知道,學生或許真的品嘗到了詩的味道了!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現代詩歌,篇幅短小語言精煉,展示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滲透了植樹造林的重要。教學中,我認為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幾個方面:
上課伊始,我板書“染綠”一詞,讓學生回答:我們平時會說染綠什么?學生回答染綠小草、染綠樹木等,我接著板書“我們雙腳”,讓學生讀課題。再提問:是什么“染綠我們雙腳”呢?最后添加“春光”,將課題補充完整,齊讀課題,讓學生就課題充分質疑。
就本文的課題,學生提了不少的問題,唯獨沒有問:難道是“春光”染綠我們雙腳嗎?我拋出了自己的疑問,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個“?”。當學生自讀完第二小節和第三小節后,我在“春光”下面劃上橫線,學生立刻說出了是“植樹造林”染綠我們雙腳,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的主旨。當與整篇文本對話完畢,我又在課題下面劃了一道橫線,并啟發學生:你現在認為是什么染綠我們雙腳呢?學生回答是“少年兒童”。我提示貼合文本提煉總結概括,學生立即會意:是“我們”染綠我們雙腳。在不斷的引領中,學生依托文本逐步深化了中心。
本首詩歌首尾呼應,第一小節和第八小節結構相似。我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精讀課文伊始,就讓學生找出其不同點,我相機板書“荒山野嶺”和“青山碧嶺”,并提問:荒山野嶺是如何變成青山碧嶺的呢?從而引起了課文二到七小節的生本對話。
鉆研教材時,限于篇幅及題材的`原因,我一直沒有找到練筆的著眼點,當然,課后的第四題除外,那是文本對話完畢后的寫話內容。在我誦讀詩歌時,終于找出了生發練筆的地方:在朗讀第五小節后,我拋出問題:植樹造林讓山上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其他小動物會有什么表現呢?在第五小節的旁邊寫一寫。由于這樣的練筆內容難度適中,所以學生的補充寫話比較精彩。
當然,本篇課文的教學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于著急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引領學生體會賞析詩歌的準確用詞,如“踏”和“撒”等字,這是本課教學最大的敗筆,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注意這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