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國殤 讀后感篇一
1937年8月17日,碧空萬里,淞滬會戰硝煙彌漫,激戰正酣。天上,戰機穿梭往來,啥事忙亂,一朵朵彈花像盛開的木棉,布滿天空。突然,一架中國戰機被密集的地面高炮擊中,拖著黑煙,向西墜去。一個黑點彈出了燃燒的機身,轉眼,化作一朵潔白的傘花。幾分鐘前,飛行員閆海文駕駛座機強行駛入敵火網,把成噸的炸彈投向日本海軍陸隊司令部,日軍的高炮擊中了他的座機,翠綠的大地向他撲來。與此同時,一大股日軍向他撲來,土色的蝗潮聚攏過來,團團把他圍在一個墳地里。他沉著應對,懷著“生而辱不如死而榮”的信念,以手槍射殺包圍之日軍。最后,高喊“中國無被俘空軍!”自殺殉國。
何其慘烈,然,這慘烈卻讓人覺得有些不值。
想想,在“九一八”事變之后,如果蔣介石沒有采取對日本軍隊“不抵抗主義”的方針,中國軍隊也不會在抗戰前期損失大量的軍用物資。日軍在占領奉天后,在沈陽兵工廠搶走了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重炮、野戰炮250門、2500多挺輕機槍、2300余門迫擊炮、雷諾ft-17型坦克24輛。損失物資達到178億元,還有各類戰機300余架,但一夜之間都為日軍所有,飛機全被涂上太陽旗標志來屠殺中國人民。戰后,據推算,如果東北軍全力抗擊日本關東軍,足以抵抗日軍6年之久!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我們現在的和平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現在,雄獅已醒,嫦娥十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功取代gps、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執行中國首次探火任務、新冠病毒疫苗領先研發,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國殤 讀后感篇二
《國殤》學罷,腦海中還縈繞著“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騎兵連,進攻!”的語句,似乎依舊被那些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的將士們所感染,胸腔熱血正充盈著。
《國殤》是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不像其他篇章一樣,祭天神、地祇,它祭的是人鬼。為何?為“旌蔽日兮敵若云”時,將士們仍奮勇爭先,冒著飛蝗般的箭雨,和敵人短兵相接。就算“左驂殪兮右刃傷。”也依然擂響最后的戰鼓,向敵人威嚴地宣告,楚國的將士個個是好漢,他們至死拼搏!“出不入”、“往不反”,這是“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戰死后,依然保持著戰斗的雄姿,他們憑什么不能讓作者頌揚?“終剛強兮不可凌。”、“子魂魄兮為鬼雄。”是作者懷著極大的敬意祭奠勇武剛強、為國捐軀的將士們。有對死者的頌揚,也有對生者的激勵。在楚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屈原當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愛國之心能感染他人,讓更多百姓、官員愛國,為國奉獻。
古有《國殤》精神,今有《亮劍》精神。戰爭、愛國是永恒的話題,無論哪個時代都需要精神來支撐。提到《亮劍》,人們心中都有幾個印象深刻、滿懷感動的畫面,比如,騎兵連片段。為保護更多人撤退,騎兵連要去阻擋敵軍。那是多于自己數倍的敵人,騎兵連沒有絲毫的畏懼。一次次的沖向敵人,“騎兵連,進攻!”直到最后一位騎兵的最后一次沖鋒,他依然高喊著:“騎兵連,進攻!”無人不為
他們的堅持、大無畏所感動。這就是《亮劍》精神,這就是中國軍人的精神。
同樣的精神,也能在《集結號》中看到。《集結號》中,谷子地奉命阻擊敵人,掩護大部隊轉移。出發前,團長與他約定以“集結號”為令,決定撤退時間。團長為了顧全大局始終沒有吹響號角,而谷子地和戰士們浴血廝殺,戰至最后一人,沒有退后一步。這樣付出鮮血、生命的戰士還有很多,他們都在用行動踐行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
古往今來,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無一不是忠誠的愛國者,屈原、司馬遷、文天祥、魯迅等,他們都對祖國有一顆赤子之心。現今,物欲橫流的社會,愛國主義已經淡漠,人們是不是應該多品析《國殤》、《亮劍》這樣的作品?“位卑未敢忘憂國”熱愛祖國是每個中華兒女人生舞臺的主旋律,將自己的真才實學同報國志相結合,將會更有價值。
而現在很多年輕人缺少堅持和拼搏的精神,有點困難和壓力就逃避、放棄,這樣難成大事。我們應該學習《國殤》精神、《亮劍》精神,遇到挫折迎難而上,勇敢面對挑戰,不拋棄、不放棄,無論結果如何,堅持到最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這個社會,需要你努力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