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范仲淹漁家傲經典教案篇一
(1) 聽范讀,閉眼想象詞中所寫情景——想象畫面之美。
(2)自由誦讀,概括上下闋的主要內容。
(3)教師介紹〔衡陽雁去〕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秋末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飛。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國境內;勒:刻石記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指平定邊患、建功立業
〔燕然未勒〕邊患未平、壯志未酬
展示“角”和“羌管”
(4)齊讀詩詞。
(1)、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挖掘詞語背后的豐富內涵——感受意境之美
“衡陽雁去無留意",(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用秋天的大雁來表現空間的距離遙遠。雁去的方向是南方,家園、故國,很遙遠,對于這邊塞一點沒有留戀之意,這一點特別使詩人感慨。雁都沒有留戀此地的意思,我卻留在這里。"
四面邊聲連角起",本來似乎應該是:"四面邊角連聲起",但是,那樣一來,第二和第四個字都是仄聲,就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了,不協調了。漢語詩歌的語詞順序,可以比較自由的。
要注意"風景異",異者,不同也,就是和其它地方不同和地域特色。首先是與家鄉的距離感。這不是隨便說說的套話,而是全詩的著眼點。
想象訓練:用第一人稱描繪下闕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正面描寫,也可以側面烘托。
(四) 揣摩讀法————準確把握情感
(五) 問題探究
1.秋思中的“思”,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2.假如你是畫家,你將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表達。
(六) 拓展延伸 閱讀范仲淹《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修改稿:結合網友們的建議以及再次研讀課文,對此設計做了一些修改,今天上課感覺還不錯。
1. 導入新課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強調范仲淹家鄉蘇州吳縣。
2.解意
(1) 聽范讀,閉眼想象詞中所寫情景——想象畫面之美。
(2)齊讀,掌握生字詞。
(3)教師介紹〔衡陽雁去〕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秋末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飛。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國境內;勒:刻石記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指平定邊患、建功立業
〔燕然未勒〕邊患未平、壯志未酬
展示“角”和“羌管”
(4)齊讀詩詞。
3、賞句
(1)閱讀上闕。思考“塞下秋來風景異” “異”在何處?(要求結合詞中詩句,發揮想象回想家鄉秋天的特色)
邊塞延州 家鄉吳縣
“衡陽雁去無留意:寒冷 綠樹成蔭
四面邊聲連角起:特色聲音 鶯歌燕舞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戒備森嚴,戰事吃緊 華燈初上
4 創文————體會感情之濃
詞中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
濁酒一杯家萬里 思鄉想家
5、拓展延伸 閱讀范仲淹《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比較閱讀:
范仲淹漁家傲經典教案篇二
今天,老師要與大家一起學習范仲淹的一首詞:《漁家傲秋思》
1:一首詞怎么會有兩個題目?(詞牌名題目,真正與內容有關)
2:秋思,在秋天引發的思緒。
公元1040年, 52歲的范仲淹應急召遠離風景如畫的故土蘇州,來到千里之外黃沙漫天的邊塞,開始了多年的戍邊生涯,在一個夜不成寐的晚上,聽著悠悠羌管,萬千思緒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秋思》。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詞作。
1、請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
2、學讀
讀得準確流利,很有詩味,我們揚長避短一起學著讀一讀。
這首詞的味道來自于情,來自于景,詞人首先給我們呈現了塞外奇景:塞下秋來風景異,我們用組詞法去解?(驚異、奇異)一個異字傳遞了詞人對塞下季節變換的敏感,究竟異在何處呢?我們快速地找一找、說一說。
衡陽雁去無留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向南方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 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奇寒:胡天八月即飛雪……風掣紅旗凍不番 以詩解詩,將以前學過的詩相映照、比對,可以更快地了解詩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夜不能寐,側耳遠聽,寒風呼嘯,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 這一切對于身處江南的詞人以及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何等神奇。
長煙落日孤城閉:王維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壯闊之下,竟是孤單小城的城門緊鎖。充滿了蕭條肅殺之氣。廣袤天底下,崇山峻嶺中的一座孤城了,跟繁華的江南自然有著天地之差。
羌管悠悠霜滿地:特有樂器,唐代邊塞詩常出現。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發出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如泣如訴、凄切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都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聽樂音)
千嶂里:涼秋九月,衰草連天,原是兒孫繞膝,飲酒賦詩的日子,如今竟然身處層層疊疊的崇山峻嶺之中,離家萬里、歸期遙遙,怎不心生悲涼?
這些新奇的景象實在是太獨特了,我們來把寫景的句子聯起來讀一遍。雄壯、奇異的塞外景色成了邊塞詩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評論家說:邊塞詩歌的一大特色及價值就在于充滿了山川奇氣。所謂山川奇氣,即以邊疆自然風光作為詩歌意象,在絕域的荒涼和廣漠中挖掘莊嚴和美麗,并加以熱烈歌頌。
岑參如此,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雪絢爛)
王維亦是如此,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人們稱頌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我們的詞人,范仲淹也是這樣在歌頌著的嗎?那他此刻的情緒又是怎樣的呢?(悲涼)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有人早生華發,有人黯然落淚。這是多么凄涼的情景。
除此之外,你還能從哪些詞句中讀出他拉悲涼之情的呢?請同學們輕聲地再把詞句吟誦一遍,仔細體會體會。呆會兒我們一起來交流。敢于挑戰的同學,可以發揮想象,描繪場景。比如:老師在剛才的邊聲里聽出了悲涼之意。(示例)
濁酒一杯家萬里:借酒澆愁愁更愁,兩個數詞用得很有意味。一杯萬里呈現鮮明的反差。杯杯濁酒家萬里。原本想借酒舒解思鄉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懷怎抵得過千里萬里的濃重鄉愁。濃得化也化不開。
直抒胸臆
景中含情(見上文)
閉口音
什么原因讓他如此悲苦?(還有一句,非常特殊,被同學們漠視,這里面有沒有悲情在里邊?)
燕然未勒歸無計:
a 明意 典故的反說 戰爭沒有取得勝利,既便對家鄉親人魂牽夢縈,還鄉之計無從談起。
b 如果有旨命其歸,你看他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效法 竇憲 建立功勛 許多邊塞將士就是懷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目的而去的。壯志未酬 既便可歸不能歸也不愿歸。
c 有沒有可能“燕然有勒”、榮歸故里呢?看一則材料:
材料補充:宋從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松馳。寶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促,將不知兵,兵不知戰,以致每戰輒敗。(生念)詩句: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個閉字就點出了戰事吃緊 ,國家危亡的情景。
你有答案了嗎?君王的治國之策如此,既便他有雄心萬丈,既便他才華橫溢,然而實現抱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眼看著進犯少數民族軍隊步步進逼,國家危難而又無能為力。壯志難酬,悲愴之情溢于言表。
事實上,范仲淹他很努力,他到任后,一而加強軍隊訓練,一面構筑防御工事,努力使延州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他也很有能力: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
原本他可以坦然,他盡力了,但是仍舊憂國居民,作著家國之思。將軍范仲淹豈只白了發,還流著淚,同理,白了發、流著淚的又何只范,還有那些同樣離家千里萬里的征人們,所以,末句要把它表述完整,應該是:將軍征夫白發將軍征夫淚,互文的用法(板書)。詞人的情懷原來是那么復雜那么深重。現在就讓我們感覺自已是那位集萬千感慨于一身,作著深重家國之思的詞人,和著音樂來演繹一下這首詞:
配樂朗讀。(跟讀:將軍白發征夫淚)
自古以來,悲秋之作數不勝數,遠的不說,學過馬致元的曲《秋思》是一首:(會背嗎?),我們學過的邊塞詩詞也不是一首兩首:欲……
然而評論家們卻說:此詞,為一般的邊塞思秋之作難以比擬。
經過這堂課的學習,同學們應該能說出理由:
小結:除了表現英雄氣概、奇麗風景、艱苦生活之外,作為臣子能將矛頭直指宋王朝重內輕外、消極防御所造成的弊端。其氣概、其見地非同一般。
從個人的羈旅漂泊情懷、小家兒女情思中跳出來,觸及家國百姓的憂思,有擔當、具有偉人胸懷。
一切的一切,應了他書定在《岳陽樓記》里的人生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詞里的范仲淹讓我們嚴然起敬,史書里真正的范仲淹又如何呢:
北宋名臣,少年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
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
1043年,痛心于朝政時弊,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
不久,因保守派阻撓被貶,于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
師:范仲淹喜好彈琴,工于詩詞散文,志趣高雅,很有才學
也正因為如此,宋代理學家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師:千載迄今,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范仲淹的詩詞,一直被人們深情傳唱。我們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