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一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傳世的著作,全書雖僅五千字,卻被歷代圣賢、帝王、朝野各界奉為處世與治國寶典。中國各大思想流派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也深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所推崇。《道德經》文字簡約而深奧,思想豐富而難測,似乎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釋、理論、猜想以及發揮。
《道德經》第八篇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為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于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從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這里便把水之德認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于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讀《道德經》,修為雖淺,感悟猶多,參學百家,對于老子水之悟猶為尊崇,所以作下散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廣濟通達。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山有水則靈,園有水則秀,木有水則青,地有水則綠。水是地球的血液,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居功,彰顯自己。水的這種廣濟通達品格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學習水不爭的品格就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價值體現在對事業的默默奉獻中。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剛柔相濟。水雖柔弱但意志堅定,它信念執著,追求不懈,沒有走不通的路。長江黃河,奔流向前,萬千阻隔,東流入海的意志沒有一絲的動搖。還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舍。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義是為官者必學之道。水從不嫌貧愛富,不管泥缸瓦罐,還是金盆玉碗,隨形就物,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蟄伏地下,依然清澈純真。若以水為鏡,能辨出忠奸善惡,照出真善美,假惡丑。人若修養到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水無堅不摧,滴水成河,團結無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強大,一旦融為一體,就不分你我,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水聚集在一起就能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故有“團結一心、其利斷金”之道理。這印證了要把我們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推向前進,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榮辱與共、包容豁達的境界與情懷。
我們學習水的優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質的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即要謙虛謹慎,豁達包容,積極向上,增強能力,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人民的事,不計較名利與地位,有了這種境界,我們就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二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高度概括大道的德性進而總結出人應具備慈德、儉德和讓德的三大美德,更是為人修身處世的三項基本原則。
寬厚仁慈是領導干部的安心立世之本。“慈”是老子“三寶”中最重要的,是世間一切美德的基礎。《孫子兵法》中:“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就是領導者仁慈所激發出的巨大作用。
老子說:“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倘若一個領導干部無視國家法律,為所欲為,即便能夠躲過一時,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老虎”、“蒼蠅”的結局就是現身說法。領導干部若能秉持老子倡導的這種官員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應具備的官德,用“慈”的理念去從政,對社會有回饋之心、責任之感,對百姓有人本思想、服務意識,對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對下屬有仁愛之心、感激之念,做事從政能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就不會肆意妄為,繼而與社會和諧相處,得到百姓的擁戴,這也是領導干部的安身立世之本。
清心寡欲是領導干部的修身養廉之要。老子用 “儉”字作為治國、事天和養生的根本原則。治國者唯有堅守少私寡欲、勤儉治國的原則,才能更好地為民謀福。多少王朝更迭、社會變遷、政權興衰的歷史,無不驗證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又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你想給人一滴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容量,這就是“儉德”。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保持淡泊清靜的心態,神安體健,也是對廉政自律者的回報。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通過外界制度的規范與約束就非常必要。當前,黨中央強力推進八項規定精神落實和“四風”整治,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八項規定的意義深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謙虛和順是領導干部的立身處事之則。為什么老子崇尚謙柔之德?因為他明白“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的道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凡是過于自我膨脹的行為,都不會持久!老子的“謙下”,也被孔子視為克敵制勝的法寶。孔子帶子路游覽魯國宗廟,看到一個欹器,它中空時會傾斜,半滿時會端正,滿盈時又會傾覆。孔子借此教育子路:“唉,哪有盈滿而不傾覆的道理?”子路問:“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嗎?”孔子答:“聰明睿智,要守之以愚拙;功蓋天下,要守之以謙讓;勇力蓋世,要守之以怯弱;富有四海,要守之以節儉。這就是抑制自滿的方法。”孔子告誡人們,要想保持完滿,必須做到不自滿。若能做到謙、讓、愚、怯四點,近可獨善其身,遠能兼濟天下。
以來,隨著中央強力推進反腐敗,“大老虎”的一個個倒下,再次證明了老子“物壯則老”和孔子“滿盈傾覆”的道理。同時,也給世人敲響警鐘:有恃無恐的狂妄者必然沒有好下場,為政者唯以謙和、辭讓為處事原則,時時警鐘長鳴,警示自己時刻清醒頭腦,防止罪、禍、咎落到自己身上,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定。
《道德經》中的“三寶”及許多精辟見解都閃耀出思想的光輝,豐富了當代反腐倡廉思想,對促進當代領導干部廉德修養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三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 避開難的和大的, 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 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四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高度概括大道的德性進而總結出人應具備慈德、儉德和讓德的三大美德,更是為人修身處世的三項基本原則。
寬厚仁慈是領導干部的安心立世之本。“慈”是老子“三寶”中最重要的,是世間一切美德的基礎。《孫子兵法》中:“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就是領導者仁慈所激發出的巨大作用。
老子說:“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倘若一個領導干部無視國家法律,為所欲為,即便能夠躲過一時,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老虎”、“蒼蠅”的結局就是現身說法。領導干部若能秉持老子倡導的這種官員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應具備的官德,用“慈”的理念去從政,對社會有回饋之心、責任之感,對百姓有人本思想、服務意識,對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對下屬有仁愛之心、感激之念,做事從政能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就不會肆意妄為,繼而與社會和諧相處,得到百姓的擁戴,這也是領導干部的安身立世之本。
清心寡欲是領導干部的修身養廉之要。老子用 “儉”字作為治國、事天和養生的根本原則。治國者唯有堅守少私寡欲、勤儉治國的原則,才能更好地為民謀福。多少王朝更迭、社會變遷、政權興衰的歷史,無不驗證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又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你想給人一滴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容量,這就是“儉德”。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保持淡泊清靜的心態,神安體健,也是對廉政自律者的回報。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通過外界制度的規范與約束就非常必要。當前,黨中央強力推進八項規定精神落實和“四風”整治,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八項規定的意義深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謙虛和順是領導干部的立身處事之則。為什么老子崇尚謙柔之德?因為他明白“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的道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凡是過于自我膨脹的行為,都不會持久!老子的“謙下”,也被孔子視為克敵制勝的法寶。孔子帶子路游覽魯國宗廟,看到一個欹器,它中空時會傾斜,半滿時會端正,滿盈時又會傾覆。孔子借此教育子路:“唉,哪有盈滿而不傾覆的道理?”子路問:“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嗎?”孔子答:“聰明睿智,要守之以愚拙;功蓋天下,要守之以謙讓;勇力蓋世,要守之以怯弱;富有四海,要守之以節儉。這就是抑制自滿的方法。”孔子告誡人們,要想保持完滿,必須做到不自滿。若能做到謙、讓、愚、怯四點,近可獨善其身,遠能兼濟天下。
以來,隨著中央強力推進反腐敗,“大老虎”的一個個倒下,再次證明了老子“物壯則老”和孔子“滿盈傾覆”的道理。同時,也給世人敲響警鐘:有恃無恐的狂妄者必然沒有好下場,為政者唯以謙和、辭讓為處事原則,時時警鐘長鳴,警示自己時刻清醒頭腦,防止罪、禍、咎落到自己身上,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定。
《道德經》中的“三寶”及許多精辟見解都閃耀出思想的光輝,豐富了當代反腐倡廉思想,對促進當代領導干部廉德修養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五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六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但同樣也不能放棄對傳世經典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曾經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來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對現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其實,我們很多常說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于《道德經》,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后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現在流行的養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展它。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小心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殺人,后來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現在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直堅持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代社會表現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適當的示弱,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后的贏家。
柔弱勝剛強,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哲理,仔細品讀《道德經》,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時空,直達我們的心靈。收起你的鋒芒,保存你的實力,臥薪嘗膽,以柔克剛,在合適的時候主動作為,必將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七
在省級機關和全廳開展的讀書活動中,閑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經》,隨著歲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常常會歷歷在目。我從鄉村民辦老師入伍的新兵當團政委后轉業,再從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這個一直為共產黨效力的兩個強力部門服務的人生歷程中,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從無到有,再到現實的運用與感悟,實在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傳世的著作,全書雖僅五千字,卻被歷代圣賢、帝王、朝野各界奉為處世與治國寶典。中國各大思想流派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也深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所推崇。《道德經》文字簡約而深奧,思想豐富而難測,似乎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釋、理論、猜想以及發揮。
《道德經》第八篇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為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于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從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這里便把水之德認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于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讀《道德經》,修為雖淺,感悟猶多,參學百家,對于老子水之悟猶為尊崇,所以作下散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廣濟通達。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山有水則靈,園有水則秀,木有水則青,地有水則綠。水是地球的血液,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居功,彰顯自己。水的這種廣濟通達品格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學習水不爭的品格就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價值體現在對事業的默默奉獻中。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剛柔相濟。水雖柔弱但意志堅定,它信念執著,追求不懈,沒有走不通的路。長江黃河,奔流向前,萬千阻隔,東流入海的意志沒有一絲的動搖。還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舍。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義是為官者必學之道。水從不嫌貧愛富,不管泥缸瓦罐,還是金盆玉碗,隨形就物,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蟄伏地下,依然清澈純真。若以水為鏡,能辨出忠奸善惡,照出真善美,假惡丑。人若修養到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水無堅不摧,滴水成河,團結無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強大,一旦融為一體,就不分你我,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水聚集在一起就能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故有“團結一心、其利斷金”之道理。這印證了要把我們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推向前進,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榮辱與共、包容豁達的境界與情懷。
我們學習水的優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質的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即要謙虛謹慎,豁達包容,積極向上,增強能力,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人民的事,不計較名利與地位,有了這種境界,我們就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八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500字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1000字篇九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