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匯報
按語: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議以后,XX縣委、政府,及時于20xx年10月23日,召開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議,會議全面傳達了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議精神,縣長XXX作了題為《全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步伐大力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主題報告。縣委、縣政府及時安排組織調研組,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業投融資體制、產業培植(包括木材精深加工、茶葉、烤煙、晾曬煙、干果、香料、藥材、香菇、雪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和農村工作政策研究等6個方面分13個專題開展調研后形成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立足于研究解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具普遍性的問題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今后工作的指導思想、原則思路、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并于5月12日與這項工作的責任人簽定了目標考核責任書,這項工作的責任單位是農業局、林業局、扶貧辦、地稅局等單位,責任人為單位的局長或主任。
二、當前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從總體上看,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確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農業基礎設施脆弱、城鎮化程度低、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產品流通不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和勞動者素質不高等,仍然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新形勢下,騰沖同全國、全省一樣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加入世貿組織、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與挑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處于重要的轉型時期:農業生產目標已從主要追求農產品數量向穩定總量、優化品種質量轉變,但“資源型、原料型、趨同性”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生產方式已從小農生產向產業化生產轉變,但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生產經營格局還未根本改變;增長方式已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逐步轉變,但農業綜合素質低、總體效益差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資源開發方式已從掠奪型逐步向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可持續發展轉變,但農業基礎設施脆弱、生態環境仍不容樂觀、人口增長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繼續增大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仍然存在,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滯后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二、今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和措施
(一)工作思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僑鄉、品牌優勢,走“農業穩縣”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為突破口,以工業化的理念、產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思維、科技化的手段、城鎮化的戰略為出發點,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糧、油兩大基礎產業,提升煙、林(果)兩大支柱產業,拓寬畜牧、茶葉兩大骨干產業,培植藥材、香料、野菜等新興后續產業。
扶優扶強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突破加工業,打造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投入,努力把騰沖建成綠色農業經濟強縣,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二)工作原則: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先行,在全縣樹立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觀念,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工業、旅游業、實施城鎮化戰略等結合起來。二是堅持市場引導,結構調整要做到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不能盲目調整,造成新的積壓和賣難。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把市場需要和本地的優勢結合起來,注重發展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四是堅持品質第一,從種子開始一直到加工、銷售,層層嚴格把關,確保我縣生產出優質農業產品。
五是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自主權,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尊重并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生產經營自主權,用政策和市場信息引導農民自主調整農業結構。在培植新興產業上,堅持走示范帶動的路子。
(三)工作要點:圍繞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這一目標,實現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3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5以上,到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50元。抓好六個新突破。
一是在農業生產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上要有新的突破。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對農業企業和龍頭企業的扶持、促農業企業 生產基地 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開展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申報認證管理、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專柜、發展訂單農業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三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監督管理體系,確保食品安全,體現優質優價;抓好烤煙生產,加快發展茶葉、畜牧、經濟林果和漁業,擴大農民增收領域;調整農業布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把優勢產業做強做大,調整農產品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滿足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四是市場體系建設要有新的突破,完善建成縣城高標準的現代化農產品專業市場的同時,完善、規范固東、芒棒、中和等農產品批發市場。
五是勞動力就業有新突破。要加大調整農村就業結構力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推動勞動力向
二、三產業轉變,向城鎮轉移, 拓展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六是在全面實施科技興農上有新的突破,即進一步開發電腦農業專家系統,堅持平衡施肥,完善和提高我縣的旱作節水農業、立體農業、現代設施農業的空間,在現代農業的高新技術運用上開創新的局面。
鞏固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一是我縣是全省第二大油菜生產縣,且優質“雙低”油菜所占比例大,年產近20xx萬公斤。
全縣現有毛油加工廠250多個,精煉油加工廠一個,精加工能力不足,難以實現再次加工升值。我縣擬扶持創建一個日處理油菜籽50噸、年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以帶動我縣油菜產業的發展壯大。
二是我縣種植優質稻具有一定優勢,但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難以形成特色產業。我縣擬在中和、荷花等鄉鎮建設5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扶持一戶龍頭企業來帶動發展。
三是茶葉是我縣南部鄉鎮的生命性產業,目前新華、蒲川、團田片在清涼山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帶動下,發展具備一定的規模,龍江片的高黎貢山茶廠由于剛起步,帶動作用還不明顯。我縣擬扶持兩個龍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拓寬市場,擴大產業輻射面,做大做強茶葉產業。
四是畜牧業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我縣準備在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大草山建設的同時,大力推廣大田種草養畜,利用5-10年的時間,把我縣建成大牲畜年存欄30萬頭、年出欄5至10萬頭的畜牧業生產大縣,并在特色養殖、畜產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促使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
實現省委、市委提出的目標。五是餌絲加工和果脯加工是我縣的特色加工業,近幾年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體制上的原因,龍頭帶動作用不明顯。
下步一是加快果品廠改革改制,二是加大餌絲加工企業扶持,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帶動餌絲專用米和水(干)果生產發展壯大。六是優質中藥材、香料基地,大力培植以草果為主的香料作物6萬畝,新植以茯苓、重樓、厚樸、山楂、柯子為主的中藥材;七是特色農產品基地,20xx年種植木薯20xx畝,山葵300畝;同時鞏固和培植蔬菜(開發高黎貢山野菜)、干(水)果、花卉、甘蔗和水產業。
建立和完善八大體系。即良種推廣、農產品安全監測檢驗、農村市場信息服務、農業科研教育、農業機械化服務,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保障、農作物病蟲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務、人才培養服務等八大體系。
(三)、農業結構調整主抓的措施
1、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產業結構調整觀。在全縣組織開展一次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討論。
一是使全縣各級干部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樹立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這種意識,克服急躁冒進,一哄而起,盲目調整的傾向。二是使全縣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深刻認識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走產業化經營路子,必須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經營。
三是提高全縣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明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增收致富這個道理。四是營造出一種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
使全縣干部群眾真正認識到產業結構調整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從而自覺地把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加工和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中。
2、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投資力度。從今年起,縣財政每年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資金扶持的力度,并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爭取上級更多的農業扶持資金。
用于扶持良種引進、種苗基地、示范基地建設;扶持改善生產條件、產業技術攻關、項目前期工作等重要環節;對產業規模大、輻射面廣、帶動農民增收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及獲得市、省、國家級農產品品牌的獎勵;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扶持建設市場信息網絡體系、農產品檢測、檢疫、檢驗及農產品營銷服務體系。
3、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一是在農產品市場建設方面。
龍頭企業從事農產品經營和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用地,優先安排審批,其征地費用按下限標準執行,地價按征收成本價(征地費 稅費)執行。龍頭企業用于建設大棚、非永久性畜禽飼養場、水產養殖場及農產品收購場所用地,均視為農業用地。
通過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解決好農產品生產與市場脫節的問題,把市場需要和本地的優勢結合起來,注重發展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積極培育農業經紀人隊伍,發揮運銷大戶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中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發展訂單農業,以市場定規模,以銷促產。
二是在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方面。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經濟綜合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大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制定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標準和規范,加強對市場信息的分析和預測,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氣象氣候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
三是在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檢驗體系建設方面。抓緊制定完善農業行業標準和主要農產品質量標準,強化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實施,進一步完善檢測手段,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檢測。
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消除各種關卡和亂收費、亂罰款現象,消除地區壁壘,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為農產品的流通開創“綠色通道”。
4、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大動植物良種繁育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力度,把良種良法作為關鍵環節來抓。
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改變當前許多農產品出現“賣難”的狀況。
5、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針對土地寬廣,地貌、資源、氣候和生產習慣差異很大的實際,堅持因地制宜,在確保糧食安全的情況下,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通過優化布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優勢、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從產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
6、發展食品加工,實現多次增值。盡快制定食品加工業規劃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專項資金,鼓勵多種所有制和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參與,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挖掘鄉鎮企業的潛力,使其在食品加工業中挑大梁。
7、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人才培訓步伐。一是盡快調整農業科研與開發工作方向。
二是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和無公害農產品推廣力度,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三是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和培養機制。
在穩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同時,鼓勵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通過技術報務、技術承包、技術入股、技術轉讓等方式、領辦創辦、協辦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凡自愿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領辦、創辦龍頭企業的農科人員,經主管部門批準,可保留職稱,帶薪五年,經本人要求,可回原單位工作,也可以辦理辭職手續。鼓勵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干部職工以資金、技術入投等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合法化收入,著力培植一批新技術農業龍頭企業。
8、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一是抓好河流治理,加大水利工程和灌區建設力度。
二是抓好植樹造林,實施好退耕還林工程。三是切實加強鄉村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堅持農業綜合開發。五是堅持開發式扶貧。
9、要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按照國家“省負總責、縣抓落實、項目進村、扶持到戶”的扶貧原則,集中適度的資金、項目,重點解決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邊境民族聚居區、高黎貢山沿線地區、南部深山區在交通、水利、集鎮、農網改造、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這些地方產業結構調整。
10、落實黨在農村的經濟政策,扎實抓好依法治農工作。一是加快農村稅費改革進程,加強農業承包合同管理。
抓緊農業承包合同審驗完善掃尾工作,依法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證書》,籌建縣級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履行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職能。二是加強農民負擔監督執法管理,全面減輕農民負擔。
三是努力抓好集體財務和集體資產管理。搞好農村財務人員培訓,全面實行農村集體財務“雙代管”,逐步實現電算化管理。
四是一手抓種子(畜、苗)、化肥、農藥、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農機監理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一手加強市場清理整頓,堅持農資生產、經營上崗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整頓農資生產、經營秩序,保證合法經營,認真開展打假、護農、護牧、護漁、促增收活動。為抓好上述工作,縣委、政府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的農業生產領導小組,落實具體負責的領導和人員,確保工作項項有人抓,件件有落實。
繼續實行主要措施和目標任務考核責任制。